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物理教学论文通用(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8:43:14 页码:13
物理教学论文通用(实用10篇)
2023-11-12 08:43:14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能力,它帮我们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提炼经验教训,不断进步。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都需要重视的话题。以下总结范文包含了一些典型问题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中寻找自己的共鸣和切入点。

物理教学论文通用篇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各地学校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地探索更多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还要视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而定,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物理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科,对其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不甚了解,需要老师当好“引路人”角色。为了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我们应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策略有:

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虽然物理是初中生刚学习的学科,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物理现象,如,摩擦、沸腾、凝结、声音的传播等,都是物理探究的学习内容,所以,物理对学生而言既陌生又熟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现象来驱动学生去自主探究现象所蕴藏的科学理论,以有趣的物理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由于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从改革教学课堂开始,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物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冬天时衣服上产生的静电、彩虹的形成、近视眼镜的原理等,针对这些物理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散思维,积极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再由教师进行评价,纠正错误观点,有助于学生有效加强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二、注重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物理是一门与实验密切联系的学科,很多科学理论都要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在我们新课标初中物理的教材中,更加注重对实验的探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然而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并没有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而是通过课件演示或者根据教材内容讲解一下,忽视了动手做实验的重要性,这并不利于学生学习物理。一方面实验能把学生带到一个学习的氛围里,因为进到实验室后各种实验物品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和观察实验更能牢固掌握知识点,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例如,在测试沸水的温度时要使用温度计,由学生亲自动手测试可以有助于学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与读法,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生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过去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效果不理想,因此,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由学生自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主要是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竞争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探究学习,主要是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这三种学习方式都建立在学生自愿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又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让学生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

四、以导学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学案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教学策略,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逐步深入引导。导学案也就是要把学生导入学习过程,可作为学生预习的指导材料,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实验步骤可通过导学案的形式来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教师要在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难度、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导学案,为学生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偶尔在学案中增加一些有趣的内容或者寄语,让学生学起来更有动力。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物理教师应在了解初中生学习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教学论文通用篇二

目前,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的运用,主要是物理教师将现代媒体技术运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将其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目前大多数课堂教学都采用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使用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其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线性呈现的板书设计。

这是信息媒体在课堂教学应用的最普遍的形式,相对来说也是信息媒体应用的最低层次。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电子板书,或者说是传统板书的电子化和多媒体化。但是与传统的小黑板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可以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信息。

呈现的信息量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由于事先在电脑中存储了大量的有关信息,课堂上调用速度很快,其信息的呈现量主要受学生的接受能力制约。

2.信息的呈现方式生动活泼。

与传统的板书和挂图相比,多媒体的信息呈现方式极其丰富多彩,色彩、字体、动画方式、音响等都是传统的板书、挂图望尘莫及的。

3.可以呈现大量图文、视频信息。

多媒体可以将大量的图文信息和视频信息进行整合,大大地改善了信息的传递条件,更为有利的是,多媒体出现的图片和视频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更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

4.教师制作电子板书简单易。

行由于powerpoint等软件的简单易学,功能完全能满足电子板书的要求,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够利用它轻松地制作电子板书。然而,在大量应用电子板书的过程中,其缺陷也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主要缺点有:

(1)信息呈现的单向性。

由于其板书设计已经相对固化,课堂教学的思路受到很大的限制,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反应缺乏调控的能力,教师几乎无法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对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使课堂中师生互动几乎无法进行。

(2)受到学生接受能力的瓶颈。

制约由于多媒体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信息,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会无限制地提高,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加大课堂的容量,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接受效果。

(二)实验现象的重现和模拟设计。

现代多媒体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应用现代媒体技术,超越课堂的时空限制,给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接近现实的虚拟现实。在中学物理课程中,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较好地解决实验条件不足,无法演示,实现现象不明显,可见度不高,或者实验演示有危险性等问题。如果再加上一些形象的过程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实验的本质,这也是给传统教学带来的'最大帮助。

1.导向性。

与演示实验相比,多媒体模拟有着强烈的教师主导意向,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造型、画面自身运动和镜头组接只向学生展示那些要求他们看到的情况,从而引导学生接收那些我们要求他们接收的教学信息。

