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社会和谐汇总(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0:17:36 页码:9
社会和谐汇总(优质15篇)
2023-11-12 10:17:36    小编:ZTFB

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确总结的目的与意义,以便更好地完成总结的任务。怎样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困难?小编特意为大家找来了几篇精品总结范文,供大家欣赏和鉴赏。

社会和谐汇总篇一

在一个朦胧的雨天,一个阿姨急着出门却没伞用,邻居家的女儿便送了一把伞过去,她和她妈妈看着雨中运去的背景,欣慰地笑了。

在雨中天空正下着倾盆大雨,我在车站默默等待车的到来,不经意间,望见了对面的居民区,一个阿姨躲在屋檐下,望着对面下个不停的雨,不停得摇头叹气,突然,3私家车闯进我的视线,从车上下来一个中年女孩,跑到阿姨避雨的地方,两个人似乎在谈写什么,最终,那个阿姨点点头,中年女孩很大声地说(以至于我都听到了):“好,我送你回家,上车吧。”看着两个人坐着私家车远去的背影,心里也多了些开心,少了些担心。

在车上一次,在公交车上,我正准备想投币箱“交钱”,却发现口袋里并没有一元零钱,也不能把十元钱交出去,就在我左右为难之际,车上的一位老爷爷给了我一元钱,我注视着他,一张饱经沧海的脸,眼睛里闪烁着一种说不出的光,他用一种慈祥的声音对我说:“这是我送给你,孩子,别放在心上。”这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所以至今记忆留心,也会成为我一生的记忆。

电梯中遗篇拥挤,电梯中,最受人关注的是一位抱着孩子熟睡的妇女,为了不吵醒这个孩子,大家都出奇地安静,虽然已经很挤,但大家还是决定难受自己,为妇女让出遗篇空地,一个人的手机响了,大家纷纷用着被的眼神望着他,他抱歉地笑了笑,立刻将手机关了,值得庆幸的是,孩子没有被吵醒,电梯到了层数,大家都分散开来,我却对大家的行为感动不己。

社会和谐汇总篇二

社会本来是和谐、美好的。但有些人为了一些小事就争吵,破坏了我们美好的社会。

一个人是不可能改变社会的。但全体的成员共同努力就可能改变社会。改变社会也需要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

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公共汽车去表姐家玩。过了几站后,有一个老婆婆跌跌撞撞地上了公共汽车,有一个上高中的哥哥就把老婆婆扶到他的座位上去,让老婆婆坐下,然后自已站着。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这件事又成为了社会上的一件善事。

社会和谐汇总篇三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不符合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原则,不适应当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户籍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作者:宋耀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64刊名:技术与市场(上半月)英文刊名:technologyandmarket年,卷(期):“”(8)分类号:c91关键词:户籍改革和谐社会迁徙自由城市化

社会和谐汇总篇四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实现和谐,我们就要勤于修身,少年壮志当拿云.周恩来总理12岁立下了宏大志愿——“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并以此勉励着自己奋斗一生.在奋斗的一生当中,他遭遇了生活的苦难、不幸,他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与其他前辈一起创造了和谐的新中国.

每一件为别人服务的事情都能够让我们铭记,终身难忘,让我们悟出更多道理,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文明美德将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慢慢的便会成为一个生活中拥有不解之缘的“朋友”.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美德之族,没有美德的人,不算高尚,别让陋习沾满如花的青春,更加别让陋习陪伴我们一生!文明美德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体现,文明来自生活,生活完善文明美德的概念,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该要懂得讲文明,讲礼貌,这更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更是象征着我们的民族!

社会和谐汇总篇五

我也听过一个故事,一个人要求一个惯犯从他身上拿走500万英镑。很多人不认同这种做法,但累犯认为自己相信自己,就是对自己的人格有最大的尊重,结果把钱拿回来的正是他。因为对惯犯的坦诚,惯犯改过自新,成为了一个好人。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诚实有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的力量是无限的。什么是诚实?诚信意味着信任和尊重他人,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诚实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关心。

哦!“诚信是画布,就像人品是构图,才华是颜料……”对!天赋只是表面的,诚实很重要。虽然诚实有时被人看不起,被人忽视,但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诚实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让我们信守承诺,做一个诚实的人。

