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红色故事简短(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2:55:56 页码:9
红色故事简短(优秀18篇)
2023-11-11 22:55:56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反思和梳理思绪的重要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方向。总结自己的职业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长远目标,以便在职业发展中更加明确前进方向。请参考下文给出的总结示例,理解如何全面评价自己的工作。

红色故事简短篇一

一天,“白公馆”里警钟大响。不多时,地坝的人站了大半圈。成岗一看,墙上岗哨的机枪架满了,一群特务提着手枪站在坝子周围,监视着所有“犯人”。看守所所长陆青说道:“昨日在胡皓手里抓到张纸条,是哪个写的,站出来说清楚……”成岗一听,纸条,莫非是我写的传单出了问题不多时,只见几个特务拖着受过重刑的胡皓过来了,只见胡皓的鼻孔、眼睛出血,人已昏迷了。

成岗正欲站出来,忽听一洪亮的声音“是我写的!”。原先是齐晓轩站了出来。老齐是江苏人,共-产-党员,抗战时期来重庆大渡口工厂工作,公开身份是技术员,主要领导工人运动,因被叛徒出卖,10年前被捕,是狱中地下党领导人之一。就是他叫成岗以仿宋字体把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写出来让狱中同志们传阅,鼓舞斗志。

陆青右手一摆,眼睛眯了一下,忽然心中一惊,眼睛一转,便问:“据我所知,你哪里都没有去过,这是你们共-产-党最近的大事情,你怎样明白的”“告诉你,那天放风的时候,我看你们办公室没有锁,就顺便走进办公室。从你们报上看到这则消息,所以说是你们告诉我的。”齐晓轩说。陆青说:“我们的报纸绝不会登载你们共-产-党的消息,来呀,去把报纸抱来,让他找。”

齐晓轩看了这张看那张,看了大报看小报,最终看到一家民办小报上不显眼的地方登载了这则消息。“你们看,这是你们的报纸吗”陆青一看顿时呆了。原先,这张民办小报是成岗隔壁牢房关的黄显声将军给成岗看的。齐晓轩走向牢房,楼上楼下的同志们、难友都站在铁窗前,看见他回来都很高兴。齐晓轩满脸笑容,向同志们点头致意:“同志们,难友们!我们胜利了,重庆快解放了,五星红旗将在歌乐山上高高飘扬!”

红色故事简短篇二

在这幢房子里,也曾上演了党史上的一幕幕悲剧,曾多次发生错误批评毛泽东正确领导的事件。“一苏大会”开幕前夕中央局领导召开的“中区党大会”,亦即党史上的“赣南会议”,就是“左”倾领导者批评排斥毛泽东正确领导的开端。

“赣南会议”全称为“中国共产党苏区党代表大会”。这个会是中共中央指定要召开的,并且是指定要在“一苏大会”开幕前召开。因“一苏大会”延期至1931年11月7日开幕,所以这个大会也就定在11月1日开幕,会期5天,11月5日结束。开会的地点在隔壁不远的谢氏宗祠,也就是“一苏大会”会场。

在“赣南会议”开幕之前,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和后来的中共临时中央,曾于1931年8月30日给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发来指示信,后又发来一个“十月指示电”。此时王明等“左”倾领导者已经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指示信和指示电对中央苏区毛泽东等领导下的各项工作,无端指责和严厉批评:“缺乏明确的阶级路线与充分的群众工作”,犯了“富农路线的某些错误”和“立三路线错误”,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存留着极浓厚的国民党工作的残余,忽视工人运动和反帝斗争,在党内和群众中缺乏思想斗争和教育工作,等等。这些批评指责矛头直指毛泽东。临时中央的“十月指示电”更咄咄逼人:“中区党大会应根据这一指示原则进行工作,成立决议案,交中央批准,并电告讨论经过。”

当时,苏区中央局的代理书记是毛泽东。毛泽东领导苏区中央局召开“中区党大会”来批判自己,岂不可笑?但因为苏区中央局7名委员中,项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4人,都主张对临时中央的指示坚决贯彻执行,且任、王、顾3人又是六届四中全会后由中共中央派来中央苏区的“中央代表团”成员,他们的态度具有相当的份量。任弼时、王稼祥分别起草了党大会的《政治决议案》和《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他们在决议案中,都不点名地将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的正确主张,指责为是“一种否认理论否认政治的狭义的经验论的落后思想”,是“反理论的倾向而形成一种事务主义的现象”;说什么“红军中狭义的经验论……根本(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完全是农民的落后思想”;指责红军至今还保留“游击主义的传统”、忽视“阵地战”等;提出要“集中火力反对党内目前的主要危险——右倾”。

