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大学的英语自我介绍范文带翻译(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59:08 页码:8
最新大学的英语自我介绍范文带翻译(模板9篇)
2023-11-12 11:59:08    小编:ZTFB

语文学习是培养人们细心观察、准确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重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词得当,避免使用太过模糊的词语。总结是沉淀思考的结果,能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有详细的记录和观察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让我们在总结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成果和创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大学的英语自我介绍范文带翻译篇一

北京大学创办于18,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北大是中国近代唯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并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政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的大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学统,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河,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百年来的历史进程。学校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大学、c9联盟,以及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的重要成员。

大学的英语自我介绍范文带翻译篇二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容易与人相处;平时爱好打篮球、爬山和跑步。我初来乍到,还有许多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向大家学习,还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能够多多指教!最终,我愿能和大家一道为我们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多谢大家!

大学的英语自我介绍范文带翻译篇三

大家好!我叫xxx,今年十岁了,在东风小学读书。我是个文静的小女孩。

我长着一头乌黑的.长发,每一天都喜欢绑着马尾辫。圆圆的脸蛋上长着一双烔烔有神的眼睛。还有一个樱桃小嘴。

我平时的爱好是:打篮球、画画、跳橡皮筋、唱歌……你们喜欢我吗?喜欢就和我交个朋友吧!

大学的英语自我介绍范文带翻译篇四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地位很低,这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可以看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其中一个突出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的。目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翻译只占了五个小题,即要求对五句话中每句话的一部分进行翻译。而且对近几年的翻译考题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翻译题型的目的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常用的词及短语。以四六级考试为指向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就可想而知了。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精读文章的重要词句进行英翻汉及汉翻英的练习,老师一般也不专门进行翻译理论和技能的讲解及练习,很多时候是老师直接将翻译过来的句子写出来或念出来,学生抄下来就算完成翻译练习。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翻译教学。

与此同时,在笔者所进行的有关翻译的调查中,有66.8%的学生认为翻译是重要的,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开设翻译课程。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想学翻译,但是苦于无门,只能到社会上花高价去学习翻译,特别是在毕业之后。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在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到社会各个层面,深入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如今,外国人直接到中国来办公司、开银行以及进行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英语不仅在对外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科技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直接用英语进行交际、用英语开展工作。就翻译涉及说和写的综合交际能力来说,越来越被社会看重。目前参加各种等级翻译考试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其中很多是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既然社会需要具有翻译能力的学生,同时又有这么多在校大学生到社会上学习翻译、参加翻译考试,那就说明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没有在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满足他们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的约30名08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到灯塔软件(成都)公司从事科技翻译。据毕业生和该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英语专业毕业生极度缺乏其他专业知识,用人单位非常需要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虽然后来曾在笔者所在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却没有招到一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方面几乎没有作为。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翻译人才就不足为怪了。

现在的社会要求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翻译要求准确、透彻的理解,学生做翻译时的理解率就应该比一般阅读要求高,通过译文,教师就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效果远比一般阅读的多项选择题好。另外,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考虑,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翻译都是他们最实用的外语技能之一,尤其是专业翻译和应用文的翻译。笔者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以前,曾从事过建筑工程翻译,旅游及商贸工作,对此深有体会。然而,做好翻译工作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没有扎实的中英文基础及丰富的背景知识,不经过理论学习和大量的翻译实践根本无法胜任。

在英语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只要词汇量足够大,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翻译自然就不成问题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看下面学生作业的例子:

strange things happen to time when you travel,because the earth is pided into twenty-four time zones,one hour apart.

