手机阅读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1:24:39 页码:9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大全18篇)
2023-11-12 01:24:39    小编:ZTFB

从工作总结中可以看出,我们需要更加高效地管理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回顾过去的努力和结果,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以下是一些总结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教学也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而对这段生命经历的精彩程度起着决定意义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就我校目前的语文课堂现状而言,在这个层面上着实令人担忧。我们的学生多为农村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好、农村教育落后,自幼没有完成良好的语文原始积累,对语文学科缺乏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每况愈下,越是高年级的课,我们老师越是感到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更不必谈终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已成为我们所有执教者的共同心愿,我们渴望享有由全体师生共同建立的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我们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我们希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愿意把我们的讲台交给我们的学生来主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具有吸引力,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要想达成我们的这个期许,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成必然之势,这项活动不仅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远期功效。

二、省内外相关研究的水平和现状。

师也就“课堂参与度”作了相关的研究。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老师、学者,或是专家,可谓是凤毛麟角。导致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肤浅,只是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这又是与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相违背的,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展开尤为迫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与方法理论依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指导方法,使本课题研究达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水平。探讨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策略与方法有哪些,通过讨论研究达成共识。

2、通过探讨,确定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与方法,再把策略与方法转化成为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本课题研究,经过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研究的内容。

1、教学理论的研究。根据构建教学模式的需要,广泛探讨古今中外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寻求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学实践的研究。分组对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诸多因素的研究,确立以“提高语文课堂学习学生参与度”为目的的教育理念的运用研究,加强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也是本研究的基础和重点。

3、教学常规的研究。探讨教学常规与教学模式推广工作的有机结合,如何采取行政、业务的管理手段,及时地把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推广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并以此建立和不断完善新的教学常规。

四、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步骤。

第一,准备阶段。(205月到年10月)。

1、主要是了解掌握情况,聚焦课题方向。

2、收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学生在课堂中行为、情感、认知投入程度。

3、另一方面,进行课题初步论证,形成实验方案。

第二,启动论证阶段。(2011年11月到2月)。

1、学习相关理论,了解课题研究价值、安排及方法等。

2、起草文本,修改论证。文本初稿形成后,反复修改。

第三,实施阶段。(203月到10月)。

1、根据实施方案,根据不同的重点进行课题研究,形成不同的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策略。

2、定期进行课题组研讨活动,及时反思、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第四,评价总结阶段。(2011月到5月)。

1、收集课题研究个案,汇总教师教学方案。

2、检测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的效果,做出定性、定量分析。

3、撰写开题报告,组织有效方式对成果进行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二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新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三

教育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精神的塑造。雨果曾说:“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种胸怀就是宽容。宽容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品性,学会宽容就是学会做人。只有懂得宽容,我们才是正真地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才能正确地去对待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答案,这种以教师主体观为基础的注入式教育,由于缺乏宽容精神,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严重地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发展,首先得宽容学生的错误,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关爱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或在作业本上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出现错误甚至是经常性的,这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关爱,需要用爱心去唤起学困生的生命活力。

二、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是对学生进行人本关爱的立足点。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和谐关系。尤其对于语文来说,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教师更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问:“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大多数学生认为:诸葛亮能准确地把握鲁肃的真诚,并大胆地向鲁肃借船,没有聪明的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借船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预见大雾、预见曹操不敢出战,这确实高明,但借船不算,因为都知道鲁肃诚实,不撒谎,向他借船这不算什么神机妙算。”学生们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把焦点落在了教师的评价上。我没有将学生引入到事先设定的思路中,而是巧妙地做了这样的评价:“‘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想法,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的。因此,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学生的发言能与众不同,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这样做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敢思考、爱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长大后就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三、鼓励学生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构建和谐课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正真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课堂上的启发、引导,根据学情的需要,尽可能的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本体,成为课堂的主角,多给学生激励和鼓励。实践证明,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我在课堂上总是自始至终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 “你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快说出自己的想法。”“很佩服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通过这些评价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及时得到恰当的鼓励。因为鼓励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同时,为了让每一位学生不仅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还能充分认识到自身水平与更高水平的差异,形成“自我求成,自我发展”的新需要,充分利用了学生“成长记录册”,并在班内及同年级之间定期开展“成长记录册开放日”活动,这样学生了解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就会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及时从其他同学的成长记录和作品中吸取长处,不断激励自己,时时反思自己,从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 “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是否爱学习,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与同伴合作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的评价。”新课改“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关注学生的特长,又关注学生的困难领域”,主张采取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同的评价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中,正确看待学生的失误和不足,即使有错误,也是个美丽的错误,不应该大动肝火,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犯错中汲取教训,在犯错中学会不犯错,在犯错中长大,才会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实践已证明,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个性的挫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终身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堂评价构建和谐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已成为当前我国的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任重而道远。如何推进教育的和谐发展就成了我们教师共同关心的课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主动掌握评价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以学生为本,以“超自我”的视角抛弃成见,与时俱进,全面反思,使语文课堂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健全人格,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使教育的和谐发展跃上新台阶。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四

问题是思维产生火花的根源,是创新的基石,一切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苹果为什么会掉地上而不是掉天上?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的有效应用,能够不断的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艺术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以下,笔者就此话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课文的掌握就越深,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

例如在执教《凡卡》一文时,以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有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要做好语文课堂的提问,任课教师不能遇到问题再思考如何发问,而应当提前设置好本课的问题。例如,在教《回乡偶书》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一个主问题——“什么是乡情”,并围绕这一主要问题设计了其他几大分问题,首先,从诗文本身来讲,作者是如何写“自己老了”?作者的乡音没有改变是为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儿童为什么会“笑问”?其次,从全诗的主题思想出发,向学生提问“中国人有怎样的故乡情结?”怎样看待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情怀?在这整组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主问题是经过提炼和概括之后着眼于全诗,整体的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而分问题则是着眼于细节和课后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通过着设计这种以主问题联动分问题,以系统的提问框架建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大大减少了那些一般性的、肤浅的提问,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主旨的认识。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在执教《穷人》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我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在教材重要的地方即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进行提问,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教师可以围绕中心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使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

