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母亲经典的散文(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37:16 页码:10
母亲经典的散文(实用8篇)
2023-11-12 11:37:16    小编:ZTFB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梳理思路,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写总结时,要全面考虑到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总结稿件,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母亲经典的散文篇一

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多多少少都会阅读到一些散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散文《母亲》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过三天,是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这个时候已在天堂的母亲夜夜入梦也就不足为奇了。多少次,都想对母亲说点什么。

母亲的一生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

母亲十八岁嫁到父亲家,伴随她的都是苦愁和灾难。

母亲生养了八个子女,活下来的有五个,且不说三个夭折的孩子对母亲的打击有多大,单是把五个儿女养大成人,上学读书,为儿女成家立业,就够母亲作难的了。我父亲年轻时身体就不好,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数次病危都是坚强的母亲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听叔叔说在我大哥三岁的时候,我父亲病倒了。且病情日益严重,几乎到了等死的地步,但母亲从不言放弃,听说哪里好就到哪里看,也可能是父亲命不该死,也可能是母亲的坚强和执着感动了上天,父亲最终又挺过来了,但此后体质很差,家里地里的活几乎都是母亲料理,大事小情都是母亲扛着。后来又有了二哥和我姐妹三个,母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那缺吃少穿的年月里,母亲简直可以说是苦熬日月。

记得大哥当兵二哥考上县中的那年,父亲又病倒了。这次父亲得的是胃溃疡,必须得手术,可哪里有钱呢?那时父亲在医院里,母亲照顾父亲的同时还得想法筹钱。母亲不会骑车,每次奔波于家和医院都是靠俩条腿,二十里的路程,可以想象,我的母亲数次奔走,现在想想都心酸啊。但这还是小事,最愁的是如何能筹到父亲的救命钱啊。母亲东家求,西家借,流了多少泪,咽了多少苦,找了多少人,求了多少情,这些毋需母亲说我也清清楚楚啊。父亲出院一个月,大哥当兵走了。大哥在学校学习成绩不错,又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上大学很有希望,可是为了我们那个多灾多难的家,只能放弃上学梦,因为当时是大集体,农民吃饭靠的`是工分,父亲不能出工,家中常年缺粮,当兵可以抵一个棒劳动力,所以懂事的大哥毅然选择了参军。

就在大哥到部队不久,百泉农专的通知书送到了家里。为这事母亲一直很自责,虽然大哥从没埋怨过。大哥的事还好说,最难办的是二哥,二哥考上了县中,当时为父亲治病家里已是负债累累,哪里有钱供二哥到几十里外的县城读书呢?所以父亲不想让二哥再读书了。可是倔强的母亲说什么也不让二哥放弃。那几年真把母亲难坏了,为帮母亲,懂事的姐姐无奈放弃了求学梦帮母亲成全了二哥,姐姐的失学是母亲心头一件很大的憾事,好在二哥很争气,高中毕业当年就考上了一所地质院校,从此再不用母亲供应了。但这时母亲肩上的担子并不轻,一来我和妹妹还在读书,二来大哥也该成家了。我读高三那年,对母亲来说又是一个难坎,那时大哥在海南,二哥在山西,母亲年纪大了,家里责任田没人种,怎么办呢,当时我妹妹读初三,成绩也很好,让我和妹妹哪个放弃学业都不是母亲的心意,最后还是懂事的妹妹离开了校园。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欠妹妹一笔今生今世都无法偿清的情债啊。虽然妹妹在家帮母亲,母亲身上的担子轻了,但我心里最清楚,那是又往要强的母亲心上又压了一付更重的担子啊。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似乎终日为生计而奔忙着,特别是母亲拾荒的那些片段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那时在生产队,每年分的口粮很少,根本不够吃,于是每年夏秋两季母亲都要带着我们到收获过的庄稼地里去拾荒。