学生将之翻译为: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你旅游的时候。因为地球被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一个时区。

出现上面这种翻译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不知道如何转化句子结构,他们往往遵从原文的词序与结构,把单词一个个填上去。这句话可以改译为:你乘船旅行时,时间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因为地球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为一个时区。

当然,除了英汉语言对比,还有翻译技巧,中西方文化差异等都直接影响着翻译的准确性。而学习这些知识,对提高翻译水平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而这些知识和技巧决不是在精读课堂上能够一带而过的,学生也不可能在精读课堂上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的。必须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有计划、有目标而系统地学习。

 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学习翻译是勉为其难。据了解,在08年四川省大学英语年会上,外研社社长说,进入08年全国cctv杯前三名的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谁还敢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谁还敢说他们就没有学好翻译的基本条件?近几年,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改革力度很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学毕业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要求。在进入大学后,经过1年左右时间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就能够达到翻译课程学习的要求。虽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较一些重点院校的学生略低,但经过两年左右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一样可以开始翻译课程的学习。

 尽管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很落后,但却可以奋起直追。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促进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

首先,要从理念上摒弃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之区别对待,摒弃传统的大学翻译教学模式。正确认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因为非外语专业学生经过适当的训练,不但可以具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而且在某些领域,如科技翻译和专业翻译,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另外,就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英语基础)而言,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亚于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潜力方面甚至更强。这从近几年进入cctv杯最后决赛的选手大多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例子中就能看出来。因此,不要认为只有英语专业才能开设翻译课程,大学英语当然也可以开设翻译课程。

其次,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可以先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既然要开设翻译选修课程,就必须要先编写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就是要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然后是编写适当的翻译教材。翻译教材应当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反应时代的特征。另外,翻译选修课程的每个班的人数要有限制,最好是不超过40人。因为翻译课程需要多练,老师需要掌握每个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互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特别是如今社会急需的科技翻译实践能力。在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缩短部分学生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时间,在大二下学期开设翻译课程。

第三,师资的培训。目前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质和量都还存在严重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尤为突出。为数不多的翻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绝大多数在英语专业任教。现有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翻译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希望学校创造条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参加假期开设的翻译培训班,如《中国翻译》杂志社举办的“暑期高级翻译研讨学习班”。也可以选拔英汉语基础好,对翻译感兴趣的教师,鼓励他们到其他院校去进行在职进修或专门学习,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进行师资的储备。

要改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对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翻译教学局限在外语专业这个狭小的圈子里,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被排除在外。但是,90% 以上的中国大学生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翻译是一门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和技能,如果没有学习某一专业领域里的一组基本课程,就不可能达到既懂专业又会翻译的目标;而我国学翻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专业知识,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中往往感到缺乏科技知识。这在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在灯塔软件(成都)有限公司的实例中就得到了证明。事实上,任何处在学术前沿的科学家往往也是翻译家,他们在做研究的同时,还在翻译引介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在中国,80% 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都是由科学、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罗选名,2002)。因此,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本身起步晚,可以考虑把翻译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范畴,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高质量的教科书,让广大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有机会学习翻译,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未来的翻译人才。这不仅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大学的英语自我介绍范文带翻译篇五

大家好,欢迎来到百年学府北京大学。很高兴能够作为大家的导游,我叫马天意,大家可以叫我“马”导游。希望大家能积极配合我的工作,一起在北大度过一小段快乐的时光。

但是,在出发前,我要先强调一下纪律,请大家听好:

1、校园不是公园,这是一个学习的环境,希望大家不要喧哗,一起来感受校园里该有的氛围。

2、校园景色非常优美,请大家爱护环境,不要践踏草坪,攀枝折花,乱丢废弃物。

3、校园里的人非常多,大家走的时候排成两列纵队,紧跟队伍,千万不要走丢走散了。

要出发了,大家要紧跟着我的思路和脚步,否则你将会错过很多知识和景色哟!出发了,首先先让大家回顾一下北大历史。北大创办于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光绪皇帝亲笔题词“京师大学堂”匾额。它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是康梁百日维新的措施之一。慈禧发动政变,把所有的变法都废除了,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北大从此延续至今。(原校设在北京石景山东街)。

1920___年易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任北大首任校长,积极开设外语学科研究西方文化的新课程。1920___年红楼竣工,校本部设在故宫后的沙滩。

1920___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且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他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图书馆长,胡适、钱玄同为文科教授,李四光为理科教授,马寅初为教务长,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也应聘在北大教授《中国小说史》。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经过李大钊的介绍,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著作,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在当时认识他的第一夫人杨开慧,北大教授杨昌济的女儿。那时北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云集。