毛泽东在发言中进行了抗争,表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中共瑞金县委书记邓小平,永吉泰特委书记毛泽覃,赣东特委书记谢唯俊,总前委宣传部长古柏等,也在会上发言,表示不同意这些批评。他们说:“大城市上产生了立三路线,我们苏区的山上,却全是马列主义。”他们公开指责博古等人是“洋房子先生”,是专门到苏区来“找岔子”的,还批评临时中央的领导是“一派的领袖”。

但是因为博古等人是打着“中央领导”的旗号,“决议案”中写上的这些批评指责之词,句句都有“来头”,许多人一时被唬住了,也有些人分不清是非,在几个“决议案”表决时,绝大多数人都举手赞成。

这次党大会,开了不点名批评指责毛泽东的先河。会后,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地位开始下降。同年12月底,周恩来来到瑞金,正式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毛泽东所任的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职务自然交出。后来,周恩来在这幢房子里主持召开了几次中央局会议,作出了几个不点名批评毛泽东的决议案。

红色故事简短篇三

苏区中央局在这幢房子驻设至1933年4月。毛泽东在1932年1月底卸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后,由于一再受到不点名批评,自己反对红军攻打赣州的主张又被中央局否决,心情不畅,便以身体不适为由,带着警卫班上了叶坪东面的东华古庙,养了1个多月病。1932年3月上旬,因红军攻赣严重受挫,项英亲赴东华山请毛泽东下山前往赣县江口,参加中央局扩大会议,决策红军下一步行动方案。此后,毛泽东绝大部分时间都随军在前线,直到1932年10月中央局“宁都会议”召开后,他被完全剥夺了对红军的领导权,才郁闷地去了长汀“福音医院”,一边养病,一边照顾生孩子的妻子贺子珍。1933年1月底,他才再次回到这里。可是两个月后,他又随中央局和中央政府等机关,搬迁到沙洲坝去了。

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在这里住了半年左右。他的夫人邓颖超于1932年5月从上海来到瑞金后,也住在这里。1932年7月中旬,周恩来离开这里,以苏区中央局代表身份到前方,指挥红军作战。

王稼祥在这里住到1932年6月初,此后他一直随红军总政治部机关在前方。

在这里居住时间最长的是苏区中央局组织部长任弼时。1932年7月周恩来赴前方后,任弼时担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他在这里创办了苏区中央局组织部刊物《党的建设》。1933年5月,他离开这里,前往湘赣苏区任省委书记。

红色故事简短篇四

杨靖宇19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有一件事情让老师记忆犹新: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学习情况已无从考证),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老张被几个兵痞打。于是他们就出来围观。忽然,有一个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

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道。一个兵痞圣气凌凌地说:“怎么拉?他得罪我们了,就该挨!”于是,那个高个子男孩一挥手,说:“上。”几十个学生就连打带赶地把他们赶出了学校,救了老张一命。那个高个子男孩就是杨靖宇。

那几个兵痞不甘心,觉得太丢脸。于是第二天,他们又叫来更多的兵痞,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一进学校,就嚷着要找昨天那个高个子男孩。校长急了,就一个劲地道歉。兵痞不听。在这时,杨靖宇爬到房子上,拿着火柴,对兵痞说:“知道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们不走,我就把房子烧了。”校长也赶忙说:“诶,我们也管不住他。你们还是走吧,这孩子,你们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会烧。房子烧了,你们头也不会饶你们。快走吧。”于是,兵痞们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红色故事简短篇五

国庆期间,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境认真读了《红色少年故事》,明白了许多的英雄人物:聪明机智的王二小、视死如归的刘胡兰、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少年英雄。