记得一个夏天的午后,太阳毒热,母亲带我去拾麦子,我们来到一条河堤上,发现有不少散在地上的麦粒,可能是拉麦车侧翻所致,母亲激动极了,赶紧用手拢,这时一个干部模样的中年男人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吓坏了,母亲也吓坏了,那个人问了母亲是那个村的,叫啥名字,我吓得躲在母亲身后直哭,而母亲却与那人周旋,至今留在我记忆里的一个细节是我母亲让我称那人为哥哥,那人看我们没拾多少麦,也挺可怜的,最终放过了我们。这次拾麦可以说是印在了我心里,每每想起母亲当时那无助的样子,心里都会泛起阵阵酸处。还有一次,有一块麦地里的麦子收完了,收完就没人看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到那块地拾麦,母亲拾的飞快,我和邻居家的孩子也在拾,可毕竟是小孩子,不远处的一处果园强烈吸引着我们几个,不一会,我们几个孩子便进果园摘靑果子吃了。待到该回家时才发现自己只拾一点麦。那一次,我知道母亲真的生气了,虽说母亲没打我,但比打我还难受啊,因为我看到的是母亲愁苦和无奈的眼神。

后来,家里的日子好了,可是母亲却病倒了。母亲得的是脑中风,零五年农历十一月十五那天阴冷的傍晚,被病痛折磨了三年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的母亲,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妇女,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是您忙碌的身影。是母亲的勤劳养育了我们,是母亲的坚强多年来支撑着这个贫穷而多灾的家。

母亲走了,但女儿不会忘记,永远永远。您留给女儿的只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乌鸦尚有反哺义,羔羊跪乳谢娘恩。

自古百善孝为先,我辈安能输畜禽。

养育之情深似海,寸草焉能报三春。

父母在时须惜福,莫待无时悔终身。

母亲经典的散文篇二

“嚓……嚓……”是花子阿姨蠕一动的声音,这些日子,我太熟悉这个声音了,花子阿姨情绪上有什么变化时,总会弄出这种响声。

房门打开,花子阿姨倚靠门框,流着泪。我告诉过她,很快会走的,别人不懂她的心,但她知道我懂她一颗留恋真情的心。

我走上前,扶着花子阿姨颤一动的双肩,心里在叮咛:你一定要坚持住。我会再来看你。母亲与高个子男人,看着眼前情景,茫然不知所措。

我最后一次见到花子阿姨,是在考上大学去向母亲告别的时候。

花子阿姨,终于没有抵挡住岁月的折磨,整个人衰弱得不成形态,只有呆痴的目光偶尔会眨动几下。但她还清晰地记得我,用右手捂在胸口,左手指指,意思是心在这里。

我发现阿姨桌上原本有的几本书不见踪影,包括那本苦难的《红字》书也消失了。花子阿姨的命运,似乎也在预示这个家庭的最后败落。

母亲经典的散文篇三

母亲的腰扭伤了,在老家扛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医生看看。

她一是怕花钱,二是怕麻烦我们,就在家里硬扛着,实在忍不住了,父亲才打电话告诉了我们。

我把她老人家接到县城的医院,做了ct等检查后,医生说是腰椎间盘膨出。牵引和按摩以后,医生说需要好好休息,可母亲却要我把她送回老家去。

我知道,母亲不习惯在我们这里住。一是城里人“生分”。尽管只是个小县城,可人与人好象都很陌生,没有乡下人那么厚道,见人热情稀罕。二是我平时的工作特别的忙,虽然工资低的可怜,每月不到8000大毛,可几乎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而且往往身不由己,忙的时候忙的焦头烂额,闲的时候不能远离,像个跟屁虫似的,整天围着领导转悠。

按照医生的吩咐,几天以后我又把母亲从30公里的老家接到了县城。做完牵引以后在出按摩室的门的时候,母亲差一点跌到,而且她的手好象要抓住什么似的。我问她怎么了,母亲说没什么。可我老是觉得怪怪的,在我的一直追问下,母亲终于说她已经好长时间了老是感觉到眼睛有些花,看什么东西都不清楚,好象有什么东西把眼睛挡着了一样。

医生最后说是眼睛翳肉,应尽早切除。

由于和医生熟悉,医生安慰我们说也不是个什么大手术,一般是住院做,也可以门诊做,花不了多少钱,人的痛苦也不大。

母亲是在艰难环境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一听说花不了多少钱,才勉强答应做手术。

第二天早上,爱人上班去了,我和妹妹陪母亲去医院。可刚把母亲送到心电图室准备做例行的心脏检查的时候,手机却响了,是单位同事打来的,他说县上今天组织义务植树,领导已经坐在车上了,就差我一个了,我的心一下子就乱了。

