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音乐的教学论文(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3:56:04 页码:8
音乐的教学论文(精选9篇)
2023-11-17 13:56:04    小编:ZTFB

总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合理分段也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关键,可以根据总结内容的不同进行分段,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参考文献,可以为你的写作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音乐的教学论文篇一

科学性原则,即课程评价应体现中学音乐学科自身特点并符合中学音乐教学的发展规律。课程评价应在公平、准确和客观的基础上体现中学音乐教学的价值,并符合中学生音乐学习特点,从而促进音乐教学良性发展。

2.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即课程评价标准应做到通俗易懂,便于具体操作和推广使用。音乐课程评价标准中应减少专业词汇的使用,多使用社会化用语,使全体师生尤其是中学生对课程评价标准能够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评价标准应囊括音乐课程的所有内容并对具体措施进行细化,从而使评价标准在具体操作上简便易行。

二、中学音乐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1.考试评价。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成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评价方法。中学音乐考试有别于语文和数学等科目以试卷的方式进行考试,而是教师规定演唱曲目,要求学生轮流演唱规定曲目,并对演唱效果进行评分。教师在此考试方法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无法选择自身擅长的表现方式完成教师规定的曲目,并且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条件,部分学生由于声带先天受损或患有咽喉部位疾病等原因,无法对教师规定的曲目进行演唱,这就会造成音乐考试的不公平。因此,中学音乐教学应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使音乐考试趋向多元化、个性化与合理化。

2.日常形成性评价。

日常评价应贯穿于中学音乐教学全过程,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水平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学生平时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能够体现其音乐水平,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在歌曲演唱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并在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以了解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音乐水平是否有所提升。

3.特长评价。

教师可在学期伊始对学生进行音乐能力测试,以了解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特长,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就其特长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演唱、舞蹈或编曲等擅长的音乐领域有所突破。学期末考核时,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长,对考核内容做出个性化安排,考核学生在自身擅长的音乐领域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4.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是学生对自身音乐学习效果的评价,强调学生应积极参与到评价中以提高音乐学习的信心和自主性。自主评价分为自评与互评两种。自评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自我认知。互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并且使学生学习他人音乐方面的长处,从而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和水平。

5.教师评价。

教师在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进行书面或口头评价时,应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说话方式并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评价时应从学生音乐水平的实际出发,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价的影响,并且应就学生语调、音准和流畅度等音乐各方面能力进行详细评价。详细评价与只给予学生优、良等级的传统评价相比,更能使学生认识并改正音乐学习方面的不足。中学音乐课程评价对音乐教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课程评价应在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原则的前提下,加强教师与中学生的双向沟通并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中学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音乐的教学论文篇二

无论什么样的文化,都必须经过传播,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并被后人所传承和发扬。音乐是具有自身魅力的精神文化,原生态音乐始终在连绵不辍的音乐文化里为创作者源源不断的提供音乐素材。她是具有原生态与音乐的双重特征,是以音乐为载体的原生态;同时,她是以原生态为载体,是音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原生态音乐具有民族性,凝聚着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文化。

作为养育人文精神的高等学校,传承文化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原生态音乐这一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界应当将原生态音乐这一传统音乐文化引进高校,在高校开展带有特色的原生态音乐教育,通过教育的主渠道,增强学生的原生态音乐文化保护意识,从而切实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原生态音乐,促进其持续发展。

保护原生态音乐,实际上就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原生态音乐文化资源只有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实施正确的教育传承发展战略,才能逐步形成文化品牌。高校能借助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原生态音乐,真正使学生认识华夏音乐的真谛,从而热爱我们的原生态音乐。

如何将原生态音乐引进高校,增强学生的原生态音乐文化保护意识,促进原生态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这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极为紧迫和重要的工作任务,笔者对引进原生态音乐有如下构想: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原生态音乐传播于广阔的大地上,其唱法多样,形式不一,内容丰富,形成了一道多姿多彩的风景。高校在引进原生态音乐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度,允许音乐文化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与多元化,让原生态音乐在校园里争奇斗艳。

(2)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原生态音乐不全是真金,也有良荞不齐。高校在收集整理原生态音乐的时候需精心筛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高校在选用原生态音乐时应当注意将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积极向上的、好听好懂的、自然流畅的原生态音乐加以引进和推广。

