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优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6:15:20 页码:7
最新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优质20篇)
2023-11-23 06:15:20    小编:ZTFB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压力?下面是一些优秀的作品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指导。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一

这节课的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与之前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识有联系也有区别。有了以前的知识作为铺垫,知识理解的相对难度较小,所以在新课的设计中,主要思路是,对比旧知识,体会新知识,形成新体系。

1、在导入环节上,采取的是复习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包括哪些,从而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第四单元的内容,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了解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后,开始进入本单元的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2、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能够基本实现,但是也存在目标不明确、不扎实的问题。比如,关于上层建筑的介绍,以为学生在初中学过,就忽视这方面的讲解,学生对于上层建筑的.理解上不明确,不能分辨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另外对于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关系,没有仔细探究,并不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而是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样的顺序很不合理,学生不能及时反映,并且由于没有先认识概念,所以导致学生对关系的理解也不是很好,在课堂练习中就反映出来,不能区分二者。

4、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不够耐心。文科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在对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考空间,而自己在教学上有些心急,还未等学生反映回答,就自己说出了答案,这样的问题则是无效的,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这样的环节也是无效的。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二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活动发现最简单图形变化规律,并创造出有规律的图案。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1、探索一些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具准备:水果图片,课件,正方形、圆、三角形每组一份。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师:小朋友,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想不想看看?

小鸡小熊小鸡小熊。

师:猜一猜,下一个会是什么?

学生猜,出示“小鸡”。

师:小朋友真聪明,别急,还有好吃的呢!

再次出示:苹果西瓜苹果西瓜。

师:你猜下一个是什么水果呢?

学生猜,出示桔子,下一个呢?出示草莓。

师:咦,老师刚刚夸你们聪明,怎么现在猜不准了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排是按小鸡、小熊有顺序的排列,第二排是没有规律的。

师:噢,原来是这样,用你们的话说,第一排是按照一定顺序摆的,有规律,而第二排是胡乱摆的,没有规律,所以猜不对。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像第一排这样有规律的知识。(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认识规律。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一年级小朋友正在准备联欢会呢!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这个舞台布置得这么美!你最喜欢什么?

生:灯笼!

师:老师也挺喜欢的,你能告诉大家灯笼有哪些颜色吗?

生:有红色,还有黄色。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1:是按一红一黄又一红一黄……的顺序排下去的。

师:说的真不错!你是从哪边看起的?

生:左边。

生2:我看出灯笼是按—黄—红……的顺序排下去的。

师:看得真仔细!请小朋友们猜一猜他是从哪边看起的?

生:右边。

充分肯定、赞同小朋友的说法并告诉他们漂亮的灯笼按一红一黄顺序或一黄一红的顺序排下去,这都是它们的“规律”。

出示灯笼排列:

“猜一猜”下一个应挂一个什么颜色的灯笼?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2)提议小朋友继续找一找舞台上还有什么是有规律的?

生:鲜花。

教师让学生先和同座位小朋友说说鲜花的排列规律,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出示花排列:

“猜一猜”下一朵花应是什么颜色的?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接着说说自己还喜欢哪种装饰物。

生:彩旗。

师:确实很漂亮!小彩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能在屏幕上边指边说吗?

生1边指边说:小彩旗是按一面红一面黄又一面红一面黄、一面红一面黄的规律排列的。

生2:小彩旗按一面黄一面红又一面黄一面红的规律排列的。

出示彩旗排列:

“猜一猜”下一面应是什么颜色的?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师:太奇怪了,这么多难题都难不住你们,为什么猜得又对又快呢?

生:因为他们的排列有规律。

(4)表扬小朋友并鼓励他们继续观察画面,说说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1:小朋友的队伍排列得有规律!是按一男一女又一男一女的规律围成圈的!

师:真棒!你来指指是从哪个小朋友看起的。

生2:小朋友是按一女一男又一女一男的规律围成圈的!

出示小朋友排列:

提问:下一个小朋友应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四、观察较复杂的规律。

用电脑课件引出学生的好朋友“聪聪”。让他们观看“聪聪”排列各种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的动画场景。

师:瞧,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在装饰自己的房间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演示气球排列图,生说出其中的规律,并帮忙“挂”气球。

2、演示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排列。

师:谁能帮着挂上去?能说出理由吗?

生1:是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然后又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说得真好!还有没有小朋友和他说得不一样?

生2:明明是按一个红色图形,一个绿色图形,一个紫色图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真棒!谁还能说得更完整,更具体一些?

生3:明明是按一个红色的圆,一个绿色的三角形,一个紫色的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3、出示三角形排列,要求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应该挂什么图形,派代表汇报。

五、探索实践。

师:聪明的小精灵摆出几种不同的规律,那我们小朋友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手中的图片摆出规律和她比一比!(想怎么摆就怎么摆)。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各种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数个,动手在纸板上有规律地排列,然后交流)。

小组展示。

六、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这样不仅显得整齐,而且很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请你仔细找一找。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三

1、培养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幼儿的劳动观念。

2、引导幼儿学会互相帮助。

活动准备。

1、幼儿叠衣服图一张,幼儿扔衣服图一张。

2、幼儿穿衣图一张,幼儿找衣图一张。

活动过程。

1、出示第一组图,教师根据图意讲故事。

图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喜欢哪个小朋友?

你为什么喜欢第一个小朋友而不喜欢第二个小朋友?

2、出示第二组土图,教师根据图意讲故事。

第二个小朋友为什么哭呢?

我们小朋友早上来园应该怎么做呢?我们都来教他,帮助他好吗?

3、请一幼儿上来示范叠衣服。

4、教师讲解,教幼儿正确的叠衣方法。

5、开展“大帮小”活动。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四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般来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侧重社会的经济领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侧重社会的政治、法律及意识形态等领域。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二.扩展资料。

生产力的进化能够决定生产关系的进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的进化也能决定生产力的进化的根本原因,这2个问题本质相同:它们之间是100%不可分割的平等的对立统一的基本关系;生产力的进化与实践必然改造即进化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进化必然让人类认识到基本矛盾的科学地位。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所有制、社会科学本质,这些问题本质相同,它们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全面说明社会科学本质,代表了人类对社会科学本质的认识过程。

也就是说,一切描述社会科学本质的词,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认识社会科学本质,试图科学认识社会科学本质;它们既代表了人类对社会科学本质的具体认识过程,又代表了人类社会科学本质进化史过程中具体产生的事物,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服务于社会科学本质的。

三.政治笔记内容要包括:

第一:老师对课本上落后于社会现实的知识进行的更正补充。如党在政治、经济理论上的新突破、社会现实的新变化。

第二:自己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问题。这种问题因人而异。预习时的难点也是听课时的重点,把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在笔记中,复习时多加思考,可使知识掌握得更加巩固。

第三:老师讲课时推导知识的思路和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整理总结的知识体系和对易混淆知识进行的对比。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五

生:(激动地齐答)漂亮。

师:好的,小组同学都认真观察手中的图片,独立思考,尽可能多地找出这幅图的特点。

(生独立观察、思考)(用时3分)

师:好了吗?