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雕塑。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就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会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太肤浅,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没有挑战性,诸如什么“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就是废话。反之,问题过难,学牛颦而却步,没有思考的兴趣,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高频率提问不等于高效率提问,因为提问的数量不等于质量。一节课下来,教师提问的时间多,学牛思考的机会少。教师在吃透文章全部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找出文章前后之间的关系并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尤其重要。所以要认真地对待,领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性设计,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使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发挥真正的功效,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最佳效果。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五

语文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下面是有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欢迎参阅。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们的教学中,多一份反思,或许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

语文教师,我一直以为是最难当的。作为母语,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前几年语文大讨论时,多少偏激之词言犹在耳,多少老教师感叹越教越不会教。我困惑,摸索,听了几位大师言谈,观摩了几堂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偶有一些心得体验,聊且作为反思。

首先,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必须过硬。听、说、读、写不必说样样精通,起码必须能镇住学生,在学生面前能有几分自信。我真正感到自己在课堂能闲庭信步,挥洒自如,是普通话培训之后。自己朗读能力提高之后,可以自如地范读,底气就足了。基本功过硬,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语文。比如如果你善于听,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你的评点,引申就有根据,有针对性。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往往会发现他们本身素质相当之高。可惜,大学、目前的培训机构对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

其次课堂的成功,备课必须充分,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能紧密联系生活的。陆游教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学生如果会认为自己的语文老师知识渊博,上课能有一些新见解,就成功了一半。比如《项链》,未必就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装在套子里的人》未必就一定要大谈揭露沙皇军警的黑暗。

教学中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试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同学们畅所欲言,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意识大加批判,我也加入他们行列,讲了几个小故事: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专制时,有人质疑赫鲁晓夫为什么不在斯大林在任时指出他的过错,赫鲁晓夫拍着桌子:“谁在说话,给我站起来!”那人吓坏了,以为大祸临头。赫鲁晓夫幽默地说斯大林就是这样做的。高压专制下,必有奴性。随后讲了萨达姆的“万人坑”,讲了康熙、乾隆时代的文字狱,讲了孙志刚的遭遇。大家一下子陷入深思。这是我在教读《我若为王》一文时的一段“穿插”。将历史、现实和课文联系在一起,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不仅恰切的丰厚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强化了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有机地适度地“穿插引入”,可以让行多行多的课表现得活泼灵动。教学艺术是需要。

学习总结。

的。这一点,湖北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做得相当成功。她将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方法,所以在课堂上她能游刃有余。而我们往往还凭经验驾御课堂,有时感觉很不错,有时感觉很失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慢慢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

然而,目前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在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注重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但在听课中却发现小语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1、对文本主旨的把握问题。

教学中要摆好整体把握与局部解读的关系,防止“以偏概全、因小失大”。

老师紧接着告诉学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来看,是让学生懂得怎样看问题和想问题,文中有个小泡泡,是这样问的: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从多方面去谈自己阅读中的感想和启示。而且本课的主旨不是停留在“谦虚和落后”上,而是明白“人和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仅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主旨的多元化以及主旨的提炼都是教师解读文本中要关注的问题。何况这是第一课时,课文还只是上了第一部分,故事还没有讲完,完全没有必要在这里揭示课文的主旨,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觉得教师问题的指向性有所偏颇,对文本主旨缺乏整体把握。教师该怎么问学生,如何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呈现问题,都需要进行精心预设,都应该是认真细读文本之后进行的。

文本细读,不光需要微观层面的细腻地读,也需要中观层面、宏观层面的细读,这三者应该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师在钻研教师时,既要有字词方面微观的细读,还要有对文章结构方面的、文化背景方面的宏观的阅读。

2、对文本整体感知的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也是让学生对作者如何布局谋篇有个清晰的认识,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

以《长城》一课为例,有一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说说长城给你的印象?

本应该在学生表述完之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的结构出来了,上课的思路也呈现了。可是老师在学生说了“我觉得长城很长”之后马上就进入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学习。

《孔子拜师》一课、《清澈的湖水》一课,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学习生字词后就直接进入了第一小节的学习。

《珍珠鸟》一课,自由读文后,让学生想想作家的珍珠鸟是怎样的?

紧接着就从书中找出写珍珠鸟小的句子。然后了解珍珠鸟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样的教学设计,40分钟里所关注的都是珍珠鸟,始终忽略了作者“我”,也使得文本所表现的主题“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没有着落。

如果在导入之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围绕“课文写了什么”进行自由阅读。学生可能会说:“课文写了珍珠鸟很小、很胆小、很可爱、……”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看出学生读出的还是局部,没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因此教师的教学不是就此打住,马上进入下一个点的学习,而是应该及时地给与引导。

生:还写了作者“我”。

师:那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情呢?你能将两者联系起来说一说吗?

