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简短(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9:27:48 页码:10
2023年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简短(模板10篇)
2023-11-12 19:27:48    小编:ZTFB

语文学习是培养人们细心观察、准确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重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情感表达需要我们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并尊重彼此的差异。接下来是一些写作技巧的案例和解析,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简短篇一

本节课主要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9-60页的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前,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课一开始,我利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上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现象中,哪些物体是放大?哪些物体是缩小?同时呈现的素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照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心理。接着出示教材第60页的例4,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把放大和缩小的过程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长方形各部分按比例放大的现象。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理解。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原长方形到放大后的长方形的变化过程后,随之发现对应边的比,后到图形的比,然后培养学生用规范的语言阐述出图形是如何放大的;再类推出图形的缩小的方法,结果在练习的反馈是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接受上有困难,分不清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描述不出来。但经过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对比后,学生不难找出其中的规律,如按2:1放大就是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比的后项是1;按1:2缩小就是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2倍,比的前项是1,同时学生还明白了图形的形状是不变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明白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在学习过程中能由学生观察、发现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学生领略到更多的精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简短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

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

出示缩小的要求。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总结发现。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三、应用练习。

1、观察选择(多媒体出示)。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使学生区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区别和联系。

2、按1:2画出火箭模型缩小后的图形(多媒体出示)。

3、发展练习。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四、总结。

生畅谈收获。

五、欣赏。

ppt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一起欣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简短篇三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课堂准备给学生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二课时,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根据要求正确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上课前自己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在复习了位似的定义和相关性质后,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作图的.方法,紧接着自己亲自用一道例题做板演,想以此加深学生的记忆,做完这些工作后,自己下来给学生安排了大量练习活动,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响,我认为练习完后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于是我自信满满的等待着学生的练习展示,黑板上叫了一个学生,他很快做完了,但底下不时有说话声,原来有好多人没带圆规,原本会很成功的一节课却出现了这种情况,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留给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但由于环节上的一个疏忽而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虽然带作图工具这是上数学课的常识,而且自己坚信学生通过预习会很自觉的带来,但自己昨天忘记强调忘记检查,这是这节课教学中的最失败之处,今后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应考虑周全,这是我上完这节课最深的体会。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简短篇四

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

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多媒体课件。

1、观察体验。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1.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导发现。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出示缩小的要求。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总结发现。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1、观察判断。

(1)选择。(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放大和缩小的图形)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2、填一填。

(1)图形在平移和旋转后,()发生了变化()不变。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不变。

(2)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

(3)一个正方形,边长按照4:1放大后,周长扩大到原来的()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4)一个图形按照1:10缩小后,就是把这个图形的周长缩小为原来的()。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一起欣赏(多媒体出示)。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现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们就能创造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物,用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简短篇五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出示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组织学生先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指出: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问题: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讨论。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3、总结。

问题: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二、巩固练习。

三、全课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简短篇六

作者:陈全。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情境导入法、演示法、讲授法进行教学。

学法:搜集资料法、观察法、探索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

四、说教具:多媒体课件、方格纸、文具。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手拿一本书做平移运动,手推动门作旋转运动。有直观的动作引起同学的好奇与疑问。

2、提问这是什么运动?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与旋转运动特点,引出与之不同的图形变化。(引出课题)。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总结成通顺的语句,关键点出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2、认识图形的缩小。

图形可以放大,能不能缩小呢?把第一副画按1:2缩小,长与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同上面情形一样组织学生思考。

3、通过例1的教学,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动手、比较初步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具体过程,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明白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2、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共同评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4、教学“试一试”

(2)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3)汇报展示:先让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的?边展示边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连接两个端点后斜边也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让孩子动手量一量。通过自己的动手画,亲自验证来加深对图形放大的理解。

(四)、教学练一练。

方法同试一试类似。

(五)、教学练习九第一题、第二题。

1、ppt出示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算一算,画一画。一起讨论,相互交流。

2、展示自己的答案,说出如何思考的。

3、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应思考的方向与步骤。体验一下不管图形放大还是缩小,图形的对应边之比不变的规律。

(六)、全课小结。

(七)、说板书设计。

放大:

缩小:。

大小变换形状不变。

(八)、作业。

由于第一课时授完,练习九没有适合课后作业的题目了,ppt准备了课外作业。该作业紧贴课本,比较基础,能够加深同学对本课的理解与掌握。

(九)、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从“平移和旋转”切入,通过例1引导学生先研究图形的放大后与原来对应边的比的特点,理解图形的放大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图形缩小概念。例2的教学是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揭示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本质特点:大小变化,形状不变。教学中以教师引导为辅,以学生观察、比较、操作、交流为主的思想,让学生逐步体验了图形的相似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简短篇七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