生:(跃跃欲试地)好了。

师:不急!老师想请同学们再次认真探究,为你们小组提供“与众不同”的意见,最好是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想法。

(生为完成小组任务,又积极地投入了新一轮的探究)(用时2分)

老师让学生在探究中发觉他们需要互相合作来完成小组任务,通过给学生们制定共同的目标,让某个学生探究的同时也确保其他组员都在探究。同时通过说明职责任务,鼓励参与者、探究者,形成了学生积极的相互依靠。

片段2

师:(在片段1的新一轮探究后)好了,现在老师想请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一个一个轮流说,后面的同学不要再重复前面说过的话,待会儿看看哪个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最出色。

(以下为某一小组的交流摘记)(学生交流4分)

生1:我看到同学们是围成一圈的,而且有男有女,气球的颜色也很多。

生2:我发现有的同学是扎辫子的,有的没有……

生3:哎呀!那是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它是一男一女再一男一女排的。图上的彩旗是一面黄一面红,再一面黄一面红这样排列的。

生4:我来说,纸花是一绿一红,再一绿一红排列的。

在这一片段中,由于老师分配给每个小组能促膝讨论的某一方面任务,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学生们可以把自己所考虑的结果面对面地解释、讲述给同伴们听。虽然并不是每位同学的意见都是有效的或教师所期望的,但通过各人的发言、表述、争论、反驳,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小组内形成了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互相激励的数学活动氛围,促进了同伴间的彼此交流。

片段3

师:(接片段2)现在请小组整理结果,准备向全班同学报告。要求是这样的(小黑板出示以下文字):

1.确定一位同学记录小组的成果(不会的字可用拼音),并代表你们组向全班报告。

2.你们小组认为哪些结论是有价值的(无价值的不用汇报)?

(以下为片段2同一小组的交流摘记)(学生交流2分)

生1:××(同学),你来汇报,好不好?

生2:对呀!对呀!你表达得最好,应该你来汇报。

生3:那我先说,我觉得“一男一女再一男一女”的规律可以说,上面挂有许多彩旗就不要说了,因为大家都看得到。

生4:我觉得两边灯笼的数量不一样,这(方面)肯定其他小组没有发现。

生5:还有,灯笼是按照一个紫色一个蓝色再一个紫色一个蓝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生1:灯笼数量不一样到底有价值吗?……

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生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些物体或图形的排列有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根据研究教师“提问技巧水平检核”的统计,这节课老师共提出37个问题,其中记忆性问题21个,占57%;推理性问题12个,占32%;常规管理性问题1个,占3%;创造性问题3个,占8%,无批判性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老师能注重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57%,说明老师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

(二)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六

资料。

妈妈再一次说:“你一定有心事,和同学吵架了?”“嗯。”“是怎么回事,想告诉我吗?”“不想。”迪迪说。“那你自己能解决吗?”“可以。”“如果需要我帮忙的话,再告诉我,好吗?”

点评:妈妈并没对迪迪的事在一旁指手画脚,而是暗示迪迪,如需要大人出面解决,妈妈一定会站出来。因为孩子之间的事最好由孩子自己解决,妈妈既信任了迪迪的能力又尊重了他的隐私。这样会让孩子信心百倍,更健康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这位妈妈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学龄前孩子一般还没有“隐私”概念,很多时候他回避家长的提问,是因为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所以才选择不说。如果父母能适时引导孩子,可以帮助他们解开成长的困扰。

尊重孩子的想法。

情景三:有次,女儿报名参加小学生图画日记交流比赛,女儿写好后放在桌上,妈妈好奇地看了看,等女儿过来时,妈妈说:“女儿,你有些错字,要不要我告诉你?”女儿竟然说:“不要!”妈妈好奇地问:“为什么?”女儿很沉稳地说:“小学生写错字是常有的事,你改过了,就不是我写的了!”所以这篇日记就这样“原版”送出去了。

点评:不得不佩服这位妈妈让错字原稿寄出的勇气,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碍于面子,会做一些不合乎情理的事。虽然比赛是完美者获胜,但是比赛也是最真实和真诚的,女儿让妈妈懂得真实的东西才是经得起时间推敲的。

事后,妈妈可引导孩子观察她的作品展出后,老师、同学反映如何,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是否也有类似情况。让女儿自己发现她所认为的“小学生写错别字是常有的事”是否正确,用实例帮助她纠正思想偏差。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七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课件、两种颜色的圆片。

一、情景导入感知规律

1.有星期和电话号码让学生感知规律重要

板书:重复出现

什么在重复出现?

我们把这几个数,叫一组,也就是一组一组地。板书:一组一组地

2.教学生读,让人感应什么在重复的方法。

3.板书:找规律

小结:你们为什么不能记住我的手机号,是因为我的手机号没有规律,看来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发现规律、研究规律、运用规律、并去找生活中的规律。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出示熊大熊二为了阻止光头强破坏森林而建造的围墙图。

(一)寻找围墙的排列规律

1.找一找:让学生自己观察,去找一找围墙的排列规律。

2.说一说:

(1)让学生说出围墙的排列规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围墙的颜色是有规律的。

(2)教师提问:什么在重复?

红黄一组在不断的重复。

3.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围墙重复的部分。

4.修一修:你能按照围墙的排列规律再继续把围墙修好吧。

(二)感知方向的排列规律

从游戏中感知左右的重复排列,从而引出方向也有规律。

(三)过桥问题

1、生找规律。

2、读规律。

(四)饼干问题

(五)地板和窗帘问题

1、找规律。有颜色、形状、大小、方向四方面的规律。

2、拍手读规律。

三、闯关游戏,运用规律

第一关:说一说。

第二关:猜一猜。

第三关、摆一摆。让学生创造规律。

第四关、从形状和颜色两方面寻找规律。增加了题的难度。

四、回归生活、寻找规律

1、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2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并配有押韵的语句。

五、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总结全课,为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鼓励学生创造出更多美得规律来点缀我们的生活。

六、作业

让学生设计一串手链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板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八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在实际生活得到应用。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方面的内容,包括找规律、整理书、电影院和练习一四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学习本单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因此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成为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在发现规律之前,计算12×40,120×40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要把这些算式转化成熟悉的形式:12×40=12×5×8=?120×40=60×2×40=60×80=?从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式子的变形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整理书”,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首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觉能力,回答“200本放的下吗?”再探索精确计算的各种算法,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但必须掌握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体会这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每一层计算的含义。

