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1:04:14 页码:11
2023年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通用15篇)
2023-11-23 01:04:14    小编:ZTFB

见微知著,总结是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呢?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经验和教训。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一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

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历史事件的要素和阅读及记诵技巧。

1.时间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辛亥革命是l9),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

2.地点有东西南北,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

3.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角。不过,会考要求并不太高,我们祗要熟记重要的历史人物便可以应付考试了。如自强运动的曾、左、李.恭亲王、慈禧太后是必须熟记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冯桂芬则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则一律不记。不同历史人物的生存时代和事迹也应知其大概,才不会张冠李戴。

4.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历史事件的相关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课题的次序;次念某课题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中国的大事包括自强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然后记诵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节,如自强运动分为三阶段,辛亥革命分为兴中会和同盟会两个时期。至於枝节琐事,似非会考的重点。

5.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为例:政治方面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异;经济层面有工业和农业经济的不同、公行制度.贸易不平衡、鸦片贸易;社会因素如英国工商业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文化方面如中国中心主义与英国自由思想的分歧,个人责任与集体负责制的冲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则徐销鸦片.林维喜事件。若能紧记这些重大事情,则对鸦片战争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总之,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历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6.因果关系应建立於史实和逻辑上。因先於果,果后於因,两者要合乎情理。从这一角度看,不应把历史事件孤立来看,如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导致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此后法德关系恶化,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则割地是因,而大战是果了。因此,假如能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举一反三,则事件的因果关系了如指掌,而学习亦事半功倍了。

7.事件的经过祗须记重大事件,如意大利的统一运动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尔的改革和外交,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贡献便可以了。因近年会考并不强调背诵史实,故你只须知道最重要的史实便行了。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二

3)古之成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4)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5)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

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韩非子)。

7)水至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朋友”。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

8)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

10)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

11)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1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4)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15)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

1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7)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1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9)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2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再过100天,你们就要参加中考,接受人生旅途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验。今天,我们离中考决战仅有100天的时间,100天就是100次的冲锋,100天就是100次的拼搏!

100天,很短暂,我们可以让它富有意义;100天,很仓促,相信你会让让它变得更加充实和完美。

同学们:中考是你们人生旅途的第一个加油站,她意味着你们的希望,你们的前途,甚至是命运,挑战六月就是挑战命运和未来,如何在中考中脱颖而出,考出理想的分数,我认为首先要有明确的.升学目标,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中考形势的正确分析。我们要以正常的心态正视中考,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去迎接挑战,这样才能离我们美好的梦想更近一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你就会有脱云见日的狂欢!“三更灯火五更时,正是男儿发奋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相信这些语句在座的每个人都比较清楚地知道它们的含义。为此今天我们在这里特召开誓师动员大会,为同学们呐喊,为同学们助威。在莘莘学子出征迎战之前,我们所有老师,更会兢兢业业,孜孜不倦为大家释疑解难。当你们将要展翅腾飞时,我们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在蓄势待发之际,你们最应该的是放下包袱,充满希望,甩开步子,奋勇前进!我相信6月18、19日一定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日子。“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为了父母殷切盼望,为了老师朋友的无限期望,更是为了自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努力拼搏奋斗,竭尽全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学们,我们在课堂上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听老师讲解,向同学请教,博闻强记,认真思考,要勤学、乐学、善学;课外,我们要带着问题思考,带着任务走路,不能浪费光阴,不能让岁月蹉跎。我们要和其他班级比班风、比学风,和本班同学比刻苦,比用功,来一个勤奋大比拼,来一个刻苦大竞赛。我们深深懂得,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让老师家长们看你们的行动!我们深信你们将决胜六月考场、人生考场!

同学们,在此,我向全体同学提出以下要求:

1、树立目标。

我们的学习并非为现在,而是为将来。树立明确的目标,拥有积极的心态,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不竭之动力。

2、充满信心,我自信,我能行。

相信自己做得到,你一定会做到,能做到。自信是我们永恒的强大精神支柱,它能让我们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3、坚决服从。

中考就是一场战争,惟一不同的是没有硝烟。在战场上,不折不扣的执行命令,是克敌制胜的基础。在备战中考的最后100天,我要告诉同学们的是:不折不扣的听取老师每一节课的讲解,不折不扣的执行老师提出的每一个要求,不折不扣的完成老师交给的每一项任务,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中考的胜利。

4、努力拼搏。

“人工不竭,天巧不传。”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拼搏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用行动来达成目标,让我们拼搏起来,用拼搏来换取快乐,用拼搏来获得成功,用拼搏来赢得尊重!

5、惜时如金。

利用好课余课余时间;加快你的生活和学习节奏。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不放弃每一分每一秒;使自己的紧张起来,不拖拉,提早达到中考前应有的临战状态。

不会珍惜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懂得珍惜时间的人,更懂得时间的宝贵,他将永远领先于别人。

6、自我约束,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把粗心与误差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远离遗憾。

同学们,只要多一分努力,我们就可以走上人生的高速公路,阳光大道;反之,稍有懈怠,我们将步入荆棘丛生的小路甚至是泥潭。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选择前者。

秣马厉兵三个月,敢抒凌云壮志;砥砺磨剑一百天,誓酬蹈海雄心。一百天,愿你们奋发图强,持之以恒地积累,石破天惊地畅想;举胸中豪情,倾热血满腔,与雷霆碰杯,同日月争光,争分夺秒,实现理想!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四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五

我校xxxx届毕业生,是在三年前知分填志愿下招收的。学生基础不够理想,拔尖生几乎没有。进入高三以来,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大。

清醒地认识到困难,但更要迎难而上,勇于突破。基于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目标是:力争今年高考达本人数,在去年基础上,稳中略有增加。

对于高三学生的备考,学校做到:教学管理常态化,励志教育经常化,复习备考系统化,心理疏导及时化。

1、教学管理常态化。

(1)安排教导处一名主任专门联系高三年级,管理协调毕业班工作。

(2)开好三个会,即班主任会,教师会和学生会。

(3)进行教学检查。教学管理人员每天检查班级纪律,教师上课情况,早读课、晚自习教师辅导情况。

(4)随堂听课。教学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具体了解高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复习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和教师进行交流。

2、励志教育经常化。

(1)积极营造备考氛围。高三各班教室拉起彰显班级个性的励志横幅,墙上张贴励志名言,学校电子显示屏上滚动励志名言。

(2)加强对学生励志教育。分别召开高三教师和学生复习动员会,学生的百日冲刺动员会。最近清明节前夕,我们组织高三全体学生祭扫烈士墓,并在烈士塔下宣誓备考决心,激扬斗志。

(3)高三每学期召开表彰大会。对优等生和进步生进行奖励,发放奖金。安排学生代表发言,现场气氛热烈。效果很好。

(4)五月起至高考日给高三住校生免费发放加餐券。体现学校对高三学生的关心,给予学生温暖,让学生释放高考热情和能量。

3、复习备考系统化。

(1)师生人手一本《考试说明》,依据《考试说明》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复习。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第一轮复习是重点。