由于工作繁忙和特殊,母亲这次有病上医院都是我抽时间陪她去的,我实在不好意思给领导请假。接到同事的电话我真的犯难了。一边是我的母亲,一边是伴君如伴虎的“老虎”,我该怎么办呢。

瞬间的思考以后,我还是十分歉疚的离开了母亲,回到了单位。这时候,妹妹和母亲还在心电图室,等她们出来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却无论如何打不通。而这个时候,我却在离县城很远的一个深山里义务植树呢,那里没有信号。

回想起我的母亲,我有万分的歉疚。可当她老人家知道我去参加义务植树以后,竟然没有半点责怪的意思。她说,做手术的时候你在与不在都一样。这更令我自责和不安。

母亲不到十岁的时候,就没有了爹和娘,是大姨把她好不容易拉扯大的。16岁的时候嫁到我们家,当时家穷人多生活艰难,母亲硬是走了过来。现在生活好起来了,可她仍然还是那么的简朴和仔细,每每考虑的都是别人,始终为别人着想。

如今,我也早已为人父,早已经知道世事的艰辛和做父母的艰难,可作为她的儿子,我却非常的歉疚:孩儿不孝,愧对父母。

母亲经典的散文篇四

我妈妈忠厚老实,绝不敏捷。如果受了欺侮,她往往并不感觉,事后才明白,“哦,她(或他)在笑我”或“哦,他(或她)在骂我”。但是她从不计较,不久都忘了。她心胸宽大,不念旧恶,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一辈子没一个冤家。

妈妈并不笨,该说她很聪明。她出身富商家,家里也请女先生教读书。她不但新旧小说都能看,还擅长女红。我出生那年,爸爸为她买了一台胜家名牌的缝衣机。她买了衣料自己裁,自己缝,在缝衣机上缝,一会儿就做出一套衣裤。妈妈缝纫之余,常爱看看小说,旧小说如《缀白裘》,她看得吃吃地笑。看新小说也能领会各作家的风格,例如看了苏梅的《棘心》,又读她的《绿天》,就对我说:“她怎么学着苏雪林的《绿天》的调儿呀?”我说:“苏梅就是苏雪林啊!”她看了冰心的作品后说,她是名牌女作家,但不如谁谁谁。我觉得都恰当。

妈妈每晚记账,有时记不起这笔钱怎么花的,爸爸就夺过笔来,写“糊涂账”,不许她多费心思了。但据爸爸说,妈妈每月寄无锡大家庭的家用,一辈子没错过一天。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她是个忙人,每天当家过日子就够忙的。我家因爸爸的工作没固定的地方,常常调动,从上海调苏州,苏州调杭州,杭州调回北京,北京又调回上海。

我爸爸厌于这类工作,改行做律师了。做律师要有个事务所,就买下了一所破旧的大房子。妈妈当然更忙了。接下来日寇侵华,妈妈随爸爸避居乡间,妈妈得了恶疾,一病不起,我们的妈妈从此没有了。

我想念妈妈,忽想到怎么我没写一篇《回忆我的母亲》啊?

我早已无父无母,姐妹兄弟也都没有了,独在灯下,写完这篇回忆,还痴痴地回忆又回忆。

母亲经典的散文篇五

母亲节那天中午,我给我的生身之母发了一条短信,我说是生身之母并不是指我还有别的养母,而是这样写我觉得能突显我对母亲描写的凝重。

在那条短信上我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妈,节日快乐!天大地大,老妈最大,我爱你,亲爱的妈妈。”

或许在大家看来,这是一条很普通的短信,但事实上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对母亲说“我爱你”,还是以文字形式。尽管往年无论是妇女节,母亲节或是母亲生日,我都会打电话或是发短信,亦或是送礼物,但是“我爱你”这三个字我还是头一回对她说,而我的第一句“我爱你”却是献给了我的女朋友,对于母亲来说,我很惭愧。

一般来说,女性要比男性情感早熟,而当我度过叛逆期真正懂事的时候已经初三了。对于我以前的叛逆,这点,天下的母亲都一样,都是无私的包容了自己的子女。这些,都是她们有了孩子之后后期的本能。

