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学习文言文汇总(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3:47:41 页码:11
2023年学习文言文汇总(汇总8篇)
2023-11-11 13:47:41    小编:ZTFB

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逻辑梳理,是我们书写文章时经常遇到的问题。的写作需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清晰的结构安排。通过观看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学习文言文汇总篇一

1)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a.变单音词为双音词;b.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c.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学习文言文汇总篇二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学习文言文汇总篇三

中学文言文历来困难重重,一是因为文言文历史久远、行文简练、典故众多,与现代汉语在词义、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别,学生难以理解掌握。二是因为应试的需要,教师基本上是串讲到底,文言文学习给学生的印象便是枯燥的翻译、背诵、默写,学生完全被牵着鼻子走,他们的主体意识被冻结,不能在阅读中体验到快乐,久而久之,兴趣荡然无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原本温暖平和朴素可亲的文言经典,似乎已变成冰冷的高阁之物,学生们不得不敬而远之,甚至惧而远之。三是因为功利的当代人认为,有那么多新知等待我们去学习,文言文对我们有什么用,所以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原动力。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作了一些思考和尝试,以求摆脱文言文教与学的困境。

一、讲出文言文的多种价值。

首先,认识文言文的文化价值。五千年来,炎黄子孙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得到了完整而有序的保存,主要依靠文言文。例如《论语》《孟子》记述了儒学思想的核心,两千年来深入中国人血脉,成为中国人的生命底蕴,构成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可见,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绝不仅仅在于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而是因为她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记忆,这记忆很大程度就来自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才能薪火相传;轻视文言文,将导致民族文化记忆的缺失,而失去民族文化记忆,我们民族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因此,学习文言文就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多读读李白的诗、东坡的词,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学生会深深地意识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语言。

其次,认识文言文的教育价值。教材文言文多是经典之作,歌咏山川,记述经历,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丰富阅历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东江边长大的学生领略到塞北雪景的壮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让学生学会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邹忌讽齐王纳谏》使学生懂得良药未必苦口,委婉规劝是一种处世为人的良策这样,文言文不仅铿锵入耳,更能怦然动心。

再次,让事实说话,认识文言文的实用价值。四川宜宾2·7案中,县公安局副局长郑云,在与一名身捆二十公斤炸药的绑匪进行长时间心理较量时,就是因为当场吟出苏轼《江城子》,触动了绑匪的心弦,从而减轻了绑匪狂躁的对立情绪,最终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经常通过实例告诉学生:文言文学习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

二、讲出文言文的文化意蕴。

教材文言文典雅、简洁、内涵丰富,虽年代久远,却香如陈酒,其中的文化意蕴深厚醇美。

散步古人庭院,认知古人社会生活。教材文言文,窥片言只语,可知古人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

万象万物。例如,从布衣短褐绮绣中,可知穿着者身份地位的差别。元是今朝斗草赢,包含了古代民俗端午节斗草,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会有人也来玩玩斗草:文斗斗智,增长植物学知识;武斗角力,活动筋骨,驱走疲惫与枯燥,快哉乐哉!

品位意象,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力。理解古诗词特定意象的含义,是读懂古诗词的一把钥匙。教材选文中多处提及柳、月等等,于是专门讲讲它们的文化意蕴,便于学生更好理解古诗词。柳亭亭而立,让人产生许多遐想。柳枝柔长、婀娜,随风轻摇,让人觉得有依依之情,加上柳和留谐音,古人自然就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所以柳树常被诗人寄托离情别意。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离愁别绪淡化为柳丝的缠绵挽留。柳树的姿态,也让人联想到女性的柔美,柳树就被拟作美丽的女子。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多种于房前屋后,所以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树较早萌发,与春天同行,所以柳树有时代指春的到来,唐徐夤的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光翠报春归即是。了解柳等的意象,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乐趣,进而有学生尝试在自己的作文中加以运用,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

游山玩水,领悟中国人的山水观。古人将自己对山水的认知与感悟记录在许多篇章中。君子比德,天人合一,就是中国人的山水观。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君子比德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因而我们理解了富春江上吴均的淡泊,庐山瀑布前李白的浪漫,岳阳楼上范仲淹的旷达,郦山脚下张养浩的愤慨。这也验证了天人合一,人在自然中,不是消失,而是和谐共生,延伸拓展。前人昭示给我们这一千古不易的生活态度,其实将漫游大千世界见微知著的使命当作人生的权力,带领学生游山玩水,徜徉于文言文中,也是行使这种权力。

