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5:31:00 页码:12
2023年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质12篇)
2023-11-12 05:31:00    小编:ZTFB

读后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理解和感受的一篇文章,它可以激起读者的共鸣并引起更多的思考。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深度、有观点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在读书的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思考态度,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其次,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主题、情节、人物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等方面展开分析,找出自己认为重要和有价值的内容。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与书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对比和联系,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最后,在表达自己的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运用恰当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使文笔更加流畅,表达更为准确和恰当。下面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供大家欣赏和借鉴。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一

“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是把学生当作有灵性的人,而不是‘学习机器’,发自肺腑地爱每个学生。科学的教育,严格遵循教育规律,把教育学生的过程还原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个性教育,即尊重学生在性格、感情、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摒弃‘应试教育’中的‘一刀切’,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坚信每个学生都在今后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民主是学生观,科学是教育观,个性是人才观。”

——这是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读完整本书后,一个个的故事还不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但最让我震撼和受益的,还是李老师独特、鲜活、灵动而又自然朴素的教育思想。

《爱心与教育》引言中说:“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全书中,李镇西老师“全人发展”的教育思想清晰可见: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他用七个反面故事,有力论证了“应试教育”及教育偏颇给受教育者和社会带来的问题和伤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但爱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对学生的真爱需要智慧。

1.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李镇西老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育,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理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我坚持课堂巡查,及时处理偶发事件,每个月和每位学生谈一次心,每个学期到每位学生家里家访一次,并把工作中获得的信息一一记录在班级日志和学生档案中,每个周末整理后在班上集中讲评。

2.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书中写到:“离开了对学生心灵的尊重,还有什么‘教育’可言?”“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工作中,我主动放下架子,与每位学生平等对话、谈心,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班级管理。班务的安排、座位的排列、每周一星的评选、表彰名单的确定、班级活动的开展等方方面面都由学生自己做主。

3.爱学生就要润物无声。书中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老师。涓涓细雨比倾盆大雨滋润禾苗的效果更好。想想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对待学生也很严厉,动辄批评训斥,还有惩戒打骂。虽然在工作上小有成效,但总觉得和学生之间隔着距离,走不到学生中间去。李老师的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后进学生’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的教育过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育者应该容忍他们一次次的‘旧病复发’,与此同时,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这是李镇西老师谈如何转化“后进学生”的一段话。《爱心与教育》中最打动人的事例是什么?是日复一日给汪斌的鸡蛋?是宁玮留给大家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我认为最能打动我的,还是教育万同的事例。在教学中不缺乏感动的瞬间,一个教师“创作”一次或几次感人的场景并不困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时间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难!在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也在不断地在思考:如果这样的学生出现我的班上,我又能有花多少心思去改变他,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难以捉摸的反复?沉思之后,便觉得羞愧无比!像万同一样的潜能生身上发生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像万同一样的潜能生身上所体现出的难以捉摸的反复,足以考验着教师的耐心。

我是教师队伍里的一名新兵,没有渊博学识,没有高超的教学技术,也没有追求名师名家的勇气与执着,但《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动,给我思考,给我方法与力量!在今后的教育征程上,我会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同时,我也会因学生的健康成长去享受自己的幸福。(张婷)。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二

带着自己的心,带着自己的梦,带着自己的实践,带着自己的思考,又一次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良久无言。

在书中看到了教育的鲜活,看到了教育的灵动,看到了教育的轻盈,看到了教育的诗意,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学生朝我走来,他们带着微笑,带着苦恼,带着失落,又带着收获;然后又款款离去。从他们的背影里,又看到了对生活的向往,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追求,带着“要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快乐”的信念,走向他们美好的未来!

