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0:59:12 页码:14
2023年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汇总15篇)
2023-11-12 20:59:12    小编:ZTFB

教案的编写还应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和表达的准确性。教案编写应注意语言简明、清晰明了,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学生的接受。教案范例中所包含的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可以启发我们对教学过程的思考。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一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直尺、米尺若干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3、巩固米的认识。

4、米和厘米的关系。

5、课间休息。(小故事)

6、巩固新知

7、课后实践活动

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我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一些环节处理上还很不到位。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二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三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57~58页。

1、知识技能: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2、数学思考:探索中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的算理。

3、问题解决: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加减法的意义。

4、情感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课件、小棒、计数器

课件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直接要求学生提出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进入本课学习内容。

解决提出的问题: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玉米?

比多比少,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相差多少,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怎样列式呢?

学生用减法计算,算式是: 57 - 42 = ?

独立尝试,抽生汇报。

1、把42拆成4个十和2个一,先用两位数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2、把57拆成5个十和7个一,把42拆成4个十和2个一,先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再把结果相加。

你能用摆小棒的方法,验证刚才的算法吗?(能)学生尝试。

在小组内一边摆一边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设计意图】首先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再借助小棒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

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说说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师巡视、个别指导,指名生汇报操作过程。

除了这两种方法,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减法的竖式过程:(师板书过程)

5 7 先在上面写出被减数57,

-4 2 再在下面写出减数 42,个位对个位,十位与十位对齐

1 5 从个位算起,7-2=5,再计算十位5-4=1,得到15。

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计算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设计意图】通过拨计数器加深学生对位值的理解,为学生理解竖式做支撑,明白相同数位相减的道理。当学生理解了算理后再来巩固计算的具体写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指导学生完成。

1、森林医生,学生说一说错误原因并纠正。

2、用竖式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解答过程。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实现情知共融。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四

练习二 px。

巩固6、7、8、9的加减法。

算式卡、小圆片。

一课时。

一、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五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六

学生在幼儿园接触过1-5各数,他们能够熟练地数数,有的甚至能够疏导100多,从表面上看,他们已经很熟悉这些数了,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对数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这些数,对它们的用处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没有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对生活中离不开数的价值缺乏体验,还没有对这些数产生较强的喜爱之情。

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1课时。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举起你们的双手,跟着老师一起做。我说一句你们跟着说一句。(师生一起做变变变的游戏)。

师:刚刚我们变手指是从几根指头变到几根指头的?(随机引出一根指头到五根指头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1-5的认识》板书课题(1-5的认识)。

二、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南瓜/花朵/老奶奶……)。

2、生自主观察,图中有多少个南瓜、多少朵花?并随机指导三、指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

1、师:图中有什么数量是1?

(一个老奶奶/一只小狗/一串玉米。)。

教师:(那我们数量1的东西数完了,接下来应数数量几的呢?)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中可以用数“2”表示的东西。

2、师:它们的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2”表示。2数完了应该数几呢?就请同学们数出图里面可以用数“3”表示的东西。

3、3数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数?

4、请同学们数数,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4”表示的呢?

5、小鸡和向日葵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4”表示。接下来我们应该数?

6、:请同学们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5”表示?

(南瓜、玉米的数量是5,可以用数“5”表示)。

四、指导认读。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计数器。上面有几颗珠子?

教师:1颗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们再加一颗珠子,现在是几颗啊?(相机做练习)。

五、指导书写。

教师:1是从上往下写,稍稍有些倾斜;2像一只小鸭子;3像小耳朵;4要写得直直的,不能有弯曲的地方。

六、练习。

生在方格本上写1~5。

七、布置作业。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两道题完成。

1~5学生们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过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通过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讨。但实践下来发现课堂游戏少,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多开发一些数学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七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一情景引入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八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课前让学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长,同桌准备一根米尺与课件。

1、目标确定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这一长度单位,并通过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2、教学策略选择

(1)让学生成为建构新知的主人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通过引导、组织及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构新知时,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去亲自体验。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环节突破重点:第一,回忆活动,建立表象。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时间”、“数一数步数”等活动,建立学生对100米的表象,从而让学生推出:10个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来回5次是1千米,大约走15分钟是1千米......第二,学生描述1千米的长度。学生对千米的初步认识后,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就录制一段录像放给学生观看,就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刚才走了1千米。运用媒体教学一方面学生亲身体会到1千米到底有多远,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另一方面,学生观看时,每看到一处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着说:这就是“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些信息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拉近了学生与千米的距离,从而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千米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平阳瑞安

50千米38千米

乐清灵昆

45千米20千米

师:小朋友见过这些牌子吗?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吗?

