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9:54:35 页码:13
2023年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大全13篇)
2023-11-23 09:54:35    小编:ZTFB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体。总结的结尾可以展望未来,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的建议。感谢小编为我们精心搜集整理的这些总结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篇一

两眼眺望窗外,只见碧空边,一群鸽子展翅飞翔,是多么的自由与悠闲,脸上满是幸福。自由,真是令人向往。我多想长出一双翅膀,跟随着这群快乐的鸟儿在天际翱翔。想得入了迷,竟开始拍打双手,想象自己的灵魂已飞出窗外,想象自己能纵横于天地间,不受世俗的束缚,尽情挥洒自由与美丽。只是想象终归还是想象。

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篇二

谷雨前后,车从印江县城开往梵净山,我们在42公里的距离上等待与团龙村的见面。深山密林,从车窗上掠过一抹又一抹草色绿影,我们的手臂和面颊上都透映着浅浅的莹绿。进山的道路有些千回百转,深情回眸处,团龙村款款大方地呈现。

香。激荡在团龙村的街面和每一条土石路上的青涩茶香,迎面就撞上了我们的鼻翼。团龙村的茶园在山堡和山腰上绵延起伏。流畅的绿色线条里,有黄衣红裳的点点采茶人,十指翻飞,持续啄碰嫩嫩的茶芽。历练耐性的细致劳作。我在近旁的茶垄上细看几位团龙女人的惠心巧性,她们腰间挂着的小竹篓里“绿雨”开始越积越多,荡漾出春的无限韵味。院子中,竹匾摊晾着厚实的茶芽。也许是刚刚离开茶园吧,稍稍蔫萎的茶芽有种模糊的离愁旋回在此刻的表情里。一双浸透绿汁的热手在铁锅里不停翻炒,嫩芽开始卷缩,干涩,收敛,要再次经过开水的冲泡唤醒,它们才能放松抱紧的清香。

香飘数百年。生长在村子龙门坳的茶王树依然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根茬直径39—44厘米,枝桠覆盖面积57平方米,树幅宽8.7至10.2米。在龙门坳,我们找到也许不是书上记载的那棵茶王树。用手在树干上摩挲,坚实,硬滑,清凉,这是我感知的岁月深处的体温,像质朴的老人,深邃的智者。透过它,我们看见,团龙村的茶,团龙村的茶树王,被村民神一样的信仰和供奉。

春分过后的一天,寨子沉浸在一种庄严的氛围中,土司官亲临团龙村采摘打雷茶了;立春到了,团龙村的夜间是神秘的。雷声轰隆,闪电急速,十八名少女的柔美身姿隐现在茶林间,闪一次电,她们就用红唇银牙叼啄起粒粒嫩芽。一夜冒雨攀越采摘的“雷公茶”、“合闪茶”,积淀成五六斤的丝缕心香……这些神秘的传说也浸着茶香,被时间的白皮纸尘封在团龙村老人们的旱烟斗里。“思州方物茶为上”。“永乐辛卯,广征方物,土司追逼,苦于无奈,致荣祖急中长智,以团龙葺茗而献之,上大悦,恩为宠物。”团龙贡茶。敬奉祖先和梵净山“四大皇庵”的为“阴贡”。敬奉土司官和抵除皇粮国税的叫“阳贡”。团龙贡茶的清香就这样被深锁在宫廷和庙堂上。在带有宿命情节的分类命名里,辛勤采摘和炒制的百姓该以怎样的心情与手中沉默的绿茶告别,又该以怎样的姿势退到那缕茶香的边缘呢?我一直想象当初的情景。

循着激越的茶香,我们在团龙村里游荡。土家吊脚楼上的木窗半合半开,总是能让想象轻易就挤了进去。木楼院子里有砍倒的松树和枫树。几个男人在做木门。排列尖利齿牙的钢锯,插上电源,圆木瞬间拓展了生命的宽度,变成木板。拉线,弹墨,推刨,新鲜微湿的木屑花从器具里喷涌出来,残留树木最初的馨香。一棵树占了一道门,漆刷桐油的木楼村庄泛起层层细腻的微光。崭新的木门,在团龙村里直面风雨、阳光、油烟和不断开合撞击的复杂命运。门内是温暖的火炉,罐罐茶的浓涩苦香回味在老人嘴角,细致甜美。

罐罐茶是祖上传下来的。那位目光一直不曾转弯儿的柴姓老人告诉我们。他一直专注于火炉上那罐咕咕闷响的茶。献出贡茶后,团龙村的百姓谦卑地退到一股绿茶的苦香里,退到一只土陶罐的烈火熬煮里。茶罐煨得黝黑发亮,茶垢和烟腻的密实厚度完全吞没了陶罐最初那缕谦逊的微光。火炉上的陶罐已经传了五辈人。这个足够长的距离画出的破折号,有充分的理由让我不再为老人对陶罐的热爱感到惊讶。等一罐茶香,柴姓老人似乎有足够的耐心和耐力。他很少讲话,偶尔从茶罐上移开目光,又会马上投向另一种悠远和恍惚。他幽幽地说:“团龙的好茶可以煨化铜钱,正常人不可以多吃。”

我们坐在火炉边,等着吃罐罐茶。茶水很少。一罐清水经历时间与火焰的舞蹈后,似乎只留下了灵魂与茶香一起厮守。老人动作缓慢,呼吸平和,将煨好的茶水执于手中,空杯举到客人面前,罐口朝客人的右臂方向,轻轻地倒上小半杯茶。颜色黑褐,茶汤浓黏,香味淳厚。我们舌尖苦涩,舌根回甜,心田温润,像喝着别人或者自己漫长的一生。不禁有些想闭上眼睛,因为有种感动跟着涩香自记忆深处妙曼升起,总让人眼底开始湿润。想多喝也不可多得。柴姓老人说,茶满伤人,这是规矩。

出了木楼,团龙村的十里龙潭横在我们脚边。因为政府正在搞旅游规划建设,水不是很深,清澈透亮。水流很委婉地在村里唱吟。夜晚住在百姓家的木楼上,从龙谭里漫起的唱吟让睡梦轻细悠然。潭水泛起的清光轻轻打在风雨桥上,过了桥就是代方秀阿姨家,门楣上,“农家乐”三个字在一块粗糙的木板里嬉皮笑脸,歪斜如戏水的乡村孩童的影子,顽皮,纯朴,快乐。团龙的百姓似乎总是善于在艰辛生活中寻觅缕缕宽慰心灵的清香吧,就像水是风的表述一样,酸腌菜的香味也认真地表述着土家木楼里的“农家乐”。代阿姨家厨房的一角就罗列着大大小小、圆脸圆肚皮的酸腌菜罐。侧耳细听,不时会有咕咕咕的吞水声音传来,让人新奇。一个装有少许水的瓷碗,承载着倒过头来的陶罐,里面全是刚塞进去腌制的菜叶子。被瓷碗堵住了嘴,陶罐笨拙的样子有些滑稽,像有话不能说,满肚子的新鲜话都腌褪色了。当开封后呈现在饭桌上,客人才知道,原来陶罐肚子里全是满口生香的“话”。代阿姨每次都这样向客人笑呵呵地讲陶罐的事情,幸福得就像在说着自己孩子的调皮记忆。最特别的是一种用野葱和青菜腌成的酸酸菜,除了团龙村山坡上的野葱,其他地方的葱就是腌不出这样的味道和颜色,所以游客多是吃了还要掏腰包买了带回家。也许这就是福吧,梵净山的灵气和佛性孕育给团龙村老百姓的福气。

茶树王,罐罐茶,吊脚楼,酸腌菜,老人和火炉……这些时光钟面上的陈旧刻度,散发出朴野浓烈的神秘气息,在团龙村的晨与昏里强劲渗透,让我们看见了另一种时钟,一种低头生活的人没有觉察的时钟。

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篇三

不知道是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听见你要参加县城各个学校一起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为了分隔已久的重新相见,为了看看你一年多的变化,我逃了上午的数学课,忍着凛冽的寒风跟着校园中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群走出校门,等待着在人群中寻见你的身影。我以为只要自己站在跑道的起点,一个一个等待,总会等到你的出现,直到不同学校的学生一个个都过去,直到最后宣布比赛结果,甚至是最终的颁奖我都没错过,但就是没有等到你。