让我们永远牢记诚信,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社会和谐汇总篇六

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仅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顺应人心党心。我们所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联系当今实际,我们现在离这个标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有体会。2007年10月8号至11号,北京举行了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村人都知道,以前农民种地是要交农业税的。现在国家不但取消了农业税,而且种地每年都还有补贴。我们村委会现在也买了收割机,老乡们终于不要用镰刀割麦子了。村里现在也通了水泥路,自来水好像也快通了(当地有的村庄已经通自来水了)。老百姓最近几年的钱包确实鼓起来了,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那现在也开始盖小区了。现在我们那每家每户也都有了新农村合作医疗,看病自己承担一部分,国家报销一部分。新房子,电话,液晶电视,上网宽带随处可见!人们的生活虽然提高了,但我感觉还是没能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要求。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钱了,但文化知识相对落后,缺少民主政治的观念。有一个现象特别明显:每年春节,大部分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回家,回家也没什么事可做,就聚众打牌,春节往往就是在打牌中度过的,这反映了农民的文化生活相对较少,在精神文明方面还有待加强。当地政府可以搞点文艺活动之类的,充分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切实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新农村建设关键是“人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就从根本上提上去了。中国14亿人中有9亿多农民,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新农村建设。

在十六大的报告的第六部分中,用了整整一节的篇幅阐述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支撑。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在于精神。没有了民族精神就是没有了国格,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在国际上是没有地位的,走到哪里都会被人瞧不起。反之,民族精神高尚的国家,即使国民身上没穿名牌,别人也会肃然起敬。今天既有夸大民族精神力量的事情发生,也有忽视精神力量的事情发生。社会上有缺钱的人,社会上更有“变坏了就有钱的人”,还有“有钱就变更坏的人”,有些富翁“穷”得就只剩几百万,几千万存款,几箱子的珠宝。有些名牌服装,裹着的不知是草包还是行尸走肉?!

国人在反对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是很必要的。但是有一个形象工程不可忽视,也那是民族精神工程。

民以食为天,现在我们的食品问题也不容乐观。比如说几年前的三鹿奶粉事件,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可三鹿公司在干什么,他们在摧残这些花朵,他们在摧残着祖国的明天与未来。不言自明,“三鹿奶粉事件”之所以会酿成,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不法奶农或奶源供应商等“犯罪嫌疑人”,固然是利益熏心的灾患肇始者,但毒物一路通关直达婴儿的腹中,折射出的无疑却是制度性的一片茫然——我们很难想象,从奶源生产、收购、销售开始,再到奶粉制品的加工制成,又到作为打上质检合格印证的商品流向市场,并流通于各销售终端,在这诸多环节中,企业宣称“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内部安全自监,俨然就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一系列原本应各司其职、陈力就列的政府部门外部监管,更可谓形同虚设、极端地不作为。

最近蒙牛多么大的品牌竟然也出现了致癌物质,什么地沟油,苏丹红太猖狂了。我们应该健全公共监管体系,提高部分商人的公德心,落实企业和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让我们可以吃的放心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我们一个公民积极参与,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应该在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为把我们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终身!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你我共同的责任。你做好承担这一责任的准备了吗???!!,

社会和谐汇总篇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开放经济,完善社会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惊叹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奇迹。

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其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成果丰厚,可谓硕果累累,从宏观上看,当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领域即为基本民生建设。因为只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会安定和谐,各项相关社会建设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逐步推进、落实。

所谓基本民生,就是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的主要民生领域。就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基本民生应当包括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与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重要领域。这些领域也就是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1中对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是人民的最基本需求。本文主要从民生建设领域着手例举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三方面基本民生问题的现状,并分析相应民生建设领域政府出台有力措施所带来的影响。

一、全民医保制度。

在现代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根基。在不同社会事业领域,社会建设的模式应当有所不同。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机会结构,需要更多地重视公平。

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与此同时,针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缺陷,逐步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并针对弱势群体建立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制度。尽管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覆盖农村居民,但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留或新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上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