(2)注意搜集高考信息。省内大型考试,如皖南八校联考,江南十校联考,安徽名校联考,合肥一模二模三模,我们均组织学生参加考试。对于考试分析会,我们均尽可能多的组织教师参加。省内《考试说明》解读会,我们同样组织教师参加,回来在组内传达信息。我们还要求教师关注《新安晚报》上名师的备考指导,《池州日报》上类似的文章。重视市、区高考学科备考会、教研会,积极与兄弟学校教师交流。上学期学校组织高三全体班主任去东至二中参观学习。

(3)适度的训练。除精心组织大型考试外,每周末还对数学、综合进行训练。语文和英语由教师自行安排时间检测。

(4)开设培优班,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学校利用周末,安排优秀教师开设复习专题,给文理科优等生辅导,寻求成绩突破。学校还重视体艺类考生文化课的补缺补差,力求他们的文化课成绩不拖后腿。

4、心理疏导及时化。

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主要还是依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他们对学生更了解,交流起来更方便,也能及时进行疏导。

学校的“知心小屋”本学期开设了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也接受了学生的心理咨询,并进行心理疏导。

我们还在宣传橱窗内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饮食注意事项、考前和考试期间作息时间安排等相关模块,对考生进行系列教育和辅导。

学校的广播站每周在固定时间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和温馨提示,播放“听众点歌”以缓解学生备考压力。

1、学生的备考策略。

大考临近,学生情绪是凝重、紧张和不安。

(1)坚持。教师要多给学生以鼓励,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适时进行表扬。教育学生不要“懈气”。提醒学生尽量和老师沟通,复习中的疑虑,心理上的焦虑都要通过和班主任、老师的交流及时缓解和消除。

(2)方法。

a、重视知识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b、做题后要认真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c、对错题要更加重视分析,掌握做题要领。

d、对于弱势学科,要力争做对试卷前面的基本题,得基本分,不要有明显的“长短脚”。

(3)心态。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让学生情绪稳定地投入到复习备考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尽力缓解和消除学生的躁动、过度紧张甚至过于凝重而失眠的现象。

2、教师的备考策略。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用《考试说明》统领我们的复习工作。

a、引导学生彻底弄清楚高考的内容和难度要求。

b、指导学生了解《考试说明》中的变与不变。学生了解《考试说明》中存在的变化,也就洞悉了今年高考的命题趋势,从而在复习中就有所侧重。

(2)指导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对于常考的题型,要重点指导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做到,平时做过的题型,学生在考场上就力求会做,不丢分。

(3)训练综合科的科学规范答题。要告知学生网上阅卷与平时阅卷的不同,从而提高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

综合科的特点:时间紧,分值高。要注意学科间答题的转换与答题顺序的选择。班主任要听取综合科三位教师对于科学答题顺序的建议,以便统一提供给学生参考。

(4)训练规范书写。

a、要求学生答题用学科专业术语表达。

b、如果答案有几层意思的,要用序号标出。

c、卷面要干净,不写潦草字。

(5)注意调节营造课堂复习气氛。让尤其高考有希望的学生都要待在教室上好课,上好晚自习,使课堂备考气氛浓郁,不致于冷清。班主任和教师要勤到学生中间,让学生复习不感到孤单,不紧张。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六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七

1、排比开头,运用大量意象领起。推荐使用在比喻类话题作文上。比如说生命的养分,你可以描述很多种生命和他的养分形成排比句,(不是让你说树的养分是土啊,人的养分是饭啊,而是要描述,像描绘一幅画一样,比如什么样的树扎根在什么样的土地上怎样怎样,当然语言要优美,尽量把画面营造的漂亮)。

2、设问或反问开头。推荐使用在观点新颖的文章上。最好惊世骇俗,振聋发聩,或者是一般人没想过的问题甚至推翻常理的问题。比如现在都在治社会,你来一句“法制真的是社会的进步么?”,然后说法制的强化意味着道德约束力的减弱之类的,再开始分论点论证。注意:切忌哗众取宠,一定要能自圆其说,并且内容和谐,不能让人觉得你三观不正。

3、新闻开头。推荐使用在现实针对性强的文章上。比如写一篇关于新媒体的文章,你可以说某某地某某因被人肉搜索跳楼啊,或是过度曝光造成抑郁症啊,然后引出论点。

4、由面到点的开头。推荐使用在针对性强、范围小的文章上。比如生命的养分,你可以从整个世界缩小到人类社会,又从人类社会缩小到你自己,都可以,看你驾驭能力。或者材料性作文,比如谭木匠那个,你可以采用让步“且不说他兢兢业业地专注经营,且不说什么什么,单说他对顾客的坦诚什么什么的”。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八

作者:刘长青。

来源:《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第52期。

距离高考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学校备考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一.要求学生就是“四个看与四个度”:一看对近几年高考常考题型的作答是否熟练,是否准确把握了考试要求的“度”——《考试说明》中“了解、理解、掌握”三个递进的层次,明确“考什么”“怎么考”,“学生缺什么”;二看在课堂上是否紧跟老师的思维并适当作笔记,把握好听、记、练的“度”;三看知识的串连、练习的针对性是否强,能否使模糊的知识清晰起来,缺漏的板块填补起来,杂乱的方法梳理起来,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控制好试题难易的“度”;四看练习或检测与高考是否对路,哪些内容应稍微拔高,哪些内容只需不降低,主次适宜,书写是否合理,做题是否规范,是否勤于总结多反思,重在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注重适时反馈的“度”。

二,要求老师:1.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随时扑捉最新高考信息。

2.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距离高考越近,“大考”、“小考”不断,次数过多,难度偏大,成绩不理想;形成了心理障碍;或量大题不难,学生忙于应付,被动做题,兴趣下降,思维呆滞.应及时和学生,多谈心,多沟通,及时疏导。

3.老师还要做到三精:精选,精炼,精讲,精选:上课还是平时练习或测试题,选题时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组的力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贴近高考,克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复习集中几个难点,讲练耗时过多,不但基础没夯实,而且能力也上不去.克服照抄照搬.对外来资料、试题,不加选择,整套搬用,题目重复,针对性不强.否则就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时间浪费不起。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九

宇宙洪荒。

亿万斯年。

四极不张。

一、07年成功的物理复习备考。

在07年高考物理复习备考会上,市教研中心教研员郑老师一再强调:物理复习备考一定要夯实基础,注重落实,强调规范,提高效率。通过高三复习备考会,郑老师亲自把关,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研讨,这种复习备考意识已成为每一位高三教师的共识。07年物理复习备考成功地把握高考复习备考的方向。在枝江一中举行的物理复习备考会中,郑老师推出了三节示范课,其中夷陵中学陈发锐老师主讲《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与07年高考物理第24题具有相似性。郑老师强调对示波器的考查,也正是07年高考物理实验题之一。

二、从高考阅卷看高考物理答题的能力要求与应试技巧。

2007年高考物理试题明显难于去年,平均分肯定有所降低。今年高考物理阅卷工作已经结束,我在阅卷中明显感受到阅卷老师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坚持按得分点给分的原则,工作规范、严谨、公平、细致。根据阅卷情况,结合考生所犯错误,下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1.准确的文字表达是高考得分的基本要求。