我沉浸在李镇西的教育情怀里。那一枚枚鸡蛋的情意,那一封封信函的浸淫,那一次次活动的熏陶,那一颗颗童心的烂漫,无不是教育智慧的结晶。给汪斌煮的鸡蛋,医院里飘飞的歌声,学生一次次的秘密行动,无不牵动着我的情怀。我在比照中反思,在反思中常常为自己开脱,渐渐的,我发现,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灵魂,是一个非同一般的教育者和思想者。从万同的故事里,我看到了耐心和恒心,从程桦的思想飞翔我看到了李镇西对优秀学生的激励与培养的教育机智……我的灵魂被触动,我的思绪被链接,我的心灵被震撼!此时的我又一次沉默了。

沈志文,是我遇到的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随意的和前后左右说话;课间又和其他同学互相打骂,为此,我没少批评他,但他从来不顶撞我,每一次都“低头认罪”,过后一如故我。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封他为班上的体育委员,他非常高兴,一下子安静了好几周,工作也比较卖力,但几周以后,他又开始犯错误了,虽然犯的不是什么大错,但是也影响了周围的学生,有几个家长和同学对他的意见很大。我又找他谈话,写保证,但也没有多大的成效。不但如此,沈志文又不完成作业了,有时候甚至几天都不交作业,座位已经被我安排到最好一排,似乎也无所谓。说实在的,当时我觉得自己对沈志文已经仁至义尽了,是他自己不争气,所以也不大管了,只是让班干部偶而约束一下他的行为。

当看完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后,把沈志文与万同相比,沈志文无疑要好得多啊!但自己与镇西师相比,相差实在不能以道里计!

另一个学生叫崔贤杰,是个非常善良的学生,也很有正义感,每当女同学受到欺负,他总会挺身而出,所以在班上很有人缘,但是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经常的不写作业,我放学的时候没少留他,直至到他把他的作业写完为止。记得有一次,在上完课的时候,让组长收作业,却迟迟不见崔贤杰的作业,我的火气呼的一下冒了上来,“你的作业呢,是不是又没有写?”,我严厉的训斥到。“我忘到家里了”,他很无助的看着我,“没写就是没写,还撒谎”,我又一次大声的说到。崔贤杰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不停的掉眼泪。下课后,为了核实情况,我打通了他家里的电话,从他妈妈那儿,我得知了孩子的作业确实忘到了家里。此时此刻,说真的,我如坐针毡!为自己的鲁莽,为自己犯下的不可原谅的错误,而后悔不已。书中李镇西教育孩子的故事更是唤醒了我沉痛的记忆,让我明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有多难,自己离合格还有多远的距离!如果我能早一些读到《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如果我能早点领悟到师生之间的爱,或许对待这两个学生也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爱可以融化心灵的丑恶,爱可以让人变得美好,爱可以消除任何代沟,爱是素质教育的精华,正是这份精华造就了社会的人才。

朋友们,让我们接受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爱、学校的爱、社会的爱,让我们在与学生的接触当中充满爱,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此时做起!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三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镇西教师的《爱心与教育》,感触颇多。李老师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师,他的教育观念和育人思想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应学习的。这本书让我强烈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感受到了一名成功的教师是如何用他的爱培育他的学生,如何用他的爱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着每个学生的成长细节,并且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费劲自己的心血。《爱心与教育》对我来说是一个发现,发现新的教育方法,发现新的教育途径,发现一颗真正的教育者的心。让我深深地明白今后我所要做的就是在某些方面还得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寻找新的教育途径。培养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学生更需要爱,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是获取为师之乐的最大保证。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情,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敬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常会令人终身难忘。师爱是阳光是雨露,学生是花朵是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也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与顽童打交道,后进生的转化”这一节,尤其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万同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比起其他学生,“后进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多一些,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会象常人那样有怒气,有情绪。当学生犯错误时,如果是好生,也许老师的火气会小一些甚至只是责怪几句,但如果是“后进生”,教师也许会更加“恨铁不成钢”而火冒三丈!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曾碰到过象万同一样的孩子,我也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们,谈心,讲道理,但我容忍不了他们太多的反复,我会伤心,会恨铁不成钢,会觉得他们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会用“我已经尽力了,对的起自己的良心了,教育不是万能的”等等来安慰自己。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

李老师用他的经历和智慧告诉我们,转化后进生的途径、方法有很多,但是其基本的教育思想应该充满“民主、科学和个性”的精神。教育者不能以分数论英雄,应该用真诚的教育,用心灵去赢得心灵,自然而然的的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跟他们做朋友;也让后进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心中升起“想做好人”的愿望,而不断地与自己进行“灵魂的搏斗”,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使后进生转化为上进生。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李老师给了我无限的鼓舞,给了我无限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四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

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然而,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一点,镇西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镇西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镇西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德育观念十大碰撞》就是这一思考的产物。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诸如《爱心与教育》这样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考,才会有后来的《民主教育论》,那是镇西师真正成熟的教育理论!