国务院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经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过5年多的实践,截至到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达1.0094亿。全国大部分地区(98%)都启动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标志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基本平稳;医疗保险的保障机制基本得到发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首先,它对促进国企改革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作用。在一亿多参保人员中,65%是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二是促进了参保人员的就医方式和医疗消费观的转变,参保人员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就医选择权。三是推进了医疗服务和药品服务市场的竞争和健康发展。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以及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等管理措施加强了对医疗服务供方的约束,促使其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服务;四是抑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势头。据统计,1900-1998年卫生系统综合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年增长率分别为25.0%和23.7%,2001年分别降低为9%和5%。

二、科教兴国战略。

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策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各级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办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进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指南。

教育是中国的未来,在教育建设方面,我国仍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尤为突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体现在偏远地区的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城市教师的超编和农村教师的缺编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的教育更是关键。作为农村教育核心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可以作为晴雨表直接反映出来农村的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的匮乏、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还体现在城市的择校问题上,城市中少部分的学校集中了相应地区绝大部分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造成学生报考目标集中,引发应试学生应试教育高分数、录取高择校费等教育问题。

教育内容过度注重于书本也是中国教育现阶段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正是因为前文所提及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为了保证更优质的升学率,以吸纳更好的生源,各学校的教育内容过分重视书本,应试教育的形式化没有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

但在近年的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国的教育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进入新世纪,我国义务教育迈入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的新阶段。逐渐达成义务教育免费是政府的基本公共职能的共识。提出普及教育、强制教育和免费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免费的步骤可以根据国情来分步实施,但必须坚持免费的特点。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将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这彰显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直面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问题,加大投入、加快节奏的决心。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义务教育用三年的时间,逐步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6%,2011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相比2010年增长14.6%,中国的教育经费支出不断增长是中国普及全民教育,发展优质教育的根基。

三、住房与社会保障体系。

住房问题近期已经成为社会反响巨大的社会问题,以南昌地区房价发展走势为例,南昌楼市在2000-2007年间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在2008年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经济震荡、楼市反复的困局,在之后的2008年年底至2009年年初房价筑底之后的强劲反弹,并持续一路飙涨。南昌楼市近十年的走势基本代表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近十年的房价走势,房价过高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居民买不起房子。

中国政府为了抑制房价过快增长,多次出台楼市调控措施,其中,2009年7月首套房贷款利率7折回调至8.5折,成为楼市新政转折的一个分水岭。国家在2010年4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俗称“新国十条”政策),与此同时,政策调控还打出了组合拳:央行3次加息、6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购房优惠利率被取消、房贷利率上涨,严格首付比例、限制二套房贷„„直至2010年4月,我国首个限购令在京正式出台,上海、广州等几十个大小城市递次跟进,2011年1月21日,南昌房产限购令出台,房价涨势才被基本控制住。调控期间,房价并没有明显的下跌,虽然房价不再高速增长,但是经过几年疯狂的涨势,楼市调控并没有给居民带来几年前的房价,仍然有大部分居民买不起房子。

从表面看,是房价过高导致需要购房者买不起,实质问题则是缺少对保障性住房与市场化房产供给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因此房产政策改革的方向应当是以此为突破口,促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除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问题之外,应当说,中国社会保障建设从种类上看已经相对齐全,但存在着尚未实现全民覆盖、水平较低以及各项目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要注意到,中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在落实转移支付时还具有某种程度的收入分配逆向调节效果。有鉴于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一是要继续扩大覆盖面,二是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三是要逐步建构相对统一的全国城乡保障体系,四是要提高社会保障供给的公平公正性,解决目前社会保障存在的逆向调节问题。

四、小结。

中国的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全世界有目共睹,加强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建设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来,多次被国家领导人重点提及,强调其重要性。本文选取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生建设领域是因为其所涉及的范围广、影响深,是当今社会矛盾主要集中的领域,切实的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关乎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国家在医疗、教育、住房与保障方面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都是从大局出发,权衡社会群体之间的利弊,慎重作出的改进举措。所以和谐社会民生领域的社会建设更被大家所关心与重视。本文即契合社会舆论关注重点,简要分析了中国社会医疗、教育、住房与保障方面的社会现状,并根据各现状政府出台的改进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得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仍然面临挑战,中国政府为建设和谐社会所做出的努力值得充分肯定的结论。