1920______年,北大师生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炬,李大钊、胡适等人领导了文化革命的新启蒙运动,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

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10月北大迁回北平沙滩复校,胡适扩建北大,设有六个学院,33个系。

新中国建立以后,1951年,政务院任命马寅初为中国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大学的英语自我介绍范文带翻译篇六

大家叫好,我叫xxx,来自xxx,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现工作于研究院燃机所。十分有幸能够进入这个充满朝气的团队,学以致用,期望能为杭汽的.燃机战略贡献一份力量。同时自我还需要努力适应工作,掌握新知识,进取向各位前辈教师学习。我业余爱好摄影、长跑、骑行、羽毛球等,相信仅有身体好,才能工作好,期望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齐锻炼身心、丰富生活。欢迎交流切磋。

大学的英语自我介绍范文带翻译篇七

北大燕园其实是原来燕京大学的校址,但是很多北大学生对此段历史知之甚少,然而最近有很多团体来北大参观,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未名博雅的秀丽景色,如不能让参观者知道关于这个园子的真实历史,实在让人惭愧,谨以此文分享给愿意做导游的学生,希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为这个校园增添光彩!

西校门。

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6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193月15日,燕大正式挂匾,同时举办男女两校合并的联欢会,合并仪式由蔡元培主持,校门上燕京大学的牌匾为他所题。

西门华表。

这两座华表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之一,当年被安放在安佑宫琉璃坊前。在清末民初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记载曰:“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民国十四年犹及见之。闻人言:今已为燕京大学所取。”根据这段记载,这两座华表至迟当建于乾隆七年(1742)。至于如何从圆明园移到燕园,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刊》曾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称移此华表时,曾“商诸圆明园之主管者,拟将此石柱移归本校保存,并经地方当事人之认可,遂鸠工起运,陆续移来三座”,“国立北平图书馆落成,商准北平市政府,将存放天安门前之石柱移归该馆,同时函商本校,请将所存之三柱移赠其一,当即准如所请,函报市政府备案,并声明尚存二柱,仍由本校保存,旋得市政府认可,於是本校行政执行委员会乃决议将此二柱竖立於贝公楼前,以资瞻仰。此项竖立费及配制柱顶之镇物费,为数约一千数百元。”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对华表,会发现一粗一细,并非一对。原来1925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三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街新馆时,欲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不料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成就了这一桩趣事。

贝公楼(bashfordhall):

燕大的主楼,即现在北大的办公楼,称为贝公楼,是为纪念美以美会会督贝施德(又译贝施福),1926年落成时的英文名即为bashfordhall。燕京大学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教会开办的汇文大学。其首任校长李安德是丁韪良的一位密友,当李安德于1893年因病去世以后,包括丁韪良在内的校董事会一致推选贝施福为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同时选举刘海澜为常务副校长。贝施福当时也是美国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的校长。虽然他于19正式来北京传教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实际主持和过问汇文大学堂的具体事务,但由于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教育家,同时又具有管理一所美国名牌大学的丰富经验,所以他对于提升汇文大学堂学术和管理水准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自从他亲自来北京主持美以美会的教务活动之后,以及在1913-19任上海美以美会会督期间,更是在汇文大学堂的财力上给予了鼎力支持。与此同时,贝施福还是一位藏书家和多产的史学家,编著过《中国与美以美会》(1906)、《美以美会在华一百年文献集》(1907)和《中国述论》(1916)等重要的在华教会史文献。1919年在上海逝世之前,贝施福向汇文大学堂遗赠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书籍,其中有很多是善本书。它们后来成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书收藏中的核心部分。至今在北大图书馆的书库中仍能找到上千册有贝施福亲笔签名的西文书籍,内容大都跟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历史文化有关。为了纪念他对于汇文大学堂和燕京大学的突出贡献,1926年落成时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卫理会海外传教团捐款16万美元建造。贝公楼的正门是在可以远眺燕山的西面。门前原来有一棵挺拔而高大的松树,还有一块西方所有大学校园均少不了的长方形草地。贝公楼正门上方的屋檐之下还挂有一块很大的牌匾,上书“贝公楼”三个大字。从1939年和1941年《燕大年刊》的老照片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块牌匾。“贝公楼”的牌匾其实跟那块被奉为国宝的“大学堂”牌匾一样,都是具有很高历史文物价值的。

