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职语文说课稿简短(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4:56:48 页码:10
中职语文说课稿简短(精选8篇)
2023-11-22 14:56:48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努力的一种回顾,让我们更好地明确未来的方向。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些范文反映了不同人不同时期的总结风格和方式。

中职语文说课稿简短篇一

《下雨》这篇简短而富于童趣,充满着童真的想象,体现了相互之间的关爱。对刚从小班升入中班的孩子而言,对散文诗的欣赏缺乏经验,在语言上很难把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体会很好的表达出来。因而,在活动中,我更多的去思考:怎样让孩子充分的运用听觉、视觉,反复的去欣赏感受,在欣赏基础上,去理解散文的内容,同时考虑到孩子在语言表达上缺乏经验,引导幼儿用肢体语言大胆的表达表现自己的散文的理解,在肢体表达中去体会散文中所传达的“趣味的童真,相互的关爱”。

从以上几点的思考,我把散文欣赏的目标制定为:

1、欣赏感受基础上,理解散文内容(重点)。

2、大胆表达、表现对散文的理解。

3、体验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难点)。

在整个活动的设计组织过程中,我把理解散文内容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在设计过程中,我更多的去思考:怎样为孩子搭建一个“学习的支架”,让孩子在老师提问的引导下,一小步一小步的去理解内容:首先从散文中的角色入手——散文中有谁?让孩子对散文有一个粗略的印象。之后围绕“撑伞”这个主要脉络展开:谁为它们撑起伞?撑起一把什么伞?是怎么样撑伞?逐步递进的让孩子去理解散文的内容。

在欣赏感受的基础上,让孩子融入到散文的角色中去,去大胆的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表现撑伞的过程,加深对散文内容的理解。第一次的表达表现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喇叭花撑得真大,小蚂蚁躲在下面一点雨都没淋到。让孩子体验到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同时激发孩子表达表现的积极性。第二次的表达表现过程,教师让孩子们生生互动,在撑伞和躲雨的过程中体验到“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在充分的体验基础上,教师通过提问:鸡妈妈、喇叭花和大树妈妈为什么要连忙撑起伞?让孩子体会到散文中的“关爱之情”,在教师适当的总结提升过程中,突破活动的难点:体会相互关爱的美好情感。

在孩子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考虑到刚升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在第一遍欣赏的时候,采用了“清声朗诵”,让孩子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倾听上。第二遍的欣赏中配上了《四季之春》的音乐,音乐中悠扬、舒缓而略带跳跃的氛围,能够很好的烘托出散文“童真的想象和浓浓的关爱”。在第二遍的欣赏中,我采用了传统的“图片板书”的方法,让孩子能够理清散文的“脉络”从而更好的去理解散文内容。第三遍的欣赏,结合了富有“动感”的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从视觉上更好的去感受“撑伞”的动作,从而为孩子接下来的表达表现做好伏笔。

中职语文说课稿简短篇二

1.教材分析: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重难点安排: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以线穿珠,见微知著——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学生圈点勾画发言,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线——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珠——演讲前:背景(对比、衬托)。

演讲稿(对比——“文稿不如讲稿”)。

演讲中: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演讲后: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微——人物的白描刻画。

著——个性人物魅力风貌。

(三)传神写照多余韵——细节赏析。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这些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师:“作者记得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不能自已’,《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近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先生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得是‘救世主’光绪帝,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师:“光绪帝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被慈禧囚禁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师:“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师:“是这样的《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

预设回答:“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

(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读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预设回答:“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细节3: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先生演讲的内容还讲了《箜篌引》,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师:“这是音乐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颤栗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细节4:文章开篇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我认为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师:“任公先生是在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任公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还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跟着老师背诵”(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提升。

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丰子恺写弘一法师,“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运用肖像写出弘一的“温而厉”,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中职语文说课稿简短篇三

《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示例篇目。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

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苏洵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中职语文说课稿简短篇四

