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8:30:05 页码:7
最新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模板16篇)
2023-11-12 18:30:05    小编:ZTFB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注重总结的可操作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改进措施。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有效的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一

隔位退位减的算法理解是抽象的,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因此借助计数器的拨珠计算是解决难点的关键。其次是怎样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算法?理解算法是学生学会并切实掌握算法的基础,而小学生对抽象算法的理解需要依靠直接感知获得真切的体验、感悟,从而抽象、提炼和掌握算法。因而通过直观达到抽象理解、学会算法是学习本节课内容的主要途径,用计数器拨珠计算是学习隔位退位减的直接手段。因此,例题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发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关注学习重点,集中思维方向。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从十位退1又“不够”了应该怎样解决,这里强调“不够”可以唤醒学生就从前一位退1作10的经验,联想到“再从百位退1作10”,开启操作思路。然后让学生拨珠计算,直接感知计算过程,使抽象的算法转化为学生可以看到的、可以感受的操作过程,便于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计算过程。进入算法抽象阶段,设计十分注重学生的思维提升过程: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刚才计数器上是怎样算的”,促进学生把具体的操作行为上升为头脑中的表象,这是感知与算法之间的.中介,是抽象算法的重要一步;接着要求思考“按照计数器上的计算”竖式怎样算,“先看竖式想一想”再试着完成笔算,这样就可以使感知形成的表象成为理解算理、获得算法的直接支撑,使操作和算法之间有了很好的桥梁,学生便能以此主动获得相应的算法。

主要问题:

1.总有少数学生漏点退位点,也有个别学生即使点上了退位点,在计算时也忽略了它的存在。

2.把减法算成加法。

3.把数字抄错,书写格式不正确等等。

改进措施:

1.加强口算练习,每次上课前3分钟,进行相应的口算训练,从看算到听算,逐步提高速度。

2.在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并作指导示范。

3.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多创设机会让学生讲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比如在本节课,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叙述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让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只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操作活动,才能让孩子学得更为深入,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二

1、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的策略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三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课件、五角星学具。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教师:昨天两项运动完成情况怎样,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读懂情境,了解信息。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课件出示):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教师:请同学完整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1)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2)说一说。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2.分析研究,确定思路。

预设情况: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三)认识“小括号”,理解意义。

1.旧知解决,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教师补充:你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吗?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10–2–3(师板书)。

教师追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继续板书计算结果。10–2–3=5(个)。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2+3=5(个)10–5=5(个)(师板书)。

(3)我是用一道算式来解决的。

10–2+3。

2.分析算式,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板书算式“10–2+3”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这样列式行不行?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3.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汇报交流,请学生上来板演。预设情况有:

(1)加一个框框:

(2)加一条横线:

(3)加一个圈圈:

(4)加一个():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可能会说:方法很多,杂又乱。

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4.认识“小括号”,感受符号化思想。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式突出颜色分析,并说明: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课件出示算式,突出小括号左右各一个相对的弧,规范写法。)。

回顾例题,完善解答方法。

教师示范读出带小括号的算式,“10减2加3的和”,学生模仿试读。

5.运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变式练习:(课件出示)。

(1)15+(4-2)18-(3+8)。

请学生说说每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10+()=15()-30=52。

教师:“10+()=15”的小括号与“5+(2+4)”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10+()=15”中小括号表示未知数,而“15+(4-2)”中的小括号里的加法算式表示先要计算。

(3)10–2+3=510–(2+3)=5。

教师:回忆这两个算式,想一想小括号在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得出: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

1.练习。

18-(5+6)=4+(15-6)=25-(7+3)=8+(3+15)=。

2.下面各题中,哪题先算8+4。

16-8+4=8+4-5=16-(8+4)=。

3.有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你知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说。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四

一、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完成第102页第1题。

2、指名算得对又快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复习笔算。

1、问: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同桌同学互答。

3、教师综合归纳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4、学生完成第102页第2题。(要求计算要认真)。