(1)高校参与编写原生态音乐教材并开设课程。

学校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原生态音乐,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原生态音乐传承。原生态音乐来源于民间,它的学习对象不单是音乐类学生,还广泛涉及于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和开设有关课程的时候,要考虑面向更多的学生,更广泛地传播这一富有特色的原生态音乐。高校通过一系列有益措施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原生态音乐文化、树立对原生态音乐的保护精神,并对原生态音乐产生热爱,汲取这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的有益精华,进而探索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

(2)通过“活态教学”的形式有效地引进原生态。

“活态教学”即活动教学,综合教学,是音乐教育“走出去与请进来”有机结合的教学途径。它可以采用录音、摄像、记谱等多种形式对原生态音乐本原加以保存并引进课堂;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等课外活动,使学生了解原生态音乐相关的原生态活动;同时,高校有计划地引进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原生态音乐文化人才,有教学需要的时候可以请部分著名民间艺人走进课堂,负责特色技能教学;也可以请著名民间艺人进高校演出,通过多种方式以保证在校学生能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利用课外活动补充课堂教学。高校大学生社团和各学院学生搞好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宣传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原生态音乐的比赛等。

(3)学校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制度促进原生态音乐教育。

学校主管部门应认真考察、探究优秀的原生态音乐文化,重新评估它们的价值,制定相关制度促进原生态音乐教育,为参与原生态音乐艺术传承学习的师生实施帮扶;在待遇方面也设立奖励;积极组织师生在校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文化论坛、知识讲座或音乐会等形式进行原生态音乐文化教育。学校主管部门加大力度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原生态音乐文化人才,提高学生的原生态音乐文化素质。

结语: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时时关注其他区域和国外先进原生态音乐文化成果,然后借鉴和应用,在与这些具体异域特色文化的交流中为原生态音乐课程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活力,让学生的眼界更为开阔,也促进了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丰富。

音乐的教学论文篇三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喜爱音乐,乐于学习音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使音乐教学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儿童喜欢新奇、幻想,童话便以它独特的功能把儿童带入超越时空的境界,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儿童具有很大的魅力。看,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仿佛就在他们身边。他们扮演乌龟爬行来体会四分音符节奏,扮演小兔蹦跳体会八分音符节奏,模仿小鸟飞体会附点二分音符节奏。在进行二部和声音练习时,一种求知的欲望便在他们心灵里萌发出来。这样,在教授这些内时,教师和儿童一齐沉浸在童话世界里,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积极引导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也是创造性原动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完成好的“课题”。根据音乐是又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在空气中传递的这个原理。我先放了“人是如何发声的”录像片,在顺着这一原理,帮助学生培养出“锣鼓、笛、琴是如何发音”的好奇心;接着,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根锯“吹、拉、弹、奏”等到不同使用方法去尝试制作几种小乐趣。不久,有的学生带来了“柳叶笛、土吉它、竹梆子”等乐器十余种,也有的学生图省事不动闹筋,随意找来一些破瓶罐作为“打击乐器”充数。对此,我不但没有批评,而是很耐心的指导他们加以改造。使之能够打击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一举动,不但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为学生的下一次创新实践提供了参与的动力,初步形成了创新精神。

四、“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插上助飞的羽翼。

想象是学生异常活跃、大胆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独立建构新形象的过程,音乐作为一种以时间上的流动音响为物质手段来槊造的艺术形式,无论在时间、空间及物质形态上都有广阔的想象余地。想象作为创新的基础,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每当上新课之时,我都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作三种“奇想”。一是让学生想象这手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内心情感;二是想象这首歌曲用什么乐趣伴奏更理想;三是想象改变曲调、唱法或者更换歌词会同样动听吗?再三次奇想中,要求学生做到“异中求同”,即方法、形式不拘一格,但要求给人有“美”的感受。这种开放式的想象,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去实践、去创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如在“锣鼓、风琴、梆子、二胡”等乐趣伴奏;还有的同学采用不同的节奏、旋律及音色来演奏。课堂上不但妙趣横生,而且在这种大胆的想象、实践中培养出了学生的创造力。

