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6:52:06 页码:9
最新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实用14篇)
2023-11-23 16:52:06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要注意总结的时限和范围,不要遗漏重要的内容,也不要过于啰嗦和冗长。这些总结范文展示了不同人的总结风格和写作习惯,对大家写总结时的思路有所启发。

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一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

(1)行为的结果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刺激呈现的方式不同: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

(1)代表人物不同: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斯金纳提出的。

(2)研究性的行为不同: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研究的是应答性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研究的是操作性行为。

(3)学习的发生:经典性——中性刺激(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相匹配形成条件刺激。操作性——行为结果影响未来的行为频率。

(1)知识观:认知主义强调知识对现实世界描述的客观性,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2)学生观:认知主义把学生看成是信息的主动吸纳者,建构主义则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教师观:认知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而建构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

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强调人与知识的关系。

正例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握具体的关键特征)。

反例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目的是让学生对正反例进行对照,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形成精确的概括)。

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

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

学习熟练程度是达到一次完全正确的学习+过度学习。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

联系:学习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基础,知识的多少决定着技能掌握的快慢和深浅;技能的掌握又反过来影响知识的学习和发展。(学习开车)。

区别:(1)获得途径:知识可以从书本上来,可以靠灌输来获得,而技能只能通过实践和反复练习才能获得。(2)在实践中的作用:知识只有通过技能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知识是认知经验,而技能是有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

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以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

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

因此,程序性知识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密切相关,但它仍然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包括心智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它只是解决活动的定向依据,而不是活动方式的本身。例如,在“拧螺丝”这项活动中,程序性知识是说明如何拧螺丝的动作步骤及执行顺序,技能则是实际拧螺丝的动作方式,是把这些程序性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活动方式。

定势:可以是积极的,促进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是消极的定势,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是一种消极的思维定势。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阻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激活功能:由静到动。例如,睡觉时想到明天要考试了,起床开始学习。

指向功能:具有明确的目标。例如,睡觉时想到明天要考试了,起床到图书馆学习。

共同要素说: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经验概括说:产生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精细加工策略: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为了促进新知识的理解;。

组织策略: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认知结构。

谐音联想法:完全的假借意义;。

关键词法:运用声音线索词,即音(发音)+意(真实意义)+形象(头脑中产生的画面),如tiger(老虎)(泰山上一只虎)。

监控策略:发现问题。

调节策略:解决问题。

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二

空中有仆人人有对贫穷、肥胖、疾病、失去爱、年老、死亡、危险的恐惧,当我们面临这些恐惧时,我们会去寻求解决恐惧的方法。各大商家也通过引燃或者放大你的恐惧,来实现对商品的营销。

北京雾霾非常大,一些口罩商家通过兜售恐惧:没有雾霾前北京的肺癌病例为1000例,有了雾霾后,每年增加50%,xxx口罩,通过10层过滤,净化雾霾,不进入人体,更安全更健康。

商家曲解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的辐射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孕妇防辐射衣”卖火了。在淘宝上搜索孕妇防辐射衣,看看产品销量,看看产品详情,无不是在告知辐射的危害和放大你对辐射的恐惧。

那么,商家该如何利用恐惧心理来营销呢?

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找到用户的恐惧点。用户怕什么?在教育方面,孩子家长怕孩子落后于人;在女性方面,女性怕自己变得肥胖,怕自己随着时间流逝不在年轻;男性方面,怕自己性能力不行。这些都是最直接的恐惧。企业要找在这些消费者的恐惧。

第二,给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孕妇防辐射衣”,直接告诉消费者我们针对孕妇,能够放辐射,简单直接粗暴。如天猫上的婧麒旗舰店这家店,口号是“防辐射、穿婧麒”。

从众心理也叫羊群效应,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消费者在很多购买决策上,会表现出从众倾向。比如: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

如天猫店“孕妇防辐射衣”的婧麒旗舰店,大销量在淘宝上拥有了非常好的排名,通过大销量和好评度,让每个进入店铺的人士进行非常高的转化。

喜茶刚开始推出市场时,找了很多的兼职进行购买排队,很多消费者看到排队的人特别多,,然后也去消费者。这也是利用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消费者推崇权威的心理,在消费形态上,多表现为决策的情感成分远远超过理智的成分。这种对权威的推崇往往导致消费者对权威所消费产品无理由的选用,并且进而把消费对象人格化,从而达成产品的畅销。常见的就是明星代言、网红直播、社群领袖、kol等。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权威心理利用是《养生栏目》,养身栏目通过聘请国内知名的养生专家,进行养生知识讲解和养生产品推荐,很多中老年人都非常愿意购买这些产品。

如婧麒旗舰店,他是这样利用你的权威心理的:

2011年,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机构ac尼尔森,婧麒评为十大防辐射孕妇装品牌。

2012年婧麒防辐射服在京东商城当当网和一号店等各大电子商务平台排名第一位。

2014年百度搜索风云榜最热门防辐射服品牌。

2014年度防辐射服“全球十强品牌”榜首。

这些数据的展示,都是告诉消费者我是防辐射孕装的权威,我是行业最牛的品牌。消费者基于权威心理,会买。

爱贪图小便宜的人在心理上都有较强烈的占有欲望,这种占有欲望在每得到一次小便宜的时候便会产生相应的满足感。在我们的人性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占便宜心理。

各路商家也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做了非常多的相应活动,如:赠品、免费体验、打折、清仓、大减价、五折起、药店送鸡蛋活动等。

在电商行业,会常用一些以下套路:

店铺优惠或者商品优惠,设置优惠券,达到多少金额免邮等。

十一,双十二等大型活动、店铺周年庆活动。

满减官方购物券、实付满xxx送xxx。

……。

这些相关的营销套路都是为了让你感觉到便宜,产生占便宜的心理。电商需要预留40%以上的价格空间来进行促销也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这个心理。其实都是要告诉你现在在打折就对了,错过了就没了。

股市中的贪婪。在股市中,大家都知道低买高卖,但是很多人赚了10%、20%都不肯收手,股市下跌时候被套牢。不仅赚的`10%进去了,连自己的本金都只剩50%了。

生活中的贪婪。赌博、免费赠送、一人丢钱一人捡跟你分钱把你骗、1元抽大奖等无不是利用人性的贪婪。最后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被一步一步诱导套牢。

贪婪是人性,贪婪是魔鬼,这些企业利用消费者的贪婪,设置相应套路骗取民众钱财,无所。

只要你曾经消费过,你就一定在各路商家的打折、免费试用活动中掉入过陷阱。虽然人人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在类似“清仓、大减价、五折起”的招牌下,到有自己可能需要的东西,都难免会热血上涌,不能自制地兴奋、激动,迅速说服自己,进行原本不需要的额外、过度或者超前的消费。

占和贪婪心理有点类似,但是贪婪心理是占便宜心理的升级版,一旦人陷入贪婪心理,就有可能吃大亏。买彩票、炒股、玩金融、抽奖、赌博了一个转发抽奖活动,一定程度上用到了人的贪婪心理。

攀比心理也叫面子心理、妒忌心理。“大款”人物高消费的示范效应及消费者本人“面子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互相激活,导致互相攀比。这种心理极易造成追逐消费热点、负债超前消费乃至抢购等怪现象。

客户购买产品的攀比心理,是基于客户对自己所处的阶层、身份以及地位的认同,从而选择所在阶层人群为参照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有攀比心理的客户,在购买产品时,产品带给客户的心理成分远远超过实用的成分。对客户来说,攀比重在“拥有”——你有我也有。

如身处办公室,一大帮女生都在讲高档化妆品、口红、包包,有些人还拿出来给你展示,而你却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就会妒忌、攀比,进行去做一些超出自身能力消费的购买动作,千辛万苦去省钱,就为了买个包,更甚者贷款买奢侈品等。像很早以前的年轻人卖腰子买iphone,都是攀比心理作祟。

在营销过程中,我们如何利用攀比心理来做成营销呢?

如在销售家用电器时,销售员可以为客户提供300元、600元以及800元的三种电器,其实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没有质的区别,但销售员对客户的说法要体现出不同:“买就买个像样儿点的,耐用不说,摆在家里也上档次,用上几年也不会落后,档次太低会让朋友瞧不起,过几年还要更换……”

在销售产品的档次上做文章,也同样是利用人们“攀比”心理的一种手段。

如客户a将折扣券送给了客户b,那么b来激活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一下这个攀比心理,可以跟客户b说:“你朋友a是我们这里的vip客户,所以您也是我们的贵宾,您也可以拥有跟他一样的权利,只要您再填140元,那么…”。

在消费心理学中,人们把“物以稀为贵”而引起的购买行为提高的变化现象,称之为“稀缺效应”。

小米的饥饿营销、限量(全国只有100套)、限时(二十四小时内付款)、限人数(一人只能买一件)都是利用了消费者的稀缺心理。

在销售商品时,人们常使用“一次性大甩卖”、“清仓大特价”来引诱顾客,使顾客提高购买行为。

在营销中运用最广的稀缺心理是饥饿营销,营销界比较著名的案例是小米的饥饿营销。商家可以有意的调低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这样既可维护产品形象,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销量、售价、利润率。

小米手机饥饿营销案例(初期):

小米手机供货紧张,每次发布只有一万两千人才能拿到真机。对于小米手机供货紧张的问题,雷军曾对外表示,大量高端定制器件在生产环节很复杂,一时难以满足用户们的需求。而对于小米手机供货紧张,我们都知道这是雷军的饥饿营销罢了。

