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5:32:35 页码:14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实用17篇)
2023-11-23 15:32:35    小编:ZTFB

有些事情需要我们总结一下,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中的规律和不足。总结的方式和角度多种多样,我们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在下面这些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不同题材和领域的总结写作范例。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一

摘要: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预期要实现的结果,也是一堂课的灵魂和重心,它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等因素,在课案中设计的预期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都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目标似乎是教学实施中必然要实现的结果。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有其必然性,但也不能忽略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偶然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预期要实现的结果,也是一堂课的灵魂和重心,它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等因素,在课案中设计的预期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过于刚性的要求,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大胆质疑,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所谓师生互动只停留在互问互答或指向性启发、诱导的表面,对于学生有创造性的答案因为事先缺乏全面的准备而一带而过,学生大脑里迸发的智慧的火花因为教师缺乏鼓励和诱导而昙花一现,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实则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起到喷氧和助燃的作用。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有其必然性,但也不能忽略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偶然性。善于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中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因势利导,不断延伸、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由学生脑海中闪现的一道光环,引发一场知识的裂变和整合。这样的课堂表面平静如水,实际上在学生脑海中掀起了一场知识的大爆炸,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思考的喜悦和求知的快乐。怎样才能由预设的`必然走向生成的应然呢?本文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需要预设,前面谈到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是一项有计划、有过程、有目的的系统工程。预设性教学目标只是整个教学过程实践的起点,应依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阶段性能力目标、单元教学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但这个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集辐点(射线中心),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通过课堂互动,不断调控适应,由应然导向必然的一个动态过程。教师设计的课堂也应在刚性中容许有一定的弹性,以符合语文课程的内容要求和课堂教学具体化、情境化的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备课在资料占有、信息搜集、内容梳理、细节延展等方面有更加充分的准备。教师准备的课案也许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但它是必要的依托。

预设性目标和生成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带有很强的偶然性,如果教师准备充分、引导得当,师生“交流”、“沟通”效果好,可能是外包含关系;如果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存在缺失,理解深度没有达到,可能是内包含关系,当然也可能是部分重合或互不相关。如图示:

图一中课堂教学预设目标与生成没有对接,教师对课堂教学没有成功驾驭,预期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可以说是失败的教学行为;图二中课堂教学生成包含在预设目标内,且预设目标多而生成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学生接收效果、课后巩固情况的影响,这种情况几乎是常态;图三中预设目标少,而课堂生成多,学生不仅接受了知识,而且能力得到提升,是教学中的最佳状态;图四中预设和生成是一个相对的等量状态,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功教学模式;图五中预设和生成形成交集,但交集大小具有不稳定性,是粗放型教学下的产物。

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目标的完成、重点难点的突破也许带有不确定性,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模糊概念,粗放型的教学正是这种模糊概念下的衍生品。有些地方有些学校硬性规定:严禁教师无教案上课。这种做法可谓用心良苦,但这也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经验的老师进教室前已经胸有成竹,学生可能碰到的难点怎样突破,前后的知识如何衔接,都是有所准备的。甚至开课的第一句也都是有靶向性的,什么地方该启发学生、诱导学生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结果,都了然于心,自然“教案之形在外,教案之神在心”了,讲课的艺术性、逻辑性、指导性也就大大提升了。每次讲完课,教师带回来的是心得、获得,是启发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办法,而不是没有生命力的死教案。因此不拿教案上课的老师未必就不是好老师,好的教案也不是知识的备忘录和细节的罗列,而且这种罗列往往制约着教师的思维,看似一板一眼丝丝入扣,实则亦步亦趋、邯郸学步!因此,“汝果欲教好书,功夫在教案外”。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预设是必然目标,生成是偶然结果,由应然导向必然不能忽略具体课案中的偶然因素,只有充分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要素才是完美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就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备学法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二

(一)以学生为本。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就必须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自觉地学习。例如,在讲散文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主要的线索、中心句以及文眼等。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够养成良好习惯,还能培养分析能力和赏析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

