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4:52:59 页码:8
最新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大全9篇)
2023-11-12 14:52:59    小编:ZTFB

总结不仅仅是一种动作,更是在人生中的一种态度和思考方式。在写总结时,要注重提炼出关键词和关键句,突出核心内容。以下是一些学习方法的总结,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篇一

新的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处处都要以学生为本。

一、教师是促进者和研究者。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权威角色向教育的促进者角色转变。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拥有一切权利,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受教师的关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接受“应试”教育,接受教师的评定。

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有: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此外,教师还是研究者,教师应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首先,它以找出一个起点为开端,这个起点是教师个人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也是教师个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决的问题。之后,通过观察、访谈及其他收集资料的方法,找到相关资料,再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达到对情境的深入透视和理解。在情境得到认识与理清之后,教师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行动策略。最后,将行动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对其效果加以检验。如果行动策略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那么这一轮行动研究就宣告结束,接着再进行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如果行动策略被证明无效或者需要完善,就需要对情境进行更进一步的审视,并发展出新的行动策略应用于实践,直到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

二、以学生为本。

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后,在音乐教学中又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呢?我认为:应当将音乐艺术融会于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音乐教育中,既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着眼于整体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它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种教育既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又可使他们的情感更为丰富。通过细致入微的情感陶冶,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同时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并有创造性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音乐活动,让他们在美的感染中获得美的教育。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包括对音乐、音响各要素极其细微变化的敏感性及对音乐作品、音乐形象的感知和把握等;二是培养他们的表现能力,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表现中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同时又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创造性和成功感;三是培养鉴赏能力,因为音乐欣赏不能停留在感官愉悦的阶段,它还必须有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宽广的视野;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具体表现在课堂上的即兴演奏、演唱和小品表演,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力,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广阔天地。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目标,也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在音乐课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篇二

摘要: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在过去的师生关系中,老师被认为是拥有绝对的支配权与话语权的,服从被认为是作为学生的我们所应该做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也被认为是真理,是不容置疑的。改变这种状况,教师不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就要求教师做好角色的转换。由服从变促进,由专制变引导。

关键词:促进者;引导者;赏识者。

教师是一项职业,他的主要责任来自教育教学,教师应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索者,而不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教师做好角色的转换。应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控制者变成帮助者,由仲裁者变成促进者,由传授者变成参与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

一、师为生纲变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师严乃道尊”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也还存在。它制约新型师生关系。不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能建立良好平等的关系。那么,教师在平时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要,教师的角色与以前的不能一样要发生改变。例如:一次上课,我刚步入教室一看,映入眼帘的是:讲台上还有很多粉笔头、塑料袋和纸片,我一下子就生气起来,难道他们不怕处罚吗?我真想用班主任的权威,拿今天的值日生开刀,来个“杀鸡给猴看”。但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吗?不是。如果我真的处罚了值日生,那么,扔碎纸片的现象可能也会有所好转,但是不会持久。于是,我亲自打扫卫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感化学生,不再是只有服从,言而必听,让人生畏的老师,这样同学们就能感到老师真实可信,值得爱戴,有什么话都愿意跟老师说,遇事愿意让老师帮着拿主意,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我们平时其实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你喊学生拿东西,也许学生在家不会拿,但是学生却把你的话当做圣旨一样。你的生气往往也会转化为一种集体生气,学生把老师当做了他们一天的“心情晴雨表”。作为教师,功利主义的“权威”。不是因为有了“教师”这个“权”,就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也不是因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威严一些,就能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权威的老师。而是通过与学生的近距离沟通,与他们的平等式的相处来建立起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而不是靠单纯的命令或者是打骂。要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服从”于老师。把以往的老师威严转变平等式的`关系,促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教育才有促进,才富有实效。

二、授受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会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对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利。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我第一次教学,面对学生,满腔激情,讲解很多,结果学生不理解的知识也多。我奉献出我所有的真心,去传授知识给他们。学生却抱怨听不懂,我很苦恼,后来请教同事,转变方法,改变自己的角色,无论在课内课外,我努力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或给予鼓励、或给予表扬、或给予安慰、或给予提醒……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快乐起来,也促使他们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学生也给了我很大的回报,他们亲近我、听从我、关心我、爱戴我。角色的转变,让上课互动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很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教师不在缠绵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而倾心于教学情况设计,教学资源的组织者。

三、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真正的欣赏者。

现在的学生不同于以往,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许多的新鲜事物,如电脑、互联网、电视、漫画书等,这就注定了他们的思维与视野的前卫与新潮,这些因素也带给他们表现自我的胆量与勇气。因此,他们可能会在课堂上当面指出教师的错误,他们可能会为你的教育教学提出许多批判的观点,毫不保留地宣扬他们的观点与建议。这种时候,如果一位语文教师不能摆正心态,以宽容的心去听取甚至是采纳这些建议,就会为学生在课堂的“卤莽”而斤斤计较,既伤害了与学生之间的友谊,也磨灭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的形象与威信,到最后也只会导致自己固步自封,不能前进。因此,改变角色,教师积极转变心态,在现代教育中重视赏识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在课堂上,特别是课上,教师如果能奖赏孩子,孩子们会因此而兴高采烈,说明他们重视我们老师的赏识,在乎自己获取的小小成绩。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上,我想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赏识者,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的。

