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学语文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9:21:43 页码:10
2023年小学语文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优质12篇)
2023-11-12 19:21:43    小编:ZTFB

对于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案。政治总结有哪些要求和标准?如何提高总结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这些优秀的作品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小学语文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篇一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5个生字,弄懂“裸露”、“咆哮”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段学生在阅读时,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根据新课标、本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读通、读懂课文,明白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构建,以求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图文结合,努力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解读,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堂课中,我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情境性教学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四、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我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首先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小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了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小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模拟调查,渗透新知。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刚才的课件观看,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显。

(三)、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里,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思考,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中的“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指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考,有针对性地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明白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不仅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柴火,还有靠斧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的最佳时机。讨论时,要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使课堂讨论交流呈现出“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引导学生进行整理,让学生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滥伐树木,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最后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因为“让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极力倡导的。我让学生在读中层层加深,加深后再读,再体验,让学生站在“读者”的地位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文本的语言魅力,从而体会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发展思维、深化主题。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我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

五、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深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保护环境。

小学语文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篇二

根据新大纲、新教材的精神,三年级以段的教学为重点。那么,怎样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大纲要求呢?我认为应切实抓好段的读、写训练。

读段。

在段的读、写过程中,读是基础,应抓好三个环节的读。一是初读,要突出“顺”字,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重音,乃至速度、语气,能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在此基础上,才转入讲读,指导理解课文内容。二是讲读要突出“思”字,要把学生学语文的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统一起来,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心理历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第一遍读,初步了解整段话写什么;第二遍读,概括每句话写什么;第三遍读,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二句,这句话写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是写鱼的多。)第三句话写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可以知道鱼的数量多。)讲读后的读,要突出“熟”字,要指导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写段三年级作文重点是练习“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在实践中,我把写好总分段作为写段的基本训练。并坚持写好总分段的几条具体要:

1。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

2。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

3。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

展开全文。

小学语文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篇三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约定好第二年再相见,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之后,大树已经被人类加工成火柴燃烧了。本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语言朴实无华,全文在平淡语言中蕴含着深挚透明的美。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读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为落实教学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设定这篇课文的重点:领悟小鸟的四次对,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说学法和教法。

1、学法: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读,品,悟,议,辩,入。为了让“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我用到的是:读,入。

读:采用自由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以读激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注意启发学生的感觉,比如在指导最后一段时会在前三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焦急,牵挂,担心的心情去读。

入: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我会让学生两次研读课文,“你”就是那只小鸟了,体验小鸟的心情。

2、教法:

俗语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采用了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同时准备了有效的多媒体课件,让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跃入学生脑间。

四、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重温旧知,夯实基础;媒体激趣,体会深情;研读对话,训练朗读;体悟中心,升华情感的教学思路。

(一)、重温旧知,夯实基础。

(二)、媒体激趣,体会深情。

(媒体出示画面),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第1节指名读再齐读,引导学生感受大树和鸟儿在一起很快乐,然后引读第二节(媒体出示第2节)。

读后同桌合演鸟儿和大树道别的场面。在表演和评议过程中体会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最后利用自读、指名读、齐读、分组对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我这样设计是想通过读——演——读的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小鸟与大树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研读对话,训练朗读。

我先让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学生自然就找到了小鸟寻找大树时的三组对话,然后指名3个学生交流(媒体出示3组对话)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分角色合作朗读这3组对话,汇报点评。而后让学生通过“加提示语”的方法练习朗读。(出示课件加提示语)。

熟读对话后,鼓励学生表演,师适时进行角色采访。

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这种演绎朗读和情境表演等手段,利于学生体验小鸟当时的心情,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

为了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我设计了换位体验的角色采访,把学生带入课文,达到了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的境界。

(四)、体悟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引读最后1节。齐读课文后,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看”字,补充对话,(出示填空课件)体会小鸟两次看的不同意义,揭示有关奉献、真情、诚信的人文内涵。在体会小鸟的深情基础上将文中的小鸟改成“我”,使学生又一次进入文本,在学生了解了小鸟的心理后,将守信这个主题渗透到课堂中。

这时,让孩子们从文本中走出来再一次换位思考:代大树写一张友情卡。

(我认为这样就能够使情感的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完美地结合起来。)此时,大树这一单一角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所以我就因势利导,进行拓展说话练习。把单一角色扩展成多位角色:想对谁说就对说谁,包括小鸟、大树、伐木工人、小女孩,也可以是作者,甚至是树桩。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让学生在学文前积累,学文中积累,学文后积累,从而为提升孩子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五)、总结。

