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京改版七上(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9:55:38 页码:11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京改版七上(通用8篇)
2023-11-21 19:55:38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教学重要的辅助工具之一。教案的编写应该严谨细致,包括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排和准备。《英语》教案范文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京改版七上篇一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斓。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末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果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完成以下题目:

1.先生“从这次起,算是认识我了”,是指认识了“我”什么?

2.先生酒醒之后的所作所为又说明了先生的什么品质?他使“我”受益最多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认识了“我”是一个有自尊,有正义感,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学生。

2.a先生的什么品质——热爱学生,恪尽职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敬业的老师,更是一位有识见的老师。他“使我”对国文的兴趣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京改版七上篇二

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则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则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则娓娓道来、不流于俗……总之,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读来让你爱不释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京改版七上篇三

因为梁实秋先生,所在的学校很特殊,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梁实秋的同学们,学国文大都不太用功。但“徐老虎”还是很用心的教课。

“徐老虎”的用心,体现在他朗诵课文上。他虽然打着江北的官腔,但是却读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好像把文字里的意义给宣泄出来了。让梁实秋和他的同学们,听完之后,已经能理解到文章意义的一半了。

“徐老虎”改作文的方式很独到。他最擅长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经常将梁实秋先生写的文章勾的所剩无几,但他的大墨杠子,却将梁实秋先生原文中虚泡囊肿、懈啦光唧的地方,全削去了,只剩下筋骨,这让梁实秋先生,知道了“割爱”的道理,明白了作文需要多修改。

读了梁实秋先生的这篇文章,“徐老虎”的样子,浮现在我的脑中,感受到了梁秋实先生对“徐老虎”的爱戴之情。

同时,也让我明白文章要大声的朗读,要抑扬顿挫的读,读出感情、读出腔调。这让我想起,我平时读书时,妈妈要我大声朗读,我却在心里默读,偶尔读出声,不但也没啥感情,没啥腔调,还怨气重重。

我还明白了,写完作文后,要多修改。优秀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平庸的作文,是写出来的;我一定要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京改版七上篇四

这篇文章写的是梁实秋在清华学校读书时的一位国文老师。他学识渊博,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都很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不拘小节的“老学究”的形象。文章一开头就写他吸溜着的鼻涕和脏兮兮的大褂,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科举出身,和很多有名的作家有交情,可见他学术成就之高。只可惜清华当时并不重视中文课程,学生大都对他也是爱搭不理,纵然他一肚子的能耐也没处使,一定很郁闷吧。我又一次为我们曾经的崇洋媚外而哀叹。不过想来我们对不用考试的美术音乐的老师不也这样吗,上课写作业吃东西看小说,老师看着大概很难受吧,以后可不能这样了。

还有一点给我留下很省印象的是他给梁实秋批作文的情节。几千字被大墨杠子刷得所剩无几,固然心里委屈,不过这样一来糟粕全无,留下的都是精华,文章变得虎虎有生气了。有这样的文学功力实在让人敬佩。

读着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的《藤野先生》。那也是一位认真负责,有真才实学的好老师。看来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令他难忘的好老师啊。

古之学者必有师,不论是鲁迅还是梁实秋,他们都是怀着一颗敬佩尊重的心去欣赏看待他们的恩师,深受他们人格的影响,并带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现在有些人的榜样太遥远,都是些歌星球星之类,疏不知我们身边的老是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京改版七上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梁实秋的生平及作品;

2.掌握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让学生体会梁实秋对老师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作品叙事线索的把握。

教学难点: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

三、教学方式:

诵读法、讲授法、探讨法、比较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时的启蒙老师寿竟吾老先生,严谨,博学;

生: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刻画的小弗朗士的老师,一位爱国志士韩麦尔先生,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写出的‘法兰西万岁’的瞬间永远定格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师: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个老师有点像漫画书上的人物,好像比其他老师更有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更深入的了解这个人物形象。(板书题目)。

二、初读印象。

(外在特写式)。

生:想。

师巡视,画完的可以互相欣赏一下彼此的作品。

师:他画的是行云流水般自如呀,我想他一定是在画之前对文章有了深入了解,早已成竹在胸了吧,张其你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他?大家同意他的说法不?,他不但具有画家的天赋,也有成为文学家的潜质。生鼓掌,三下。

师:大家说这幅画画的好在哪?

生:抓住了徐老师的相貌特点,画的很像,师:抓住了徐老师相貌的什么特点?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说一下。

生:古怪(板书)。

师:这段除了描写相貌古怪外,还刻画了什么?