三、复习估算。

1、猜一猜,这些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

老师说数,学生猜。

2、估算。

792+186587+412。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完成第102页第3题。

四、数学活动。

1、口算练习。

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得数,在相同时间内说得又多又对的老师发给奖品。

2、笔算练习。

(1)教师给出一些数写在黑板上。

180360450340。

(学生两人为一组,一人用以上的两个数来出加减法题目,另一人计算,每做完一题后,两人互换角色。

(2)自己想一些数做做看。

3、估算练习。

(1)学生讨论,怎样估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借助圆片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减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的能力,同时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之上的。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减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课件演示“奥运金牌榜”情境图。

1.读懂情境图。

(1)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的国家分别是谁呀?分别获得多少块金牌呢?

(2)谁获得的金牌数最多啊?(中国)。

2.交流情境图。

(二)根据图中信息揭示课题。

1.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减法问题)。

2.提取不退位减法的问题,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算法,明确算理。

(一)自选问题,分组探究。

1.各组选题,尝试列式。(选三名学生上台板演)。

36—23=36—16=19—16=。

2.回顾加法,列出竖式。

(1)回忆加法笔算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尝试列出竖式。

3.利用圆片,探究算理。

(1)理解圆片在不同数位上的含义。

(2)利用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4.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1)各组摆好后,组内分别说一说。

(2)上台板演,交流做法。

5.竖式计算,交流发现。

(1)列竖式计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2)遇到结果的个位是0时要占位。

(3)遇到结果的十位是0时不用写。

(二)尝试练习,分组比赛。

1.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一题,根据数位上的圆片计算。

2.“做一做”第二题,计算结果中的个位和十位有0时的处理。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一)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题。

让学生理解减法竖式的注意事项。

(二)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减法,进一步巩固新知。

(三)练习三的第3题。

图文并茂,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个人评价。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表现有什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六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课件、小棒、计数器。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2.80里面有()个十,()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2+7=5+4。

30+5=20+7=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二、联系生活,在情境图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课件出示图片)。

(一)谈话过渡,出示单元主题图。

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说自己观察并分析的信息。

(二)汇报交流,完整表述相关情境中的数学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把图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发书、写大字、剪五角星)进行观察,了解相关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三、主题定位,经历删选、操作、感悟、明确“理清法明”的探究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去了解在发书过程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

(一)主题定位,信息重组。

学生汇报信息,教师选择性进行板书。

可能有:共有30本;(学生直观感受)10本10本地数。

教师引导追问:

1.这些书是怎样摆放的?

2.为什么是10本10地数?

左边10本,右边有20本,一共有30本。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20+10=。

(二)自主探究,直观操作。

学具操作,尝试验证。学生汇报过程,可能会出现:

1.小棒摆放。

左边2捆小棒,右边1捆,共3捆,就是30根。

2.计数器拨数。

先再十位上拨出2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出1个珠子,十位上共有3个珠子,就是30;

3.直接数数。

10个10个地数,数到30.。

4.旧知迁移。

因为1+2=3,所以10+20=30.。

(三)感悟算理,促进对计数单位“十”的理解。

学生感悟,突出对整十数的计数单位“十”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

(四)算法多样,算理明确。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体现用多种方法理解算理。

课件出示小棒图,附一图三式。请学生口答补充完整。

2.口算抢答。

3+2=4+5=6-4=7-3=。

四、巩固应用,深化对整十数加、减算法的理解。

(一)夺红旗。(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

(二)购物。(教材63页第2题)课件出示。

学生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教材63页思考题)。

1.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2.汇报分析,方法多样,明确解题策略。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材第10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难点: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一、复习引入。

口算,并说出算法。(老师提问,学生齐答)。

54+5=。

26+9=。

20+40=。

15+30=。

47+42=。

师:前面4个加法算式利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法就能够进行口算,那最后一个如何口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类似47+42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10页例1.