即使如此,对《爱心与教育》,我在感动乃至于震撼之余,还是有几丝隐忧。

我听到一种说法,李镇西不可学!

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以教育手记的方式来呈现的,大量的手记纪实被收入书中,没有吹嘘,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记述了大量的教育事实,用事实来说话,用事实来呈现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教学的特色,所以读完这本数之后自己收益良多。

贯穿全书的,是一个“爱”字:“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整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二:

这一章节主要是讲李镇西老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如何去排解学生的心里忧伤,引导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读完这一章节使我明白了,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学会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做一些事。进入高三的生活,每天每时每刻,对于第一次带班的新手班主任,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经历着,每周周考和每月固定的月考,我也经历着身体和心里的双重压力,我制定了一个小计划,每天利用早上、下去的跑步时间,找2名学生来聊天,谈天说地,不只是学习,还有班里发生的有趣故事,分享最近好听的歌曲,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起初只是作为任务,慢慢我发现我在释放他们的压力的同时,自己也在其中变轻松了,孩子们也会让开导我,理解我。其实这样坚持下去,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把班里的学生挨个“撩一遍”,在其中可以发现班里最近这个阶段整体的状态、个人的状态以及在聊天过程中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其他科目的`上课状态、任课老师的态度、早恋的苗头等等。

李镇西老师用自己的作为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做有思想的教师。李老师说:“当教师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说自己的话。”这句简短的话语,值得我们认真的反思。要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思想必须经过认真学习,多读教育理论专著,多向名家和大师学习,多参加一些沙龙类的讨论,多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李老师的成功也正是得益于对教育家思想的汲取和积淀。反思我自己,与李镇西老师相比,真感到汗颜!所以目前我也督促自己及时捕捉教育信息,积累自己的不成熟的教育思想,每天来到学校,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新建一个word文档,把每天我在每一节课中处理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找学生谈话的内容,只要一结束就立刻敲进我的word文本中,随时保存,随时记录,想到什么就记录下来,慢慢积累,发现自己原来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竟然也不知不觉做了这么多事,很有成就感,慢慢发现自己原来也有一些可以拿出来说的事,反思总结,如果放到现在我应该怎么处理,当时我是怎么处理的,下次我可以做的更好,更有效。我们班主任经常说:自己很忙,很忙,忙死了~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好像每天就是在重复的做着一些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瞎忙,累的要死也没什么成就感,因为我们没有注重平时的积累,没有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和反思总结,授课如此,教育管理学生更是如此。

我们向教育家学习,不光要学习教育名家的理论和思想,还要学习他们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总结的毅力。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这份艰辛地付出才有了今天这份丰厚的回报。如果我们还想进步,如果我们还不甘沦落为可悲的“教书匠”,那就让我们快快行动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六

在弥漫着浓浓年味儿的春节期间,除了大饱口福,还不忘加餐精神食粮。这不,拿在手里的是这样一本书,书名是《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作者是鼎鼎大名的。

打开书,一页页翻看下去,因为是手记,所以读的过程并不艰涩。相反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开篇了就想一读到底: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其实的素质教育探索并不空洞,并不理论化。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所以当有人问他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时,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的博客名是“风中芦苇在思索”。名字源于帕斯卡尔的一段著名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思想决定行动。的可贵更在于他始终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并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观念、丰厚着自己的思想。这里特别推荐的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万同来自于离异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环境荒废了万同,使他在整个街道具极高的“知名度”。而对这样的孩子,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动:抓住教育的良机经常与万同聊天,让万同体会“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帮万同赶走了社会上的小痞子,召唤回万同那颗孤独流浪的心,使万同感受到“每位同学才是我真正的哥儿们”;为抑制他课堂上的好动行为,独具匠心地布置给他手抄长篇小说的任务,万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又差异对待万同,为他一个人制定了学习要求,如语文课只要“能读完全文,会读写三个以前不认识的字”便是成功,并和科任老师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评价要求从而让万同体会自己每天的进步,体会得“优”的喜悦。在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国旗下的讲演者,自己独立写讲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讲。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万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我想,像万同那样更困难更反复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可以说绝无仅有,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用行动创造了转化后进生的神话,也给我们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万同成不了大学生,但他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能不危害社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能说的工作没有在挽救人的灵魂吗?诚如自己的内心感言:我从来没有奢望过万同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能在参军后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来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让更欣慰的是,万同已经是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了。