我们在高考阅卷中发现,大量的考生写错别字。如第22题(实验题)中,有的考生把“扫描范围”写成“扫瞄范围”、“扫描犯围”;把“衰变”写成“哀变”、“衰减”;“竖直位移”写成“监直位移”、“竖直平移”等等。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规范学生的准确用字,而不应该把它当成是语文老师的事情。

2.规范科学的物理语言是高考得分的基本保障。

有的考生把“动量定理”写成“冲量定理”;明明使用的是“动量守恒定律”而说成是。

“向心力f=mv2/r”写成“向心力f=mv2/r2”;在磁场中圆周运动半径“r=mv/qb”写成“r=qb/mv”;“定律”与“定理”不分。学生在平时的物理学习中,应该掌握规范科学的物理语言,并且要通过训练能够熟练准确地应用。

3.严密的逻辑思维、清晰的物理过程表达是高考得分的关键。

物理第25题共22分,许多考生都能得到正确答案,但真正得满分的考生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物理过程表达不清晰,缺少必要的得分步骤。特别是第二问中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作圆周运动的物理情景的分析,国家标准参考答案附分13分,其中根据题设已知条件求出带电粒子在两种磁场中运动时间分别得2分,共4分;求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作圆周运动所对应的圆心角共得4分;说明带电粒子作圆周运动的圆心在x轴上得2分;再根据对称性说明带电粒子作圆周运动的圆心在x=2a的直线上得3分。而在高考阅卷中我们发现,这13分能够得全分的考生几乎没有。从国家标准参考答案附分可以看出,高考答题应该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在试卷上应该充分展现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对临界状态的判断和对隐含条件的挖掘。这也是在高考物理试题中设置计算题的目的所在。为什么许多优秀考生得不到满分?是能力不够?是思维不清晰?还是物理过程分析不够全面?都不是。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考生对物理计算题的考查功能不清楚,不知道应该书写什么,该怎样书写,存在认识误区,以为把最后的结果写出来就行了。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程重于结果。

4.对事物清晰直白的描述能力是高考得分的基础。

物理第25题第1问中带电粒子打到竖直荧光屏上发亮的范围是从0到2a,而有的考生则描述为发亮光的长度为2a,不具备唯一性;有的考生描述为发亮光的范围为2a,2a可以理解为(2a,0)这样一个点,而不是范围。物理第22题第2问利用验证碰撞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题中需要判断p、m、n三点分别是两小球碰前还是碰后落点的平均位置。很多考生描述不清,读后让人感觉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第22题第1问考查示波器的使用,调节图中波形时应该使用“扫描微调”旋钮,有的考生则写成“扫描”旋钮,也不具备唯一性,因为示波器面板上没有这个旋钮,而关于“扫描”的有“扫描范围”和“扫描微调”旋钮。可见,我们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对物理结果的表达应该做到准确无误。

5.数学工具的熟练应用是高考得分的有力武器。高考物理第24题需要应用等比数列的知识求解,在求最后的结果中,利用对数的方法求碰撞次数比较困难,该题又巧妙地应用特殊值法求解。得到通项公式和临界条件之后,求出经过3次碰撞符合题设要求。

6.解答紧扣题意可以保证尽量不失分。物理第22题第2问要判断三个落地点距o点的距离与实验所用小球的质量是否有关。正确解答应是“op与小球的质量无关,om和on与小球的质量有关。”很多考生笼统回答为“有关”或“无关”导致错误。第1问中使示波器屏幕上出现一个完整的频率为900hz正弦波形需要调节“1k”挡位旋钮,有的考生回答为“1000”则是错误的,因为示波器面板上也没有这个旋钮。可见,得出正确结论后还应该紧扣题意回答问题。

三、近年来高考理综中物理试题特点。

1.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1)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

(2)用能量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上面(1)和(2)两部分的知识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试题在高考试题中所占分值均在70%以上。

2.对非重点部分注重对重要的物理知识的考查。

(1)热学:分子动理论的统计思想、微观量与宏观量的联系、能量分析等(包括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热一律)。

(2)光学:光电效应、干涉和衍射。

(3)原子物理:能级跃迁、衰变规律、质量亏损等。

(2)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

这是重点知识内容,也是学科内综合的生长点。

4.坚持考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叙述并设问,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需要从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再从物理模型的过程特点找到该过程所遵从的物理规律,最后将物理规律转化成数学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

5.注重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原理的考查。

试题的立意与定位较好,一方面可以引导在教学和复习中要重视实验的操作,另一方面是要求实验的教学与复习,特别是验证性实验,不能只是简单的按课本的要求进行重复性的操作,则应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切合中学的教学实际,对中学的实验教学与复习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6.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居高不下。

数学不仅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同时也是物理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近几年来的高考物理试题对应用数学的能力的要求居高不下。“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的主要表现有三种形式。

(1)较繁的字母运算或数字运算。

(2)题目中涉及几何关系问题。

(3)对于图象的要求较高。

7.坚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是学习潜能、创新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目的之一是选拔具有学习潜能的人才和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优秀人才。因此,近两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加强了对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

8.高考试题并不回避成题。

每年高考试题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教材或复习资料中习题的影子。

9.试题的设问具有开放性。

有些试题的内容背景及所涉及到的物理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熟悉的,但设问的角度新颖,这种设问角度的变化,是针对中学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计算、轻分析;重定量、轻定性”等教学薄弱点而来的。

1.处理好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复习的难度和进度,复习过难,复习进度缓慢;复习过于简单,达不到高考要求。

5.落实双基,夯实基础。

(1)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

(2)近期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3)相同考点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

(4)不同题型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

(5)各省试题集中研究——找新意、找动态。

7.加强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1)信息来源:周边兄弟学校的复习思路、资料、对高考的把握;高考试题;物理专业杂志;网上及交流资料;复习备考会资料等等。

(2)对信息一定要加工整理,否则信息太多,打乱仗。

(3)重在平时,重在过程,不要指望摸到高考试题。特别是临近高考,一定要注意信息的筛选和甄别,不要让信息泛滥。

(4)保证加强外出交流,学习.8.重视物理实验(实验专题复习)。

理科综合对实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是“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它包含两个方面:

(1)独立完成实验。

设计实验的能力.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实验设计应把重点放在力学和电学实验上,力学以打点计时器为中心展开,电学以电阻测量为中心展开,当然,还应注意新增实验,如电表改装、导体的伏安特性等.备考建议:1.实验放到章节中复习。2.第二轮复习做专题复习,全面覆盖,重点突出。

9.重视非重点知识,回归课本。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评讲要有“指导性”,指导学生如何审题,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指导分析的方法与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建立正确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一道题目在解答过程中如何尽快上手,求解一道题目过程怎样才算完整的叙述,规范的表述。使一道题在解题过程无懈可击,完美无缺,使人在阅卷过程中有一种美的享受。

(3)评讲要有“诊断性”,分析学生试题出错的原因,找出学生知识漏洞和能力缺陷,如何预防低级错误、非智力因素丢分现象的发生,达到诊断和预防的双重效果。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十

计划就是预先定下来,在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做确定的事。考试前几个月应是在计划中度过,计划可以带来信心,导致心理的安定感。如何做计划?做计划要注意以下几点:1.评估现状和目标,做到心中有数。2.确定阶段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3.长计划,短安排,时间越近越详细。4.计划要切实可行,忌华而不实。

策略之二:检查复习计划。

制订出来的复习计划是否合理、可行,要进行检查,检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作业是否在手忙脚乱的情况下完成?2.是否为没有落实计划而找借口?