补习那年,能在同一所学校再次相遇,这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欣喜,在校园的几次偶遇之后,我知道你几乎每天都不怎么早到,天天踩着铃声进校门。于是每次盼望着能够在校园的某个地方碰见懒散的你,说是也巧,几乎每个周四打扫卫生都能碰到你,然后对着你笑笑,说声:还没睡醒啊!其实我有好多话想说,但是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就这样默默地关注着。课间活动时间较长也能看见你抱着篮球走进教学楼,于是在课余时间我也喜欢在操场上走走,然后在篮板下的人群中寻找你的身影。下午自习之前的晚读,我每次报着要看的书在操场上来回走,其实不是为了背书,是为了看想看见的那个人。就这样默默关注着,时间也在慢慢流逝着。直到运动会前的那一段时间,和好朋友坐在操场上聊天,迎面走来了两个女生,其中的一个是我认识的,另一个是素未谋面的。我们坐在草坪上随便在那里聊着,就看见你迎面走过来,那次或许是三年来第一次近距离的再看你,可是你走过来不是因为那里有我,也不是因为有认识的老同学,只是为了你的女朋友。我们互相笑笑,算是打了个招呼,然后和朋友默默的走开了。那次之后,才从朋友那里得知你有女朋友,是高中谈了三年的女朋友。当时的我似乎知道再也没有机会没有理由去恋着你,但还是管不住自己偷偷关注你的心。

忘记了是哪天晚自习时间,学校食堂二楼举行什么集体讲座,我很兴奋,因为所有班级都参加,并且是按照班级分位置的讲座。我们班和你们班在一排,又能够静静的看着你。当所有人都坐下来之后,我在人群中寻找你的身影,你就坐在我的右边后几排,带着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眼镜,看着挺斯文。从来没见你戴过眼镜,那也是第一次,我想你眼睛应该不会近视吧,那次戴眼镜应该也是突发奇想。当时的舞台上正有人唱着许嵩的灰色头像,因为看着你,因为心情好,顿时觉得那首歌曲是那么动听,直到现在都还记得。忙碌的.补习时间在晃晃悠悠中过去了,没有考到理想的学校,随便填报了一个志愿去了我理想中的南方。自从那次离开之后,你留给我的只有一个模糊的身影和回忆,却再也没了联系。

大三下半学期在武汉实习,一个人留在陌生的南方城市,路痴的我第一天工作就迷路了,回去没事干随便发表了一条说说,你的评论是“深意啊!”我也只是笑笑,自己不坚强,没有人安慰爱哭的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也交到了很多的朋友,不是深交的知己,但能够在他乡陪我逛街,陪我吃饭,已经足以。忙碌的生活似乎让我淡忘了心中的你。在厌倦了天天盯着电脑的工作之后,就写了离职报告辞去了武汉的工作,来到了银川。回来之后,在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城市,想想那个遥不可及又触手可及的校园,有你的地方总觉得还是温暖的地方。离开武汉,回到银川,我们的联系似乎又回到从前的断断续续。直到春节前期,由于朋友需要你帮忙,我才有机会找你要来电话号码,但是从来不曾问候,我不敢问,也不知道电话那头的你是否还记得迷恋你的我。三十晚上,所有人都在群发短信带来问候,我已经没有以前的那种心境,也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息,也许是长大了,没有了小时候的期待和童稚。那天晚上,我和其他人一样也给通讯录里所有的朋友送去了祝福,但是与别人不同的是,给你发去的短信是我自己编辑的心里话,虽然只说了一部分,本来是想在十二点钟发过去的,由于妹妹一直催着要看烟花,我就提前发去了。不知道你看了没,反正是没有给我任何回复。我安慰自己说也许是那晚你太忙忘记了给我同样的祝福,不过没关系,因为你提前在上已经说过了。最近聊天不是很频繁,但是相对于之前来说还算次数较多,我的话题仍然是你在学校的近况如何?前几天换了头像,你找到了一个话题主动找我聊天,其实我心里还是暗暗高兴的。那天聊了好久,每次都是你给我说有事先离开,那天却是我找理由说拜拜。不是因为我真的困了,而是我彻底的失望了。那天聊天你告诉我你有女朋友了,准备两年后结婚,其实我在你空间里看到那些留言的时候也想到了,只是苦笑着给你那样的留言,你不知道我心里当时的感受。你的答案只是我预想的最终结果罢了,你说女朋友是补习时谈的,她对你很好,我也只能默默祝福。你让我快点找男朋友,却不知道我暗恋了你六年的时间,心里满满都是你。我曾想过各种理由说服自己,你个子太高,根本和我不像一对,你长得帅气,也不可能看上我,但是这只是想过之后又丢弃的理由。现在,我打算放弃,因为已经没有了坚持的借口,我把空间昵称换了,因为以前的那个空间昵称和你空间的昵称很像情侣,但是至始至终我们只是保持着一个朋友的距离,不曾靠近,不曾远离,或许我一直恋着的只是记忆中的你。我要学会忘记,要像别人一样努力做好自己,然后找一个能疼爱我和我一样爱他的人。祝我幸运,同样祝你幸福。

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篇四

很多人不是很喜欢夏天,认为夏天除了炙烤的烈日和闷热的空气,就是没完没了的雨水,人不是被烤干就是被浸泡,难得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而我,四季里独爱夏天。这种至爱可以追溯到童年。记忆里,夏天的欢乐总是那么多,而且清晰深刻。许是因为夏日的阳光充足,光线明亮,才更会加深视觉的记忆。童年的夏天有的只是单纯的快乐,快乐到吃一根五分钱的冰棍就会心满意足,快乐到捉一条小鱼脸上就笑容灿烂,眼里的天空都是蔚蓝,花草树木尽是鲜艳,心,不染一尘。

(一)。

(二)。

小孩子其实最喜欢假期,而我在童年里最不盼望的一个假期是“麦假”。农村的孩子都知道,小麦在夏天里成熟,夏天常常伴随着雨水,麦子成熟的时候要抓紧收割,脱麦粒,晾晒,否则一旦淋了雨水很容易扎芽。我们有一周麦假,因为老师家也都有小麦,需要抢收,学生们由于没人看管自然要放假,还可以帮家里收收麦子。那时候我爸在城里上班,收麦子的重任常常落在我妈一个人的肩上。记得大清早,我妈就会叫醒熟睡中的弟弟和我。我和弟弟极不情愿地拿上干粮和水赶往麦地。我们是山区,收割机派不上用场,只能用镰刀一下一下地收割。我也曾试着拿镰刀割小麦,可因为怕割到手,常常会把麦秸留下,只割下麦穗,这样是不利于后面脱麦粒的工序的。所以妈妈不让我拿镰刀。我和弟弟就坐在地上,等着我妈把小麦捆成捆儿,我们负责扛到地头。其实那时候我们真的不很大,也没多少力气,麦穗又很扎人,所以扛到地头时,常常已经散开了,我妈还得再重新捆一遍,嘴里也要叨唠我们什么都干不好,我们心里还觉得挺委屈,现在想想老妈确实不容易。照顾我们还要照顾田地。只是二十年来再也没有拿镰刀割麦子的乐趣了,家乡几乎都不种小麦了。那个,夏日傍晚里悠闲地躺在高高的麦垛上,嘴里含着清香的麦粒,望着夜空数星星的女孩,永远地定格在记忆里了。

(三)。

夏天的街头,身着多姿多彩衣裙的女人,无疑是一道道流动的美丽风景。小时候特别盼望夏天到来,盼望天热,好穿起花裙子在清风绿草为伴与白云同行的路上裙角飞飞。不过,乡下小学,入夏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女生总会引来大家异样的目光,似乎是一件很张扬的事情,尽管每个女孩心底都已按耐不住地想要穿起来。五年级的夏天,爸爸早早就在城里给我买了一条百褶裙。还记得是天蓝色,我每天都看啊看,试啊试,就等着小伙伴们穿裙子,可就是没有人穿,也许都在像我一样观察着别人吧。我有点着急,于是那天上午放学的路上,我对春儿和霞说,下午一起穿裙子吧,其实大家早就想穿,只是不好意思第一个穿罢了,她俩用力地点头。午睡后我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漂亮的百褶裙,去找春儿。春儿已经在门口等我,可她并没有穿裙子,她有点讪讪地说,她的裙子中午洗了,还没有干。其实我知道她还是不好意思穿,我有些失落,有些难过,想回家换,又一想,也许霞会穿,如果她穿了而我这个倡议者没有穿,她会恨死我的。跟着春儿去找霞,春儿一路上都没说话,不知道心里是不是懊悔没有穿裙子。远远地看到了霞在村口等我们,这个叛徒居然也没有穿裙子。她有些局促地说,“我妈说裙子太薄了,天气又不是很热,怕我感冒,不叫我穿。”“借口”。我心里说。回家换衣服已经来不及了,我只好跟在她俩后头低着头往前走。她俩还不合时宜地夸我的裙子漂亮,被我狠狠地赏了两个白眼。所以五年级的夏天我成了女生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小姑娘,那天下午的课我都没有听好,下课都不敢出去,觉得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甚至老师也多看了我两眼,一个下午都没去厕所。那天过后,天气越来越热,穿裙子的女生越来越多,终于裙角飞飞,笑声飞飞。