尽管这些思想对于中学生而言有些深邃,但教师还是应该深入浅出地讲解,终有潜移默化的神奇,否则怎知山的高耸,水的幽深。

学习文言文汇总篇四

朱熹云:“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真是一语中的。对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除要求三到之外,还应该授之以法,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

在背诵前先理清内容层次,文言文要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分出部分,分出层次,然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背诵,如《鱼我所欲也》可先将它分为三个部分,中间论证部分有两个分论点,再分两个层次,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可以事半功倍。掌握这种方法可将死记硬背变为轻松的背诵,从而终身受用。

现在同学手头资料多了,会不可避免地让同学们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结果影响了自己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课堂提问来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同学们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先在自读的基础上,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其次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再试着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来学文言文,既可以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文言文,理清文章的大意,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同学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1)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养成结合语境来推断语意的习惯,有助于提高翻译文言文能力。(2)联系旧知识来推断语意。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综合、比较、归类。如学到“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中的“书”可联系到“即书诗四句”中的“书”(《伤仲永》),这样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举一反三,真所谓“温故而知新”。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如保留、删减、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一一对应的原则,力求将所有能够译出的字词落到实处。看懂课文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请教师点拨。在此基础上,再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增补、调配,规范语言。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名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搜集、归类、整理、积累。通过归类、比较、积累,学生不仅能提高文言词语分析能力,还能体会到学会积累所带来的喜悦和益处。

学习文言文汇总篇五

诵读是语文的根本,在现代文教学中,诵读主要是让学生能读出情、读出境,而文言文教学,首先得让学生能够读懂意,才能入情入境,所以,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至关重要的。我想,这一点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非常重视的,各位前辈也进行了各种尝试:采用各种朗读方式,如:齐读、男女声分别读、个别学生读等。我比较喜欢让学生小组合作朗读,他们时而齐读,时而分开,时而接力,时而和声,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又可以形成小组间的良性竞争。我还喜欢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给学生配以画面、视频、古筝古琴曲等,有时也会在名家范读时,删除一段让学生续读,让学生们也过把“名家瘾”。总之,多种朗读方式和手段的使用,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走近文言文,乐于亲近文言文。

我尝试着减轻学生的负担:从初三下来后,我尝试着给初一的学生提纲挈领的讲授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技巧,手把手的交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词语:

从《童趣》开始,我帮助学生一起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文言现象和“之、于、其、以、而、则、为、乎”八个虚词的用法。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独立总结文言现象了,一年下来,八个虚词的几种常用方法,学生们也已基本掌握。每篇文言文讲完后,我都要上一节总结课,让学生小组总结以上内容,然后到黑板板书,每次学生们都是争先恐后,看着学生们为了争黑板上的一席之地而不惜“朋友反目”,我由衷地高兴。

2、翻译:

句子翻译要求“信、达、雅”,我帮助学生将句子翻译,总结成这样几种方法:对译法、保留法、替换法、删减法、增补法、调序法,在实际应用中,随时点评总结,让学生不再单纯地去死记硬背,从最初的丢三落四到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注释的帮助下准确翻译文章,学生渐渐感到翻译句子也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枯燥乏味。

赏美点。

文言文教学不再是读读课文、解词译句那么单一,文言文中有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着瑰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有着令人钦佩的宽广胸襟,这些才是文言文学习真正的“精髓”。不要把文言文教学孤立起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要让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作文教学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把握美点,从而让学生感受美。

1、景美: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精选了不少写景的散文,这些散文用短小精悍的语言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勾勒得细致入微,如临其境。在此次学习中,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前辈,在文言文教学中作出了自己的尝试,对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几点:

