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龙门石窟汇总(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22:48:04 页码:11
最新龙门石窟汇总(大全14篇)
2023-11-10 22:48:04    小编:ZTFB

我们将通过这个分类来介绍一些与学习和工作生活等相关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在写总结之前,可以先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和想法。总结是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梳理和归纳。一个好的总结应该具备客观、准确、简洁的特点。这些范文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总结。

龙门石窟汇总篇一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很多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一样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武则天根据自我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以及在洛阳皇宫紫微城建天堂的消息传入日本后,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在奈良建立东大寺。另有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龙门石窟汇总篇二

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因为那里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山相互对峙,伊河从中间流过,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天然门阙,所以自春秋战国以来,那里就获得“伊阙”的称呼。之后隋炀帝建都洛阳,因为宫城正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所以得名“龙门”,并且沿用到今日。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构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6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景区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shou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礼貌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礼貌风景旅游区;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资料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皇家风范。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所谓“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魏碑”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龙门石窟汇总篇三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相遇,大家一路走来,旅途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我们旅行社热烈欢迎大家来龙门石窟旅游观光,!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x导,或小x,你们感觉怎么叫合适、怎么叫顺口就怎么叫吧。

坐在我旁边的这位是司机李师傅,李师傅是一位驾驶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司机,所以,坐在他的车上大家就尽情的享受沿途的风光吧!

佛家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前世1000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相视而笑。”今天,大家有缘在同一辆旅行车里,并要相伴度过一天的时光。所以,此时此刻,请各位再一次的回头同周围的人彼此认识一下,那也请各位在接下来的旅游过程中珍惜这份来之易的缘分相互照顾,相互关心,让这次旅程给我们留下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朋友们,下面我讲一下注意事项:路上的车特别多,所以,为了大家的安全,请不要您的把头和手伸出窗外,以免被擦伤。把垃圾呢,放在座位旁边的垃圾篓里。不要向窗外仍果皮纸屑等杂物,要是保持道路的卫生。如果有人容易晕车,请坐在前排座位上,或靠近窗户的位置。也可以吃两片随身携带的晕车药。车前面放的有纯净水,需要的话,我给大家送到座位上。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咱们洛阳吧!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八大古都中建都最早的城市。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古都中,经历朝代最多的城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洛阳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司马光曾说:“若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说到洛阳,就不得不说咱们洛阳的牡丹,自古就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历史上曾有无数文人写诗赞美牡丹,“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是李正封赞美牡丹的诗句。刘禹锡说得好:“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些美妙的诗句道尽了牡丹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从1983年起,洛阳每年4月至5月举办牡丹花会,吸引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纷至沓来。花会期间,牡丹们一个个竞相怒放,谁也不服谁,那场面真是壮观的很呐!

民以食为天,洛阳最有名的菜,莫过于洛阳水席啦,它是洛阳一带特有的传统名吃。它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都有汤;二是洛阳水席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这一回来洛阳,大家千万不要忘了品尝一下洛阳水席奥。

朋友们,下面我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龙门石窟。它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雕凿,历经400多年的雕刻,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达10万余尊。两山窟龛的造像,因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雕刻之精美,而闻名于世。龙门石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朋友们,咱们现在已经在到了景区门口的停车场,请大家带上自己的随身物品,关好窗户,记着咱们车啊,是蓝色大巴车,车牌号码是:,我的手机号是,下午三点在咱们的大巴车旁集合,好,现在请随我下车,一起游览龙门石窟吧!

龙门石窟汇总篇四

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建于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异常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zui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一样少女的群体像。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仅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莲花洞。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所以,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龙门石窟中zui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zui大、艺术zui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那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齐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古阳洞。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资料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到了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徒将主像释迦牟尼涂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讹传老子曾在这儿练丹,所以古阳洞又叫老君洞。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龙门石窟汇总篇五

你去过那几个旅游景点?下面一起随本站小编欣赏一下龙门石窟。

作文。

范文吧!

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导游小邓,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我们要去游览世界文化遗产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另两个石窟是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好了,现在我们处于河南洛阳南边约十三公里处。大家看,龙门石窟就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高而巨大的龙门山上,我们一起上山去游玩吧!