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出示缩小的要求。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总结发现。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1.观察选择(多媒体出示)。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使学生区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区别和联系。

2.按1: 2画出火箭模型缩小后的图形(多媒体出示)。

3.发展练习。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生畅谈收获。

ppt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一起欣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简短篇八

一、要正视学生的朴素认识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很小学生照片,问学生看到什么了?由于太小,学生就让我将图像放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的价值自然就蕴含其中。接着我把图象放大了三次(只放大长、只放大宽、长和宽都按一定比例放大)。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由于前两次图形变形比较严重,学生禁不住发出了笑声,一致认为第三次放大比较好)。我适时提问:为什么呢?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我出现了相关的数据。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

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放大的变化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缩小呢?”然后引导反思:“你觉得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什么比较难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

1、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

2、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

通过今天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领略更多的精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简短篇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3耀34页例1、例2、“试一试”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六第1、2题。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进一步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尺子、方格纸。

一、激趣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我们经常需要下载一些图片,下载后的图片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

2、教师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拖动电脑鼠标后得到四幅不同的照片。

提问:把变化后的图与原图比,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图a、图b会变形?

3、揭题:图a、图b变形了,看起来很奇怪。图c、图d和原图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怎样使它的形状不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研究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出示图并提供数据:原图长8cm、宽5cm,放大后长16cm,宽10cm。

3、指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了原来的2倍,放大后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可以概括成放大后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看着图指一指,自由读一读。)。

4、提问:你是怎样理解对应边长的比是2:1的?2:1前项和后项分别指什么?

追问:要想把一幅图按3:1放大,怎么做?

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了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二)自主探究图形的缩小。

2、1:2前项和后项分别指什么?

3、还可以继续缩小吗?几比几?(板书:1:3、1:4……)。

4、这些缩小的比,前项和后项都表示什么?

1、刚才我们分别把一幅图进行了放大和缩小,请大家分别用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对比,能发现什么?(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2、从数学的角度讲怎样才能做到不变形。(指定的比)。

3、小组讨论:比较放大的比和缩小的比,你有什么发现?如果1:1是什么意思?

教师强调:放大的比和缩小的比相同点是对应边长度比相等;都是大小变了,形状没变;前项都表示变化后,后项都表示原来。不同点是放大的比比值大于1,缩小的比比值小于1。

4、练一练。

(1)你能一眼看出几号是1号放大得到的?几号是1号缩小得到的图形吗?

(2)为什么于号、榆号不是?

(3)是按怎样的比放大和缩小的呢?要想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养成好习惯:数学离不开数。数、标、算)。

小结:放大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相等的,同样缩小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也是相等的。也就是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变。

三、操作实践,内化新知。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变化规律已经很清楚了,现在让我们运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独立完成例2的绘图。

(一)教学出示例2。

1、提问:按3:1的比放大表示什么意思,1:2呢?

2、你能带上刚才的好习惯去完成吗?同学们按要求独自画在方格图中。

3、反馈:让学生相互评价,并交流画法。

4、讨论:观察并比较上面的三个长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5、指出:放大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相等的,同样缩小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也是相等的。也就是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变。

(二)完成练习六第2题。

1、你能快速完成这题吗?完成后和大屏幕对答案。

(三)试一试:按2:1的比画出直角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1、你会把一个三角形放大吗?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完成“试一试”吗?(独立完成)。

2、你是怎样算的?把你的思考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

3、为什么只算直角边就行了?斜边是不是原来的2倍?(量一量,验证)。

小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对应的每一条边的比是相同的。同样,如果图形对应的每一条边的比是相同的,图形不是放大就是缩小。

四、拓展延伸,巩固内化。

1、独立完成“练一练”。

交流:你是怎样画的?都是这样考虑的吗?为什么从直角边入手?缩小后的斜边也是缩小前斜边的2倍吗?请同学们去量一量。

2、把下列平行四边形按2:1放大。

3、生活中的应用。

(1)刚才研究了放大、缩小,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运用。如教师外出旅游时拍下的景点照片、北京世界公园里著名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图片;再如复印文件、房地产沙盘模型、放大镜、显微镜等的功能。

3、梳理:你对放大和缩小有了怎样的认识?还有什么疑惑?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简短篇十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部分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我认为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面对这一新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经过今天的实际教学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一、要正视学生的朴素认识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很小的福娃图片,问学生可爱不可爱?由于太小,学生就产生让老师将图像放大的想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的价值自然就蕴含其中。接着我出示了三幅图片(b、只放大长、c、只放大宽、d、长和宽都按一定比例放大),不出现数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由于图形b、c变形比较严重,学生禁不住发出了笑声,一致认为d放大比较好)。我适时提问:为什么d比较好呢?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我出现了相关的数据。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

通过今天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领略更多的精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