其中,王二小放牛时,看到敌人来到了一条山沟“扫荡”。王二细心里想:山沟里潜伏着我们后方机关,还隐藏着几千个老乡,怎样办?仅有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敌人明白受骗,把王小二摔死在大石头上,之后八路军把敌人全部消灭,到此刻人们一向歌唱着王二小放牛娃的故事。...员刘胡兰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14岁就为党工作,兢兢业业,最终惨死在敌人的铡刀下。我看了故事后,真是感人肺腑可歌可泣啊!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看完这个本书,我深深感到今日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生命、美丽的年华换来的,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

红色故事简短篇六

这天下午,天气异常闷热。我们六(1)班的教室里很热闹,他们都在叽叽喳喳、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哦,原来是在为红色故事做准备埃我已经报了名,在第6个出场,所以我特别的紧张,嘴里反复地背着要演讲的内容,生怕一上台就忘得一干二净。比赛开始了。

我看值第5个同学一走上了讲台。心想:完了,完了,下一个就是我了,怎么办。第一句话是什么来着?我给忘了。糟糕!该我上台了!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上了讲台。在演讲时,我的手不知什么时候已渗出汗来,眼睛也不知看哪里好。全班50多个同学正看着我,黄老师也在下面望着我呢!我的心就像一只不安稳的兔子,就要跳出嗓子眼儿了!这世界仿佛只有我一个人,除了演讲声就是呼吸声,除了呼吸声就是强烈的心跳声。脸上感觉一阵阵的炽热,就像有一把火烧着我的脸和耳朵。眼神也飘忽不定,就连背得最滚瓜烂熟的一段都被我的记忆删除了。终于演讲完毕了,我回到座位上,深深吸了好几口气,好不容易才平息了自己紧张的心情。

看来同学们准备的并不是怎么好,大多同学演讲起来都是结结巴巴的,我们也听得模模糊糊,比赛结束了。经过老师的打分和同学们的投票,我竟意外的得了第一名,可真是可喜可悲,喜的是我拿到了第一名,悲的是我本可以表现得更好,只是一上台就紧张。这次比赛让我明白:想要征服同学并不难,难的是要先征服自己的心。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后,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我有了深切的感受,我知道了以前的人民是怎样打败日本人的,知道了他们的辛苦。六十几年后的今天,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红色故事简短篇七

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必须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明白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

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日,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必须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红色故事简短篇八

苏维埃红旗,是数十万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仅赣南苏区,当年总人口只有240万,参加红军的就有33万人,参加赤卫队、洗衣队等支前作战的约60万人,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10.8万余人。其中:。

兴国县:苏区总人口23万人,参加红军5.5万人,革命烈士2.32万人;。

宁都县:苏区总人口27.3万人,参加红军5.6万人,革命烈士1.67万人;。

于都县:苏区总人口34.3万人,参加红军6.77万人;革命烈士1.63万人;。

赣县:苏区总人口15.9万人,参加红军1.11万人,革命烈士0.88万人;。

会昌县:苏区总人口24万人,参加红军3.86万人,革命烈士0.77万人;。

石城县:苏区总人口13.6万人,参加红军1.63万人,革命烈士0.41万人;。

安远县:苏区总人口10万人,参加红军1.26万人,革命烈士0.21万人;。

寻乌县:苏区总人口7.3万人,参加红军0.61万人,革命烈士0.32万人;。

上犹县:苏区总人口10万人,参加红军约0.2万人,革命烈士0.21万人;。

信丰县:苏区总人口20万人,参加红军约1万人,革命烈士0.23万人;。

崇义县:苏区总人口8万人,参加红军约0.2万人,革命烈士0.18万人;。

南康市(原为南康县):苏区总人口23万人,参加红军0.36万人,革命烈士0.13万人。

瑞金沙洲坝的杨荣显老人,有8个儿子,先后都当了红军,而且全部牺牲在战场上。像这样一家数位烈士的家庭,还有许许多多。

红色故事简短篇九

1929年3月15日,长汀县南寨广场人山人海,红四军在那里召开万人大会,他号召受苦工农团结起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消灭地主阶级,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他号召工农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建立革命武装,壮大工农红军。会后,就在南寨广场设立参军报名台。

在人山人海的广场中,一位中年男子拉着一位约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寸步不离,生怕立刻就会丢失的样貌。小男孩必须要到报名台看看,中年男子也只好拉着他转了一转。只见报名台前人来人往,穷苦子弟纷纷报名要求参军,看了一阵后,男子便拉着小孩的手回去了。