(1)创设学习情境。

师:学校组织全校学生乘车去参观“世博会”,客车马上就要来了,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呢?大家能帮他们算一算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情境图)。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进行汇报。(板书学生的汇报)。

方法一:35+30=6565+4=69。

方法二:30+30=605+4=960+9=69。

师:同学们都很棒,已经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方法求解。方法一中通过将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使问题转化为求两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和一位数的和;方法二中通过将两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使问题转化为求整十数和整十数、一位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而这些都是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的。

师: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个问题,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44人,那么二年级的小朋友们要买多少张车票呢?联系前一个问题中的两种方法,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

70+13=83。

方法三:39+1=4040+43=83。

(3)引导学生比较并总结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师:问题(2)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的十位上为什么是8而不是7呢?(点名学生回答)。

师: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点名学生回答)。

(1)35+36=71(张)。

(2)36+38=74(张)。

(3)(答案不唯一)五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41+42=83(张)。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例1:35+34=69。

方法一:35+30=6565+4=69。

方法二:30+30=605+4=960+9=69。

39+44=83。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70+13=83。

方法三:39+1=4040+43=83。

1.注重规范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都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然而要他们说出计算方法,大多数学生不会表达。如35+34=?学生有的会说成是3+3=6,5+4=9,所以35+34=69。正确的表达是30+30=60,5+4=9,60+9=69,所以35+34=69。要让学生清楚十位上的3表示的是3个十,应该说成是30。

2.注重知识梳理,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计算方法比较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转换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上。小部分学生似乎对口算并不感兴趣,仍然使用笔算,老师可以加以引导。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八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些学习经验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本课以生活情境“剪五角星”引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引出小括号,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小括号,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乐趣。

课件、五角星学具。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课前准备:班级将选拔运动员参加学校运动会,在前一晚布置学生回去完成两项体育项目自测:1分钟计时跳绳和20米行进托球。

教师:昨天两项运动完成情况怎样,谁来说说。

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

(1)我是先进行一分钟跳绳( )下,再进行托球练习。

(2)我是先进行托球练习,再进行一分钟跳绳的,我跳了( )下。

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虽然这两项运动大家完成顺序可能不同,但都很好完成布置的任务。

(一)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

1.读懂情境,了解信息

教师: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运动,老师想请欢欢和乐乐剪一些五角星送给学生。

(课件呈现教材第74页例3情境图。要求动态演示,先出示10个五角星,再出示主题图,主题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分别是欢欢和乐乐,对话内容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信息内容:原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

教师:你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课件出示):还剩下几个五角星?

教师:请同学完整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二)分析问题,初步形成策略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1)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五角星或学具代替,摆一摆情境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学具摆出问题。摆好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方法。

(2)说一说

汇报交流。教师请一名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五角星在黑板上摆一摆。

2.分析研究,确定思路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巩固对问题的理解。

(三)认识“小括号”,理解意义

1.旧知解决,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要求“还剩下几个五角星?”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教师补充:你能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吗?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1)先用总数减去2个,再接着减去3个。

10–2–3 (师板书)

教师追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减去2个后剩多少,再算又减去3个后还剩多少。

继续板书计算结果。 10–2–3=5(个)

(2)我是先算一共减去多少个,再算还剩下几个。

2+3=5(个) 10–5=5(个) (师板书)

(3)我是用一道算式来解决的。

10–2+3

2.分析算式,感受“小括号”的必要性

教师板书算式“10–2+3”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 这样列式行不行?

引导学生计算,让学生发现结果与实际剩下的个数不符。

可能会有学生反馈:,如果这样列式,就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必须先算10–2=8,再算8+3=11,结果就不对了。

3.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添加一个记号,说明算式中要先计算“2+3”。

同桌合作,尝试创造。

汇报交流,请学生上来板演。预设情况有:

(1)加一个框框:

(2)加一条横线:

(3)加一个圈圈:

(4)加一个( ):

教师肯定学生创造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么多的方式,说说自己什么感受?