生:写了珍珠鸟在我的精心照料和呵护下渐渐胆大,告诉我们……。

教师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懂得阅读一篇文章之后,能抓住主要人物,把人物之间发生的主要事情概括出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本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中显现出来,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就是这样的引导下逐渐形成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学会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教师们非常关注文章的结构,一般一堂课都是在理清了文章脉络之后进行精讲的。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却渐渐淡化甚至丢失了这种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意识。其实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从整体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精读课文之后再回归整体的传统教学,依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我们语文教师不应丢弃。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六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因为在学生朗读时,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就能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各自的角色当中,从小动物的角度去感受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大道理,这种感受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领悟得到的,不是靠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得到的。

学习语文知识时,想象是领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领悟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体悟情感。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地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让学生从语言中去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内心动机和想法,然后再让学生在每一句话的提示语中添加一些自己内心活动的词语来辅助自己去理解课文内容。

一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外,还要善于发现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二是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圈点勾画,这样能够有效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还能够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了解并且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来选择不同的读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朗读能够让学生在品读中去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坚信,当学生喜欢上了朗读,并且学会朗读的时候,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七

语文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它可以有效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要加强语文的学习。小学语文主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和逻辑思维以及一定的运算能力[1]。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偏重于小学生的语文运算能力,忽视了语文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严重的阻碍了小学生日后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这种简单重复的运算训练还会降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1.教学模式形式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小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教学模式形式化。虽然有一定的改变,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模式的片面化将导致无法全面的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加深课程改革的深度,保证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学生学习态度消极。

语文课堂教学对语文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语文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低[2]。虽然,语文教学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由于语文课堂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小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压力大、无趣,甚至有的小学生厌恶语文课堂。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较低,这将直接导致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低。

3.语文教学目标偏差。

虽然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堂教学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是加强语文习题练习和基础知识的记忆,其教学目标依旧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分数依旧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衡量模式将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偏差和衡量标准是不科学的,将会阻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4.不科学使用多媒体。

在新课程改革下,多媒体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小学语文的不同内容,需要的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果一直使用多媒体教学,将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混乱,教学效果低。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大量使用多媒体,减少板书,将会导致学生思考的时间减少,学生独立的语文思考能力降低。

1.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既需要理念也需要模式[3]。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认识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规律,形成符合小学生学习的模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主要的方法是创造良好的情境课堂。由于小学生年龄大约在6-12岁,这一阶段的孩子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因此,对于这一阶段小孩的课堂教育就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满足好奇心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语文的奥妙。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教师可以先用模具组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小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组装一个三角形。在组装的过程中,通过多次的尝试,小学生就会知道三角形的一些特性。

2.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文化水平有限,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既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注重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性。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习语文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语文模具,让小学生通过自己数数,加深对计算的理解。在小学生语文运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管理好课堂纪律,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教师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保证课堂教学环境。其次,教师要加强小学生对语文运算探究的指导。如果只是靠小学生自身进行探究,不仅会浪费很长时间,而且也会导致运算教学效果低。因此,教师加强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使其能够快速的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新的课堂教学观念可以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选择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说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选择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运算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语文思维以及语文的逻辑能力。学生之间进行团队合作,有利于小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发散性的思维。在小学语文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不告诉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具体公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计算出长方体得表面积。在讨论和计算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相加,这样学生可以利用长方体的特性,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就可以通过团队协作总结出长方体面积公式。学生对于通过探讨而总结出来的公式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公式的印象更深,即使学生忘记了公式,也可以通过自己推断出公式,这样的合作学习,比知识点的直接传授效率高,效果好。

4.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运算能力中,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逻辑与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加深学生在课堂中对语文的“领悟”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树立课堂教学整体观念,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课堂组织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2]胡晓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有效性的探析--以楚雄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09:72-77.

[3]玄桂琴.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学周刊,2014,19:165.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八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领导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不少于2人)。

xx月xx日上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罗山县定远乡田洼小学多媒体室举行。在罗山县教务处课题组成员及定远乡全体班子成员,各教研组组长,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1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田洼小学校长陈涛主持。

第一项:课题主持人陈涛同志首先就《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做开题报告。他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状况,构建课题的框架和课题的研究方案。

第二项:分别由各课题组成员就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的行动方案作介绍。同时,课题组领导表示对本课题研究要全程关注,定期监督指导,并积极创设观摩会、展示会、研讨会的交流平台,在全县教师中推广实验,总结经验。以推进全县的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第三项:乡教研室主任苏主任同志讲话。他指出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能有效推进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效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促进各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他认为,主持人陈涛教师是市学科带头人,理论起点高,实践能力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导性。其他成员所在的教师,教科研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对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经验,一定会搞好这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项:田洼小学校长,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张春献同志表态讲话。他号召与会的各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本次开题报告会为契机,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运“小学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做到研究与实践和谐统一,做研究型的优秀教师。我们学校将大力支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研究资源,拓宽研究渠道,适时请有关专家到校指导,定期派课题组有关成员到知名学校交流学习,推广研究成果,提供经费保障。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3000字以内,(可加页)。

内容:1、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情景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景设计的学科本质性,情景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创设如何为学习内容服务。

2、情景创设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情景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如现行教材中的情景设计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景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的创设方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景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九

现行的课改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人格得到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运而生。以人为本的教育需要构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智慧成长、人格成长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充满催生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

我觉得生活化的课堂应该以常态性为前提。在课堂中的教学细节,渗透生活引进课堂,让孩子把生活与文本联系起来,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我在教学《春笋》时,我让孩子们仔细看春笋图,(其实如果买到春笋食物就更好了,那样就更加直观,孩子们就更喜欢了。)引导孩子们仔细辨认浅褐色,看它的.样子,领会像个嫩生生的娃娃。

然后我让孩子们试着把课文复述下来,居然很多孩子很流畅地背出来了。

我分明感觉到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的小拳头变成春笋,然后让孩子们在体验中理解了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深发出孩子们智慧的火花,遗憾的是时间关系,没能再问问孩子们:笋娃娃来到了地面上,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进一步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让课堂变得更加丰满生动。让孩子们的思维进一步拓展延伸。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十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析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追求和谐的课堂无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创造美,美在和谐中。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智力得到提升,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呢?笔者认为应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统一。

