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6:40:33 页码:14
最新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大全19篇)
2023-11-22 16:40:33    小编:ZTFB

教育的重要性一直被人们所强调,它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写作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避免产生歧义。总结并不是为了追溯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一

生:王勃字子安,山西河津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同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诗圣杜甫非常崇拜他们,曾盛赞他们“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但是他一生仕途坎坷,去世时年仅28岁。

生:王勃聪明过人,少年时就被誉为“神童”,15岁就因文章写得好被举荐到朝廷,还做了沛王府的修撰。少年得志的王勃被荣誉冲昏了头脑,没有多久就惹祸了,他写了个什么《戏为檄英王鸡文》,这文章不过是篇写着好玩的搞笑文字罢了,但触怒了皇帝,被逐出了京城。后来又出了件王勃擅杀自己窝藏的一个罪犯的事情,也有人说此事是别人陷害王勃,但王勃因此事倒了大霉,被关进死牢,好在后来皇帝改年号大赦天下,才保全了性命,不过却连累父亲被贬到今天越南的交趾做县令。《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去探望父亲的途中路过南昌时写下的。

师: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王勃的生平经历,谁来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呢?

生:据说当年南昌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朋,请了许多上流社会的人物和文人墨客,王勃正好路过,也被邀请参加了这次宴会。阎伯屿事前安排好他的女婿孟学士准备好了一篇《滕王阁序》,想在宴会显露一手,夸耀于人。所以,当阎伯屿提出让宾客们写一篇记载今日盛会的序文时,大家都有意推辞,年轻的王勃却当仁不让,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王勃刚开始写时,阎伯屿因为生气拂袖而去,只是让人把王勃的文章读给他听,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他大为惊叹,称王勃为“奇才”,重新出来接见他。

生:从前面的故事中,我们知道阎伯屿是个爱才的人,王勃很有才华,他非常赏识王勃。

生:因为“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充分展示了王勃的文学才华。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文学作品解读的特殊方法:“窥一斑而知全豹读书法”,也有人称“立体钻井读书法”。即抓住文中蕴含最丰富的的句子分析咀嚼,透过语言的表层,深入探究其内在文化精神底蕴,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主旨的目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流传千古的佳句,这一句的艺术魅力何在呢?请同学讨论一下。(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这一句对仗工整,“落霞”于“秋水”相对,“孤骛”于“长天”相对,“与”对“共”,“齐飞”对“一色”,字数相同,词性一致。

生:还要求一句之中平仄音节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音节相对,“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平仄是:“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师:这种工整的对仗真的是这一千古名句的魅力所在吗?著名学者胡适就曾在上个世纪初号召诗人们“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拢统推翻”。

师:老师很欣赏你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学习既不能尽信书,也不能迷信权威,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眼光来鉴别。不过胡适先生还真写过诗,他的诗集叫《尝试集》。198月23日胡适写了首《朋友》,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192月号《新青年》杂志上,诗题改为《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生:这首诗诗意浅露,格调也不高,唯一值得称道的倒是平仄和对偶使它看起来像一首打油诗。(生笑)。

师:对仗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语言运用,它要求作者要有深厚的语言修养,娴熟的驾驭它不仅不会影响意思流畅表达,同时使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艺术魅力。

生:色彩运用得好,绚烂的晚霞,碧蓝的天空,“半江瑟瑟半江红”秋水,还有孤鹜绿、褐、紫的羽毛,暖色调和冷色调对比鲜明,整个画面色彩非常鲜明。

生:天空的高远,长河的深远,使整个构图有一种宏大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

生:动静结合,自由翱翔的孤鹜,缓缓流淌的秋水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

生:画面留下了大片空白,秋日大地的美丽和丰饶,波光艳影里摇曳晃动的倒影,站在楼上看风景的人……这种以实写虚手法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师:几位同学从图画美的角度谈了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到他们运用了什么知识来分析的?(美术知识)学问是相通的,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打破学科知识的界垒,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

生:“无我之境”。

师:“无我之境”并非是没有“我”的存在,王国维先生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无我之境”只是“我”的存在更隐晦一些,这就需要我们透过词句的表层,深入分析,细心揣摩,读出“我”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以前学习诗词的时候讲过,分析诗句要从意象入手,这一句有哪几个意象呢?

生:落霞、孤骛、秋水、长天。

师:当你感知这些意象时,你有一种怎样的生命体验呢?

生:秋水让我想起了孔子在黄河岸边的人生喟叹:“逝者如斯夫”,时间是永恒的,而生命是短暂的。

师:几位同学都从中感受到了一种伤感的情绪,我们的体验与王勃当时的感情是否一致呢?

生:王勃曾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他这时情绪是很低落的。

师:有什么根据吗?你能否从课文里找出句子来证明你的判断?

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呜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师:王勃伤感失落的情绪因何而起?

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

生:慨叹自己命运的坎坷,同时也感到生命的短暂。

生:希望自己能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却不知何时才能等到这一天,感到前途渺茫。

生:这一句描绘了美丽的秋景,可以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生:孤鹜的姿态表明了王勃的人生价值取向,绚丽的落霞或许是作者生命的写照,虽然他当时很年轻,他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飞”这一矫健的姿态去迎接,去挑战!

生: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师:面对人生的困境,王勃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大家一起跟我大声齐读一遍:“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

下课!同学们再见!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二

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要以塑造美好的心灵为己任,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达到这一目的,绝不可枯燥生硬地说教,而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注重审美教育,通过感受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同时,语文课堂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由阅读向写作迁移。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而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材料。

《滕王阁序》写景颇为精彩,其中第三自然段写登临之所见,一句一景,将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风物与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描摹得神采飞扬,尤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最,文章极富意境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全篇使用对偶,平仄相对,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而且,文采华丽,讲求藻饰。文章极富文字之美。

《滕王阁序》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以古比今,步步递进,紧扣题旨,首尾连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文章极富章法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登临之作,它不同于其他的或借古咏怀、或念远怀人的幽思之作,字里行间里渗透了王勃的喜怒哀乐,展现了王勃丰富而高尚的思想情操。他自信自尊、谦逊得体、热爱生活、面对挫折,虽有消沉,但更多地表现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想的人格境界,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尤其令人敬佩。文章极富情操之美。

这四美之中,情辞并茂是本文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抓住王勃的情感变化,以此为课文切入点,分析作者如何用多种方式抒发感情,便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关键了。

学生情况。

我上课的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在年级中成绩领先,不少学生身上“骄”、“娇”二气严重,讨厌说教,经不起挫折。王勃“居逆境而思有为”的乐观精神可激励学生自我完善、笑对人生。

在语文学习方面,部分学生害怕文言文,觉得艰深难懂,而且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不合时宜,厌学情绪较浓。正可借此文,纠正这一观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

由于学生刚上高一,鉴赏经验比较少,鉴赏能力不强,尤其是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更是有待加强。这节课我希望在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引导学生鉴赏,把握文章表现的情感以及抒情方式,并加以评价。

三课时。

第一课时解题介绍作者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1、2、6、7自然段,通过诵读,体会骈体文的特征。

第三课时学习3、4、5自然段,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第三课时。

1、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的抒情方式。

2、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进入作者在本文中展现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曲线,体会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抒情的写作技巧。

作者情感是如何转折的?

第五段对典故的理解。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神韵隽永,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美文,走进王勃的内心世界。

[设计说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披文以入情析情而悟道。

教师解说:“道”,一为写作之道;一为人生之道。

[设计说明]明确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问一:快速浏览这三段,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变化的一句话。

明确: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即,王勃的情绪是由兴而悲。

[设计说明]直接切入王勃的情感变化,体现教学重难点。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须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筛选信息,不容易准确回答。也借此题检查预习。

问二:想想看,王勃因为什么而兴致高昂呢?