五、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培养创造能力。

据研究证明,手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无畏精神和坚定到底的意志品质都有帮助。苏霍姆林斯苍认为:“儿童的创造力在他们的手指上。”这充分说明动手实践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多是动口不动手,这就是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让学生养成动手又动口的好习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手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站立起来学习。并引导他们根据对歌曲的认识,用手打节拍;根据自己对歌取得想象理解用手表达情感;有时,还要制作一些乐器给歌曲配乐、配节奏。这些动手的活动,都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十个手指演奏乐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美,完善美的过程,无论是管乐器、弦乐器、还是打击乐器都离不开双手的实践训练。即使是同一首曲子,也可以因为手的指法,手指移动快慢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在训练中就尝到了创造的乐趣。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点,是时代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必须有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教学规律,不断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自行探索,灵活应用所学的音乐知识,真切感受到主动参与教学的乐趣,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音乐的教学论文篇四

摘要:音乐需要学生通过欣赏来感受、鉴赏、创造,音乐不是简单地将音符拼凑起来,而是作者内心真实感情的寄托。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欣赏音乐,还需要自我体会音乐的情感。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才能逐步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欣赏能力。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实践。

高中是一个紧张的学习阶段,学生面对着高考的压力,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下课时间都在绷紧自己的神经,音乐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赏中,劳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高中的音乐教材会编入很多优秀的、艺术性较高的民族音乐,能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情感熏陶,但是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兴趣,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从音乐方面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由于高中课程比较紧张,学生不会有太多的时间接触艺术歌曲或歌剧,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根据音乐的表现形式把音乐的内容和背景故事表达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思想、内容、感情。比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有很多学生可能没有亲眼看见过长江,高中生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教师可以准备关于长江的照片或短片,让学生欣赏过后,再欣赏音乐,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喜欢欣赏、学会欣赏对高中音乐的课堂效率是极其重要的。

高中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是互动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位于主体地位,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主动听、主动欣赏,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教师可以在指导时提出有关音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音乐,学会主动地听,听对音乐的欣赏是重要的。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发挥想象力,想象音乐的情境,这样的欣赏会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音乐的欣赏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只有多听优秀的音乐,才能够使学生学会欣赏、学会感受。著名的《沂蒙山小调》,不是听一遍就可以了解它的魅力,学生可以多聆听,了解作品的节奏、旋律、音色的变化,这样才可以做到对音乐的最佳欣赏。

欣赏音乐是高中音乐极其重要的环节,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在音乐课堂上缓解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地参与到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了解、感受音乐。

参考文献:

杨碧颖。浅谈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青春岁月,20xx(16)。

李芳。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研究.考试周刊,20xx(65)。

音乐的教学论文篇五

当前我国的古筝弹奏技法虽然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但传统弹奏技法依然居于重要地位。在古筝演奏中,运用较多的仍然是点、揉、吟、颤等传统的演奏技巧,这些传统技巧凝聚了古筝弹奏技巧的精髓,在古筝弹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传统技法又具有较大的地域性特征,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多元化音乐艺术需求。因此,古筝演奏技巧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以改革创新,当前古筝演奏在规范基本演奏手型和姿势的基础上,又着重发展了左手演奏技法,使得古筝弹奏更加灵活多变。

(二)借鉴吸收其他乐器的演奏技法。

古筝演奏技法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遵循乐器自身特点和音乐发展规律的,在此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音乐元素加以融合,促使古筝演奏更有包容性和丰富性。古筝演奏对其他乐器的吸收一方面表现在对民族乐器技巧的借鉴上。例如吸收利用琵琶的扫弦法以及木鱼的敲击技巧等。另一方面是融合运用西方乐器演奏技巧,例如利用除了中指、食指和大拇指以外的其他手指参与演奏,同时,充分发挥左手在演奏中的功用。

(三)演奏技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当前的古筝弹奏技法除了继承和创新传统的演奏技巧,还吸收融入其他乐器演奏技巧,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的点、揉、颤、吟等技巧的基础上,还形成了轮指、摇指、点指和转换音列等技巧,使古筝演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古筝演奏技巧在继承民族性特征的基础上,更加符合当前音乐艺术国际化的时代特点。

