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0:55:36 页码:14
2023年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14篇)
2023-11-12 10:55:36    小编:ZTFB

总结是整理思绪和经验的有效方式。写总结时可以借鉴已有范文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但要注意保持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接下来是一些经典总结的文字,希望能为大家在写总结时提供一些启示。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一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6.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8.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9.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0.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1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14.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15.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16.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

17.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二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以”“成”

2、古今异义“险”“穷”“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三

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有些文言语句的标点出现些许差错可以理解,但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应是典范之作,不管从文言句式、篇章结构、辞采修饰还是标点符号哪方面来说,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不应出现差错。笔者发现新编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出现两处标点错误,特分析如下:

这句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与“并吞八荒之心”之间是并列关系(大并列),而前半句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动词短语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小并列),既然大并列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那么小并列之间就应该用顿号表示停顿。这样才符合上下句之间的语法关系,理解时才更明晰。

2.“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句中的“公子贤,多客”表示原因,“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表示结果,这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因果复句,上下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表示。而前一个分句“公子贤”与“多客”之间是并列关系,两者都做了介词“以”的宾语,从层次上划分这个介宾短语要比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小而短,因而“公子贤”与“多客”之间应该用顿号而不是逗号。这样才能与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区分开来,句意理解上也不会出现分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四

——诗经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

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穷困,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流亡,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长余佩之陆离(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固时俗之工巧兮(工巧:古:善于投机取巧今:技艺巧妙)。

3、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动词使动用法,可译为“赶着???走在???”)。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使?.加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

长余佩之陆离兮(长,使?..加长,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余虽好修姱以几羁兮(几羁:名作动,约束)。

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形容词作动词)。

鸷鸟之不群兮(群:名作动,合群)。

屈心而抑志兮(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4、虚词。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唯)。

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

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于彼,在那里)。

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

5、句式。

(1)倒装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吾知:不知吾,宾语前置)。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岌岌、陆离分别作定语,后置)。

(2)被动句。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6、一词多义。

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以为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

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唯,只是)善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

修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美好)。

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五

1.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2.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诸郎中执兵。

5.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6.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7.断其左股。

7.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六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七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其一/犬坐于前。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狼仍从。

从:跟从。

(2)并驱如故。

故:原来。

(3)屠大窘。

窘:处境困迫,为难。

(4)顾野有麦场。

顾:看,视。

(5)积薪其中。

薪:柴草。

(6)苫蔽成丘。

苫蔽:覆盖、遮盖。

(7)目似瞑。

瞑:闭上眼睛。

(8)意暇甚。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9)盖以诱敌。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3.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1)其。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代“两狼”)。

一狼洞其中(代词,指代“柴草堆”)。

以攻其后也(代词,指代“屠户”)。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2)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词,代指“一狼”)。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句末语气助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结构助词,的)。

(3)敌。

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

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4)止。

一狼得骨止(停止)。

止增笑耳(只是)。

(5)意。

目似瞑,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

(6)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狼不敢前(向前)。

(7)以。

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企图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八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浇灌、灌溉。

(2)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3)国人道之。

道:讲述。

(4)闻之于宋君。

闻:使知道。

(5)丁氏对曰。

对:应答,回答。

(6)身亡所寄。

亡:无,没有。

(7)因往晓之。

晓:告知,开导。

(8)若屈伸呼吸。

若:你。

(9)只使坠。

只使:纵使,即使。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3.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求闻之若此(像)。

不若无闻也(如)。

若屈伸呼吸(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4)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十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无可寄托者。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

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31.一狼径去(径直)。

32.屠暴起(突然)。

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猾)。

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跟从)。

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看,视)。

42.积薪其中(柴草)。

43.又数刀毙之(杀死)。

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

47.止有剩骨(仅,只)。

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

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

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

53.只使坠(纵使,即使)。

54.充塞四虚(四方)。

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56.国人道之(讲述)。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4)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6)意与日去。

日:日子,岁月。

(7)遂成枯落。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8)悲守穷庐。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静以修身。

古义:修养身心。

今义: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条。

(2)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行。

今义:行走。

(3)意与日去。

古义:日子,岁月。

今义:太阳。

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十四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