师: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长度单位是很常见的,1千米有多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

(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怎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一般学生会从来回次数、所需的时间和总的步数来回答)

100米长度的表象基础上感知1千米的长度,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备芽若学生提出同学间所需时间和总的步数相差较大,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相差,然后得出全班的大约值。

(二)介绍1千米=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单位,可以写作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三)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20xx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四)强化感知1千米的长度

水闸-现代概念大约1千米

师:其中第2条路是老师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老师骑摩托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学校出发到现代概念大约用了1分30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镜头来感受一下(课件播放录象)。

(一)教学换算

师: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边说课件边出示图片)

师: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板书:4千米=()米(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5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

(同桌互说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二)练习:

1、9000米=()千米800米+200米=()千米

4千米=()米3千米-1000米=(米

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交通工具连一连。(略)

(三)解释与拓展

课件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等让学生能说说指路标志、限速标志的意思。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让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与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学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远。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长度

(课件出示图片,引起回忆后交流)

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大约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约用了多少步?(大约走了200步)

师:从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00米呢?(板书:10个100米)

师:根据这100米的路程,你还可以这样描述1000米的长度?

生:从美容院回到校门口一个来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个来回.

生:走100米大约用了1分30秒,按这样计算,走1000米大约需要15分钟。

生:走100米大约用200步,走1000米大约需要走20xx步

......

片段二: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师:我们用10个100米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走1千米大约用15分钟的时间,走1千米大约用了600步等分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同学们能不能观察、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长度,再来推想1千米有多少个这样的物体?用你自己的方式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

(1)观察、测量后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生1: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xx块这样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长1米,1000根米尺连接起来就是1千米。

生3:教室门高约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快冲天了!

生4:一张课桌的长约1米,1000张课桌连起来约1千米

生5:一个同学把两臂张开伸直大约是1米,1000个同学手拉手大约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长约4米,250个黑板连起来大约是1千米。

生7:学校操场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

生8:体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长是50米,游10个来回就是1千米。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九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数据收集整理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十

1、知识目标:懂得将较复杂图形进行分割、填补、移动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会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特别是利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割补、移动等方法求出图形的面积。具有处理图形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

利用分割的方法,把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再计算。

会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本节课采用学生动手操作、以实验发现为主。在实施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适时地演示;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发动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导归纳能力。

多媒体、课件,学具为有地毯图样的小卡片。

1、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四副有美丽图案的地毯,让学生观看后说说。

美在哪里?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地毯上的图案。

3、课件出示有蓝案的地毯图片。

笑笑和淘气看见一块地毯,图形如下图,笑笑想,地板上的瓷砖铺成的图形多美啊!这里面有什么数学问题吗?(一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

生:是对称图形,是由许多小正方形组成的。

师:对,大家观察很认真,这个图形是对称的,很美。

师:给大家提了一个数学问题,看着这幅图,大家猜一猜可能是什么问题?

生: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多大?

师:猜得真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毯上的面积”。(板书)。

1、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策略。

师:大家每人手中都有一张跟大屏幕上完全一样的图。先独立思考,将想到的方法简单地记录到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2、合作交流,对比择优。

师: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各自发现的方法,然后记录到合作卡上。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方法最多,最简便。

(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生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

生2:用总的14×14的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

生3: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

生4:转移填补,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蓝色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

师:对于各组发现的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更简便,为什么?

生:方法1直接数太麻烦,方法3把这个图形分割成4块,算出或数出其中一块的蓝色面积再乘4比较简便。

生:方法4想法很巧妙,也比较简便。

……。

师:(小结)大家对比很认真。对于这种在方格图中计算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用大面积减小面积,还可以对整体进行分割,一部分一部分数或算。具体运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对待。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还可以“大减小”。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还可以把他们写进数学日记。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十一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正负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会解决正负相差的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运用抵消的思想处理数学问题。

课件,练习纸。

1、师生游戏。

师:同学们,剪刀石头布的游戏玩过吗?(玩过)好,我们就来玩玩,谁愿意和我玩?