《鸭子和白兔请客》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讲了鸭子和白兔互相请客的事。首先写白兔请鸭子到家做客,用鲜嫩的草芽和菜叶来招待鸭子,但鸭子很不高兴,认为白兔太小气;再写鸭子请白兔到家吃饭,用田螺、泥鳅招待兔子,但兔子不爱吃这些东西;最后鸭子明白自己错怪了白兔,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得生动而富有童趣,渗透了友爱`善于理解他人的教育思想。教学重点除了识字和练习分角色朗读之外,就是让同学从读中感受到要善于理解他人,明白“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就喜欢”这个道理。全文共五个自然段,语言浅显易懂,因此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随文识字,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的:

1.认识10个会认的生字及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这篇课文分为二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并指导书写五个生字。这里我就单说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的2、3、4条及指导书写2个生字。

根据教学目的,从教材实际,学生学情出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过程中,主要突出两中教学方法:

1、讨论教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引导者,能根据情境,让学生自由讨论,在不断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交流各自看法。形成统一认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相机展开讨论:1、看图说说鸭子和白兔互相请对方吃了什么?他们喜欢吗?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别人不一定也喜欢”的意思。3、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过些日子鸭子请白兔吃饭会吃些什么?”等几个问题。

2、情感朗读教学法:

《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课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语句浅显易懂。所以,我没作较多的讲解,而是采用多种朗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掌握规范的书面语言,从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如:同桌合作朗读,互相指导,取长补短;分角色朗读及重点段的朗读等个性朗读训练。这样,学生如果感情把握好,自然而然也就感受到要善于理解他人,明白了道理。

根据以上的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议一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课学习任务。“议一议”让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讨论,“说一说”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读一读”找出课文中对应的自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朗读。这样,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程序安排得科学合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训练重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以下几点教学思路:

(—)复习生字,激趣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说说哪些字认识了,哪些字不认识。不认识的再加以巩固,然后给予组词。

2、说说这节课你想做些什么?或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插图,、展开讨论:

1、鸭子到白兔家做客,白兔请鸭子吃了些什么?鸭子喜欢吗?看插图1讨论并说一说。

2、白兔到鸭子家做客,鸭子请白兔吃了些什么?白兔喜欢吗?结合图2讨论并说一说。

(四)仔细体会课文内容,朗读感悟。

找出跟插图对应的自然段,重点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有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全篇读,重点段读,重点句读,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课文结束后,我还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朗读的任务:

1、你找出一句最难读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最难读?

2、找出一句课文中你读得最好的句子,说说好在哪里?

3、找出一句课文中你不理解的句子,说说你不明白在哪里?

这样学生对课文理解就更深入了。

(五)归纳全文,进行课外延伸。

说一说鸭子和白兔互相请客后明白了什么?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也喜欢”这句话的意思,从而使学生学会善于理解他人的道理。

(六)指导书写。

让学生说说书写“这”和“家”两个字时应注意哪些地方。你要怎样写才更漂亮。并让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两个。

鸭子(简笔画代替):草芽、菜叶。

不喜欢。

白兔(简笔画代替):田螺、泥鳅。

(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别人不一定也喜欢)。

中职语文说课稿简短篇五

《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那么在幼儿园怎样开展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怎样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被孩子们接受呢?我有一些体会和一个教育活动方案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们在幼儿园开展文学教育活动时,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幼儿,我们要考虑作品的主题、情节、语言乃至篇幅是不是符合班级孩子的兴趣、需要和认知发展水平。因此选择文学作品非常重要,我们应选择有新奇感、趣味性,能吸引孩子,打动孩子的文学作品。

我今天选择的活动方案内容是一篇散文叫“流动的画”,这篇散文描述的是美丽的海上风景,海轮在海里前进,海鸥追随着海轮,海的景色因此“动”了起来。在这其中蓝蓝的大海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向往的,海轮、海鸥、螺旋浆、跳动的鱼也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而且散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具有很强的儿童性、审美性,能充分的满足幼儿的需要(因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与审美性是密不可分的,审美恰恰也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幼儿因感到有趣而被吸引而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基于以上原因,因此我选择了本篇散文来开展文学教学活动。

1、体验感受作品中大海、海轮、海鸥亲密和谐的优美意境。

2、能大胆的想象海上流动的画面,并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对作品的理解。

为了达成活动目标我还做了以下准备:“流动的画”课件、彩色笔、白纸、橡皮泥、彩色纸、录音机等供幼儿操作的材料。

一、初步感受散文意境。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描述大海景色的散文,你们仔细听一听里面说了些什么?)。