总结是升华文章情感的佳径,师生共同总结达到一种师与生,生与文本间的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篇四

我们成天喊构建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何为高效?当然是指目标达成度高的课堂,那我就要问了,如果连目标都定位不准,又何来高效呢?因此,确定一节课的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首要。再看张s老师的课堂,从过去小村庄的美丽与现在的消失对比品读,学生朗读感悟的训练落到了实处,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我们老是说课文是载体、是凭借,可如何把课文上成语文,却又茫茫然了。

简言之,这篇课文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的那种能力呢?这应该列入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以阅读角度解读文本,还要以写作的角度解读,找准方法习得点、语言训练点和能力培养点,张老师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方法的提炼。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最后一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时,就要让学生明确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文,这不正是方法的习得点与能力的获得点吗?再如泡泡语: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如果在学生说道“砍了树要再种上时”适时引导:当人们栽上小树苗后,这个小村庄又会变成什么样呢?树木――小河――村庄――这就会把学生刚刚学到的词语变成积极词汇,这就避免了把这节课教成品德课,而是在自然的渗透了环保意识的同时,又懂得环保的方法,还发展了学生语言的表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篇五

五、教学方法:提纲导读法。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名作家孙犁的一篇文章,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你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结果如何等)。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订报读报(板书)。

二、质疑解疑,细读品悟。

1、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请大家再次细细品读课文,想一想你有哪些不懂得问题?

2、学生质疑。

作者家里穷,为什么他还坚持订阅《大公报》?

日本侵略中国,为什么还说“无微不至”?

课文中为什么有“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这样的字眼?

妻子明明有钱,为什么不借给作者?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段落来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订报又是怎样读报的?

课文的重点是“1、《大公报》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想给《大公报》投稿。

2、我坐在柴草上,读着报纸。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的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我把报纸日期排列起来,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把登着广告的糊在顶棚上。或仰或卧,或立或坐,重新阅读我所喜爱的文章了。”

习作知识:

1、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

反语的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如:1.差不多先生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2.这样的好人还是少些为妙!

2、白描也叫素描,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白描往往起到“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传神效果。

三、深入中心升华理解。

1、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你们能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

(如: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用一种愉悦的心情写出了自己的闲适与满足,实际上是作者苦中求乐的'心理,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解嘲。这样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无奈和悲哀。)。

2、什么是“取法乎上”?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发言。

课后反思:

本课能深入研读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解疑,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的迁移,使得本课重点突出,其次和习作紧密联系,讲授了作文知识,很好的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本课教师还应进一步雕琢语言,把握课的节奏,锻炼课堂教学机智,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应该到位。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之情和对文学、真理等不懈追求的精神。

2、学习心理描写,白描、反语等习作手法,体会其作用。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小学语文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篇六

大家好!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但是古诗毕竟是古人表达思想情绪的方式,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理解起来的确有难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动脑筋,想办法,让孩子们对学习古诗产生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到古诗的内涵和精华。所以,我这次说课的题目是“快乐学古诗,轻松悟诗韵”。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首古诗《小池》。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说对《小池》这一课的教学构想。

一、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说教材。

《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这首诗内容浅显易懂,短小精悍,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那应该让孩子们学什么呢?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认识“惜、柔、蜻、蜓”等生字,会写“立”字。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2、能力目标: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大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优化组合,快乐学习——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只要求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在理解上不提出要求。”所以,教学本首诗时,教师可运用“诵读悟情法”、“情境感悟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绘画与音乐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诵读、感悟古诗。学生的`学法主要是在读、说、唱、演、画等情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中,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古诗、悟诗情。

三、以读为本,生动课堂——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诗引诗浓诗味(预设5分钟)。

开课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最拿手的古诗,以此营造学习古诗的浓厚氛围。接着直接揭题,并简要介绍一下作者。然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你见到小池塘的景色有哪些?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上的景物,试着夸一夸小池塘的美丽景色,以此自然引入到本首古诗的教学内容上来。

环节二:初读古诗知诗韵(预设10分钟)。

第1步:示范朗读。教师可用课件展示示范朗读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听和看的同时,从整体上感受到古诗描写的景物之美,准确把握住古诗的朗读基调。