总之,教师角色的转变,给了我们机会,也给我们以挑战,要想当好教师,我们教师要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的具有综合素养的教师。

参考文献:

[2]鞠献刊《教师素质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篇三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理念等。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首先,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英国哲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但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即一看到条件信息,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

[1][2]。

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篇四

《新课程标准》已经在全面实施,它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所以教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和地位。其次,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应由教育教学管理者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学习知识的参与者,由课堂教学控制者变为帮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帮助者。对于课程发展及教师素质的提高来说,要由传统的教书匠变为各种新课题的研究者,由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1.由教育教学管理者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

以往,很多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其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倾听性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氛围。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能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关于教师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成长环境对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上七年级unit9《howwasyourweekendsectionb》时,我通过用学过的句型“whatdidyoudo?”要学生单独上黑板,用画简图的游戏形式来操练,表达一些动词过去式短语,而另外一些同学则用“didyou...?”这样的句型和动词词组去猜,当时整个课堂都“动”起来了。这个“动”有两方面的意思:第一是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这个活动,画了图,写了动词词组;第二是每个学生兴致都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而我只是坐在台下欣赏学生的活动,在恰当的时候点评、纠错。在同学们都兴致勃勃的时候,我的教学任务及内容(特殊疑问句“whatdidyoudo?”,一般疑问句“didyou...?”及答语“yes,idid.”“no,ididn&apost.”,否定句“ididn&apost...”)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纳了,并运用得十分自如,我非常有成就感。

2.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学习知识的参与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由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构建民主、合作的“文化生态”。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到师生平等,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规律,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观点,应把学生尊重为“主演”、“主人”。我认为教师讲授得越精细、充分就越好的思想是错误的,那种认为学生要安静,老师讲、学生记的观念也非改不可。因为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有教科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接受各种新的信息,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由课堂教学的控制者变为帮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帮助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用“心”施教。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能否按部就班地传授,也不应是小心翼翼控制整个课堂局面,怕出现异常情况,令自己措手不及,作为一位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合作伙伴与帮助者,在学生有疑难问题时,差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有困难时,随时准备伸出帮助之手。要非常注意课堂上持不同意见、看法的同学,非常欣赏有创新精神的同学,当他们在创新、探究和解决问题中有困难时,要是他们友好的帮助者。

4.由传统的教书匠变为新课题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只是把专业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教学活动大多都是墨守成规的,教师几乎不参与教学研究工作。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师教学活动没有创新,得不到提高和深化,教学与教研相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极其不利。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为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将产生新的课题,等着我们去探究和解决。教师应该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课题的研究者,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自己的课改,推出自己的教研成果,并运用于实践,做名副其实的教育者。

5.由《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调查表明,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教。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在运作上有较多的空间。新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因此,教师不仅应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更应具备创设校本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校本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应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或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学生专业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

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篇五

在新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而应转向扮演教学中的对话者、合作者和激励者等多重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向是为了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弱势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下,能力得以提高,经验得以积累,学业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

一由知识的灌溉者转向教育的对话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教师是知识权威的角色。为了完成这个转变,语文教师要确立两种意识。一是确立民主意识。二是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的主体性,即确立人本意识。学生不是被动地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当以全面发展其能力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堂目标,即从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由传统的注重知识传输向“三个维度”目标转变,即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由“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向“教师、学生双主体论”的转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到“教师应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去学”的教法与学法融合的转变,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不应总是居高临下,而应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情感体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声有色的独特个体。作为教师,践行“人本意识”的重要举措就是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因势利导。

这样,个体的精神境界、个性品德和语文水准将得到完整的提升,个体以志趣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习惯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得到可靠的保证,生命就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而获得抵达人性深处的灵魂之优化,语文教育才会成为真正的生命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认同或标新立异,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思考、辩论、探究,于是,有了各抒己见,讨论辨析,有了发现质疑……从而带着更多的疑问迈向新的台阶。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二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向教学的合作者。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些都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代替师生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注重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要求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由于受教育者个体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思维习惯、审美情趣、价值认同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因此,老师应对学生报以朋友般的热情,而不应以教授者的身份去面对学生,要去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创造能力,放下绝对权威走进学生之中,你才会发现学生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帮助学生去抓住其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向一个合作者转变。

三由成绩的裁判者转向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评价角色转向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首先,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超然于对象的情感之外,应与之共同介入,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就情感取向而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不成熟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尤其重视其中独特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运用而言,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和情意能量。其次,语文学习具有显著的内隐性特征,从对优质言语作品鉴赏和玩味到对语感素质的积淀和过程,其细微的进步需语文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关注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给予表扬和赞美,并以饱满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再次,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从课程始点、过程和终端多方面地去关注学生,通过纵向比较去评估每个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个体的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给学生提供合脚的鞋!”强调师生角色分工的重新定位,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以及认识自己后做出的自我调节、自我选择,制定自我发展的目标,通过教师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主动发展精神,逐步形成认识自我、策划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让学生在学习中的弱势得以转换。