有朋友曾问写《爱心与教育》用了多少时间,他说:“两个多月”。朋友顿时瞪大了眼睛:“嗬!两个多月就写成了一本畅销书,真是快枪手啊!”他连忙纠正说:“不,其实严格说,这本书我写了16年。因为从参加工作起,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写。”

读完此书,深深感悟:“思考”、“做”并“写”下来,做自己的教育家。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七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尽管夜已深但我一点倦意还没有,我深深的被李镇西老师“还债”的故事感动了。当了教师以后,为了充实专业教学知识,常要逼自己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却经常翻不了几页,但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真正的感受到了书籍带给我的精神冲击力。为什么此书在出版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成为一本无需炒作的畅销书?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唤起了千万读者尘封已久的情感,是因为李老师那一股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对学生、对工作无比挚爱的清泉也同时滋润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田。李老师对教育事业“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忠诚;用李老师的话说,就是“凡是用心灵写出的作品必然会赢得读者心灵”。“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他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爱意与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

看着看着,愧疚之心油然而生。虽然我也是爱孩子的:但是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而且忙忙碌碌的工作,让我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激情,而李老师对于学生的爱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一颗颗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所以我们也应该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我坚信我能够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向着目标出发。

读完《爱心与教育》,我还进一步感悟到:教师应该善于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教育良机。每个孩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现状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如同一棵棵正在生长的树苗,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扶持,才能茁壮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心中只有装满爱学生、爱事业的情感,才能闪现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爱心与教育》让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有爱才有教育”。

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同学。她看上去是一个冷漠、自傲、言语刻薄的女孩。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我就注意到了她,一位她眼中的那种冷漠的感觉,让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在内心深处甚至有一种排斥心态,当时我就在想她应该是一个需要我特别注意的学生。于是我便耐心等待时机,寻找教育的契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是一个比较聪明伶俐的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还算可以,但就是待人刻薄,对人冷漠,因此也就导致同学们不想和她有接触都远离她。作为班主任,我深知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了解了一下她的家庭背景,从而得知她的这些个性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爸妈离异,她跟随爸爸一起生活,虽然她爸爸是爱她的,但远不及那细腻的母爱,再加上他爸爸的文化水平不高导致教育方法欠妥当,有时候孩子犯了错误不是耐心的劝导而是拳脚相向,为此,孩子逐渐变得冷漠,仇视身边的一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深知要想感化她的内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这时想到了雨果先生的一句话:“爱是情感的升华,它像阳光一样照耀大地,赋予万物生长的力量,并且使之欣欣向荣。”为此,我决定以“爱”为契机,开导她,满足她,改变她。我和她进行了第一次谈话,她表现得极为平静,我采用的是拉家常式的谈话,但她仅仅只用寥寥数语来应付。所以第一次谈话以失败而告终。过了一段时间她和同学发生了矛盾。我发现那几天她总是闷闷不乐的,我知道,她一定是遇到了烦心事。“孩子,老师发现这些天你的心情不怎么好,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告诉老师吗?让老师也帮你出谋划策。”我写了这张便条偷偷放到她的抽屉里。“老师,最近我和一个同学发生了矛盾,他们都不理我,我感到很孤独。”她很快回信给我说。孩子需要爱,除了师爱,还有更加重要的同伴之间的爱,不然,学习生活就会失去色彩,变得黯淡无光。我迅速回给她:“孩子,老师能够理解你此时的心情,孤独的滋味的确不好受,难为你了。和同学偶尔发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以后,你的心情是可以调节的,关键看你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解决它。如果你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你不会感到烦恼,反之,你会感到烦恼缠身。孩子,老师说这话,是希望你待人宽容,同时,老师也相信在看完这张便条后,你会像这样做的。只要你始终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同学们会敞开胸怀接纳你的,那时,你将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五彩斑斓。加油哟!老师永远支持你!”在给她的便条的同时,我迅速找到了班上几个得力的同学,让他们嘱咐其他同学,要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她,不可以让她无法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友爱。