二、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古筝教育作为古筝艺术的基础与动力,既为古筝演奏提供动力源泉,又跟随着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因此,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必将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和体现,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古筝弹奏技法的创新要求教师在进行古筝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古筝的乐器特征和发展概况。掌握定弦、左右手手势、音位、基本手指指法等基础理论和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实践训练。在训练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弹奏时左右手指法的姿势和步骤是否正确。并且事先为学生讲解各指法较常见的弹奏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改正措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指法和手势,从而确保弹奏的音色和速度效果。其次,在古筝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不断训练和调整,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让学生通过对音节快慢、强弱、粗细的把握,充分展现不同曲调的情感和意境。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筝训练时,应当针对“复习曲目”和“新学曲目”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训练计划。针对“新学曲目”要引导学生放慢速度,即便是节奏较快的曲目,也要从慢练开始。此外,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技巧手法比较复杂的曲目或片段,要分章节、分阶段逐层练习,在各章节熟练之后再融合练习,逐个击破训练的重难点。在学习新曲目的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安排学生有计划的复习已学过的曲目,做到温故知新。并且指引学生根据已熟悉的曲目总结弹奏技巧和规律,并根据新曲目类型加以实践检验。此外,古筝教学与其他音乐教学一样,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古筝教学中,除了要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应要求学生加强弹奏训练,通过举办各种晚会、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通过演奏实践,不断总结和思考,形成听觉与感觉的沟通交流,逐渐完善自己的音乐认知标准。

音乐的教学论文篇六

传统小学音乐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半径,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受到极大的抑制。

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简介如下: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喜爱音乐,乐于学习音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使音乐教学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儿童喜欢新奇、幻想,童话便以它独特的功能把儿童带入超越时空的境界,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儿童具有很大的魅力。看,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仿佛就在他们身边。他们扮演乌龟爬行来体会四分音符节奏,扮演小兔蹦跳体会八分音符节奏,模仿小鸟飞体会附点二分音符节奏。在进行二部和声音练习时,便让一半小朋友扮演大青蛙,一半小朋友扮演小青蛙。小青蛙唱的高,大青蛙唱得低,大青蛙叫一声,小青蛙应一声,然后大小青蛙一起唱。这样儿童很快掌握了二部合唱,音也唱得准。当他们听到大青蛙和小青蛙一起叫的声音是这样和谐好听,一种求知的欲望便在他们心灵里萌发出来。这样,在教授这些内时,教师和儿童一齐沉浸在童话世界里,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积极引导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也是创造性原动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完成好的“课题”。根据音乐是又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在空气中传递的这个原理。我先放了“人是如何发声的”录像片,在顺着这一原理,帮助学生培养出“锣鼓、笛、琴是如何发音”的好奇心;接着,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根锯“吹、拉、弹、奏”等到不同使用方法去尝试制作几种小乐趣。不久,有的学生带来了“柳叶笛、土吉它、竹梆子”等乐器十余种,也有的学生图省事不动闹筋,随意找来一些破瓶罐作为“打击乐器”充数。对此,我不但没有批评,而是很耐心的指导他们加以改造。使之能够打击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一举动,不但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为学生的下一次创新实践提供了参与的动力,初步形成了创新精神。

四、“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插上助飞的羽翼。

想象是学生异常活跃、大胆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独立建构新形象的过程,音乐作为一种以时间上的流动音响为物质手段来槊造的艺术形式,无论在时间、空间及物质形态上都有广阔的想象余地。想象作为创新的基础,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每当上新课之时,我都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作三种“奇想”。一是让学生想象这手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内心情感;二是想象这首歌曲用什么乐趣伴奏更理想;三是想象改变曲调、唱法或者更换歌词会同样动听吗?再三次奇想中,要求学生做到“异中求同”,即方法、形式不拘一格,但要求给人有“美”的感受。这种开放式的想象,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去实践、去创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如在“锣鼓、风琴、梆子、二胡”等乐趣伴奏;还有的同学采用不同的节奏、旋律及音色来演奏。课堂上不但妙趣横生,而且在这种大胆的想象、实践中培养出了学生的创造力。