明确:所见之景,宴会盛事。

(放幻灯片投影)。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

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

事弦歌欢娱、胜友如云的宴乐。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同时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设计说明]用猜谜的方式提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将语言还原成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唤起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赞叹之情。通过这种方式熟悉课文、理解文章意境。

点拨:图片已经够美了,仍然赶不上原文。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设计说明]练习口头作文能力,感受汉语的丰富与生动。

明确:融情于景。

[设计说明]推己及人,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比较亲切明了。分析抒情方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阅读向写作指导迁移。

请女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设计说明]本段文字优美,生动,让女生柔美的声线来读,感染力强。美文,是训练美读的好机会。

问六:作者又为何而悲呢?

明确:为自己的失意人生。

[设计说明]紧扣感情变化,转换学习内容。

问七:作者用什么方式抒情?明确:直抒胸臆。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出感情。然后推荐一生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明确:重读“难越”“失路”“萍水”“尽”“他乡”“不见”“何年”等词。这些词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失意的心绪。

[设计说明]通过美读,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此刻孤独悲凉的心境。

问八: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世的?

明确: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抒情方式)啊!

[设计说明]突破难点。这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搞清如何转折,可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时要抓住文脉,写作时要注意起承转合。

投影:

望长安目吴会。

天高地迥。

宇宙无穷南溟深北极远。

关山难越萍水相逢。

济世无路。

报国无门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何年。

问九: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明确: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设计说明]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积累,丰富学生情感。

请男生读,读出意境来。

[设计说明]在品味、赏析后,让学生投入情感地朗读,可进一步唤起学生共鸣,为王勃的遭遇慨叹。

老师小结。

[设计说明]小结王勃在文中的第一个情感转折,引出下个学习内容。

问十:有人说:这段文字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无奈,你认为呢?请从文中找依据。

明确: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虽然文中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典故自比,但作者紧接着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乐观向上的情怀。然后连用六个典故进一步表明心志,在如此际遇下不甘沉沦,自我砥砺,实属难得。

投影:

冯唐、李广。

自我宽解。

贾谊、梁鸿。

贪泉、涸辙。

北海、东隅乐观向上。

孟尝、阮籍。

[设计说明]突破第二个难点,熟悉课文。把握作者第二个情感转折。

问十一:这一段,作者抒情采用了什么方式?

明确:借用典故。

[设计说明]突出重点,明确写法。

[步骤四:总结]。

问十二:这篇序文如果没有四、五两段,会不会流传千古?

明确:文以情胜,打动读者的不光是华丽的辞藻,更是交织于王勃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写文章也要写出波澜、写出情志。抒情一要写出情感变化;一要注意用多种方式。

回顾板书。

乐观旷达。

景事宇宙人生。

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借典咏怀。

[设计说明]突出本课重难点,指导写作。

[步骤五:拓展与思考]。

投影《行路难》,学生齐读、讨论。

明确: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起,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设计说明]《行路难》与《滕王阁序》中表现的情感脉络与抒情方式惊人地相似,通过类比加以印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丰富学生积累,开阔学生眼界。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屈原、苏轼、文天祥、陶渊明、杜甫、范仲淹等等,人生选择不一,但作为中学生,人生旅程才刚刚展开,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如意,相信同学们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设计说明]利用文章本身蕴涵的情操之美感染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文育人。

1、背诵2——5自然段。

2、就文中能触动你心灵的一句话扩展开去,写300——500字的短文。

[设计说明]落实背诵,落实写作训练。写作既可写成写景散文,又可写成读后感,自由度较高。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文言文反映的生活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普遍有畏难厌学情绪。而以往的教学又多以串讲为主,过于注重文言知识的讲解(我觉得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要讲求方式方法),而忽略了文言文本身蕴涵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弄得课堂沉闷不堪,课后学生收获不大。这次课,我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从鉴赏的角度来教文言文,课堂非常活跃,课后学生反馈很好。本来预计这节课容量很大,不容易完成教学内容,然而因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配合,所以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作业来看,背诵和写作情况均不错。由此,我意识到要充分相信学生,只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他们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三

国学大师梁启超曾以这段意思中包含哲理的话勉励清华学子,是说以大勇气,大坚韧来面对困境,以大胸怀大品德来感召世人。尤其是“厚德载物”包含着学校对一切有上进心有抱负的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下面我们全体同学大声朗读这句有着特殊生命体验的话语。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天才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作品简介。

生:王勃字子安,山西河津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同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诗圣杜甫非常崇拜他们,曾盛赞他们“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但是他一生仕途坎坷,去世时年仅28岁。

生:王勃聪明过人,少年时就被誉为“神童”,15岁就因文章写得好被举荐到朝廷,还做了沛王府的修撰。少年得志的王勃被荣誉冲昏了头脑,没有多久就惹祸了,他写了个什么《戏为檄英王鸡文》,这文章不过是篇写着好玩的搞笑文字罢了,但触怒了皇帝,被逐出了京城。后来又出了件王勃擅杀自己窝藏的一个罪犯的事情,也有人说此事是别人陷害王勃,但王勃因此事倒了大霉,被关进死牢,好在后来皇帝改年号大赦天下,才保全了性命,不过却连累父亲被贬到今天越南的交趾做县令。《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去探望父亲的途中路过南昌时写下的。

师: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王勃的生平经历,谁来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呢?

生:据说当年南昌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朋,请了许多上流社会的人物和文人墨客,王勃正好路过,也被邀请参加了这次宴会。阎伯屿事前安排好他的女婿孟学士准备好了一篇《滕王阁序》,想在宴会显露一手,夸耀于人。所以,当阎伯屿提出让宾客们写一篇记载今日盛会的序文时,大家都有意推辞,年轻的王勃却当仁不让,挥毫泼墨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王勃刚开始写时,阎伯屿因为生气拂袖而去,只是让人把王勃的文章读给他听,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他大为惊叹,称王勃为“奇才”,重新出来接见他。

生:《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三、整体感知。

理清全文结构,重点分析2~~5段。

问:速读课文,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明确: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分析第一段。

1、根据课文注释,翻译本段。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连带着三江,周围环绕着五湖,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物有光华,天有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地有灵秀,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打着仪仗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驾着车马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辞采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

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西汉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2、赏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称名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并同“控”“引”一样,将洪州的气势写出。----具体写地理位置。

“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两个四六句相对,既扩展了叙述,又升华了情感。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两句,又转为四字短句,节奏的变换带来了文意的转折,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另辟话题,渐近本事。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两句,写州城形胜,写宾主才美,作为过渡句,承上启下。

“都督阎公”和“宇文新州”大驾光临,节奏舒缓,语气雍容,给人一种和乐的感觉。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几句,又变而为四字短句,起到这样几个作用:一、在写作方法上,由平和的叙述转为抒情;二、在内容上,由详写到概写;在结构上,分离上下文,避免单调的罗列。

“腾蛟起凤”和“紫电清霜”两句,接着写来宾。句式又变成四六式,描摹在前,引介在后,节奏急促,格调高昂,造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与前面的人物出场相对应,别有情味。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几句写自己的“闯入”,委婉含蓄。赞美而又不失身份,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学习第二三段。

1、口译两段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彻:普照。

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2、分析鉴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字面与音韵属对工整,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已开始转入正题。