学生说感受,可能会说:方法很多,杂又乱。

教师分析小结,引入小括号。

4.认识“小括号”,感受符号化思想

(1)认识小括号。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都有价值,但我们是否应该选用统一的,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先算的“2+3”呢?刚才有同学的想法与数学家们想法一样。创造出“()”,我们叫它他小括号。表示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计算。(课件出示小括号的写法,加重颜色,动态闪烁)

(2)小括号的写法和读法。

如:将学生创造的第(4)个算式突出颜色分析,并说明: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小括号外面的。(课件出示算式,突出小括号左右各一个相对的弧,规范写法。)

回顾例题,完善解答方法。

教师示范读出带小括号的算式,“10减2加3的和”,学生模仿试读。

5.运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变式练习:(课件出示)

(1)15+(4-2) 18-(3+8)

请学生说说每题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10+( )=15 ( )-30=52

教师:“10+( )=15”的小括号与“5+(2+4)”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10+( )=15”中小括号表示未知数,而“15+(4-2)”中的小括号里的加法算式表示先要计算。

(3) 10–2 +3=5 10–(2 +3)=5

教师:回忆这两个算式,想一想小括号在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添加小括号?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比较,得出: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从左往右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课件出示)

1.练习

2.下面各题中,哪题先算8+4。

16-8+4=   8+4-5= 16-(8+4)=

3.有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括号,你知道带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请举例说说。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九

1、通过练习,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提高口算的.速度。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谁能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课本第73页第11题。

2、课本第73页第14题。

说说这些是什么样的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课本第73页第13题。

说说从图上可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是什么。

思考一下,该怎样列式?

三、巩固新知。

1、课本第73页第12题。

2、课本第73页第15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练习课(一)。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十

1、熟练掌握累计30多个常用偏旁部首,能说出其名称、表示的大概意思,能写出偏旁部首和例字。

2、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能够根据偏旁部首猜猜字义。

生:敢。

师:部首们可聪明着呢,它们设置了许多的关卡,看看你们能不能闯关成功。

1、第一关:说出下列生字中的部首名称和表示的意思。要求每人依次说一个部首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再读读字。(抽生汇报)(设计意图:部首与生字相结合,生字大多数为本学期认字表中及写字表中生字,既巩固了部首又复习了生字)。

师:你们好厉害啊!全都认识了。你还知道什么部首?

师:恭喜过关,继续闯关。有的部首宝宝们长得可像了,你们来。

2、第二关:火眼金睛辨一辨(生字中的部首有什么不同)(抽生说。

出部首的名称,再教读部首对应的生字)(设计意图:区别本学期所学的相似部首)。

5、做游戏还有些部首宝宝们也想换新衣,拿出你们的制作的卡片,在小组内拼拼字吧!(设计意图:巩固部首和字)。

小组汇报,师出示“讼”让生猜猜,拿出字典查查。引出捉迷藏。

6、第五关捉迷藏现在想和你们捉迷藏,你瞧,都跑到字典里去了,你能快速地在字典里面找出它们相对应的字吗?要求,分组查字(ppt出示用表格的方式出示要查的字览、舀、翔、醉,分组查字)(注:所选字为认字表中生字,部首是本册要求掌握的。设计意图:运用部首查字)生汇报。

师:孩子们,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忙,部首给你们的帮助可大了,如果你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根据部首猜一猜哦。

7、第六关想一想猜一猜(设计意图:学会运用。根据部首猜字义猜读音)。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十一

请三位同学分别表示个位,十位,百位,选择自己小棒的根数。

请三位同学组成204。

请三位同学把减去108的过程表演出来。

使学生发现个位上只有6根小棒,怎么减8呀,怎么办呢”?意识到去借,但马上学生发现十位上是0,也没有啊”?这时学生想到让百位借给十位,十位再借给个位。在借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位上数的变化,说清是几减几,是怎么回事?然后在让学生把演示过程与算理说了一遍: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不够减向百位退1,于是个位是14-8=6,十位是几减几呢?通过学生的讨论、争议,学生明白了十位应是9-0=9,百位是1-1=0(不写),再用竖式算一算.