第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首先需要理解问题情境,明确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即“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是什么意思,把它与来看电影的“500人”联系起来,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其次提高了对估算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解释自己估算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与习惯。至于“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的计算,应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本课的算法与上一课类似,所不同的是需要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进位问题。

1、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情境图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并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变成他们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数学学习活动也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

2、重视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试一试”、“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练一练”、“算一算”等一系列算法活动,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对于交流算法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个性化特点。

3、要把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过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倡导算法多样化。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3、学生熟悉进行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并能熟练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难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一、创设情境,知识迁移。

1、竞答,出示口算卡片。

2×3=5×1=12×3=14×2=。

10×4=30×3=2×200=60×2=。

2、听算竞答,说口算过程。

500×4=6×70=90×7=8×600=。

通过回答,明确:

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只要把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上0,多位数后面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为新知学习打下基础)。

3、(1)肯定学生的回答(师评,生评并对自己提出要求)。

(2)归纳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合作探究。

(1)出示第一组算式。

5×1=5×10=50×10=。

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并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会利用已学知识和已往经验,很快得出结果。教师在算式添上得数。同时发现这三道题的结果是5、50、500,每一题比上一题的结果都多一个“0”。学生能发现这一问题,说明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如果提不出,可由老师以“我有不疑问”等巧妙提出。

学生可能会根据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来说明50×10=?这道题的计算方法及结果。如果是,教师应给予鼓励,但不急于肯定,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算式: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九

1、《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得经验,同时,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它能让幼儿更加投入参与活动,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游戏中学习,让孩子爱上数学。

2、在《指南》中又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幼儿“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因此本次活动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活动,包括:节奏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猜猜看等游戏,改变以往幼儿单一的学习模式的方式,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模式学习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幼儿爱上数学,运用于生活。

1、识别相对复杂的排列模式。aabaabaab、aabbaabbaabb。

2、对相对复杂的模式进行复制、扩展与创造。

1、对复杂模式的扩展与创造。

2、理解模式的多样性。

1、16个塑料杯子、8张桌子、音乐《小宝贝》歌曲。

2、美术区:排笔、水彩笔、剪刀、双面胶、透明胶。

益智区:飞行棋、麻将、乐高、多米诺、套索、小鱼材料。生活区:勺子、筷子、碗、杯子

衣架、吸管、高跟鞋和平底鞋。

游戏区:实木圆柱、插塑玩具(塑料人和雪花片)

一、在传杯子的音乐游戏中感受aaabbcaabbcaabbc的模式

(一)杯子游戏(准备音乐:小宝贝)

1.播放音乐,教师示范游戏玩法。

教师:“今天,我们要一起玩杯子游戏,你们准备好了吗?”幼儿:回应

教师示范游戏玩法。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提炼传杯子音乐游戏中的规律。教师:“在刚才的游戏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幼儿:回应(拍手,拍桌,传杯子)

教师小结:“我们是按照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的规律进行的。”

教师:“那我们按照这个规律再玩一次游戏。(准备好了吗)

3.播放音乐,幼儿与教师共同感知音乐游戏中的规律。

备注:歌词内容“期待着你的回来,我的小宝贝。”幼儿就是按照“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的规律)

二、根据动作玩模式

(一)引入新游戏,激发兴趣

1、教师示范动作,请幼儿在动作中寻找规律并请幼儿按规律继续做动作。

(1)教师第一次提问:“看一看何老师动作里的规律是什么?”教师示范动作:(2次拍手1次拍腿为一组,至少连续做3组)

幼儿:“说出规律”(幼儿能说出教师做出来的规律2次拍手1次拍腿)教师:“请你们按照相同的规律做下去。”

幼儿按照刚刚教师的动作规律继续做下去(至少连续3次)

(2)教师再做一次动作,幼儿再玩一次在动作中找规律做动作的游戏。

(右脚尖点地一次,左脚尖点地一次,翘脚一次为一组。至少连续做3组)

(二)个别幼儿做其他幼儿来学,引导幼儿关注动作中的模式1.教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上来做动作,想一想,你做的是什么动作,你的规律又是什么?”

幼儿:回应,(幼儿做动作)2、教师:“小朋友们看出来了吗?这位小朋友的规律是什么?”幼儿1:拍手、跳、蹲。

备注:(当幼儿回答为一组核心单元规律的时候,教师提醒幼儿模式是3组或

当小朋友明确了模式是3组核心单元或3组以上核心单元,再次总结这位小朋友的模式动作告知其他小朋友。教师总结说:“哦,原来他的规律是,拍手,跳,蹲,拍手,跳,蹲,拍手,跳,蹲的规律来进行的,那我们现在按照他的这个规律继续做下去吧。

(三)幼儿在圆圈舞的动作中感受身体模式(abcabcabc)

1、教师:“刚刚的游戏小朋友们玩得特别好,现在老师还有一个动作你们看一看它又有什么规律?”(右脚走一步,左脚走一步,蹲为一组,连续做3组)

2、幼儿:回应,(教师的规律是右脚走一步,左脚走一步,蹲,右脚走一步,左脚走一步,蹲,右脚走一步,左脚走一步,蹲,的规律)

4、教师:“小朋友准备好了吗?”

5、幼儿:回应,一起做圆圈动作游戏

6、教师小结:原来呀,在我们的动作里、身体里、节奏里都藏着许多许多的模式

三、模式变变变

(一)识别教室里的模式(整个教室里都摆放了很多的材料,每个方位都有材料。)教师:“教室里有模式吗?”

幼儿:“有”(幼儿下位观察后回位)教师:“你发现的模式在哪里?”