“语文课堂”中“语文”的取义,按叶圣陶先生的权威解说,为口头语言和书面文章的统称。其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性质与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更是特别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过去,我们强调一元化,要么强调工具性,要么强调人文性(思想性),二者难以统一,当然也就无法使语文本质属性的认识更加清晰起来,正确指导教学实践,无法改变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地共存于语文这个统一体中,正如张志公先生就语文工具和思想的关系,作过形象而精辟的论述:“锄头是锄草的,而锄头和草是两码事,锄头和草并不长在一起。语文是交流思想的,语文和思想虽然也是两码事,可是由于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抽象的,它要领先语文这个物质外壳而存在,所以语文和思想老是长在一起,分不开。”可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一般的劳动工具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科学的思想规律与方法,并依此而存在。因此,语文的工具性是基于语文的物质外壳与内涵的思想内容相互依存、和谐融会构成的整体。谁能想象,语文学习缺少了思想文化内容的感知和积累,使学生表达时头脑缺乏先行的丰富完整、科学有序的思想内容,而让其仅靠掌握的一些辞藻、语句,堆砌成无生命活力的“无魂之尸”,就能正确完美地实现语文的交际功能与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认识:语文是以语音或文字构成的词句、语段、篇章为物质外壳,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和思想规律与方法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语文内容与语言文字教学的一般原则与方式:从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入手,让学生贴切具体地感受语言文字描述的人、事景物形象,从而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和语言形式,在头脑里建立课文内容与语言外壳和谐统一的整体形象,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立足整体同步和谐地感知、体味语文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从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受到人文教育、情感熏陶和语文能力训练,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发挥语文教育的整体功能,增强教学效果,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你”的关系,“主体主体”的关系,对话只在两个平等的主体之间展开,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对待是实现对话的前提。和谐的语文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平等与尊重,学生不再畏惧教师严肃、冷峻的目光,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习伙伴中的一员,教师不是高尚在上的传授者与控制者,把“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变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地融入其乐融融的氛围,共同品尝语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文的熏陶。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氛围,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言语运用器官的相互联系,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意义的探求、情感的领悟,提倡“童言无忌”,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课堂上冒出的“奇谈怪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从而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快快乐乐的收获。

要在语文课堂上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在“放”上做文章,如: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方面的开放,重视探究发现法,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歌大学教授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都值得我们重视,让每一位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去体验,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发问。如:《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句,学生质疑:盲姑娘说的话是随便说说吗?(不是)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的,为什么要那么说?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怎么想呢?如此坚持下去,每位学生定会在探究中有所发现,长期坚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从而克服“以知识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生”的传统学生观,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新的教学观。

三、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和谐的课堂中,教师应运用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1.分层评价,强化参与意识。

学生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师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打破传统教学评价中的统一标准,因为这种评价不能促进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因人而异,分层设计分层评价。对于优秀生,要用显微镜去观察,及时发现他身上的不足,精益求精,帮助他们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对学困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促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分层评价的方法,可以使每位学生时时带着一种对成功的向往,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鼓励,赞美,激发前进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去审视每位学生,用深深的爱意去记录孩子真实的生活瞬间,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有效的鼓励。美国心理学家廉姆・卡耐基曾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丘吉尔也曾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这样去赞美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相信这句话,遵循这句话。这样,在你的精心呵护下,在学生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显示的同时,学困生的头会抬起来,目光就会变得明亮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慢慢好起来。经常赞赏表扬学生,肯定学生点滴的进步,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3.评价主体多元化,以评价促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教师完成,而教师常以外部观察与主观测定为依据,评价结果不可避免地受教师的经验、水平等的影响,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的评价更显出局限性。因此,评价学生时,必须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增加评价的交互性,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如: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向往奥运》,读后学生自评,学生认识到自己没能充分地读出强烈的期盼奥运之情,继而再读,学生就读出期盼奥运之情来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除了希望得到教师认可和赞美外,更希望得到自身所在群体的认可,提高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样是读课文,学生读完后,请全体同学评价,有的说:“你的声音真响亮。”有的说:“你读得真有感情。”这样的评价能调动全班同学参与,被评价学生根据全班学生的评价,正确认识自我,产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的评价要适时,态度要诚恳,能激发学生改正缺点的愿望,不仅要横向比较,更要纵向比较,考虑学生的学习条件、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发展个性,有所提高。

事实证明,和谐的语文课堂,给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和谐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和谐的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构建和谐的课堂,给学生开拓一片充满快乐的土地,让他们茁壮成长,享受新课改的阳光雨露。

【组稿编辑:刘红霞】。

(作者单位:251500山东省临邑县邢侗街道办事处东街小学)。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十一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却能使人感受。

朗读作用要求技巧训练形式。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1、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

2、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3、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大海》一文,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2、评读,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3、创设情境,进行比赛。

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

4、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而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5、表演读。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式,又忘了词。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6、自由读。

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

7、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语文创新教学》,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十二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用扩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扩展。如,教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在分别指导学生初看图和初步读文之后,抓住文中十一个纤夫的逐个具体描绘,图文对照,使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对图进行“扩想”的。读完以后,我又结合写作的片断训练,要学生在十一个纤夫中自选一个进行再次扩想,写成一篇短文。这样,由看图到作文的两次扩想训练,有例有据,有仿有作,让学生把自己的某些生活见闻与感受同作品的形象联想出来,以增强作品形象的具体可感性,这对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用续想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

有些课文的结尾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往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如教《穷人》时,抓住课文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这一句,我设计了“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怎么样?”为题,让学生讨论,续想故事情节。这时同学们有的说渔夫是多么激动,称赞桑娜做得对;有的说桑娜是多么高兴,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有的说七个小孩子醒来后,无忧无虑地玩得多么快乐……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想象进一步焕发了穷人美的心灵。学习了《三人行》以后,我又以“黄元庆、小周就这样拉着王吉文吃力地拖着往前爬”为开头,让学生继续展开想象,把故事情节想象下去。这样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练。

三、用联想的方法,诱发起学生的思维

联想是由此物的某一点想到与另一物的某一点相关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的链条上。在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训练联想的好材料。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让学生知道作者借助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们的希望,在大年夜这些穷苦的孩子们,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幸福。但在当时的丹麦,这样的理想,还只是穷孩子们的希望,诱发同学们从丹麦想到我们的旧中国,想到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才使这样的希望变成了现实,从而懂得文章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常常会给读者带来希望,带来理想,并鼓舞人们去创造它,去实现它。