”再让生字宝宝回到诗中去掉拼音读、运用同桌互读、小组赛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

第3步:读出节奏。教师可以出示节奏提示指导学生读出古诗节奏之美。

第4步:初步感知。教师可先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写了小池里的哪些景物?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句诗中知道的?”然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和诗句,集体讨论解决。预设学生可能会对“泉眼、晴柔、小荷”等诗词产生质疑,教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以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环节三:再读古诗入诗境(预设20分钟)。

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打算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中描写的小池美景。

活动1:情景读。(预设8分钟)这首诗的前两行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可创设情景引导孩子们朗读感悟。首先,教师可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随即播放泉水细流的视频资料,接着问学生:“你听到了什么?这流水声怎样?”再让学生睁开眼睛观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如果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吟诵哪句诗呢?”让孩子们在直观的画面感受中找出相应诗句,再引导学生抓住“惜”和“爱”字入情入境地朗读感悟,诗句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相信这样的学习,孩子们一定更乐于接受,学得也会更轻松。

活动2:表演读。(预设4分钟)小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我们可以用演一演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感悟到其中的乐趣,充分体会到诗中的意境。这首诗的后两行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很有趣味性,适合表演读。所以,教师可让学生读后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蜻蜓和小荷叶可能在说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创编动作:“你能一边表演一边读出后两行诗句吗?”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兴趣盎然地读出诗韵,演出诗情。

活动3:配乐想象读。(预设4分钟)在学生了解了诗意,能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读。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小池美景。然后让学生自由展示背诵,再全班一齐背诵。相信孩子们一定能背得有声有色,真正做到和诗人心灵相通,情感共鸣。

活动4:古诗新说唱。(预设4分钟)教师可以配上学生喜欢而熟悉的音乐旋律《找朋友》,把这首诗说唱出来。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开创了活泼的学习环境,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了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很喜欢的。

环节四:拓展阅读传诗情(预设5分钟)。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另一首描写夏天风光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让学生欣赏示范朗读后一起试着朗诵,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更多古诗。

在布置作业的环节,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小池的景色真美呀!咱们回家完成一幅诗配画作品好吗?”教师可出示几幅示范作品,引导学生创作。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诗情画意,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又深化了对诗意的理解,还加深了对诗文的喜爱之情。

小学语文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篇七

一、说教材:

《春晓》这首古诗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作者是唐代伟大诗人孟浩然。这首诗给我们展现的是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

根据教材内容和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段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识字、写字和朗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教学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首诗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2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是学习古诗,理解古诗,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2、图文结合法: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我校“1241”课改航模设计,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具体实施如下: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还来了一位了不起的客人,想不想见见他?(出示“尧”的图片),知道他是谁吗?他叫“尧”(出示带拼音的“尧”字)指名拼读,齐读。尧是我国上古时的帝王,是他把一年分成了四季,他还把帝王之位让给了一个叫“舜”的有才能的百姓,他的宽广胸襟让后人无限敬佩。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位值得骄傲的祖先“尧”吧!和老师一起写写“尧”,学生书空。

3、板书:春晓,春晓不仅是一个词,它还是一首古诗的题目呢!一起读一读题目。你能说说“春晓”的意思吗?(春天的早晨)。

过渡: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的?我们一同去看看吧!

(出示古诗)这首诗熟悉吗?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简介作者: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他写了好多描写山水和田园生活的诗,表达自己对人生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既然大家都会这首诗,我们就比比看,谁读得好。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自学提示:

1、读一读:借助拼音自己练读古诗,要注意诗的节奏。

2、学一学:画出生字“眠”,和小组同学一起记住它。

3、划一划:划出不理解的字词,试着和小组同学讨论解决,如果讨论也解决不了的,用“?”标出。

4、想一想:这首古诗写了什么?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过渡:大家认真专注的学习态度值得表扬,此时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古诗练读得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吧!男、女生各推选一名代表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这首古诗写了什么?(学生畅谈)相机理解诗句: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2)你能想像一下会有哪些鸟在叫吗?(黄鹂、麻雀)它们都是怎么叫的?大家来模仿一下吧。睡了香香甜甜的一觉,起床后,到处都听到鸟叫的声音,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开心、舒服)那么你能把这句诗高高兴兴地读出来吗?(你有六分高兴了、你有八分高兴了、老师觉得你十分高兴)老师可以来读读吗?(师读)大家一起来像老师这样高高兴兴地读吧!(男同学来一遍女同学来一遍)老师不仅听出了大家高兴的心情,还听出了大家对春天的喜爱!