3.做事情是否经常虎头蛇尾4.经常犹豫不决,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5.是否发现自己经常在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通过检查,可以看出自己以前的计划是否可行,知道如何来改进复习计划,提高效率。策略之三:制订复习时间表。目前,为学习而苦恼的学生大有人在(主要原因是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其实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这里就有一个科学管理时间的问题,“磨刀不误砍柴功”,越是临近考试,越要给时间梳好辫子,要制定出每周、每日计划以及剩余时间的学习安排。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每天上课、吃饭、考试、睡觉,哪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时间是可以多出来的,要想让时间多出一倍来,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善用整段时间。每早9:25以前的时间,早读,第二、三节晚自习。

2.活用零星时间。躺在床上不可能马上入睡,把白天的知识在脑子里放一遍电影强化记忆。

3.缩短“三闲时间”(闲话:晚上回宿舍、闲事:加餐洗盥、闲思:犯傻)。

4.在不同的时间做最有成效的事情。那些时间用于记忆背诵,那些时间用于做题。具体做法:专门准备一个小本子,以“周”为单位时间,每天晚上把第二天的计划安排好,每周末将下一周的计划安排好,每完成一项就在小本子上将它划去。而要在不同的时间做最有成效的事情,则需要注意科学用脑及合理安排各阶段的复习。

策略之四:注意科学用脑,控制连续复习时间。

有人认为学习时间越长越好,这是不科学的。学习是一种繁重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学习时间过长,大脑细胞就会受损,进而影响学习效率。一般说来,连续学习的时间以40-60分钟为最好。大脑在进入学习10分钟左右时达到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持续时间大约为20-30分钟。最佳状态过后,大脑实际工作效果下降较快,所以当感觉学习效率下降时,就应及时休息。

根据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单调的学习活动中,学习30分钟后,要休息10分钟才能恢复最佳脑力状态;学习60分钟后,要休息20分钟;学习90分钟后,要休息40分钟;学习120分钟后,要休息90分钟。这说明,学习效果不是随学习时间延长而增加的。恰恰相反,连续学习时间越长,效果越差。连续两三个小时不间断地学习,将是得不偿失的。而在休息一二十分钟后再学习,很快又能达到最佳状态。根据这一规律,作为学生首先要重视课间10分钟的积极休息。有的学生不理解课间休息的重要性,下课仍在学习,表面上看起来,他的学习抓得很紧,却不知这10分钟的收获,远远抵消不了同时间的损失。

其次,午间小睡最好能达到60分钟。据2003年6月24日美国《世界日报》的综合报导,由哈佛大学莎拉.梅德尼克教授领导几位心理学家测试发现,午睡60分钟之后的视觉学习能力比不睡者高许多。研究报告中甚至说“从行为改善的角度看,午睡在直觉印象的学习,跟晚上一夜安枕同样有用。”实验显示,第一天有午睡的受试者在24小时之后的记忆力,比没午睡的人强百分之五十。所以如果可能,小睡最好能达到60分钟左右。可在宿舍,也可在教室。

再次,要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在一些学校的成功管理经验中流行着这么一个公式:“7+1>8”,“7+1”表示7个小时的连续学习加上1个小时的体育活动,“8”代表8小时的连续学习,实践证明,参加体育活动的7小时学习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8小时学习效果好。所以,怎么对待每天的课间操;下午的眼保健操和体育一小时活动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晚自习后的体育锻炼也很有必要,但一定要适度。

策略之五:合理安排各阶段的复习,凸显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考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轮(明年3月),二轮(明年四月),三轮(明年5月)。基础知识是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和依据,基础知识的复习不能过分强调记忆,而是强调理解和应用。高考复习要学会面对新问题、新材料、新情况重新整合基础知识。基础不扎实,却猛看各类参考书,或是做各种难题,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效果也不会好。关键是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等。做练习主要是训练应用能力,但不能见题就做,而要精选习题,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做错的题,一定要做错题摘录(错题记录本),并要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重要考试前只需看错题摘录本,就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计划出效率,但如果计划不能按时完成,就如同纸上谈兵,计划也就成了废纸。为保证复习计划落实,可配合一定的心理训练:

1.复习前,赞扬自己。如“我是一个有志气的人,准能完成任务”。当做完一个习题或复习完一个单元时,自我赞扬“我真不简单,我多么认真!”自我心理训练语可以自己设计。

2.休息时,及时暗示。一个小时过去了,大脑有点疲劳,该休息10分钟,自我暗示:“我只休息10分钟,多一分钟也不行。”10分钟过去了,再去复习时,跷起大拇指放在胸前,自我赞扬“我真有志气,很准时。”

3.复习后,自我欣赏成果。几个小时过去了,把所有完成的复习任务放在面前,再一次赞扬自己“我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并用手翻翻复习过的书或做过的练习,自我欣赏“我真行!成果这么大!”再用大拇指自我赞扬一番。半天或一天过去了,洗脸时在镜子面前又用大拇指大大地夸奖自己。是否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心理训练,效果是不一样的。

为了顺利决战高考,希望广大考生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使我们的复习备考劳有所得,苦有回报。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十一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跟着老师的脚步,提高课堂效率,绝不能轻视课堂的作用。

毕业班的老师,尤其是重点中学的老师,一般具有多年的备考经验,每一堂课都是他们的多年心血和经验的结晶,所以复习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好好听好每一堂课。什么叫听好课呢?并不是说整整四十分钟都在听老师讲话就是听好课了,一个会听课的同学必然能够跟随老师的脚步,明晰老师的思路,了解老师讲课的逻辑,抓住这堂课中老师强调的重点,并根据内容的主次做出恰当的处理和安排。

有的尖子生认为课堂上的内容太浅“吃不饱”,于是便在课堂上一心二用,一边听课一边写作业或做其他自主复习,我认为这样得不偿失,即使已经掌握了这堂课80%的内容,在一心二用的低效率课堂学习中,你很可能会错失了另外20%内容,而且这种缺漏很可能永远也补不回来。与其这样,不如一边听课,一边结合老师教授的内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联想,不但可以加深对老师所讲的,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的记忆,还能同时复习联想起来的内容。就拿历史来说,讲到某一时期的政治状况时,就可以联想同一时期的经济、文化、民族、对外交往等情况,讲到某一次改革,可以联想这一改革前后其他改革及他们各自的联系和影响,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随时将知识点联结成线,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网络。