第三段开头用三字句,加快节奏。“披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3、小结本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4背诵2-3段。

解读四、五两段。

补充注释: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2、鉴赏。

“甫畅”和“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转,由喜悦渐生悲慨。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望”“看”,实际上是在想。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十分巧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日下即长安,云间即吴会的意思又暗含其中。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进一步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面的感慨,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两个四六句,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摇曳生姿。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高洁”“阮籍猖狂”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3、小结第四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第五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4背诵4-5段。

点名提问,复述二至四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六七段。

1、翻译课文内容。

唉!名胜的地方不能长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兰亭的聚会已经没了,金谷园(也)成为废墟。离别时写几句话作纪念,有幸接受厚恩参加这次宴会;登高作赋,那就指望在座的诸公了。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如江如海的文才吧。

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心思。

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已:过去。

8.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

10.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2、鉴赏“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之词,如此简单地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参见后面附录)。

“等终军之弱冠”两个四六句,又避开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路出名区”的四个六字句,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

然后以四字短句,表示明日接受父亲的教诲和今日拜谒阎公,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杨意”“钟期”两个四六句,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3、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四、课文总结。

生:这一句对仗工整,“落霞”于“秋水”相对,“孤骛”于“长天”相对,“与”对“共”,“齐飞”对“一色”,字数相同,词性一致。

生:还要求一句之中平仄音节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音节相对,“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平仄是:“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师:这种工整的对仗真的是这一千古名句的魅力所在吗?著名学者胡适就曾在上个世纪初号召诗人们“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拢统推翻”。

师:老师很欣赏你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学习既不能尽信书,也不能迷信权威,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眼光来鉴别。不过胡适先生还真写过诗,他的诗集叫《尝试集》。198月23日胡适写了首《朋友》,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192月号《新青年》杂志上,诗题改为《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生:这首诗诗意浅露,格调也不高,唯一值得称道的倒是平仄和对偶使它看起来像一首打油诗。(生笑)。

师:对仗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语言运用,它要求作者要有深厚的语言修养,娴熟的驾驭它不仅不会影响意思流畅表达,同时使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艺术魅力。

生:色彩运用得好,绚烂的`晚霞,碧蓝的天空,“半江瑟瑟半江红”秋水,还有孤鹜绿、褐、紫的羽毛,暖色调和冷色调对比鲜明,整个画面色彩非常鲜明。

生:天空的高远,长河的深远,使整个构图有一种宏大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

生:动静结合,自由翱翔的孤鹜,缓缓流淌的秋水使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

生:画面留下了大片空白,秋日大地的美丽和丰饶,波光艳影里摇曳晃动的倒影,站在楼上看风景的人……这种以实写虚手法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师:几位同学从图画美的角度谈了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到他们运用了什么知识来分析的?(美术知识)学问是相通的,苏时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打破学科知识的界垒,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

生:“无我之境”。

生:落霞、孤骛、秋水、长天。

师:当你感知这些意象时,你有一种怎样的生命体验呢?

生:秋水让我想起了孔子在黄河岸边的人生喟叹:“逝者如斯夫”,时间是永恒的,而生命是短暂的。

师:几位同学都从中感受到了一种伤感的情绪,我们的体验与王勃当时的感情是否一致呢?

生:王勃曾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他这是情绪是很低落的。

师:有什么根据吗?你能否从课文里找出句子来证明你的判断?

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呜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师:王勃伤感失落的情绪因何而起?

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

生:慨叹自己命运的坎坷,同时也感到生命的短暂。

生:希望自己能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却不知何时才能等到这一天,感到前途渺茫。

生:这一句描绘了美丽的秋景,可以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生:孤鹜的姿态表明了王勃的人生价值取向,绚丽的落霞或许是作者生命的写照,虽然他当时很年轻,他却感受生命的短暂,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飞”这一矫健的姿态去迎接,去挑战!

生: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师:面对人生的困境,王勃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大家一起跟我大声齐读一遍:“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

下课!同学们再见!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四

当然,每节课都是有缺憾的,我会继续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艺,向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迈进在此,感谢秦皇岛一中语文组老师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教科所陈宝元老师的指导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教学技艺,要想炉火纯青,游刃有余,就要敢于吃苦,不耻下问,这样才会为教学更好的服务。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五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过程】。

师:读完了《滕王阁序》,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请举手。(寥寥六人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一样。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的什么。

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

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生笑)。

生1:(改口)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

师:“游记”与“序”有什么区别呢?

生1:游记主要是记叙、描写为主,而“序”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滕王阁序》还是由眼前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

师:其实你还是基本读懂了文章。我还想听一听其他原因。

生2:生字词太多。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力。

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

师:你举一段文字试试看。

(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弘,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大家鼓掌。)。

师:读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

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

生5: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一个地方去玩儿,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么“悲”,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

师:我们不这样想,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生笑)。

师:五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既然因为难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难”字入手。且让我们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

生6:写了王勃的父亲被贬官到偏僻的交趾,他前去探望,途经洪洲,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上的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非常高兴,而后乐极生悲,又来感慨自己的身世。

师:很好!请看我这里有一则材料:(投影)。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这是一段评注,我们借此能更深地切入文章。比照它来寻找一个角度,谈一谈你所理解的《滕王阁序》的“事—景—情”。

生7:我抓住都督阎公态度的变化。

师:是什么样的变化?

生8:先是大怒;后来看到文章第一句,是不屑一顾;到第二句是“沉吟不言”,陷入思考;等看到那句名句时,便“矍然而起”,已经深深地被文章折服了。

生8:因为八个字就只讲了地点。阎公本来是想给自己女婿出风头的,却不想被王勃抢了风头。心中本来有气呢。

生9:这是一种宏阔气象。在天上是连接两个星宿,在地上是连接两座山。写地上时,连用六个动词(分、接、襟、带、控、引),拟人化,把一种登临高阁的恢弘胸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师:这里面的“襟”“带”是什么用法?

生:(杂)意动用法,以……为衣领,以……为衣带。

生10:如果说第一句没有什么新意的话,这两句一下子令老生常谈的陈词滥调体现出一种恢宏大气。

师:举例说明。

生10: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师:这里面“雾”“星”是什么用法?

生:名词做状语,像雾,像星星(一样多)。

师:写人时,写这些“俊采星驰”分别写了哪些人?有什么特点?

生11:都督阎公、刺史宇文、孟学士、王将军,还有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师:那从“沉吟不语”到“矍然而起”这种态度的变化,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变的?

生12:从“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开始变化,前面都是写别人好,从这儿开始写自己不好。

生13:不是,这是自谦,是一种说话的技巧。应该是从“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开始变化的,因为前面是写人,这儿开始写景。

生14:也不是,应该是从“披秀闼,俯雕甍”开始变化的,推开小门,由室内到室外,景物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感受。

师:大家看,这三种答案,哪一个最好?

生:(杂)三。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六

师:读完了《滕王阁序》,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请举手。(寥寥六人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一样。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生1:不知道写的什么。

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

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生笑)。

生1:(改口)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

师:“游记”与“序”有什么区别呢?

生1:游记主要是记叙、描写为主,而“序”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滕王阁序》还是由眼前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

师:其实你还是基本读懂了文章。我还想听一听其他原因。

生2:生字词太多。

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力。

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

师:你举一段文字试试看。

(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弘,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大家鼓掌。)。

师:读得很好啊。

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

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

生5: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一个地方去玩儿,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么“悲”,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

师:我们不这样想,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生笑)。

师:五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既然因为难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难”字入手。且让我们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

生6:写了王勃的父亲被贬官到偏僻的交趾,他前去探望,途经洪洲,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上的人的俊雅,景的美丽,感到非常高兴,而后乐极生悲,又来感慨自己的身世。

师:很好!请看我这里有一则材料:(投影)。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这是一段评注,我们借此能更深地切入文章。比照它来寻找一个角度,谈一谈你所理解的《滕王阁序》的“事—景—情”。

生7:我抓住都督阎公态度的变化。

师:是什么样的变化?