(3)现在请大家像诗人一样,闭上眼睛睡觉,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播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于是,你触景生情,吟诵了一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早上,孟浩然听到了百鸟争鸣非常快乐,他还看到了什么?(花落)。

(2)春天的时候,花园里的花本来是怎样的?(播放春天鲜花灿烂的画面)(春暖花开柳绿花红百花齐放鲜花盛开五颜六色万紫千红)可是这样的美景却不见了,第二天早上,孟浩然醒来,看见花园里的花怎样了?(落了)播放满地花瓣的图片)。

(3)看看花落了多少?我们来数一数,一、二……数得清吗?花落得太多了,数都数不清,这就是——花落知多少。

(4)看到花落,你的心情怎么样?(很可惜)你能通过读来表现出这种心情吗?诗人喜欢春天,喜欢花,看到昨天还是百花齐放,今天却是花落满地了,就觉得太可惜了,于是难过地说——花落知多少。(生有感情的朗读)。

(5)花为什么会落下来呢?诗中有句话告诉了我们,谁来读这句话?(夜来风雨声)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句。(评价:这风雨正在打在花儿的身上、这风雨把花儿打落八九朵了、这风雨把花儿打落十几朵了、这风雨把花儿打落了一大片了)就是这风雨,把花儿都打落了,多可惜啊!老师也想来读读,可以吗?(师读,生给掌声)为什么给老师掌声?你能像老师这样读这句诗吗?(我听出了你对春天、对花的喜爱,花落了让你很心疼)(花落了你觉得很可惜,你也很爱花)男同学来读读,女同学也来读读(风雨把花打落了,大家都觉得那么可惜,我们更不能故意伸手去摘花了,我们要把花的美留在枝头上)。

小结:春天是美丽的,春天是令人喜爱的,但是春天也会像落花一样流逝,所以我们要珍惜春天,珍惜时间。

(四)拓展训练放眼航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春晓》,不仅学会了诗中的生字,还和诗人一同领略了春眠香甜,鸟鸣阵阵,雨过天晴的春晨美景,生机盎然的春天多么令人向往!课后,同学们可以给这首诗配幅图画,也可以把诗编成小故事讲给家人听,喜欢写字的同学还可以把它写成书法作品,你还可以这样,(放《春晓》歌曲)学习唱一唱这首诗。好了,伴随着欢快地歌声,让我们到校园中,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春天吧!

小学语文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区别形近字、我能填、我能读三部分,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中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完成“万花筒”、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读、议、做,完成语文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习男孩在失败面前的勇气和毅力。

4、教学重点:积累词语、我能读为本节的重点。

5、教学难点:根据图画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对“知识万花筒”、积累词语将采用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法;为突破难点,我会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将读、议、做相结合,以活动和展示贯穿整堂课,寓学于乐。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区别形近字”:在教学这个版块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读、写、比较、区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必交给他们知识更加有长远的意义。

2、教学“我能填”:这一板块重在让孩子们通过发现成语的规律,激发他们积累成语的兴趣。然后通过拓展,积累更多的词语。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积累,积累对于孩子们的写作、阅读理解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想,语文老师应该更多地重视孩子们的积累。

3、教学“我能读”: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多孩子能够从文段中获得一定的信息。但是,在平时课外阅读当中,很多孩子都是囫囵吞枣,最后雁过无痕,什么都没得到。所以,我想,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孩子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通过勾画,标注等方法去把握课文,向孩子们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从而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4、课时作业。

《站起来》中作者把小男孩摔跤时的动作描写写得很生动,我布置学生学一学这种写作方法,试着写做某件事的过程。这样,读写结合,让学生通过仿写,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我认为,这样对于孩子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小学语文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篇九