四、用补想的方法,使学生收到读懂课文之利,获得发展想象之益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练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对情节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紧针密线,巨细无遗的抒写,总要给读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补充的天地。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这些“孔隙”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这样既收读懂得课文之利,又获发展想象之益。如教《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扬科进了地主的食具间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在那寂静的夜里,一声呼声引起什么效果?”“食具间的情景怎样?”(仆人见扬科站在那儿,立即揪住他;人们以为有贼来了,都冲了出来;)“扬科这时又怎样?”(他站在那儿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办,呆住了;他瞪着可怜的双眼,任凭别人怎样打他)在讲课文的同时就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补想”训练,课后还要求学生把上面所讲的写成一段话。我就是这样的注意引导,使学生按一般事理逻辑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中间的'情节。

五、用拟想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想象力的培养

拟想也就是比拟想象。如《老水牛爷爷》是把人的特征进行了物化,写了他凫水本领,脾性和力气,都像牛一样,从中表现了勤劳朴实、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这就是由人拟物。而《落花生》是把物的特征进行了人化,“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还有,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也是把物的特征进行了人化。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作者用这样的比拟表明老班长虽然不在了,但他那舍己救人、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永存,这些都是由物拟人。教学这些课文时,我就用这些来对学生进行比拟想象的训练。

六、用假想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想

假想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来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假想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石。发展学生的假想能力,对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是培养假想能力的好材料。如教《未来的房屋》我先用第三人称的口气,进行叙述和描绘,使学生如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去参观未来新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再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后,这时我便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住在这样的房屋有什么感想?你“设计”中的未来房屋的外形是怎样的?你还希望这房屋里增加一些什么设备?这些房屋除了建在海洋、太空之外,你打算设计在哪些地方?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兴趣盎然地畅谈起自己的设想,有的说,只要一按电钮,房屋就可以迁移到你想去的地方;有的说,房屋里有防地震的设备,该地区有地震,房屋的显示镜里早在几天前就预告屋主了;有的还说,房屋里有运动场,但又可以随时更换不同的场所,适应各类运动的需要等等。假想能使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有进一步的加深,一些进军科学的理想种子,也许就在此时此地萌发了。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也注意到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假想能力,如,学了《一幅壮锦》之后,联系课外阅读,让学生写《假如我是……》、《二十一世纪的我》等等文章,培养学生的假想能力。当然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信口开河,要抓住课文中能触发学生展开假想的诱导物,步步引发,使“假”得有理,“想”得有据。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能有机地挖掘课文中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孔隙”,让同学们在想象中邀游,因此,同学们非常喜欢上语文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均得到较明显的提高。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启发想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想象的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沉醉”于自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的大脑就会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对所感知的事物记忆真切,进行积极的思维。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猜谜、设疑、制造悬念、利用插图、利用实物及电教媒体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

(2)组建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体系中,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没有过重的压力,心理上没有负担。使他们轻松地学,愉快地听,积极地想。让学生感到课堂气氛是宽松的、自由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就会积极思维,在思维中放飞想象的翅膀。

(3)阅读中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渗透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组织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相适应。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在“文中”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了解祖国各地的人情风俗,在神奇、曲折的童话故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若能抓住关键词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会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十三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师生的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然而在欣喜之余的同时,我们感到不少的课堂在热闹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不理想,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写减少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少了,语文味也越来越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而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是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最佳发展空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都能得到培养。而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生动的、博大的、宽容的、充满人性关怀的。给孩子留下的应该是鲜明的形象、鲜活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独特的感悟、真诚的交流。

1、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那么怎样创设情境才更具有实效性呢?首先,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情境的创设都应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和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其次,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最后,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与已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又能感觉到新知识具有挑战性。例如,我们的一个教师在教学《长相思》时,就是在他那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中开始的......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和音乐中,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兴趣盎然。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所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式,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老师的引导似乎也有点“随意”、“苍白”,时效性并不高。

[案例]小学语文第六册(人教版)《松鼠》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第一自然段,看看松鼠有什么特点?待会我们进行交流。

于是学生围在一起讨论松鼠长得怎么样,尾巴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羽毛又是怎样的……讨论得甚是热闹。

师:同学们,松鼠的羽毛是怎样的?

生:毛茸茸的。

师:尾巴是怎样的?

生:大大的。

……。

这样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引导又有什么功效呢?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读了第一自然段后,先闭上眼睛想一想,看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小组内说说。”学生畅所欲言,其乐融融。

因此,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灵动。要达到这种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生,又要有老师慎密的引导。例如在读文时,以前我喜欢要求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或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等,结果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不见提高,这大概就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造成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都是有必要的。所以现在我就非常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反复引导学生要用心灵去进行诵读。学生在富有激情的朗读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自主和引导必须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和提倡课中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因而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要集中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着眼于学生真实的学情,不拘泥于预案,凭借自己丰富的教育积淀和智慧,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去创造性地实施,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因此,课堂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体现。但是,动态生成也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课堂精心预设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同时,课堂又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其间许多教学细节是教师无法预测的。在备课时,教师就需要预设操纵性强、有“弹性”的教案,为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共振、精彩生成留出充分的余地。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都熠熠生辉。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十四

摘要:

当语文教学着重于某一个侧重点时,这个侧重点总是有些“偏离”我们的理想目标,这些矛盾总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无法回避,要处理好这些矛盾,需要我们找寻“恰当平衡点”。“恰当平衡点”找得准确,就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从而实现语文课堂的和谐。

关键词:

侧重点恰当的平衡点和谐。

引言:

自从语文新课程走进我们之后,语文课堂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文性“复活”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张扬了,成百上千个“哈姆雷特”诞生了,现代教育技术使语文课堂“旧貌换新颜”了。