贝公楼原来正门的上方有一个小阳台,每当校内举行大型的集会时,这个阳台常常被用作一个讲坛,而听众们就站在办公楼与西校门之间的一大片草地上。1957年,当苏联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周总理陪同下访问北大时,就曾经站在这儿对下面站满草坪北大师生发表过热情洋溢的讲演。可惜这样的壮观场面如今已难以重现。

宁德楼(nindehall)。

宁德楼(又称宗教楼,今北大外院民主楼),是燕园第一座建筑,1922年落成,作为学校的宗教学院所在地,由在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以纪念前美以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bishopwilliamx.ninde)。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1895年来华,自此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穆楼(mcbrierrecitationhall)。

由托事部的司库、银行家穆布莱(mcbrier)捐款10万美元所建,今为北大外文楼。科学楼(sciencebuildings)。

燕京大学图书馆位于贝公楼南侧,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档案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00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__神学和有关基督__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4年和1927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

甘德阁,麦风阁(又称姊妹楼,今南阁和北阁)。

甘德阁为mrsdavidgamble捐款所建,南北二阁建于1924年,北边的麦风阁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南边的甘德阁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它们是以美德博士(missluellaminer)的名字来命名的。麦美德博士是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长,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以后,便自动成为燕大的女部,麦美德(miner)就成为燕大首任女部主任。麦博士在任只有三年,但是为燕大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而在海淀新校园落成时,依据当时给建筑命名的惯例,就将这两座美丽典雅的阁楼以麦美德来命名了。从甘德阁和麦风阁到南北阁的转变,估计也是因缘于钱穆先生的提议。从那时开始,甘德阁和麦风阁的名称就逐渐被人们淡忘在历史的角落了。

圣人楼(sagehall今天的俄文楼)。

当时是女子学院教学楼,由罗素•塞奇基金会(russelsagefoundation)捐资兴建,二楼有礼拜堂,专供女子圣事服侍之用。钟亭铜钟系雍正皇帝降旨所造,是1928年,学校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款项从黑寺购得。每隔半小时,校园里会响起悠扬的钟声。

男生宿舍(红一到红四楼),女生宿舍(静园周围的院子)。

男生宿舍由众多美国慈善家捐资兴建,第六宿舍由中国人捐资兴建。现在男生宿舍作为行政办公室,女生宿舍是各个文科院系所在地。

思义亭(又称鲁斯亭,今称湖心亭)。

为斯克兰顿城(scranton)的友人为纪念副校长路思义(henrywintersluce)所建)(一说为路思的长子亨利•鲁滨逊•路思(美国《时代》、《生活》杂志的创办人)捐资兴建)。路思义对中国的__高等教育事业有很大贡献,他像司徒雷登一样,积极筹款,促进了山东齐鲁大学的组建,1919年担任燕大副校长,积极为燕大建设筹款,鉴于他的贡献,台湾的东海大学还有以他为名,由贝聿铭设计的路思义教堂。

临湖轩。

临湖轩作为校务长住宅,为司徒雷登友人美国费城的乔治•柯里夫妇捐建,其实,司徒雷登只住很少的部分,其他分别为学校接待、议事的场所,学校里各种社团开聚餐会、茶话会、招待贵宾、举行婚礼都可以在这里。1929年燕大创建10周年座谈会上,冰心教授提议命名为“临湖轩”,并请当时的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题匾。女子体育馆(boydbuilding今北大二体)。