本组教材围绕“多彩的春天”编排了一系列描写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美景图文,描写了春天的人、景、事,并针对春天的话题对孩子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柳树醒了》这篇课文既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诗歌描写了春雷把柳树叫醒、春雨给柳树洗澡、春风为柳树梳头、春燕和柳树做游戏、小朋友陪伴柳树一起玩耍的情景。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想象丰富合理,弥漫着逗人的童趣,有利于启迪孩子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想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春天大自然的美好,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欣赏大自然的美和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我把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朗读来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感悟春天的美;学习用优美的诗句来描绘春天里的美好事物作为本课的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学习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解与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情境创设、情感朗读、合作表演、直观感受、文本扩展”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语言是零碎的、不规范的,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感悟、积累语言。因此,我和孩子们选用了“复习旧知,积累词语——观察图片,引入课题——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细读课文,指导朗读——拓展阅读,深层感悟—学编诗歌,理解运用——欣赏《春天在哪里》”的学习方法,使孩子们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培养熟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说流程。

(一)复习旧知,积累词语。

1、认读词语,说自己的发现。

2、说出一些描写春天的词语。

(设计理念: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只有多积累优美的词语,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

(二)观察图片,引入课题。

1、引导看课文主题图。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2、指导读题。

3、学习“醒”

(1)交流“醒”字的识记方法。

(2)你们的认字方法都不错,谁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醒”呢?

(3)每天早上,都是谁怎样把你叫醒的?

4、看题,质疑。

(设计理念:通过看图,整体感知单元主题——春天,在课题中学习本课的生字“醒”,分散识字,有效降低识字难度。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想,都是谁来叫醒了柳树?在书上圈注出来。

2、生交流。师板书:雷、雨、风、燕。

3、指导书写“春”字。

(设计理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相机指导书写“春”,低年级写字指导,尽量做到分散完成,每课时完成一部分,这样更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春雷、春雨、春风、春燕他们叫醒了柳树,那他们是怎样叫醒柳树的?相机学文。

(设计理念:抓住文中的关键东西,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同时为后面的写话做好铺垫。

(五)拓展阅读,深层感悟。

读儿歌,说说谁也醒了?是什么样的?《迎春花》《春天到》《滴答滴答下雨了》。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规定,而我们班的孩子,大多达不到这个阅读量上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勤于观察,善于表达,并注重知识的拓展迁移,使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在学完了这篇诗歌之后,我适时出示与春天和柳树有关儿歌,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春的无穷魅力。

(六)学编诗歌,理解运用。

(设计理念:语文的学习,就是语言运用的过程,只有孩子们学会了运用语言,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语文。在学习中,孩子们参与并快乐着,从他们眼睛里折射出的画面,比诗更蕴含深意。因为,一颗孩子的心,就是一篇童话,一个孩子的眼里,就有无数首优美的童话诗。)。

(七)欣赏《春天在哪里》。

小学语文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篇十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磁器口。”

“磁器口我去耍过一回。”小萝卜头又问特务,“不是近处的山,我说的是那边,白云底下的山那边!”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刚刚转回头,要说什么,突然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

“哟,你看!”

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了蝉翼般纱巾。这虫子纤细而温柔,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

又飞来一只,它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哟,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摸口袋,摸出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送给小萝卜头。小萝卜头打开火柴盒,把虫子放了进去。他正在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

“飞吧,你飞吧!”

虫子终于轻轻扇动翅膀,飞起来,缓缓飞出栏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小萝卜头高兴地拍着手叫: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

“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小学语文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篇十一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保护环境”。课文通过一个小村庄从环境优美、可爱到最后被大雨和洪水冲毁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依据文本特点、单元训练重点、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材虽短,但语言朴实,含义深刻,所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应作为教学重点。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课篇幅短小,语言简洁,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课堂教学的始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本课设计中,我通过观察、谈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以求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采取自主、想象、交流把“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作为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板块进行教学。

板块一创设情境,感受小村庄的美。

我用课件出示“美丽的小村庄图”,引导学生描绘小村庄的美丽。学生可以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看着画面,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描绘小村庄的美丽。此作法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的“美丽”给自己带来的那种震撼的感觉。后来小村庄被砍伐、被洪水冲走的情景,也都设置了图片,让学生心灵与村庄的前后情景进行心灵碰撞,这些情境图片让他们积极地融入角色,走进文本。

板块二感情朗读,感受小村庄的毁灭。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确,书是学生读懂的,不是老师讲懂的。老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因此,在“感受小村庄的毁灭”这个板块中,我主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有全班读,男女生读、个别读,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使其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提高。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悟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保护环境。

板块三加强词句训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本文的许多句子含义深刻,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句式训练,在训练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体会,树立了环保意识。两次句式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村民们对树木的随意砍伐,从而造成最终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结果。