正文:

自从语文新课程走进我们之后,语文课堂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文性“复活”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张扬了,成百上千个“哈姆雷特”诞生了,现代教育技术使语文课堂“旧貌换新颜”了。正当广大教师在按新课堂理念和操作要求实施教学时,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不少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发现当语文教学着重于某一个侧重点时,这个侧重点总是有些“偏离”我们的理想目标,这些矛盾总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无法回避,要处理好这些矛盾,需要我们找寻“恰当平衡点”。“恰当平衡点”找得准确,就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从而实现语文课堂的和谐。

我认为找寻“恰当平衡点”,打造语文的和谐课堂就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既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又不能淡化语文的工具性。

进入新课堂后,语文教学努力摆脱了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把教学视为一个生命系统,着重于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充分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学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把学生放在教学中的首席,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但当我们深入实际时,却不难发现,到了二、三年级,好多学生不会拼音,识字靠强记,错别字明显增多,学生模仿力、记忆力强,诗文很容易教会读并背,但读望天书的现象严重,很多字不认识更不要说会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也不可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必须“保底”的东西就应该实实在在让他们获得。

二、强调自主探究时,也要注重引领的作用。

新课堂反对教师的“话语霸权”,鼓励孩子自主探究,但是教师“告诉”与学生“探究”的关系处理不好,就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曾经有一篇文章观点鲜明地主张语文教学让“告诉”走开!于是老师不敢轻易“讲”,只能让学生”去“探究”、“发现”。但有些知识学生探究了半天都找不到正确的答案;还有的知识,学生感悟的与约定俗成的观点或价值判断大相径庭。如学习了《诺曼底遇难记》一文,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在你的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大部分同学都被哈尔威船长的英雄行为深深震撼了。认为他是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可是有学生却说:“哈尔威船长真傻!他并不是没有机会逃生,为什么甘愿选择与轮船葬身于大海作为最后的归宿呢?这不是轻视生命的表现吗?作为一名英雄真不应该有这样的行为,他为什么不利用活着的权利,去做更多、更好、更有意义的事情呢?”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遭遇这样的场景,你该怎么办呢?如果你为了“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恐怕就没有达到价值引导的要求。学生毕竟处于学习的阶段,价值判断力尚不成熟,于是,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甚至给予经典文本中已经约定俗成的思想,观念、结论,以辅助其自主构建。“引导”和“建构”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三、组织合作学习时,提高合作的效率。

有一句话说得好:“水尝无华,相荡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就是相互的作用,碰撞的结果。新课程提倡的分组合作学习就是给学生提倡更多的互动、交流、合作的机会,走进对方心灵世界,以智慧开启智慧,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但合作学作必须综合考虑到学习的目的、实际、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喧宾夺主。如一教师在《我喜欢的动物》的作文训练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后说:“这次作文的题目是《我喜欢的动物》,接下来请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坐在一起进行分组讨论”。(学生按照各自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有的组二十几人,有的组两三人,甚至有的独自一人),于是课堂就唧唧喳喳热闹起来,短短的几分钟后,教师就叫停,坐回原位。汇报交流结果时老师就抓“壮丁式”的请两三位同学发言。这样的合作学习显然很盲目。首先,合作之前教师没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时需要完成哪些任务,按怎样的流程开展组内的学习等。学生在合作时就会无所适从,收获也一定会微乎其微。此外,在合作学习中,如有一些不恰当的学习行为或困难,教师要适时、适度点拨、引导,让学生进入“豁然开朗”、“心领神会”的美好境界,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关注个性的同时,保证群体均衡发展。

当教师走进人头攒动的课堂时,当教师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时,他都会遇到一个尖锐的问题:怎样在统一要求下关注每个学时的不同情况。齐步走,肯定快的受压抑,慢的跟不上;一刀切,肯定多数学生“鲜血淋漓”。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差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打破传统教学的整体教学观的束缚,注重整体与个体并重,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教学”。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设计不同的问题,侧重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做到“跳一跳摘桃子”,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五、倡导激励性评价时,也要使用好批评。

莎士比亚说过:“赞赏是照在心灵上的阳光”。真诚的鼓励,由衷的表扬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新课程评价尊重学生,强化激励评价是必要的,但评价一定要准确、有针对性,是好就说好,是错就说错,有缺陷就要改进,并告诉学生如何改进,教师评价得清楚明白,学生就会学得准确,切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凡是课堂上都能听到“哗啦拉”的掌声。在一节研究课的复习过程中设计了“听写”这一环节,请四位学生上黑板写,完后由学生互评互改,写得好的理所当然获得赞扬。但老师指着一位写得很糟糕的学生问:“他写得怎样?”学生说:“不好”。教师却不以为然地说:“表扬他。”于是教师又响起“哗啦拉”的掌声。全班同学也习惯成自然。教师这一举动明显让学生这节课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评价应实事求是,一针见血,对就对,错就错,教师向学生指出,而不是过于笼统,抽象和含糊不清。

在教学中处理好这些基本关系,是语文教师永远面对的课堂,是语文课堂永远的“本土守望。”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十五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真正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能够自觉的对语文知识展开思考呢?本篇文章将根据此教学做出相应的论述,探讨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发展。