教材上在教学了204-108后就安排了试一试“1000-537=”。如果按照教材这样教学,我认为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千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但如果让学生在刚刚理解算理后马上就完成1000-537=,(这样需要三次退位且十位和百位都是0千位才能退1后才能计算的题目)势必难度有些颇大,所以我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并结合我班学生特点,教学时作了如下的处理:

针对新授的内容进行巩固。先出示403-158=(发现学生计算很正确,并且计算过程说得很清楚)再出示300-228=请学生试一试.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算理,能够熟练的解决类似的问题,为下面的研究做铺垫.这时出示教材中的题目:1000-537=(有了上面的学习,学生再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非常轻松,无非就是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不够减向百位退1,百位也不够减向千位退1.....)。

我认为这样安排始终是围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把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细化逐层突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了中差生,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氛围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

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联系密切,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复习口算。

5+34=63+7=9+84=38+50=。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二)复习笔算。

32+6=5+43=24+61=43+37=。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后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进位)。(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三)汇报交流,明确算理。

预设一:用小棒摆。

1.学生汇报演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

【设计意图:借助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预设二:列竖式计算。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

3.讨论:5加7满10后怎么办?在竖式中怎么表示?

(四)归纳总结,理解算理。

1.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2.进位加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

3.课堂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列竖式计算,巩固算法。

2.教材第15页第5题。

判断改错,进一步理解算理。

3.教材第15页第3题。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内容,是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教学因纯数字的教学会显得抽象且枯燥,教材中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实物操作,直观呈现算法过程,再通过语言表征,简化思维,理解算理。丰富学生对本课知识建构,同时为以后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1.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25+20在汇报时往往都会说“先算整捆,2捆加2捆,就是4捆是40根,再加上5根共45根。也就是先算十位(高位),再算个位。因为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算理,熟练算法,且计算过程都以口算为主,计算顺序可能显得不很重要,但是教师如果不引导,强调,鼓励这种方法,这与今后教授列竖式的方法发生矛盾,此时教学过程在这环节中把握好这个度。

2.本课研究的计算方法有部分同学是掌握的,只是朦胧感觉到应该是这样计算,但说不出算理,表述或思维过程中不够系统,不够规范,教师可在讲解中稍微提示以使学生便于理解,而这个环节的直观呈现也是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从直观学具操作到抽象数字理解过程。

如果在授课中缺乏直观操作、演示、对比、辨析的过程,只是简单讲解,反复练习,学生虽然也会逐渐掌握计算方法,但是借助学具,直观感悟,利用数的意义和组成,探索数字系统的结构,会用数学语言表征,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更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所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算式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具:课件、小棒、计数器;学具:小棒、计数器。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复习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数字卡片:每张苹果卡片中都藏着一个数宝宝,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义?

1.先出示22、5。

教师引导:说数意义时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如: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4表示()个(),个位上的()表示()个()。

2.再出示53。

教师:如果用小棒你怎样摆出这个数?

3.最后出示40、4、20。

出示“40”和“4”

教师:如果在计数器上,你怎样拨出这个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再出示“20”

教师:这个数与“40”相加是多少?表示几个十?