对于文科生来说记忆当然是基础,背课本不仅是第一轮复习要做的事,还是从一进入高三到踏入高考考场前都不能有丝毫懈怠的工作,由于第一轮复习是之后几轮复习的基础,在第一轮复习中背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第一轮复习中同学们一定要保证把复习的'内容至少背一遍,最好两遍,没有这个基础,将来要想提高成绩就会非常困难。有人抱怨背书很难,因为背了后面又忘了前面,永远也背不完。其实背书本来就是在遗忘中反复的过程,忘了不要紧,持之以恒就好。坚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多次记忆之后,脑海深处一定会留有印象,不要小看这一点点印象,这看似不深的一点印象却极有可能成为考场上的救命稻草,事实证明,但凡背过的东西一定会留在记忆深处,在题干的刺激下很有可能重新回忆起来。我建议大家每天每个科目各花20到40分钟来背书,当然,背书并不只是死记硬背,还是要结合学科特点,对于不同的科目,背书的方法各有不同:

历史讲究细节,是最考验记忆的科目,课本中的大字、小字、地图、乃至注释都不能放过,大家听起来可能觉得难以置信,但是我们班几乎所有同学都是这样做的,这也是我们班能在文综全区前十中占据第三的位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是一课一课背的,这时就要求自己首先把这课书从头到尾详细地、无遗漏地背下来,然后整理出一个大纲,例如这一课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对外关系等,根据这个大纲把这一课中的知识主干再强化记忆一遍,最后把容易遗忘的细小知识点如小字、地图、注释等整理出来再背一遍,三遍过后就可以对这课书有比较好的掌握了。

政治则讲究系统化,因为政治得分的高低取决于你所提到的得分点的数量,而要把所有知识点都答出来,除了要记得它们,还要把握这些的得分点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适用的情况,如果你在脑中形成了完善的知识系统,就能由一个得分点联想出相关的得分点。所以,在背政治的时候不能把知识割裂开来,可以把每一课、每一个章节、每一本书的知识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然后按照他们在内容和逻辑上的联系构建成关系紧密的网络,强化记忆知识脉络,达到涉及一点便能联想起整个知识网络的目的。

地理是文科中最具有理科气质的科目,单纯靠记忆是学不好地理的,它最讲究理解和总结规律。地理分为人文和自然两个部分,自然地理可分为地形、气候、土壤、水源、植被几个方面来记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各地理事物上述几个方面情况形成的原因,将这些地理状况与太阳的运动等相关理论联系起来,以理解为主,掌握了其中的规律,要想从一个条件分析出其他方面的情况并不困难。人文地理则可按劳动力、原料、燃料、技术、交通等几个方面来记忆,结合太阳活动规律、大气活动规律等自然规律来记忆。我一直认为人文地理比自然地理难学,因为它非常之灵活,所以在掌握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多读一些相关的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一上高三,恐怕大家的桌面上就堆满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之类的习题,但是面对五花八门的题却又不知该如何下手。首先,我有一个经验之谈:同学们一定要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可能有些同学会认为老师出的题没有高考真题质量高,所以不够重视,其实第一轮复习是分知识点复习的,老师了解我们当前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因而他们出的题目是最切合我们当前的复习实际的,是最能帮助我们掌握知识点、查缺补漏的。另外,第一轮复习阶段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基础上,我建议大家可以针对当时所复习的知识,选择相应的高考题或模拟题进行练习,主要目的还是夯实基础,将知识点逐个击破。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做一些高考真题的选择题,不要太在意错了多少,把错的题目搞清楚,并收集起来慢慢消化防止再错就行了,至于文字表述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天做一些,大家可能会觉得耗时太多,根本不可能完成,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窍门,那就是做大题时大家只要用几个字写出自己想到的答题要点就可以了,重点是对照答案后掌握题目的答题逻辑,找出自己遗漏的要点,并加以记忆。

另外不要以为题目做过就行了,还应该学会复习已做过的题目。这是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工作。复习做过的试卷时,首先只看题目,列一列自己想到的知识点,然后对照答案,检查自己遗漏了什么知识点,接着再对照自己以前答了什么知识点、漏了什么知识点。只有将自己过去的答题思路、现在的答题思路以及标准答案中的答题思路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思路的缺陷,反省总结获得正确答案需要的思路,我们才能吸取经验,不断进步。而这项工作在第一轮复习阶段最好能重复两次。在平时的测验中也一样,每一次试卷发下来,我们都应该按照这个方法将试卷重做一遍,包括每一次阶段性考试,我们也都应该按照上述方法将这一阶段中做过的所有试卷认真复习一次,这是在每一阶段提高自己非常有效的方法。

以上就是我对高三文科第一轮复习的一点心得,希望能对刚刚进入高三复习的同学有所帮助。另外大家在复习时还要注意休息,在充分合理地利用每一分钟的同时,也要保持7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和适当的运动时间,张弛有度才能事半功倍。

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合理运用上述的2014高三复习政治备考策略,在高三的第一轮复习中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把知识学的更加扎实牢固!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十二

语文是个很靠平时功底的学科,所以,突击是不行的,就只能靠一整年的积累、努力才行,从头至尾都不能偷懒,老师让干什么就尽可能都做完,如果哪个方面是弱项就需要和老师交流交流用不用自己再找些题做。

1、基础知识。

平时的训练一定认真、按部就班,一定要攒人品。

(1)字音、字形(第一题)虽总说是必拿分题,但高考还错的学生并不少,只要平时训练跟着认真走、考前扫一眼就够了。

(2)文学常识一般不会出得太刁钻,每次大考前从头至尾过一遍就差不多了。

(3)成语没事翻就行了,不要花费大量时间,因为成语是少有的没有范围的一题,很有可能高考出的有你复习一年也没见过的,很不值。

(4)语基几种新题型,明年也可能再有其他变化,千万别慌,一般新题型都不会太难。

2、默写――更要攒人品。

高三一年中要练无数次默写,一定要认真对待,默写前你一定要自己默一遍(很难做到)。

我因为总会忘记周四早读是默写,所以总打无准备之仗,结果次次都错一堆,也不太认真改错,总觉得到了最后肯定没问题,而事实是高考还扣了一分!