社会和谐汇总篇八

假期中我阅读了《走进和谐的春天》这本书让我对“和谐”两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谐”就是和睦、协调、团结,和谐是需要靠大家一起来创造的,希望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起打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建设一个和谐社会,首先我们要遵守规矩,我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发现,人与人这间,规矩是很重要的,它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与修养,有规矩的人才能有社会公德心,待人公正,公正在社会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它能惩处那些破坏和谐社会的人,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报应,让社会洋溢着正义。

其次,和谐社会是需要诚信友爱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心存关爱,互相体谅,才能和谐,就是能有一颗宽容的心,凭诚信友爱得以合作,互协互助,心怀感恩,有仁爱才更坚强,才能拥有和谐的社会。

和谐的社会当然也少不了活力,未来是属于我们的,不要因为失败无助而沮丧、悲伤,别忘记,活力的力量,就像温暖的阳光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我们创造和谐的力量,走进和谐。

和谐的社会必须是安定有序的,安定有序是我们生活中的斑马线,让每一个人感到身心不安全和愉悦,遵守、约束、节约、惩戒、谦让、宽容、合作,这些全都是秩序,才会让我们真正理解和谐的含义,我们不仅是文明的热爱者,也是它的捍卫者和执行者,生活才会变得更加文明有序,更加和谐温馨。

和谐社会当然也少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大自然这幅美丽、神奇的图画中,观赏日月星辰,纵看江河湖海……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礼物。为了能让我们永远这样幸福地生活下去,就让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睦相处吧!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能拥有一个和谐的社会。

社会和谐汇总篇九

摘要:实现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追求目标,而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基础与必要条件,它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它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促进共享国民财富的基本制度安排。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

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相关关系,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并通过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化解现实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近二十多年来总体上是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阶级斗争年代逐步向和谐社会迈进的进程的同时,还必须承认现阶段确实存在着差距、矛盾、冲突,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格局日益显现,部分社会矛盾甚至在日益尖锐化。中国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既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分化加剧并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得以化解的敏感、复杂时期。

一、问题提出背景。

在中国现阶段面临的诸多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中,贫富差距的扩大化,劳动关系的失衡,流动人口与固定户籍人口之间的利益冲突,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等,都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着直接的负面影响。而在这些差距、矛盾与问题中,又几乎都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不全、有效性不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不时还有扩大的趋势,使得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就不可能有中国的和谐。

二、城乡和谐发展的策略。

(一)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按照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之间差距的持续扩大,也与国家福利资源分配的不公直接相关。如国家财政中的公共福利资源(包括教育资源、公共卫生资源、住房福利资源等)主要用于城市居民,占总人口40%的城市居民至少占有70%以上的国家公共福利资源,而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只占有不足30%的国家公共福利资源,这种长期畸形的公共福利资源分配体制,进一步弱势化了农村居民的经济社会地位。教育福利资源、公共卫生资源、住房福利资源等配置的失衡,揭示了这些基本福利制度的非公平性,它已经成为拉大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所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两种教育体制、两种就业制度、两种财政税收体系等不平等的制度,导致了中国城乡之间的隔阂,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民增收困难仍然是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农民问题的核心,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如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解决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是能否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大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平稳,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问题,也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大问题。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六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这是因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的重点。要把节水灌溉、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通讯通电、医疗卫生设施、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备、农民培训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作为投资重点。国家应该改革目前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政策,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农民投资建设为主变成以国家财政投资建设为主,让农民在公共产品享用上能够获得“市民待遇”。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始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社会扶智扶资、市场方式运作的办法,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

与城乡之间经济上的差距相比,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更为突出。促进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抓紧解决农村教育和卫生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如果不加快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但不能解决农村现在的贫困,注定将来还会贫困。加快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除增加对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的投入外,还要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改革的力度,以改革促发展。通过增加投入与改革并举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加大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投入,把增加公共卫生资源和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到农村,引导农村建立医疗保障;加快构建最基本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以家庭保障为主,与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障。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现代化事业的一个伟大创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大的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加速推进中,让农业生产兴旺发达起来,让农村经济繁荣进步起来,让农民生活文明富裕起来,让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起来,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农村社会建设的现代化,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要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现代化事业的一个伟大创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大的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加速推进中,让农业生产兴旺发达起来,让农村经济繁荣进步起来,让农民生活文明富裕起来,让农村社会和谐发展起来,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农村社会建设的现代化,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要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总结实事求是地讲,能够适应城乡统筹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还未真正形成。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漏洞很大,大多数城乡居民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等事实,社会保障制度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适应城镇化步伐加快的需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维护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权益,改变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使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问题,实现城乡利益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社会和谐汇总篇十