那些记忆里的夏天总是让我怀念,还有那个时候,快乐的会飞的自己。

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篇五

我很喜欢吃桃,特别喜欢闻桃的那一种香味儿。原本以为记忆中的桃子味儿是那烂桃子的味儿,可就在今天看了一个朋友的博客后,把我的关于桃子的记忆拉向更远、更深。

在朋友的博客里看到“小桃子”,我不明白为何叫小桃子,问询原因后,我明白了,小桃子就是我小时候经常吃的“毛桃”,何为叫“毛桃”呢,我的理解就是自然生长的,没有经过嫁接的桃树结出来的桃子。不过,这“毛桃”也是我们当地起的俗名,至于它的学名是什么,我一直没有查找过。

于是,我打开百度一搜,嘿,我叫了几十年的“俗名”竟然就是学名啊,真的不枉我对它的一往情深呀,毛桃就叫毛桃啊。

毛桃果可鲜食,又是嫁接果苗花木的最佳砧木之一,毛桃种子是桃类、李类、梅类等水果的最佳砧木品种。

记忆中的毛桃树,叶子比桃树叶子稍尖一点,叶片也小一些,叶片很密。到了三四月份就开花,花色有淡粉红色和白色,花的形状和一般的桃花差不多,开起来也是灿烂芬芳。只不过结果的过程很慢,要到八月份才能成熟呢。果实长得很“结实”,肉薄,枯燥,水分少,没有桃子的甜汁儿多,但在我小时的那个年代也算上是“美味佳肴”了。

我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果树,在我家粪池边(这可不是大便池,专门存放一些秸秆灰,草灰之类的')自生了一棵毛桃树,一开始我还不认识,等妈妈告诉了我以后,我可把它当成宝贝,没事的时候就守着它,生怕被人夺了去,盼着它快点长大,结果,给我更新口味,也尝尝鲜水果的味儿。

日子在我的盼望中一天天过去,我的毛桃树也长得茂盛起来,比我的个头高多啦。它开始走向成熟――开花。我欣喜不已,终于要能如愿以偿,快能吃到“水果”啦!从毛桃树开花就一直盼,盼呀盼,终于结果了,可这毛桃好像故意吊我的胃口似的,果子几天不见长,有时等不及了,就偷偷摘下一个解解口馋,那味儿又涩又酸,可还是舍不得扔掉,“龇牙咧嘴”的把它吞了下去。写到这,我仿佛嗅到了毛桃的味儿,嘴里泛起了股股酸液......

在漫长的等待中,毛桃终于要熟了,看着露出红晕的桃脸儿,我心里美滋滋的,可也很烦恼,因为村子里经常有一群和我一样的“小馋猫”老是在我的树下转悠。我很担心,连中午吃饭的时候都端着碗蹲在树下守着。尽管这样小心翼翼地守着,我的毛桃儿还是躲不过一劫,被那些“小馋猫”偷偷地摘了许多。有了这次教训,我不得不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把这些有七分熟的毛桃统统摘回家,放置在篮子里,过些日子它就自然熟了。我很庆幸我想到了这样一个好主意,保住了我的那些“宝贝”,让我享受了“口福”。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倍感亲切,珍贵。虽然那个时代穷,苦,但也是苦中有乐,苦中有趣呀,想起这些,我就好像回到了我儿时的村庄,我的毛桃树下......

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篇六

和樱子分手的那年,小宇刚好十五岁。小宇是樱子的弟弟。他们虽说是一奶所生,性格却有着天壤之别。樱子天性活泼性情开朗,处事刚强果断;而小宇性格文静内向,不爱言语,见到生人一说话脸就红,很害羞的样子。

樱子跟我同年,仅大我七个月,是我爷爷家的邻居。换句话说,我跟樱子的感情是属于那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类型的。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把我送到乡下爷爷奶奶家寄养,直到我初中毕业。樱子的父亲去世得很早,留下了她母亲和她们四姐弟五个人艰难的过着。樱子是家里的长女。以至于在学校读书的樱子,常常是一边学习一边还要帮家里做事,兼带照顾弟弟妹妹。好在我的家境还比较宽松,爷爷奶奶又十分的疼爱我,对我是千依百顺。其实,在我的幼年里,除了吃饭和睡觉,绝大多数时间是呆在樱子家里渡过的。樱子的母亲是个性情温柔而贤慧的女人,为人十分和善,我从来没有见过她跟什么人发生过争执,对儿女们也是如此。正因为这样,在学习之余,我不仅有允足的时间去帮助樱子做家务,还常常把零用钱省下来偷偷地塞给樱子补贴家用。在我的极力劝说和帮助下,樱子总算念完了高中,便外出打工了。

小时候的小宇,像地里一株发育不良的小白菜,又白又瘦又高。也许是他家就他一个男性的缘故,他不大爱跟旁人说话,喜欢独自一个人玩耍。不过他非常懂事,知道心疼别人。当我们从地里干完活回来,他都会给我们端来一碗冰冷的凉茶,或者拿来扇子为我们扇上一阵风。在小宇念初中之前,家里很少为他添置新衣服,全是他姐姐们穿过了的一些旧衣服。眉清目秀的小宇,穿着姐姐们的旧衣服,经常被人们误认为是女孩子,闹了不少笑话。学校旁边开杂货店的大妈,到现在还亲切称他为“闺女”。

小宇真正的跟我热粘起来,还是他那次病了。那天他发着39℃的高烧,我独自背着他跑到两里开外的镇上去看医生,并陪他在医院里住了几天。出院之后,小宇出乎意料的粘了我,话也多了许多。每天缠着我给他做玩具,讲故事,晚上还嚷着要跟我一起睡觉。这之后,他就像我的影子一样,时常跟在我的后面。就是后来我跟他姐谈恋爱时,他也像一个“小尾巴”一样粘在我跟他姐姐身后。樱子很是不满,骂他是“跟屁虫”,小宇嘻嘻一笑,仍然是乐而不疲。但他从来不影响我们,静静地呆坐在一旁做他的事情。时间久了,我们也习惯了,无论去哪儿,若没有这个小“跟屁虫”跟着,我们还真不习惯。

在我临走的那天夜里,小宇拉了一夜的二胡,第二天小宇坚持要送我回去。看着小宇熬得通红的双眼,我忽然有些心痛,捏了捏他的小脸,笑着说:“小宇,我不是你的姐夫,但我们永远是好兄弟,好朋友啊。”小宇也笑了,笑得很勉强。走着走着,小宇忽然站住,歪着头问我:“小铭哥,如果我是女孩,你会娶我吗?”我乐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抚摸着他的头说:“你这小脑袋瓜里净想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等来生吧!”小宇却一本正经的说:“那我们就订个来生之约吧!如果有来生,我不要做朋友,也不要做兄弟,我们做夫妻,好吗?小铭哥,那时候,你可不许反悔毁哟。”我无可置否的笑了笑,摇摇头。真是孩子话!

不久,我家因为父亲工作调动而迁到武汉市区,只有我还暂时留在家乡的小城里工作。在这里,小宇来看过我四次,每次都会给我带来一大包我最爱吃的泡菜。第二年春天,我就离开小城去了武汉。这以后,小宇给我写过几封信,信中除了讲家乡的一些变化和风土人情之外,就是谈他的学校生活,那时候他刚上高中一年级。直到我的母校举办的建校五十周年校庆上,我才回到小城里重又见到了小宇。那时候,他正在校园的舞台上和一群年青人,意气风发的唱着歌,跳着舞!这时候的小宇,已是个十七八岁的大男孩了。与当初那个害羞、瘦弱的小男孩已是大不同了。身高已窜到了一米七八,体格健壮,英气逼人。见了面,彼此都很高兴,小宇尤为兴奋,话也比以往多了许多。整整一个晚上,小宇都在跟我聊天。讲他这几年的生活和今后的打算,他说他想做一个歌手,专唱自己写的歌。小宇现在已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功课很紧,压得他有点透不过气来。我于是给他讲我那时候的校园生活,也告诉他一些我现在工作上和生活中一些事情,总之,大家聊得都很开心。