2.分析性。

多媒体课件可以借助于画面显示的历时性把一个现象的全过程从开始到终了一步一步展示出来,也可以把一个研究对象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节逐次展开,实现了对过程和现象在顺序上与结构上的分析。

3.综合性。

多媒体课件可把若干有关现象一个一个在屏幕上进行罗列显示,并实现对照,还将若干个画面同时显现在屏幕上,达到同时对比目的,学习者借助于观察画面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对比,找出异同之处,完成了对现象的综合概括,获取了总体认识。

二、在多媒体课件中,学生扩大了观察的视野。

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简单和有效性,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索性就省略了演示实验而直接采用课件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在当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一做法也引起了物理教师的争论。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脱离物理教学本质的做法。我们必须明确,物理学研究的是生动活泼的现实世界,学生必须学会从现实世界中观察、归纳、演绎的本领和意愿,而不是在电脑模拟的虚拟世界中进行所谓的研究和探索,学生的动手实验是电脑模拟永远无法替代的。

从学生的接受性来说,多媒体课件对实验的模拟演示,改善了信息传播条件,减少了因媒体使用不当而造成的信息损失,从而为实现教学目标创造了良好的必要条件。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媒体的这一优点恰恰也是其局限之处,多媒体的课件演示所展现的实验和现实的实验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最纯粹的,已经过滤了几乎所有的次要因素,是一种高度提纯的、模型化的实验演示。

通俗地说,这些实验永远也不会出现故障和问题,也不会有误差,即使有的话也认为是虚拟的。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说,这是一些“结构优良”的问题,而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需要一些“结构不良”问题。所以,多媒体所呈现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都是经过教师加工和提纯的,是一些“细粮”,而学生的成长既需要这样的“细粮”,更需要一些原始的,原汁原味的“粗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10篇《物理教学论文物理教学论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物理教学论文通用篇三

初二学生大多处于十四岁左右,正值青春期,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于生理上变化,也开始导致了学生心理上也产生着巨大变化。这一时期,学生对任何求知事物都具有旺盛求知欲,对各种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好学好问并富有幻想,但是他们高昂学习热情往往是短暂,对任何事情都只是“三分钟热情”,缺乏毅力。而且现在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过分溺爱,致使学生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面对冷落时,极易“崩溃”。耐挫性较差,当然他们也有许多优点,比如个性张扬,有自己个人见解,创新和拼博精神较强,充满活力。这些正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精神元素。

二、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特点。

“物理乃万物之理”,这些道理有深有浅,而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历经数次教育改革,特别是现在如火如荼开展新课程改革,使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难度一降再降,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是一门以观察与探究实验为基础、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为主旨,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学科。物理研究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初二物理经过教育专家认真编排后,从科学之旅讲起,从人们生活中最简单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导入,再进一步讲解近现代功勋卓著电和磁,九年级再讲解力学和现代物理常识,这样精心编排使初二学生对物理认知,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事物开始学习,完全符合学生由易到难认知规律。在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中有许多智趣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兴趣,使学生建立学习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创新科学宏伟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三、物理教师切实做好观念转变,认真履行主导作用。

农村物理教师要认真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不要加重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难度,认真全面做好学生减负工作,但是我们农村物理教师应当把初二学生减小包袱,要自觉自愿背到自己肩上,通过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博览最新物理科技动态,增长丰富自己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做到“学生减负,老师增富”。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新课程标准,农村物理教师充分发挥物理科实验丰富和贴进生活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我们广大农村物理教师积极转变教师职能,做好主导工作,做好服务工作,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降反升。“有趣学就是玩,有益玩就是学”。针对初二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特点。我就多年来物理教学中体会及做法简单讲解一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一)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开发智趣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玩中学,学中乐”一直是我们教育改革追求目标。开学伊始初二第一节课物理教师通过演示几个有趣实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兴趣,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极其重要地位,丁肇中曾说:“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在实验中产生。”一个好物理演示实验可使学生终身不忘。

(二)把握课堂提问方法。

“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他教学是不易成功。”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新课程,自身年龄较小,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常是三分钟热度。提问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是我们初二物理老师应该注意一个重要方面。