板块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适度的拓展延伸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升华情感,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中。在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消失了,只剩下这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你得到什么启发呢?”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争相发言。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读读自己收集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然后观看我收集的环境污染的图片。在学生情感的波澜汹涌澎湃时,我鼓励学生设计一句环境宣传小标语。在最后的课后作业,我要求学生回去调查家乡的环境保护情况,把这节课的学习引向了课外,让语文学习和生活连在了一起。

五、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美丽森林郁郁葱葱。

(空气清新甜润)。

小河清澈见底斧头什么都没有了。

天空湛蓝深远。

小学语文小萝卜头的故事说课稿篇十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二第一文库网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识字8》。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识字课文。通过朗朗上口的谚语的形式,要求学生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北”、“南”等5个生字。

本课由五句谚语组成,不仅形象地介绍了一些简单的天文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还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谚语这一中华民族古老而质朴的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和积累谚语,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初”、“眉”等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北”、“南”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和了解谚语的美。

3、有主动积累谚语的愿望,能在积累谚语的同时增长知识。

(三)重点、难点:

1、了解谚语意思,懂得自然常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发现科学。

2、学会本课的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具、学具:

1、课件。

2、识字卡片。

(五)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谚语写在卡片上,并读读,想想读了之后,你知道什么。

2、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次。

二、说教法、学法。

识字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字,还要教给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因此,拟定了以下教法。

1、情境导入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独立识字能力。

三、教学程序。

按照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程序:

1、动画引入,激发兴趣。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识记生字,正确书写。

4、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5、拓展延伸,交流积累。

一、动画引入,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动画(动画:正在搬家的蚂蚁看见小白兔,立即对它说:“小白兔,快要下雨了,快点回家吧!)小朋友,是要下雨了吗?你从哪里知道是要下雨的?请你告诉小白兔。(学生自由说)。

2、揭题。同学们真聪明!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发现一些很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就根据这些自然现象编成一句句谚语,这些谚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常识,又好听又好记。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些谚语,看看你们从中发现哪些有趣的自然常识。(贴卡片:识字8(谚语))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让学生打开书本134页,自己读读课文,把预习时画出来的生字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读)。

[因为“读”是学生学习的语文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的最好方法。所以这一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自读,还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识记生字,正确书写。

1、放课件(小白兔说:小朋友,谢谢你们帮忙,你们想不想去看一些有趣有自然现象呢?(想)如果你们都认识、记住这些生字,过了“识字关”,我就送你们去。

2、师:同学们有信心吗?(有)昨天同学们都做了预习,读了课文,记了生字。现在请同学生们用“识字大转盘”向伙伴展示一下,你记住哪些生字,是怎么记住的。(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4、课件:小白兔说:“小朋友们,你们真棒!把生字都记好了!请上车。”(车开了)路上燕子拦住了去路,它说:“小朋友,听说你们想去看有趣的自然现象,是吗?(是)如果你们能写好下面这些字,我说让路。

6、写字有什么要求呢?

学生练写,老师巡视指导。展示评议。你认他写得怎样?好在哪里?哪里不好?

四、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过渡:课件:小燕子说:“小朋友,你们写得真好!祝你玩得快乐!”展示多幅自然现象。

1、师:你们想知道这些图中含有哪些谚语吗?(想)那么你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和哪幅图相对应的?而且读的时候要把每个句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谁来说说。(出示插图)。

生说:我读懂了------。

------。

生问:我不知道“北斗七星”是怎样的?

------(结合课件说明理解)。

4、除了蜻蜓外,还有哪些动物与下雨有关呢?(燕子、蚂蚁、鱼)。

5、师:我们来对对子读课文,老师读前一句,同学们读后一句。师生对读。

6、能把课文背下来吗?(能)能背的请站起来背。(学生背)。

五、拓展延伸,交流积累。

1、(出示课件:拓展延伸,交流积累)昨天预习时,同学们都有收集谚语吗?(有)请在小组里把你收集的谚语告诉你的伙伴,并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来的。

2、小组交流,教师巡察。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把知识都掌握了。

七、布置作业。

1、下课后,跟你的好朋友交换谚语卡片读读。

2、回家后,把你今天学到的谚语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收集其他谚语。

八、说板书设计。

这样一来的板书设计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既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作”,同时又以形式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的审美情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