到了,这是上山后的第一个洞穴,叫古阳洞,里面的佛像占全部佛像的百分之六十。看,内有一些精品书法艺术,共有十九品,字迹气势大方,端正有力。还有一品在慈香窖内。古阳洞从公元四百九十三年开始修建,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一十五年,可谓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十万多尊佛像矗立在里面,那可不是名不虚传的。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准备离开古阳洞去奉先寺了。奉先寺里有龙门石窟的高之最和矮之最,分别是17.14米高和2厘米矮,形象逼真。大家请看奉先寺的左侧,是石阳洞,里面仙气扑鼻,佛像雕刻得十分精致。

我们继续走,看,我们面前的这个洞比古阳洞还出名,叫宾阳洞。它从魏朝末修建到了唐朝初,中间曾停过一个世纪的工。宾阳洞洞口两侧原有两幅画,十分出名,画得逼真的不能再逼真了。是《皇帝礼佛图》和《太后礼佛图》,后被盗窃。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宾阳洞花了二十四年才建成,内有巨大佛像十一尊。有的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有的高鼻大眼,体态端详;有的神态自若;有的青面獠牙,张牙舞爪……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佛洞。

大家快离开宾阳洞,我们还要去万佛洞。万佛洞内有一万五千多尊小佛像,小巧玲珑,做工精巧。洞中还有一把莲花椅,背后刻有五十四枝莲花。

看到我们前面这个洞了吗?这个洞内有一百四十多种药方,体现了古代医学成就,也为传授医术用雕刻法做出了贡献。

龙门石窟有三十余洞,还有一些洞我们下次再来观赏。唐代诗人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真是名不虚传,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

好了,龙门石窟游览完毕,欢迎下次再来,拜拜!对了我还要送大家去车站呢,走吧!

一次我和同学马恒飞、李桥、梁杰在一次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张龙门石窟的藏宝图,于是我们回到家,背上了行李去到了洛阳的龙门石窟。

走到了门口,交了钱,买了门票,叔叔阿姨带着我们进到里面。我们按着藏宝图向山峰进发,一路上,有大大小小的佛像真是美不胜收,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这里可是无烟地带。

马恒飞惊奇地对我说:“你们看这是什么,”我们闻声望去,只见一块大石块上有个深红色的按钮,上面刻着几个数字,这时候下起了大雨,雷声震耳欲聋,真是势不可挡,忽然看到藏宝图中间的数字正是红色按钮上的几个数字,胆子大的李桥按了一下按钮,忽然左边的山下出现了一个很深的洞,马恒飞叫道:“大家千万别进去,小心有陷阱,”他说着,拿了个石头扔了进去,只听轰隆隆的一声巨响,有三支箭从洞里直射出来,把我们几个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哇塞:你真是料事如神啊;我们小心翼翼的从洞口向里边走,发现里面有许多恐怖的毒蝙蝠,,只见有个箱子,我拿个石头,把箱子给砸开了,啊,梁杰的一声冷叫,只见出来一个怪物直扑向梁杰,我赶快抓起地上的沙子,抛向怪物,怪物嗷的一声怪叫,把梁杰丢开,一头倒在地上,爪子在地上乱刨,原来是沙子迷住怪兽的眼睛了。我们赶快跑到外面,按了一下按钮,山洞的门自动关住了,我们几个结伴回到了家。

通过这次探险,我们知道了,不要相信那什么怪物,要好好学知识。

暑假里,我和妈妈再次坐上了去洛阳的火车。我们这次的目的地是洛阳龙门石窟。

买了门票,我和妈妈就跟在一个大的旅游团后面,详听导游的介绍。我偷眼一瞧,旅游团里的外国人还真不少,黄发碧眼,又高又白,一路上唔里哇啦说个不停,妈妈鼓励我用英语和他们交流一下,尽管他们很友善,还冲着我笑,可是我说出来的“hello”,还只是我一个人能听见。我说,妈妈,赶紧听导游介绍吧。

洛阳龙门石窟距市区13公里,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边龙门山,香山相对而立,伊水中流,远望就像天然的门阙一样,故为“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天子又多以真龙天子自居,故称龙门。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xx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好家伙,原来已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之列,我说这么多外国人来参观呢。

一路走来,过宾阳三洞,万佛洞,大佛像,小佛像,全雕刻在悬崖之上,全想象不到古代的能人志士是怎样完成这样伟大的工程的?太不可思议了。看着让人震惊的是,好多完美的佛像不是没头,就是断胳膊,断腿,导游介绍说,这里面有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毁坏的,有的是小日本破坏的,还有的因为时间的久远,自然破坏的。在奉先寺门口我看的两个没有脑袋的佛像,在门口立的牌子上写着这两个头像现存于美国的某两个博物馆内,我突然打心里鄙视美国人,他们抢了我们的东西,还有脸来参观,哼······在奉先寺的大佛门前我们照了相,叫什么佛来着,名字好长,据说是以古代第一女皇武则天的长相雕刻的,不知是真是假,但是真的很辉煌,很气派。

看过西山石窟,经过浸水桥,到了东山石窟,说实话刚在奉先寺陡峭的天梯,走的惊心动魄,连惊带吓,脚脖子都是软的。东山石窟我没劲上了,直接去了香山寺,参观了蒋介石和宋美龄20xx年夏来避暑的故居,会议室,卧室,客厅,卫兵室,屋里的家具陈设和如今不相上下。