我爱我的母亲,毋庸置疑。如果把父爱比作巍峨的高山,那我的母亲就是一湾河流;盈盈一水,柔情依依,清波碧浪,婉转萦回;她无私的包容着我的缺点,洗去我的污秽,滋润着我的心灵。

我非常感谢我的母亲。

在生活中,她是一个工作上的女强人,巾帼不让须眉;但对于子女,她是那么的温柔,无条件的支持着我所喜爱的东西,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而对于我的错误,她也会毫不留情的批评。父亲与我沟通的少,更多的时候,母亲身兼“严父慈母”两职。

短信发过去一分钟,母亲回了一条:“谢谢儿子,祝你也快乐!老妈今天在家休息。北京最近几天降温,你自己要注意防寒保暖,最近还好么?”

我看完回了一条:“恩,我很好,你儿子这么大了,会照顾自己的,不用担心。”

刚发过去母亲又回了一条:“‘恩’字又写错了,是‘嗯’字。都是大学生了,老是写错字,传出去让人笑话。”因为之前也犯过这样的错,被母亲说过。

母亲是个很严谨的人,我没办法跟她去解释现在我们玩或是微信,打字的时候经常这些出现错字,而我们追求的是只要能看懂,我们不会考虑这么多,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如我母亲。

记得去年过年的时候,有一次我看母亲手机信息内存满了,就去帮母亲删信息,我看到里面的信息后,我哭了。说实话,自记事以来,我从来没有那么感动过。短信里面的短信有好几个号码的,是自我用手机以来,不同的号码发给我母亲的信息,全都在那,除了我的信息,没别的了。母亲不怎么会玩手机,不能手写,一个个要靠自己慢慢拼写出来,还有几条草稿箱的信息,也都是写给我的。看着一条条短信,我泣不成声,原谅我的失态。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情深处。

心怀感恩,知足常乐,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勇于向父母表达你对他们的爱。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祝天下的妈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母亲经典的散文篇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每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总会忍不住的想起母亲的容颜,想起那日夜操劳却不忘时刻惦记着我们的身影,她是我们的摇篮,孕育了成长的天空。

小时候的记忆,似乎每一段都离不开妈妈的身影,自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开始,睁开的.第一眼便是她慈爱的笑容。或许,这样的记忆,我们谁都无法读取,因为它只属于生养了我们的母亲,是见证了我们诞生的线索。

年少的时光,总是显得那样匆忙,它在不断地前行中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难忘。

成长的经历中,望着母亲那一日日老去的容颜,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成长的痕迹,倒影在母亲的面庞上是那么的清晰可闻。这是被岁月埋藏的线索,停留在略带泛黄的照片上,定格了我们笑容的瞬间。可有谁知道,这些笑容的背后,留下了多少含辛茹苦,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期盼,我想,只有天上的星星的知道,那一份无私的爱是有多么的深情。

我们从小到大,从呀呀细语,到蹒跚学步;从依稀年少,到壮志凌云,这中间她们流淌了多少辛酸的汗水,我们看不见,只是理所当然的享受着她们的关爱,甚至还时不时的用语言伤害一下她们。

这样的付出真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么?关于这个问题我反复思考了很久很久,可不管怎样我都无法找到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只因一声妈妈,一句问候,她们便为此付出了所有的疼爱。写到这里不知道是怎么了,情绪波动的特别厉害,颤抖的双手,似乎再也握不紧手中的笔,微微发烫的眼眶,竟在不知觉间早已噙满了泪水。

我这是怎么了?明明是充满信心的驾驭着这些文字,可为何在不经意间却把自己给搭了进去。也许是母亲这个词汇太过于神圣,我们用这些普通的文字又怎能去诠释她定义呢?其实我知道,真正的原因,我是真的真的想她了。

年华几度,二十余载就这样匆匆的过了下来,我们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受了委屈就到妈妈的怀里哭鼻子。虽然,在她们的眼里我们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可生活的艰辛,却容不得我们半点的松懈,累了,倦了,母亲的怀抱是永远的港湾,呵护着我们疲惫的心灵。