1.从生活中点滴进行提问。

在讲解声音产生时,可以让全班同学用一只手轻轻摸在自己声带附近,然后让学生朗诵一首小诗。学生朗诵完后,进行提问:“同学们朗诵得真好,那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吗?”(学生回答什么都有)然后先不要给出正确答案接着提问:“我想知道你们放在脖子上手有什么感觉?”通过学生平时发生在身边但又没注意波浪层层深入提出问题,让初二学生深切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同时,还让学生逐步掌握探究基本方法,使学生自己去探索物理知识,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

2.从有趣事物中进行提问。

例如在学习压强时候,老师可以提问:表演气功大师,为什么在胸前放一块石板后,再用铁锤敲打?或躺在布满铁钉木板上睡觉,这时可让学生想,若是一根铁钉,这位大师他还敢睡在上面吗?……。这些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思维及进带入活跃状态,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角色。

(三)对学生学习科学评价。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初二学生科学评价尤为重要,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这一新学科,由于生理和心理特征影响,他们对物理有着强烈求知欲和兴趣。他们会有许许多多老师认为奇怪荒诞想法,甚至是错误观点。我们物理教师对初二学生评价时应多用赏识眼光看待他们,诚恳话语引导他们,在批改作业时常加入激励字词,不要挫伤他们学习物理积极性,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物理信心。对于他们错误观点我们也要加以循循善诱,切不可一毙了之,更不可不了了之,对于一些较复杂问题可以用简练语言进行讲解。物理是一门严谨科学,不可任意胡为,从开始就要让学生求知真理,避免以后学生死钻牛角尖,延误了学生科学发展和全面发展。

物理是一门智趣横生科学,它充满了智慧和乐趣,让我们充分感觉物理和生活中乐趣吧;物理是一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或缺科学,没有物理学发展,今天世界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物理是一门极富人生哲理科学,学好物理有利于学生建立唯物论观点,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树立科学世界观。让学生成为农村学科学、除迷信、用科学、促生产生力军,这对农村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这对提高我国农村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我们广大农村物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一定要紧紧抓住初二学生心,使他们爱物理、学物理、用物理,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增砖添瓦。他们是未来、是希望,抓住他们就是抓住未来,抓住希望。

物理教学论文通用篇四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问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化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关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借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时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还不止以上这些,实际上以上介绍的艺术表现也包括了其他艺术形成和手段,如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等。一节课成功的教学,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论文通用篇五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因此,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效的借助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初中物理知识,并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然后科学地组织学生参与物理实验,进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效果。以下是本人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明白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学生要想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应当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采用物理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爱上物理实验,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实验结果并不是让学生凭空想象出来,而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领悟出来,进而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过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它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降低。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物理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白学生的想法,然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学习物理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物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电动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自主研究小小的电动机,进而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实验。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动手实验的机会,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只有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才能真正明白物理知识,真正地学会物理知识,并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现代顺风耳——电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两个一次性杯子,然后让学生用绳子将两个杯子连接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声音,进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探究电话的奥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电话线替换绳子,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如何传递的。有的学生可能经过前面的铺垫就能知道,话筒可以将声音转化成变化的电流,然后电流就会沿着导线传递给另一方,另一方的话筒就可以把电流转化成声音,这样声音就传递成功了。教师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的合作研究。

初中物理实验并不是依靠学生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有时候需要发挥小组的力量,取长补短,进而更好地完成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因此,初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促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九年级《电生磁》的过程中,教师在开展物理实验探究之前,可以先提出实验过程中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分组,然后让每个小组演示电生磁的实验过程。学生们沿着静止的小磁针方向,把一导线水平放置在它的正上方(最好是铜导线),因为它能够不受磁场的影响。当导线中通有电流后,我们发现小磁针发生了偏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探究物理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还能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实验过程。

学生在进行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能力探索物理知识,但是有的物理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为了有效的保证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物理实验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物理实验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受伤,同时还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物理实验的每一个步骤,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分子热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分子的热运动,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在讲台上的讲解没有办法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不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分子热运动的过程,使得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原理认识得更加清晰,以利于学生理解。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积极发挥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的作用,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改变过去传统的物理教学实验,让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晓伟.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20xx(31).[2]陈扬清.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xx(02).