幼儿:“在桌子上,在地上,乐高板上等”。

(二)拓展模式1、交代任务、提出要求

教师:“哦,原来在教室里还有这么多模式,可是老师都还没有来的及将所有的材料摆放完整。(教师在之前就把部分材料摆出不完整规律)

例如:abcbcabc、aabbaabbaabbabb(幼儿填充模式)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选一个材料,先仔细观察,找出它的规律,再按照它的规律接着往下摆。

2、幼儿游戏、教师指导、巡视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并进行操作,找出规律并摆放出来。

——错误:幼儿摆放结果(aaaabaaaabaaabaab)教师:“这里有问题吗?”“它的规律应该是什么”幼儿:“没有发现规律”

小结:这个的模式规律是按照abaabaaabaaaabaaaaab递增的模式

——难(乐高纵向摆放,成金字塔型)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个乐高有什么规律

教师出示成品:最底层乐高摆放为10个小乐高方块

倒数第二层摆放8格小乐高方块

倒数第三层摆放6个小乐高方块

倒数第四层摆放4个小乐高方块

倒数第五层摆放2个小乐高方块

教师小结:乐高金字塔是每一层递减2个小乐高方块,所以这个乐高金字塔是递减的模式

3、幼儿创造模式

(1)提出新任务,

教师:“你们太棒了,这次老师要请你们自己来摆放规律,待会请其他小朋友来猜,

看一看他们能不能说出你的规律。”

“你们可以一个人摆,也可以和同伴合作完成摆放,摆放出不一样的规律。”

(2)幼儿再次游戏,教师指导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充满游戏精神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更加贴近幼儿的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好玩的音乐游戏和节奏游戏,让幼儿在身体动作、口头语言、韵律和视觉的协同配合下,学习理解动作模式及声音模式的核心单元与重复性;通过有趣的猜猜看游戏,让幼儿在亲身体验、动手操作、预测验证的活动中进行模式的识别、扩展、创造与转换,生动地呈现了模式的不同表征方式和趣味课堂。在愉快的氛围中,儿童进行着专注和深度的学习,创造出一个个滋长模式、重复模式等等。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

1)行为只凭本能。

人类的本能就是追求快乐,追求快乐的一大表现就是懒惰,追求快乐的另一大表现就是破坏。懒惰还好说,而破坏的形式时常是暴力的。

2)没有进步意识。

我们不断努力前进,是因为内在的发展动力,让我们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若失去这一动力,学习便丧失了意义(此学习非应试教育的学习,而是为了生活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也只能变成填鸭式。不过好在孩子只要通过练习,学会了的便会成为兴趣,所以当内在缺乏动力时,外在就要增加动力督促学习。

3)失去道德约束。

我们如此生活,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通俗讲是面子,高级讲是道德。如果一个不顾面子和没有道德人,那么社会监督这种无形约束就无效了,他们的行为将只能靠外力。很多大龄严重自闭症只能锁在家里就是如此。

以上三条,都是社会群体不喜欢接受的。直接导致了社交障碍。

话说回来,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从简单到高级分为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虽然主要起始点时间不同,可一旦开始发展后,其实是互通有无互相影响的。

家长和老师也可对照孩子能力选择有针对性的项目进行干预训练。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一

长期以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直被认定是社会发展规律,对此本人以前也没产生过质疑。只是在对社会的不断研究中,发现了自己所认定的社会发展规律。这使我不得不把两者放在一起对照进行分析,而结果发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具备规律应具有的条件,它不是真正的社会发展规律,以下谈一谈这样说的原因:

规律是法则,社会发展规律就是社会发展的法则。既然如此,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应一直在受它的制约。如要能够这样,它首先是应该与社会同时产生,而不应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规律要半路产生,那以前的阶段又是什么在制约着社会发展进程呢?所以真正的社会发展规律应当只有一个,并具有制约社会发展全过程的能力。又由于社会是由它制约而来,对于每一个研究者所认定的社会发展规律都必须经过历史的验证。验证的方法,就是以它为根据顺历史往回推理,看它能被推回到历史的哪一个阶段。如果要能推回到社会刚刚形成的阶段,说明它是与社会同时产生的,就证明它是规律。如要推不回社会刚形成的阶段,则肯定不是规律。根据这点再去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不是规律。首先,这个规律或说这个公式存在的前提应当是“生产”,只有存在“生产”,才会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如果要不存在“生产”,也无从谈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证明这个规律只能被推回到社会存在“生产”的阶段。到此再去确定什么叫做“生产”。按现在书中对“生产”的定义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说明只有人们使用工具创造各种资料的过程才叫做“生产”。但从人类的`发展过程分析,在社会形成的初期,不管时间长短,肯定会存在完全被动的去依赖自然,徒手采摘野果,徒手捕捉动物以维持生存的阶段。如按现在的定义分析,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并不会使用工具,也不会创造什么资料,当然也就不存在“生产”,相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公式也就没法推进去。这说明以它为根据并推回不到社会刚形成的阶段,也不是与社会同时产生,这完全能证明它不是真正的社会发展规律。正是这个原因,不管怎样去认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真正的规律,人们也只能在书本上去牵强的应用,一到实际中,它绝没有指导实践的能力。

当然,也许有人为了证明它是正确的去扩大定义的概念,把人类采摘野果,徒手捕捉动物的活动也包括在“生产”范围之内,但这又与现在人们对“人”的定义相矛盾,因为现在人们对“人”的定义是会使用工具劳动;或许还会有人说在会使用工具以前的人不算人,社会也不算做社会。但要这样解释,不仅在以前的阶段中与理不通,就现在社会中也不知有多少人不能算做“人”,再具体一点,就每一个人在小时候也会都存在不算做“人”的阶段,这明显又是与理不通。所以在理论搞错的情况下人们怎样对其圆场,从根本上也无济于事。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二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涂色纸片、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音乐导入,开展课前热身运动。

2、引导学生说出在活动中你的发现,并提示课题。(板书:找规律)。

(二)、教学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2)、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各种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规律的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刚才找到的彩花、彩旗、彩灯笼,还有围成圈跳舞的同学们,都是按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像这样按顺序地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板书:找、按顺序、重复出现)。

(3)、按发现的规律在图上圈一圈。

小结:像这样按照顺序一组一组地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准确地发现规律中不断重复出现的部分(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规律。

2、巩固练习。

(1)、涂一涂、画一画。

出示知识运用第1题。

(2)、摆一摆。

出示课件上的练习2。

让学生先找规律,再让学生上黑板摆出来。

(3)、呈现第85页“做一做”,请你先想一想自己打算按怎样的规律涂色,再动手涂一涂。

完成后组织全班交流,相互判断并欣赏大家创造的规律。

3、联系生活实际找规律、欣赏规律带给我们的美。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找规律,我们知道了不仅图形有规律,颜色有规律,声音也可以创造规律。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找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三

第一阶段:自我认知。

(0.5-1岁开始发展)。

包括和自己相关的感知觉范围事件。这一阶段相对简单,因为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

1)名字识别: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有反应,认识自己的名字,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自己等。

2)身体识别: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及五官,并能辨别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区别。

3)家庭成员:和自己相关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不会认错爸妈。

4)物品所属: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如自己的衣服,自己的书包,自己的玩具等。并有一定保护意识。

5)性别意识:即对于自己是男孩女孩的性别概念有萌芽意识,并由此产生与性别文化一致的兴趣爱好。

6)人物关系: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的邻居,乃至我的敌人或者陌生人,都能一一分辨。