生8:先是大怒;后来看到文章第一句,是不屑一顾;到第二句是“沉吟不言”,陷入思考;等看到那句名句时,便“矍然而起”,已经深深地被文章折服了。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七

作为初唐杰出才子之一的王博,他一生坎坷,一生抱负,最终一起沉入了大海,成为了遗憾。

在王波的笔下,南昌的滕王阁被他描写的异常精彩:有古典古色的滕王阁,有万里波涛的赣江,有群山远和。。。。

其文章文采飞扬,有目共睹:通篇采用骗体文写作,句句对仗,十分工整。一种奇特的形式美。

其内容续写了南昌的地理,南昌的人才,南昌的风情,真是美不胜收!

学生反应良好,都希望能能像王波一样大展宏图,也为他的郁郁不得志也遗憾!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八

一、课文忌从第一段开始,即使介绍第一段,也忌坐实,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最怕的是面面俱到,仿佛把我该讲的都讲了,学生不会不喜欢,我也没有责任了。

忌上来介绍王勃――就后面的内容而言,王勃的经历遭遇结合他失意的文字来说,最好。

二、从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可以略略介绍“洪府”,然后直接导入“秋日登”阁,对文章中的美景进行赏析。

三、王勃笔下的秋景极美,关键是如何才能很好把美景传达的给学生,这里面最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因为只有恰当的问题才能逗引起学生的思维,而我们的教学大多止于所谓的“诗”――常常沦为煽情。

比如在写美景时为何突然插入“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之类的语句?这里其实写南昌城的繁华富庶以及调进百姓生活的闲适富足。此一段可以和柳永的《望海潮》对照阅读,我试着让学生对照着写了几个句子,感觉很意味:

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南昌:闾阎扑地,钟鸣鼎食,参差十万人家。

杭州: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南昌:青雀黄龙繁华。有落霞孤鹜,秋水长天。雁阵惊寒,渔舟唱晚……。

在讲述之前,我先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陆游《马上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叶诗是否抄袭之作?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庾信《马射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文是否抄袭之作?

其次进行意象分析。

庾信文句的意象是:落花芝盖杨柳春旗。

王勃文句的意象是: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这里有几个要点。

1是有生命的孤鹜,使整修图画动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

2是色彩。既灿烂又纯净。

3是开阔的视野,天上布满晚霞,天空中一只大雁飞过。秋天的水与广阔的天空相接,呈现出同一种颜色。组成了一幅天地浑然一体的波澜壮阔的画面。没有广阔的胸襟和气度的人,是断不能写出这样视野开阔的句子来的。都督阎公与其说是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这两句而赞叹,不如说是为王勃蕴涵在这简单的句子中的胸襟和气度以及才气所折服了。

4是景与情的交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是否可以改为“落霞与群鹜齐飞”?

与“落霞”齐飞的那只“孤鹜”,与其说是一只大雁,不如说是王勃自身的写照,是王勃的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在文句中的间接反映。

正如《韩诗外传》所载,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首先登高之后,人的视野开阔,能够感受到宇宙之阔大。而高台大多在野外,孤独的诗人在苍茫的旷野之中登上高台,在宇宙苍穹的广阔与恒久的对照之下,个体的渺小与短暂感凸显的淋漓尽致,于是那种发端于个体而实属于人类的伤感与悲痛不可遏止的涌上心头。正如陈子昂在古幽州台上所悲歌的那样: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九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的头疼病,因为要写一片反思文章不仅耗时又好尽力,更害怕遇到情绪低落不配合的学生,那么《滕王阁序》教学反思就会变成牢骚文章了,前不久在一本书籍中看到一篇比较好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于是我就摘抄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下。

在教学设计上,把它设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课,介绍王勃及其相关的一些资料,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为重头戏,体会文章写景的表现手法及景物特点,咀嚼赏鉴文章的语言之美。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刚好学习这篇文章期间,正是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途中,我由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中突发灵感,千年前的王勃不正是一位胸中涌动着澎湃激情的热血青年吗?面对祖国壮美的山河,他以如椽巨笔抒写了满腔热情,所以我决定由此引入。滕王阁以怎样的`万千气象引发了王勃神采飞扬的文思,王勃以怎样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滕王阁气象万千的壮美。

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特别要注重诵读。要求学生酝酿好情感,投入的朗读,反复诵读中,走入王勃的笔下世界。提示学生,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谈一谈王勃笔下的景如何美得令人如痴如醉,具体指导学生分析选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景物通过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具体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选取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做比较,来体会王勃诗句的特色。最后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这就是我抄了很久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个人觉得文章写得很是深刻。希望你也能采纳。文章最后祝您想想事成!!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十

《滕王阁序》是很难啃的一篇优秀的文章,症结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诗人存在很大的隔膜,由于教者肤浅的阅读,本身也无法被文字所打动,而套用一些流于表面的不属于自己的一些论断,无论教者如何着力和卖力,只是隔靴蚤痒。如果一篇优秀的文字自己没有阅读透,没有读出属于作品的味道,属于自己的味道,而仓促上马,这和烂尾子工程有何区别,甚至还不如。简直可以不上。如果教师的内心是一沟死水,想激起学生的心理的波澜,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教者必须要放大自己的眼睛,敞开自己的心灵,学会被亲近、被感动。只有自己先被文字感动,被情怀点燃,然后如何大胆取舍文本的内容,为我所用,以情动人,亲近古人,是这次设计的出发点。

建议两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为主,少讲解。骈体文,较华丽,重技巧,易朗诵。

师:出示王勃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瞧,这个人!)。

投影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14岁被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被授朝散郎。

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王府侍读。王勃撰《周易发挥》五卷,对推步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

18岁,侍读一年,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被唐高宗怒逐出府,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guo)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犯下死罪,遇大赦天下,免除灾难。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父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27岁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师:他是谁?

生:王勃。

师:作为初唐四杰的他,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的人生经历吗。

(学生回答,命运悲惨,才华横溢,波澜起伏)。

师:老师的概括是,过山车式的人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悲剧感的人生。

(出示年少而才高,

官小而名大,

行为都相当浪漫,

遭遇尤其悲惨。

--闻一多)。

师:如今这位天才登上江南名楼滕王阁,非常喧闹繁华的滕王阁,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滕王阁,但他还是无法抹去生活给他带来的种种的创伤和悲凉,这集中体现在第三自然段中,(师生共同朗读)。

师:这是王勃的千古一叹--兴尽悲来,越过喧嚣,叹尽辛酸,满纸悲凉文,谁解其中味?

师:我们从文字看到了哪些层次悲,(学生寻找、回答)。

生:从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悲叹人生短暂。

生:胜做一书生。

师;这是第一层次的悲。还有吗?

生: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师:你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文字?(学生朗读,重点是谁,尽两字要念出,同情者稀少,人生的无助感。)。

生:还有。“望长安于日下”四句,

师:注意其中的方位,明写南(南溟)、北(北辰),暗藏东(吴会)、西(长安),抒写远离京城、被四方抛弃,失意流落之情。

生:失意流落,孤独之悲,为前途渺茫而黯然。

生:就是怀才不遇。

师:对,怀才不遇是最致命的创伤。哪些句子可以说明自己怀才不遇?