物理教学论文通用篇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同时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要求,就需要物理实践教学进行拓展。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物理老师应当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方法,逐渐创造出物理实践教学的新方式,从而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且实现专业课朝向高技能方面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与一般的学校相比,中职院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其是培养社会人才较为直接的场所。因此,在中职院校中,在对学生培养时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系统性,同时应当清楚认识到学生能力发展的方向。在中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对于物理课程来说,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需要提高中职院校物理实践教学的拓展水平。物理教学不仅属于基础学科的内容,同时还属于专业学科的范围。在培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过于强调专业化。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联系到的系统知识比较多,也是引导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同时在中职院校教学中许多学科知识和物理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中职院校物理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学过于专业化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当重视中职院校物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是将学生的专业科目作为主要内容的,对物理公共基础教学内容重视较少,很多时候只是进行简单的介绍,造成物理教学的片面性较强,不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2.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在很多中职院校的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往往更加重视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其他能力重视较少,而很多学校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就会多设置理论知识的课程,对实践课程设置较少,因此,在物理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物理知识多是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的`,应当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职院校的硬件设备较少,实验室的数量与规模相对较少,就会使得学生实践机会较少。3.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在很多中职院校中,由于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教师居于课堂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在物理课堂中,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很多中职院校缺乏相应的设备与实验室,在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按照课本来讲解知识,使得教学方式枯燥性较强。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物理专业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不能全面地了解,更难以在实践中进行应用。此外,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使得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多。

1.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为了实现中职院校物理实践教育的拓展,就需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实践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在中职院校,尤其是对于物理学科来说,这是一门专业性要求较强的学科,更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有效培养,就会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观点。因此,在进行抽象物理知识教学时,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就需要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向学生证明知识的系统性,可以使用实践教学的方式,突破学生原有思维的束缚,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

2.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为了实现中职院校物理实践教学的拓展,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在教学的过程中,物理是一门较为基础的课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在设置物理课程内容时,应当按照学生的具体需求,同时结合学校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制定。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能够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可以对和学生专业关联性较少的内容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能够减少一定的时间,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物理知识,同时有利于加强物理实践教学。另外,中职院校应当加大相关方面的投入,成立一些实验室,同时购买一些设备。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进行操作,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中职院校物理实践教学的拓展,应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物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多注意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特点,之后进行分组讨论,将同一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组合为一个小组,从而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此外,还应当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同时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主要发挥辅导作用。在此前提下,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的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实践,在满足自身学习兴趣的同时,逐渐提高物理实践的能力。

综合来说,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这就不仅仅要求学生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与作用。在中职院校的学科组成中,物理学科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学科,为了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要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2]王东梅.谈职业教育语境下的实践教学内涵与外延[j].辽宁高职学报,20xx。

[3]赵宗彪.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学中国人,20xx。

[4]赵琲琲.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设计研究[j].时代教育,20xx。

物理教学论文通用篇七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我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思考,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

例如,我在组织《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怎样看待、怎样引导。

三、探究活动中应加强多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初中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结论。课堂上我曾经提出过“剧烈晃动过的香槟酒瓶,瓶塞为什么会猛地窜出很高?”的问题,本意是希望学生用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知识来回答,而一位同学却说:“晃动香槟瓶,瓶内发生了更快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物理引来了化学,我们可以用先肯定、再告之课后探讨、或作为新课题再研究来搪塞,但下次呢?还好,课前我请教了资深化学教师,知道了香槟酒、碳酸饮料在封装前要加入一些酸类物质(如柠檬酸等)和碱(如小苏打)。但是化学变化是加入以后就已开始,等我们开瓶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经产生,只不过在密封的瓶(或罐)内,压强较大时,它们部分溶解在饮料中,达到了动态的溶解平衡。剧烈晃动后,随着我们对它们做功,内能增大,很多二氧化碳气体从液体里逃逸出来,瓶内气体压强增大,气体对瓶塞做功,将瓶塞顶出,而气体的内能则减少。