五、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培养创造能力。

据研究证明,手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无畏精神和坚定到底的意志品质都有帮助。苏霍姆林斯苍认为:“儿童的创造力在他们的手指上。”这充分说明动手实践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多是动口不动手,这就是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让学生养成动手又动口的好习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手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站立起来学习。并引导他们根据对歌曲的认识,用手打节拍;根据自己对歌取得想象理解用手表达情感;有时,还要制作一些乐器给歌曲配乐、配节奏。这些动手的活动,都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十个手指演奏乐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美,完善美的过程,无论是管乐器、弦乐器、还是打击乐器都离不开双手的实践训练。即使是同一首曲子,也可以因为手的指法,手指移动快慢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在训练中就尝到了创造的乐趣。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点,是时代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必须有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教学规律,不断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自行探索,灵活应用所学的音乐知识,真切感受到主动参与教学的乐趣,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音乐的教学论文篇七

在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中音乐教学目标并非是将音乐课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到脑中,音乐教师在教授音乐时应降低对于音乐专业技能的掌握,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情况。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音乐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充分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形美,音乐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目的都不仅仅是单纯的讲授,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亲身去感受、体验音乐自身的魅力,这样他们自身才会感受到各种风格的音乐会给他们带来的不一样感受,这才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2。1提高音乐审美认识程度。

要在音乐课堂上体现出音乐审美的特征。从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随处都在,小到未出生婴儿的胎教音乐,大到老年人听得经典歌曲,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关,就中学音乐教学来说,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进而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认知,从音乐中发现生活的另一种美。

2。2提高审美认识能力。

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兴趣。要加强学生审美认识的能力,就要让他们亲身去感受,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自己听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教或是受家人影响,无论哪种方式,都能加强对音乐认识的能力。

3。音乐审美的研究对策。

3。1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

不同风格的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轻快的音乐给人带来放松的感觉,沉闷的音乐给人带来压抑的感觉,音乐节拍的快慢、节奏的强弱都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所谓的音乐感知能力,是人对于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试、音区、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在听觉上能做出相应的心理反应。人对“音乐语言”的理解能力即音乐的感知能力,这也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离不开音乐语言的学习。多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而非听那些稍纵即逝肤浅的流行音乐,多去用心感知音乐,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3。2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以及后天培养的。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会时,才会产生对美的追求和喜爱;音乐审美的意义在于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师生之间的融洽相处,有助于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的存在,加深对音乐的印象,音乐是有声语言,在学习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听唱体验不同旋律的音乐,了解音乐的背景和时代,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理解,提高对音乐的认知和审美。

音乐的教学论文篇八

正如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说,音乐可以称做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类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谈话,被一切人理解。我国传统音乐更是承载了上下五千年无数中华儿女的文化精髓。因此正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并从目前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音乐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语言,即使发展到今天仍是人类情感抒发的重要渠道。而我国传统音乐更是人民群众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采取措施进一步发挥我国传统音乐美学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既能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音乐人才,也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再创新。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作为中国特色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源自史前时代,受儒家思想影响,融入了不同社会情形造就成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蕴含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凝结着无数炎黄子孙的精神风骨。但是近代以来,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给我国传统音乐美学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使得其显著落后于其他音乐美学[1]。1.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和一般音乐美学的区别。一般音乐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基础,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两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别的关系。2.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时代背景不同,第二是学术意境不同。这是因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借助新的方式展示古代音乐、古代思想,赋予其新的生命。

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集中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以传统音乐美学为接触设置的`课程少,不能满足传统音乐传承的需求;第二是已设置的音乐课程对传统音乐美学的教学内容仍旧停留在数年前,没有随时代更新发展;第三是传统音乐美学方面的教学活动较少,没有足够的表演机会,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1.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意义。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各种人才的努力,而成为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就需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意义。所以包括教师在内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当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音乐美学的重要性,应当在课程中借助多种手段令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无与伦比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其的兴趣。

2.完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教学形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教学的本质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建设。可以说一味地只对音乐美学的性质进行研究,没有将文化融汇到教学中的形式,不利于传统音乐在内的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发展。所以在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阐述的方式进行表述音乐,可以将其他传统文化融入到音乐之中,借此充分地展示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形态,使其焕发新生。