要知道小米手机上市之初,按照小米科技之前发出的公告,首批预定小米手机的用户将根据排位顺序支付,完成支付-发货-收货流程。小米手机定价1999利润不多,这个定价也只是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等大家都关注小米手机的时候,小米手机再来个供货不足。

当时,在小米论坛上很多网友在求预定号的相关贴子,这样看来,饥饿营销作用算是达到了,小米公司做好了前期的大肆宣传,等大家有兴趣想购买时,小米手机就宣布供货不足。

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通常来讲,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而用一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为导向,达成行为效果的心理效应,被称为“沉锚效应”。

在营销上面,各大商家可以通过对比和参照物等沉锚效应来做营销。

生活中的沉锚效应利用卖番茄:

去菜市场买番茄,会习惯的问一句:“番茄。

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三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

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这两个名词经常交替使用,但通常从事理论工作及研究的人员较倾向称作教育心理学家,而在学校或学校相关埸所从事实务工作的就被归类为学校心理学家。

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与发展,实务工作上特别关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不论是资优儿童或有情绪、行为问题等学童)。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理解教育心理学也有一定的帮助。

首先,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就像医学与生物学、或工程学与物理学之间的关系。

然后,从教育心理学又可以发展出研究教育问题的众多特殊领域,包括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学、课程发展、组织学习、特殊教育和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从认知科学及学习科学中得到养分,也回馈到这些学科之内。

在大学里,教育心理学专业通常设于教育系内,原因可能是在心理学导论教材中常缺少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是讲授给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门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师的实践。

教育心理学者除了到学校做实验外,并不介入学校的心理辅导、咨询、评估和矫正学生的实际活动中。

总之,教育心理学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是以研究课题为核心的。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学都有密切关系,因而对于它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

1、以教育学的体系为依据,研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法。

2、认为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人的心理结构,并根据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来确定它的理论体系,探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终身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认为没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学从普通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完全可以应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探讨在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原理,说明加速人的培养的途径。

4、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任务是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应当着重研究学习理论,尤其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理论。

至于儿童心理发展、成人心理、心理卫生、个性等,除非与教育和教学直接有关者外,不应归入教育心理学,而应当归入普通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去。

5、认为教育心理学应着重研究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实际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促进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提高质量,以最好的'效果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综合上述意见,教育心理学虽与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密切关系,但是它主要是研究在教育和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具有自己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培养人的工作,要切实有效而又迅速地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还需要借助于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以深入发现和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并为明确某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选取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所以,教育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或说明教育和教学的现象,也不是把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教育和教学的影响下,学生的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和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机能系统的变化与控制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道德规范及其个性形成等心理规律。

学生本身的体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四

我们应注意的9类安全问题,其分别是:

一、财产安全

二、网络安全

三、消防安全

四、实验室安全

五、国家安全

六、医疗急救

七、交通安全

八、用电安全

九、食品安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手中的零用钱越来越多,手机、数码相机、mp3等一应俱全。这就使社会上的不法分子盯住高校,有的抢劫、盗窃团伙专“吃"高校。

增强防盗意识,了解校园内盗窃犯罪的基本情况、规律和特点,掌握防盗的基本常识,是做好防盗、保证安全的基础。

大学校园中发生的盗窃方式有哪几种:

(1)顺手牵羊:作案分子趁无人或同学不备将放在桌、床等处的钱物信手拈来占为己有。

(2)窗外钓鱼:作案人用竹竿等工具在窗外将室内他人的物品钩走。

(3)翻窗入室:作案人翻越没有牢固防范设施的窗户、气窗等入室行窃。

(4)以推销物品的形式踩点,然后进行偷窃。

(5)以认老乡形式或困难求助为名窃取银行卡或饭卡密码,取走银行的存款或饭卡的钱。

基本的防盗方法:

(1)贵重物品不用时最好锁在抽屉、柜子(箱子)里或寄存它处。

(2)饭卡要随身携带,不要存太多的钱,丢失后要立即挂失。

(3)注意保管好自己的钥匙,不要轻易借给他人,防止钥匙失控。

(4)最后离开宿舍的同学,要关好窗户锁好门,千万不能怕麻烦。

(5)对形迹可疑的陌生人要提高警惕,留心观察,必要时可打电话给校安全保卫处。

(6)晚上休息或假期不在宿舍时,一定要关好门窗,不将贵重物品放于靠窗前的桌上。

(1)不要将个人有效证件借给他人,以防被冒用。

(2)不要将个人信息资料如存折(金融卡)密码、住址、电话、手机、呼机号码等轻意告诉他人,以防被人利用。

(3)对陌生人不可轻信,不要将钱物借出。

(4)防止以“求助”或利诱为名的诈骗行为,一旦发现可疑情形,应及时向父母、老师或保卫处(派出所)报告。

(5)切不可轻信张贴广告或网上勤工助学、求职应聘等信息。校内诈骗作案的主要手段。

预防各种不同诈骗的方法:

1、聊天交友

(1)在聊天室或上网交友时,不轻易告诉对方自己的电话号码、住址等有关个人真实的信息。

(2)不轻易与网友见面,必要情况下要有自己信任的同学或朋友陪伴,约会的地点尽量选择在公共场所,人员较多的地方。

(3)在聊天室聊天时,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或来历不明的文件。

(4)警惕网络色情聊天,反动宣传。

2、网页浏览

(1)许多非法网站为达到其自身的目的,不择手段,利用人们好奇的心理,放置一些不健康、甚至是反动的内容。在浏览网页时,尽量选择合法网站。

(2)不浏览非法网站。非法网站在我国是扫黄打非的对象,浏览非法网站,会给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长此以往还会导致走向性犯罪的道路。

(3)浏览bbs等虚拟社区时,有些人喜欢在网上发表言论,有的人喜欢发表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言论,或者反动、迷信的内容。有的人是好奇,有的人是在网上打抱不平,这些容易造成自己ip地址泄露,受到他人的攻击,更主要的是稍不注意会触犯法律。

3、网络购物

(1)选择合法的、信誉度较高的网站交易。网上购物时必须对该网站的信誉度、安全性、付款方式,特别是以信誉卡付费的保密性进行考查,防止个人账号、密码遗失或被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一些虚拟社区、bbs里面的销售广告,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特别是进行二手货物交易时,更要谨慎,不可贪图小便宜。

(3)避免与未提供足以辨识和确认身份资料的电子商店进行交易,若对该商店感到陌生,可通过电话或询问当地消费团体电子商店的信誉度等基本资料。

(4)若网上商店所提供的商品与市价相距甚远或明显不合理时,要小心求证,切勿贸然购买,谨防上当受骗。

(5)消费者进行网上交易时,应打印出交易内容与确认号码之订单,或将其存入电脑,妥善保存交易记录。

大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的原因:

(1)不注意用电安全,在宿舍乱拉私接电线,使用违禁电器等。

(2)在宿舍擅自使用煤炉,液化炉,蜡烛等。

(3)在宿舍吸烟,乱扔烟头,玩火种等。

(4)在宿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常见灭火方式:

2、油锅火灾:可直接盖上锅盖,使火焰窒息熄灭,切勿用水浇;

3、煤气、液化气灶着火:首先关闭进气阀门,然后用湿布、湿围裙或湿毛毯压住火苗,并迅速移开气瓶、油瓶等易燃易爆物。

4、衣服、织物及小家具着火:迅速拿到室外或卫生间等处用水浇灭,切记不要在家中乱扑乱打,以免引燃其它可燃物。

5、固定家具着火:先用水扑救,如火势得不到控制,则利用消火栓放水扑救,同时迅速移开家具旁的可燃物。

6、汽油、煤油、酒精等易燃物着火:切勿用水浇,只能用灭火器、细沙、湿毛毯等扑救。

7、身上衣物着火:可就地打滚压灭身上火苗,千万不要奔跑。

8、电线冒火花:不可盲目接近,以防发生触电时应先关闭电源总开关或通知供电部门,断电后再进行扑救。

9、密闭房间内着火:扑救房间内火灾时不要急于开启门窗,以防新鲜空气进入后加大火势。

怎样预防火灾:

(1)不私拉乱接电线。

(2)不躺在床上吸烟。

(3)不焚烧杂物,点蚊香应采取得当措施。

(4)不使用热的快等大功率电器或劣质电器。

(5)做到人走断电。

火灾紧急疏散逃生自救:

(1)熟悉环境,记清方位,明确路线,迅速撤离;门不上锁,确保畅通。

(2)通道不堵,出口不封。

(3)听从指挥,不拥不挤,相互照应,有序撤离;不拖时间,不贪钱财。

(4)发生意外,呼唤他人。

(5)自我防护,低姿匍匐,湿巾捂鼻,防止毒气。

(6)直奔通道,顺序疏散,不入电梯,自制绳索,安全逃生。

(7)保持镇静,就地取材,湿布塞封,防烟侵入。

(8)烟火封道,关紧门窗,就地打滚,压灭火苗。

(9)火已烧身,切勿惊跑,让人救援,脱离困境。

实验室常见安全事故的表现形式:

1.火灾性事故

2.爆炸性事故

3.化学污染类事故

4.机电伤人事故

5.仪器设备事故

6.特种设备事故

7.药品类毒性事故

8.放射源辐射事故

9.其它类人身伤害事故

实验室事故频发的原因:

1.重视不够、缺乏安全环保意识

2.安全工作无量化性产出,各级不够重视

3.事故、损失未伤及自己,普遍容易忽视

4.违规(违反制度、违反操作规程)

5.安全知识不够,且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

6.不良的习惯(图方便、疲劳、疏忽)

7.基础设施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缺少规范、标准)

8.紧急事件处理能力不足(缺少预案和演练)

进入实验室必备:

熟悉规章制度;

熟练操作规程;