以不同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数意义的理解的知识。根据教师依次出示的数字卡片,指定学生说出数的意义。

(二)课件出示:口算题(开火车)。

40+2050+3040+250+3。

(三)新课引入。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数的意义知识掌握很好。在写字课上,小林和小红两位小朋友也在谈论着完成的作业情况。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了解信息。

教师:从图片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请学生回答,教师摘要信息并板书;

小林:我写了25个大字,还要写2个;小红:我才写了20个。

教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完整表述,摘录可探究问题。

让学生能完整地把条件和问题完整说一说。可能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有选择性进行板书,作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尝试列式,比较“一共要写”和“已经”的含义。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列式?学生说出算式,教师依次板书出:

25+2=25+20。

师生分析,肯定算式。

三、自主探究,直观建模。

(一)尝试计算,触发疑问。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

可能有学生会计算,请学生说出结果,教师可用粉笔轻轻写在算式的后面。并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检验吧。

教师:我们准备了小棒,可以通过这些学具摆一摆,把过程清晰展现出来。

(二)借助学具,实际操作。

(1)小棒演示,学生板演。

算式25+2,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根表示加上2。

算式25+20,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捆表示加上20。

师追问:为什么他俩摆完25之后,一个摆了2根,一个摆了2捆?

指定学生表述过程(课件演示),注重引导根数与根数相加。也就是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捆数与捆数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师生归纳,用摆小棒的方式验证这两个结果是正确的。

教师:你会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式计算吗?

(2)计数器直观呈现相同数位相加的特点。

学生板演。

教师:请学生演示先拨出25,在增加2个,在个位上再拨出2个,最后是27个。

教师:如果加20在什么数位上拨?拨几个?表示什么?

(课件演示过程,并提出问题)。

这两题中,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用语言表征过程中简化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

(三)过程呈现,理清算理。

师生回顾,计算过程,板书呈现,直观感悟。(课件演示)。

(四)学以致用,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鼓励个性化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巩固应用,内化算理。

(一)小猴摘苹果。(纠错题)课件呈现。

请学生观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师生小结,归纳计算方法,突出本课重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并彩色粉笔板书。

(二)我来试试。(课件呈现)。

5+3=2+6=。

35+3=2+46=。

35+30=20+46=。

让学生在练习卡上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汇报结果。

预设:如果有学生发现每组算式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可以适时拓展学生思维。突出“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的变化规律。

五、创造发现,回顾点题。

课件再次出示苹果卡片上的数字。

(一)创造算式,比较大小。

教师:老师把苹果卡片张贴在黑板上,根据这些数字,一起创造符合条件的算式。

(课件呈现)条件。

(1)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4053+40。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22+653+6。

22+553+5。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二)列式设疑,孕伏新知。

课件添加数字“9”,教师提出问题:还能组成新的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这样算式,教师板书:22+953+9。

追问:这两道算式你会算吗?

教师:这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六、全课总结。

教师:在今天学习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十四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计算,且刚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较熟练,在上个单元“认识人民币”计算中也有退位减法的习题,能理解“破十法”的基本含义。但对于100以内的较大数的退位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本课教学内容较难,要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呈现,观察思考,帮助学生从抽象理解到具象化的内化过程,重点要利用旧知迁移,与学具直观操作、对比分析、语言表征等活动相结合,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对算理的感知,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算法。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口算(课件出示)。

第一组:48—659—987—5。

第二组:18—916—812—6。

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观察两组算式,比较两组算式的不同。

(二)看图列算式。

(三)找朋友。

出示数学卡片。

请学生在这两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填入方框,组成算式。

24—()=3()—7=。

学生可能列出4个算式,如下:

24—(3)=3(8)—7=。

24—(8)=3(3)—7=。

学生尝试计算,再比较算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后两个算式是退位计算,引发探究欲望。

二、新知探究体现多样。

(一)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课件出示)。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课吧,一(1)班体育委员到体育器材室去借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把信息和问题叙述出来。(课件出示)。

3.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36—8=。

教师追问: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加强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二)比较算式,猜测结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中的算式:36—5=与36—8=。

这两题有什么不同?“36—8”这道题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会出现:“36—5==31”,而“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

2.可能有学生会算,保留学生的结果。

教师追问:一定是这个结果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三)利用学具,探究算法。

1.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拿出3捆和6根小棒,尝试摆一摆来计算如何“减8”。

教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

2.引导学生提出:可以再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

3.同桌合作摆小棒,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6根小棒减8根小棒,不够减,需要“打开一捆再减。”

