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诸葛亮的故事汇总(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4:52:02 页码:11
2023年诸葛亮的故事汇总(模板11篇)
2023-11-12 04:52:02    小编:ZTFB

探索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引擎,我们需要时刻总结和概括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经验。总结是一种反思和反馈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总结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思路和素材,但我们要注重个性和原创性。

诸葛亮的故事汇总篇一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来说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赤壁之战的前奏,曹操集团的百万雄师资金雄厚,欲与孙权“会猎江东”.猎的是刘备,实意在江东。刘备是典型的创业家,刚刚得到诸葛亮,有了很好的团队,本应大有一番作为的。但是他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搞得无容身之地,连老婆都赔上了。要不是刘表的儿子刘琦收留他,还能暂时经营,否则恐怕早就宣布破产了。如今又被曹操集团穷追猛打,刚刚创业的小企业芨芨可危。

曹操集团则破袁绍,收刘琮,据荆州,得襄阳,其势正旺,孰不可挡。

东吴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历经三代已具较大规模,孙权是一个守业型企业家。如今东吴被曹操——一个收购合并的财技高手要敌意收购。孙氏父子兄弟公司的手头资本有限没有很大的谈判空间。而刘备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孙权合作对抗曹操的兼并。诸葛亮说:“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但是因为孙氏集团的员工们各怀私心,大敌当前个个自顾,完全没有把孙权的利益当作一回事。所以诸葛亮与鲁肃一道与孙权谈判。

在孔明见孙权之前,鲁肃已经对孙权分析了形势,明确告诉孙权,如果你的公司被曹操吞并了的话,你以后就得给曹操打工,顶多是一个高级的打工仔而已,无甚作为。而你现在怎么说也是老板一个,有自己的生意。而一般管理人员就算到了曹操那里也能有一份像现在一样的工作,生活素质并没有改变。所以他们才对抗曹十分不积极。肃曰:“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这一番话深深打动了孙权。

为了增加胜算,孙权也知道要和刘备合作。为了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下诸葛亮的马威,孙权特地安排了孙氏集团的一班谈判人员和诸葛亮展开了一番交锋。诸葛亮舌战群儒由此拉开帷幕。一开始,“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在谈判的“势”上尽占上风。张昭有意难为诸葛亮,尽挖诸葛亮的痛脚,把诸葛亮数落得一文不值。张昭是孙权的头号顾问,如果不驳倒他,诸葛亮此番难达目的。

但见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刘皇叔的万里志向焉是你张昭能明白了的?“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顿时把整个谈判的“势”反转过来。然后诸葛亮逐一从刘备的资本(军备)上、把虞翻说的“不能对”;从有求于孙权而来的用意,把步骘说得“默然无语”;从君臣大义上把薛综说的“满面羞惭,不能对答”;从刘备个人的出身方面把陆绩说得“语塞”;从个人的学术宗派方面把严峻说得“低头丧气而不能对”;从学问上把程德枢说得“不能对”.众谈判对手“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诸葛亮一步一步的把“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舌战群儒,大获全胜。后激得孙权誓不降曹,与刘备合作,在赤壁大败曹操。

诸葛亮的故事汇总篇二

神机妙算救后代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吃瓜留子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

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诸葛亮的鹅毛扇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

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诸葛亮的八卦衣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故事汇总篇三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军纪严明,以身作则。

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诸葛亮的故事汇总篇四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我料敌人必算吾于林木多处埋伏,吾却空设旌旗,实无兵马,疑其心也。吾令魏文长连输十五阵者,坚其心也。吾见盘蛇谷止一条路,两壁厢皆是光石,并无树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马岱将黑油柜安排于谷中,车中油柜内,皆是预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才一发动,山损石裂。吾又令赵子龙预备草车,安排于谷中。又于山上准备大木乱石。却令魏延赚兀突骨并藤甲军入谷,放出魏延,即断其路,随后焚之。吾闻:‘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众将拜伏曰:“丞相天机,鬼神莫测也!”孔明令押过孟获来。孟获跪于帐下。孔明令去其缚,教且在别帐与酒食压惊。孔明唤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分付而去。却说孟获与祝融夫人并孟优、带来洞主、一切宗党在别帐饮酒。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以德服人。