第二阶段:自我体验。

(1-2岁开始发展)。

儿童学会行走后,世界由静态变成动态。儿童通过动作行为感知世界。逐渐形成了包括自己身心感受的只属于自己的心理体验。这一阶段从可视变为不可视,由外在变内在。比如:

1)生理体验:饥饿、口渴、尿意、便意、困意、痛觉、生病等。

2)意愿体验:要和不要,喜欢和不喜欢,接受和拒绝,从众多选项中选择自己看中的等。

3)情绪体验:喜怒哀惧惊的本能情绪体验及识别。

4)情感体验:紧张、嫉妒、感动、羞愧、内疚、自豪、憎恨、原谅、幸福等高级情感体验及识别。

5)思维体验:忘记、知道、记得、认识、想、觉得、思考、回忆、想法等与大脑思维相关的过程体验及识别。

第三阶段:自我管理。

(2-3岁开始发展)。

此时,儿童增加了和他人的接触,并在3岁左右,开始进入幼儿园等集体环境。如果这世界中只有我一人,则我可以为所欲为。但我们的生活是由成千上万人组成的集体社会。

如此,我们便不能为所欲为,要为了在集体中生存进行自我管理。

1)停止意识:当他人(最开始是父母)喊停时,我们能够立即停止当前的事情。这对婴幼儿的生存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以此教会他们什么是危险的,并学会避免危险,更好地生存。

2)延迟等待:能在社交生活中压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等待,而不是立刻得到。

3)竞争意识:在众多竞争者中,能够自发的为了目标督促自己前进。比如,跑步比赛要争第一名。

4)奖惩意识:不但理解初级奖惩(往往是针对身体本能的),也能理解高级奖惩(他人的口头表扬或批评),并能通过他人制定的规则(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选择自己正确的行为。

5)道德判断:道德意识是由初级和高级奖惩发展而来,即可判断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不但可以判断自己,也可以判断他人。并根据这些规则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道德内化的高级形式。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四

这一阶段,婴幼儿的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

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4岁: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

3岁后,幼儿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时动作思维仍占相当大的部分,但形象思维仍占据了很大比例。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

·5~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5~6岁时,孩子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各种变化。

1、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3、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比如,早期孩子在看电视时,便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时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另外,孩子的思维已经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到全面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逐步正确加深。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五

唯物史观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使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的产生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与当时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抗、批判,与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息息相关的。由于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残暴和丑陋,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从诞生之日起,就激起人们尤其是工人阶级对它的反抗,导致当时不少学者或思想家对其暴露出来的社会弊端进行分析和批判,以求探索一个通往更进步社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途径,从而为唯物史观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冲突日趋激烈。

16世纪到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通过手工工场、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经过17到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西欧的主要国家确立起来。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工业革命进一步扩展到化学、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工业革命完成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向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渡。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在这期间及此后,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差不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使“从事创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造成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会使全世界的社会状况革命化”,“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277.资本主义最初发展的3,伴随生产力极速发展,是如影相随的残酷和血腥,不仅体现在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中的野蛮和暴力,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冲突。

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简单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手工业者富裕起来,逐渐成为资本家;大部分手工业者却越来越贫困,最终沦落为受剥削、受压迫的雇佣工人。被迫受雇于工场主的工人生活境况非常悲惨,“城市中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极端恶劣,建筑简陋,浓烟密布,拥挤不堪。有的工人找不到栖身之所,寄寓于地下室中,甚至夫妻儿孙几辈挤在十至十二平方尺的屋里。当时英国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伤寒、霍乱和肺结核成为工人间流行的疾病,成年工寿命缩短,童工大批夭折”.恩格斯对这样的阶级状况做了分析:“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西欧国家内部除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工业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之外,农民、工人同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很尖锐,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后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

到了19世纪初,工人们不仅反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还提出了改革选举制度、取消禁止工人结社的法令等政治要求。

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36年和1847年又先后爆发了波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1825年以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不仅给无产阶级造成了更为深重的灾难,而且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暴露得更加充分,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更加激烈和尖锐。

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5]2131831年11月,法国里昂丝织工人和其他手工业者为抗议厂商破坏订货合同、拒绝增加工人工资而宣布罢工,高呼“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

1834年4月,里昂工人为了抗议政府逮捕工人互助会的领袖和颁布禁止工人集会结社的法令,又举行了第二次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使起义具有了鲜明的政治性质。

19世纪30到40年代英国无产阶级发动的“宪章运动”是一场全国性的争取政治权利的运动。在这次运动中,英国“伦敦工人协会”于1838年公布了《人民宪章》的请愿书,掀起了第一次宪章运动的高潮;1840年的经济危机,使大批工人失业,而农业歉收又导致了全国性饥荒,引发了第二次宪章运动。同年成立的宪章协会,提出了争取普选权,废除贫民法、限制工作日、实行政教分离等政治诉求。

1847年经济危机和1848年欧洲革命,引发了第三次宪章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人们主张: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应享有优先权,人民则是权力的唯一来源。虽然后来宪章运动失败了,但宪章运动的旗帜曾吸引了成百万的工人和劳动群众参加政治斗争,特别是奋起反对资产阶级的整个无产阶级,并向资产阶级政权进攻,组织了第一个独立的工人政党,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6].1844年6月,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工人唱着当时流行在社会底层的《血腥的屠杀》,愤怒地控诉了工厂主和包买商贪婪残忍的欲望和罪行,发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呼声,发动了对资本家的暴力斗争,捣毁工厂和企业主的住宅,销毁账簿和财产契据,明确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私有制,并和镇压起义的军队展开了搏斗。马克思指出,德国西里西亚起义“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它反对私有制社会。西里西亚起义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7]483.他又进一步高度评价:“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没有一次像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那样具有如此的理论性和自觉性。”[7]483到了19世纪中期,“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资本主义大工业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深刻而迅速地改变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越来越明朗,阶级斗争和物质利益的关系也越来越凸显,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越来越暴露,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反抗的不断升级,为人们预测历史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客观依据,使揭示社会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成为可能。

(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同台激荡。

社会主义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基础之上的,虽然不同的社会主义思潮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程度不同,但基本点大体上一致,即不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而且把产生这些弊端的根源指向了私有制。

1、封建社会主义思潮。封建社会主义思潮。

是没落贵族的思想,他们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资产阶级一次又一次的击败后,也打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号,说些同情工人阶级贫困的话,写些讽刺和抨击资产阶级统治的文章,在英国以“青年英国”组织为代表,在法国以拥护波旁王朝的正统派为代表。它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僧侣社会主义,或称为基督教社会主义,其企图是把社会主义基督化,把基督教教义中反对一般私有制、要求摆脱尘世的剥削和压迫以实现平等当作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以此笼络无产阶级,达到恢复封建统治和僧侣特权的目的,1产阶级的心,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2]295.