同桌合作,互相说说如何摆。

4.学生汇报用小棒进行计算的过程,老师根据汇报进行展示。

(三)算法呈现,比较优化。

1.呈现摆法,直观感知。

可能出现两种摆法:

2.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老师根据汇报板书:

3.分析算法,明确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中,前一种是采用破十法,也就是直接拿出一捆打开中的10根减去“8’,剩下的根数相加;后一种摆法是把打开的一捆10根与原有的根数相加,再减去“8”剩下的数与整十数相加。

(四)整理归纳,小结算法。

1.同桌交流,相互说说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征:把36分成()和(),先算……,再算……,所以36—8=28。

2.即时练习。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1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对照小棒直观图,先在图中圈一圈,整理口算过程,再算出得数。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出示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课件出示)。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2.汇报结果,结合提示语,完整表述。

3.即时练习。

20—5=50—8=。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1题“夺红旗”。(课件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口算各题。

(二)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7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再进行计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计算,且刚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较熟练,在上个单元“认识人民币”计算中也有退位减法的.习题,能理解“破十法”的基本含义。但对于100以内的较大数的退位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本课教学内容较难,要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呈现,观察思考,帮助学生从抽象理解到具象化的内化过程,重点要利用旧知迁移,与学具直观操作、对比分析、语言表征等活动相结合,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对算理的感知,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口算(课件出示)。

第一组:48—659—987—5。

第二组:18—916—812—6。

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观察两组算式,比较两组算式的不同。

(二)看图列算式。

(三)找朋友。

出示数学卡片。

请学生在这两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填入方框,组成算式。

24—=3()—7=。

学生可能列出4个算式,如下:

24—(3)=3(8)—7=。

24—(8)=3(3)—7=。

学生尝试计算,再比较算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后两个算式是退位计算,引发探究欲望。

二、新知探究体现多样。

(一)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课件出示)。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课吧,一(1)班体育委员到体育器材室去借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把信息和问题叙述出来。(课件出示)。

3.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36—8=。

教师追问: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加强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二)比较算式,猜测结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中的算式:36—5=与36—8=。

这两题有什么不同?“36—8”这道题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会出现:“36—5==31”,而“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

2.可能有学生会算,保留学生的结果。

教师追问:一定是这个结果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三)利用学具,探究算法。

1.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拿出3捆和6根小棒,尝试摆一摆来计算如何“减8”。

教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

2.引导学生提出:可以再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

3.同桌合作摆小棒,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6根小棒减8根小棒,不够减,需要“打开一捆再减。”

同桌合作,互相说说如何摆。

4.学生汇报用小棒进行计算的过程,老师根据汇报进行展示。

(三)算法呈现,比较优化。

1.呈现摆法,直观感知。

可能出现两种摆法:

2.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老师根据汇报板书:

3.分析算法,明确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中,前一种是采用破十法,也就是直接拿出一捆打开中的10根减去“8’,剩下的根数相加;后一种摆法是把打开的一捆10根与原有的根数相加,再减去“8”剩下的数与整十数相加。

(四)整理归纳,小结算法。

1.同桌交流,相互说说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征:把36分成()和(),先算……,再算……,所以36—8=28。

2.即时练习。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1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对照小棒直观图,先在图中圈一圈,整理口算过程,再算出得数。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出示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课件出示)。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2.汇报结果,结合提示语,完整表述。

3.即时练习。

20—5=50—8=。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1题“夺红旗”。(课件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口算各题。

(二)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7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再进行计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学情分析:。

虽然在1年级教学中,已经进行了有关“多一些”“少一些”的`估计的初步渗透,但是在本课时教学前,学生接触的都是口算和笔算,不仅习惯于精确计算,而且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因此,当面对现实的估算问题时,学生首先就会调用精确计算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另外,学生在这之前没有接触过“近似数”,同时还未形成“整十数相加比较简便”的认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

(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再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2、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交流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