次曰,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曰,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后日本诗人土井晚翠拿这句诗作题目,咏叹诸葛亮。

诸葛亮的故事汇总篇五

诸葛亮(181—234),中国百姓心目中能掐会算、聪明绝顶的人。他生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世,受刘备三顾茅庐知遇情,辅佐刘备干得一番大事业,成为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幼丧双亲,跟随叔父诸葛玄移家豫章,后至荆州(今湖北襄阳城西),在隆中躬耕读书,隐居十余年。207年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功勋卓著,官拜丞相。

诸葛亮的故事汇总篇六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诸葛亮的故事汇总篇七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草庐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襄阳隆中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汉末刘备三次前往襄阳隆中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公元2冬至2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襄阳城西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的故事汇总篇八

王朗想要使用言语说服蜀军退兵,他的说法为:桓、灵二帝之后,黄巾军肆虐,各个诸侯都各自为自而战,为了自己的利益在不停厮杀。大汉的气数已然到头。而曹操将这些人平定,靠的并不是武力,而是天命所归,且曹丕继位后,因为治理有方,受到百姓的爱戴。因此曹氏才是真正的天子‘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规劝诸葛亮早些投降,还能够封侯拜相,享受荣华富贵。

诸葛亮的反驳:桓、灵在位时,宦官把持朝政,禽兽朽木在朝当官,狼子野心的人当道,奴颜婢膝的人上位。以至于社稷不安,百姓涂炭。又说:你王朗老家在东海之滨,举孝廉(查举制度)入朝,本该匡扶朝政,兴汉安刘。但是却帮助反贼,助纣为虐。天下的人都想吃你肉喝你血。我奉汉室正统昭烈皇帝刘备命,讨伐逆贼,你既是谄媚的人就该老老实实的躲起来,享你的小福贵。但是你却在怎么能敢行伍中妄自谈论天命。白毛白胡子的老匹夫,老奸贼,你就要死了,死后你有什么脸去见大汉的历代皇帝。

诸葛亮的故事汇总篇九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想必对第九十三回“武乡侯(即诸葛亮——作者注)骂死王朗”一事印象十分深刻。诸葛亮用了什么法术,竟然能把一个大活人给“骂死”?尽管这当中不乏小说“虚构”的成分,但“虚构”也是要以“合理性”为前提的。只有具备了诸葛亮骂死王朗的“现实可能性”,读者才会信服这个故事。

诸葛亮骂死王朗是否具有“合理性”?也就是说,诸葛亮骂死王朗有多大的“现实可能性”?这是拙文拟加以探讨的问题。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骂人”虽然不能直接归入“战争”,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战争——舌战。要取得“舌战”的胜利,同样也需要“知己”与“知彼”。

先看诸葛亮。首先他对自己的“舌战”才能是有着充分的自信的。同在《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三回,诸葛亮客场作战,以一人舌战东吴群儒,让东吴群儒非但占不到半点便宜,反而自取其辱,一个个败下阵来。当时舌战的对象是多人,诸葛亮尚且占了上风。如今,面对的是王朗区区一人,他自然胸有成竹。因此,当蜀魏两军对阵,诸葛亮发现对手是王朗时,暗忖曰:“王朗必下说词,吾当随机应之。”这“随机应之”,体现的就是诸葛亮对这场舌战取胜的充分自信,是他底气十足的充分表现。可见,在“知己”的问题上,诸葛亮是有着极为准确的判断的。

再看王朗。他对自己到底了解多少呢?首先,随曹真大军出征,担任曹真的军师,是王朗自荐的,这时王朗“年已七十六岁矣”。这个年纪,应该是激流勇退的年纪。而王朗却在这个年纪自荐担当重任,有违人之常情。这也是他“不知己”的一个表现。其次,他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说:“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这是建立在“盲目自信”的基础之上的,也是他“不知己”的一个表现。