这位被拉着手的男孩小名“松树孜”,当时刚好12岁,原是连城县庙前村一名父母双亡的乞丐,10岁那年流落到长汀县城,天天脸黑头污,衣衫褴褛。一位好心的中年男子将他收留,带他到一个建筑工地做了小工,成了他的师傅。师傅时时处处关心着他,还想认他为“义子”,以后好增加个劳力,帮自我干活。

“松树孜”到长汀以后,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新鲜事:红四军入闽,消灭土著军阀郭凤鸣,解放了长汀城。又听了_在大会上的讲话,便暗暗下定决心,必须要投奔革命,参加工农红军。第二天傍晚他偷偷溜出了工地,左拐右拐,进进退退,生怕师傅跟上来。他直接找到红军在城里的一处驻地,要求立刻参军。几位红军战士见他年纪小,人又长得矮小,都劝他回去。可他就是死纠慢缠,战士们不得不带他去找部队领导,一位领导听他讲完经历后,最终同意接收。他主动要求到炊事班洗碗、洗菜、打扫卫生。只因怕被“师傅”认出,被拽回去。没几天,部队开拔了。由于父母生前送他念过两年私塾,文字楚楚可观,在炊事班经常为战友写写家信。领导明白后,调他到团部任宣传队队员。他每到一地,随同队员们提着石灰、朱砂桶,到处刷写红军标语。

之后,这名“红小鬼”在部队经历了出生入死、千锤百炼,成为我军医疗战线上一名技术精湛、屡建功劳的高级领导,他就是解放后曾任过国家卫生部长和福建省委书记的江一真。

红色故事简短篇十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确山李家湾人。1927年5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到达东北,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异常支部书记,组织煤矿工人进行反日运动。在组织运动中,杨靖宇被日本警察署抓捕入狱两次,受到日本军警的严刑拷打,但其始终不承认自我是共-产-党员和从事反日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被营救出狱,并出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随后历任中共哈尔滨市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杨靖宇在东北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根据地从事抗日运动,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

第1。

军独立第1师师长兼政委、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组建抗联的同时,杨靖宇按照“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的不打”的原则,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的战术,与日伪军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麓展开激烈的斗争,很快建立了蒙江(今吉林省靖宇县)、那尔轰、金川(今吉林省辉南县)、河里、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老岭山区和辽宁老秃顶子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抗日运动的发展。

日军看到抗联势力的不断壮大,感到十分恐惧,在1938年下半年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并以万元巨金悬赏杨靖宇头颅。1940年初的50多天里,杨靖宇率抗联战士与日军作战40多次,在日军的疯狂“围剿”下,抗联陷入困境,几乎弹尽粮绝,战士们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将衣中棉絮掏出来吞咽。日军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但杨靖宇坚定地表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能够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在斗争进入异常艰难状况下,杨靖宇决定将抗联编成几股小部队,分散活动,保存实力。杨靖宇率400多名抗联战士准备在蒙江方向突围,因叛徒的告密,日军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行踪,为使部队安全转移,杨靖宇决定再一次分散突围,自我率一部分抗联战士牵制日军。1940年2月23日,经过几次战斗后,杨靖宇负了伤并且身边只剩下几名抗联战士。日伪军追踪杨靖宇的血迹,很快将杨靖宇与几名抗联战士包围,此时的杨靖宇已经数日粒米未进,以皮带、棉絮充饥,身体虚弱到了极点。敌人的“讨伐队”围了上来,呼喊着要他投降,杨靖宇沉着地掏出双枪向日伪军射击,击毙数名敌人。敌人想抓活的,停止射击高声劝降。他没有应声,乘机烧毁文件,又向敌人开枪射击。敌人活捉杨靖宇的期望落空后,向他进行了疯狂的扫射,杨靖宇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割下其头颅,又剖开遗体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除了没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残暴的敌人都感到十分震惊。

为纪念杨靖宇英勇抗日的光荣一生,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杨靖宇牺牲的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49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1958年2月23日,杨靖宇的遗首和遗体被隆重公祭并合葬在吉林省通化靖宇陵园。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国际友人分别送了花圈,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战斗一生。

红色故事简短篇十一

尊敬的教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今日,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那天午时,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头,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此刻隆化还没有解放,怎样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

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必须立刻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想到这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多谢大家!