生:绰号,习惯不拘小节,衣着不整洁邋遢,走路姿势傲慢,表情凶狠。

师: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性格凶狠,行为习惯不拘小节的人。

师:通过绰号印证了他的性格,也透露了同学们对他的不喜欢,有对他的揶揄。这一切对人物外在的刻画,作者采用的是“外在特写式”写法。(幻灯)外在特写式就是围绕人物外在的最显著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采用外在特写式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要先抓住人物的最突出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个特点,把有关部分写具体。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样一个大学教授,一个饱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深谙孔孟之道的文人,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应该在他的言行中很好的贯彻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可是他的表现真的让人无法理解,但也因此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典型事件)。

生:四件。

师:能不能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说出。

生:挨怒骂,编教材,读课文,改作文。

生:后三件。

生:我受益于徐老师编辑的教材,它让我对国文感兴趣了,徐先生不满足于现成的教材,他自编教材,新旧兼收,决不厚此薄彼。正因为徐先生的教材选得好,“我”对国文的兴趣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师:你是个勇敢者,给后面的同学带了个好头。

生:我受益于徐老师“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的朗读,它让我更能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生:我受益于徐老师给予我作文方面的指导,它让我明白了好作文的写作技巧。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觉得评价一个人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客观。

师:评价一个人不仅要观察他的外部特征,还要看他的内在品质,才能做到客观正确的评价。(情感主题把握)。

师: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写这位给他印象最深,又受益最多的好老师的?

生:怀念,文中说近50年没有和先生互通音信,怀念老师,何况老师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作者与他阴阳两隔,更没有相见的可能,更添伤感之情。

师: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写自己对老师深切的怀念。

生:敬慕。

生:还有感激。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生:作者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主要想表达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怀念和感激,敬慕之情。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梁实秋的知识,学习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内容。

四、作业布置。

找出文章中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并鉴赏。

第二课时。

一、(赏幽默语言)。

生说。

师:大家觉得他说的幽默吗,生:不幽默。

师:谁原意说出你的发现,注意说的时候要读出原句,再分析。

生:巧用修辞。比喻的修辞手法:徐老虎,夜叉,像酒糟,两桶清水鼻涕,玉箸。瓢儿似的,怒火,掷地作金石声,虚泡囊肿,筋骨。夸张: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开口就骂人,咬牙切齿,大墨杠子,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

生:借用术语。板眼: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挪用了音乐节拍术语。正当防卫: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借用法律术语同时也是夸张。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一般用于僧人,道人到处游走,讲经。

生:引用口语。懈啦光唧。

生:化雅为俗,有板有眼有节奏。

师:此文语言之所以幽默,读来好像信手拈来,原来作者是有匠心的,由此我们知道了,真正的好语言必须是有风格的。那么,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来诠释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可以选一个自然段也可以选一句话。大家试着练一练。

生1、2读:

师:大家觉得他读的好不好?为什么好?

师:看着你们朗读,我心里也很羡慕,谁愿意和老师一起配合读一段,生起,大家看看我们两个谁读的好?大家不要盲目的崇拜,老师是用成人的角度理解,某某是一童真的情感去理解诵读这段的,他读的更像徐老师的个性,率真的可爱。

生回答。

师:朴实,自然,清新,活泼,庄重,豪放等都是语言的风格,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不断的接触,我相信,在学习和实践中,只要大家用心,你也会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写作手法)。

生:作答。

师:你是怎样知道这种手法的?看来你是个有心的同学。

生:作答。

师:通常名人写老师的文章或我们自己写老师的文章,很少看到老师身上的缺点,更多的是优点,赞扬之词,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文章前半部分的描述看似不敬,看似不雅,但我们丝毫看不出厌恶,看不出仇恨;后半部分通过编教材,读课文,改作文三件事,赞美了老师的内在品格,这样使文章由表及里,由外到内,从形到神,使人物形象真实,鲜活,饱满。我们才感到文中的徐老师可信,可亲,可敬。可见,正确写作手法的运用,是为中心服务的。(总结写法)。

生作答。

师:本文先用外在特写式,对绰号,相貌,习惯,衣着,走路姿势,表情细腻的描写,刻画了徐老师貌怪性凶,不拘小节的外在特征;接着又选取了挨怒骂,编教材,读课文,改作文四件典型事例,多角度,多侧面,由表及里,由外到内,从形到神,先抑后扬,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作者对老师的怀念,感激,敬慕之意。写法我们已经共同总结出来了,那么,大家能不能学以致用,就用“外在特写式”对我们在场的老师或同学进行一段描述呢,大家想尝试吗?好,给大家一点时间准备。

生描述。

师:大家猜猜他说的是谁?像不像?

