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生命的长度究竟有多长散文 什么是生命的长度(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8 15:59:46 页码:8
生命的长度究竟有多长散文 什么是生命的长度(2篇)
2022-12-18 15:59:46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生命的长度究竟有多长散文(精)一

——题记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看完这本书,我时常问自己。许久以来我不停的求索。却总解释不透生命的真实,人生的真谛。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到:“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已奉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平凡的,不平凡的,他们都曾站在我们脚下的地方生活,他们哭过,笑过,爱过,恨过……也曾立下惊世伟业,也曾一生碌碌无为,最终不过化作脚下一堆黄土。

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为了历经千辛万苦,带领这十万红军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翻越终年冰封的雪山,穿过杳无人烟的草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经过众人的不懈努力,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我们欢呼,我们沸腾!期待已久的时刻来临了。全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我们把你深深地印在心里了。

被尊称为“乐圣”的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不幸的是贝多芬双耳失聪了。贝多芬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可是,贝多芬没有被打倒,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创作了举世闻名的交响曲。1827年3月26日贝多分去世了,他走了,但他给世人留下来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们去了,但是他们留下了令人无法忽视的精神、事迹。

有一位名人说过:我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就如朱自清所说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时间老人很公平,他给每一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没有多一秒,也没有少一秒,关键是如何把握时间。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时间一去不复返。就让我们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吧!

生命的早晨,东方天际一抹绯红的云霞里,喷涌出一轮火红的太阳。生命的黄昏,暮色中,一片片金黄的落叶,宁静安详地翩然飘落。生命的港湾,碧波万顷,千帆竞渡,万樯林立。生命的河床,布满圆润的鹅卵石,清澈的溪水,鱼儿在自由地畅游。生命的天空,碧蓝如洗,海鸥在翩翩飞翔。让我们感悟生命,放飞理想吧!

推荐生命的长度究竟有多长散文(精)二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发问:生命是什么?接下来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飞蛾绝境求生、瓜苗从砖缝中长出、倾听心跳三个小故事,表现出作者杏林子对生命真谛的思考、探究与领悟,最后一节道出心声。向读者传递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文章主体部分的三件小事看似浅湿,实则含义深刻;看似并列,实则层层递进。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什么”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设计教学流程时,我紧扣文路,设计教路,铺垫学路,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情景导入,引发生命的思考;(二)品词析句,感受生命的跃动;(三)联系生活,欣赏生命的顽强;(四)亲身体验,领悟生命的责任;(五)叩问心灵,追求生命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以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生命的思考

播放一组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图片,然后引用杏林子的话导入新课: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季节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到与普通生命绝然不同的画面,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生命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生命呢?并自然引出课题“生命,生命”。

(二)品词析句,感受生命的跃动

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思考,就急于想从文本中找出答案,这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飞蛾求生的这个事例中感受生命的跃动,让学生划出令自己震撼的句子,重点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句中飞蛾求生欲望之强烈,显而易见,学生在“挣扎”、“极力鼓动”这些重点词语的朗读中,能想象出飞蛾为了一线生机使出所有力量,这时,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飞蛾是在什么情况下挣扎求生的?通过品悟,学生明白飞蛾此时身处绝境,毫无生还的希望,然而追求生存的力量却又是如此强烈,让它奋力拼搏,飞蛾绝境求生给学生震撼与启迪:生命是如此重要。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跃动,为小飞蛾弱小生命在这逆境中挣扎求生而敬佩。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题时,学生便像飞蛾一样带着强烈求生欲望,呼喊出了“生命,生命”。

(三)联系生活,欣赏生命的顽强

如果说,飞蛾的跃动是“求生存”,那么瓜苗从砖缝中长出则更多的是“谋发展”,这个故事中给学生的启迪应比绝境中求生的飞蛾更加深刻,为让学生欣赏到生命的顽强,更为深入的领悟生命,我引导学生回忆吃瓜子的经历,体验瓜子壳的坚硬程度,感受小小的瓜苗冲破坚硬的外壳,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再联系科学知识让学生联想植物生长的条件,这时老师结合句子:“它可以冲破坚硬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进行探究“小瓜苗拼命冲出外壳,冒出地面,也许只能活几天,你认为这样值得吗?”

此刻,我补充“黄山松”、“塔顶树”、“爬蔓”、“竹石”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图片,学生联系了生活场景,领悟到生命的不屈向上,这时老师再亲切与学生对话交流:“同学们,你现在对生命又有了什么样的理解呢?”带着对生命执着追求,学生再读课题时,香瓜子这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已不只限于对文本的认识,而是深入到内心深处。

(四)亲身体验,领悟生命的责任

飞蛾、香瓜子这些小小的生灵用它们的顽强和努力证明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又应该怎样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呢,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由物及人,从飞蛾绝境求生存,香瓜子砖缝谋发展的故事领悟,转入亲身体验中。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把手放在左胸上,和杏林子一起感受心跳,然后问:同学们你触摸到什么?有的说:摸到生命在跳动,有的说:感到生命力很强大,还有的说:拥有生命多幸福呀!

这时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去告诉别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然后我再联系文本,适时拓展:介绍杏林子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资料。当学生知晓一个有着如此热情,对生命充满追求的人,居然是一个日夜饱受病痛折磨的残疾人,对生命更加敬畏。此时,师生一起带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深沉地齐读课题“生命,生命”。学生以文本的拓展,思索起生命,在亲身体验中知道必须承担的责任。整个教学过程,就变得更加立体丰满起来!

(五)叩问心灵,追求生命的价值

在学生获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感受之后,我把学生从文本引入生活,联想到自己,让学生说说自己该怎样对待生命,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身残志坚的人进行交流,然后画面出示:攀登艺术顶峰的聋哑姑娘——“千手观音”;身残志坚的现代保尔——张海迪;先人后已的神州之花——文花枝;轮椅上的科学巨子——霍金;不惧暴力保卫圣火——金晶……从一曲曲生命赞歌中,我们再次回到了课始的那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呢?”文章题目重复出现“生命”“生命”含义又何在呢?然后让学生深深地叩问自己的心灵,我又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谱写生命呢?让学生用:“可以……也可以……”的句式写话,畅谈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光彩有力。学生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已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在今后的人生中,将辉映出夺目的光彩。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在贯彻新课程理念中,有三个鲜明特征:

(1)阅读文本,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阅读中感悟。文本中的飞蛾绝境求生、香瓜子的顽强不屈、倾听心跳的锵铿有力与学生心灵彼此交融,达到和谐统一。

(2)紧扣课题,逐层深入。生命含义丰富,意味深长,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存而不解,而是在反复回荡,在逐步深入中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理性上的认识。

(3)联系生活,注重体验。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走向生活。使学生对深刻的生命话题有更真切的感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之中吸取到人生的营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