我本来是打算第二天就回城的。无奈,昨晚一夜无眠,我精神欠佳,加上小宇的极力挽留,说要带我一起回老家看看。自爷爷奶奶过世之后,我差不多有七八年没有回乡下老家了。听小宇这样一说,我也有些心动,也特别想回去看看。吃过早饭,我们就踏上回乡的小船。在船上,小宇悄悄的问我:“小铭哥,你为什么还不成家,是不是因为我姐啊?”我摇摇头,正色道:“姻缘天注定,是强求不来的。就像你现在的姐夫跟你姐,那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而我,最适合做你们的大哥,你们的朋友,是你们最好最好的朋友,大家相处得不也很好吗?我之所以没结婚,并不是因为你姐,而是还没有找到等我千年的缘!”小宇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说:“不知道为什么,我老是把你想象成我唯一的大姐夫?我不喜欢他,他没有你帅!。”“这是什么话?”我笑了,轻声说:“婚姻是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吃喝拉撒的重复,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不是上台唱戏。帅与不帅都是一种表面的现象,不能吃,也不能穿,而生活才是实质的,需要两个人用心去建设。”小宇一时缄默不语,望着江面,若有所悟!我也沉默了。是啊,这几年的飘泊流浪的生活,我忽然觉得有些累了,是该找个温馨的港湾好好休息一下。在霎那间,我是多么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和一个相爱知心的人。

家乡一如我当初离开的时候,同样的萧条,冷清。高高低低的瓦房零零落落的散布在小溪的周围。乡亲们见到我回来,特别的高兴和热情,大家围着我不住的问这问那。当得知我是回来给爷爷奶奶扫墓的,都夸我是个孝顺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小宇也很高兴,他悄悄的对我说,他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尽管这感觉是我给他的,他还是很高兴。我只有苦笑。我在家乡只呆了两天。这两天,小宇跟我是寸步未离。在我离开的时候,小宇竟然有些依依不舍,眼泪都流出来了。他还是跟十几年前那个汲着两条清鼻涕的黄毛小孩一样,爱粘恋我。

回去没过多久,我从原单位辞职出来,一个人跑到沿海一带打工,重新开辟我的新天地。我们渐渐的断了联系。直到年底的某一天里。那天,我正在办公室里跟一个客商交谈,电话铃响起。我接过电话,里面传来的是樱子焦虑的声音。她说:“小铭,总算找到你了。你快点回来吧,我弟弟快不行了。他非得要见你最后一面。”闻言,我心里一惊,有种烈火烧心般的痛觉。来不及细问,简单的收拾了一些行礼,就跳上了回家的列车。

在列车上,我的眼前老是浮现出十几年前那个老是喜欢跟在我和樱子后面的“跟屁虫”,那个老是缠得要我给他做玩具、讲故事的小顽童,那个在小溪边上溢然自得的吹笛子的少年,那个在校庆上神采飞扬的大男孩……就像放电影般在我的脑海里飘来浮去都是小宇可爱的笑脸。可这一切感觉似乎是那般的漫长又是那般的短暂!就好像是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情?……细细算来,我跟小宇差不多又有五六年没有见面了,最后一次看见小宇,是在母校的校庆上。这其中,我也断断续续的从家乡人口中知道小宇的一些消息。知道他高中毕业考入武汉一所大学院校里学声乐,毕业后进了一家模特服务公司。后来又跳槽去了深圳。

我心急如焚。

泪水,潸然而下……。

傍晚时分,小宇醒了。他看见我,惊喜之情不言溢表。他说有我陪他就足够了,让其他的人都回去。他盯着我看了一会儿,幽幽地说:“小铭哥,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那样的年青帅气,活力四射,真让我羡慕。”我紧紧的握住他的手,说:“会好的,会好的,你一定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小宇笑了,笑得是那般的苦涩,那般的凄婉,他轻轻的摇了摇头,黯然道:“什么东西总是失去的时候,才懂得它的珍贵。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这么早离开这个世界,尽管我知道人一出生,就注定了死亡。但我从没想到,会是现在。现在我才22岁,我真的不想……”“你会好起来的',现在医学这么发达……”小宇意示我不要再说下去,呆呆的望着我说:“在我临死之前,有你陪着我,我也知足了。不过,小铭哥,你能不能答应我一个请求?”我含泪点点头,连声道:“你说吧,无论是什么要求,我都会满足你的。”小宇笑了,像个小孩子般灿烂的笑了,带着几分渴望几分期待望着我,说:“你可不可抱抱我,就像小时候一样抱着我,吻我一下,就一下。”我一愣,还是走过去把小宇搂在怀里,轻轻吻了一下。小宇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他笑了,说:“我今天真是太高兴!我盼这一天已经好久了!”他的脸因为激动而变得发红,我能感受到他每一根神经的颤动。

天渐渐的暗了下来。窗外竟然飘起了点点雪花。小城里很多年都没有下雪了。小宇有些兴奋,望着窗外,轻声道:“好美啊!我真希望这一刻永远都不要过去!”他示意我坐在他的旁边,头枕着我的肩头,小声说:“小铭哥,我爱你!”“真的。”他低声道:“我爱你,真的爱你,是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已经十年了!还记得那次我生病时你送我去医院吗?躺在你温暖宽厚的后背上,我是幸福的。在那时,我就想我如果是个女孩该多好啊!我一定要嫁给你!可是我不能啊,当你跟我大姐相爱时,我是高兴的。我为拥有你这样的姐夫而高兴。但是,你还是跟大姐分手了,你知道我有这么痛苦吗?我多么希望你能成为我的姐夫,那样我就可以天天看到你了。在那时,我是多么的恨我的大姐,你是那般的优秀,那般的出类拔卒,没有一个女孩子没有理由不去喜欢你!于是我很伤心,伤心啊……”小宇泪流满面地说:“我是一个从小生活单亲家庭里的男孩子,从小生活在女人堆里,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个男孩子。穿着姐姐们穿过的花衣服,做着姐姐们同样的游戏,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什么不妥。直到你跟大姐分手时,在家里再也找不到你的影子,我才知道什么叫做失落,什么叫做空洞,什么叫做无聊。我在家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做什么事都提不起一点儿精神。我想比我自己失恋了还要难受,而且又不能说出口。后来,我试着慢慢地去接交女孩子,以为这样就会好过一点。可是我又错了,你的影子已经刻骨铭心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我这一辈子都休想将你忘掉,我已经爱上你了,深深的爱上你了,在我还是一个莽撞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无可救药的爱上你了。小铭哥,你知道我是多么痛苦啊!我怎么会喜欢上一个男人啊,这不是变态吗?可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爱有什么错?错的是爱了一个不该爱的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我拼命的压抑自己不再想你,可那样的结果只能使我更想你!明知道我们之间是没有结果的,可我还会一如既往的爱你,哪怕只能是远远的看看你……”

小宇似乎累了,靠着我的肩头昏昏睡去了。有如一阵狂风飓浪从我的心底掠过,如似一阵闪电劈雷震得我的心头。怎么会是这样?!我知道人世间的爱有千百种,为何他偏偏喜欢这一种?我不知道我是该为自己高兴呢,还是该为小宇难过?小宇啊,你我只是世间万物之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在有限的人生中,却背着无穷的枷锁。是啊,爱有什么错?错的是爱的人和不该爱的人!小宇,我可怜的小宇,爱我整整十年的小宇,我竟然一点儿都不知道?上天弄人啊!我不能让小宇着带着遗憾走完他短暂坚难的一生。我略作迟疑,揽过小宇,把他紧紧的搂在怀里!雪渐渐的大了,能看见远处楼顶上的积雪。小宇慢慢地睁开眼睛,笑道:“小铭哥,我真希望这一刻能变成永久,永久!让我躺在我爱的人怀里,幸福的死去!今生已无遗憾。只希望有来生,来生,我一定要做你最美丽的新娘!”就在那天夜里,小宇走了。

那天刚好是圣诞节。就在那个飘满雪花的美丽圣诞夜,一个阳光般灿烂的大男孩,一个爱我十年却痛苦十年的男孩,带着他最美丽最璀粲的梦走向了天堂。

今年春节,我带着我的女友回到了家乡。在小宇的坟前,我向她讲起了我跟小宇的故事。女友紧紧的握住我的手,泪流满面的问我:“你爱他吗?”。我凝视着女友的眼睛,郑重的点点头,说:“爱!跟你一样,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最可爱的人!”渐渐的,我的眼前又出现了一幅极为清晰的画面:夕阳西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山颠蜿延而来,一个青春少年站在溪边的石头上悠闲的吹着笛子,风吹过他的长发,笑靥如花!

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篇七

五月的西北,天气突然之间变得怪异,昨天还是艳阳高照,今日不到正午,却狂风肆虐,关了门,躲在屋里,院子里的树被狂风打压得抬不起头来,天空中飞舞着各色各样的塑料袋、纸屑、杂草……应有尽有,呼呼的风声仿佛要把房顶掀开似的。

黄昏时分,风终于停了,一层厚厚的尘土落在门框上,推开门,尘土掉落下来,呛得我眼泪直流,前段时间刚刚长出嫩叶的白杨被风吹断了枝条,铺得地面一片汪绿,没有完全展开的叶子在地面上柔弱地耷拉着脑袋,无声的啜泣着,还未来得及经历夏的妩媚,秋的清爽,早早便夭折在这温暖的春日里,让人看了惋惜不已。

相比之下,柳树显得柔韧多了,狂风过后的它们,毫发无损,依旧保持静默的姿态,摇曳着,旖旎着。

蓦地,一片嫣红映入眼帘,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肆虐的狂风毫不留情地将满树的花瓣吹落在地上,原本盛放中一树桃红便提前凋零了,看着满地的落花,心中难免有些怅然若失,没由头的`一阵伤心,罢了,世间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花开花落,一切皆有定数。

抬头细看,暗自欣喜,光秃的枝桠间竟有一颗颗小青桃缀于枝头,探出稚嫩的小脑袋,犹如初生的婴儿般让人怜爱;尽管不久后,一地的落花将会化作春泥,但有了这些可爱的精灵,落地的那片嫣红也就无憾于这世间的一遭了吧!