在进行《平面镜成像》教学时,当引导同学们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后,一位同学(数学课代表)突然提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属于轴对称的关系。当时我一愣,随后意识到初二数学中已学过轴对称的知识,如果用数学语言,平面镜成像中的四个特点(虚像、等大、等距、垂直)只需“平面镜所成虚像和物体相对镜面轴对称”一句话就够了。我在感到后生可畏的同时,也意识到物理老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各学科的发展进程,保持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习物理时尽可能把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和工具,同时也因其应用而深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更通过相互渗透的过程开拓学生综合思考、分析的视角。

跨学科研究在学术界已司空见惯,但在中学课堂上却鲜有。除了说明我们的教育观念滞后外,作为教师,我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养也必须尽快提高。否则,没有“t”型知识结构,我们真的会在讲台上站不住脚的。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把传统自然科学中各学科划归到科学技术课程之中,这其实已经昭示了未来课堂的走向。

四、探究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

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一课中,有一位学生做出了“入射角与反射角之和等于90°”的猜想,有的已经做过预习的同学掩口而笑,我马上意识到这有损该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表扬他热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励他用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很多科学家都经历了像你这样的过程。这位同学一扫脸上的阴云,特别投入地思考、实验。当我希望他第一个交流时,他略显歉意、但又兴奋地告诉大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和只有在入射角为45°时才等于90°,在实验时我发现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相等。”猜想本不言对错(虽要依据),可贵的是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在实验中体验过程、感知方法。更何况这位学生在得出光的反射定律之一般规律后,又能发现反射规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这是对规律的再认识,难能可贵。

一位同学在猜想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提出“浮力和物体的温度有关”,预习过的同学或许会嗤之以鼻,但敢于猜想、勇于回答本身就应该肯定,更何况,当物体的温度变化时,质量一定,其体积必然变化,所受浮力能不变化吗?当这位同学把浮力知识同热、密度等已有知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后。不就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视角吗?这也许会使课堂背离教师原本的设计,也许这节课的预设任务因此而不能完成,但探究中的创新、活动中的亮点也正在此,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对科学的兴趣也许就在此时被激发,你很快就会发现,他们从此对物理有了极大的‘偏爱’。

实验时,也许有的学生会有一些看似错误的步骤,但我们切不可轻易阻止(当然特殊情况除外)或下定论,说不定智慧的火花就会在此闪亮。比如在《内能的改变》这节课中,多数同学利用气球快速的放气来感受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表现为气球的温度降低,但是有的学生却把气球用力吹破。气球虽然没有了,但是他此时摸一摸气球的残片,发现温度降低的更多。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节课中,那位用斜放蜡烛的方法证明物像对称的同学也许当初是为了让烛油流下一点儿固定蜡烛,甚至本意就为了好玩儿。玩中学,本就是青少年的特点,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其效果反而更好,学生的智慧会在玩和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设探究性课程是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物理教学中实现态度、价值、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最好载体。上好探究课的标准在于:能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能否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和方法;能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教学论文通用篇八

物理模型是指在进行物理科研或教学的过程,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抽象的物理理论做简化处理,用一种能反应物质(现象)本质的理想化结构去描述实际的物质(现象),这种理想化结构我们称之为“理想模型”[1]。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物理模型”的建立,来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不仅非常有利于更好学习物理这一门学科,还更有利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对于物理教师来讲,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不可多的的方法。

二、高中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

建立物理模型最终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用来供学生观赏的一般艺术品。所以高中物理模型务必做到精炼,尽管一些旁枝末节的部分可能在客观上也是研究和学习对象本身的一部分,但之于本教学目标,并不能够起到促使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本质的作用,物理教师应该在建立物理模型的时候删去这些不必要的环节,以更简单明了的形式,集中突出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范围即可。这样做的理由就在于,过于花俏的物理模型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移教学的主要目标,物理模型也就失去了本来意义。

(二)围绕本质理论,发掘模型作用。

物理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从物理模型的定义来说,高中物理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各种物理的现象去认识其本质,充分发掘物理模型的作用,让学生透彻理解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联因素和发生发展规律,加深对物理本质理论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模型教学的表面现象。从这个意义层面来看,物理的模型教育如果不围绕本质理论,就可能会仅仅落个课堂上的三分钟热闹,而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几乎帮助很小。