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

熟知实验室的风险点;

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和救援方法;

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会应急处置方法(应急预案并演练)。

大学生应如何维护国家安全

1.牢固树立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意识:

首先,要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

其次,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断提高辨别能力。

2.认真学习和遵守国家安全的各项法律与法规。

3.切实依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一,要积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开展工作。

第二,要坚决抵制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与行为包括以下方面:

(1)宣扬、灌输西方思想意识形态和腐朽生活方式,诋毁社会主义制度的。

(2)利用合法身份掩护,采取金钱物质引诱、色情勾引、隐私要挟等手段,刺探、套取、收买我国政治、经济、国防、科技、文化秘密的。

(3)编造、散布谣言或歪曲事实真相,煽动不满情绪,策划政治骚乱,阴谋破坏社会稳定的。

(4)筹划、支持建立暴力恐怖集团、邪教团伙、社团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妄图进行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5)勾结境外敌特机构,窃取、刺探、收买和非法为其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的。

(6)保密制度不落实,非涉密人员随意出入涉密场所、利用上网计算机处理涉密事项、在公共场合谈论涉密内容和私自携带涉密介质外出,有失泄密危险的。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1.发现病人倒地,确认现场是否存在危险因素,以免影响救治。

2.判断病人意识,(注意做到轻拍重唤!)如无反应,立即呼救并请求他人拔打电话,与急救医疗救护系统联系。如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先进行1分钟的现场心肺复苏后,再联系求救。

3.立即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平卧位),触摸颈动脉,未触及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4.按压30次后立即开放气道,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比例为2:30。单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每分钟频率至少为100一120次。有条件要及早实施体外除颤。

交通安全顺口溜:

(1)交通安全很重要,交通规则要牢记,从小养成好习惯,不在路上玩手机。

(2)行走应走人行道,没有行道往右靠,天桥地道横行道,横穿马路不能做。

(3)一慢二看三通过,莫与车辆去抢道。骑车更要守规则,不能心急闯红灯

(4)乘车安全要注意,遵守秩序要排队;手头不能伸窗外,扶紧把手莫忘记。

(5)发生交通事故不要紧,牢记三点记心中:及时报案、保护现场、控制肇事者。

市内交通应注意哪些问题:

(1)提高交通安全意识。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发生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乘坐交通工具,依次上下,不挤不抢。车辆行驶中不得把身体伸出窗外,乘坐长途客车,中巴车不能贪图便宜,不要乘坐车况不好的车,不要乘坐“黑巴”、“摩的”。乘坐火车、轮船、飞机时必须遵守车站、码头和机场的各项安全管理规定。

(2)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除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外,还必须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在道路上行走,应走人行道,无人行道时靠右边行走。走路时要集中精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与机动车抢道,不突然横穿马路,翻越护拦,过街要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不进入标有“禁止行人通行”、“"危险"等标志的地方。

宿舍安全用电常识:

1.不用手或导电物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2.使用新国标电源插排。

3.电脑、充电器等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或关闭接线板上的开关;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以防止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

4.不随意在宿舍内更改、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也不要把铁钉等硬物凿入墙面,以防发生电线短路、触电等意外事故。

5.电源插排不应放在床上,应放在书桌等通风安全处,周围不要有易燃物品,也不要将插排放在小杂物容易跌入或容易被水侵入的地方,电线不要与床架等金属物接触。插排上不能连接过多电源插头禁止多个插排互接。

6.宿舍无人情况下必须切断所有电源,做到“人走断电”,防止发生火灾。

健康生活,由食品安全开始:

1.同学们尽量选择在学校食堂就餐。

2.在外就餐要选择具备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餐厅

3.同学们在路边零售店和超市购买商品时一定注意食品相关信息(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等)

4.尽量选择正规超市商场购买食品。

5.如有腹泻、呕吐等异常症状应当及时就医。

(1)不要用硬物,特别是金属物抠插座插孔

(2)学会看安全标志。红色,表示禁止、停止的信息,遇到红色标志注意不要触摸;黄色,表示注意危险,如“当心触电”等;蓝色,表示指令、必须遵守的规定;绿色,表示指示、安全状态、通行。

(3)金属制品是导电的,千万不要用这些工具直接与电源接触。水也是导电的,电器用品要注意不要站上水,小朋友们注意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用湿布擦电器。

(4)知道电源总开关的作用和位置,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发现有人触电时。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救人,应呼喊成年人相助。

(5)在放学、上学路上,特别注意路边的电线是否有脱落,见到一定要躲开。

(6)雷雨天气,千万不要站在树底下避雨,以免遭到雷击。

(1)不要在楼梯上玩耍,特别是楼道拥挤时必须靠右走。

(2)严禁在楼梯的扶手栏杆向下直滑或追逐奔跑,踩空或撞人都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

(3)严禁爬高或在阳台护栏上探取东西,特别是擦窗户时不要将身体探到窗户外面。

(4)不要在建筑工地上玩耍,地上杂物较多,容易扎伤脚,楼房上面随时可能掉砖瓦砸伤头。

(5)不要在汽车后面玩耍,特别是捉迷藏,不要在危房旁玩耍。

外出时,最好能做到以下几点

(1)告诉成年亲属自己去哪里,大约什么时候回来,与谁一起。

(2)单独外出时尽可能结伴而行,要走人多的地方。

(3)夜晚外出时,要带手电筒等物品,要走灯光明亮的大道,不抄近道,不走小路。

(4)不搭乘陌生人的顺路车

(5)乘公共汽车,尽量靠近司机和售票员。

(一)行人走路安全

(1)过马路时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2)横过车行道时须走人行道;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应做到红灯停、绿灯行;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须注意过往车辆,不要追逐猛跑。

(3)横过没有人行道的车行道,须看清情况,让车辆先行,不要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

(4)横过没有人行道的道路时须直行通过,不要图方便、走捷径、或在车前车后乱穿马路。

(5)不要在道路上强行拦车、追车、扒车或抛物击车。

(6)不要在道路上玩耍、坐卧或进行其他妨碍交通的行为。

(7)不要钻越、跨越人行护栏或道路隔离设施。

(二)乘车知识

(1)千万不要在道路中间招呼车辆;

(2)乘公交上学时不要将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出窗外,以免被迎面来的车辆或路边树枝挂伤。

(3)乘车时,不准站立,不准在车内吃东西;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

(4)放学时候车要排队,按秩序上车;下车后要等车辆开走后再行走,如要穿越马路,一定要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穿行。

(5)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

火灾逃生与自救

对于小朋友来说,发生火灾时,首先做的应该是第一时间逃离火灾现场,等到了安全地方后再拨打119报警。

(1)沉着冷静:家中发生火灾时,小朋友千万不能待在原地哭闹,要逃离火灾现场。

(2)如果浓烟较大时,要就近寻找毛巾之类的东西,打湿捂住口鼻,如果火势较大,要将全身打湿,前行时尽量放低身子。

(3)开门时一定要先用手背碰一下门把。如果门把烫手,或门隙有烟冒进来,切勿开门。用手背先碰是因金属门把传热比门框快,手背一感到热就会马上缩开。若门把不烫手,则可打开一道缝以观察可否出去,这时一定要用脚抵住门下方,防止热气流把门冲开。如门外起火,开门会鼓起阵风,助长火势,打开门窗则形同用扇扇火,所以应尽可能把全部门窗关上。

(4)如果无法逃生应尽快显示求救信号:发生火灾,呼叫往往不易被发现,可以用竹竿撑起鲜明衣物,不断摇晃,红色最好,黄色、白色也可以,或夜间打手电或不断向窗外掷不易伤人的衣服等软物品,或敲击面盆、锅、碗等。

(5)小朋友们要切记千万不可钻到床底下、衣橱内、阁楼上躲避火焰或烟雾。因为这些都是火灾现场中最危险的地方,而且又不易被消防人员发觉,难以获得及时的营救。应跑入阳台空旷的地方,并将门关上,避免火势蔓延过来。

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五

对于心理学所遭受的那些误解,颇有些无奈。

一些心理学最基本的东西,还有宣传的必要,所以写下如下文字:

(一)心理学在研究什么?

每一个以心理学为专业的人,在和陌生人的首次交流中,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每到此时,一些狡猾的专业人士会以各种借口搪塞过去,而对于一些比较老实的专业人士,他们往往会略带惭愧地解释说:“心理学不是算命,我们不以研究别人想什么为研究对象的。

那么,心理学应当研究什么呢?按标准的说法,它以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

换句话说,相对于心理内容,心理学更以研究心理过程和心理规律为己任。

例如,心理学专业者可能不以你此时此刻想什么为研究内容,他们对你在什么情境和条件下会想这些内容更感兴趣。

大体上,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的思维过程、情意过程、个性特征,以及人与人之间心灵互动的规律等内容。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心理学不能等于心理咨询,虽然大众对此可能更感兴趣。

不错,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心理学绝不仅仅研究这些内容。

比如,我本人就对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层面的心理内容感兴趣,这部分,并不涉及心理是否异常的问题,考虑的更多的是心态正常的人们之间彼此如何互相影响的问题。

从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在心理学研习的人群中,确实变态者可能要比一般的群体要高。

但追究其原因,我并不认为其变态的原因是由于学习心理学。

心理学一般有三类人在学习,一类是有专业兴趣的人,从小就对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感兴趣;一类是由于某种原因误入心理学阵营,他们或是情愿或是不情愿在学习着心理学;还有一种人,是在学习心理学之间,本身就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之所以来学心理学,就是要为了解决其心理问题的。