不由地,想起外公家门口那株毛桃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它就在那里了,谁也不知道它何时来的、来自何方,也许是多少年前一粒桃核被谁随意丢弃,它便野生地长出了桃树的模样。

跟其他桃树一样,它也年年开花,一树的嫣红也与其他桃花毫无差别,待花红落尽,便开始结果,只是这果子吧,确实让人有些不敢恭维,长到拇指般大小时,便不再长大了。成熟的季节,看着其他桃树,杏树,果树,结的都是红润饱满,鲜嫩欲滴的果实,而这位毛桃树老兄,却显得颇为寒酸,虽然也是结满了桃子,但是那桃子极小,看不出是什么颜色,而且桃子表面满是细细的毛毛,这也可能是它名字的由来吧!

小时候的我,放了寒暑假,便会去外公家住上十来天,一来我们姊妹三人,放假了,便会疯玩、打架,母亲疲于应付我们之间的哭闹折腾;二来,那时外公家人口少,我能帮着外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比如放放牛,割割草之类的小活。

那时候,外公五十多岁,眉慈目善,身体硬朗,尤其喜欢小孩儿,我便天天跟在他屁股后面放牛,干农活。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走到后院,发现了这棵无人问津的树上竟然结满了毛茸茸的果实,便好奇地摘下一颗,擦净了,放进嘴里,咬一口,顿时,酸涩中丝丝缕缕的苦充斥着味蕾,吐出核,皱眉咽下,这时候,才感觉到丝丝香甜在唇齿间氤氲开来,暗自感叹着这奇怪的味道,回家问外公:

“外公,这是什么,能吃吗?”

外公笑了笑:

“吃,倒是能吃,就是很难吃!哦,它叫毛桃!”。

从那以后,便染上了瘾,吃了一颗又一颗,直到牙酸的咬不动任何东西。外公见了,便慈爱地笑着:

“这丫头,有那么多好吃的苹果,杏子不吃,非要吃这怪东西!”。

后来,外公家翻新了房屋,换了新的大门,由于原先门前的空间窄小,便顺道改了方向,那棵毛桃树没有被跟着挪移,留在了它原先的地方,只是它所在之地被砌筑起一堵高高的墙,变成了后院,显得更为偏僻。

尽管无人欣赏,它也不甘落寞,在明媚的春日里,在拂面的春风中,随心绽放着那满树的嫣红,展现着它的妖娆,兀自快乐着,一天天长大着。

自那以后,每年暑假,我便能大过嘴瘾,记忆中,关于童年,这种味道怪异的毛桃便成为了我脑海里最深刻的回忆。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多少年后,当年那个天真贪玩的黄毛丫头慢慢长大了,放了假,我不再到处疯玩,也很少再去外公家。

再后来,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水果店那些新鲜时令、琳琅满目的水果满足着我们的味蕾,那小小的毛桃,那株给了我无限快乐童年的毛桃树却被我渐渐遗忘了。

去年的八月,我随卫生系统的同事去门源县观摩学习,坐了整整一天的大巴,有些晕车,正感难受时,同车的晴姐说:

“小李,有好吃的,吃吗?”

说着,她便打开包,掏出一个袋子,抓了一把递给我,我接过手来,低头一看,毛茸茸的、小小的、圆圆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说:

“这是……”

“毛桃啊,医院门口的村子里有一株,只是有些苦,没人吃,你尝尝喜不喜欢,反正我挺爱吃的……”

算一算,记忆中那株毛桃树也已经很老了,不知道现在它还是否如记忆中那般安然伫立,那般默默开花、结果。

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篇八

1个多小时去城里看电影,突然有些失落。小时候总以为父亲最疼爱姐姐,其实,姐姐是最懂事的,中学毕业后,姐姐没有继续上学,那时学校的周围就是农田,姐姐坐在教室里,偷眼看着窗外,看到了母亲在田里忙碌的身影,姐姐就不想读书了。也是到了车站,坐车去了另外的镇上,在一家工厂上班了。

镇外的围墙拆了,越来越多的人家到外面建起房子,慢慢地把车站围进了镇子,镇上的老街越来越窄了,挤不下了那么多人,于是,街铺搬到了车站周围,小镇开始喧闹起来,车站进出的形形色色的人越来越多,衣着也越来越时髦了,小伙伴们很多从车站出发外出求学或打工去了。

车站的班次多了,但还是原来风尘仆仆的大巴。小镇越来越挤,玩伴越来越少,童年的尾巴隐隐有些忧愁,终于,母亲找舅舅帮我转学去城里了,于是也经常坐大巴了。喜欢坐在车上,看看窗外山色和村落,那时候的村庄总会有个大池塘,大人们在池塘边淘米、洗菜、洗衣服,小孩们在池塘边游戏,路口也总有盯着来往车辆满是好奇的孩子,也总会有个母亲一边捣衣一边抬头看看是否有车在路口停下,下来的可能是她的孩子或丈夫。每到周末,我就盼着回家,有一回,错过了到小镇的末班车,情急之下就沿着公路往家走。

老家多山,公路沿着山脚蜿蜒,不知道转了多少弯,过了多少村,渐渐天快黑了,家还很远,看着烟雾茫茫的远处,有些恍惚,迷迷糊糊中竟然听到后面有人叫我,是小舅,从城里办完事骑自行车回家,很幸运在当时进退两难时地遇到了小舅,每次回想起来心中充满感激,于是也告诫自己在他人需要时尽量去帮助他人,救助别人也是救助自己。不久,小镇有了村民自己开的小巴,后来又有了出租车,再往后私家车也上路了,回家的'路越来越宽、越来越短,小镇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堵,终于在长久的拥堵后车站往外迁了。

城里的变化更大,原来的汽车站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新设了车站,城市和小镇都像个睡醒了的巨人,奋力向四周伸展四肢。车站连接起四通八达的公路动脉,汇集起东南西北的繁杂方言,在每次回家的路上,默默召唤。

当年,我们陆陆续续从车站出发,走出小镇,散布祖国各地,今天,小镇的孩子正走向更远,他们回家的路也会更长吗?愿他们在异国他乡,记起小镇车站,能傻傻地笑。

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篇九

近日下乡,到了曾经合作医疗发源地乐园村,当年的赤脚医生已满头白发,几个老伙伴相见,激动的泪水不由自主直往下流,回顾着往日的辉煌和那一起工作的日日夜夜。

赤脚医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特殊职业,就是拿起听诊器可给当地百姓治治小病,挥起锄头可挖田种地,靠挣工分过日子的农民。

赤脚医生队伍是由当地个体老中医,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经过一到三个月医学知识培训的年青农民组成。那些年不时有省市医学专家来乡下开办培训班,在老家不远的地方还办了一所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培养一些农村实用人才。那时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或所甚至到卫生室工作,也肩担着培养赤脚医生的重任。

有少数人则是糊里糊涂就当上了赤脚医生。我的一位同事就有这样的经历,他前一天还在家种地,第二天就背着保健箱跟着师傅走乡串户看病了,师傅指示他给病人打一支退烧的小针,他不知应打在什么地方,也没问,就在病人的肚子上打了一针,老师傅见了就是几巴掌打在他头上,当时的他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呢。后来到医学院学习了几年才当上正规医生。

在我的记忆里,我老家最早大队的卫生室里是一名姓王的男医生坐诊,夏天穿着长袖的白衬衣,黑裤子,裤脚挽起老高的,他人个子不高,瘦瘦的,一天到晚忙过不停,和来看病的村人说说笑笑,似乎是一家人一样,年纪大点农民他几乎叫得出来名字。

有时看到王医生背起医疗箱去人家里看病,有时上山采药,全大队的山山水水都有他的足迹。尽管那时候都叫赤脚医生,可我从来没有看见他打过赤脚,也没人见他下田种过地。

当时大队卫生室就在学校这边,条件十分简陋,只有三间房子,几个药柜,都已很破旧,柜子里放着不多的药品,一张诊断床,白色的布都发黄了,皱巴巴的。诊疗设备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三件。队里的人们却很信任他,每天到卫生室看病的人多,大人的说话声,小孩子的哭闹声,还有隔壁加工厂的机器声,使这个贫穷的小山村充满了一线生机。