龙门石窟汇总篇六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山西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它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汇总篇七

龙门石窟与山西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它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那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那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仅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一样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那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到达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供给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很多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所以,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汇总篇八

清晨,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我们和姑姑全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龙门石窟旅游。

一下车我就看到了许多石洞,我惊奇的发现石洞里有许多佛像,我听说这些佛像都是过去的人们一点一点的凿出来的,其中有的佛像只有手掌那样大,最大的佛像大约有五、六层楼高,是用了25年才刻成的。来到西山石窟,看到龙门石窟最高的佛像,它叫奉先寺大佛。是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饱满,修眉长目。静静的坐在那里耳朵垂下来,眼睛平视前方,站在石像脚下,望着石像,感觉石像真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

龙门石窟共有2100多个石窟,雕有10万余尊佛像,令我眼花缭乱,我不禁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

来到东山石窟,站在桥的对面,真是两山对崎,伊水中流,风光秀丽。东山石窟里的大佛,大部分都被偷走了,真是太遗憾了!

我又来到白园,白园里有白居易的坟墓,所以这里就叫“白园”,白居易的坟墓旁有德国、日本等各国人民为了纪念白居易给他立的一块墓碑,上面写着对白居易纪念的话语。

我们走出龙门石窟,回头观望,更显得雄伟壮观。龙门石窟的建成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不愧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龙门石窟汇总篇九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龙门石窟。我是你们这次旅行的导游小导。

提起洛阳,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呢?有朋友刚说的很对,古都.对了,据史籍和新中国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十一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如果加上西周、后晋则为十三朝古都。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那么除了古都还有什么呢?有朋友说牡丹,对,洛阳可以说是牡丹城,在这里牡丹争奇斗艳,一展娇颜。不过很不巧,这个季节,牡丹在汲取养分以待明年吐露芳华,所以只能令您稍稍遗憾了。不过,我们会带大家品尝洛阳水席,使您一饱口福。

当然,不能忘了我们的龙门石窟了。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400余年,现存窟龛(kan)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七十余座,造像近十一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_年11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情况介绍完了,景点也到了,现在请大家随我下车,开始我们今天的游览吧。下车时请不要拥挤,关好车窗,带好您的随身物品。

景点导游词。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龙门石窟”。面前的这两座山,东山又叫香山,西山又叫龙门山,中间的这条河为“伊河”。因两山对峙,伊水中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故自从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有了一个形象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圣,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圣,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朋友们请看这块大碑,据碑文可知,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书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是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中最大的,字型奇伟秀美,是唐代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的第四个儿子子魏王李泰为他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的。大家可看碑文中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的语言。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北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看完佛碑呢,接下来咱们要去参观的是奉仙寺。

奉仙寺是唐时开凿,原名呢是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唐代艺术中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当地的百姓有人习惯称其为武则天像,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据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捐脂粉钱两万贯,工程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您看,整个大像龛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佛。主尊卢舍那大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疑问简练,灵活而又含蓄的眼睛更显秀美,给人以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整个佛龛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审美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水平。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佛教的发展盛况及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卢舍那大佛具有永恒的魅力及艺术价值。

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再向前面走就是古阳洞了。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都在此洞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做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等相继在窟内造像,由此揭开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古阳洞,利用天然溶洞扩建而成,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其面相长圆,较为瘦削,是北魏时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是道教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北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高峰。”

朋友们,本次的景点讲到这里呢,要先告一段落了,现在大家有2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自行参观,拍照留念,20分钟后我们在景区大门口集合,请大家遵守时间,谢谢大家的真诚合作。

龙门石窟汇总篇十

暑假,妈妈带我去。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等朝代修建,建有大小石窟、佛像不计其数,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我们在惊叹先人鬼斧神工精湛技艺的同时,也看到不少洞窟在历经漫长的岁月洗礼和风雨侵蚀之后,显得斑驳陆离,特别是有的碑刻和佛像人为破坏严重。有的没头,有的断手,有的跛足,更严重的是有的佛像不翼而飞,只留下空空如也的石洞让后人唏嘘不已。

据导游介绍,这些破损严重的石窟,除了自然风化的因素以外,相当部分是在晚清时期,遭受外国侵略者抢劫,运到了国外;也有的是因为以前当地人非常贫穷,文物意识淡薄,把石窟里的佛像偷偷搬走拿去换钱。

我一边惊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悠久,一边为缺损的佛像感到可惜。我希望那些被盗取、被国外收藏家收藏的佛像能够归还回来,让它们完璧归赵。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再也不会出现外国列强侵略的事了。

龙门石窟汇总篇十一

洛阳一座九朝古都,这里盛开着五彩缤纷的牡丹花,还有亚洲第一大音乐喷泉。在这座城市里,更有令我难忘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来到龙门景区,哇!墙壁上有密密麻麻的石窟,石窟里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佛像。听导游介绍,这些佛像都是古人手工雕刻的,我不禁佩服起他们来——那么高的山,一点一点的雕刻,该有多么困难呀!