换句话是,他们不是学心理学学变态了,而是变态了才学心理学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的存在,给公众的感觉是学心理学的心理问题反倒更多,这里其实有个变态和学习谁先谁后的问题。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心理学更多的是一种科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它不是宗教。

但是在现实中,也有一些人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痴迷,把心理学某些理论(尤其是精神分析有关的)当成了一种信仰,而不是采用一种研习和客观对待的态度,这确实也容易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当学习者有一些人格缺陷的时候。

总之,为什么学习心理学的人变态的多,不是因为学习心理学之后变了态,而是因为有些变态的人在学心理学,而且采用了变态的方式。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搞心理学的人都目光深邃,心灵敏感,不管你什么样的表现,他都会分析出你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个相当利害和不可亲近的角色。

公众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足为怪,因为我国的心理学专业人员并不多,很多人都是从影视上得到心理专业人士的形象的,以为各个心理学家都象《沉默的羔羊》中那位吃人的心理专家那样可怕呢。

也许真的有这样的心理学从业者,但至少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我还没有见到过。

其实,心理学由于研究领域的广阔性,相对于其它专业,心理学业内人士更会体现出参差百态的特点。

有的人研究人的注意或者记忆,那么他们的表现更可能象个物理学家;有的人研究大脑的生理机制,可能更象个生理学家;有的人研究心理学理论流派,可能更象个历史学家;有的人研究不同文化下的心理特点,可能更象个人类学家……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也可以利用社会科学的办法,这也是心理学的迷人之处,每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不管他的个性和喜好如何,都可以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位置。

也许没有人能说清心理学家究竟什么样,但绝对不只是如影视所表现的心理学家那样单一的形象。

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六

从心理学的不同角度考察,可以把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按需求性质,可以划分为为了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里气氛的情感关系和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性关系;二是按喜欢的程度,可分为相互喜欢,亲近,友好的吸引性关系和彼此心里厌恶,疏远,对立的排斥性关系:三是按双方的地位,可分为一方对另一方控制的支配性关系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关系;四是按关系存在的时间,可划分为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研究对象: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研究人际关系的必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总之,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不但是历史选择的必然,更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工作上的支持。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依恋、牵挂、心心相印。

4.态度调查、实验结论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个体士气主要表现,而使其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4.除了正式群体,企业中还有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社会交换理论是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方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霍曼斯1961年正式提出社会交换理论。

即对方的反应给个体带来的直接的奖赏或惩罚。3.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的原则,这是与他人交往后的心理体验。局限性: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了,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优点:这个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重视交往的效果。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特别是遵从行为,竞争过程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是有启发的。

登门槛技术: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度,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睡眠者效应:由高可信性的沟通者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而由地可信性的沟通者所产生的态度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由此可见,由低可信性的沟通者所传递的信息并没有马上发挥作用,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有较大的影响。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就成为睡眠者效应。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1.累加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

人际知觉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

非言语线索的意义非言语线索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总是通过自我表现来提高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通过控制自己的非言语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有利反应。当与重要他人交往时,微笑比较多,身体更前倾,保持较高水平的目光接触,在同一对方的观点是不住的点头。还有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辨别说谎话的人。利用的非言语线索:一闪而过的细微的表情;对方说话时的语调;对方的目光接触;利用说谎的人在说话时常常无故的用手抹身体的其他部位。

归因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内部状态的推论。

之后,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地发生的还是不稳定的发生的。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是能力,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是努力,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是任务,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是运气。

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三条线索(1)实体的特异性(2)一致性反应(3)一贯性。

詹姆斯认为,情绪能分成两个部分情感的和认知的。

自我知觉中的偏差: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自我服务偏差。

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我们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原因:(1)是行动者与观察者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由此而得出不同的结果。(2)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启发:告诉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并作出推论。要考察一个人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综合进行评价,不能就是论事。对待我们自己,则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要注意本人的内在特征在归因中所起的作用。如果一个特定的环境引起了自己的特定结果,其原因可能是环境的,但如果在不同环境中,自己的行为时一贯的,那就应该考虑自己内在特征的作用。

自我服务偏差:即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原因:(1)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尊。(2)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公开形象。启发:告诫我们切不可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把功劳归因于自己,吧错误推给人家或环境条件。在奖功罚过时,特别是在追究错误的责任时,要客观分析,尤其要严以律己,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

自我障碍:个体为保护自尊而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

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下,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这种心理状态称为习得无助。

习得无助导致心理问题:一是动机上的,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二是认知上的,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三是情绪上的,习得无助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的察觉和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

儿童不仅想做自然环境的主人,而且也希望能控制社会环境。例如,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固执地要求他人(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注意,学术界称之为“可怕的两岁儿童”

改变行为的线索和结果:控制行为变量的两种方式对行为的调节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两种方式:行为线索和伴随行为线索而来的结果。行为线索告诉我们去做什么,而行为结果告诉我们怎样去做,效果如何。

人们了解从众感染服从和偏离等人际相互作用方式的机制。

时尚现象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又分为阵热,时髦和时狂。

影响利他行为的情境因素:1、旁观者效应2、情景的模糊性3、榜样人物的作用4、求助者的特点(依赖性;亲密关系和吸引力;类似性;责任)。

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1、助人者的心境2、同情和内疚3、责任和承诺4、个性(赞同的需要;公正世界的假设)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所持的积极态度。这种情感占优势的特殊人际关系形式就是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属于人际知觉的一个领域,它使个体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满足个体的人际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此,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这些理论大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化的,另一类是认知的。

相互作用理论:真相倚理论:两个个体在相互交往中双方都经常感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定,感到心情愉悦,并且非常乐意继续与对方交往的情形。(互酬行为,报答行为)。

得失理论:在人际关系中一成不变地讲好话并没有象先讲坏话然后讲好话来得更吸引人,这种先贬后扬的吸引效应就是有际关系中存在的“得”与“失”现象,和谐人际关系际关系就是要使这种“得”与“失”达到平衡。

相等理论:交往双方感到友谊的存在使彼此可以获得好处,那么这种友谊的存在会使双方都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而得以继续。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情境因素(距离;交往频率;接群或集群性;情绪体验)个人特质因素(外貌;能力(犯错误效应);个性品质:最有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是虚伪)相似与互补因素(相似性包括态度、年龄、性别、职业、经历等的相似,其中态度的相似是最具吸引力的。在相异的环境里,具有相同特征的对象所激发的人际吸引力是非常强烈的。互补性: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基础3、相似与相符能得到预期的报偿4、相似与相符能被作为一个同一体而感受5、相似与相符验证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干。

自我暴露: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即一个人自发的、有意识的向另一个人暴露自己真实且重要的信息,与他人共向自己的感受和信念。

人际关系由低水平的自我暴露和低水平的信任开始,这便是信任关系建立的标志;二对方以同样的自我暴露水平做出反应,则成为接受信任的标志。

非语言行为与自我暴露:非语言行为在选择恰当的自我暴露和人际亲密关系水平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行为之一就是目光接触。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男性谈话者来说,情景中最明显的特征自然是倾听者的频繁目光接触。

为什么目光接触在自我暴露情境中有着性别差异人们认为这种差异主要因为文化规范的不同,这种规范指的是在不熟悉的男性之间、女性之间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什么东西是恰当的和可接受的,赖特把男性交友的倾向成为面对面,而把成年女性交友的方式成为肩并肩方式。

社会交换理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交换。社会交换的内容: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是诸如赞许、荣誉、地位、声望之类的非物质商品的交换。

比较水平:个体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所感觉到的应该获得的结果.

选择比较水平:个体认为他在某种交往关系中所获得的结果和他从目前可供选择的交往关系中所可能获得的结果的比较。

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七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性心理的发展,经历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腔期,从出生到l.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从吮吸吞咽中感到快感和满足。

第二阶段:期。从1.5-3岁,动欲区是,幼儿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

第三阶段:性器期。从3-6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

第四阶段:潜伏期。从6-12岁,幼儿的性欲潜伏下来,避开异性,以同性为伍。

第五阶段:成熟期。与青春发育同步,男女均从与异性接触中寻求乐趣。

如果在哪一个阶段出现严重的生活事件发生,对孩子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就会出现心理发育停滞,从而出现异常的性心理,在成人期出现性生活或者婚姻生活问题。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杀父要母;后者诱使其弟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自己则终身未嫁。

恋父情结。

真正的恋父情结常常是指由于自己对父亲或者异性长辈的依恋,而发展成对于父辈年龄的人的爱恋情结,从而获得父辈一样的关心和照顾,而不是真正的爱恋自己的父亲或者养育着。

“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即生理上已进人“潜伏期”或“成熟期”,而性心理却严重滞后,仍停留在“性器期”,这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比较严重的“恋父情结”会阻碍女孩长大后走近异性,走向婚恋。困于某种原因,即使走进婚恋,亦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婚姻生涯。因为她仍在深深地依恋着父亲,无法实现把感情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丈夫身上,总是拿父亲和自己的爱人进行比较,造成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从而产生家庭矛盾。

是以躯体症状表达精神不适的一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人际关系造成的,是表达与应付社会和个人烦恼的手段,用躯体症状来表达和解释个人和人际间的种种问题。

躯体化症状表现常是复杂和多部位的,可以涉及任何器官和功能,可以模拟任何一种疾病表现。既可有疼痛、头晕、呼吸急促、心悸、腹胀;还可表现为消化不良、腹泻、咳嗽、行走困难、小便困难、晕厥等。躯体化症状可以出现在从儿童到老年期的任何一个年龄阶段,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恐怖症。

是指患者对某一特殊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表现,难以自控,感到很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当面临所恐惧的物体或处境时,患者出现显著的焦虑。