赤脚医生大多没念过多少书,大字识不得几个,但治小病的土方土法还是比较多。那时针灸、中药是主要疗法,西药用得很少,更难看到打吊针的了,像青霉素类药物在当时是比较珍贵的,一般农民也用不起。那些年代,每到中草药收获的季节,学校会布置采收中草药的任务,如金银花、陈皮、蜈蚣等等,等到了毛爷爷“五七”指示发表的纪念日一起送到卫生室。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那时的传染病多,在住院病在乡镇近百分之五十是传染病,在传染病防治的季节,赤脚医生弄一些中草药煎了给学生喝,给娃娃们打预防针。据老师傅说,那年代农村百分之八十的预防保健工作是赤脚医生完成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传染病已比较少见,大部分基本绝迹,现在的年轻医生好多没听说过。这些都有赤脚医生的功劳。

赤脚医生尽可能用一些简单的办法治疗一些常见病,现在还记得有一几句顺口溜,“感冒发烧,阿司匹林三包,多喝开水,少吃辣椒”,就是现在对普通感冒也有效的。过去的感冒主要是口服药,很少输液,可现在不少人认为打吊针才好的快,好像自己患的病自己做主,弄的.医生不好办,不然病人就说你服务态度不好。

当年赤脚医生使用的稀奇古怪的方法,不少现在仍在沿用,有的是祖辈传的,有的是他们发现的,经济实惠,好多年后专家才发现这些土法子治病的部分原理。有一次,一位年轻人面部患了皮肤病,在大医院用了几百元也没治好,我就用老赤脚医生教我的一个小单方给他治疗,结果花了三角五分钱,不几天就好了。

刚参加工作时遇到一名姓周的老中医,他是跟师学的医,记忆力好,开始在卫生室、卫生所工作,后来因医德医术好就调到卫生院工作,在当时算是名医,百分之八十的门诊病人是他的处方,因他年纪大,每次接一位新病人时,第一句话总是说:“娃啊,哪儿不舒服?”记得有一次他病了在病床上输液还在坚持为病人看病。如今周医生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但当地乡亲们还时常念起他。在山里还有许多高人,其中有一位当年的赤脚医生至今仍在村里工作,经过几十的努力,还写了一本有关中医中药的专著,并受到国内知名专家的好评。

四十多年过去了,在农村卫生室见到的许多当年赤脚医生还在坚守村里,并代教或培养一批年轻人,守着当村医的清贫,继续在为当地百姓服务,只是现在的工作条件大有改善,工作的重点是以防病为主。我时常在想,小医生当不了大医生,大医生也当不了这小医生,只要找准自己位子,也是能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篇十

姥爷其实不想走。

姥爷说,跟我一般大的都死完了,他们谁死的早谁没得享福呀。姥爷幼时孤苦,一生辛劳,早年想不到日子会这么好,所以他觉得天天都在享福。

姥爷每天坐着,见人不唠叨,遇事不打听,叫穿衣就穿衣,叫洗脸就洗脸,叫吃饭就吃饭。姥爷说,小时候你们听我的,现在我听你们的。长晌半午的,姥爷坐着坐着便勾下头去,姥爷说,树老叶儿稀,人老把头低。

姥爷有一根眉毛特别长,更显得慈眉善目,我们见了都要摸一摸,娘就喊,别揪呀,那是你姥爷的福!一次爹帮姥爷剪胡子,忍不住调皮把那根眉毛剪掉了一截,娘见了大惊失色,说,福啊!福啊!爹就笑,偷偷撇嘴,小声说,你娘才是你姥爷的福!

姥爷安安静静,却不糊涂,尤其对时间记得精准。每一年的干支,每一月的大小尽,每一天的阴历阳历星期几,但凡问起,他如数家珍。姥爷静静坐着,是在默默计数日子吧。

清明前夕,家住集镇的小姨去接姥爷没接走。逢年过节庄稼季子,姥爷是一定要守在家里的,特别是清明节。他是想着姥姥和三舅吧,怕他们见他不在家而觉得落寞。

清明过后,小姨又去接姥爷,姥爷很高兴,带着夹袄薄衫,说要好好住一阵。大概是换了环境,没多久姥爷感冒了。小姨慌忙带他去医院输液,输了一个星期,姥爷却渐渐虚弱了。小姨不敢耽搁,架他下楼,送他回家。走在楼梯上姥爷还说他不想回家,他说在街上热闹,大家赶集时都会顺便去看他,能天天看见亲人。可是,93岁,熟透的瓜了,说走不定多大会儿,死在亲戚家可怎么好,大家都那么想,姥爷就被送回了家。

姥爷回家的时候还能走动,但就是心事重。他不停念叨三姨夫,要见他。三姨夫不识字,却会写戏(联系戏班演出),见过大场面。姥爷一定要见他,大家都疑惑。三姨夫终于来了,姥爷拉着他的手不放,说,我怕烧,你认识的人多……三姨夫郑重点头,说,你放心,镇长书记我都熟,一定不火葬!三姨夫从里间出来,三姨很担心,说你真跟书记镇长熟吗?三姨夫一脸坚决,说,熟不熟有什么关系,咱们姊妹兄弟那么多,还拿不起那个钱?!

有了三姨夫的保证,姥爷很快平静如常。但不久他就瘫痪并失禁了,只是泻,补肚子的药喂遍了也没用。舅妈她们帮他擦洗,他抓住裤子不让脱,舅妈一瞪眼,说,讲究啥?都是自家孩子!姥爷便无可奈何松了手,后来便闭了眼睛,婴孩一样任人摆弄。

姥爷随后就不进饮食了。姨妈她们整天围着问吃啥喝啥,问多了,姥爷终于想起一样:煎饼。鸡蛋面糊,葱花香油,煎饼,大概是姥爷记忆中至上的美味,他几乎吃掉了大半个。此后,姥爷便不再吃饭,他说算命的说过,他活到93岁,寿限到了,该走了。

最后的几天,姥爷不会说话了,时常陷于昏迷中,有时候听见人叫,眼皮一动,就有眼泪嘟噜噜淌下。

姥爷终于走了。

摆满供品的灵前,姥爷静静躺着,口衔铜钱,脚蹬元宝。

号啕的哭声中,大姨说,爹啊,我知道你不想走,我夜里每回起来都看见你在哭,爹啊,我看见你哭了,你一个人躺着哭,我知道你舍不得我们!小姨跪在地上钻老盆。钻老盆是不能还手的.,要一口气钻破。老盆底的洞越多越好,以便过奈何桥的时候漏掉迷魂汤,好让姥爷不忘记我们。小姨钻完老盆起身后退,然后扑通跪地大放悲声,说,爹呀,我给你磕头了,磕三个响头。

十年前,姥爷颤抖着嘴唇躺在床上,听我们抢呼欲绝送走他最小的孩子。七年前,姥爷眯缝着眼睛坐在门前,看我们幡旗飘飘抬走姥姥。又一个春天,姥爷一身簇新静静躺着,被我们一路哭喊,送进那片永恒的麦田。

我们把姥爷放在姥姥身边,从舅妈裹头的孝布上撕下一块,用两根红筷子撑着,搭在姥爷和姥姥的棺木上。这布是搭桥布,姥爷和姥姥通过这桥,就可以久别重逢了。

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篇十一

那是去年夏天的一个周末,强烈的阳光有所收敛,云朵厚起来了,我没有晨跑,取而代之的运动是把菜地的草丛除掉。干旱期间的菜地没有了先前童话般的热闹,唯有野草趁机用极短的时间霸占了整个菜畦,迅速生长开花结籽,到今天我去除去它们时,它们已经完成的上帝赐予它的生命过程,留下它无数的生命延续,它的孩子----草籽!在它们面前,人类只有感叹,生命真的有奇迹。

晚上继续饭后万米走,疾走中,反常的.气候让秋后的田野上的蚊子死灰复燃,正是它们上潮的时间,一团团的蚊子在身前身后簇拥,一呼一吸间,竟能把蚊子吸进鼻腔,眼睛里也能淹死几个迷了路的蚊子,只见水泥路上散步的人们优哉游哉,一点也不在乎那些蚊子的横冲直撞。树上的夜蝉凄惨地嘶叫着,蹲坐在夜幕拉拢时的阔叶杨上唱着今天的小夜曲,“嘻.......呀.....嘻.....呀.....”