我知道,此时的她们早已不再年轻,拉扯着我们长大的臂膀,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力。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躲藏在她们的羽翼下接受呵护,似乎这样的习惯早已深入到了我们的骨髓,这是一种盲目的信任,没有任何的理性可言,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孕育了我们生命的摇篮。

一路走来,想起和母亲相处过的点滴,仿佛是一场亲身演绎的电影,有欢笑,也有争吵。可不论世事的性质如何定义,正如田田所说的那样,我们都应该心存感激的生活,因为生命从来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最可宝贵的礼物。

妈妈啊!你可知道,我真的很感谢你,感谢你给予我生命,让我可以体验这个大千世界的精彩。虽然,这个世界有着诸多的不如意,诸多的无可奈何,但不管怎样,幸福却依旧占据了主题。所以我感激,今生来过,即使留下了遗憾,我想,那也是每一份微笑过后的情深。

如今的我们,早已告别了年少的时光,懵懵懂懂的就这样长大,硬了的翅膀,迫不及待的翱翔在遥远的天空。而守候在家中的母亲,却依旧停留在我们年少时的那个点上,有的甚至几年都见不到一面。突然很想知道,不知家中的您是否想念在外的孩子,也许这个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根本就不需要去作任何的思考。

儿女在外母担忧。那种时时刻刻的牵挂,我无法体会,或许那样的感情只有在为人父母以后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吧!而现在的我,也只能通过一些自己的想象来揣测这份感情的深度。

可这毕竟不是我的亲身体验,即使想象的有多生动,多完整,也不及真实的万一。母爱如山,那沉重的分量又岂是一段虚幻的想象可以替代的,少了经历,就算给你最终的结果,那也只能是一段不着边际的幻想。

所以,趁着我们父母双亲都还健在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因为这辈子并不是很长,再大的恩情也只有短短的一生时间,过了今世,下辈子不一定还能再相遇。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真正能懂得的人却并不多,在这里我衷心的希望全天下的子女能够多关心一下自己的父母,其实他们要的并不多,只是你们忙碌时一个短短的电话,报一份平安。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父母,永远都在我们的背后默默付出,默默守候,不求任何的回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埋怨这个世界,因为它早已给予了我们最宝贵的礼物。

母亲经典的散文篇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对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郁的天,我觉着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凋谢了,白辨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蒂,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了,窗外雨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的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也不摇动了。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不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隐蔽?

母亲经典的散文篇八

公元20xx年4月10日11时20分,在浅昏迷了整整8天后,母亲静静的走了。这一次,她不是去昆明姐姐家,也不是到瑞丽看兄弟,她是走完了自己一生的路,在冥冥中悄然飘向另一个世界,去探望她在病床中念叨不断的外婆,与先走了十年的父亲相聚了吧。

小时我躺在母亲怀里撒娇睡觉时,常常听她轻轻哼着催眠曲慢慢睡去,记得她最唱的一首催眠曲歌词至今还深深记在心里:小白菜呀,命真苦呀,三岁两岁,没了爹娘……那时,不知歌词儿的含义,只是觉得平常大嗓门的她,唱这首歌时则声音低沉婉转,让人听了会慢慢安静下来、慢慢睡去。长大了,慢慢从亲戚和她的讲述中支离破碎的了解到母亲的身世:外公早年携马帮到缅甸做生意,病逝在域外;剩下孤儿寡母在亲戚资助和外婆的努力下艰难生活,到了母亲7、8岁时,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外婆因病撒手人寰,丢下了她万般疼爱牵肠挂肚的母亲,母亲在漆黑的夜晚含着眼泪,拼命抑制住恐惧,跑到亲戚家呼喊救助…。我想像着母亲当时的心境,那种绝望、恐惧、无助,热流涌上眼眶,止不住身体轻轻抽搐,思维渐渐空白…。

早年的母亲孤苦伶仃,虽然有好心的亲戚收养了她,给了她关爱和呵护,这根苦命的小草才得以生存下来,我们又有了她常常念叨的新外婆,但她内心的凄苦,我无法完全理解,只是在她的生活轨迹和一些行为举止中,若隐若现的现出童年的凄苦生活阴影:她异常节俭,即使是破烂不堪的什物,她也要小心收藏,以至她的房间被各种物件堆满,而且绝对不允许别人擅自搬动,就算是她疼爱的儿子、孙子;购买东西,绝对不买高价的,菜蔬则到快散市才去买便宜的;对别人高度防备,就算是自己的至亲也会防备有加…。。