3、文言文。

类似于英语阅读的cd篇,从头到尾都要读。最重要的就是多读,读多了就知道了更多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也就更有古文的语感了,这和英语阅读是一样的。

文言文一共四五道选择,其中有的是错误明显的送分题,但也会有的是比较难的,哪怕错一道也没关系。

从今年起可能加入了翻译题,老师会具体讲翻译的要点,翻译挺难的,一定要多练,掌握技巧,即便扣分也无所谓。

4、诗歌。

无外乎“爱国”“思乡”“壮志未酬”“寓情于景”“借物说理”等,看好是哪类,按老师教的套路答即可。

技巧:注意答题的题目上面可能会有朝代等提示。如:“读下面一首唐诗/宋词/宋诗”等。

5、小阅读。

有科技说明文或者一些较新颖的文章,一定要仔细读,题目不会太难,基本上都是从文章中概括总结出答案,但会出现一些你没听说过的名词,貌似强大,但不能被吓到,要从头到尾读完,总结段意中心意,找清答题区间即可。

6、大阅读。

北京一直没出过小说,如果老师考前没有过分强调就有可能还不出。北京一般都会出抒情散文,或是借物喻理的文章,这是语文卷子中相当难的一道大题,但其中还是会有一些是给分的题。

语文没有哪道题是难题,每道题都会按点设分,其中有一半或以上的点是简单的,但总会有你想不到的点,所以拿不满也很正常,但要尽量争取多拿。

答题的技巧还是根据问题文的内容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在区间中分出层次,一层出一个点,就是答案了。但要注意一般不能用原文回答,要用自己的语言。还有,语文和文综一定要记住多答不扣分!在有时间的的情况下一定要尽可能地写满(当然要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

7、作文。

如何准备?

――一定要多积累论据!各种论据!

论据来源:

1、平时在看新闻报纸杂志或是英语语文阅读时都可以留心一下,有哪些是可以用在作文里的。记住几个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例子,才能用的得心应手!

2、语文书。

年级合出了一本集语文书精华的例子大全,所有事例均出自我们学过的语文课文,但不一定是每个班都会发的,最好向老师借一本自己复印一下,非常有用。

语文书中的例子以古代文人为主,善于写诗人事迹的同学可以好好研究一下。

3、时事。

由于我不太会用华丽的辞藻,对古代文人也没太多了解,不想死记硬背那些句子,所以我的很多例子以及作文都是时事评论类的,像我一样的同学就可以多看看新闻,关注一下最近发生的大事、社会热点,自己没什么想法的就可以看看各大网站的评论员都有什么观点,写了什么文章,自己认同的就可以用在自己作文里,最好是能发现点与别人不同的角度观点,这样文章就会更出彩。

怎么能出彩:

(2)同样的例子,大部分人写了表面的问题,如果你能再深入一步,写出小问题反映出的大道理,会让考官觉得你思想有深度。

(3)文体可以新颖些。

(4)平时的作文统练还是挺多的,这是个尝试的好机会,如果哪次统练有了什么好想法,即便不确定是能得特高的分还是特低的分,还是要尝试一下,如果不敢的话就再写一篇交给老师,总之一定要勇于尝试。当然,在最重要的几次大考中还是要慎重一些,高考也是要求稳的!!

(5)一定要养成改作文的好习惯。

一篇作文不是写完就完了的,我的想法就是,要憋出一篇作文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所以,只要完成了一篇,就一定要改到48分以上才行,这样才有背的的价值,也就是说,这样,以后才有可能会再用到这篇,如果是个40出头的作文,以后肯定永远都用不上了~虽然,改作文和写作文一样痛苦,但是,改完一篇也会对以后写作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个给作文攒rp的好机会!!

8、语文平时学习注意。

语文成绩有可能忽上忽下,所以不要被一次的好或坏蒙蔽,要认真积累,最后才能有好结果。

9、考试时间安排。

基础五题10分钟以内;文言文20分钟;诗歌断句20分钟;大小阅读40分钟;作文至少60分钟。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十三

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许多考生容易在复习公共英语时陷入误区,从而造成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的情况。考试在即,如何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避开误区,掌握有效的策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效果显得至关重要。下文将为考生指出普遍存在的三个备考误区,并针对每个误区提供相应的复习策略。

误区之一,对待课本内容没有鉴别,主次不分。

有不少考生在考前的一、两个月内希望把书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看上一遍。但是,由于课本内容过于庞杂,再加之考生复习任务繁重,所以很难如愿,考生感到“剪不断,理还乱”。即使勉强浏览全书,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所起到的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作用。

课本策略:把教材从厚读到薄。

把书读薄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捕捉书中与考试有关的重点。总体而言,课本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课后注释、课后练习和语法专题。课后注释包括“wordstudy”和“explanatorynotes”。前者针对本课重点词汇的用法加以解释,后者涉及本课的一些难点,两者体现了课文的许多精华。课后练习有许多在题型和方向上和考试并无直接关联,应有所选择。每课练习中的“汉译英”部分对考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曾多次从该部分出过题。此外,语法专题不容忽视,包括讲解和练习两个部分,因为语法和词汇一样都是重要的考核项目。必须要看的范围是:上册第6单元至第20单元(其中第13单元除外),下册分别是第1、3、5、7、9单元的语法专题。

误区之二,背词汇以课本以限。

考生往往误以为课本上出现的词汇都是必须掌握的词汇,而且掌握这些词汇就足够了,其实不然。考试的词汇范围并不局限于课本,而是以考试大纲为准。一方面,课本中有许多词超纲,不要求掌握,故此并不在考查之列;而另一方面,大纲要求掌握的许多词汇课本里没有包括。由此可见,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词汇既会浪费不少精力,又达不到考试对词汇量的实际要求。

词汇策略:掌握词汇应以大纲规定为依据。

这样的词汇手册很容易买到,如果手头还没有,应尽快准备一本。这并不意味着按字母顺序逐页地背诵,而是以此可以明确范围。比如,在做练习遇到生词时可以查阅,如果该词在手册中出现,则要背下,否则,无须掌握。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把每页中自己不熟悉的词做好标记,然后进行重点突破,反复记忆,这样就可以缩小范围,减少工作量。此外,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考试词汇量的特点呈金字塔状。位于塔尖的词汇是少数难词,不易拼写而且释义难记。而这些词出现频率低,考查次数少。位于塔基部分的词汇虽然简单,但却是考查的主体。如英语(二)的词汇量约为3800,其中又包含英语(一)的3000.首先,着眼点应放在塔基部分的词汇上,从拼写、释义、用法等角度全面掌握。以此为基础,再扩展到难词。

误区之三,只重课本学习,忽视实践环节。

不能始于课本,最终又止于课本。在复习阶段,学习重心应该有所转移,从单纯的课本学习过渡到以实践演练为主。考试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尤其是试卷的“readingcomprehension”,“clozetest”,“wordform”和“translationfromchineseintoenglish”等部分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考生在考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考生普遍感到困惑的是,尽管课本能够看懂,可是做题总是出错。还有很多人感觉时间仓促,答不完试卷。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实践。因此,仅仅满足于课本的复习是不够的,这样至多只完成了复习的一半任务。

实践策略:主要精力应投入对往年试题的研究。

纵观多年以来的试题可以看到,公共英语考试一脉相承,有一个显著特点:考查的重点集中,考点的重复率较高。考试的主要范围都已体现于历届的考题之中,因此,回顾是最好的展望。这里建议考生朋友对待每套试题可以分步骤进行。比如,第一步作为模拟演练,在考试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整套试卷。这是为了适应考试而把自己置于真实的考试情境。下一步则是自我评估。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检验答题结果,明确得失,更要分析错误,排除疑难。

从性质上说,公共英语考试基本上属于学业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掌握的情况,范围有限,难度不大。只要考前以正确的思路作指导,多记、勤练,顺利通过考试并不成问题。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十四