(三)围绕物理规律,避免失败模型。

根据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在建立物理模型的时候,应当做到有所侧重。比如某些物理模型,正如方法一所介绍的那样,应当突出体现事物或现象的主要因素;又比如某些物理模型,主要是针对某些常见且相对容易理解的物理现象,所以建立的物理模型也只需适当的模拟描述即可。但归根结底,无论建立什么样的物理模型,其依据必须是科学的,如果脱离了科学真理,就会成为一个失败的物理模型,不能用之于高中的物理教学。

三、高中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概念模型强化概念理解。

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观察,进一步产生主观的认知,反映到大脑里面,便形成了一般性的概念意识。和人所亲眼见到的事物或现象不一样的是,概念通常是对其本质属性进行理性化和抽象化加工处理后的存在,概念的正确和深刻与否,取决于和人脑中已有储存信息的关联程度[2]。而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建立一般也都是以概念为出发点,对教学中的物理理论建立理想化模型,撇开对研究对象不大或可忽略不计的影响,抓住主因,如此就更能够强化对其概念的理解。比如在气体和电荷相关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质的情况下,一旦建立了理想气体和点电荷这样的概念模型,就可以提供给学生一种很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理解也变的容易了许多。

(二)抓主要因素建立整体模型。

整体模型就是把发生作用的关联物体当成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抓住作用于整体的主要因素,而忽略单个对象某些局部次要的个因,从而把表面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在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在探讨两个物体发生碰撞的时候,就可以把两物体看成统一的整体,而把存在于个体的次要作用力如摩擦力忽略掉。建立整体模型,可大大简化多系统关联的物理现象。

(三)多角度考察建立分解模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针对不同的物理知识教学,分解模型与上面介绍的整体模型绝对不存在矛盾,而是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种方法的运用应该是各得其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来说,分解模型就是把复杂的物理过程,进行多角度考察,将其整体发生发展过程从各个方向来逐一解读,从而化整为零,再以零求整,实现对整体现象的理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由于惯性的`作用,物体保持继续向前运动,在竖直方向,由于重力,物体表现为自由落体状态,综合起来,物体呈现的运动轨迹为曲线。通过建立分解模型,不仅使学生把难以理解的过程细化,而且更能培养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用关联过程建立等效模型。

等效模型往往是以概念模型为基础的,是通过对现象本质的认知,从而把两个看似不同的物理过程相互关联,其实他们在本质是都是基于同一物理规律或定律,所以,可以把表面复杂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转化为已知相对简单的模型去理解。例如,在圆弧形光滑的轨道内做周期滚动的球体,通过关联后,我们就完全可以把它建立成与之等效的单摆模型。

(五)将学科交叉建立数学模型。

其实这点是毋庸置疑的,长期以来,数学方法都是进行物理研究的常用工具之一,甚至可以说,数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着物理研究的发展[3]。所以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物理现象,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特别是以后有可能从事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话,这样的方法尤为重要,所以有必要从高中的物理教学工作中就逐渐渗透此方面的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物理,通过建立一定的物理模型来辅助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并加以灵活的应用;另外补充说明一下就是,物理模型的构建必须以高中教学大纲为前提条件,以科学实验为事实基础,再通过教师不断总结和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学当中的实效性。

物理教学论文通用篇九

1、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许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要通过高一的学习初步形成。只有在高一阶段掌了学习物理的方法、打好基础,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2、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有一个较大的台阶,只有跨过了这一台阶,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最大的变化是知识要求的变化。初中物理是通过现象认识规律,有些同学在初中学习物理时,以记忆为主,而且效果也不错,但高中物理则通过对规律的认识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果现在学生还以记忆的方法学习高一物理就会导致在物理学习中不求甚解,必将成为高中物理学习的一大障碍。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对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引导学生去理解物理规律、研究高一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及时了解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备好课、上好课外,还要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且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解决这些困难。在前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的一些困难,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1、学生在描述物理现象、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物理问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不能较准确地使用物理语言。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教师一言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多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去描述物理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抽象、归纳出物理概念。