通过这些红色故事能够让大家更加的了解党一路走来的艰难,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党和祖国。

红色故事简短篇十二

红色故事讲了爱国英雄为国为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的故事。想了解更多读者的阅读感受,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红色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同志们太好了。这算不了什么!……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这是在牢房了被敌人严刑拷打昏过去后又苏醒过来时给监狱里的难友们的回信。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誓死不向敌人透露半点党的秘密。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仅思绪万千:在敌人严刑拷问下藐视敌人,藐视死亡,镇定自若,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为了革命,为了捍卫真理,为了保守党的机密,她决不向疯狂的敌人透露半点党的秘密,被折磨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了,死去活来,可她却自始至终没有透露半个字,也没有发出任何呻吟声。因为忍痛,紧咬着牙关,连嘴唇也咬破了,她顽强的革命意志却决不动摇。在敌人一次次审问下,她都与敌人针锋相对,极力保护党的机密,戳穿敌人的罪恶阴谋。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这幸福生活是无数爱国者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而用血和汗换来的。我们现在应该刻苦学习,做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的少先队员,将来为党、为人民争得荣誉、赢得光彩!

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红色少年的故事》就是一本讲述一群少年好汉的故事书。一口吻读完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故事后,令我心潮磅礴,久久不能安静。

"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每当耳畔响起这首喜闻乐见精美感人的儿童歌曲时,就让我们悼念起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里,一户贫困的人家,有一个小小的放牛娃,他在家里排行老二,所以大家伙叫他二小。1943年,抗日战斗最严格残暴的阶段,日本鬼子履行了"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在村子里烧杀抢夺,作威作福,滥杀无辜,无所不为。二小家的茅屋被鬼子炸毁了,二小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目击了鬼子的残酷行动,激发了二小对日本鬼子刻骨铭心的冤仇,形容的。

成语。

只有共产党才干救中国。二小满怀着对共产党的酷爱,加入了儿童团,随着老师跟连长学了很多常识,他晓得只有把鬼子赶出中国,能力过上好日子,建设本人漂亮的家园。

一个阴沉的上午,二小正在河边放牛,鬼子又来村庄里涤荡,到处寻找八路军和老庶民的踪影。二小想起了连长的话,心血来潮,佯装出很惧怕的样子,带着鬼子走进了八路军的潜伏圈。鬼子们被毁灭了,而我们英勇的小豪杰王二小却献出了可贵而幼小的性命。

读到这里,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涯是多少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写着英勇,又记载着艰苦;既喷射着光辉,也不失有悲壮。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永远不能忘却那些为新中国成破而勇敢贡献的人们,要永远铭刻:落伍就要挨打!为了祖国更加繁华强盛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今天的咱们,是一名少先队员,是一株株幼苗。让我们尽力学习,缭绕在巨大的党的四周,带着历史的使命感,自强不息,勇攀顶峰,为了祖国更美妙的来日!

在这个星期我读了叫做《红色故事》的书,书里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最让我感叹不已的是“方志敏大义灭亲”这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方志敏的家乡一连数月滴雨未下,地里的庄稼收成极差。到了秋天,许多贫苦的农民都为交不起租子,还不了地主的债犯愁。方志敏便号召大家反抗,展开了斗争。然而,他的五叔——地主方天雨跳出来,对抗农民运动,震撼了不少地主,没有一个敢跟他一起收债的。后来,农民和志敏胜利了,民心大振,大家纷纷起来反抗压迫,农民运动也迅速在戈阳蓬勃开展起来。

这本《红色故事》让我认识了以前战争时期的许多英雄,还教会了我要勇敢、坚强。

红色故事简短篇十三

当年红军穿的草鞋,就是群众穿用的普通草鞋,并没有分什么男人、女人的。然而,张南生刚参加革命时,却把自我打的草鞋异常喻为“男人草鞋”。部队不少同志也异常喜欢他打的“男人草鞋”。

那是1929年冬,朱德和_率红四军第三次来到新泉,开展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指战员们白天学习军事,晚上学习政治,训练抓得很紧。当时,军事训练资料相当丰富,有队列训练、射击训练、投弹训练,还有班、排、连、营的进攻和防御等等。战士们都穿草鞋参训,不少战士两三天就磨烂一双草鞋。