2010-2011学亳州二中高三语文组备考策略发言稿“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三年的时光眨眼就过”高一时劝导学生的话,仿佛还在耳边萦绕,然而现在连眨眼的功夫都没有了。怎么办?学生已经冲上阵地,作为老师我们也无路可退,也不允许退。既然要前行,那就要走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为了学生,也是体现自己。下面我就把高三语文组备考策略作以介绍,希望各位领导和兄弟组多提宝贵意见。回顾篇2010年是安徽省高考语文学科自主命题的第五年,也是安徽省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二次高考。今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试题严格遵循省发布的《考试说明》,体现了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等特点,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凸显能力立意,强化语言运用能力考查,关注了现实生活,具有安徽特色。试卷结构、题量和分值配比与去年基本相同。没有出现特别偏、特别难、特别生僻的题,总体难度适中。语用题目在新颖度上稍嫌不足,作文题审题难度较大。下面结合2010安徽高考题题型对试题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不回避热点,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第一大题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材料选自北大哲学系教授张世英的《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引导学生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作理性思考,扣合了当下的国学热。本文所论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传统,命题选用这个话题,再加上这类试题通过对文中基本概念、论述逻辑及所持观点的考查,要求考生在判断过程中进行抽象的概念辨别与逻辑分析,从而获得对事物、现象与思想观念进行联系判断与趋向把握能力的锻炼。这样使解题过程形成辩证思考的过程,有利于考生在解题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自然与社会的各种现象与理念进行综合考查,以及展望判断的思维能力。(二)文言文阅读回归人物传记,未直接考查虚词;诗歌鉴赏选材不回避学生熟知的名家作品,诗文默写形式依旧。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对古诗文识记、理解和鉴赏评价能力。

1、文言文材料回归传记,所选的文言文是一篇浅显的人物传记《贺兰祥传》,文字平实。第4-7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难度较小。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未单独考查虚词而加强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诗歌鉴赏选材不回避学生熟知的名家作品,是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大亮点。诗词鉴赏一改以往的词,选材是杜甫的诗《岁暮》,在近3年回避名家后再次“复古”,虽有些出乎意料,也算在情理之中吧,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杜甫都应该是重点作家。后面设置的两个题目,仍从内容了解和形式(手法技巧)两方面考查。我们认为这一题可以算是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的亮点,因为考试不是要把学生考倒,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只要能体现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规律、各类诗歌的特点、各种表达技巧以及一些大作家的诗歌风格等方面的了解与掌握就可以了。今年的诗歌题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也是一个指挥棒,对学生更是一个福音。

3、诗文默写依旧。仍然沿用08、09年省高考“8选5”的题型,内容都在范围内,题型设置属于名句默写中最简单的一种。这类形式是学生欢迎的,并且今年的默写内容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其中初中2篇,均是诗;高中6篇,3篇诗,3篇文。(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依旧考小说,但探究题有突破。今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素材,选用了我省著名作家许辉的一篇小说,小说的视角是平凡人的寻常事,但小说的内在意蕴丰富而深刻。命题者颇具匠心地设计了四道题--从形象分析、环境分析到对小说要素的全面考量,再到对小说内在意蕴的深刻认识;试题关涉语境由局部到整体,思维要求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些考题是对考生的由表面现象到本质,由直观语言到深层寓意方面的思辨能力的考查、锻炼和提高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14小题探究题的设计:“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本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要求考生对题目提供的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联系自己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见解,这对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要求考生对传统文化蕴含人文精神和民族心理予以思考,跳出以往谈启示的老路。考题内容既涉及传统文化研究中重大命题的探索,又与现代议论文阅读中的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有意无意地形成潜在对照,并和全卷其他试题相应,共同体现出本试卷深入浅出而厚重大气的思考性命题特色。(四)语言运用题稍有变化,但在新颖度上稍嫌不足。语用题15、16题考查字形、成语,没变;17题考查语句衔接,18题考查病句修改,题型改为主观题。这道题是变化较大的一题。在连续若干年的试卷中一直是把17题作为病句选择题的,而把病句修改和语句衔接都放在18、19、20几题的范围内的,发言稿《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不过今年的变化这也只是形式上的,实质是没变的;而且这两个题型也是考纲规定范围内的,平时也都反复训练了。平时复习中也反复给学生强调,语用题是高考试卷上的“试验田”,是最容易出现一些创新题的地方。但今年没有出现是一大遗憾。(五)作文题型稳中求变,且审题难度较大。今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连续了去年的材料作文的类型,但是材料的展现方式由原来的现代文变为古诗词。与去年的“弯道超越”相比,审题难度加大,考生先要看懂古诗,然后立意出题,稍有不慎可能就离题跑题,丢失半壁江山。所以网上评安徽省高考作文是今年所有高考作文题中最难的。今年的作文有几个让考生难以把握的地方: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这是第一步,这一步看似简单,但是却对考生是有一定诗歌鉴赏能力要求的。所以这是今年作文的第一难点。

2、对诗歌蕴涵的哲理的准确提炼。这一步较之第一步的对诗歌表层内容的初步疏通,在难度上有了质的提高,要求考生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要有一定的哲学或理论基础。

3、“这首诗蕴涵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对这句话的理解易产生误解。把这句话的主语的中心语提出来,就好理解了--“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因此,考生要不写走题或偏题,那么就一定要做好至少两个步骤:首先,要对诗歌蕴涵的哲理做准确的提炼;第二步,以这首诗歌中蕴涵的哲理为前提,写哲理带给自己的思考和联想。