女子体育馆系米兰•鲍埃的父母威廉•鲍埃夫妇(mr.andmrs.williamboyd)于1927年捐献了9万美元给燕京大学来建设一座女子体育馆,他们还捐献了1万美元在燕京设立奖学金。威廉•鲍埃先生曾经是ymca(男性基督徒年青人联合会)的秘书,而鲍埃夫人又是国际ywca(女性基督徒年青人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因此,他们在美国__为亚洲捐款的运动中极为活跃。由于他们的努力,在美国基督__团体捐助的亚洲7所女子学校中,燕大得到了最大的一笔。300万美元中的60万被用来建设燕京大学校园,鲍埃夫妇10万美元的捐助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女儿米兰•鲍埃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化学系,因为对基督的信仰,1923年离开了刚订婚的未婚夫,远涉重洋,来到燕京大学教化学,是燕大最早的女教授之一,米兰后来成为燕大董事会的秘书,继续为燕大的发展筹集款项。不仅如此,她还极其关心中国人民的命运。抗日战争,米兰为中国难民救助会工作,筹集了很大一笔钱。她的女儿卡米拉参加了基督__学会的亚洲交流项目,并在197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作讲座,她的外孙女谢海日(heathersmithxie)24岁来到中国教书,如今,谢海日与她的中国丈夫谢勇住在香港,两个小孩先学中文,后学英文,已经能够流利地讲普通话、广东话和英文。她把她的家庭和生活看作中美友好交往的一个见证。

大学的英语自我介绍范文带翻译篇八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鞠躬)。

我叫xxx,来自xx,我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容易与人相处;平时爱好打篮球、爬山和跑步。

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的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这里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成长锻炼、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也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的新同事、新朋友。——借此,我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谢谢您们能给我一次这么好的机会。(鞠躬)。

我初来乍到,还有许多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向大家学习,还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能够多多指教!

我相信,通过我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我们不但会成为事业上齐头并进一起奋斗的战友,更会成为人生中志同道合、荣辱与共的.朋友。

最后,我愿能和大家一道为我们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鞠躬)。

大学的英语自我介绍范文带翻译篇九

北大燕园其实是原来燕京大学的校址,但是很多北大学生对此段历史知之甚少,然而最近有很多团体来北大参观,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未名博雅的秀丽景色,如不能让参观者知道关于这个园子的真实历史,实在让人惭愧,谨以此文分享给愿意做导游的学生,希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为这个校园增添光彩!

西校门。

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6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193月15日,燕大正式挂匾,同时举办男女两校合并的联欢会,合并仪式由蔡元培主持,校门上燕京大学的牌匾为他所题。

西门华表。

这两座华表是圆明园安佑宫中的遗物之一,当年被安放在安佑宫琉璃坊前。在清末民初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有记载曰:“鸿慈永祜,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民国十四年犹及见之。闻人言:今已为燕京大学所取。”根据这段记载,这两座华表至迟当建于乾隆七年(1742)。至于如何从圆明园移到燕园,当年的《燕京大学校刊》曾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称移此华表时,曾“商诸圆明园之主管者,拟将此石柱移归本校保存,并经地方当事人之认可,遂鸠工起运,陆续移来三座…”,“国立北平图书馆落成,商准北平市政府,将存放天安门前之石柱移归该馆,同时函商本校,请将所存之三柱移赠其一,……当即准如所请,函报市政府备案,并声明尚存二柱,仍由本校保存,旋得市政府认可,於是本校行政执行委员会乃决议将此二柱竖立於贝公楼前,以资瞻仰。此项竖立费及配制柱顶之镇物费,为数约一千数百元。”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这对华表,会发现一粗一细,并非一对。原来1925年燕京大学建校舍时,只从圆明园运来了三根,第四根却被运到城里,1931年曾横卧在天安门前道南。当北京图书馆建文津街新馆时,欲将燕大多余的一根华表搬走与天安门前的另一根合成一对,不料搬运时阴错阳差,结果燕大和北图的华表皆不成对,成就了这一桩趣事。

贝公楼(bashfordhall):