2、高一物理一开始就遇到矢量的学习,让一些学生不知所措。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界量的认识在质上的一次大飞跃。对于已接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这个跨度非常大,l+l=2,1-1=0,-21,“天经地义”,现在突然变了,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和可能等于0,而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差反而可能等于2,-2m/s的速度比lm/s大,学生难以接受。

3、在解题的时候审题不清,解题不规范、不严谨,缺乏条理和逻辑。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规范,课堂上进行例题分析时,应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物理是一门科学,只有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才能学好物理。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学习习惯非常差,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习惯必须要养成。一是严格作图。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规范作图,然后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也养成一个规范作图的习惯,并且善于把一个物理问题准确地用图表示出来。二是努力提高数学运算能力。三是规范解题过程。四是做作业时独立完成任务。

四、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在高一阶段学生要面对八大领域,14个科目,每个科目的时间都比较少,学生课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较少。物理科目每周只有四节课,如何在较少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尤其重要。例如在讲解人走路所受摩擦力时,应用flash动画讲解起来非常容易,用很短的时间就能把问题讲清楚,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避免物理课堂的枯燥乏味,课本上有的实验我们必须做,课本没有我们要创造出一些演示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设置实验情景,提出实验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分析总结得出结论。那么,实验的思想意识就会形成,实验的方法就会掌握,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等综合能力就会真正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六、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的源泉。只有对物理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学习,发掘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点很重要。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如在讲“超重和失重”之前播放神舟六号发射过程的视频和费俊龙太空翻跟头图片,这样的引入,能迅速激发学生兴趣。总之,教师应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研究高一新生物理学习特点,以及针对物理学习上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对高一新生渡过这一转折点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整个中学物理教育也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

物理教学论文通用篇十

初中物理教学中,单纯的以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观察,虽然通过师生互动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知识构建,但毕竟学生没有亲自参与,体验不够深刻。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不仅教师要优化演示实验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知,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边学边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就其中的一个片段、一个例子、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小实验。提倡多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多参与互动。多实验,让学生在经历实验中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其探究能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倡边学边实验,虽然小实验不会像演示实验那么顺利进行,但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探究精神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以“磁场”的教学为例,对于磁场的磁性和指向性、磁体有两个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知识点,要是讲授的话很快就完成了,然后再让学生背诵,学生也能很快记住,但却不能让学生较好理解。故而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硬币、大头针、木块之类,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用磁铁去尝试能吸起那些物品,引出磁铁具有磁性的知识点,然后再引导学生玩磁铁对对碰游戏,增强学生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感知,让物理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实验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倡分组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分组实验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展开实验探究。一般初中物理教学中分组实验以测量性、实验性和实用性的实验为主,更多的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分组实验来看,学生实验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一方面是教师在实验前没有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预习,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目的不够明确,另一方面是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较好的发挥,从而导致学生对实验步骤、结论不够清楚。因此,组织学生展开分组实验,一要做好课前预习指导,二要注重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和探究。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中引导学生复习小灯泡的电阻测量方法引出电功率的测量,引导学生根据测量要求和之前讨论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实验,实验中教师巡视并根据学生实验情况进行指导。如调节滑动变阻器时因实际电压超过了额定电压导致小灯泡烧坏,而学生对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明确,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实验步骤进行引导,实验中可先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作出指导,教师帮助学生修改方案后再实验。如调节滑动变阻器这一环节,要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值的1。2倍,然后观察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学生设计方案时就可能忽略额定电压值,教师检查学生实验方案时就应做出指导。学生实验后教师要先引导小组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然后再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点拨。

三、紧密联系生活,注重拓展课外实验。

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外实验很少,因为教师更注重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实验以应付考试,而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没有太大意义。其实,生活和物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初中物理而言和生活的联系很密切,很多物理知识都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物理实验教学中提倡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了解物理,在生活探究中学习物理,这不仅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都有积极意义。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切实把握好实验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在课后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探究,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光的折射”的教学后,让学生在生活中用不同的实验去验证,如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制望远镜、显微镜等,如“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教学后,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吸热情况进行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展开课外实验,一要考虑安全性,要保证学生能安全地进行实验,最好能在家长或教师的监督下进行,二要注重实验后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能从实验中获得感悟。

四、总结。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定要明确实验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综合应用好演示实验、课堂小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构建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