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转变教学模式、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给学生们制造更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是目前小学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教师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的将学生的心思带到课堂中,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在这基础上我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最关键的场所,要如何在语文课堂中真正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能够自觉的对语文知识展开思考呢?本篇文章将根据此教学做出相应的论述,探讨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发展。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展开学习活动最基本的方式,它是学生们在校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最主要且最重要的途径。因此课堂教学的效率会深深的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的质量更是直接影响了整个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做好教学工作,引导学生们展开高效的课堂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教师在教学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便是备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而制定相应的教学课件,而且还需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授课的方式和难度进行相关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学生在自己能力接受的范围内展开有效的学习,进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而问题式教学模式亦是如此,要想问题式教学模式得以在语文课堂中最大化的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做好第一步的备课工作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要熟悉所讲内容的全部细节和大意,接着再根据教材中的教学问题和学生们的种种学习情况选出几条最适合学生的问题以供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在选取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保证给学生们提供了足够的讨论空间;问题的设计是符合教学情境以及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们把这些问题的重点、难点解答出来等;只有遵循了这些问题设计规律教师才能更好的将学生们带入课堂情境中,以此提高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们“如果你是一只乌鸦,你现在口很渴但是瓶子很深你会怎么喝水呢?”通过这个提问便能牢牢的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学生们一下子就被这个问题吸引了,进而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该课文讲解结束之后教师又可以提问“大家觉得小乌鸦这么做算是明智之举吗?”“如果你们是这只小乌鸦,你们碰到的水瓶比这个要长很多很多,怎么也填不满,那么你们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答案也十分开放,学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展开解答,这便有效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得以顺着问题的梯子一步一步的深入语文学习,逐渐的他们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动脑思考的习惯也会随之深入到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中,进而变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能够良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创设和解答的过程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而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设备成功的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得到了良好的普及,多媒体设备是集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功能为一体的教学辅助设备,它可以把抽象的、枯燥的学习知识变得趣味化、生动化,素来有提起学生们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功效,当然在问题式教学模式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当于是锦上添花。例如,在刚刚说的《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在讲解结束之后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与该文章的相关的视频,接着让学生们根据视频中乌鸦的化而猜测乌鸦的心理,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该课文的印象,而且还能更加深刻、直观的掌握乌鸦的实际心理,进而更好的理解并吃透该文章。

问题式的教学模式除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可以帮助教师摸清学生们对课文的实际掌握情况。就拿《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来说,教师在课文讲解结束之后便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这个故事,并说明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根据不同学生的回答教师便可以通过他们的理解直接的看清他们对该文章的消化程度,进而根据现阶段学生们的实际掌握情况再做出进一步的教学安排,以此不断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质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保持课堂的学习气氛,小学生比较爱玩、注意力总是难以长久的集中,所以只有在课堂中抓住他们的眼球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1]李兆阳.问题式小学语文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2).

[2]章玉龙.问题式小学语文――提升学生学力的有效途径[j].数理化学习,2009,(02).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十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引领他们敞开心扉,愉快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尽情享受语言表达的“自由”。

《三袋麦子》教学片断:

师:读了《三袋麦子》这篇课文,你最赞赏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做法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小牛的做法好。因为小牛做事很有计划,也很节俭,他得到一袋麦子后没有马上吃。

……

生:(不好意思)我喜欢小猪。(其他孩子很不理解,一片嘘声。)

师: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过年了小猪吃点好的没有什么不好,再说了我们过年不也吃好的东西吗?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没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反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方式和独特的体验。作为教师,对孩子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孩子的异议,要尊重理解。只有这样,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孩子才会产生真情实感,才会有用自己的语言去积极表达的欲望。这不仅是知识内化的需要,更是激发孩子兴趣,使其主动表达,感受祖国语言美的需要。

《夏天的歌在哪里》教学片断:

师:学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了:夏天的歌在——(生根据课文接着说下去)

(师边听边列出该诗的格式)

生:夏天来了,小朋友们在游泳池里游泳会发出声音。

……

师:说得好,你们能不能也来当个小诗人,像课文中一样,把这两件事编成诗歌呢?

生(齐答):能!

(小组合作探究)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编的?

生:夏天的歌,在哪里?“轰隆,轰隆”,夏天的歌在乌云的背后。正说着外面又响起了隆隆的雷声(师边听边在格线上填写)。

师:怎么样?

生:编得好,我们大家应该表扬他。

生:我觉得不够好,还少了一句,“轰隆,轰隆”的声音应该在后面,“噼啪,噼啪”的声音在前面。

师:加得太好了!老师也赞同你的想法。谁还接着说下去!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编的:夏天的歌,在哪里?“扑通、扑通”“嘻嘻,哈哈”,夏天的歌在清清的游泳池里。

师:我想知道为什么要用“嘻嘻,哈哈”这组词呢?

生:因为小朋友在游泳的时候一定很开心就会发出“嘻嘻,哈哈”的笑声呀!

师:同学说得真是太精彩了!其实许多事我们都能编成诗歌,同学可以大胆想象,再编一编。

……

反思:我们应该把说的权力还给孩子,鼓励孩子畅所欲言,让他们用心灵感受到语言的精彩,智慧的高妙。语言是活性的,也只有在这种开放的课堂上,语言的活性才能得到培植,得到生成,得到滋养,得到发展。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片断:

师: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多媒体课件演示)你知道这群鱼儿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吗?你们就是那一群群鱼儿,游过来吧!

生:它们可能会想,这是多么热闹的场面!我们游过去看看吧!

师:是啊,我也想看看,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

生:它们可能会想,这些孩子玩得多么开心呀!