刚参加革命、担任乡苏维埃政府委员的张南生,一有空就去观看红四军的军事训练。一天上午,他亲眼见某连指战员组织一场抢占山头的冲锋训练后,不少战士脚上的草鞋都已磨得不像个样貌,有20多名战士还光着脚板走回来。张南生想,红军指战员为穷苦人求翻身而打仗,他们训练这么辛苦,这草鞋必须要尽量满足供应才好。

当日午时,张南生回到新泉北村,便立即组织乡干部和一批妇女编织草鞋。当时,张南生还不会编草鞋,便请了一位师傅到家里教他。张南生的父亲张志瑞,见南生这孩子也学起编草鞋的手艺,好不生气,便冲着南生骂道:“我才是个武秀才,武得一字不识,没出息,给你学了那么多年书(张南生在连城旧制中学毕业),也回来学这没出息的手艺,你不觉得丢人!”张南生不敢惹父亲生气,和气地回答说:“爸爸,你不是常说‘家有万金,不如一艺在身’吗我多学一门手艺,就多一道财路呵!”他父亲无言可对,只好让他去学。

张南生毕竟是读书人,学什么手艺都比别人聪明。他学编的第一双草鞋,样貌就蛮像的,并且全用了最好的稻草,很扎实,可就是偏大、偏长了一点。张南生听别人这样议论,就自豪地说:“我这双才是真正的男人草鞋哩。”“哈哈,草鞋编大了还美名为‘男人草鞋’,这也算是你的创造发明啰。”有位妇女这样讥笑他。张南生也滑稽地说:“人有分男女,鞋就没分男女你们没看见,红四军里头几个彪形大汉,那双脚有多大啊!我这双草鞋送去,他们准争着要的。”“说也对,朱军长的脚就比普通男人大得多,说不准南生哥编的这双草鞋就会被朱军长挑上哩!”又一位妇女这样打趣道。

第二天,他们把先编织好的几十双草鞋送到红四军驻地,果然有不少个子高大的军人争着要大草鞋,张南生见了十分高兴。从此,他编的草鞋都比妇女们编的大一些。张南生爱编“男人草鞋”这一故事,便在新泉渐渐传开。

1930年5月,张南生参加红军,为新中国的建立奋战在大江南北。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红色故事简短篇十四

各位教师,同学们:

今日我演讲的题目是《发扬红色精神,立报国之志》。

从1919年5月北京城内爆发出那觉醒的呐喊到1949年10月北京城内响彻云霄的《义勇军进行曲,从1921年七月嘉兴红船上传出的拯救中国的声音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从马列主义在中国大地的延续——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到指引我们在新世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科学发展观的诞生。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用红色精神让红色鲜艳的幸福之花开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五月,神圣的五月,多少年前的这个时候,先烈们用他那火热的身躯解放了全中国。青春不会再回,年轮不会再回,历史不会再回,但它永远记在中华民族的丰功碑上,闪着不朽的光辉。

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为了革命的胜利英勇牺牲在红军翻阅雪山的途中,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同敌人般残酷的考验着战士们的意志,寒冷侵袭着每一个人。一位军需处长为了确保行军正常进行,为了长征的胜利,尽量为每一位战士配备棉衣,而自我却身着破旧单薄的军装被寒冷夺取了生命,他倚靠在光秃的树干上,好像一座雕塑,这座雕塑就是红军长征中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这座丰碑就是红色精神的丰碑,就是爱国精神的丰碑;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铁人王进喜凭借“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的爱国热情投身建设,在大庆一座座像解放军战士一样耸立的石油钻井,就是“铁人精神”丰碑,就是爱国精神的丰碑。

仰望这座伟大丰碑我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并且,也正是这种不去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历史如烟,恍如一部诗篇巨著,以悲壮、以凝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这部宏伟诗篇中,爱国主义从来都是一面鲜艳的红旗,指引我们奋发向前!