2、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在资本主义已经发展的时期,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资产阶级,它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并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他们用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尺度批判资产阶级制度,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替工人说话,形成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法国的西斯蒙第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们非常透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确凿地”证明了机器和分工的破坏作用、资本和地产的积聚、生产过剩、危机、小资产者和小农的必然没落、无产阶级的贫困、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财富分配的极不平均、各民族之间的毁灭性的工业战争,以及旧风尚、旧家庭关系和旧民族性的解体“[2]297-298,但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恢复旧的所有制和旧的社会关系。由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的,当顽强的历史事实把自我欺骗的一切醉梦驱散的时候,这种社会主义就成为了一种”怯懦的悲叹“.

还有一种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他们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想要消除社会的弊病,但他们的出发点只是为了保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而不是根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德国的比埃尔・约瑟夫・蒲鲁东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斗争”只存在于他的固定观念和现实运动之间“,认为社会矛盾的解决纯属思维的任务,企图建立一个超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自由“社会。然而,他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的视野,”他们全都希望有竞争而没有竞争的悲惨后果。他们全都希望有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即希望有资产阶级生活的条件而没有这些条件的必然后果“[9],这是一种反对的矛盾的幻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3、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几乎在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同一时期,也就是从1844年开始,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就像瘟疫一样在德国传播开来。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莫泽斯・赫斯、卡尔・格律恩以及海尔曼・克利盖,这些人多半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作家和记者。他们自命为共产主义者,把自己的学说定义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的社会主义科学“.在这一时期,尽管德国在政治上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但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作为德国社会基础的小生产者日益破产并陷入了贫困的境地。在他们的学说中,就反映了破产的小生产者悲观绝望和对资本主义发展胆战心惊的心理,即”把社会主义的要求同政治运动对立起来,用诅咒异端邪说的传统办法诅咒自由主义,诅咒代议制国家,诅咒资产阶级的竞争、资产阶级的新闻出版自由、资产阶级的法、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并且向人民群众大肆宣扬,说什么在这个资产阶级运动中,人民群众非但一无所得,反而会失去一切“,认为这个阶级”从资产阶级的工业统治和政治统治那里等候着无可幸免的灭亡,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是由于革命无产阶级的兴起“[2]299-300,保存这个阶级就是保存德国的现存制度。实际上,”真正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反动的人性论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混合物,用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人类之爱来代替共产主义,它发展到最后,就被彻底扔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4、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明显,劳动群众的苦难和斗争引起了资产阶级知识界中一些先进分子的同情,他们开始思考和探索劳动群众贫困的原因,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表现的弊病,同时尝试设计消除这些弊病和建设新的理想社会的方案。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19世纪初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2]303,他们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即私有制,愤怒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贫富对立和种种罪恶,断言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极其不合理、充满危机的制度。但另一方面,”这个时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对立还很不发展“[10],近代无产阶级还在形成之中,尚不能进行独立的政治行动,他们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是处于自发斗争的阶段,没有显示出创造新社会的强大力量,所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他们只是从头脑中创造这些幻想的条件,”社会的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2]303.因此,当历史越发展,他们的主张就越脱离现实,而他们的信徒就越堕落到反动的或保守的社会主义中去了。

与封建社会主义等反动社会主义思潮不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已经带有一些唯物主义的萌芽和辩证法的因素。他们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思想,圣西门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按规律向前发展的过程,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出现都是过去全部历史的必然结果和自然延续,明确把资本主义社会叫做”过渡时代“;傅立叶在他设想的社会发展图表中,把整个社会运动描述为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并指出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有上升时期和下降时期,每一个社会都包含着前一个社会制度的残余和后一个社会制度的萌芽,资本主义社会只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暂时阶段。此外,他们还试图通过经济因素来说明历史的发展。另外,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也有不少积极的结论,如圣西门主张用有计划的生产来代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重视劳动。欧文还提出了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思想萌芽等等。总之,十九世纪初的三大社会主义空想家试图论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设想实现废除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和雇佣劳动制度,建立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尊重劳动、消除剥削和贫富对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未来理想社会,但由于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而成为悬而未决的空想。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涌现,促使唯物史观创始人对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诞生,从而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写了很多政论文章。特别是同省议会就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同奥格斯堡《总汇报》关于共产主义的论战,就摩塞尔地区葡萄酒农贫困的原因同莱茵省省长的论战,他坚决维护劳动群众的利益,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普鲁士国家和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通过这些斗争,马克思越来越接近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实际物质利益,也就越接近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

同时,他还对当时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以及英国、法国社会主义者关于建立移民区的实际经验进行了研究。这些斗争和研究,使马克思逐渐认识到,”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出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5]82退出《莱茵报》之后,马克思在巴黎旅居了一年多,在这期间,他对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做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认为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不再意味着凭空设想一种尽可能完善的社会理想,而是应当立足于现实社会,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使社会主义同革命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7]418.这个新的原理就是要向世界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向世界说明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这个新的原理之一就是唯物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阐释,主要集中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之中,其他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资本论》等着作中也都有所涉及。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关于社会生活是否存在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科学的解答。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入的考察,总结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了真实客观的联系,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谓自然历史过程,是指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唯物史观表明,社会的`历史本质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是社会基本矛盾合乎规律的运动过程。生产方式的变化首先是生产力的提高,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熟练程度也不断提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新的高度的生产力,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旧的生产关系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成为新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人们就要改变生产关系,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整个上层建筑的变革,使全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发生相应的改变。

人类自产生以来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发展、生产方式依次更替、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在其自身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地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自我否定过程。因此,”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12]唯物史观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各个社会形态发展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最终指向没有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社会,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桥梁。

(二)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经典的看法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在这篇历史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即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一定要冲破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他们写道:”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力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2]277所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284.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说得更清楚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5]269生产资料使用、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社会化要求整个社会生产要统一管理、计划经营,在全社会进行有计划的生产,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又处于无政府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随着私有制的规模越来越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早期资本主义的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因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3].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贪欲和竞争的刺激下不顾一切地盲目扩大;另一方面却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消费能力受到严重制约,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去购买这些商品。于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生产与市场之间严重不相适应的经济危机就发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对社会主义进行改造,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不同,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因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正确认识某一社会的性质,就要了解这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性质和特征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和危机的根源,要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就必须在生产资料上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即”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14].恩格斯更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不如说仅仅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15]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特征在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这个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从生产和国民经济管理方面克服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的弊端,”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6],从而实现人类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三)指出了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指出(1852年3月5日于伦敦):”……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经济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他们认为只能首先在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并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同时发生“、”同时胜利“的理论。然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发展进程远非如此,为此,马克思晚年提出了俄国等东方国家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这个”卡夫丁峡谷“的新理论,列宁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论,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道路的新突破。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产业工人的数量减少,传统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阶级矛盾似乎得到了缓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似乎难以实现,这使得唯物史观要论证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这一历史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三、唯物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挑战。