1、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老师富有情感的朗诵散文“流动的画”(那么这时对我们老师的朗诵技巧就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去认真分析作品的风格,是优美、抒情的呢?是欢快活泼的,雄壮有力的还是幽默风趣的。然后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采取相应的方式来朗诵作品,从语气、语调、轻重音、快慢的处理等方面都应该去思考。比如:太阳、小雨点、云彩风儿、小蚱蜢等作品的朗诵技巧处理)。

二、幼儿感受、体验作品,大胆想象画面。

(此时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幼儿,支持幼儿)。

提问:

1)刚才你听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此时幼儿可能会说出散文中的具体事物,或者说出一些词语,感受可能会说听起来很舒服、很美、很愉快,想去坐海船、追海鸥、捉鱼等,此刻教师对孩子的语言即时进行点拨、肯定)。

2)你想到什么?脑海里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此时孩子会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图画)。

3)这幅画有声音吗?什么声音?这是谁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学学(海浪的声音、海鸥的叫声、海轮的声音、螺旋浆的声音等)。

4)这幅画有颜色吗?什么颜色?蓝色的是什么?(大海)银白色的是什么(海鸥),彩色的是什么?(海轮)。

5)这幅画会动吗?为什么会动呢?(大海流动,海轮前进,海鸥飞翔,螺旋浆转呀转,鲜活的鱼在跳动)。

此环节如果幼儿不能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再朗诵一遍散文,教师根据孩子情况灵活掌握。

此时为什么只出现声音,给予幼儿听觉的刺激而没有给予视觉刺激,出示画面呢?因为文学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孩子将文学符号转化成图象,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

三、再次完整的欣赏散文,支持幼儿进一步体验作品情感。

我们来看看你们想到的画面,多媒体里有吗?

1)展示课件“流动的画”(这时幼儿会激动起来,结合画面说出自己想到的内容),老师给他们一点时间讨论,此时随着音乐慢慢响起,教师再次有情感的朗诵一遍散文,这时孩子对散文已较熟悉,具有了学习散文的欲望,个别孩子可能已经口中念念有词跟诵起来。

2)让幼儿跟诵散文两遍,让幼儿熟悉散文中听语句。

四、为散文命名,进一步激发幼儿情感,让幼儿主动接受文学作品。

对啦!散文还没有名字呢?你们来猜一猜这篇散文叫什么名字,答对了的话它就会自己跑出来哟。

此时我为什么没有把散文名字直接告诉幼儿呢?我是以尊重幼儿的方式来开展的文学教育活动,此时我有意“留白”允许孩子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允许孩子对作品进行多样化解释,而没有直白地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传达给幼儿,幼儿取名字的过程就是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过程,因此我留给他们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己体验,因为没有经过孩子自己体验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不会真正进入孩子们心中的。

五、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们欣赏了这么美的散文,你们有什么感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此刻的心情(绘画、小组合作绘画、个人作画、学习朗诵、表演、手工活动——折纸、泥塑、玩具结构等形式来表现)。幼儿自主选择表达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同时反复播放散文录音。(在此环节中我采取了让幼儿自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因为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幼儿会打开多种感官通道来理解作品,但每个孩子反映自己对作品的感知结果时的“强弱通道”会有所不同,有些幼儿比较善于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有些幼儿却更擅长用别的手段。如:绘画、表演、哼唱、塑形等,因此我支持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最后在幼儿动态的自主活动中结束活动,体现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征。

中职语文说课稿简短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法、活动过程几个方面加以介绍分析。

《翡冷翠山居闲话》是选自《现代散文选读》中“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中的第一篇文章。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题目中的翡冷翠即意大利著名城市弗洛伦萨。本文通过写作者在弗罗伦萨山居时的一些所闻所感,从感受身的自由到感受心的自由的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希望暂时远离尘世喧嚣,以及希望可以葆有儿童的天真与纯粹,感受大自然,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愿望,最终抒发作者一种希望得到个人性灵的完全解放和自由的期待。

1.理清文章脉络以及内部逻辑关系。

2.鉴赏诗意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自然纯粹的爱、对自由执著的追求。

其中,学习重点、难点:

1.鉴赏诗意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自然纯粹的爱、对自由执著的追求。

朗读法、鉴赏法。

一课时。

1.导入: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才女林徽因这样来回忆她的朋友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味徐志摩的传世名篇《翡冷翠山居闲话》,去感受他的文字之美,感受他对美与自由的执著追求。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优美诗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鉴赏优美语段。品味语言美,体会意境美。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3、4小节,并思考概括这几段的内容?