脑海霎时有一幕过去的景象闪现,宁静的小山村,一幢幢木屋依山而建,我家老屋前的院子前的禾场上,几株枣树围拢四周,夜蝉嘻嘻,一堆瘪谷子烟火燃起白白的浓烟,随着微微夜风摇晃着烟头,我们一家大小躺在竹床上,凉凉的竹床并排放好,我们分成两头睡好。偶尔烟头顺风吹到我这,那个呛味不仅赶走了蚊子,也让我们鼻泪汹涌,这时我们兄妹几个挠嚷起来了,大声唱起来“烟儿烟,去那边,这边狗屎臭,那边桂花香!”不知是说话的口风大吹走了烟头,还是风本来就摇曳不定,居然一唱就真的飘走了。那头的小哥哥呛得不行了,也大唱起来,不一会儿,就发展到肢体赶烟了。这时候,大人么就摇几下老叶蒲扇:“莫吵莫吵....”话音落下,呼噜声就又响起了,也许大人白天太累了。我们就只好看着天,明亮的月亮,团团的星星,一条银河从北到南看不到边,找着北斗七星,说起七仙女,唱起流传了不知多少代的儿歌:“七妹子,七支花,七个妹妹嫁老家,老家有棵桂花树,桂花树上喷喷香,桂花树下好梳妆;老家月光圆又圆,做块镜子照眉面......”唱着唱着,调皮像随着梦飘向了天上......

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篇十二

在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母亲制作豆腐的情景。老家那地方管做一锅豆腐叫“出一做豆腐”,出一做豆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忆中的出豆腐是从“捡黄豆”开始,黄豆是生产豆腐的最佳原料,所谓捡黄豆就是把黄豆倒在簸箕里通过来回“晃”“巅”“遛”等手法将黄豆里面的稗子以及微小的石头土坷垃等杂质滤去,实在滤不掉的再捡出来,就这一道其实是捡出杂质的工艺恐怕没有三遍五遍是不行的。这直接牵扯着豆腐的质量也说明着出豆腐的人家是否爱干净。捡完黄豆之后就是“泡豆子”,泡豆子之前当然还要在石磨上“拉黄子”,拉黄子就是通过人工推磨把豆皮去掉把豆子破成两瓣或多瓣,破碎得越粗啦越好,光破碎大概就要花费个把小时的功夫。

最初母亲把破碎了的豆子倒进一个大盆,加水不能过多也不宜过少,漫过豆子最好。豆瓣泡涨了再加水,如此反复。用什么样的大盆虽说没有过多的计较,花瓷盆陶土盆鲜有的铝铁盆都行,但还是以前两者为上好。泡豆子虽没有过多的技术含量,一般也要泡七八个小时。豆子泡好了就可以“拐豆浆”了,拐豆浆一般都在“拐磨子”上拐,在农村石磨家家有但拐磨子就不一定了,石匠很少直接做拐磨子,拐磨子一般是石磨用了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用薄了之后用马钉固定在山楂木或枣木架子上,下面架一口大铁锅改装的。拐磨子一般配七八条拐棍,甚至更多,不用的时候挂在墙上,理论上讲拐豆浆两个成年人就可,一个拐磨,一个一边掌勺往磨眼里掭豆子一边搭手转磨。

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三,出豆腐作为储备过年的一项必备年货,家家开始出豆腐,这是拐磨子最忙的时候。农村人开始用打招呼的方式排队,轮到谁家谁家就开始拐,前面的人家拐豆浆,后面的人家会提前来帮忙,拐磨棍就挂在墙上,后来的人有时打个招呼,有的连个招呼也不打,从墙上摘下磨棍,往手心唾口唾沫套上磨棍就下手。不管男女老幼齐上阵,嘻嘻哈哈,一会帮忙的就会把拐磨子围严了,前一家拐完会返回头来帮后面的,尽管还有后面的来帮忙,鲜有见忙不帮的。拐豆浆人多了拐起来磨就轻快很多,拐磨一般右手先握棍头左手反手握住磨棍中间前腿弯曲后腿崩直手脚相随,如果有人拐累了会有人来替,没人来替的时候前后腿双手调换方向换个姿势,但大家总体姿势步调必须一致。

我在一边玩耍的时候曾被招呼到去拐豆浆,那时候八九岁,刚够着磨棍的样子,带着棉帽,学着大人的样子用根草绳扎住棉袄上磨,没系好的帽子耳朵随着身子的转动上下“忽闪”,多少年过去了,现在想想觉得既心酸又滑稽又可笑。掌勺掭豆子是个技术活,做这活必须做到眼尖手快心细,眼尖是指能准确预测磨眼什么时候转到自己跟前,手快是指磨眼转到自己跟前时必须准确地将豆子投进磨眼,如果掌握不好,勺子要么被磨棍打到下面的豆浆锅里要么被打飞,心细是指必须做到不用回头看豆盆,勺子从豆盆里舀的一勺勺豆子和水必须掌握个死数,这样磨出来的豆浆才能匀实,做出来的豆腐才能细腻,掌勺掭豆子一般有女人来完成,如果谁家有腊月刚进门的媳妇,那些婶子大娘们就会把这活让给穿红挂绿的新媳妇,这是展示干活利索的大好机会,这时候的新媳妇如果不是做的太差就会得到褒扬,婶子大娘们就会夸说谁家的谁娶了个好媳妇。

拐完豆浆,家里的大锅也就烧开了,把烧开的热水倒进盛豆浆的水桶里烫烫,然后把豆浆倒进布袋里,开始在架在大锅上的h形木质萝架上“摁布袋”,摁布袋的'过程就是让豆汁和豆渣分离的过程,为了做出更可能多的豆腐,必须尽可能榨出更多的豆汁,这个摁布袋榨豆汁的活最苦最累,两个小时下来常常累得人直不起腰来,但一点懒也偷不得。榨完豆汁再开始烧大锅,烧大锅时必须专注,如果沸了锅豆汁溢出来跑了豆汁那么就会前功尽弃,等豆汁锅烧开了就来了最关键的技术活—“点豆腐”,所谓点豆腐就是豆汁开锅后把盛在葫芦瓢里的“酸浆”匀实地浇进锅里,除了要掌握好火候外,豆腐的老和嫩产量的高和低都要在这时候掌握好分寸。点完豆腐,大锅里的豆汁变成了雪白的豆腐脑,把豆腐脑从浆水里撇出来倒进铺了稀布的豆腐模子或者用柳条编的大菠萝里,用力压上半小时,再搬起备好的大石头压住。这种用原始的工艺原生态手法,温润光滑口感清爽的豆腐才总算做成。

我们家卖过豆腐,况且一卖就是十几年,那时父亲在队里干活,出豆腐的一道道工序全由母亲完成,水由我来挑,下午放了学我就跑到老远的村外去挑泉水,有时要挑好几担,也从不担心雨雪路滑,路上有大人见我挑好几趟水就叫着我的乳名逗我说你想把泉子挑到你家里?你挑这么些水想晒晒吃?我就受到鼓舞似得边忽闪扁担边说你管不着!也不管往外溅水的桶到家还剩多少。母亲一般是晚饭前就把黄豆泡上,早晨一点就起来用家里的石磨推豆浆,这本是用拐磨子拐的豆浆,母亲点着“电石灯”在石磨上自己推,推一做豆腐的豆浆大概需要三个多小时。有时候我会看到母亲常常拖着疲惫身子在磨道里撑着磨棍喘口气,之后接着继续推。但我从没见过母亲守着我们叫过苦叫过累。

母亲出的豆腐,温润光滑口感清爽,怎么炒也都能炒成条。我们的村那时候人口多,是周围十里八乡的大庄,庄里有五六家卖豆腐的,早晨七八点钟的早饭时刻热腾腾的豆腐正好出锅,山村里卖豆腐的梆子声此起彼伏。我们村一条小河把村子分成河南河北,豆腐做得差的就挑到桥头的向阳处去卖,每家卖豆腐敲得梆子节奏不一样,时间久了庄稼人就能听出哪家卖的豆腐出锅了,然后再决定去买哪家的。我们家的豆腐很少挑到桥头卖,但是梆子还是要敲的,星期天或不上学的日子我就早早爬起炕来去街上敲梆子,梆梆——梆梆——梆梆,因为母亲做的豆腐好吃,那核桃木梆子我敲起来底气十足,梆子声里充满自信。

用酸浆出的豆腐好吃,但产量很低,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一斤豆子能最多能做出二斤多一点的豆腐,那时候虽说是叫“卖豆腐”,其实庄户人家哪有闲钱买豆腐?除非那几个有在城里上班的工人家属。庄户人吃豆腐其实都是换,当然用豆子,一斤豆子换二斤豆腐,沿袭了千年的铁定规矩。因母亲做的豆腐好吃,去街上敲一圈梆子回来,家里就来了很多换豆腐的人,当然端碗来换豆腐的除了女人就是被打发来的孩子,在农村换豆腐这是女人的活,如果那个男人干这活会被耻笑:“娘娘们们的活也干?”过日子比较仔细计较的,会在家里把豆子称好,换完豆腐再回家过称,但大多数人怕排不上号,早早来到家里排队,如果来的过早,豆腐还没有出锅,家里又有事的媳妇们就和正在饭屋里点豆腐的母亲打声招呼:“嫂子,豆子放在磨盘上了,给我挨个号,一霎我来拿”。等豆腐出锅,不管人在不在,母亲就按号头,给人称好,有时候磨盘上的豆腐碗会摆一小溜。