燕大的主楼,即现在北大的办公楼,称为贝公楼,是为纪念美以美会会督贝施德(又译贝施福),1926年落成时的英文名即为bashfordhall。燕京大学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教会开办的汇文大学。其首任校长李安德是丁韪良的一位密友,当李安德于1893年因病去世以后,包括丁韪良在内的校董事会一致推选贝施福为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同时选举刘海澜为常务副校长。贝施福当时也是美国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的校长。虽然他于19正式来北京传教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实际主持和过问汇文大学堂的具体事务,但由于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教育家,同时又具有管理一所美国名牌大学的丰富经验,所以他对于提升汇文大学堂学术和管理水准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自从他亲自来北京主持美以美会的教务活动之后,以及在1913-19任上海美以美会会督期间,更是在汇文大学堂的财力上给予了鼎力支持。与此同时,贝施福还是一位藏书家和多产的史学家,编著过《中国与美以美会》(1906)、《美以美会在华一百年文献集》(1907)和《中国述论》(1916)等重要的在华教会史文献。1919年在上海逝世之前,贝施福向汇文大学堂遗赠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书籍,其中有很多是善本书。它们后来成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书收藏中的核心部分。至今在北大图书馆的书库中仍能找到上千册有贝施福亲笔签名的西文书籍,内容大都跟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历史文化有关。为了纪念他对于汇文大学堂和燕京大学的突出贡献,1926年落成时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卫理会海外传教团捐款16万美元建造。贝公楼的正门是在可以远眺燕山的西面。门前原来有一棵挺拔而高大的松树,还有一块西方所有大学校园均少不了的长方形草地。贝公楼正门上方的屋檐之下还挂有一块很大的牌匾,上书“贝公楼”三个大字。从1939年和1941年《燕大年刊》的老照片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块牌匾。“贝公楼”的牌匾其实跟那块被奉为国宝的“大学堂”牌匾一样,都是具有很高历史文物价值的。

贝公楼原来正门的上方有一个小阳台,每当校内举行大型的集会时,这个阳台常常被用作一个讲坛,而听众们就站在办公楼与西校门之间的一大片草地上。1957年,当苏联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周总理陪同下访问北大时,就曾经站在这儿对下面站满草坪北大师生发表过热情洋溢的讲演。可惜这样的壮观场面如今已难以重现。

宁德楼(nindehall)。

宁德楼(又称宗教楼,今北大外院民主楼),是燕园第一座建筑,1922年落成,作为学校的宗教学院所在地,由在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以纪念前美以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bishopwilliamx.ninde)。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1895年来华,自此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穆楼(mcbrierrecitationhall)。

由托事部的司库、银行家穆布莱(mcbrier)捐款10万美元所建,今为北大外文楼。科学楼(sciencebuildings)。

燕京大学图书馆位于贝公楼南侧,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档案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00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__神学和有关基督__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4年和1927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

甘德阁,麦风阁(又称姊妹楼,今南阁和北阁)。

甘德阁为mrsdavidgamble捐款所建,南北二阁建于1924年,北边的麦风阁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南边的甘德阁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它们是以美德博士(missluellaminer)的名字来命名的。麦美德博士是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长,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以后,便自动成为燕大的女部,麦美德(miner)就成为燕大首任女部主任。麦博士在任只有三年,但是为燕大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而在海淀新校园落成时,依据当时给建筑命名的惯例,就将这两座美丽典雅的阁楼以麦美德来命名了。从甘德阁和麦风阁到南北阁的转变,估计也是因缘于钱穆先生的提议。从那时开始,甘德阁和麦风阁的名称就逐渐被人们淡忘在历史的角落了。

圣人楼(sagehall今天的俄文楼)。

当时是女子学院教学楼,由罗素•塞奇基金会(russelsagefoundation)捐资兴建,二楼有礼拜堂,专供女子圣事服侍之用。钟亭铜钟系雍正皇帝降旨所造,是1928年,学校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款项从黑寺购得。每隔半小时,校园里会响起悠扬的钟声。