母亲不董什么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但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关怀支持孩子读书。上小学时,需步行1个小时,每天早上,五点半,或者六点,她就会先起床,做好早饭,然后唤醒我和弟弟,招呼我们吃完早饭,带上中午的便当,扯上大嗓门“快走快走,不要迟到,记着招呼好弟弟”,从小学到初三,天天如此,无论天晴、风,无论春夏、秋冬,以至开学期间,一听到母亲大嗓音:“上学了、上学了,小懒鬼,太阳照着屁股了…。”我会条件反射似的跳起来,柔柔眼睛,一看天不是还一团漆黑的'嘛,不由得闭着眼睛,懒懒的穿衣,有时磨蹭太久,母亲又会扯起大嗓门,“小人家咋会像个老头,清早起来下扬州,天亮还在门后头,快点快点”…。

一九七八年九月,我考上了州民族师范,即将远行上学了,妈妈像往常一样唤醒我和父亲,起床吃了顿丰盛的早餐,母亲吩咐到“老头子,送你儿子到车站”,然后千嘱咐万嘱咐,出门小心,好好读书。在后来,十多年,分到芒璋、旧城山区教书,每次每次回家,每次每次出门几乎都是这样,只是后来少了年迈的父亲送行。

后来,姐姐调到了昆明,弟弟调到了瑞丽,母亲退休了,已经习惯了风风火火生活的她,主要任务变成了照顾父亲,为我们姐弟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重担,她常常说,好好干工作,我现在还能动。每天她会早早起床,吃过早饭,挑着自己种的小菜到街上卖,然后再回家招呼父亲,她不会任何娱乐,不会消遣,整天就是围着家转悠,也许过去的生活太苦吧,她唯一的嗜好就是吃肉,喜欢吃油腻的东西。

十年前,父亲不幸病逝,我也盖好了住房,将她接来跟我们住。改变了生活环境的她,似乎样样不是那么自然、顺心,2005年,体检时查出了她患上了糖尿病,但她特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形成的生活理念:要吃就要吃好、吃饱,使她的血糖长期居高不下,一直高达18-23之间,2009年4月2日,她住进了医院,一个多月治疗,血糖少有些的到控制,5月14日准备出院回家疗养,可巧主管医生不在,无法办手术。5月15日凌晨,在起夜时两次摔倒,当我闻讯赶到医院,她已疼得上衣湿透,我竭力抱起她肥硕的身躯,照了ct和x光,医生诊断,脑梗阻半边瘫痪,跌断了左股骨颈,我的脑子一下空白了,不知所措,赶来的朋友提醒现在你已经无法处理赶快通知你姐弟吧。

5月16日,弟弟、姐姐赶来了,紧张的商量后鉴于我的特殊处境,为了更好的让母亲得到治疗和照顾,决定先转到州三师医院接骨,并医治脑梗阻,争取让她尽快站起来。这时的母亲仿佛已经在炼狱上,莫名的疼痛以及健康的她突然半身不遂,瘫在病床上,于是她骂,骂女儿、骂儿子,骂所有亲近她、招呼她的人,也许她的痛苦已经无法解脱,也许她已对生活失去希望,也许她永远无法接受一向自理能力极强的她怎能让别人来招呼,所以,她痛苦她谩骂,姐姐在照顾她的100多个日日夜夜,被她无数次的骂哭,她不敢,不敢回嘴,只是凭着着女儿对母亲的特殊感情,对母亲能够康复的信念,支撑着,直到医院查出她只有6克血,直到她不得不回家修养身体。我是最差的,我只是在她瘫倒在床上的10个月零22天中请假服侍了她29天,所幸的是我没有嫌弃她,忠心耿耿的照顾了她,不怕脏、不怕累,但时间太短、太短。我曾经无数次的祈祷,如果让我缩短五年、十年的阳光寿,换取她的五年、十年幸福健康的晚年,我愿意!

今年,是母亲走后的第二年了,睹物思念,母亲已走,我只能,只能以此寄予无限的思念,愿所有天下父母和孩子,都没有遗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