1.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类型。

2.西方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类型。

二.理想社会的基本内涵。

1.社会要素兼容共生。

2.社会结构合理。

3.社会秩序规范。

4.社会运筹得当。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3.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一、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的类型。

(一)协和万邦型:如《尚书尧典》的描述是“百姓昭苏,协和万邦。”《周易乾》的描述是“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左传襄》中“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则描述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周礼》“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描述是对当时理想社会秩序的具体勾画。这一类型,带有明显的普世思想。

(二)小国寡民型:道家极力反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争斗。所以,老子构想的是“小国寡民”的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种原始的高度自治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们“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这个理想社会里,要形成和谐人格,要做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不仅人与人要和谐,而且人与自然更要和谐。

(三)兼爱型: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非命、非乐、节用的理想社会方案。提倡尚贤,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治理国家的人必须是一批有能力的贤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否定等级制度。这一思想富含哲理,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四)小康社会型:秦朝统一中国后,“小康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想之一。据儒家经典记载:小康社会最初是指一种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礼仪周到的社会。

(五)大同社会型:“大同社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比“小康社会”更高的公有共享,即是“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里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在两千多年的延续过程中,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无不体现出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著名的理想社会模式。

二、西方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类型。

(一)平等者公社型:在古希腊斯巴达,作为斯巴达政治制度的创造者,来库古创建了“平等者公社”。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一是平等,二是集体主义。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实行土地平均、消灭商品货币,人们集中在军营里过集体生活,通过对公民教育、训练,使他们成为公社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和螺丝钉,为公社奉献自己的全部身心。

(二)理想国型:柏拉图描绘的“理想的”或是“第一等好的国家”,归结点是“公正”,公正是维系社会的纽带。他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的“理想国”构想。

(三)优良城邦型: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开宗明义表明国家必须追求“最高度的善”。他所指的善可理解为外物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三者的和谐,是人类优良生活各个方面的和谐的体现。亚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一种理想的“优良城邦”的设想中。“优良城邦”就是“优良生活、优良政体、优良品德”三位一体的理想社会。

(四)罗马民主共和制型:古希腊之后,随着城帮制时代的衰落和罗马帝国时代的兴起,在继承发展古希腊民主制的基础上,罗马斯多葛派产生了自然法思想、人精神自由的思想、人人平等的思想,罗马帝国创造了较为发达的民主共和制。罗马民主共和制正是当时人们渴望平等、追求和谐的产物。

既包括社会经济有序,也包括社会政治有序。然而,自由经济的“自然秩序”自然会引导资本所有者在为自己的私利活动时也会对社会作出贡献,增加社会福利,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统一。

(六)空想社会主义型:作为反对资本主义,向往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主要有:

1.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他针对16世纪初期的欧洲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建立“最完美最和谐的社会制度”的“乌托邦”理想。

2.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的和谐》,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提出了“和谐制度”与“和谐社会”的构想。他认为,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务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

3.另一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也曾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工作与生活和谐的社会。1824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就是以“新和谐公社”命名的。

4.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明确也提出了“和谐社会”思想。他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他说:“每个人的自由和福利以及全体人的和谐必须得到保证”。“人类每一代的能力的总和与它的需要的总和永远是一致的。如何使这种总的一致和每一个个人的能力与欲望的不相等互相和谐,这就必须是社会的任务。”

二.理想社会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要素兼容共生。

物质要素(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和精神要素(哲学、艺术、宗教、政治、文化)各自内部及相互之间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与矛盾,但是它们都是共存、共生于一个社会之中,各有各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看,什么时候社会要素间相互协调,兼容共生,达到平衡,什么时候社会就往理想方向发展。理想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精神和文化的多元选择和自由,引导共同发展方向从而把各类社会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形成各类社会要素互相制衡而又互相促进的经纬交织的理想社会。

(二)社会结构合理。

所谓“合理”,是说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子系统之间有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这些子系统通常指的是人口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把社会距离和社会矛盾拉大,与此相应的是社会张力也大。社会张力一大,社会冲突一触即发;反之,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距离适当,社会矛盾也会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社会管理、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的难度比较小,成本比较低,社会模式更为理想。