板书:第2节身体的自由。

第3节心灵的自由。

第4节身体心灵的融合。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因此,我这个活动环节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要点能力。

(2)请同学们品读2-4小节诗意的语言,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以小组活动的方式)。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因此,我把这个活动环节设置为本堂课最主要的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鉴赏本文诗意的语言,体会作者对自然纯粹的爱、对自由执著的追求,同时也能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参考句子:

第2小节:

1.“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

——“你尤其不要费心考虑你的服色与体态,你可以头发蓬乱着,留着满脸络腮胡子”,两相比较,可见徐志摩语言的活泼、生动、贴切。作者一会装扮成桀卜闪,一会装扮成太平军,想象自由,可见其思维的开放性。肤色和体态的自由、头发和胡须的自由、身份和装扮的自由、配饰和穿着的自由。

——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

第3小节:

1.你应得躲避她像你躲避青草里一条美丽的花蛇!……。

天性浪漫自由纯情的诗人怎么说女子是美丽的花蛇呢,这是作者在用得罪女子的方式讨好她们呢。可在美景前作者还是选择了后者,可见自然的魅力。为了亲近大自然,作者不仅得罪了年轻的女子,还把朋友的家和“执事的地方”都比作狱室。可见“抒情散文的感情是‘坚决’的”,作者无非是想以极端的言辞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无比执著。作者故意过滤掉了其他情感,只留下与自然的灵魂拥抱和精神对话。

2.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

——铺陈排比,一气呵成,写尽了独身闲逛、不受牵绊的自由惬意,也可以看出作者纵情自然、灵魂愉悦的心情。

3.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来奔赴自然那种心灵的放松,愉悦而亲切的享受。

4.“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它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它的姿态是自然的,它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比喻精确而美丽,以“含羞草”比喻变化着的“浑朴的天真”,娇柔脆嫩,容不得半点“抵触”和破坏,它需要在阳光下,和风中,无阻无碍的生活,才能保持它的自然本真。可见作者对这种“浑朴的天真”是小心的呵护,苦心的追求。

第4小节: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

这里有有着和暖颜色的青草,有漫长的山径,有澄蓝的天空,有淙淙流淌着的泉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洁美好,充满生机,桃花源般的人间仙境。在这里身体可以得到充分的舒展:仰卧、打滚、狂舞、歌唱,在这里心灵可以得到美的熏陶。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人不为世俗所羁绊地投入自然怀抱的美妙图景。

全段采用排比:青草和暖的颜色、道旁树木的阴影、林中欢唱的莺燕、幽僻漫长的山径、澄蓝高远的天空、潺潺流淌的山泉,人在其中坐地仰卧、打滚欢呼……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从形体到灵魂与自然的融合,身体与心灵的受益,表达作者热爱自然、拥抱自然、融合自然的纯美感情。

(美读)。

小结:徐志摩散文的语言就是这么的富有感召力。难怪有人说,他的抒情散文是情感的自由舞蹈,是语言的美妙吟唱。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板书:第1节秀美的山居风景。

第5节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

(2)请同学们从整体上理清文本的内部逻辑关系。(小组讨论)。

明确:文本主体部分为2-4小节,从第2节“身体的自由”到第3节“心灵的自由”,再到第4节“身体心灵的融合”,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

第一节写景为全文抒情作了铺垫,使主旨有了依托。第五节回应开头,收束全文,揭示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的能力。

4.课堂小结。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希望我们在记住这美妙诗句的同时也能爱上志摩的散文。当我们在人生路上遭遇寂寞、苦恼与迷茫时,不妨也去翻开自然这部最伟大的书,寻得安慰与鼓励,寻得力量与指引。最后祝愿同学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心灵皈依,走出一条绚烂多姿的人生之路!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诗句作结,同时回归文本,意在让学生回味美感的同时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