根据恐怖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社交恐怖症、物体恐怖症、疾病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动物恐怖症等。如果是害怕自己患上某一特殊的疾病,就是疾病恐怖症。

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八

1.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风华正茂:正是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3.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百舸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5.天伦叙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

6.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7.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8.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9.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10.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10.放浪形骸: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11.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12.图穷匕首: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13.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14.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15.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16.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17.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18.秋毫不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9.劳苦功高: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20.约法三章: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刘邦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2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22.长歌当哭: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3.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24.耳不忍闻:耳朵不忍听知。形容消息极其悲惨。

25.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也说百折不挠。志坚强。

26.殒身不恤: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28.步履稳健:表面意思指步伐稳重,用在特定场合也可以指办事一步一个脚印,很稳健。记忆力强。

29.博闻强记: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30.屏息以待:抑止气息静静的等待。

31.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

32.婆娑起舞: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

33.引人注目:吸引人们注意。

34.发人深思: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35.耸入云天:形容高山,或者参天巨树的高大,比云还要高。

36.扭转乾坤:比喻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局面。

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篇九

心理学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w,1832—1920)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1977年美国医生恩格尔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著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式”,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还原论”和“心身二元论”,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心身统一的观点: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即精神与躯体两个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心、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

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研究方法:按研究涉及的手段可以分为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相关法与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科学研究中最广、成效最大的一种方法。它最常被用于实验室中,但也可用于临床研究中。该法的主要特点是在控制的条件下,实验者系统地操纵或改变一个或几个变量,观察、测量和记录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现象分为心理活动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活动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体验和表情);意志过程(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控制行为的心理活动)三部分。人格(又称个性)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内容。

1心理是脑的功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认识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常见的感觉现象有感受性、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等。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3知觉的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二)记忆的概念。

1学习个体经验的获得而引起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学习(建立条件反射)的规律有强化、泛化、消退、恢复等特点。

2记忆。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

在识记后的第一个小时内遗忘最快,遗忘的数量最多。

(三)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特征: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情绪过程。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对需要的满足情绪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2从进化上看情绪代表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人与动物共有;情感是人才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3从发生上看情绪受情境影响大,不稳定;情感受情境影响小,较稳定。

4从反应上看情绪反应强烈,外部表现明显;情感反应较深沉,外部表现不明显。

(二)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1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状态。心境是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迅猛暴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高级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概念与特征。

1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指一个人能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调节行动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特征意志的首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意志的第二个特征是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这是意识活动的核心。

意志的第三个特征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二)意志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及自制力。

需要与动机。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1生理的需要空气、食物、水、性等。

2安全的需要回避危险和恐惧感。

3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归属、爱等。

4尊重的需要成就、权利、名誉、地位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理想、抱负的实现。

动机冲突的类型有:

1趋-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是指在一个人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而引起同样程度的动机,但必须从中抉择其一时发生的心理冲突。常形容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避-避冲突又称“双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面临着两件不欢迎或令人讨厌的事物,产生同等的逃避动机,要回避其一就必然遭遇另一件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前遇断崖,后有追兵”,便是一种严重的双避冲突情境。

3趋-避冲突这种动机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采取矛盾的态度,既向往(喜欢),又拒绝(厌恶)时发生的心理冲突。由于人生中遭遇的许多目标,往往既有吸引力,又要求付出一定的代价,或接受目标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趋避冲突是最常见的心理冲突。

4双重或多重趋-避冲突是指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有优缺点的事物、或目标间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人格。

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构成。

在个性心理特征中,能力、气质与性格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如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特殊能力指完成某项专业活动或特殊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色彩辨别力、音色分辨力、手指敲击速度等。

气质类型。

巴甫洛夫从中找出四种最主要的类型,即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和抑制型。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命名沿用至今,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气质类型、特性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气质类型。

高级神经。

活动类型。

神经过程的特性。

气质特性。

强度。

均衡性。

灵活性。

感受性。

耐受性。

敏捷性。

可塑性。

兴奋性。

倾向性。

多血质。

活泼型。

均衡。

灵活。

可塑。

高而不强。

外倾。

粘液质。

安静型。

均衡。

不灵活。

迟缓。

稳定。

低而强烈。

内倾。

胆汁质。

兴奋型。

不均衡。

灵活。

不稳定。

高而强烈。

外倾明显。

抑郁质。

抑制型。

不均衡。

不灵活。

刻板。

高而体验深。

严重内倾。

性格的概念与分型。

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固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部分。特征: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意志特征。人格形成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的完善。

行为。

a型、c型行为与疾病。

1a型行为与心血管疾病a型行为由弗雷德曼和罗森曼提出,特征为:竞争性强、时间紧迫感、办事急躁、具有敌意等。经研究认为a型行为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关。

2b型行为类型是a型行为类型相反的一种人格特征,是减少冠心病发生的抗应激人格。

3c型行为与肿瘤c型行为的特征为:过度的性格压抑、过分合作、谨慎,社会化程度高、情绪表达障碍。研究认为c型行为可使体内的免疫功能抑制,导致肿瘤发生。

心理卫生(mentalhealth),也称心理健康,是指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研究与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人际和谐、社会适应、人格完整。

三、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一)儿童阶段的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1优生优育,有条件进行胎教。

2抓住“关键期”,促进心理发展。

3为儿童提供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

4端正家长的养育态度,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1重视青春期发育和性教育。

2帮助青少年度过“危机期”,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3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4尊重他人,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中年人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1担负好自身角色,保持家庭稳定和幸福。

2量力而行,避免过多压力和超负荷工作。

3矫正不良行为,培养健康行为。

(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1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2保持乐观精神,适当参加各种活动。

3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一、心理应激与应对。

1调整对刺激事件的认识态度。

2提高自身应对能力。

3学会放松和自我调节。

4取得社会支持和安慰,利用各种有效的应对资源。

二、心身疾病的概述。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1有明确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学改变。

2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并且与上述改变构成因果关系。

3排除神经症、精神病和理化、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疾病。

三、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

例如一个研究发现,一年中,lcu超过300的人中第二年有75%的人曾感到严重不适、抑郁或有心脑病发作;而低于150的人中只有33%的人有类似情况。

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包括:

1调查法。

2观察法。

3会谈法。

4作品分析法。

5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是在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测量工具。

二、心理测验的分类。

据统计,已经出版的心理测验有5000多种,而且在不断增加。

(一)按测验的目的分类。

1智力测验。

2人格测验。

3特殊能力测验。

4诊断性测验。

(二)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

1文字测验。

2非文字测验。

(三)按测验方法分类。

1问卷法测验多采用问题方式。

2操作法让被试实际操作。

3投射法测验材料没有明确的结构和固定的意义,如一些意义不明的图片、一片模糊的墨迹或一句不完整的句子等。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随意做出回答,借以诱导出被试的经验、情绪或内心冲突,如洛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等。

(四)按测验的组织方式分类。

1个别测验每个主试每次只可以测试一个被试,如韦氏智力量表。

2团体测验每个主试可以同时测试多个被试,某些智力测验可以以团体为单位进行。

三、应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

标准化原则、保密原则、客观性原则。

四、信度、效度和常模。

(一)信度。

信度(reliability)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信度主要考虑随机偶然误差的影响。

(二)效度。

效度(validity)是测验可以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程度。反映的是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三)常模。

五、常用的心理测验。

(一)智力测验。

1智力的一般概念和智力单位。

目前各种智力测验多用离差智商来衡量智力。离差智商的公式如下:

iq=100+15(x-m)/s。

x表示被试的智力测验成绩,m表示被试所在年龄组的测验平均成绩,s表示被试所在年龄组测验成绩的标准差。

2常用智力测验。

(1)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先后编制了三个相互衔接的智力量表,分别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适用于16~74岁;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适用于6~16岁;韦氏学龄前及小学生儿童智力量表(wppsi),适用于4~6岁半。

韦氏智力量表的得分分布是以100为平均值、15为标准差的正态分布,得分在70~130分为正常,得分高于130分为智力超常,低于70分为智力缺陷。

(2)比奈(binetsimon)智力量表:是第一个智力量表,自1905年发表以来,经过了多次修订。

(二)人格测验。

1客观性测验。

(1)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由艾森克教授编制,目前在国际上应用十分广泛,分为成人和青少年两种形式。epq包含三个维度4个分量表,共90余个题目。epq中所包含的三个人格维度分别为:内外倾(e)、神经质(n)和精神质(p),分别用三个分量表测量。

(2)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ersonalityfactorquestionnaire,16pf)。

(3)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mmpi)。

2投射测验投射测验可唤醒被试的内心世界或人格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反应中表现出这种内在需要和状态。

投射技术包括有多种形式和结构,如:联想和构造法(语句完成法、逆境对话测验等)、墨迹测验(罗夏墨迹测验)、图画故事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等,但最常用的是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六、临床评定量表。

常用的自评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又名90项症状清单(symptomchecklist90,scl90),因其包含90个题目而得名。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

一、心理治疗概述。

心理治疗的过程具有以下的特点:自主性、学习性、实效性。

二、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

(一)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它在心理治疗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将心理活动解剖为三个层次。

(1)意识(consciousness):是当前注意到的感知外界的各种刺激心理活动。意识活动是遵循“现实原则”来行事的,即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各种观念才能进入意识界。

(2)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即当前未曾注意到,但一经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回忆即可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3)潜意识(unconsciousness):又译成无意识,是不能被人意识到的。正常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大部分的日常行为是受潜意识驱动的。