(三)社会行为规范。

中国有句话,叫做“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大家都按规矩办事,社会就会井然有序。规范的内容很广泛,风俗、道德、法律、纪律、宗教都属于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防火墙,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社会在前进,社会规范会更新。更新后的社会规范依然是推动整体前进的推进器。

(四)社会运筹得当。

所谓“社会运筹”,就是“社会整合”,即在调节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时,运用自如,运筹决胜。有了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如果没有高明的社会运筹,社会仍然难以和谐。社会结构是人搭起的架子,社会规范也是人制订的。运筹得当,兼顾各方,兼容并包,各得其所,人与人和睦,人与社会融洽;运筹得当,方能用尽可能低的社会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易经》六十四卦中,首卦为“乾”,文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说的是天道变化中,万物各自遵循着自然生长消亡的规律,保持着合和的关系,知道这个道理才会办事顺利,吉人天下。这是已知的中国古代史书对“和文化”的最早记载。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的关于“和”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认为,根据天道的变化,人获得自己的命运和本质,变化会有差异和冲突,但是冲突又要融合,即走向太和,而和的价值指向是万国安宁与繁荣,这是符合天地变化之道的。

二是合二而。

一、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强调阴阳互补,才能发生变化;强调刚柔相济,才能融合和谐。

三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两千多年前,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发展的真谛。

四是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和语言,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

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集中体现于《易经》中的两个命题,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讲的是进取精神,后者讲的是宽容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而所谓“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就包含了“和”的内涵、“和”的理念。

六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孔子的《礼记礼运篇》描绘了重诚实、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的社会蓝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2004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六大重点。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作出《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包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等相关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

1.理论基础。

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因此,它必然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继承和发展的统一。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的创造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传。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探索,是当前中国“活的马克思主义”。

2.时代背景。

我国现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而概括出来的。国际经验表明,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阶层结构等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甚至于剧烈变动,国家引导得好,处置得当,就能顺利地度过这个关键时期,进入中等发达的阶段。但如果搞得不好,就可能出现经济社会失调,经济和社会矛盾冲突频发,以至出现徘徊倒退。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再翻两番是完全可行的。难点在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体制的改革,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建成和谐社会。现在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为了要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战略目标有利于把力量放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有利于我国的持续发展。

(三)和谐社会基本内涵与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等各个方面,千头万绪。从其内部联系来看,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做到“五个统筹”。应在已有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着力在研究“五个统筹”的内在机理上下功夫,并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统一考虑,寻求更大范围的统筹。

2.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应该着眼于人。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是以人为细胞组成的,而且因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人的全面发展,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相应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素质,同时在体制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权利的实现。这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

3.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为动力。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方面诸多不和谐的深层原因之一是体制性原因,有相当多的社会矛盾与体制不完善有关,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以及政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将是一个深刻的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制度变迁或体制创新的过程。要以体制改革为动力,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克服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规范,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体制保障。

4.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着力点。当前,总的来说,我国社会是稳定的,但社会的公正程度与和谐程度还不够理想,有些方面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社会关系本身来说,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搞好社会管理,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尽量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初始状态,以免酿成大的事端。同时,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真正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和谐汇总篇十一

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向往的愿望。孔子曾言“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等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谐的社会状态……这些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

今天,我读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书,感受很深,其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小燕的女子见义勇为,协助警方成功的将一名正在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抓获,结果遭到犯罪分子的打击报复而身亡了。这给我感触很深,这年头,这种具有正义感,不怕牺牲的人还有多少?她的见义勇为使社会上少了一份危害,多了一份安定。小燕的精神是可嘉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并为此而感到惭愧和懊悔。

一天晚上,我吃完肯德基后,独自一人回家,路过巷口时,我突然发现一个叼着香烟的男青年站在角落里。月亮高高挂,月光照亮了他的身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他的发色是一样也不缺呀,再加上一身怪装束,我断定,他是个混混。

正当我犹豫之时,一个小朋友在我眼前出现了,混混立即拦住了他,两眼一蹬,一只手一伸——“兄弟,明白我这意思吧,借个子儿大爷花花。”法制社会,朗朗乾坤,这还得了?我真恨不得上去揍他一顿。

但是……我胆怯了,现在的混混什么事干不出来,说不定自己白眼一翻,两腿一伸,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那不是太不划算了!于是我绕道回了家。

今天,我读了这个故事,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不对了,与小燕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每当我想起那个满脸怯容的小朋友时,总会愧疚不已。

社会和谐汇总篇十二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短短的12个耀眼的大字,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代表党中央的全国任命发出的庄严号召!