抓住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让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的妙处,透过词句的理解,从而用心去感受美景。例如:宋彦琳老师在讲授《岳阳楼记》时,就让学生效仿贾岛和王安石,对文章的三四自然节进行炼字,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所描写景物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品读文章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和现代文阅读、写作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样是宋彦琳老师的《岳阳楼记》,她在让学生赏析文章的时候,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画作描绘洞庭湖的景象,,还有对三四自然节两幅图画的描绘,这种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常用,没想到也可以将它用到写景的文言文教学中,师生可以共同展开想象描绘,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通过比较阅读,抓住景物的特点,领略景物的美。在张国强老师的《小石潭记》中,他将《与朱元思书》和《水经注》里的写水的文字与《小石潭记》相比,让学生在比较中领略水之美,感受古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2、人美:

在课本选取的不少文言文中,都展示了作者的傲气风骨和人性美德,这些应当被我们一直传承下去的,所以,在文言文的讲授中,要将古仁人的警句与现代人生的智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人性美。

四、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以上的三点也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这里,我主要是想说一下,在导语设计时可以借用多媒体的优势,吸引学生兴趣。

在讲授文言文时,我总是喜欢设计一些小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写景的散文时,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文章内容,构思一份导游词,由一位同学主讲,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锻炼他们说话、写作的能力。

文言文表面看似枯燥,但细细品味,却是浓香醇厚的,只要我们老师,重诵读、授方法、赏美点、激兴趣,我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汇总篇六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a、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前:上前,靠前。

b、形容词用作动词。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尽:吃尽,吃完。

2.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走完。

c、形容词用作名词。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2.造化钟神秀(《望岳》)神秀:“奇丽的景色”的意思。

d、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一般来说,其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了。

1.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意为射箭的本领。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出、入:这里都活用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e、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装运土石。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表示行为的凭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糁之(《核舟记》)石青:用石青。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用在动词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f、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g、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学习文言文汇总篇七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学习文言文汇总篇八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一年一度的中考,是走上人生之路的第一个转折点。如何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策略”。制定策略,要在“巧”在上下功夫。其实语文中考并非是高深莫测,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抓住规律,就好像纲举目张,就能“以巧破千斤”,不愁中考拿不到高分。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看,我以为中考语文的四个部分可以这样归纳。积累运用考“准确”,文章阅读考“原文”,文言阅读考“课本”,作文写作靠“立意”。

积累运用是语文学习中最为基础的部分,这部分的试题大多为容易题,要尽量保证答题的准确率。要想准确,光靠死记、死背、下死功夫是不行的,要讲究方法,善于总结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语文的知识点多,面广。我们要自觉地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构成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比如古诗文默写的考查,这部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是熟练地背诵、灵活地运用和准确地默写。背诵贵在坚持,不断反复以加深记忆。名句背诵要联系原篇,对背诵的原句要加深理解,理解后,还要善于创设情境加以运用,还可以对古诗文经典名句所表现的物象、意境和旨趣进行整合归类,按类记忆。比如把古诗名句分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有关“爱国、壮志、惜时,思乡”等等。每类记忆的诗句不要求多,只求典型。光会背诵还不行,还必须落实到笔头上,默写要正确。要注意易错易混的字词,在不断检测、反馈中加以矫正、记忆,从而达到准确无误。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许多同学认为基础知识多下功夫可以保证准确,而阅读千变万化,实在难以应付。尤其是到了临近中考的今天,靠多读书,多做练习是不现实的。如何能使现代文阅读由“没把握”转变到“有把握”上来,建议同学们在平时进行阅读练习时,坚持一篇阅读材料读三遍的方法。表面看读三遍费时间,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第一遍——整体把握全文——确定答题的大方向。如果大方向都错了,那么答题只能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巧用信息整体把握全文。试题的阅读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不可忽略的有用信息。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第二编——找准语句领会主题——检验大方向是否正确。一篇文章的主旨总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显露出来,我们要善于从文中把它挖掘出来(比如:记叙文不要放过议论抒情的语句等),以便用文中的语句来检验答题的大方向是否正确。第三遍——确定区域圈点勾画——找到答案所在地。这遍阅读前,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其实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要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需要强调的是,答阅读题实际上和作文一样,十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因此还要提高答题的质量,提高答题质量的唯一有效办法是先拟草稿再反复修改。

至于文言阅读考“课本”是指中考文言文的阅读考的是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因此我们只要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变文言文为白话文,然后再进行阅读理解,就能巧妙的应对所有试题了。

总之相信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你们的知识会更扎实,能力会有更大提高,中考一定会获得理想的成绩。祝同学们成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