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篇六

摘要:在新课程全面推广的形式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诸方面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由传统的表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关键词:教师行为;转变;教学技能;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依据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知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教师的行为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新者。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呼唤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迫切需要从教育观念、教育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各个层面上做出战略性的调适。

1.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价值是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要想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者,应注意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构建;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现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会互动的机制。创造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设置问题情境在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突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在认识发展同时,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创造良好的利于师生共创合作交往,使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始至终呈现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2.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必需发生转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制造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立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的探索热情更高,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注重指导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还要注意与没有明确需要的学生交往,指导他们确立目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使他们的需要不断升华,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

3.教师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情况问题尤为突出,教师应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专业问题的探索者,新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进“时态性”,教师在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过程中,既培养了教师自觉反思行为,又密切了教师群体间的合作关系,使动态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教师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一般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或者说是从教学中不明白情况出发,确立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到研究的起点;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对材料进行分析。通过阅读资料、选择资料,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解释,得出结论,构建行为策略。在行动研究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情境,明确行动策略的实施和行动策略成功的标准,分析行动策略检验可能发生的问题等。教师成为动态研究者在具备研究能力的同时,必须成为现代研究型教师,这是实现教师行为转换的前提。教师能通过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研究,更新教学观念,充实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加大新教学理论学习与分析的力度,使积累经验不断提炼、发展,然后反过来指导实践,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理论对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提炼、升华,用更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研究过程是教师不断充电的过程,对完善师德人格,提高专业素养,形成终生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4.教师还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点和消积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者的能力,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价,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的活动中去,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同时,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具备新的教学技能和实施新的教学策略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具备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要具备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能力。其次,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的弊端,向学生的学习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教育转变。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就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改进,坚持不懈地对自己的知识观念进行更新、重组,使自己永远成为适应时代的研究型教师。

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篇七

走进新课程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我刚刚参加工作时总是想,教师就是应该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将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在接触新课改以及在教研员和同事的帮助下我明白了,我做的是过去式的教师,而不是现代的新型教师,于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与探索中我有了新的感悟。

在课程改革中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师生关系的转变。以前我以为教师离不开讲台,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教师应该是离不开学生,教师应该在学生的中间。例如我在讲《小青蛙找家》一课时,我就坐到了学生们的中间,当音乐响起时,我和可爱的孩子们一起边听边唱还边做动作,戴起头饰和他们一起踩着荷叶回家,学生们十分高兴,因为在他们中间的不是教师,而是他们的伙伴,一堂课即轻松又自然而且充满了和谐的气氛。还有一次在将《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在欣赏《赛马》一曲时我想让学生们随着音乐一起动起来,能表现的活跃一些,可无论我用多么美、多么有激励性的语言调动都起不了什么作用,此时,我有些着急了,走到了他们的中间自己跟着音乐表演起来,没想到我这一举一动竟然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同学们也都站了起来和我一起跳,一起赛马,一起模仿拉二胡,整个课堂好不热闹。课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原来教师的一个动作要胜过千句话语。我想一个快乐的课堂就应该是让孩子们感觉轻松,快乐。

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篇八

盘锦市实验小学辽宁盘锦124000。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而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学校教育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师生关系反映了人们身份不同的认识,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处于绝对权威地位,为了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的传授需要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进行客观认识,忽视学生的感受和意志。把授课当作了教师自己的表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为发生教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在各自视界中进行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达成相互理解,构成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交往的关系。

1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

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的。因为师生关系的性质是班级体的主要决定因素,在课堂中建立起来的情感和关系决定着班级风气,又影响着以后的课堂教学。

首先,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论文范文)比如:“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与学生相处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师生关系日积月累,会对的思想、志趣乃至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

其次,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此外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即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强调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个同学的不同需求,注重个别指导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倡导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式的转变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我感悟为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此时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所以教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能越位。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教师此时的任务是更多地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学生的探究是需要教师的导航的。学生在探究中对某些问题产生起分歧时,教师不不能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和导向,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学生是感悟者,学生独特的感悟是生命的火花。是教育追求的境界。因此教师要怀着宽厚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独特的感悟,学生越学越有劲,越说越具体,越概括越简洁。小组之间的合作,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把他放到更大的群体中。在这种师生、生生相互之间的多向交流的状态下,学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就会对原先的的问题产生一种顿悟。这是小组合作探究有了实际的意义。

3在沟通、“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是生计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被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都获得了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全方位的沟通。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在互动中的沟通与对话,他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角色的改变,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民主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也正是从互为主体的交往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对所学的东西达成共识,真正拥有知识,,并且共同享用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也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角色的转变论文篇九

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1][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