这十二个耀眼的大字,奏着和谐的旋律,飞翔在祖国各地,飞翔在每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的心里!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调动。

同时,这种法制要与法治相结合,是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真正做到法律高于人情,法律高于权利,依法来治理社会,人们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社会就有了和谐的基础。

作为一名中学生,从现在在开始,就要认真学习民主与法制的知识,建立起民主法治观念,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和谐。只有每一个人都维护公平,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只有每个人都坚持正义,我们的生活才能和睦温馨。

作为一名中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增添追求公平正义的勇气,去培养维护公平正义的智慧,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更需要我们青少年的努力!

社会和谐汇总篇十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的集中体现。在政策制定、执行和检验过程中,应引入科学决策机制、公开讨论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纠错机制等。这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政治学视角: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在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之下,协调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和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机制。具体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以下重要指标:

第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为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尽最大可能避免因经济的大起大落造成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冲击。

度重视的问题。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公共政策选择的价值基点,以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作为政策目标,已经明确显示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并着手建立致力于社会安全、稳定、公平的协调机制和政策体系。可列举要者于下:―――以“冷热兼治,不急刹车,不一刀切”的宏观调控机制,应对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因“非典”疫情引发的政府危机管理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并能以快速、有效反应的危机管理机制和公共安全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安全(包括卫生安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事件和各种自然灾害,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日趋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节约、节能措施,以及电、煤、油长远发展规划,应对能源紧张尤其是“电荒”问题,并明确长远的政策选择是在全国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努力构建发展节能型经济和建设节能型社会的长效机制,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双赢”局面。―――以“新三农政策”应对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的困局,通过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等措施,尤其是逐步减免农业税和发放“三项补贴”(粮食直接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遏制耕地大量减少的势头,使农业发展获得必要的动力和保证,并使农民的人均收入明显提高,从而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深层次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机制。―――以新型的社会保障机制,如在城市和农村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等,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以逐步解决涉及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方面的问题。―――增加教育投入,在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农村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教育贫困”问题,建立公平教育机制,以保证社会发展有充足的人才和智力资源。―――通过“西部大开发”和地区合作(如广东等内地九省与香港、澳门的“9+2”区域经济合作),打破“地方保护”壁垒,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势互补,以合作型共同发展的机制,解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立行政服务中心等措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行政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谐社会必由之路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应是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的集中体现。在政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和检验过程中,引入科学决策机制、公开讨论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纠错机制等,也已经被纳入决策者的视野,并产生了一些具体做法。如围绕“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与相关政策措施,已在进行细密的研究论证并广泛征求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围绕宏观调控和国有资产流失等政策问题,在展开了激烈的公开争论;“政策听政制”、“问责制”和公共安全事件新闻公布制度等,也已进入实际运作层面。这些举措都标志着中国的公共政策选择,尤其是决策过程,已经在民主化、科学化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当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公共政策方面的现有进步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涉及社会关系协调和利益取向的政策过程,如何以公民乃至社会的积极参与来维护和保证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有效减少政策失误,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纠错制度,以良性互动的政策机制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仍是需要继续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社会和谐汇总篇十四

[摘要]自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诸多专家和学者关于和谐社会已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本文在分析总结解读报告的基础上,论述了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特点,并就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

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这是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源泉,而创新的质量又在于社会的创造活力。假设一个国家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其社会的创造活力,那么在创新这个层面上它必定落后于其他国家,而创新涉及到的又是这个国家综合素质进步的所有方面,所以其综合素质也会江河日下。