生: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是不能见到皇帝,离理想越远。

师:还有写怀才不遇的,不一定得写写自己呀?

生:写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

师:你挑自己熟悉的说一说?(学生能够自由的说)。

生:皇帝还是不错的,汉武帝、汉文帝都是一代明君。

师:生正逢时,那为何这些人还是那么悲剧呢?

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师:时运怎样理解?

生:时代和命运。

生:时代和命运,不是同时出现的,一个好的的时代,一个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好的作为,

师:这就是命,这才是真正的的悲剧。当然,一个好的时代应该让每个年轻人拥有梦想,实现梦想。王勃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周易就是讲命和运的书籍。

生: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生:无论年龄大和小,处境顺畅还是阻碍,积极向上的力量是从不消失。

师:对,要相信年轻没有失败,年轻不相信眼泪。文章用怎样形象的来说明这一点?有人这样写可以吗(出示。啊,我命运不佳;/建功立业难。/有才有德的人,就一定有机遇吗?/但我要瞅准机会,立足实际,坚持坚持再坚持。/艰难环境里,我要保持清醒,我要保持乐观。/理想虽远,但我有信心,我还要珍惜时间。)。

生:这是喊口号,原文内容丰富,有许多典故例子,让人产生一种文化感、厚重感,历史感、具体感。

师:这就是骈文的魅力。要多读点书。没有阅读就不能很好的写作。

生:饮贪泉但是我仍然精神清爽,我不会改变自己的情操。在涸辙的困境中我仍然不改其乐。

师;这里的贪泉、涸辙就是。

生:困境。

生:乐观开朗的情怀,令人钦佩。

师;一般的人在穷困是容易失去自我,就像在成功是容易失去自我一样,忧而不改其乐,不改其志,贫贱不能移,真的很难。相当难,赞一个。

生: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自己还是有能力。

师:这里暗用了大鹏鸟的典故,自己就是展翅高飞的大鹏,我可以飞的更高,只要给我一次机会。

师:我们从王勃的人生也可以说他是很不守规矩的,不走寻常路,当然天才就是不守规矩的。

想到了历史不守规矩的一个典范。谁呀?

生:阮籍。

生:猖狂。

师:何谓猖狂。

生:狂放,不守礼法。

师;历史上有名的阮籍三哭(出示《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

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师:对于这件事,王勃怎么看?支持还是反对?

生:岂效穷途之哭,认为这是一种逃避,是消极和颓废。

师:王勃不甘沉沦,也不会沉沦。

师:这样有起伏的洋溢的青春风暴的文章能感动人,情绪是由悲到壮的转换。相信未来,相信自己。

当没落的穷途无情地封杀了我前进的脚步。

当难越的关山轻蔑的耻笑他乡的失路之人。

我还是固执的对自己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师:第四段的写法和第三段非常相似,一脉相承。也是有无路请缨的悲凉,转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的自信。这一段自己课外去发现。

生: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英雄的悲叹,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

生:不尽长江滚滚的来。

师:仁人志士的悲壮。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点燃了内心的情怀,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师:我们还是回到文章中的关键句,

生:兴尽悲来。

师:有哪些高兴的事?生朗读第三段的开头部分。(学生回答这是一场很华丽的盛大的宴会,歌舞,音乐,文人墨客)。

师:这次宴会的地点就是在。

生:滕王阁。

师:滕王阁在哪里?

生:南昌。

师:你们去过南昌吗。余秋雨在(《青云谱随想》)曾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他对南昌的看法:恕我直言,在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

师:但在王勃的笔下,南昌是个好地方,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几个重要词语要落实襟带、雾星逢迎)。

师:地方好,还有。

生:人好。

师: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学生朗读)。

师:还有呢?

生:宴会好。

师:说来说去主办方好,就是领导好,地好宾客好,关键是领导好。当然这是客套话,无非吹捧阎公伟大英明。宴会的热烈、美酒的醇香、赞叹的纷繁,都不能替代清醒,不能压抑悲凉。

师:此刻这位才子见到的秋景又是如何呢?登高,写出深秋滕王阁特有的景色,读几句?(学生朗读)。

师:中国诗文写景总是和自己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纯粹的写景是没有的。《长亭送别》写秋景,晓来谁染孀林醉,总是离人泪,眼泪和红色霜叶毫不相干,但在作者眼中,关系密不可分。

师:中国人都知道的写景句子是。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古人对写景有自己的见解,“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师;能把这千古名句解释解释。(学生解释)。

师:这里的鹜是什么?

生:野鸭。

师:有个成语叫做趋之若骛。一哄而上,有贬义色彩。

师:这种水鸟的特点是。

生:很渺小。很不起眼。

师:如果换做大雁,或者鸿鹄可以吗?

生:这是作者王勃的自我写照,他不再是鸿鹄了。因为鸿鹄的志向高远。

师:你说王勃就是一只鸭子?

生:是平平淡淡、貌不惊人的野鸭子,丑小鸭。但绝不自卑。还是要勇敢的飞翔,尽管是只鸭子。也有飞翔的理由。

生:落霞往往给人创伤感,很凄凉。更何况在广阔的秋季的天空中,孤鹜更加渺小,敢于和落霞齐飞,于是更加很悲壮,也很伟大。

师:落霞,秋水,长空这些大自然的伟大者,这时都不幸成了背景,而真正的主角就是孤骛,只要你敢于飞翔,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长空和秋水。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孤骛的并举,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我们看到的广阔的胸襟和气度。是旷达的人生和雄健的精神。是诗人自身形象的“映射”和一颗勇敢的心。好的诗文能穿越是空时空,用文字打败时间,让信仰点亮人生。(朗读最后部分的诗歌)。

师:年轻人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一颗不甘寂寞的灵魂。有时不得不相信命运,一座普通的楼台静静的坐落在江边,就是为了等待一位年轻的才子的降临,为了等待一篇光耀千古的奇文的诞生。滕王阁之于王勃。,就如黄鹤楼之于崔灏,赤壁之于苏东坡,岳阳楼之于范仲淹,好象是一种千古的约定,一段前世的情缘,一个永远流传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虽然生命渺小如被人忽视的沙砾,寄身在天地朝生暮死的蜉蝣。但总会有人成为永恒。成为传奇。如今,在滕王阁的栏杆上,我们仍然可以感受他的深邃的孤独,高贵的寂寞,还有永远的温度。

小刘。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十一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文言文反映的生活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普遍有畏难厌学情绪。而以往的`教学又多以串讲为主,过于注重文言知识的讲解(我觉得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要讲求方式方法),而忽略了文言文本身蕴涵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弄得课堂沉闷不堪,课后学生收获不大。这次课,我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从鉴赏的角度来教文言文,课堂非常活跃,课后学生反馈很好。本来预计这节课容量很大,不容易完成教学内容,然而因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配合,所以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作业来看,背诵和写作情况均不错。由此,我意识到要充分相信学生,只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他们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十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此文有点见解,此篇《滕王阁序》教学反思是我的一点心得。

《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美文,对于有一定文化积淀的人来说,美不胜收,但是对高一的学生来讲,恐怕就显得过于阳春白雪了,理解起来大有难度。语文版教材,仅仅选入全文的三分之一篇幅,即开头的交代背景和写景部分,学习的重点也就落在了文中对景物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上。