今日,坐在宽敞明亮教室的我们,沐浴着祖国的春风,成长在幸福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我们,仰望着我们的五星红旗,更应当深刻领悟和继承红色精神,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刻苦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青春。

作为一名共青团团员,在那里我想和大家一齐重温入团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进取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在梦想的天空中搏击,用科学知识丰满羽翼、武装自我。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响应时代的号召,弘扬民族精神,挺起我们的民族脊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

红色故事简短篇十五

说起红军,大家都想到万里长征。是的,今年暑假我读了《长征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历程的故事。那些都是我们此刻这些“小皇帝”们无法想象的。今日,我要讲的是这些故事中的一个。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长征途中,一位女战士叫王新兰,才11岁,当时爬雪山时,红军战士们实在是太饿太饿了,又弄不到粮食,整天饿着肚子。雪山上又冷,每个发一个辣椒,怕冷时肚子饿就嚼一口,王新兰怕辣,没带辣椒。她刚爬到半山腰就冷得瑟瑟发抖,队员们一向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了”。王新兰实在又冷又饿,但还是坚持着最终到了山顶,最终的成功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

看完这个故事,王新兰让我懂得两个字,坚持!是啊,她才11岁,应当是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可她却那样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坚持,勇敢。所以,我必须要学习王新兰的精神。

红色故事简短篇十六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我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日水缸满,今日水缸又满了。这是怎样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午时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明白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午时,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可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仅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之后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可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样感激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向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可是,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红色故事简短篇十七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革命故事的书。这本书讲了许多英雄人物有:王二小、海娃、刘胡兰、潘冬子、雨来、张嘎、李爱民、黄继光、李大钊……其中我最喜欢革命小英雄雨来。

这个故事讲的是:小雨来的父亲是民兵队长,小雨来从小就有爱国精神。每次他打鬼子的时候,总是冲的最猛、打的最狠的一个。秋天到了,村子里开了夜校,小雨来也参加了,每次上课他都热血沸腾这在他幼小的心灵撒下了让国家更加强大的信念。一天小雨来在家读书,家里没人。突然他看见李大叔跑进了自己家,他搬开墙边的缸对雨来说:“一会你把刚搬到原来的位置你就出去玩吧,记住什吗事情也不要管。”雨来刚把缸搬回原来的地就碰见几个带刀的鬼子闯进了自己的家,小雨来软硬不吃什么问题也不回答,鬼子十分生气就把他到河边准备用枪杀了他,在鬼子开枪的一瞬间雨来跳进了河里。大家都以为雨来死了,在河边哭泣,过了一会儿雨来将头钻出了水面,大家看见雨来没死都喜出望外。

读了这篇故事我深有感受,小雨来面对敌人的诱惑没有动摇毫无畏惧。在的敌人的枪口下依然沉着冷静不慌不忙机智果断让最后让自己脱离了危险。而我呢?作为21世纪的少年的我,整天过着美好安康、无忧无虑的生活,吃着有营养的食品,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上课时,总是不爱动脑筋不爱积极举手发言;做作业时,碰见不会的问题一点也不思考就问家长。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多动脑,自行解决自己不会的东西,尽量不依靠家长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我要学习小雨来在任何情况下沉着冷静、不慌不忙、机智果断不受别人威胁利用和爱国的精神。

红色故事简短篇十八

大家早上好!我是初1810班的xxx,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重温红色经典,秉承革命精神——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1936年6月,一位外国记者踏入红色中国这片土地,当时世界各国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的认知犹如一张白纸,这位外国记者亲访革命红区,真实客观地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报道,他便是埃德加·斯诺。

斯诺执笔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从第三者的视角向我们介绍了他历时四个月的“红色之旅”,书中不仅记录了为革命事业做出不懈努力的具有平凡而又伟大的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红军将领,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将士们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征服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两万五千里,他们将革命的火种遍洒祖国大地,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对于红军战士斯诺是这么形容的: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读完斯诺对红军长征的评价,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侵略,他们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是这一群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战士用他们钢铁一般的意志铸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魂。他们用矢志不渝的决心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

激人奋进、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令人深受鼓舞!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重走长征路,重游革命根据地,为的就是不忘先辈们的艰辛付出,同时也教导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往日峥嵘岁月虽去甚远,重温红色经典,可以让我们铭记厚重的历史,感受伟人的脉搏,展望新时代的未来。作为中学生,我们更要时时翻阅红色经典书籍,将不屈的革命精神传承与发扬!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