2精神结构学说弗洛伊德将人从精神功能上分为三个部分,即原我、自我及超我。

原我:无意识的最深层,是生来即有的。原我的内容除带有原始的、人类共有的特性外,还具有个体的特征。原我是不顾及“现实标准”的,它只能通过自我间接地表现出来。

自我:是意识状态下的自己。自我的功能主要有检查现实、适应环境、区分主观与客观的界线、控制情感及本能活动以及对体验进行综合判断。

超我:是在后天教育中形成的,具有自我控制与道德监察的功能。超我也具有良心的含义,过强的超我易导致自责或过失感。

3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强调幼年阶段不利的心理发展或挫折对人格特征及成年后心理疾病形成有重要影响。从婴儿到成年性本能可以分为不同阶段。

(1)婴儿期(口欲望):婴儿通过吸吮获取营养,满足本能欲望。

(2)幼儿期(肛欲期):此时的儿童在学习控制自己的排便,并由此接触到一些新的体验,例如自主与克制、占有与给出,也包括干净及条理性等体验。

(3)学前期(崇拜性器期):此期的儿童发现了自己和别人的性标志,并感受到父亲和母亲有一个共同的成年人的生活区域。

(4)青少年(潜伏期):儿童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学习和游戏。儿童的性本能大大降低,进入一个“性的沉寂”时期。

(5)成年(生殖期):开始对异性、社交活动、婚姻和成家以及职业感兴趣。这一阶段中是通过亲吻、爱抚以及性交等活动来满足潜伏期阶段中的性冲动。这一阶段会一直延续到更年期,直到生命的终结。

(二)行为主义学派。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受巴甫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启发,在1913年发表《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创立了行为主义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钠进行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人或动物必须寻找出一个适宜的反应(如按压杠杆),这个习得的反应可以带来某种结果(如得到食物)。在经典的条件反射中没有这样的效果出现(如唾液的分泌不会导致食物的出现)。这种条件反射之所以被称为“操作性的”,正是强调了其行为的操作性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

(三)人本主义学派。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建了人本主义疗法,被称为现代心理治疗中的“第三种势力”。罗杰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1实现的趋势它假定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的趋势。

2自我概念这个自我形象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特别是与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相互作用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3充分体验它是对宏观事物和可以意识的机体内部过程的态度。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人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与尊严,人人都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向。

三、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一)精神分析的治疗。

1自由联想。

2梦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梦乃是做梦者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

(二)行为主义的治疗。

(1)系统脱敏法。

(2)冲击疗法。

(3)厌恶疗法。

(三)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治疗的特点。

(1)以人为中心。

(2)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

(3)非指令性治疗的技巧。

(四)其他疗法。

1催眠疗法。

2认知疗法。

四、心理治疗的原则。

(一)治疗关系的建立原则。

1单向性。

2系统性。

3正式性。

4时限性。

(二)心理治疗的原则。

1真诚原则。

2保密原则。

3“中立”原则。

4回避原则。

五、临床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方式:门诊心理咨询。

(1)宣泄。

(2)领悟。

(3)强化自我控制。

(4)增强自信心是心理“通”的最高表现。

治疗效果=医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患者的依从性。

医患关系模式。

医患关系模式是医学模式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根据萨斯(tsxas)和霍华德(mhohade)的观点(1956),我们可以将医患关系分出三个基本模式。

(一)主动-被动型。

这种模式是反映患者置于被动地位,而医生处于主动的主导地位的一种模式,常用于手术、麻醉、抗感染治疗等技术。对休克、昏迷、某些精神疾病、智力严重低下等病,这种模式是适合的。在这种模式之下,医生为患者做某事,患者就好像是不能自助的婴幼儿,医生则形同他们的父母。

(二)指导-合作型。

这是一种一方指导,另一方配合的有限合作模式。按照这个模式,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医生的作用占优势,医生告诉患者做什么,同时又有限度地调动患者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在这个模式中,医生是主角,患者是配角,很像父母儿童。目前临床上的医患关系多属于此种模式。

(三)共同参与型。

这是一种以平等关系为基础的医患关系模式,双方有近似的同等权利,从事于双方都满意的活动,在临床实践中强调医生和患者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医生帮助患者自助,是一种同志或朋友式的相互依存,相互需要和相互作用的民主的关系,都具有治好疾病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很像成人成人的关系,在大多数慢性疾患中可以见到这种关系。

患者角色的适应不良大致有5种类型。

1角色行为缺如即患者未能进入角色。虽然医生诊断为有病,但本人否认自己有病,根本没有或不愿意识到自己是患者。

2角色冲突同一个体常常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当患病并需要从其他角色转化为患者角色时,患者一时难以实现角色适应。

3角色行为减退已进入角色的患者,由于更强烈的情感需要,不顾病情而从事力所不及的活动,表现出对病、伤的考虑不充分或不够重视,而影响到疾病的治疗。

4角色行为强化由于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患者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慌不安,安心于已适应的患者角色现状。或者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小病大养。

5角色行为异常患者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观、失望等不良心境的影响导致行为异常,如对医务人员的攻击性言行,病态固执、抑郁、厌世、以至自杀等。

心理护理的概念、原则与程序。

1服务性原则。

2主动性原则。

3启迪性原则。

4针对性原则。

5自我护理的原则。

1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2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

3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

4提高患者适应能力。

护理程序由评估、护理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5个步骤组成。

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

一、心理学定义及内容。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边缘性科学)。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反映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表现在发动、制止)。

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关系:

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反作用于认识过程。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伴随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过程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前提,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促进认识发展。

人格(使心理过程成为自己的心理过程):

人格倾向性(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人格心理特征(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实验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分类: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

三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优点:对无关变量进行严格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做精确处理,提高精确度。

缺点:不实用于实际。

测验法:运用标椎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种类: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

基本要求:测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诞生:1897年,冯特(德)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

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

创始人冯特宣传推广(美国)铁钦纳。

主张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三元素:感觉、意象、感情。

首创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

詹姆斯(美国心理学之父意识流)、杜威、安吉尔。

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华生(美)。

以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强调客观的观察和测量。

主张行为反对意识。

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动物实验)。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创始人韦特海墨(德)考夫卡苛勒。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弗洛伊德(奥地利)布罗伊尔《癔症的研究》。

卡尔·荣格埃里克森。

人格动力——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

人格结构——本我(快乐)自我(现实)超我(道德)。

人格发展——性心理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自我防御机制——否认压抑合理化投射反向作用。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第三势力)。

20世纪50年代。

(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

以正常人为对象,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

主张人性本善,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

(七)认知心理学。

1967。

创始人奈瑟皮亚杰西蒙。

研究感官的信息接收、储存、提取和运用等过程。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发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狗摇铃流口水(狗本身看见肉流口水摇铃就有肉摇铃就流口水)。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老鼠按键吃东西(老鼠不知道有东西按键之后有东西要东西就按键)。

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止渴)。

人与动物共有,对具体事物的直接反映。

第二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

人脑高级神经活动发重要特征,间接概况地反映现实。

一、注意概述。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基本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二、注意种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区别: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特点、人的主观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状态。

(1)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2)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方法:

1、明确目的和任务。

2、合理组织活动。

3、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

4、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5、具备丰富的知识经验。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

(熟练地骑自行车)。

三、注意的品质。

(一)稳定性(时间)。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维持的时间。

影响因素:对象特点(单调静止、复杂活动)。

人的主体状态(积极性)。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注意分散与不良的教育有关,甚至是不良教育的结果。例如,儿童集中注意学习,成人经常去转移他的注意。

(二)广度(空间)。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扩大注意的广度,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一目十行)。

(三)分配(有条件)。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有条件:复杂程度、熟悉、自动化、活动是否建立起联系。

(四)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感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一、感觉概述。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二、感觉的测量。

1、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阈限是指界限或临界值。

2、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觉阈限(数值)。

绝对感觉阈限简称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二)差别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与之相应的感受性称为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的大小是用差别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关系。

三、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对适应的'一种描述。

明适应(光适应)对光的感受性下降。

暗适应对光的感受性增高。

闪光融合(灯的频闪)。

视觉后像(眨眼睛不影响看电视)。

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一、知觉概述。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接近原则、相似原则、连续原则、闭合原则)。

(二)知觉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是相对而言的。

知觉对象的选择,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三)知觉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况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

(少女和老太)。

(四)知觉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

三、空间知觉。

运动视差(近处与远处)。

双眼视差。

四、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1、动景运动(两个物体依次出现像一个物体在运动,电字幕、霓虹灯活动广告)。

2、自主运动(游动运动、自动效应,“会动的图片”)。

3、诱导运动(相对静止)。

一、记忆概述。

记忆: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形象、情绪、逻辑、动作、情景、语义、内隐、外显。

三、记忆过程。

(一)识记。

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

2、学习者的态度。

3、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4、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5、识记方法。

(二)保持。

1、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规律“先快后慢”

2、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2)识记材料的数量。

(3)学习程度。

(4)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中间部分容易遗忘)。

3、遗忘原因。

(1)记忆痕迹消退说。

(2)干扰抑制说。

前摄抑制: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

(3)动机遗忘说。

(4)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

4、有效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遗忘规律先快后慢,阻止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强化联系,重新强化记忆痕迹并在脑中巩固下来。促进理解,使学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将他们纳入认知结构中长久保存。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分散学习。

(3)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4)动员多种感官进行多样化的复习。

(5)活动有助于记忆。

(三)再认(选择题)。

(四)回忆(填空题)。

四、记忆系统。

感觉(瞬时)记忆—受到刺激—短时记忆—复述—长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刺激信息呈现以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的记忆。

与感觉记忆的区别: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无意识的,也是未经加工的感觉痕迹。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来自感觉记忆并对其进行操作、加工,是正在操作的、活动的记忆(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记忆广度7加减2组块。