在教学设计上,把它设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课,介绍王勃及其相关的一些资料,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为重头戏,体会文章写景的表现手法及景物特点,咀嚼赏鉴文章的语言之美。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刚好学习这篇文章期间,正是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途中,我由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中突发灵感,千年前的王勃不正是一位胸中涌动着澎湃激情的热血青年吗?面对祖国壮美的山河,他以如椽巨笔抒写了满腔热情,所以我决定由此引入。滕王阁以怎样的万千气象引发了王勃神采飞扬的文思,王勃以怎样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滕王阁气象万千的.壮美。

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特别要注重诵读。要求学生酝酿好情感,投入的朗读,反复诵读中,走入王勃的笔下世界。提示学生,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谈一谈王勃笔下的景如何美得令人如痴如醉,具体指导学生分析选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景物通过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具体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选取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做比较,来体会王勃诗句的特色。最后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丽富饶的景致为王勃提供了素材,反过来,才华横溢的王勃又以创造性的艺术手段把滕王阁美景永恒地定格在历史文化地坐标系中,通过这样的分析讲解,学生们深深地接受了一次美的艺术熏陶,最后要求学生们实战演练,设想旅游来到某处,用诗一般的语言,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描绘出自己喜爱的景物。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十三

《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美文,对于有一定文化积淀的人来说,美不胜收,但是对高一的学生来讲,恐怕就显得过于阳春白雪了,理解起来大有难度。语文版教材,仅仅选入全文的三分之一篇幅,即开头的交代背景和写景部分,学习的重点也就落在了文中对景物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上。

在教学设计上,把它设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课,介绍王勃及其相关的一些资料,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为重头戏,体会文章写景的表现手法及景物特点,咀嚼赏鉴文章的语言之美。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刚好学习这篇文章期间,正是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途中,我由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中突发灵感,千年前的王勃不正是一位胸中涌动着澎湃激情的热血青年吗?面对祖国壮美的山河,他以如椽巨笔抒写了满腔热情,所以我决定由此引入。滕王阁以怎样的万千气象引发了王勃神采飞扬的文思,王勃以怎样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滕王阁气象万千的壮美。

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特别要注重诵读。要求学生酝酿好情感,投入的朗读,反复诵读中,走入王勃的笔下世界。提示学生,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谈一谈王勃笔下的景如何美得令人如痴如醉,具体指导学生分析选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景物通过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具体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选取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做比较,来体会王勃诗句的特色.最后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丽富饶的景致为王勃提供了素材,反过来,才华横溢的王勃又以创造性的艺术手段把滕王阁美景永恒地定格在历史文化地坐标系中,通过这样的分析讲解,学生们深深地接受了一次美的艺术熏陶,最后要求学生们实战演练,设想旅游来到某处,用诗一般的语言,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描绘出自己喜爱的景物。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十四

《滕王阁序》是一篇富于传奇色彩的,学习时学生很容易沉迷在王勃的年少多才借酒酣睡打腹稿,阎都督设局吴子章宿构,老神仙托梦助风,老学究滕王阁斗鬼等等传奇故事里,满足在对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的优美文句的欣赏上,而忽略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考点,以及学习本文最精华的部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我觉得,《滕王阁序》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翻译时注意补足省略句,二是讲解思想内容时注意把重点放在学习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上。

《滕王阁序》采用了骈文句式,因此为了句子整齐就采用的大量省略句。诸多的省略成分翻译不出来的话,则的优美词句就如同散乱的珠玉没有穿起丝线,很难让人们欣赏到作品整体的美。因此上我们教学时必须注意补足省略句的省略成分,使表达浑然一体,便于学生理解。

“阎都督设局”的传说也容易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类的句子的欣赏与记诵上。其实这些句子虽然不错,艺术手法也不过是写景技巧的动静声色的结合上,古人优秀的诗文里这样的句子俯拾皆是,把欣赏这样的句子作为学习的重点显然埋没了《滕王阁序》作为中华文化经典符号的价值。愚以为,《滕王阁序》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作者以出色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字字珠玑文句优美的,更在于作者面对多舛的命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人生思考。贝多芬先生曾豪情满怀的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并以《命运交响曲》诠释着自己的思考;而王勃先生在早于贝多芬先生一千多年前用文字诉说着自己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正确态度:“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谓豪气干云,令人奋进。《滕王阁序》是王勃用文字一个人奏响的中国大唐时代气势恢弘的命运交响曲!

根据这样认识,我在教学设计上特别突出以上两点。最近几年一直在教复读班,同学们大都反映说经过复读对此文有了新认识,真正被这篇优秀的感动了。

附上一段翻译例文,求行家批评指正。

[原文]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十五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一作:层台;即冈一作:列冈;仙人一作:天人;飞阁流丹一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通:舳;迷津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一作:安贫)。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泽纡其骇瞩纡:纡回曲折。

b.云销雨霁霁:雨过天晴。

c.俨骖于上路俨:整齐的样子。

d.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临:靠近。

2.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秋水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3.对文中运用的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然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嫉俗而放任自流。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接孟氏之芳邻接:接待。

b.一言均赋一言:一句话。

c.恭疏短引引:序。

d.抚凌云而自惜凌云:天空。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梓泽丘墟b.窜梁鸿于海曲。

c.腾蛟起凤d.屈贾谊于长沙。

7.下列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b.奉晨昏于万里。

c.都督阎公之雅望。

d.童子何知。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2)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文档为doc格式。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十六

经典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你每一次面对它时都如面对一个新的存在,无论你曾经多少次阅读阐释过它。而这恰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是语文教师的痛苦所在。

当我把上面的话帖在微博上的时候,皮鼓兄的留言使我豁然:

因為經典必須在當下複活,必須與你的存在進行生生不息的對話,否則,經典便只是外在於你的僵死的知識。——這正是教學的難點所在也是魅力所在,是閱讀的困難所在也是吸引所在。

一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曾经在羲之的故乡面对着巨大的《兰亭集序》碑铭而潸然落泪,如今再读,却少了那种契入肺腑的疼痛。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如此,是经典,是千古美文。然而语文教学即要求教师能够感受得到语言文字的美丽与魅力,还要求教师能够把这种感受准确诗意的传达出来,这种传达是一种艰难的过程。

时常有这样的欣慰与遗憾,往往在走出教室的时候,才对所讲述的文本有了一种了悟与豁然。多有这样的经历,备课时悉眉不展,山穷水覆;课堂进行到激奋处,口吐莲花,柳暗花明。只因在那样的情境下,你的情感与生命才走进那冰冷的文字中,与千百年前沸腾的心脏一起跳动,重温那千百年前纵情奔放的欢歌与悲吟。

在撕裂与折磨中,把《滕王阁序》结束了。事后想想,有些东西可以记下来。

一、课文忌从第一段开始,即使介绍第一段,也忌坐实,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最怕的是面面俱到,仿佛把我该讲的都讲了,学生不会不喜欢,我也没有责任了。

忌上来介绍王勃――就后面的内容而言,王勃的经历遭遇结合他失意的文字来说,最好。

二、从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可以略略介绍“洪府”,然后直接导入“秋日登”阁,对文章中的美景进行赏析。

三、王勃笔下的秋景极美,关键是如何才能很好把美景传达的给学生,这里面最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因为只有恰当的问题才能逗引起学生的思维,而我们的教学大多止于所谓的“诗”――常常沦为煽情。

比如在写美景时为何突然插入“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之类的语句?这里其实写南昌城的繁华富庶以及调进百姓生活的闲适富足。此一段可以和柳永的《望海潮》对照阅读,我试着让学生对照着写了几个句子,感觉很意味:

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南昌:闾阎扑地,钟鸣鼎食,参差十万人家。

杭州: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南昌:青雀黄龙繁华。有落霞孤鹜,秋水长天。雁阵惊寒,渔舟唱晚……。

在讲述之前,我先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陆游《马上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叶诗是否抄袭之作?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庾信《马射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文是否抄袭之作?