附板书设计: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第1节秀美的山居风景。

第2节身体的自由。

2—4作客山中的妙处第3节心灵的自由(层层递进)。

第4节身体心灵的融入。

第5节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

中职语文说课稿简短篇七

本次活动来源于高教社《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舞台多精彩》,同时结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的“爱情”主题。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表演兴趣,培养学生表演能力。

2.提高学生听话、说话、写作等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三)目标依据。

1.立足学情。

传统语文教学侧重“读”与“写”,忽视“听”与“说”;侧重书面考卷的评判,忽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评价。因此,学生常常缺乏表达与展现自我的信心。这主要表现在:上课不敢发言、不会发言;下课不敢或不知道如何与老师、同学交流。

2.面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毕业后以“就业”为主。良好的谈吐、得体的语言、机智的临场应变能力是学生能自信迈入职场的关键因素。

3.针对学生早恋的现象。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更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这种情感,出现早恋倾向。对学生进行爱情的教育,“堵”不如“疏”,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校园“爱情”,是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及临场应变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一)准备阶段(用时一周)。

1.确定剧本。

【过程】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小组根据主题,选择一篇最喜欢的课文进行改编。改编由小组集体创作完成。

【目的】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课文,进行课本剧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确定演员。

【过程】各小组推荐一名最有影响力的学生,担任本组导演,再由导演在班级内招募演员。

【目的】学生自主选择、推荐并进行演员招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课本剧的排练。

【过程】由导演、编剧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课本剧排练,根据实际排练情况进行剧本的提炼与修改,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

【目的】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和剧本的编写能力。

4.爱情观的问卷调查。

【过程】在课前下发调查表,请学生进行不记名的填写,并上交统计。

【目的】对活动的一次预热,了解学生当下的“爱情观”。

(二)实践阶段(用时45分钟)。

1.情境导入(2分钟)。

【过程】播放校园歌曲《校服的裙摆》。

【目的】以形象生动的视频音乐再现生活场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迅速进入活动。

主题。

2.课本剧表演(18分钟)。

第一组:《当木棉遇上急流》改编自课文《爱情诗两首》。

【故事简介】。

加加是一所职业学校幼教专业的学生,毕业在即,她决定去民工子弟学校支教。而男友张浩家庭富裕,希望加加能跟他回家乡享受安逸的生活。加加经过考虑,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在临别时她将《致橡树》这首诗送给张浩,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想法。

【目的】。

把男女主角放在就业选择的特殊情境中,以木棉的意象,提出了女性在爱情中应自立自强的观点。

第二组:《心中的蝴蝶》改编自课文《永远的蝴蝶》。

【故事简介】。

阿佑是一家书店的店员,樱子是一个话剧演员。他们因为《蝴蝶夫人》这本书结下了缘分,并最终相恋。然而就在阿佑决定向樱子求婚的那天傍晚,樱子因为帮阿佑寄信在一场车祸中忽然逝去,给阿佑离下了难以弥补的伤痛与悔恨。

【目的】以樱子的忽然逝去传递爱情的缺憾与不完美,恰恰是它能长久地感动人心的理由。

第三组:《雪山上的红盖头》改编自同名课文。

【故事简介】。

1988年,小雪参加舞蹈比赛,她精彩的舞蹈深深地吸引了苏唯,那一年小雪只有12岁。八年后,小雪已经是一位出色的舞蹈演员,她被借调来北京,与苏唯再次相遇、相恋。半年后,小雪面临了两难的选择:进藏演出还是留在北京与爱人在一起,小雪最终选择了进藏演出。不幸的是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小雪永远留在了雪山,成为了士兵们心中的“雪山女神”!此时的苏唯泪流满面,他还没来得及告诉小雪他就是当年那个大哥哥。

【目的】以小雪面临的两难选择,传达爱情不是生活中唯一选择的观点。

第四组:《尾生之约》改编课文《静女》,同时结合了典故《尾生抱柱》的情节。

【故事简介】。

【目的】以尾生抱柱的情节,传达爱情要坚守,爱情也需要理智的观点。

3.召开剧评会。

第一环节:说一说创作的感受。

【过程】全体主创人员上台,与课本剧亲历者的身份,聊一聊创作的感受和排演的收获。

【目的】以说话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爱情进行深入的解读,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反思和回顾。