(师生游戏,其它学生当裁判,并要求做好记录)。

师:谁来说说你的记录结果,你认为谁赢了?

师:比赛的时候还要给比赛双方记录成绩,你认为怎样记录成绩好呢?

(揭示课题)。

出示评分规则:胜一局记1分,平一局记0分,负一局记-1分。

(师生共同记录比赛成绩)。

师:现在我俩的得分分别是多少?

师:你是怎样想?

生:+1和-1可以互相抵消?

师:抵消是什么意思?抵消的结果是多少?

2、生生游戏。

师:你们想自己玩一次吗?两人一组,3局定胜负,必须有一人记录成绩。

(学生活动)。

(反馈比赛结果)。

3、深入了解抵消的应用。

师:如果老师想反败为胜,你认为老师至少还要胜几场?

师:这时两人得分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师:除了像+1和-1,+2和-2这样的数相抵消结果为0,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5和-3,-5和+3还能互相抵消吗?

小结:意义想反的两个数,我们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把正数和负数合并起来,我们可以采用抵消的方法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天宫神八交会对接)。

师:从这张图片你看明白了什么?

师:你知道太空人两餐相差多长时间吗?

师:你还能提出新的问题吗?

师:生活中除了赢分和输分这样的量可以用正负来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师: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只要你用心感受,那么它就在你的身边。

(课件出示:一个11岁儿童的标准身高150厘米我们把它记作0,想一想你的身高是多少,应记作什么?)。

(学生思考后,全班反馈)。

出示表格。

(1)完成表格。

(2)求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方法一:(150+145+157+155+148)÷5=151(厘米)。

方法二:(0-5+7+5-2)÷5+150=151(厘米)。

(3)比较两种方法。

(4)仔细比较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新发现?

(5)认识数轴。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十二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十三

1.使学生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以及成数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理解成数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一)复习准备

1.李庄去年种小麦50公顷,今年种小麦60公顷。今年比去年多种小麦百分之几?

师述:农业收成,有时用成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板书: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2、成数的含义。

师述:什么是成数呢?在五年级我们学过“几成”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它相当于10%。

(1)口答:

“三成”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三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七成 二成五 五成相当于百分之多少?

3、售价加两成是什么意思?求售价应先算出什么?

还可以怎样算?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4.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

(2)减产一成五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述:在列式计算时,我们可以直接把“成数”化成百分数,用百分数进行列式计算。

板书:

37.4×(1-15%)

=37.4×0.85

=31.79(吨)

答:今年产棉花31.79万千克。

3.练习。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知道了“成数”的含义,以及“成数”与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学习了有关“成数”的一些实际的、简单的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1)某县今年棉花产量比去年增产三成。这句话的意思是( )是( )的30%。

(2)一块麦地,改用新品种后,产量增加了四成五。这句话的意思是改用新品种后产量是( )的( )%。

2.把下面的百分数改写成“成数”。

75% 60% 42% 100% 95%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十四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二年数学上:《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设计。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口算卡片、此行黑板、图片。

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生:开火车口算

1、观察情境图

看84页的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2、师:(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生: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用乘法简便。

(2)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反馈交流、并展示。

3、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

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4、口诀记忆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出示83页3题

生:独立圈出9的倍数,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1、教师口述:五九( )

指名填、抢答。

2、练习十九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

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1、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几个几是多少,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3、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小学数学教案《二年数学上:《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设计》。

看图算式并说出表示的意义

(1)( )

(2)( )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1、根据2题小组摆一摆,讨论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2、用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

(1)做一做9、题,订正时重点说说式子的含义。

(2)同桌讨论8题的做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10棵树几个空?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看11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

第三课时

1、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小组准备全部乘法口诀卡片

生: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师:引导学生回答

提问:(1)学过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1、小组为单位用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2、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师:出示乘法口诀表

师:1、引导学生观察这张乘法口表。(横看、竖看、斜看)

生:小组讨论整理,全班交流。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 )=( )

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篇十五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

3、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

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形状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形状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 )

象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

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

这些角都叫什么角?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学生边画边说。同桌相互评一下。

学生按操作画,教师巡视。

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选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1、做练习的第二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说一说,这堂课你认识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领?

直角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三角板画)

本节课由于找三角板中的直角出现困难,所以课堂节奏有些慢,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直角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周围许多的物体表面都有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效果不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