其次进行意象分析。

庾信文句的意象是:落花芝盖杨柳春旗。

王勃文句的意象是: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这里有几个要点。

1是有生命的孤鹜,使整修图画动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

2是色彩。既灿烂又纯净。

3是开阔的视野,天上布满晚霞,天空中一只大雁飞过。秋天的水与广阔的天空相接,呈现出同一种颜色。组成了一幅天地浑然一体的波澜壮阔的画面。没有广阔的胸襟和气度的人,是断不能写出这样视野开阔的句子来的。都督阎公与其说是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这两句而赞叹,不如说是为王勃蕴涵在这简单的句子中的胸襟和气度以及才气所折服了。

4是景与情的交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是否可以改为“落霞与群鹜齐飞”?

与“落霞”齐飞的那只“孤鹜”,与其说是一只大雁,不如说是王勃自身的写照,是王勃的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在文句中的间接反映。

正如《韩诗外传》所载,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首先登高之后,人的视野开阔,能够感受到宇宙之阔大。而高台大多在野外,孤独的诗人在苍茫的旷野之中登上高台,在宇宙苍穹的广阔与恒久的对照之下,个体的渺小与短暂感凸显的淋漓尽致,于是那种发端于个体而实属于人类的伤感与悲痛不可遏止的涌上心头。正如陈子昂在古幽州台上所悲歌的那样: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主线,如何理解。

问题讨论:有人说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这篇文章的本质,你是否同意。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只有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

在大起大落、腾挪跌宕的笔势下,交织着王勃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隐藏着一颗不甘寂寞的灵魂。一介书生无法济世匡时却又积极进取,他于痛苦中自励,从困厄中振奋,在逆境中吟唱,奏出了初唐时的生命最强音。这是文章最令人动容之处,也使此文历经千载超越了时空!

《滕王阁诗》为序文所掩没已久,而此诗中一些句子可令人想起一些名篇名句,与之相较而毫不逊色。比如“物换星移几度秋”使人较自然的联想起杨慎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槛外长江空自流”,使人自然的想起李白的“唯有长江天际流”。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此诗作诗歌鉴赏,可参考《唐诗鉴赏辞典》的解释:。

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先给学生抄写了在微博上看到的周国平的两段文字:

怎樣才能使我們的靈魂越來越豐富?當然,途徑很多,但我強調兩點。第一點要有內心生活,要養成一種獨處的習慣;另一個重要途徑是閱讀。

靈魂永遠只能獨行。當一個集體按照一個口令齊步走的時候,靈魂不在場。當若幹人朝著一個具體的目的地結伴而行時,靈魂也不在場。不過在這些時候,那缺席的靈魂很可能就在不遠的某處,你會在眾聲喧嘩之時突然聽見它的清晰的足音。

然后是文章的最后一段: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这一十八字,学生读得平淡而无味。于是示范读,齐读,男女生分读。

然后把这十八字分成两行来比较。

胜地,盛筵;兰亭,梓泽。上面均是优美繁华盛大的代名词。

不常,难再;已矣,丘墟。下面均是无常荒芜伤感的代名词。

作者用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这繁华与荒芜的对比的诗文在历史文化长河中俯拾皆是。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唯有鹧鸪飞。

比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然后再回归到写作上来。作者在这十八个字里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对比排比(铺排),这种意思只用“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亦或“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就已经可以表达出来,但作者为何连用四个四字句加以说明,就是为了形成文章那种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气势。文气畅达,是好文章的标准之一。

比如我们学习《过秦论》时所讲的。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等等。

四句诗,大抵是前半句高昂,后半句低洄。指导学生读出音乐的节奏与韵律来,当时既有齐读,又有男女生比赛着读。只要教师指导到位,诵读是理解诗歌的非常好的形式。

中间那个“朝飞”学生一直读不成chao飞,我故意不说,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两句,最后学生终于豁然而笑。

[知识拓展]。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层峦一作:层台;即冈一作:列冈;天人一作:仙人)。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轴通:舳;迷津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一作:安贫)。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作背景。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还有一种说法《唐才子传王勃》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

父亲王福畤被牵连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新修成滕王阁,九月九日,大宴宾客,准备让他的女婿写篇记,来夸耀这一盛事。王勃到此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的才华,就请他来作记。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还不加修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酒酣辞别。阎公赠送他一百匹缣,他就扬帆离去。到了炎方,船入大海,王勃被淹死,当时是二十九岁。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十七

《滕王阁序》是很难啃的一篇优秀的文章,症结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诗人存在很大的隔膜,由于教者肤浅的阅读,本身也无法被文字所打动,而套用一些流于表面的不属于自己的一些论断,无论教者如何着力和卖力,只是隔靴蚤痒。如果一篇优秀的文字自己没有阅读透,没有读出属于作品的味道,属于自己的味道,而仓促上马,这和烂尾子工程有何区别,甚至还不如。简直可以不上。如果教师的内心是一沟死水,想激起学生的心理的波澜,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教者必须要放大自己的眼睛,敞开自己的心灵,学会被亲近、被感动。只有自己先被文字感动,被情怀点燃,然后如何大胆取舍文本的内容,为我所用,以情动人,亲近古人,是这次设计的出发点。

建议两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为主,少讲解。骈体文,较华丽,重技巧,易朗诵。

师:出示王勃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瞧,这个人!)。

投影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14岁被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被授朝散郎。

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王府侍读。王勃撰《周易发挥》五卷,对推步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

18岁,侍读一年,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被唐高宗怒逐出府,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guo)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犯下死罪,遇大赦天下,免除灾难。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父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27岁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师:他是谁?

生:王勃。

师:作为初唐四杰的他,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的人生经历吗。

(学生回答,命运悲惨,才华横溢,波澜起伏)。

师:老师的概括是,过山车式的人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悲剧感的人生。

(出示年少而才高,

官小而名大,

行为都相当浪漫,

遭遇尤其悲惨。

——闻一多)。

师:如今这位天才登上江南名楼滕王阁,非常喧闹繁华的滕王阁,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滕王阁,但他还是无法抹去生活给他带来的种种的创伤和悲凉,这集中体现在第三自然段中,(师生共同朗读)。

师:这是王勃的千古一叹——兴尽悲来,越过喧嚣,叹尽辛酸,满纸悲凉文,谁解其中味?

师:我们从文字看到了哪些层次悲,(学生寻找、回答)。

生:从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悲叹人生短暂。

生:胜做一书生。

师;这是第一层次的悲。还有吗?

生: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师:你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文字?(学生朗读,重点是谁,尽两字要念出,同情者稀少,人生的无助感。)。

生:还有。“望长安于日下”四句,

师:注意其中的方位,明写南(南溟)、北(北辰),暗藏东(吴会)、西(长安),抒写远离京城、被四方抛弃,失意流落之情。

生:失意流落,孤独之悲,为前途渺茫而黯然。

生:就是怀才不遇。

师:对,怀才不遇是最致命的创伤。哪些句子可以说明自己怀才不遇?

生: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是不能见到皇帝,离理想越远。

师:还有写怀才不遇的,不一定得写写自己呀?