师:因为他们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所以才会玩得如此尽兴。

生:小鱼儿会说,真羡慕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

师:好,让我们也唱起来吧(师生一起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反思:这里有一种充满人性美的氛围,是一种亲切的交流,每个孩子都可以敞开自己的心灵,畅所欲言,这里是孩子真情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的率真表达,人文性的直接表现。他们就像一群群快乐的天使说出了最动人的.话语,唱起了最动听的歌。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片断:

学完《北大荒的秋天》后,我带孩子到野外去观赏感受一下本地秋天的田野、天空、小河,使他们有了亲身的体验,然后让孩子说一说秋天的景色。

生:秋天的小河水清澈,水却变凉了,小伙伴再也不下河游泳了。

生:秋天的菜园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生:白菜那松散的根好像一个刚睡醒的小姑娘,正等妈妈来给她梳头发。

……

反思:生活体验是孩子语言表达的源泉。语文教学必须把孩子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不断扩展孩子的生活空间,开阔孩子的视野,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孩子语言表达的“活水源泉”引入课堂。通过即时的启发激励,可以活跃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了孩子们表达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十七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法、实践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在实验研究中辩证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以创设情景、协作学习、资源利用为要素,努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具体工作措施是:

1、制订研究方案、计划。

根据我校实际和课题领导组的统一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理论学习。

通过查找资料,组织实验教师,分析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加强理论学习,寻找理论依据。

3、立足课堂教学。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进行课题研究,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4、不断优化。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复论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优化。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能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大胆的想象意识。能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消除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枯燥性和乏味性的认识,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喜欢学习语文,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研究,能形成《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提高策略和方法研究》的论文集、案例集、和课题总结报告。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

余向阳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与资金筹集工作。

课题副组长:

胡浩负责落实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课题研究。

彭文斌负责课题研究的保障工作。

黄咸庆具体负责整个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

朱志琴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胡国华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卫丽霞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柯纯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柯叶霞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刘霞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课件、典型教案撰写与收集。

八、课题的研究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我校语文教学实际,研究的思路较为清晰,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2、在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教育工作者已总结出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作文个性化研究》。主要参与者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外,其余工作时间均可用于课题研究。时间保证上没有任何问题。

4、学校是一所高标准、高配置的新建校,硬件黄石地区一流,办学规范,拥有丰富的图书馆资源,课题组拥有自己的电脑和打印机等硬件设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5、本课题也得到学校、市教研室及省级专家的重视和指导。这都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优越的发展基础。

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篇十八

(山西省襄汾县南辛店联校西徐小学,山西襄汾041500)。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充满教育契机的、富有挑战性的新气象,在注重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下,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重点,这要求教师具有教学的智慧,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之下,才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创意想象和创造性、探究性思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知识性的体验,创设出最佳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小学数学。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育视角由原来的“要我学习”转为了“学会学习”,教师在对小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展现出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数学课堂在学生的主体行为下显露出智慧的光芒,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方式和策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发挥出小学生自主探索和自由发现的天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及反思。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呈现出对新异、生动的事物有强烈好奇的兴趣,而且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尚存在些许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一)情境教学中过多地引入情境,丧失了教学目标。

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引入时,过多地运用了情境,而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突发奇想,要用“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课堂导入情境,学生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开展了斗智斗勇的想象,却忘记了教师是在上数学课。又如:在一年级《加减混合》的数学计算中,教师想用“春游”作为情境导入数学课堂,可是在运用情境时过多地介绍了风景,使学生沉溺于风景的想象中而偏离了数学课堂的传授目标,缺失了数学教学目的。

(二)成人化的想象对小学生缺乏新奇的吸引性。

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课堂的情境创设时,用成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进行设想,忽视了童趣和纯真的眼睛,简单的情境创设平淡无奇,缺乏挑战性。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用“一个星期有几天”来进行问题式的课堂导入,这对于学生而言缺乏新奇,对乘法口诀也缺乏记忆。

(三)课堂教学中“数学味”的弱化和缺失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各种情境创设导入教学,却没有及时地将情境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弱化了数学学科所应有的“数学味”,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降低。如:在《统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通过分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记录,可是学生们却停留在小组成员间体重的比较讨论等内容,而没有真正进入到数学统计知识的学习之中来。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为前提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良性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并创造性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内化,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质量。

自主学习的方式是积极主动的方式,是小学生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方式,它在激起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转化为认知的内驱力,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将之内化为学习习惯,真正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主动性。

(二)为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用他们自发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发现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策略,为后续数学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主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多数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很好奇,也拥有自主发现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对其自主发现的能力挖掘越多,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容易产生知识性的迁移。

三、自主性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的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宗旨,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自主参与的环境下,实现多种形式的自主性学习,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习方法。

(一)数学课堂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合适而有效的数学情境导入,是进行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氛围,用宽松、愉悦、智慧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过程,其具体方法如下。

2.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游戏环节是小学生最乐于参与和互动的环节,数学教学可以适当地引入游戏环节,使小学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探索的成功体验。如:在小学50以内的加法练习中,不是单纯让学生进行数字的相加,而可以采用“邮递员送信”游戏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标有不同两位数的信箱,并准备不同加法练习题的信封,选择几名学生作“送信邮差”,将这些信封和信箱匹配,学生在争先恐后的选择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它犹如一块无形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注意力,增强了趣味性和主动性。

4.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带着困惑、怀疑和探索的心理,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这也是教学引入策略之一。在问题设置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提出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行问题的导入,逐渐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能以深奥、难解的问题来给教学设置障碍,使学生缺乏探究的动力和兴趣。

(二)师生共学―――尝试自主参与的探究学习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流传着一句名言:告诉的知识,容易忘记;分析出来的知识,可以记住;自主参与的知识,就会真正理解。这意味着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参与,才能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在数学“认识钟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其有数学性的认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对实物钟表的观察、触摸与参与,让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注意到长针和短针的区别,并观察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相等的格,学生在对钟表的触摸、观察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

2.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小组合作式自主式学习。小组合作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之下完成,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如在“长方形”的认知中,要各小组进行分组比赛,寻找出最多的长方形者获胜,在大家踊跃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通过对比、测量等不同手段,了解对生活中“长方形”的认知,如:课本、长方形的长桌、黑板的形状等,大家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的规律,并主动性地获取了相应的知识。

(三)数学知识的应用―――巩固数学知识的自主性探索。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层次,进行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在生活引入、故事引入、游戏引入、情境引入的教学策略之下,用自主性、参与性、积极性进行数学知识的感知,并在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牟瑛。营造充满探索的数学课堂环境[j].商业文化(学术版),,(08)。

[2]张大明。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j].成功(教育),2010,(04)。

[3]周波儿。数学教学中如何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