男生宿舍(红一到红四楼),女生宿舍(静园周围的院子)。

男生宿舍由众多美国慈善家捐资兴建,第六宿舍由中国人捐资兴建。现在男生宿舍作为行政办公室,女生宿舍是各个文科院系所在地。

思义亭(又称鲁斯亭,今称湖心亭)。

为斯克兰顿城(scranton)的友人为纪念副校长路思义(henrywintersluce)所建)(一说为路思的长子亨利•鲁滨逊•路思(美国《时代》、《生活》杂志的创办人)捐资兴建)。路思义对中国的__高等教育事业有很大贡献,他像司徒雷登一样,积极筹款,促进了山东齐鲁大学的组建,1919年担任燕大副校长,积极为燕大建设筹款,鉴于他的贡献,台湾的东海大学还有以他为名,由贝聿铭设计的路思义教堂。

临湖轩。

临湖轩作为校务长住宅,为司徒雷登友人美国费城的乔治•柯里夫妇捐建,其实,司徒雷登只住很少的部分,其他分别为学校接待、议事的场所,学校里各种社团开聚餐会、茶话会、招待贵宾、举行婚礼都可以在这里。1929年燕大创建10周年座谈会上,冰心教授提议命名为“临湖轩”,并请当时的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题匾。女子体育馆(boydbuilding今北大二体)女子体育馆系米兰•鲍埃的父母威廉•鲍埃夫妇(mr.andmrs.williamboyd)于1927年捐献了9万美元给燕京大学来建设一座女子体育馆,他们还捐献了1万美元在燕京设立奖学金。威廉•鲍埃先生曾经是ymca(男性基督徒年青人联合会)的秘书,而鲍埃夫人又是国际ywca(女性基督徒年青人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因此,他们在美国__为亚洲捐款的运动中极为活跃。由于他们的努力,在美国基督__团体捐助的亚洲7所女子学校中,燕大得到了最大的一笔。300万美元中的60万被用来建设燕京大学校园,鲍埃夫妇10万美元的捐助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女儿米兰•鲍埃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化学系,因为对基督的信仰,1923年离开了刚订婚的未婚夫,远涉重洋,来到燕京大学教化学,是燕大最早的女教授之一,米兰后来成为燕大董事会的秘书,继续为燕大的发展筹集款项。不仅如此,她还极其关心中国人民的命运。抗日战争,米兰为中国难民救助会工作,筹集了很大一笔钱。她的女儿卡米拉参加了基督__学会的亚洲交流项目,并在1979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作讲座,她的外孙女谢海日(heathersmithxie)24岁来到中国教书,如今,谢海日与她的中国丈夫谢勇住在香港,两个小孩先学中文,后学英文,已经能够流利地讲普通话、广东话和英文。她把她的家庭和生活看作中美友好交往的一个见证。

男子体育馆(men’sgymnasium)。

即现在的北大一体,大楼是由燕大在美国的托事部主席mr.franklinwarner捐资兴建,旁边的运动场地是在纽约的mr.carlhamilton帮助下整理出来的。

翻尾石鱼。

翻尾石鱼是圆明园的遗物。1930年燕京大学的毕业生从原朗润园的主人载涛手中将石鱼买下赠给母校作为毕业留念.

博雅塔。

为了向全校供水,亟需建一座水楼,但是它必需与未名湖的风光相协调,于是便仿照通州燃灯塔外形建此水塔,并从燕大教授博晨光(luciusporter)曾经在华北做过传教士的叔父jamesw.porter那里捐来一笔钱专供建造水塔使用。塔便用博晨光教授的名字而命名,称为“博雅塔”。水塔仿通州古塔样式,共13层,高37米,中空、螺旋梯直通塔顶。

大家好!今天就是由我来担任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凌导。我们现在在开往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立与1898你,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的第一所国立大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与清华大学齐名。

好了,现在已经到了北大的校门口了,请大家注意一下卫生,如有垃圾请扔到垃圾桶或垃圾袋里。好了。我们下车吧。

现在我们来到了北大最有名的:一塔湖图。塔是指博雅塔,塔级有十三级,高三十七公尺,本来是一座水塔,现在已成为了一处风景,供大家欣赏。湖是未名湖。当年取名时,参选的名称很多,但都不令人满意,最后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锤定音,直接就叫“未名湖”了。图,就是我们现在来到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已经百年历史了。现在藏书1046万册,是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我们接着往前走。

今天的游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多来玩!再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