第二环节:答一答粉丝的疑问。

【过程】现场的观众向主创人员提出自己对剧本、爱情的疑问,主创人员当场作答。

【目的】通过学生的对话,由剧本的爱情解读拓展到对生活中爱情的解读,同时提高学生即兴发言及临场应变能力。

第三环节:听一听爱情的心声。

【过程1】(游戏部分)。

游戏《猜猜他是谁》:活动前准备六种不同类型的男女,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类型,说明选择的理由,最后猜猜每种类型后面的照片是哪一个经典人物。

【目的】(游戏部分)。

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大胆畅谈理想中的爱情,勾勒出心中的“他”或“她”的形象。

【过程2】(视频部分)。

观看朗诵视频《一棵开花的树》,小组讨论如何让自己变得像“他”或“她”一样的优秀?

【目的】(视频部分)。

以诗歌引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校园里的“爱情”,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们应该如何为实现爱情的梦想而努力。

第四环节:选一选心中的最爱。

【过程】。

台下的观众上台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剧组和演员,获奖剧组的导演和演员作一分钟的获奖感言。

【目的】。

现场投票的方式,可以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同时也是对学生鉴赏能力的一次考验。

4.布置课后作业。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四选一)。

(1)对你最喜欢的剧本或演员进行评价,写成一篇简评。

(2)给你最喜欢的演员或剧组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激与喜爱。

(3)以“爱情之我见”为话题,用一段话来陈述自己的爱情观。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改编成剧本,并尝试排演。

【目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更多拓展和上升的空间。

(一)“望”课本之剧,以戏入情。

【过程】这主要体现在课本剧的排练和表演阶段。望,并不是局外人的观望,而是一种观察,一种尊重。在学生进行课本剧排练时,我从旁观察,悉心指导,但决不轻易改变学生的决定。

【目的】给学生自主创作空间,尊重学生的决定,适时的指导又能让课本剧更符合活动的要求。

(二)“闻”课堂之争,以评入理。

【过程】这主要体现在剧评会环节。闻是一种等待,一种吸收。在学生对话时,我认真倾听学生的疑问和解答,通过“闻”对学生的爱情观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之后再对学生的问答作出及时的点评,做到“以评入理”。

【目的】教师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也让课堂少一点预设,多一点灵动。

(三)“问”其心,“切”其意,解其惑。

【过程】“问”与“切”是教师与学生的直接对话。问,是追问、更是扣问。当学生之间的问答陷入僵局时,我会进行追问,以打破僵局,活跃思维,获得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在学生问答结束后,我及时抛出了自己的疑问“你们如何看待校园爱情?”学生们大胆吐露自己的想法,课堂讨论成白热化。之后,我用游戏和诗朗诵,解答他们的困惑。最后我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一棵树的告白》送给学生,用诗意的语言、含蓄地表达出教师对校园爱情所持的态度。

【目的】避免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生成对“校园爱情”的认识,从而树立起健康的爱情观。教师即兴创作小诗,一方面委婉地表达了教师对校园爱情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写诗兴趣。

(一)课本剧评价标准。

从选材是否得当、语言是否生动、表演是否流畅、情感是否丰富、编剧是否合理、服装道具是否有特色等六方面进行了规定。学生根据这个标准进行课文的选择、课本剧的改编、排演,最终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剧组和演员。

【目的】量化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本剧的改编与表演。

(二)剧评会评价标准。

1.剧组人员评价标准。

能准确理解主持人和观众的提问,并及时作答。

吐字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真诚友好。

上下台能注意礼仪礼节,行动说话得体大方。

2.观众席成员评价标准。

观看演出时,讲文明懂礼貌,给予演员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向剧组成员提问时,要注意礼节,提问要清楚,评价应中肯。

投票阶段上台要迅速有序,同时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演员。

【目的】。

规范学生在活动中的发言,让发言更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提高行为礼仪方面的能力。

(一)收获与感受。

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语文味”

“语”是语言,是让学生学会说话与表达。在剧评会环节,学生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呈现对对课文、剧本、爱情的大胆质疑和深入解读。这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文”是文本,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写作。“编演课本剧”就是把学生学习的课文改编成戏剧,用真人来营造和表现课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将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一体的校园实践活动。学生在“读—思—编—演”剧本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次重新认识和解读文本的过程,而在实践中进行剧本的编写也是学生对文本再次创作的过程,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生活味”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生活的能力。