生:像。

师:为什么?

生:他抓住了这个人的外在特征。

师评价: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领悟能力强,而且运用能力更强。

生:不像。

师:我给你一个建议,你再回头读读文章的第二个自然段,你把他领回家,对着他多看看。师:看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过不要担心,只要大家有恒心,有毅力,勤阅读,多观察,勤思考,多动脑,也会成为梁实秋一样的大家,成为徐锦澄老师的得意门生。(总结读法)。

生总结。

师:其实这并非我的成果,而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我只不过用凝练的语言将他总结出来罢了,最后,让我们在高声诵读中结束这堂愉快,幽默的一课,好吗?“看肖像,抓特征;找事件,悟精神;赏语言,品风格;析手法,见主旨。”

二、亮点赏析。(具体见教参)。

1、欲扬先抑似贬实褒。

2、善抓特征描画细腻。

3、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三、把人写活的方法。(具体见教参)。

1、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特征。

2、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细节。

3、善抓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文章的一些好句子,进行了亮点赏析,汲取了如何在作文中把人写活的方法。对于我们以后的作文会有莫大的帮助。

五、作业:

板书。

亮点赏析。

1、欲扬先抑似贬实褒。

2、善抓特征描画细腻。

3、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把人写活的方法。

1、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特征。

2、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细节。

3、善抓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反思: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京改版七上篇六

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则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则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则娓娓道来、不流于俗……总之,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读来让你爱不释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全文共12自然小节,可分四段:

第一段(第1小节):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

第二段(2——6小节):叙写国文先生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

脑袋“有棱有角”,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这一副尊容作者概之以“古怪”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行为习惯,“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袍子上“油渍斑谰”。“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这样一些习惯性动作,描写细腻,个性鲜明,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梁实秋文风的谐趣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徐先生最突出的特点是喜欢骂人,作者连用四个小节写了徐先生的“骂人”。

第三段(7——11小节)叙写“我”从徐先生处所得到的益处。

第四段(第12小节)写“我”对徐先生的深深怀念。

本文写作特点:

一、欲扬先抑,似贬实褒。

从文章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作者不惜笔墨,连用四个小节,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

二、善抓特征,描画细腻。

作者不愧为散文大家,在他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究其因,是作者善抓特征所致。

三、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一会儿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京改版七上篇七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212400)。

摘要: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作者梁实秋着力刻画了一位相貌丑陋、行为怪异、性情凶狠但有着满腹才华,让他敬慕了近50年的老师――徐锦澄先生。文章中,作者用“正当防卫”一词来喻指徐老师骂人这一行为习惯,讽刺了大部分国文老师的敷衍,赞美了徐老师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职业操守。

关键词:正当防卫剖析权益职业操守。

徐锦澄先生是梁实秋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活生生的‘这一个’”专题中的讲读课文)中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几乎所有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得出一个类似的结论:这是一个相貌丑陋、行为怪异、性情凶狠,但有着满腹才华的教师。

掩卷沉思。文本第3节最后一个词语“正当防卫”,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一问:徐老师的什么权益被损害了?

文章第3节这样写道:“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这样的课堂状况显然非常“糟糕”,极不符合尊师重道的传统要求。是徐老师教书教得不够好吗?不是。

第3节的开头部分给出了解释:“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用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

原来如此。因为学校尊崇英语、轻视国文,所以学生也都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在国文课堂上为所欲为,不把国文老师放在眼里――这就是徐老师的工作环境。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作者的《清华八年》中得到印证――“清华是预备留美的学校,所以课程的安排与众不同,上午的课如英文、作文、公民(美国的公民)、数学、地理、历史(西洋史)、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都一律用英语讲授,一律用美国出版的教科书;下午的课如国文、历史、地理、修身、哲学史、伦理学、修辞、中国文学史……都一律用国语,用中国的教科书。这样划分的目的,显然的要加强英语教学,使学生多得听说英语的机会”。(语文教学论文)“但是也有流弊,重点放在上午,下午的课就显得稀松。尤其是在毕业的时候,上午的成绩需要及格,下午的成绩则根本不在考虑之列。因此大部分学生轻视中文的课程”。

第二问:徐老师是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的呢?