采用言语听觉形式编码。

(二)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学习材料经过复习或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存的记忆,或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意义编码、表象编码、语义编码。

一、表象。

1、表象:表象是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人脑中呈现出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2、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3、种类: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二、想象。

1、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3、创造想象:不依据形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幻想: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2、重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3、种类:动作、形象、抽象/聚合、发散/直觉、分析/常规性、创造性。

4、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创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5、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

6、问题解决过程:初识状态、目标状态、中介状态(克服阻碍)。

8、定势: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9、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10.动机与学习效果呈倒“u”字型。

1、情绪: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产生机制:认知评价。

3、情绪情感功能:适应(婴儿哭)、动机、组织、信号。

4、情绪也情感的关系。

区别:

(1)情绪——生理性情感——社会性。

(2)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在后。

(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

(4)情绪表现——外显性情感表现——内在性。

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情绪依赖于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5、基本情绪:喜怒哀惧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6、心境: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渲染性)。

7、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8、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9、情感。

道德感:个体根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对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基于美的需要,按照个人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1、意志: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鱼和熊掌都要。

(2)双避冲突(回避—回避)牙疼和治疗都回避。

(3)趋—避冲突(接近—回避)想参加比赛,又害怕失败。

(4)多重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换工作工资待遇人际关系等。

1、人格: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格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可塑性、独特性、社会性/生物性。

3、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是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根本动力。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内容:

(1)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其次序是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成长性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人类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需要。

(3)人类的需要可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

(4)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也称匮乏性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但不是每个成熟的成年人都能自我实现。

存在问题:

(1)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体质和遗传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忽视了人需要的社会性。

(2)提出的自我实现是极少数人的自我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

(3)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控制作用。

(4)在需要的研究方法上,用描述法对有成就的人进行整体分析,对需要的研究仅停留在经验性的分析上。

5、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与目的,是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根本动力。

6、动机=需要+诱因。

7、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对学习本身)。

外部动机(当班长)。

8、韦纳成败的三个维度:

(1)内归因和外归因。内:努力、耐力、个性;外: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

(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努力;不可控:运气。

1、气质:气质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和稳定的动力特征。

2、心理活动动力特征: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3、气质类型:胆汁质(张飞)、多血质(默默受气)、粘液质(沙和尚)、抑郁质(林黛玉)。

4、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5、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1、性格:人在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性。

2、性格和气质的关系:

区别:

起源:气质——先天性格——后天。

可塑性:气质——变化慢性格——变化快。

联系:

(1)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

(2)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形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色彩。

(3)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速度。

3、共同体质:共同体质是指同一文化形态下群体都具有的特质。

4、个人特质: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

5、五因素模型:外向性(活力、热情)/宜人性(利他性、爱)/责任感(克制、拘谨)/神经质(消极情绪、精神过敏)/开放性(独创性、思想开放)。

1、能力: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2、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3、智力结构:操作、内容、产物。

4、卡特尔的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g因素)。

流体智力:与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大部分先天)。

晶体智力:经验的结晶,它是对流体智力应用的结果(大部分后天习得)。

5、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树立多元评价观)。

空间、音乐、言语、逻辑数学、人际、内省、身体运动。

6、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名词解释: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感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记忆: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表象:表象是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人脑中呈现出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

情绪: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心境: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渲染性)。

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意志: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是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根本动力。

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与目的,是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根本动力。

气质:气质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和稳定的动力特征。

性格:人在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性。

能力: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短时记忆:刺激信息呈现以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的记忆。

长时记忆:学习材料经过复习或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存的记忆,或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据形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道德感:个体根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对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基于美的需要,按照个人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一

我来告诉你,事实上你想错了,你只看到别人表面风光潇洒,却没有看到他背后的付出和努力,也没有看到他背后为了自己家庭还有生活的圆满付出的辛酸和劳累,你感觉自己苦累,是拿自己内心上的累,和你眼睛看到的别人表面上的风光作对比,最终你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最苦最累的,再加上偶尔心情不好,遇到点小挫折,就更让你坚信这一点,于是你就恶性循环,让你更感悲伤。

阿龙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这个家庭充满了暴力,他爸妈经常在一起吵架,并且偶尔还互相打得头破血流,另外因为家里穷,阿龙很小就辍学出去干活打工挣钱,这让阿龙小时候内心里埋下了阴影,他总是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最不幸的,没有人比他自己的生活更苦更累了,这让他长大后也是变得非常内向,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甚至后期想到了自杀,直到后来有一次他坐出租车,遇到了同龄人王孔,才改变了他的看法。

王孔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有一次阿龙坐他的车,聊了起来,阿龙感觉王孔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就认为他的家庭生活状况一定会很好,可听王孔说完他自己的经历,阿龙才感觉自己其实跟他比起来是很幸福的。原来王孔在六岁的时候,爸妈就因为车祸去世了,于是跟着仅在世的爷爷生活,而爷爷经常出去打麻将,偶尔输了钱喝点酒,回来还打骂他,在王孔12岁的时候,爷爷像往常一样,喝点酒往回家走的路上摔了一跤,摔到脑神经了,从此瘫痪在床,于是王孔12岁开始,他就担负起了照顾爷爷的任务。他每天去田地里干活,还要回家做饭,照顾生病的爷爷,也是命苦的不行。不过由于他乐观努力,而且有孝心,被一个隔壁村的有钱人家看上了,把姑娘下嫁给他,后来才开上了出租车,现在生活比以前舒服多了。

阿龙听了他的经历之后,瞬间明白,其实自己不能够只看别人辉煌的表面,背后的劳累也需要去深深体会。

曾经小编毕业后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那么一个经历,一开始感觉自己上班特别累,总感觉人家学校门口用餐车卖快餐的挣钱多又舒服,于是到人家那拜师学艺,人家问我为什么想来餐车帮忙打工,我跟人家说了来的理由,告诉人家自己的目标以后也是干流动餐车,人家就告诉我说开饭店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我说看起来也不苦呀,而且吃饭的人流量也多肯定挣钱,人家就说他自己每天6点起床,去市场买菜用一个半小时,采购完7点半到家,切菜洗菜炒菜用2个小时,那就9点半了,拉到学校门口去卖就10点了,卖到下午3点,然后回家继续炒菜,炒好了菜,到4点又拉到了学校门口,卖到晚上11点然后回家睡觉,看是一个月挣1万多,可是每天工作16个小时左右很辛苦的。

听了人家一番话,我才恍然大悟,我才明白一份辛苦一份收获,光看到表面人家挣钱很容易,却没看到人家的付出和劳累也是很大的,从那开始我也不感觉自己上班特别累了。

通过以上两段经历也能看出,不论是精神的劳累还是身体的苦累,总有人比你更苦更累,所以不要认为你是最苦最累的,看了这篇文章,心理平衡多了吧,你还感觉自己是最苦最累的吗?欢迎评论。

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二

(1)公元六世纪初,南朝人刘勰的著作《新论·专学》中提到了类似现代“分心测验”的思想。

(2)在中国古代,“七巧板”是很常见的一种儿童玩具,其实它可以作为创造力测量的工具。

(3)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思想中包含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定性描述及带有道德判断色彩。

(1)1916年,樊炳清先生首先介绍了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2)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师范学校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两个心理学实验室,廖世承和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心理测验课。1921年,他俩正式出版《心理测验法》一书。

(3)1922年夏天,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教育心理测验专家麦考尔来华讲学。

(4)1924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30年代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

(5)1931年由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萧孝嵘等倡议,组织并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

(6)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7)至抗战前夕,由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制定或编制出的合乎标准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约20种,教育测验50多种。

(1)1936年,苏联在批判“儿童学”时扩大化,心理测验也被一概禁止。

(2)从1978年北京大学首建心理系开始,心理测验才重新得到恢复。

(3)1979年,林传鼎、张厚等以国外资料为参考,编制了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4)1980年初,北师大心理系开设了心理测量课。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立了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加强了测验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心理测验的产生,是出于实际需要。最初,人们用测验,是因为要治疗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病人。

(1)法国的医生艾斯奎罗第一个把智力落后与精神病分开。他认为,精神病以情绪障碍为标志,不一定伴随智力落后,而智力落后则是以出生时或婴儿期表现出来的智力缺陷为主要标志。

(2)50多年后,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内提出应该从正常学校学习的儿童中筛选出不适应的儿童,安排在特殊的班级里学习和教育。此举动导致了心理测验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诞生。

(3)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是心理测验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还给心理测量带来了另一个副产品:严格的标准化程序。标准化是现代心理测验的重要评价指标。

(1)弗兰西斯·高尔顿是第一个倡导心理测验的人。他于1884年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专门设立了一个“人类测量实验室”。他的这一举动是心理测验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系统地测量个体差异的尝试。

(2)高尔顿还是使用评定量表和问卷法的先驱。并且他发展了分析个体差异资料的统计方法,不仅扩充了古特列特的百分位法,而且创造了粗浅的相关计算法。

(3)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1980年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于《心理》杂志上,这是在心理学文献中首次出现“心理测验”一词。

(1)1904年比内为了鉴别弱智儿童,他与西蒙合作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智力测验--比内-西蒙量表。1905年,他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了文章《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介绍了该量表,历史上称为“1905量表”。从此,比内-西蒙量表宣告诞生。

(2)比内-西蒙量表自1905年发表后,比内和西蒙亲自主持过两次修订,一次在1908年,一次在1911年,此时比内已不幸去世。

(3)1905年量表主要强调的是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也就是比内认为的智力的基本组成成分。1908年版的量表删掉了1905年版中不合适的题目,增加了新题目,题目总数大59个。所有测验题目按年龄分组,从3~13岁。测验的结果用“智力水平”来表示。人们常叫它为“智力年龄”。它表示一个儿童能完成何种年龄水平的儿童所能完成的测验。