在“知己”方面,诸葛亮和王朗的优势和劣势已经十分明确了。因此,两人之间的交锋尚未开始,胜负之定数已判矣。

在“知彼”方面,诸葛亮在此之前,与王朗已经有过交锋,只不过那次交锋不是“舌战”,而是“笔战”而已。据《献帝春秋》记载,王朗在写信劝降蜀国太傅许靖碰了一鼻子灰后,又不自量力地写信劝降诸葛亮。诸葛亮随即写了一篇文章《正议》公开发表,对王朗的谬论加以驳斥。其中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从前那个项羽,他的兴起不是由于自己有道德,因此虽然占据华夏地区,装出帝王的架势,结果却是身首异处而死,永远成为后世的鉴戒。而曹操不肯接受这个教训,又跟着这条死路走了。他没有遭受杀身之刑,不过是一时幸运,灾祸一定要落在他子孙身上的。不料有那么两三个家伙,已是行将就木之年,却接受伪帝的旨意,向我写信陈述什么天命。这真像张竦、陈崇这些无耻之徒称颂王莽的功德那样。难道他们面临大祸,还企图幸免么?”

诸葛亮还了解到,王朗初时追随陶谦,后为会稽太守。在举兵抵抗孙策失利后被俘,便投降了孙策。后来又归顺了曹操。是一个见风使舵、朝秦暮楚、丧失气节的为人所不齿的小人。

对待王朗这种既无自知之明,又无气节的小人物,诸葛亮深信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王朗在与诸葛亮的“笔战”失利之后,应该知难而退的。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在诸葛亮统兵伐魏的关头,自荐担任曹真的军师,并且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他也太不把诸葛亮这个强劲的对手当一回事了。在“知彼”的问题上,他犯了一个“轻视对手”的极大的错误。

在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的情况下,王朗焉有不败之理?被“骂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与王朗的“舌战”中,诸葛亮的“骂人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纵论天下大事,阐明利害关系。为了断掉王朗劝降的念头,诸葛亮开始纵论天下大事,阐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难道我会去投降这样的一群鼠辈吗?你还是趁早断了“劝降”的念头吧!

(二)历数王朗劣迹,给予致命一击。要在“舌战”中彻底击败对手,抓住对手弱点,给予致命的一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王朗的致命弱点,就在于他丧失气节,不时投降或附逆他人。于是,诸葛亮抓住这一点,对他进行了公开的斥责。“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斤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当然,诸葛亮还是有所保留的,他只是斥责了王朗附逆曹操的事,却没有揭他投降孙策的丑。但仅仅是这样,王朗已经承受不住了。

当然,王朗被“骂死”,除了有诸葛亮骂人艺术高超这个客观的因素之外,还有王朗本身的诸多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这些主观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心中有鬼。尽管他为他所效力的曹操和曹丕大唱赞歌,“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但明眼人都知道,曹操、曹丕父子为臣不忠、架空汉室、并且取而代之的谋逆之举,正如诸葛亮所揭露的,“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王朗为这样的政权服务,可以说是名不正而言不顺。他的心中是“有鬼”的。

二是心中有愧。王朗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哪知道劝降未成,反遭诸葛亮一番羞辱和一阵痛骂,这等于当众挨了人家一巴掌,使得他在曹真等将士面前颜面扫地。如果有后悔药可吃,我想他此刻应该对自己自荐担任曹真的军师、自告奋勇劝降诸葛亮的行为悔青了肠子。他的心中“有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身体有疾。据《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记载:“三公(指钟繇、华歆和王朗——作者注)有疾,遂以为故事。”说明王朗的身体不好,有病在身。曹丕《报王朗让位诏》里也说:“朕求贤于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称疾,非徒不得贤,更开失贤之路,增玉铉之倾。”按照字面来理解,应当是曹丕想让王朗出来做官,王朗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把曹丕的请求给拒绝了。曹丕对此很不满。这些旁证材料都证明,王朗是有病在身的。如果他患的是心脏方面的疾病的话,那他被“骂死”的几率是百分之百。因为患心脏病的人,最担心的是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且是强烈的刺激。

诸葛亮的故事汇总篇十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三天内会造出10万枝箭。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箭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成语故事。

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诸葛亮的故事汇总篇十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为: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