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危机爆发之后,为了挽救经济大萧条的颓势,各种经济改革方案纷纷出台,其中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理论和实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复杂多变,在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处于低潮的世界格局下,如何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如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如何预测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这是对唯物史观的时代挑战。

马克思主义创建唯物史观的历史背景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历史时期,即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历史时期;到了20世纪初的垄断资本主义历史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现实的个人、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马尔库塞指出,到了后现代社会”现代技术削弱了爱欲的同时加强了性欲,使性自由获得市场价值,造成虚假的幸福意识,成为贩卖压迫的工具“,”工业社会不但压抑了人的爱欲,而且使人驯服、被动、无创造性。这样的人都患有‘不幸中的欣快症,他们在潜抑状态获得一种虚假的满足,在本真的痛苦状态中体验到非本真的愉悦,自得其乐地成为巴甫洛夫实验中的狗,被动地接受条件反射和催眠术的指令“[18].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给出了最低的生活保障,为社会底层人员提供大量的社会救济,在物质生活上已能满足基本需要的后工业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宣传制造出”强迫消费“和”虚假的需要“,资产阶级已经不再通过填充现实的和未来的市场来提高利润,而是通过制造消费来压抑人的解放,人处于被灌输和受操纵的地位,而不能自由地决定真正的需要。既然人的精神生活受到了”非本真的愉悦“的压抑,那么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否也要考虑进去?人除了具备物质生产方式之外,还有大量的精神生产方式,比如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乐器的制作和生产等等,随着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进程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关于唯物史观的物质力量问题,按唯物史观的原理,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物质力量,但到了后现代社会,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马尔库塞认为,由于受现代工业文明与大众文化的控制与摧残,过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无产阶级已经丧失了主体地位,渐渐失去了对现实生活否定的力量,他们依附于这个社会机制和企业,身处于异化之中却并未感到痛苦,工人阶级的革命立场日益减弱,已经与资本主义”一体化“了,那么改造社会的希望在哪里呢?马尔库塞寄希望于社会底层,认为未来革命的主体是由流浪汉、局外人、少数民族、失业者组成,他在1969年写的《论解放》中引用本杰明的话说:”唯有那些无希望的人,我们才被赐予希望。“但同时他又寄希望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提出了”少数精英统治“论,和阿多诺一样,希望在艺术中寻找革命原则,认为艺术脱离于商业、工业和赢利活动,具有反抗现实、自觉超越异化的形态,能唤醒人们对被压抑状态的认识,激励人们起来反抗。这里,随着后现代社会阶级关系出现的新特征,对无产阶级革命提出了新的时代挑战。

一方面,唯物史观包含了绝对真理,唯物史观为我们指明的方向是正确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也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唯物史观是相对真理,它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系统,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结合19世纪以后一百多年的实际情况,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9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1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8.

[1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48.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2.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7.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48.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六

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重点和难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6页虚框,分析其中的相关问题。

2、材料一:党的xx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指出了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材料二: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有人称这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次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

(1)请分析材料一包括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3.党的xx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1)你能从材料中看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是什么吗?

(2)这种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实现的?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选择题。

l,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的,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b、实践  生产活动。

c、社会存在   生产活动d、意识   社会存在。

大报告中出现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票决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新名词,彰显了执政党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些新名词的出现说明了(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d、物质和意识是互相依赖的。

3.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  )。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哲学角度来说,这是因为(   )。

a.传统的思想意识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d.正确的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5.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与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不珍惜劳动成果、挥霍浪费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主要说明了(  )。

a.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d.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

6.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以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  )。

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舶社会。”这句话说明(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c.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d.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8.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这一矛盾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d.这一矛盾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二、非选择题。

9.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循守旧的意识、闭关自守的意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意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意识等,已经受到很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了。而这样的意识又鼓舞、傲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知难而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市场活动中出现和存在的东西,并非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合理的。对于错误的、丑恶的东西必须给以抵制、批评和纠正,不能漠然视之,更不能任其泛滥,让它们去腐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材料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道理?结合材料中的事实,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10.某校高二、一班召开“我看农村改革30周年”主题班会,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发言。

同学甲:改革开放30年来,从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这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

同学乙:我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较大等,中国的农村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两位同学的发言。

【知识点拨】。

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存在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这面种根本对立的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其中对二者谁决定谁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标准。

(1)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在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同,有对抗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别,,因此,解决方法不同。

【学习反思】。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一:引入:

猜一猜:下一朵花?1朵红花2朵黄花。

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猜不对,而后来都能猜对了呢?发现了什么有规律?

颜色又是怎样的规律?一朵红,一朵黄,一朵红,一朵黄,我们说不说得完啊?

揭示规律的概念:像这样,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并按这样有次序重复出现的就叫规律。聪明的小朋友们,那我们今天就用自己智慧的双眼来一起来找规律。我们来闯关比赛,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更仔细,找得准,李老师就把这些智慧星奖励给他。

二:教授新课:

1、教学例一:(第一关:“找一找”)。

大家知道,六一儿童节刚过,旁边学校的初一的哥哥姐姐还要开联欢会庆祝自己的节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开联欢会的场景吧!

把你发现的秘密同桌两个人悄悄交流一下。

2、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灯笼有什么规律?(把一紫一红圈起来,一红一紫在重复的出现。)。

彩旗有什么规律?(我该怎么圈呢?)。

小朋友又什么规律?如果跳舞的10个小朋友其中两个放开手,男同学带头就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女同学带头就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演示10个小朋友放开手后排成一排的两种情况。

二、教学例二。

1、(1)这个规律简单吗?想找个难点的规律吗?看看这两道例题,。

(2)两道题,我比一比:(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地在重复;

(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不仅眼睛亮,而且也很善于思考总结。所以,第一关闯关顺利成功。

2、涂一涂,巩固升华(第二关:涂一涂)。

想不想再闯第二关,手和眼睛一起用起来。

涂一涂。

涂完的同学,同桌两人互相检验一下。

3、集体交流(展示学生涂色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小博士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1、师:你们的表演真精彩,表扬自己好不好?(学生拍出×××的节奏)再来一次好不好?(连续拍三次)从刚才的拍手中发现什么规律?原来用声音、动作可以创造规律,你也能用声音、动作创造规律吗?(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跟做。)。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自己来创造规律呢?用手中的学具,看哪名同学创造出来的东西最有规律且最美而且能和别人不一样。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三关:创意大比拼)。