换豆腐的尽管鲜有人端含稗子较多的,母亲从不数落人家,在称上更是从不让人吃亏,称豆子时秤砣很低,称豆腐时秤砣很高。豆腐毕竟是含水分的东西,母亲每次给人过好,总觉得会不够称,总是意犹未尽的再割块小的给人家放进碗里,在农村这块小豆腐叫“搭头”。随着年龄的增大,看母亲出豆腐那么辛苦,明明够称了,还有送人一块搭头,总想说母亲一句,母亲似乎看出来我的心思,说都是乡里乡亲的,称头低头高不过是块搭头,咱少吃一口有啥?咱不能叫别人说出别的来。然后朝着盛着豆腐渣的铁桶一呶说;再说又不是没有赚头。

豆腐渣是个好东西,尽管用它做的窝窝头很噎人,但毕竟能充饥,豆皮又能做“小豆腐”,就连出完豆腐剩下的清浆都会被婶子大娘们找去洗头洗衣服,那时候肥皂少,有也舍不得用,清浆水洗头洗衣服我没用过,据说很下灰。

豆腐的吃法成百上千,我独喜欢野韭花酱蘸豆腐,趁热吃,也总喜欢倒上酱油喝碗真正的豆腐脑,那是每次考试时母亲为了让我考出好成绩取谐音补脑的,尽管每次我都考不好,尽管那已是遥远的记忆。我家出豆腐十几年直至母亲的黑发染上白霜,直至从那艰难的岁月里爬出来,直至我们兄弟三人结婚生子。

后来一不小心迷迷糊糊混进了城里,小时候染上的爱吃热豆腐的老毛病却已积习难改,无论老妻从哪家超市或沿街叫卖的地方买的豆腐,再热,我也吃不出那种家乡的味道,那种渗透着母亲辛勤汗水的味道。

豆腐这道人间美味我无暇考证是由谁发明,又是什么时候怎样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这本身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纠缠不清的问题。如果说我家几乎顿顿吃豆腐有点虚张声势,几乎天天吃豆腐确实毫不夸张。如果有人说没吃过山珍海味,这个我相信,如果有人说没吃过豆腐,这个我不相信,除非你嘴特别好使特别会说,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有谁没吃过豆腐呢?但如果有人又说没吃过好吃的豆腐,我又开始相信了。我也已很久没有吃到好吃的豆腐了,春节将至年味渐浓,我开始又心馋起好吃的热豆腐来。

俗话说人生有三苦:乘船打铁卖豆腐。可见无论撑船打铁卖豆腐都是苦汉子活,都不是好营生。俗话又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又足以证明做豆腐的辛苦和制作工艺的繁杂。

如今父母年事已高,可喜的是身体尚好。尽管不能再出豆腐了。现平常素日已经很难吃到老家的热豆腐了,但所幸孩子的小姨也远在老家,现在每逢过年她夫妻二人会开着三轮进城置办年货时,专门出一做豆腐给我捎来。

远处似乎又有清晨山村的梆子声传来,我又闻到了清新的豆腐味,我想我的连襟兄弟也许正开着三轮车赶在给我送豆腐的路上吧!有感而发的的这段文字接近尾声已是黎明,我推开22楼的窗口,远眺老家那个方向,山峦起伏,像母亲吃苦耐劳的身影。

记忆中的橡皮擦散文怎么写篇十三

春节毕竟是最不如意的春节,先前老婆的计划是“东走走西看看”地过完这个据说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然而,由于几十亿人的大迁移——永远塞车的道路,过夜排队买票的人群,拥挤的车站,长久的等待,我们不得不放弃早已定下的计划。还是窝在家里好一些,或许也能为这几十亿大军腾一点地方,让那恐怖的春运因为没有我们的参与少一些焦急和等待。

对于这个节日,如果以外出旅游的方式来度过,我觉得是对这个节日的亵渎,最起码,你不懂得这个节日的真正含意。幸好,父亲也能和我们在一起过这个节,这是我感到比较欣慰的。遗憾的是母亲却在弟弟那里过春节去了,孩子的外公也回老家去了,一家人还是没有得以真正的团聚。

我总以为,春节是最为美好的节日。这种认识可能源于儿时对春节的感悟,那些认识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然而却一直根植于自己的潜意识中。那时的生活虽没有这样的富足,没有这样的奢华和丰富多彩,然而它却是最富于人情味的,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对孩童时期的我们来说,它不仅充满着欢笑,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懂得孝道、尊崇、礼仪和敬畏。所以春节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持下去。

小时侯生活在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和辛勤的劳作,一年之中没有多少是空闲的时光。唯有这春节,能让父辈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关注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

在印象中,家乡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比较忙碌,全家总动员,一起动手把家里的卫生打扫一遍,特别是家里的厨房。据家乡习俗讲,这一天灶神要上天去,家里得打扫洗净一年中所有的尘土,让灶神轻快上天,以示对神明的敬畏,以求保佑来年家里诸事平安,这一天也称为“忌灶”。打扫卫生也叫“打扬尘”,小时侯,还流传一句童谣:“腊月二十三,家里洗锅碗,洗锅碗,刷板板,灶王菩萨好上天,保佑一年好平安”。

记得从这一天开始,父辈们就会告诉我们春节之中好多的忌讳。什么不得说脏话骂人,不得与人结怨,在别人家吃饭时不得窜门,吃饭时不得掉碗筷等等,很多很多禁忌。如果违反这种禁忌,来年就会不顺利的,这种禁忌要在元宵过了以后才能解除。

小时侯过春节是十分讲究的,也是十分小心的。然后就是请家里的长辈一起来团年吃个饭。我们小时候父辈们就请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们到家里来,这是每个做儿女家都要做的一件事。据说儿女比较多的老人们要吃到大年三十,这也是儿女们必须做的一件事,无论你贫穷和富贵,这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为人儿女应尽的孝道。

其次是除夕和正月初一,这是春节的高潮。从腊月二十三起,家乡的鞭炮声响就会一直持续到正月,而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盛,那种热闹的场景,我觉得只有用空前来形容。直到现在,这种情形也再没有出现过。

于是就会有更多的讲究,大年三十父亲总会带我们贴春联和门神,教我们认识春联上的字。什么“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的春联,我犹记忆在心。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曾经在老家门上贴的隋末英雄秦琼和程咬金的画像,他们的面貌虽凶神恶煞,然而却能保护家园,所以我一直对他们崇拜有佳,因为他们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代表的是正义和勇敢。

贴完对联父亲就会带我们去给已故亲人坟上烧香,好让我们知道每个已故亲人的坟茔在哪里,还会讲解已故亲人在世的事迹,以对亲人的缅怀。

正月初一是我小时侯春节期间最欢喜的一天。很早父母就会叫我们起床的(大约早晨六点吧,有时会更早),因为父辈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是一年的第一天,起得早是对来年一个好的期盼和对来年美好的生活的向往。然后就是跟父母依旧对祖先祭祀一番(这种仪式在家),我们小孩子得在祖先的神龛下跪拜,以求保佑我们。祭祀完后,全家便围着灶台包汤圆,这一顿汤圆还不准吃完,至少得留下一个,表示来年还得团圆。

然而最令自己兴奋的是吃过汤圆后,母亲就会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给我们穿上,从头到脚全换成新的。因为那时家里穷,只有过年才有一套新衣服穿,那时虽然穿的是的确良布,布鞋,然而对于我们而言,那是无比兴奋的事啊!

这一天,全家都得吃素,不得吃肉。一般在我们老家,人们早晨吃汤圆,中午吃面,晚上也吃面。据说这是有讲究的,这是一年的第一天,吃肉是对血肉生命的不敬,万物在这一天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种生命在这一天会把另一种生命当食物吃掉。

初一之后,便是走亲串友,这种习俗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结束。一般每家人都得准备一天请亲朋好友来家聚一下,摆上好酒菜请他们来吃一顿的.,以示礼尚往来,同时也表示感情联络——但绝对是纯朴的、无欲的、发自内心的、充满了人情味;让人不仅感到人间的温暖,同时也懂得世间情谊的珍贵。

当元宵夜的鞭炮依然在窗外响起时,然而春节已不是昨日的春节,洗漱掉这一身的年味,早早睡去吧!只希望来年会过得更加美好,希望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在新的一年更加平安、健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