4、就本诗的内容及出题者的考察意图来看,对这首诗歌所蕴涵的哲理的把握,关键在诗歌的最后两句,即“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抓住“深处”“浅”和“不深不浅”几个关键词来看,这几个词说的都是“种”什么的前提条件。这样分析就很容易得出本诗所蕴涵的哲理,即“因地制宜”。注意,接下就要结合考生个人理解、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将诗歌中的哲理发散开来,而不要拘泥于“因地制宜”这一个说法。现实篇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是新课程高考第二次命题,当然经验不足在所难免,2011年高考命题必定会纠正今年高考命题的不足之处,借鉴其他新课程高考省市的命题经验,不断完善命题。依据以上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及我们复习备考体会,提出2011年高考复习的几条要求和策略:(一)构建新型的复习模式。2011年高考备考复习,要针对新高考的模式,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构建新型的复习模式。复习适度提前,知新温故并举;活动适度安排,多种课型并行;训练适度强化,整合知能专题。(二)第一轮复习主要抓课本,抓基础,抓方法,抓规律。课本是高考复习的根本,是高考命题的源泉,因此教材的作用不可忽视!今年考题的大部分题都和课本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比如现代文阅读的主观考题中的关于小说考查的形象分析、景物描写、标题赏析,主旨探讨都是平时学习小说时重点讲解的内容,知识和方法都很容易迁移。再如古诗文的考察更直接,文言文比较难的题也就是翻译题,可今年翻译题中能对学生构成障碍的就是“安”“行李”而这两个词在《鸿门宴》和《烛之武退秦师》中都有直接的注释。诗歌鉴赏更是考到的杜甫的常见的诗歌特点和感情基调。无论是使用的艺术手法还是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课本中有关杜甫共同体现的。所以第一轮复习要全面回顾知识,按照《考试说明》考点要求,梳理课本知识点和能力点,构建知识网络。这个阶段是高考复习最关键的阶段,第一轮复习的效果会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在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考生应该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切忌快而粗,多而乱!另外,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第一轮复习时间长,考点多,任务重,记笔记无疑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笔记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本部分难点(哪些不太容易学会在考试可以拉开差距?)(2)典型例题分析(考点,方法,易错点延伸和变形)(3)错题分析(为什么错?错在哪?启示和教训)(4)本部分小结(高考命题趋势,考查形式等),长期坚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提高效率,事半功倍。(三)第二轮复习,主要是模拟训练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重实践,重方法,重过程,重体验,重总结。专项和综合相结合,查漏补缺补差。根据高考的新动向,及时调整训练重点,注创意新题和活用题的出现。(四)第三轮复习,也就是重视最后阶段的冲刺。高考冲刺阶段要坚持“抓大放小,温故自新”的原则,持之以恒地有效复习,不能放弃。所谓“抓大放小”,就是处理好芝麻与西瓜的关系,对中等水平以上的考生而言,复习时要将分值高的且容易抓分的考点狠狠抓住不放,而对少数分值偏低且不容易得分的少数考题,则该放就放,以免因小失大。而对中下等水平的考生来说,每题3分的选择题(共9题)和小型语言运用题(一般3-5分)等好比是芝麻,现代文阅读(主观题部分,25分)和作文(60分)则是西瓜。短时间内想提高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表述能力和作文水平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建议中下等水平的考生在拣芝麻上多下点工夫。西瓜不抱其实也不致于丢,但芝麻不拣则肯定会歉收。所谓“温故知新”,就是处理好题海和暗礁的关系。大量试卷、练习题汇成了题海,使你栽过跟头的题目则是暗礁,比如今年高考作文的审题就是暗礁。一位哲人说过:“令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所以对中下等学生来说,最后阶段“温故”--消灭暗礁、倒出鞋里的沙子,比“知新”--盲目再做大量新题,可能效果更好一些。展望篇2011年的高考越来越近了,学生站在了阵地上,我们老师也开始了摇旗呐喊。明年的高考语文成绩如何,结果证明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但也不能小视自己的作用。如果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自身在学生高考中的作用和价值,下面就谈下自己对复习课的几点感受,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使课堂变成学堂而不是单纯的讲堂。讲什么?讲多少?怎么讲?学生能学会多少?都要在课前准备好,否则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一脸茫然。没有效果的课还不如不上。让方法变的灵活而通用。很多题目都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而这些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老师给讲的深奥了,严肃了,讲话话了,死板了,所以学生也学了,也懂了,就是一遇到考题又不会用。3.使教学过程充满情感、体验和愉悦。本来在应考的过程中学生都很紧张,充满压力,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更不能雪上加霜,怎么办?那就要求我们老师充分利用语文课,把知识生活化,把过程趣味化,把考点生动化。总之,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积累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端正了态度,丰富了情感,升华了思想,这也符合了新课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标。老师们,2011的高考如何,虽不直接取决于我们各位老师,但和我们也是休戚与共。所以我们要想在明年的高考中取得好的效果,就要求我们高三全体语文老师要加强合作意识,注重集体备考研究,多向他人学习,多向专家学习,多向网络学习。多丰富知识,多借鉴方法,多总结经验,多提高能力。想信,有了这些,明年的高考属于我们的学生,也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大家!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高三备考策略发言稿篇十五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可以使用发言稿的机会越来越多,发言稿是在一定的场合,面对一定的听众,发言人围绕着主题讲话的文稿。你知道发言稿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冲刺方法研讨会发言稿:浅谈高三化学冲刺阶段备考策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最后阶段,时间紧张,分秒必争,因此,复习更要首先明确目的和任务,使最后阶段的复习冲刺更具有方向性。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多管齐下:

1、研究近年的高考化学试题,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试卷结构、题目类型、考察方式大体相同,虽然在具体知识点的考察中稳中有变,但对学科主干知识、化学用语的考察是不变的,依然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对我们的冲刺提分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7道选择题的考察内容中:化学与生活、阿伏伽德罗常数、电化学、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有机化学、元素周期律和实验综合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七大题型,这七大题型中又有难易之分,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结合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框架构建和方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在选择题中尽量得高分得满分。

2、对比全国卷和安徽卷的区别。诚然,安徽卷是有着很好的历史借鉴作用,我们不能彻底抛弃安徽卷,但是,安徽卷和全国卷还是有区别的,例如安徽卷很喜欢考察的离子共存内容在近年的全国卷中就比较罕见,如果我们还躺在过去的故纸堆中,用老的经验应对新的挑战,可能就不能得到更好的成果。

3、熟悉考试大纲说明。考纲是高考的依据,高考试题必定会超脱课本,但不会超过考纲,所以,在复习中更要牢牢抓住考纲,体现在课堂上,落实在练习中。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部分,更是需要注意:例如在实验与探究能力中,20xx年考纲只要求“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而20xx年考纲中却要求:“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化学原理和化学方法,能设计合理方案,初步实践科学探究”,这是不是预示着在化学实验综合题中会借鉴曾经的`安徽卷,着重考察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明确了高考方向后,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

1、有选择的讲,有选择的教。

高考中,容易的题和中等的题目占了八成,因此在最后阶段,我们更是注重基础,从中等生的水准出发,合理安排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达标程度和训练量。

我们会认真分析考后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有选择的讲,例如物质结构选做题,针对很多学生暴露出的晶胞计算能力较差,我们专门制作了空间模型,并鼓励学生课下自行拆卸拼装模型,强化空间想象能力,以提高晶胞计算的能力。在实验探究题中,引导学生对许多实验仪器、操作特点进行再认识,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复查,提醒学生对于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强化。

2、有效训练,练到实处。

我们认为有效的训练应突破以下三个重点:

重点之一:有效选择训练材料。精心选择试题,结合实际教学需要采用整卷测试或专题训练。

重点之二:限时训练。从测试来看,有些同学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致使丢分现象严重。所以,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无论是专题训练,还是综合训练,都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重点之三:答题规范训练。目的是纠正答题的随意性和格式的不规范性。每次考试要求学生在卷面上圈划关键信息,考后要求学生回顾答题方法与规范,把答题要点一条一条罗列出来,然后,检查自己的答题,反思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到。评讲试卷中,老师充分利用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标准答案的答题思路,从中找出答题的一般规律,增强学生规范作答的意识。

3、增强信心,反复激励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我们常觉得在高考备考中起最重要的作用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把他们激发调动起来,比我们上多少课更有用。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看法,在高考的最后阶段,学生的心理不可避免的有所波动。因此,我们认为,化学老师也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能把化学学习根植进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认识到他们都能在高考化学上有所作为,能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化学学习心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