佛像中最有名的是卢舍那佛,有17米之高。它是成千上万的佛像里体态最大,形态最美,看起来微微含笑又很庄重,传说这尊佛像是女皇武则天的化身,她被国外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而最小的佛像仅有两厘米高,也被雕刻的惟妙惟肖。这些佛像摆出各种姿势,有的单手五指并拢,似乎在念经;有的摆手扭腰,好似在跳舞;有的伸着莲花指,好像在指挥……遗憾的是,这里的佛像被保存的并不完整,有的被盗窃,有的被毁损,还有的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已经风化。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名窟之一,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确实名不虚传,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龙门石窟汇总篇十二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汇总篇十三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代表河南旅行社欢迎您的到来,能够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与大家相遇,是我莫大的荣幸,我姓杨,您叫我小杨就好了。那么,坐在我身边的,就是本次旅途中最为劳苦功高的一位,我们的司机康师傅。您别看他脸上长着青春痘,他可是有着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了,本次旅途有他保驾护航,您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在这次旅途中,我会竭诚为大家服务,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请一定要找我,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外出旅游靠导游,希望我们能一起拥有一段美好的旅行,为大家留下一段珍贵的回忆。

【简介1分钟】。

从文化意义上讲,河南是一块我们无法忽视的地域。湟湟千年华夏文明,正是从这块黄土地上发源流淌,继尔漫延全中国的。河南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套用一位河南作家的妙语:“河南人就是咱中国人的妈”来解释最为恰当。拂去历史的尘埃,沿着时间的长河,从春秋走来,从秦汉走来,从唐宋走来,从近代走来的那些河南人,一个个都是人格茁壮,性格鲜明,或察天观道,或倚剑长笑,或游刃权谋,或诗笔作刀,无不热血滚烫,豪气冲天,一肩担天下道义,一肩负百姓福利。那么,就让我们顺着地域文化的长河,从个体文明的源头开始,沿着祖先的足迹,一起来感受河南独有的魅力吧。

【过渡1分钟】。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洛阳的龙门石窟,大家都知道,洛阳有四宝,这第一宝就是洛阳牡丹了,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花蕾硕大,色泽艳丽,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洛阳牡丹甲天下,被世人称为“花中之王”,每年四月的牡丹花会,四海宾客都在这里云集,欣赏这“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的牡丹,洛阳也借着牡丹花会之机尽展古都魅力。第二宝就是当年曾为国礼的唐三彩了,以黄绿白或黄绿蓝为主色调,艳丽多姿是我国陶瓷艺术宝库里的一颗灿烂明珠。第三宝就是洛阳水席宴了,其名称的由来,一个是紧扣水席汤水多的特点,一个是指似水流云的上菜次序,上一道吃一道撤一道,其特点是突出酸辣,共24道菜,其中8个凉菜,16个热菜。至于最后一宝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游览的龙门石窟了。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历经400余年的雕刻,现存佛像10万多尊,大小洞窟2345个,碑刻题记2800多块,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并称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潜溪寺4分钟】。

好了,情况大致就是这样,景区也到了,现在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管好车窗,排队下车,有小孩的游客请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大家在这里集合,我们即将进入景区,开始今天的龙门之旅。游客朋友们,这里就是潜溪寺了,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大家都知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这些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北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此洞窟顶是穹隆形,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有莲花花瓣、水波纹等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主佛释迦牟尼,造像手法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的服饰样式,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奉先寺1分钟】。

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主佛梵名“卢舍那”,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慈祥外溢,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另一方面,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高度概括。

【欢送词1分钟】。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走到这里我们本次的河南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杨导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感谢一路上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分别却是必然的,但我相信这次的分离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许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导游,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游客,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也请您千万不要忘了,在河南有一个导游小杨,随时等待着您的到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最后预祝大家归途愉快,一路平安!

【本篇导游词共计10分钟】。

龙门石窟汇总篇十四

从矮墙的绿藤叶里找梦。

从古塔的风铃中想亦真亦假的信仰。

从木椅旁盆景的视线里看钱袋子与哲人。

在垂钓者的破草帽里评价成败。

在相机快门响后的呼吸中论美丑。

在敲响铜钟的香火下探讨真诚。

在佛祖神秘的笑靥旁领悟碑上的经。

我是偶然飘落在石桌上的松针看王侯居住的地方。

我是有意走向诗人墓园的脚步问候千年前的心跳。

我是从少女衣襟飘落在青石板上行走的温度。

我在合欢树与石像的凝视中寻求生存的证据与记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