这段时间我们通过传纸条的方式以朋友的口吻去交流和沟通。我发现她的性格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和同学们的交流也变得频繁了许多。这以后,我终于可以多看见一个阳光灿烂的女孩,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爱的便笺原来是如此的神奇!《爱心与教育》用一个个故事感动着我,让我知道了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爱去感化学生。我想说:因为有爱,才使老师与学生的心贴得那么近!因为有爱,才使一位普通教师的形象显得那么高大!因为有爱,才让平凡的工作和生活变得那么多姿多彩!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以李老师为榜样,实施爱的教育,用自己的爱心去浇灌祖国的花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八

近些年,由于工作的繁琐忙碌,已经很少读书。但偶偶心血来潮也会去书店坐坐,和一些小朋友大朋友一起看看书,前次看到《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看了几个章节,也许是自己搞教育工作的原因吧,不知不觉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吸引,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于是,便买了下来回家细看。看后感触颇深。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爱。

书中这样写道:成为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吗?那么如何爱学生呢?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威严,真正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作者对教育的深思,达到了一个高度。他说: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有些人对此表示怀疑,我的理解是对幸福地度过一生,不是每个人都过上理想中的富贵生活,而是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能力过好一生。每天睁开眼迎接新的一天,为自己和家庭担好责任。学生到学校来上学,仅仅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吗?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只有学生学会做人了,他才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这已深深融入到了作者的血液当中,成了作者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在他给高考落榜的学生信中写道: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那么如何去爱呢?

作者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日常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真心。他说:他对学生的爱,不是只爱优秀生,也爱落后生。尽可能地做到一视同仁。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落后生几十年来都坚持按号轮流家访,对有进步的学生会给他们一张报喜带回家等等。作者这几十年如一日的日常工作习惯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啊。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落后学生”的教育方式。

一、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二、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联系我自己的教育经历对这也深有感触。我有一个学生,学习不是很好,通过家访我知道喜欢机械,在家经常动手做一些小模型、小玩具什么的。于是我经常让他把自己做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和同学分享,并鼓励他要多学习文化知识,为以后学习机械理论之用。后来这位同学没有考取高中,便去一个职校学习修理摩托车,由于他有专业知识,加上自己的勤劳,很快就在同行中脱颖而出,生意很好,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生活的很好。现在他还经常来看我,经常谈起当年在学校的事,我们也成了忘年交了。我认为我们只有与学生平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对于落后生,千万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取长补短。关于转化落后生,作者也提出要注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第二,唤起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以后有个念想。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第四,讲究方法。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书里讲述了他与落后生万同的事例,其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从这个事例也可以看到作者对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作者的《爱心与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宝,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学生难得的范本。作者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和感情,是我们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今后,我将以作者为榜样,用自己的诚挚之爱对待学生,用爱心掌舵,扬起育人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九

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浏览书中的字里行间,我屡次被李老师对学生的用心和爱心所感动,为他的育人方法所折服。细细品读,我深感李老师就是一本书,一本用爱心铸就的书,耐人回味。

书中提及李老师能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通过为学生过生日,写鼓励学生的贺辞,感动学生。星期天,他陪同学生一起去公园,在草坪上摔交和斗鸡;假期里,他利用休息时间和学生一起徒步去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登山等方式逐步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愿意与他在一起,愿意与他交换,说心里话,当孩子们与他产生了朋友般的迷恋之情后,激起和点燃了学生心中“想做好学生”的欲望,这便是教师实行教育的关键,这样就为教育学生铺好了基石。记得书中记叙有一个学生早恋了,经过李老师的悉心教育,那个学生居然让李老师帮他写拒绝的情书,多么让人佩服啊。看来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致胜的宝贝。李老师对那些落后生的教育方法很值得我学习。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就是李教师要学生怎样做,不是直接命令,而是通过谈话等等想办法让学生从心里自己想要怎样做。比如他在转变一个不遵照纪律的.学生时,想让一个好的同学帮助和监督他,李老师首先与该学生谈心,让那个学生有了强烈想改掉不良习惯的意念,然后学生恳切地说,想改但是担心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怎样办呢?李老师告知这位学生可以找一个信得过的人帮助和提示自己,让他记录自己每天的表现,然后给家长看。如果是学生从心里想改过,又是学生自己选的帮助人,效果可想而知了。