本次活动立足于学生的校园生活,关注的是学生情感的成长,目的在于为学生掀开爱的面纱。我相信只有让学生大胆说出对爱的真实想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爱情,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

总之,本次活动来源于课本,回归于生活,让我们收获了许多。

(二)问题与不足。

课本剧的改编与排演略显稚嫩。

课本剧的改编是对课文的重新解读。“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组在进行剧本编写时,必然会出现众口难调的问题。最终定稿的课本剧,是学生折中后的选择。因此,课本剧本身可能也会出现差异。表演时,学生成长经验的不足也会导致在表演时对剧本的理解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三)努力与尝试。

1.推荐相关书籍,增加爱的知识。比如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李迪的《我和学生谈爱情——将爱情教育进行到底》、《柳眉儿落了》等等。

2.举办青春讲座,培养爱的能力。如《爱与责任》、《从身边的爱情谈青春的萌动》等等。

3.组织交流活动,陶冶爱的情操。如班级间的联谊活动、话剧社、文学社等社团文体活动。

如果爱情是学生成长路上必经的风景,我愿与学生同行,欣赏这一路的美景,伴他们走过青春的迷茫与困惑,最终到达幸福的彼岸。

中职语文说课稿简短篇八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风筝》。

在对《风筝》进行文本解读时,本套教科书副主编顾之川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出示)。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风筝》是一篇思想内涵很深邃的,由于人生经历、文学修养和时代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他自己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教师应该肯定、尊重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应注重现在的学生本身的认识能力和情感体验,父母之爱、同学之情等等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首先要抓住亲情这一角度,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领悟。本文中“我”和弟弟之间少年时代的冲突和误解,中年时代的自省和忘却,可以突现出一种亲情,“我”和弟弟有两颗美丽的心灵:一个严于自责,恳求宽恕自己的过失;一个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处。弟弟忘却“我”的不好,这种宽以待人的作法,对现在的学生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我”对自己的毫不留情的解剖,这种严以待己的作法对学生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教育。而兄弟间的亲情是很值得我们探究与回味的。

在对亲情理解之后,学生能较为容易地体会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由少年时冲突的出现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由中年时“我”不幸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可以启发人们用科学来改变人们的思想。

这样我们对这篇的理解就不是只从一个角度去解读,而是用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由此,我对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教学重难点作出以下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读不为语文)。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情感价值目标:

1、在冲突与误解中感悟亲情。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学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概括内容;初步学教学难点: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铺设亲情的写法。

我一直觉得文本是我们从事教学时的根本,一切应以文本为基础,多媒体等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应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应该还原鲁迅作为一位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一面,他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批判他人的一面,更有解剖、批判自身的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以《风筝》这一文本为依据,挖掘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这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为久远,但亲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及宽恕、谅解等等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此学生是能够有所体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的认识能力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

我们的语文教育应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甚至于教师应该“降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移植给学生,应该以人为本,以文本为基础,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创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加以提升与深化。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预三、说学法——信任学生,注重学法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的。

(一)导入课文:家庭生活中你有没有被误解、受委曲的事,说出来听一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二)探究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自由朗读,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自行解决。

预期问题:

1。“那里”、“他”、“发见”等不规范用字。

2。开头部分“惊异和悲哀”的是什么?

3。开头与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我”的心是否得到解脱?

(三)品读感悟:朗读课文的重点章节,体会作者如何在冲突中显现亲情,展示“我”和弟弟两个人物形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探究“精神虐杀”的根本原因。(不觉醒、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情感体验: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我”或弟弟说些什么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

学生的发言从兄长的善良、严于反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

(五)生活链接:以后的生活中,亲人和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误解和冲突,该如何处理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理解要有正确的引导。)。

(六)作业:

课外延伸,“弟弟”是否真的忘了儿童时的那件事?(还有回味的余地。)。

〔教学小结〕。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蕴含极为丰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其中的一点(亲情)为主,探究一个局部性问题,进而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时的独特感受。很可能学完以后学生仍有很多不太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能体悟之处,但这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激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