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反比例函数实际应用教学设计如何写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8 15:30:32 页码:8
反比例函数实际应用教学设计如何写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二篇)
2022-12-18 15:30:32    小编:ZT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推荐反比例函数实际应用教学设计如何写一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 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二、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提高练习】

一长方形的周长为20厘米,若长是9厘米,则宽是1厘米。请你填写下表,并判断这个长方形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长和宽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长/cm

9

8

7

6

5

宽/cm

1

板书设计: 反比例

两个相关联的量,乘积一定,成反比例

关系式:x×y=k(一定)

课后反思:

本课时教学设计特点:一是情景设置和几个表格的设计,都注重从现实题材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反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分类整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推荐反比例函数实际应用教学设计如何写二

教学内容:教材14~16页例4、例5、例6,24页做一做,练习三4、5、6、7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反比例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2.回忆: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例4

(1)出示例4,提出观察思考要求:(投影出示)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

①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

②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③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教师适时点拨:

①想一想: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同时板书。)

②议一议: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教师可以操作:一个竹筒内放30根筷子,每次拿3根,10次拿完;每次拿5根,6次拿完;每次拿6根,5次拿完;每次拿10根,3次拿完。想想: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有什么规律吗?)

(订正时,随学生回答,板书:积一定)

③教师问: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板书:零件总数(一定))

师指板书问: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

(4)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3.教学例5

(1)投影出示例5,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板书:每本页数装订本数)是相关联的量吗?

②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的?

③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3)订正时板书:在原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的“每小时加工数”下板书“每本页数”,在“加工时间”下板书“装订本数”。

(4)教师问:这个积600实际上是什么?(板书:纸的总页数(一定))指板书问:每本页数、装订本数和纸的总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

4.比较例4和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4和例5,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学生互相议论一下)

(2)学生回答:

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板书:用“一种量”盖住“每小时加工数”和“每本页数”;用“另一种量”盖住“加工时间”和“装订本数”。)

③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师小结: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4)通过观察比较,谁能说说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找2~3名学生说,教师随时把板书补充完整)

5.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例4中,所需的加工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的积,也就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

议一议: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6.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随时板书:xyk(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

7.教学例6

(1)出示例6

(2)学生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①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②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积是什么?这个积一定吗?(板书: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

③播种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板书: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随着问为什么,板书:因为,所以)

想一想,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8.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练习三第4题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4.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5题、6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