从教学进程中,我也发现具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一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类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错误,要仔细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由于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类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遭到老师的一颗爱心,因而,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毛病。由于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成心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

书中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沉思也让我收获颇丰。我也曾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何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让我深深震动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寻求。所以他不单单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犹如一个茂盛的大森林,里面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艳丽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和博大的胸怀啊!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所带给我的不但是感动,更是震动。有幸的是我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我去实践、思考和探索。我也会永久记住要用热情、童心、爱心、耐心去做好教育。让我们也像李老师一样,在解读童心的同时将爱心深深的融入孩子们的心间,如甘泉般滋润着学生,而我们也将期待着收获春季般的希望。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十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

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

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十一

《爱心与教育》是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座、代表作,他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是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展示的是鲜活的校园生活。透过这些案例,折射出的是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活动目标,并不是一张张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讲到这里,我有点惭愧,回忆我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似乎真的像教育家们所说的那样,把学生当成了承载知识的容器。我希望我的每个孩子上课能够认真听讲,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希望那些后进生们别考的太差,别把平均分拉动太大。事实上,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理由让他们变成一模一样的产品啊。

其次,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感受到的是李老师对学生门的一腔爱心,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爱着他们学生们,才能无微不至的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的写下这么多手记、札记。

说实话,我对教育类的书总是有排斥的心里,如若晚上睡不着,它可能是我最好的催眠曲。很多教育类的书籍总是用高深的理论堆积而成的,可能是我还没有到达那个层次,所以领略不到他们所阐述的情境吧。但是这本书通过记录校园中的生活,孩子们的日常表现,还有学生们的作文等夹叙夹议地讲述事例,用最真挚、朴质的文字阐述着高深莫测的理论。

李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确实跟别人有这不一样的地方,真正的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说有位后进生上课特别爱唱歌(虽然有时候只是小声哼哼),他知道同学们对他这个坏习惯很反感,自己也想改正,缺乏信心,于是李老师就对他说:“你现在是每堂课都要唱歌,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这样吧,你先试试尽量争取每天有一堂课没唱歌,你就给我来个喜报,好吗?”第一天,他没有来喜报,第二天他来喜报了而且特别兴奋;第三天和第四天他又没来喜报,第五天他来喜报了。尽管一周内他只有两天来喜报但李老师还是给他热情的鼓励。就这样,他犯这个错误的频率慢慢少了;半个学期后,他基本上改正了坏习惯,李老师在全班人面前表扬他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还有一位学生上课在抽屉里偷偷研制炸药,结果引燃了书包,李老师就把这位学生介绍给一个化学老师,结果他渐渐的迷上了化学。还有一位学生一上课就睡觉,李老师给他推荐既有教育意义又有精彩情节的长篇小说《烈火金刚》,叫他上课抄这本小说等等。

李老师认为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教育者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等,便想把他变成一名优秀生,无疑是把教育看的太简单了。“犯错——认错——改错——又认错……”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他推荐了几种比较有效的据他的方法,如写《驾校联系本》。让后进生为自己确定一个帮助人,让这个帮助人每天将后进生的当天表现卸载上面,然后让后进生带回去给家还在那个看。还可以采用填《报喜单》,安排当干部,学生作文表扬等方法。本书中被李老师作为案例的是一个名叫万同的后进生,这位后进生到学校的第一天就偷窃,上课极端的不认真,从小学开始就被老师们所放弃的孩子经过李老师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教育,后来他成了国旗下的演讲者,到最后虽然他没有考上大学,由于基础实在是太差,他成了一名通信兵,成了国家最“可爱的人”了。

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正被我们现在所沿用。比如说他每个学期前总会印很多的报喜单,哪个孩子在学校有进步,不仅仅是成绩上的进步,都可以让他们填写报喜单,并让他们带回家。李老师每天都会亲自为学生朗读小说,和学生一起品味“书”的味道,这正是我们现在正推崇的班级读书会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十二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美术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对于我来说,要学习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