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社会的公平被公认为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试想一个满是贫富差距的国家,贫者怨声载道饿殍遍野,富者却有无限骄奢淫逸的资本,那这个国家又如何可能和谐。公平最明显的作用方面非市场经济莫属了,假如一个国家只是支持其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而去抑制小企业的成长,那么最可能的结果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假如一个国家会因其人民市场地位的不同而采取过分不同的对待方式,那么也会引起民怨;假如市场上的买卖失去公平公正而欺诈横行,那么市场和谐也只会走向崩溃的边缘。由于市场经济在一个国家具有作用,要是它失去平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社会之中良好的人际环境相当生物学上细胞体中的细胞液。良好的社会氛围能促进社会各种关系的交流,无论是文化、经济还是政治。假如我们能充分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并施于实践,那么这个社会的和谐氛围必定有质的提高。

会稳定。

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自然是世界的客观存在,可以说是世界的本质,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免不了对其这样那样的改造,其中的很多甚至对其产生不可撤销的损害,这从除了人类自身利益之外的任何方面讲都是不恰当的;人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忽视了长久依赖的环境,毕竟自然是我们永恒的家园,破环它也就是不给我们自己留后路。人类每次对自然界的不尊重都是遭到报复的,因此为了避免更多来自它的报复,我们最好保持与自然和睦相处。

在实践上,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我们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严峻挑战,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突破。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和全面的发展倾向。在战略意义上,“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国家的“软实力”。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应当考虑:第一,推进社会公平。建立一套全社会能够认同和接受的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准则,在这个准则下,各个群体和阶层能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第二,完善社会组织,让公民、公民性的社会组织以主体姿态,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国家通过公共和公共财政政策,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活动,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第三,集聚社会资本,培养责任、信任和诚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要提高社会资本的战略地位,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资本也是硬道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

第一,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以及社会现代化等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范畴,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目的。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公平与公正。发展要求消除限制以人为中心发展和实现公正与公平目标的所有障碍。

第二,扩大就业应成为重中之重,据有关部门估算,在宏观经济运行三大指标中,2004年就业指标最不理想,城镇真实的人口失业率从2003年的10.99%上升到了11.45%。因此宏观调控的重点应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就业岗位的内容不仅包括为城镇居民创造就业岗位,也应当包括农村劳动力安置。

第三,缩小国内的不平等程度。2004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速达近几年的最高点,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势头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且,城镇居民高收入组的收入增长显著快于低收入组,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将超过8倍,60%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

第四,三农问题依然是最大的发展难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农民变身市民。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创造就业岗位,他们就会变成城市贫民,这种情况应引起警惕。从国际经验看,这种情况曾造成很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只有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市化,才能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才能最终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城市化目标。否则不仅会使那些改变了农民身份的市民因为无业而陷入贫困,也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

第五,社会安全网问题,中国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失业率高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而在于缺乏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安全网。首先,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建设相当薄弱,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抑制了居民的消费。其次,由于“空账”情况严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巨大风险,如果不进行调整,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将面临巨大风险。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全国的社会安全网是保证社会居民和谐相处的最基本条件。

第六,教育不平等将影响我国长期发展与和谐。在当前形势下,教育问题必须从社会发展中单独分离出来研究和解决。现在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产业化、卫生产业化甚至社会事业产业化的目标和政策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缺乏对于目的和手段的准确界定。教育事业不在于是否产业化,而在于是否严格区分教育事业产业经营和教育事业的社会目的。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这个国家则进入了矛盾凸显期,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陈卓。

社会和谐汇总篇十五

建设和谐社会,是人人有责的事情。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心愿。

近年来,我总是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中国出口的东西总是发生问题,食品、用品等等。在外国许多国家,现在已经开始暂停使用中国生产的东西了。看,我们的身边已经有许多例子:卖注水牛肉、喂鱼吃激长素、无证营业等等。中国对外出口的物品、食品等曾被退回几百次,其他国家对外出口的东西被退回次数最多也只有2~3次。

在最近的冰雪中灾害中,有许多地区的电力设施被冰雪压倒、压断。其实,这样的冰雪原本不会砸坏设备,但由于开发商“黑心”无良,偷工减料,才会有此惨害。这样的“豆腐渣”工程,也是因为开发商想贪污占便宜而引起的。

现在有许许多多的抢劫和盗窃案也是因为人们太贪心所引起的。

高尔基曾经说过:“人应该尊重彼此之间的互相帮助,这在社会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啊!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帮助,而不应该互相破坏。只有爱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

建设和谐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每个人变得善良一点,社会便美好一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