文章的第4――6节,用作者挨骂一事来表现徐老师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某日,徐老师酒后授课,因为一个小小的由头,狠狠地痛骂了“我”一顿。关于这一事件,作者着力书写了这样一句话:“×××!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是“我”的名字,当着众多同学的面,点“我”的名,说明徐老师不讲情面。当然,前提条件是,徐老师酒醉之后还能清楚地记得“我”是谁,这一点,足以证明徐老师是一位合格的教师。“东西”,在这里有憎恶的情绪,显然是把“我”看成了牲畜一类;“望到底”,说明对“我”的学识了解得很清楚;“一眼”,说明要了解“我”毫不费力,只需一眼就可了如指掌――既是骂“我”浅薄无知,又暗示“我”要懂得尊重、谦逊、自律与上进。

我们不妨把这句话和文章第6节“同学们传诵”的那个句子――“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做个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是“把你”和“一眼”这两个词的顺序不一样。徐老师骂“我”,强调“一眼”,突出了自身的观察能力之强和学识水平之高;同学们取笑“我”,则强调“把你”,突出了取笑的对象。这个语序的变动,反映了说话者不同的着眼点。

从以上两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因为工作环境恶劣,所以徐老师不得不通过骂人这一非正常的方式来维持课堂的正常秩序。当然,在这种非正常的方式中,我们隐约可以感受到徐老师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那么,其他国文老师又是如何处理课堂的呢?考察文本,作者使用了“年高有德”、“奉行故事”、“敷敷衍衍”这三个词语――在国文课上,这些年纪大且有好的德行的国文老师,大多只做表面上的应付。

言及这些国文老师的工作态度,我们必须要注意文章第3节还有这样一个表述――“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毛笔是我国的传统书写工具,铅笔则属于外来事物。“拿毛笔”意味着这些教员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举着铅笔”则意味着这些教员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教员的这一姿势可以推断出,当时的社会应该正处于外来文化进入的时期。这就涉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我想,最开明的莫过于兼收并蓄,最糟糕的也就是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西化。那年月,绝大部分人应该是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摇摆――倾向于传统多一点或者仰慕西方多一点。所以,处在以英语为主流的工作环境之下,为求得自身的生存,这些国文老师难免也就随波逐流、明哲保身了。况且,当时的清华,“对待中文教师之差别待遇也令学生生出很奇异的感想,薪给特别低,集中住在比较简陋的古月堂,显然中文教师是不受尊重的”。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作者使用了“年高有德”这一词语。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述?请看另一段文字――“午后的课程大致不能令学生满意。学校聘请教员只知道注意其有无举人进士的头衔,而不问其是否为优良教师。尤其是五四以后的几年,学生求知若渴,不但要求新知,对于中国旧学问也要求用新眼光来处理”。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一个优秀的国文老师,必须要有真正的学问,尤其是要有跟得上时代发展的眼光。当然,作者这样的要求自有其时代背景:“学校的创立乃是由于民国纪元前四年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决定退还庚子赔款半数指定用于教育用途,意思是好的,但是带着深刻的国耻的意味。”并且,“美国退还赔款的动机并不简单。偶读一九七七年三月出版的《自由谈》三十卷三期,戴良先生辑《中美传统友谊大事记》,内有这样一段: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国会通过退还庚款。史密斯致老罗斯福的备忘录:‘哪一个国家能做到教育这一代的青年中国人,那个国家就将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的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更大可能的收获。如果美国在三十一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向这一个国家来,并能使这个潮流继续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最巧妙的方式而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知识和精神上的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罗斯福大概是接受了这个意见。以教育的方式造就出一批亲美的人才,从而控制中国的发展”。所以,“我一想起母校,我就不能不联想起庚子赔款,义和团,吃教的洋人,昏聩的官吏……这一连串的联想使我惭愧愤怒”。国家兴亡,教育应该担负着极大的责任。因此,我以为,这里的“年高有德”一词,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也就是说,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爱国的角度出发,作者对于大部分国文老师的敷衍是持否定乃至愤怒的态度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许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会把徐老师骂人一事看成是“正当防卫”,而不是现代社会所谓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在作者看来,尊师重道是学生的本分,而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则是教师应该秉承的职业操守,更何况是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呢?而这,恐怕才是作者创作这篇怀人文章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实秋,清华八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案京改版七上篇八

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则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则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则娓娓道来、不流于俗……总之,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读来让你爱不释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全文共12自然小节,可分四段:。

第一段(第1小节):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

这一小节先交代“我”遇见国文老师的时间是“十八九岁的时候”,这是一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也是个不太懂事的年龄。然后用“印象最深”、“受益”“最多”来概括“我”不能忘记这位国文先生的原因。开头很简洁,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最”突出强调了国文先生在“我”记忆中的位置,同时也勾起了读者阅读的欲望。