(4)最有名的是1918年出版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修订的“斯坦福-比内量表”这一量表首次使用了“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为iq,是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

(5)比较有名的几个测验。

1智力测验:推孟的研究生欧提斯编制的团体智力测验,2后在次基础上发展出美国陆军用甲、乙两种测验。有基于因素分析理论编制的测量多项能力的韦克斯勒的儿童智力量表。还有桑代克编制的标准化教育测验。

2人格测验:1917年武德沃斯设计的“个人资料调查表”。1912年问世的罗夏克墨迹图测验(rit)和于1943年首次出版,由哈撒韦和麦金利编制的目前影响最大的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测量就是确定一个事物的属性的量多少。因此,我们所指的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事物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参照点:它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绝对的零点;二是相对参照点。最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零。心理测量中所用的参照点都是人为的,因而测量的结果常常不能以“倍数”来解释。如iq=100的人iq=50的人的智力的两倍。

量表是由人来制订的,依单位和参照点的不同,量表的种类也不一样。根据测量精度高低,斯蒂文斯将量表分为四个水平,由低到高分别为: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

种类定义特点备注。

(1)命名量表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对事物进行分类。命名量表中的数字没有任何数值意义,不能作量化分析。无大小意义,只表明类别。无参照点和单位。无法比较大小或进行任何数学方法运算。

(2)顺序量表表明类别的大小或某种属性的多少。主要用于分等论级和分类。数字仅表示等级并不表示某种属性的真正量或绝对值。无参照点(没有绝对零度)和单位。无法进行数学方法运算。

(3)等距量表存在大小关系。无绝对零度,但存在相对零点。可以进行数学运算,有相等单位。

(4)等比量表是最精确的测量。大多是物理量表。而心理量表只能达到等距量表水平。可以知道事物之间的某种特点上相差多少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有相等单位和绝对零点。可以进行数学运算。

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反映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

这一定义包含有至少三个基本要素:行为样本、客观测量和标准化。心理测验要测量的是心理特征,但它要通过测量人的行为来实现,从行为测量中来推知心理特征。这就要找有代表性的少数行为作为全部行为的样本。

心理测量要做到客观必须在测验编制、实施、评分、解释过程中减少主试和被试的随意性程度。标准化的测量是测量客观性的根本保证。

间接性、相对性、客观性。

(1)按测验的内容分:能力测验(智力测验、反应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如成套的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如epq、mmpi等。

(2)按测验的对象特点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3)按测验表现形式分:文字测验(纸笔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4)按测验的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

(5)按测验的时间分: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6)按测验要求分:有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行为测验。前者要求被试尽可能作出最好的回答,而且有正确的答案。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均属此类。后者要求被试按照日常习惯回答,无正确答案,所有人格测验均可称为典型行为测验。

16、心理测验的功能:

(1)从实际应用角度看:选拔人才、岗位安置、诊断、评价、辅助咨询。

(2)从理论研究角度看:搜集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实验分组。

17、正确的测验观:

(1)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2)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心理测验的最大问题是理论基础不够坚实。

(3)科学地看待测验,防止乱编滥用。

18、错误的测验观: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文化公平测验(只有相对的文化公平,没有绝对的文化公平)、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三

6.人离开宿舍时一定要关好门窗;

10.在商店、公交车站台及车上等人多拥挤的地方,要防止后裤袋,背包里的钱物被人扒窃,背包应向前背。

2.不要轻易相信张贴的广告或网上勤工俭学,求职应聘等信息。

1.骑车时,提包,皮包应随身携带,而不能将包放在车框里或车架上;

2.步行要走人行道,不要走路边;

4.不幸被抢后,注意观察作案人员特征,同时记下他的车牌号码,并及时报警。

1.遇到电话骚扰要及时和保卫处联系,以免遭到身心伤害;

2.在平时交友时要保持谨慎。

1.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道,不横穿马路,不闯红灯;

2.混行道路上,注意靠边走;

3.过马路不要打电话或者发信息;

4.不要在道路两边嬉戏,打闹。

1.不要随意在宿舍点蜡烛,点蚊香;

2.不要用大功率电器,不随意乱拉电线;

3.不在宿舍堆放易燃物品;

4.懂得相关自救常识,疏散逃生的方法。

让同学珍惜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开展安全教育的一个目的,但绝不是终极目标。我们的安全教育是让同学们知道,在安全教育班会里所学的防护知识,不仅要保护自己,更要帮助别人。在他人有危险的时刻,要能勇敢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爱心,以实际行动来关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教育,首先要以学生了解和认识生命财产的现象、培养珍惜生命财产、热爱生命财产的情感为基础,方能很好地进行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教育,以致达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是我们开展安全教育的基础,更是我们对同学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篇十四

一、什么是心理学(psychology)。

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问。

psyche+logos=psychology。

灵魂词语、语言心理学。

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mind),心理学是对心灵的研究,或称心灵哲学(philosophyof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f.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三、心理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

“魂不附体”现象。

1、脑是心理的器官。

从物种发展史也可看出,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个体发育过程来看,人的心理是随着脑的发育而逐渐发展的。

从临床研究成果来看,人的某种心理活动与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密不可分割。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如果没有客观刺激,也就不可能引起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以及相应的心理活动。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按其反映的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因为它反映的是外界事物和现象,是由外界事物决定的,同时又是通过脑的神经过程实现的,并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它又是主观的,因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个人或主体进行的,是通过主体已有的主观世界为中介,进行加工折射而产生的,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4、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脑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有健全大脑的人,如果脱离了人类社会环境是不可能发展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机能的。

例:印度狼孩。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

现代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这一年,w.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宣告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学中派别林立的时期。在心理学独立之初,心理学家们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学派。

structuralpsychology。

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w.冯特和e.b.铁钦纳。

研究对象:意识经验。

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functionalpsychology。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它代表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

先驱人物:w.詹姆斯。

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卡尔。

研究对象: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研究方法:内省法、客观观察法、实验法、文化产物分析法。

研究任务: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

behavioristicpsychology。

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创建人:j.b.华生。

研究对象:行为。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研究任务: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1849~1936)。

苏联生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849年9月26日生于梁赞,1936年2月27日卒于列宁格勒。1870年在圣彼得堡大学学习动物生理学,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单纯给狗听铃声,狗不分泌唾液,铃声是无关刺激物,此时对唾液分泌没有影响!

给狗听铃声并喂食(食物是强化物),狗分泌唾液。

给狗吃食物,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

铃声和食物多次结合,狗只要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形成条件反射。

新行为主义。

neo-behaviorism。

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后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e.托尔曼、c.赫尔和b.f.斯金纳。

behavioristicpsychology。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b.f.斯金纳(1904~1990)。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1904年3月20日生于宾夕法尼亚洲的萨斯奎纳,1990年8月18日卒于波士顿。193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两种条件反射形式的比较。

区别:经典性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联系起来建立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通过训练将奖赏与“随意”反应联系起来建立条件的。

联系:都是建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后都必须用无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才能巩固,否则便会消退。

条件刺激。

用奖赏对特定“随意”

反应进行强化。

gestaltpsychology。

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的同时,德国也涌现出另一个心理学派别——格式塔心理学。创使人: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基本主张: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心物同型论:在人与自然的网络中,物质的物理活动机制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机制,与人的大脑的心理活动机制之间存在着同一性的关系。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

——潜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fruid的人格结构理论。

自我。

(现实原则)。

超我。

(至善原则)。

本我。

(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的后期理论。

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

——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它是仇恨的动机,表现为侵略的倾向。人格结构理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组成。

回顾与反思。

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派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方法以及对心理现象的理解等方面都存在尖锐的分歧。一方面,它对心理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形形色色的现代哲学,学派间的争论表现了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混乱。此外,心理学家们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使他们爱用一种片面性去反对另一种片面性,也加剧了各派间的争论,使刚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心理学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机。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后,学派纷争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各派间就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这种思潮不是以学派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范式、一种潮流、一种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引导心理学家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中寻找行为的原因。一般假设:心理现象与社会现象能够最终依据生物化学过程加以理解。如,他们可能会用你脑细胞中确切的物理过程来解释你是如何阅读这句话中的词语的。

研究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脑电图法和生物化学方法等。

行为主义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研究在某些应用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程序学习:将学习材料分解成一些小的片断,并按顺序一步步学习,对学习结果予以强化,成功地学会了一个片断之后,再继续学习下一个片断。(计算机教学)。

——行为治疗:应用于具有心理障碍的儿童或成人的临床环境,帮助其改变或消除不需要的行为或不适应的行为,代之以需要的或适应性行为。(系统脱敏)。

——生物反馈:通过训练让个体自行控制自己的身体过程。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批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如a.弗洛伊德、克莱恩、艾里克森等,将精神分析的理论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不再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

心理学的认知革命是作为对行为主义的局限的另一个挑战而出现的。认知观点的中心是人的。

思维以及所有的认识过程——注意、思考、记忆和理解。(s-o-r)。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在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研究,把人类行为的动力从理论上加以系统整理,提出了需要层次说,认为人类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人在同一时间内存在的多种需要,有主导性需要和辅助性需要,人的行为是由主导性需要所决定的;人的需要很难得到全部满足;人类的需要与个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人们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客观地对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并进行客观地分析,决不能附加任何主观臆测、揣度和设想。

系统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用系统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研究问题,把人的心理现象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来进行探讨,反对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发展性原则。

在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时,必须遵循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考虑到研究的教育意义,看其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是否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