3.安排足够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课程。足够的课程是发挥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作用,实现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传承发展的前提。所以应当安排足够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课程,并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发包括《中国传统乐理知识》、《中国音乐史其名作欣赏》等在内的教学资源。与此同时举办类似传统音乐主题大赛等更多的活动,令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认识和喜爱。除此之外,采取措施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融入到高职音乐教学中时,应当尊重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特性出发,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教育灌输。

高职院校学生相交同龄人需要更早地应对就业问题,所以在接受教育时难免会重视收效更快的内容,这也就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等需要长期探索的学问在高职学生间发展缓慢。而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采取多种手段令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从而主动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发展人。

[1]熊季荥.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与音乐新潮流的融合发展——评《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xx(6):120.。

音乐的教学论文篇九

[摘要]音乐教学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于少年一代心灵的美化、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探索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之路需要我们教师、教研人员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共同配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育人为本。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必将为农家孩子们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艺术教育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农村自全面推广素质教育工作以来,以德育教育工作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认真搞好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评价为关键教育。近年来,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有所欠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面临着种种问题。音乐教学是整个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一个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教育既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又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农村音乐课教学的出路如下。

1重视音乐课教学,使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年儿童的智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当前农村小学,由于经费设备不足,师资匮乏,音乐教育一直处于一种被无视的地位。柳斌同志在阐述什么是素质教育时曾指出,一是面向学生:二是德、智、音、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在地域辽阔的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地方的学校音乐教育未到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我们农村小学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只有三门学科,即语文、数学、外语,课表上一些所谓的“音乐课”,我们称之为“副课”,实际上是给他人看的。有些学校甚至连“副课”课本都不订,即使订了但只发书不上课的也为数不少。主要原因是能真正胜任这些学科教学的教师很少,课表形同虚设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在农村实施音乐课教育应从重视音乐课着手,对城镇小学来说,也许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对农村小学来说,却非易事。在农村,可以说是,一缺师资,二无设备,三缺精力。再是农村小学基础设施陈旧,生源稀少,专业教师少,师资不能配套。如一个学校学生二百多人,十多个教学班,教师十多位。其结构大多数是民师转正的为主,正规师范生留不住。即使有一、二个一专多能的教师,也独木不成林。农村小学师生数量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人包一个班的教学多占六七成,按现行课程计划,语文学科每周8-12节,数学学科每周5-7节,这样一来,一个包班的教师平均每天要上两节语文课和一节数学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能认真把这两门工具课上好就很不容易了。至于其他学科,可以说是课程表上有,课堂上无。有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根本就没有上过所谓的“音乐课”。即使有些学生会唱上几句,也只是从电视上学到几句罢了。更有甚者一些音乐、美术特长的教师,因所在学校的教师少,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多,不得不弃音、弃美而从语从数。再加上缺少器材,所以,一些在音乐上有天赋的学生也不能被发现、被培养。因此在农村小学实施音乐课教育,首先要强调的是开设好音乐课,任教音乐课的教师应认真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只有这样才能落实“两全方针”之全面发展的原则,使学生主动发展。

2加强小学音乐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教育的实施需要一批思想先进,业务精良的高素质专职教师队伍,但现在农村小学教师只注重语、数、外三门基础工具课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特长教育,那就是音、体、美课。笔者从事农村教学生涯:十多年来,一直兼任着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虽然其中一些同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感到遗憾,遗憾的是发现了一大批热爱音乐的优秀学生,却没有给予他们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原因一是家庭条件比较差,二是没有专职特长的帮助引导,加之缺少教学器材,使那些有着聪颖天资的学生“无用武之地”。笔者认为,基础教学是关键,教学活动是认知、情趣、行为三种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而“情感”是掌握知识以及由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闻一多先生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当我们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进行表演时,都要用心倾注,用内心的情感去演绎。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教育现状的改观,音乐发展水平的提高,音乐教师任重道远,要坚持不懈;当然也需要音乐教师、教研人员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共同配合,相信只要我们一起与时俱进,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育人为本,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必将为农家孩子们的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艺术教育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旧1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h大炜,译.人民音乐出版杜,20xx.11.【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