第二段(2--6小节):叙写国文先生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

一般对于尊者长者的回忆常常总会规避一些缺点和不足,而梁实秋对国文先生徐锦澄的描写,却可以用“大不敬”来形容。

首先是绰号不雅--“徐老虎”,一旦一个人的名号与“老虎”挂上勾,就足见其凶其狠了。

再看他的“像貌”(现在一般写为“相貌”),脑袋“有棱有角”的,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这一副尊容作者概之以“古怪”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们再看他的行为习惯,“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袍子上“油渍斑谰”。“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这样一些习惯性动作,描写细腻,个性鲜明,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梁实秋文风的谐趣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徐先生最突出的特点是喜欢骂人,作者连用四个小节写了徐先生的“骂人”。因为下午用国语讲授的课与毕业无关,学生们大都不认真听讲,其他国文先生总是例行公事,敷衍了事。唯独徐先生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即所谓的“正当防卫”)“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骂人”。在总写徐先生的骂人习惯之后,作者重点叙述了一次自己挨骂的经过。起因是一位性急的同学在徐老师作文题还没写完的时候就询问“题目怎么讲”,于是徐老师“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滔滔不绝”地把那个发问的学生痛骂了一顿。“我”出于义愤,挺身而出“分辩了几句”。于是,老先生把所有的怒火都泼到“我”的头上,“我”被“足足骂了”“一个钟头”,由此还得到一个使“我”终身难忘的“警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部分,作者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徐老师蛮横凶狠好骂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也正因为这个机缘,使徐老师认识了“我”,从而也就使“我”成了从徐老师处“得益最多的学生”。

这一段的描述看似不敬,看似不雅,但我们丝毫看不出厌恶,看不出仇恨。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却是有趣,好玩,甚至是可爱。作者实际上是在用一种风趣幽默的笔调来调侃自己所喜欢的尊长,不敬的描写中饱含的却是深深的爱意。

第三段(7--11小节)叙写“我”从徐先生处所得到的益处。

第7小节是这一段的总领,“居然”表达了“我”的意想不到。“受益最多”既照应文章开头,又统领下文。

第8小节主要写徐先生选编教材的独到和讲课的亲切。徐先生不满足于现成的教材,他自编教材,新旧兼收,决不厚此薄彼。正因为徐先生的教材选得好,“我”对国文的兴趣也“因此提高了不少”。这表明徐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敬业的老师,更是一位有识见的老师。徐先生讲课介绍作者时说自己曾和作者一起吃过饭,使学生顿生亲切之感。

第9小节主要写徐先生的课文诵读。作者用“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等词语对徐老师的朗读作了高度评价。

第10小节主要写徐先生的改作文。作者先引用一般老师在改作文时常用的评语,然后介绍徐先生改作文的特色--“大勾大抹”,徐先生追求的是简洁、硬朗--“笔笔都立起来”,“虎虎有生气”。“我”后来所写的文章能够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正是得益于先生的“教诲”。这里又一次照应了开头。

第11小节主要介绍了徐先生给学生所讲的作文技巧。小到用字的技巧,说理的技巧,大到文章起承转合的技巧,徐先生都一一传授,使“我”“至今受用”。

从这一段的描述看,徐先生既是一位有见识的有作为的素养极高的老师,又是一位敬业的爱生的人品极高的老师。

第四段(第12小节)写“我”对徐先生的深深怀念。

作者先从时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将近五十年了”,可见相隔时间之久,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竟记得如此清晰,足见怀想之深;作者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听说他已早归道山”,阴阳两隔,更添惆怅之情。文末的“怅惘敬慕”可谓是点睛之笔,“怅惘”是因为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敬慕”是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

梁实秋的散文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欲扬先抑,似贬实褒。

从文章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作者不惜笔墨,连用四个小节,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

二、善抓特征,描画细腻。

作者不愧为散文大家,在他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究其因,是作者善抓特征所致。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尖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那总是耸得高高的肩头,那常吸溜鼻涕的酒糟鼻子,那油渍斑斑的长袍都是我们在古今人物画廊中从未见到过的。也许作者本身就是漫画高手,寥寥几笔,人物就形神兼备了。

三、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诙谐幽默本就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文依然体现了这种风格。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你看他写老师的鼻子,一会儿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一会儿说他“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一会儿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文中这样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但毫无做作之感,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侯晓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