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问:你们发现的图案有什么规律?相互评价。

四、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第三关:找生活中的规律)。

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找规律,你再仔细找一找,你们身边有规律吗?看哪些小朋友是生活的细心人。

红绿灯、春夏秋冬、星期几、人行道线、衣服上的条纹、斑马上的条纹、

五、在总结中提高,应用规律。

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八

对于孩子,尊重他们的发展规律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固定的行为,有些行为如“人来疯”、喜欢插嘴等,在大人看来很不可接受,但这些却是孩子们最自然的表现。大人应表示理解,千万别强制改变,把孩子打造得成人化。家长可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培养良好人格。

尊重孩子的情绪。

情景一:家里来了很多的客人,到了吃饭时间,大家都动身往门外走。就7岁的女儿站着不动,妈妈上前叫她,她撅着嘴说:“我不去吃,就在家里。”平时女儿是很懂事的,今天怎么了?妈妈耐心地说:“这么多叔叔阿姨等着你,你也去,好吗?”女儿听了,还是不吭声,妈妈又说:“那你为什么不想去,能跟妈妈说说吗?”女儿这才极不情愿地说出了理由。原来,客人中有几位特别喜欢喝酒,一喝就挺长时间,女儿曾经跟他们出去,等他们吃完饭,女儿已经睡着了。妈妈终于知道原因了,于是对女儿说:“其实,你可以吃完饭就回家的,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我想爸爸妈妈可以处理好。但是如果你不说出来,而是赌气,爸爸妈妈就会认为你不听话,甚至无理取闹,你知道吗?”女儿点点头,就和大家出去吃饭了。

吃完饭,妈妈和女儿先回家,爸爸留下继续陪客人。

点评:这位妈妈既尊重了女儿的情绪,又为女儿指明了看待事物的另一种方法,帮助女儿从疑惑中走出来,为女儿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提供了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十九

解答:

生产力包括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即劳动者生产物质资料有目的的活动;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加工劳动对象生产物质产品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其中主要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即人们劳动加工的对象。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所以也可以认为生产或劳动过程的三要素也是上述三要素。

2、标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内容:这两对概念有什么区别?

解答:

第一、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清楚了划分标准,就容易判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剩余价值生产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可变资本,是它(劳动力)使得价值发生增值。而流动资本是一次性投入生产,并且一次全部收回其价值,比如原材料、劳动力、燃料等,而固定资本是逐渐转移,逐渐收回的,比如机器、厂房、设备等。第二、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力。这就是说,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第三、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内容:请老师分析一下这道题应该怎么做: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是()。

解答: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没有人的创造性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自然规律无论人类活动是否参与,都在起作用,而社会规律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所以不能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标题:什么是自然观。

内容:请老师帮我解释一下自然观还有历史观,辩证法,形而上学如何区分。

解答:自然观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进化的概念,也用来指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辩证法,有三大规律,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但这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考研政治当中的辩证法主要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就是: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快速通道:各省市研招单位招生简章专题。

教育首页|热点|考研|公务员|论坛|博客|校花清华女生传统成人礼・14岁女生疑受老师辱骂自杀同桌曾劝她”要熬住“。

・职业资格证书泛滥困扰考证族:1人手握10个证。

・武汉大学试水政学分权走向学者治学教授治教。

・大学最容易丢失18样东西让所有应聘者无语的考官更多。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范文汇总篇二十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1.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五角星、方块、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纸片等。

师:今天羊村要羊羊运动会,喜羊羊邀请我们去参观,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出发!我们现在来到羊村大门口,羊村的大门可不是一般的大门,它上面设计有密码,现在喜羊羊已经把前三组密码输入进去,再输入第四组密码大门才可以打开,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打开它吗?(出示羊村门口图片)。

生:有。

师:现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前三组密码,它的排列有没有规律,然后才出第四组密码。

生:前三组分别是123,234,345,所以最后一组是456。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出了密码,现在大门已经打开了,让我们快点进去看一看吧!

喜羊羊:欢迎你们来到羊村,我带你们参观一下吧。

生:旗子是一条黄色一条蓝色一条黄色一条蓝色排列的。

生:气球是一个粉色一个绿色一个粉色一个绿色排列的。

生:灯笼一个红色一个紫色一个红色一个紫色排列的。

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找规律!(板书)。

参观完沸羊羊家我们来到美羊羊家。美羊羊也把自己家装扮一新,大家说美羊羊家漂亮吗?(出示美羊羊家图片)。

生:漂亮。

可朵拉却说:美羊羊你是怎么设计的,一点规律也没有。

美羊羊说:我设计的有规律呀!

朵拉说: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师:小朋友们,你们愿不愿意帮着朵拉找一找规律呢?

1、出示课件墙面。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图形?

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

师:很棒。那你发现这些图形的排列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下面请大家4人一组的进行讨论,听清老师的要求:

(1)讨论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去说,如斜着看、横着看、竖着看。

(2)呆会儿汇报的时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开始吧!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每一斜行的图形都是一样的。

生2:横着看,第一行的第一个圆形,移到最后一个其他的图形都向前平移一格,就变成了第二行,第二行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最后一个其他图形都向前平移一格,就变成了第三行;第三行的第一个三角,移到最后一个其他图形向前平移一格,就变成了第四行。

生3:竖着看……。

(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用课件演示)。

小结:你们发现的规律都对,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规律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排列,我们就叫做循环排列规律。(板书:循环排列规律)。

2、出示地面课件。

地面的颜色排列有什么规律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想一想。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把图形横着看、竖着看、倒过来看、再横过来看,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有没有发生变化,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1、懒洋洋家图片。

师:首先大家观察这些受过的拍了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然后用自己手上的水果卡片在桌子上摆一摆。

指名反馈:点一名学生到上面来摆。

大家摆的和这位同学摆的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2、吃完水果我们又来到喜羊羊家。(出示喜羊羊家图片)。

喜羊羊家举办了一个小小智力赛,我们也来参加一下吧。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123423413412()。

3、游玩一天大家也都累了,现在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吧。

请四名同学按:男女男女排列。

师:他们的排列有规律吗?

生:有,是按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的规律排的。

师:我现在想让第二个同学排第一,用今天学的规律该怎样排?我想让的三个同学排第一,该怎样排?你们四个自己排一排吧。

(设计意图:从看一看到摆一摆,再到画一画智力赛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也是知识点逐步确立、巩固的过程。通过摆一摆,逐步理解掌握规律的过程。)。

今天的旅行到此结束了,小朋友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你们收获了些什么?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希望你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他,运用它,把我们的环境打扮的更美丽!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印象,符合教学策略的要求。在评价方面,有学生自评、互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是有用的,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