生:写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

师:你挑自己熟悉的说一说?(学生能够自由的说)。

生:皇帝还是不错的,汉武帝、汉文帝都是一代明君。

师:生正逢时,那为何这些人还是那么悲剧呢?

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师:时运怎样理解?

生:时代和命运。

生:时代和命运,不是同时出现的,一个好的的时代,一个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好的作为,

师:这就是命,这才是真正的的悲剧。当然,一个好的时代应该让每个年轻人拥有梦想,实现梦想。王勃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周易就是讲命和运的书籍。

生: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生:无论年龄大和小,处境顺畅还是阻碍,积极向上的力量是从不消失。

师:对,要相信年轻没有失败,年轻不相信眼泪。文章用怎样形象的来说明这一点?有人这样写可以吗(出示。啊,我命运不佳;/建功立业难。/有才有德的人,就一定有机遇吗?/但我要瞅准机会,立足实际,坚持坚持再坚持。/艰难环境里,我要保持清醒,我要保持乐观。/理想虽远,但我有信心,我还要珍惜时间。)。

生:这是喊口号,原文内容丰富,有许多典故例子,让人产生一种文化感、厚重感,历史感、具体感。

师:这就是骈文的魅力。要多读点书。没有阅读就不能很好的写作。

生:饮贪泉但是我仍然精神清爽,我不会改变自己的情操。在涸辙的困境中我仍然不改其乐。

师;这里的贪泉、涸辙就是。

生:困境。

生:乐观开朗的情怀,令人钦佩。

师;一般的人在穷困是容易失去自我,就像在成功是容易失去自我一样,忧而不改其乐,不改其志,贫贱不能移,真的很难。相当难,赞一个。

生: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自己还是有能力。

师:这里暗用了大鹏鸟的典故,自己就是展翅高飞的大鹏,我可以飞的更高,只要给我一次机会。

师:我们从王勃的人生也可以说他是很不守规矩的,不走寻常路,当然天才就是不守规矩的。

想到了历史不守规矩的一个典范。谁呀?

生:阮籍。

生:猖狂。

师:何谓猖狂。

生:狂放,不守礼法。

师;历史上有名的阮籍三哭(出示《晋书》卷四十九〈阮籍列传〉。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

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师:对于这件事,王勃怎么看?支持还是反对?

生:岂效穷途之哭,认为这是一种逃避,是消极和颓废。

师:王勃不甘沉沦,也不会沉沦。

师:这样有起伏的洋溢的青春风暴的文章能感动人,情绪是由悲到壮的转换。相信未来,相信自己。

当没落的穷途无情地封杀了我前进的脚步。

当难越的关山轻蔑的耻笑他乡的失路之人。

我还是固执的对自己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师:第四段的写法和第三段非常相似,一脉相承。也是有无路请缨的悲凉,转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的自信。这一段自己课外去发现。

生: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师:英雄的悲叹,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

生:不尽长江滚滚的来。

师:仁人志士的悲壮。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点燃了内心的.情怀,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师:我们还是回到文章中的关键句,

生:兴尽悲来。

师:有哪些高兴的事?生朗读第三段的开头部分。(学生回答这是一场很华丽的盛大的宴会,歌舞,音乐,文人墨客)。

师:这次宴会的地点就是在。

师:滕王阁在哪里?

生:南昌。

师:你们去过南昌吗。余秋雨在(《青云谱随想》)曾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他对南昌的看法:恕我直言,在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

师:但在王勃的笔下,南昌是个好地方,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几个重要词语要落实襟带、雾星逢迎)。

师:地方好,还有。

生:人好。

师: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学生朗读)。

师:还有呢?

生:宴会好。

师:说来说去主办方好,就是领导好,地好宾客好,关键是领导好。当然这是客套话,无非吹捧阎公伟大英明。宴会的热烈、美酒的醇香、赞叹的纷繁,都不能替代清醒,不能压抑悲凉。

师:此刻这位才子见到的秋景又是如何呢?登高,写出深秋滕王阁特有的景色,读几句?(学生朗读)。

师:中国诗文写景总是和自己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纯粹的写景是没有的。《长亭送别》写秋景,晓来谁染孀林醉,总是离人泪,眼泪和红色霜叶毫不相干,但在作者眼中,关系密不可分。

师:中国人都知道的写景句子是。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古人对写景有自己的见解,“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师;能把这千古名句解释解释。(学生解释)。

师:这里的鹜是什么?

生:野鸭。

师:有个成语叫做趋之若骛。一哄而上,有贬义色彩。

师:这种水鸟的特点是。

生:很渺小。很不起眼。

师:如果换做大雁,或者鸿鹄可以吗?

生:这是作者王勃的自我写照,他不再是鸿鹄了。因为鸿鹄的志向高远。

师:你说王勃就是一只鸭子?

生:是平平淡淡、貌不惊人的野鸭子,丑小鸭。但绝不自卑。还是要勇敢的飞翔,尽管是只鸭子。也有飞翔的理由。

生:落霞往往给人创伤感,很凄凉。更何况在广阔的秋季的天空中,孤鹜更加渺小,敢于和落霞齐飞,于是更加很悲壮,也很伟大。

师:落霞,秋水,长空这些大自然的伟大者,这时都不幸成了背景,而真正的主角就是孤骛,只要你敢于飞翔,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长空和秋水。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孤骛的并举,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我们看到的广阔的胸襟和气度。是旷达的人生和雄健的精神。是诗人自身形象的“映射”和一颗勇敢的心。好的诗文能穿越是空时空,用文字打败时间,让信仰点亮人生。(朗读最后部分的诗歌)。

师:年轻人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一颗不甘寂寞的灵魂。有时不得不相信命运,一座普通的楼台静静的坐落在江边,就是为了等待一位年轻的才子的降临,为了等待一篇光耀千古的奇文的诞生。滕王阁之于王勃。,就如黄鹤楼之于崔灏,赤壁之于苏东坡,岳阳楼之于范仲淹,好象是一种千古的约定,一段前世的情缘,一个永远流传的故事。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虽然生命渺小如被人忽视的沙砾,寄身在天地朝生暮死的蜉蝣。但总会有人成为永恒。成为传奇。如今,在滕王阁的栏杆上,我们仍然可以感受他的深邃的孤独,高贵的寂寞,还有永远的温度。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十八

这个多媒体教案,作为我们学校的国家级课题的课例,已经收在材料之中。

现在看来,这个个案,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因为现行的教材,把《滕王阁序》作为讲读教材了,要求就不一样。二是因为影像媒体的使用还嫌多了点。三是因为设计一个课时,时间太紧了,脱离实际,难免生吞活剥。所以,作为欣赏课型,是可以的;作为一般文言文教学课型来用是不可取的。

我的意思很明确,不可以照搬我的东西。同样的,也不可以照搬别人的东西。拿来主义的精髓是有所取舍,为我所用。适合我的教学方法,适合我的学生,适合我的具体条件,特别是要适合我的教学目的。拿来别人的东西,要经过消化,怎么消化,就看你怎么设定目标,怎么让学生得到最佳的效果。如果把背诵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就可少用影像媒体;如果把研讨作为主要的目标,就还可以增加一些有关分析欣赏的文章材料,给学生提供参考,等等。

总之,教学法无定法。合适的.就是好的,效果最佳的就是最好的。

滕王阁序教学导案简短篇十九

王勃作《滕王阁序》一般定为26岁赴交趾省父途经南昌时而作(如清人姚大荣的《王子安年谱》及一般的教科书)。其实,那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如此流传千古的美文会出自一年仅14岁的少年之手。实际上,早在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中便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从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去,专会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曰:‘星公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