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的民主化,优化语文的教学组织。语文课上,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语文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与时俱进,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活力。

二、讲究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有效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要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地取得实效。

(一)组织小组进行合理的讨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启发性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组内的探讨交流过程中,学生自我评判,自我讲解,相互交流,有时候也争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针对性的启发讲解,一部分学生在教师讲解完后会为自己的正确思维而自豪,一部分学生则会顿感恍然大悟。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总结错误原因,及时地帮助学生巩固新学习到的知识。

(二)让生活指导教学。

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学到死板的知识,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学以致用。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活学活用,就应该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这样能够让知识变得灵动起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细节相联系,使学习过程充满真实情感。例如,我们在学习《徐霞客游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对本地的文化进行调查,促使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样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去解决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将课堂内外连接在一起,促使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教师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准点,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三

论文摘要: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是指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作出切实中肯的分析与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体育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标下,必须进一步拓展体育教学评价的视野,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本文试结合体育课改实践,对体育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简要的阐述。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则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努力达成体育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也是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同时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生学习评价历来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

1.学习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切实可行。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是以目标的达成统领一切的,所以目标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不同水平目标的设置,就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所以说这目标的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作为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载体,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看它是否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选择的内容不仅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平等受益。同时,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也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教师可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劳动,使所选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并尽量做到简单易行,以便学生能在设施简陋的情况下学习与参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

2.1对教师“教”的评价。

新课标强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施教学过程评价中,要关注教师的“教”,如:在教学环境的实施中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探索的学习条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和活动的成功感,使学生都取得进步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形成合作与交流、民主、平等的和谐学习环境。在教学方式的实施中是否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体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引导和鼓励他们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否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而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并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他们在探究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是否充分指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之真正受益终身。

2.2对学生“学”的评价。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体育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转向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学生是否真正能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探究思考,有较高的参与热情,有很好的情绪体验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中看到。

2.2.1自主学习。

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是否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方法、手段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评价。有的体育教师仅从表面上理解自主学习,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跟着学生走。如有的教师在上篮球课中,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只是象征性地到每一组辅导甚至把手放在身后站在旁边看着,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由学生一练到底。虽然有的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但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没有思、没有悟也是不行的。所以,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

2.2.2交流合作。

看学生之间在学练过程中能否友好的分工与合作:学生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是否语言得体;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等。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气氛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误解。如有一种所谓的合作,教师先提出问题,马上分组,展开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仅象征性合作一二分钟,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就结束,然后教师拍板定音,这种合作是一种形式主义,其真正意义并没有达到。所以在评价中要注意合作交流的本质意义。

2.2.3探究、思考。

我们可以看学生在学练过程中是否积极地投入观察、分析、对比、探究;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争论;还可以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在有的课中,有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探究,这是没有意义的。

2.2.4情绪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有无浓厚的学练兴趣,对学练内容有无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学练兴趣,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练情绪;学练过程是否愉悦,学练的愿望是否不断得以增强。

2.2.5参与热情。

看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参与学练,是否兴致勃勃地自觉进行练习(学、练、创等);看有没有学生参与“教”,如在小组学练、讨论时给予别人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3.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充分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要看一节课是否很好达成三维目标,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各类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体育技能方面达到教学要求,形成有关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使自己达到适宜负荷,学生练习密度在30%~40%左右,平均脉搏每分130左右。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学生认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进行体育活动,增强自尊、自信,能调节情绪克服困难;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学习,提高运动水和效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标中,学生能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与成功,有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愿望;能正确认识体育活动与健康的关系;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完成体育锻炼。

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促使我们在一线的体育教师不断探索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也是促进我们提高专业素养和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不管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还是在教学中,我们都要淡化形式主义,要很好地把课标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四

初中科学是一门主要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学科,体现了科学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提高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一直是教师所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利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较多的收获,从而充分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指导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去传授学生知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最终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因此,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有效呢?我以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要遵循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对初中科学教学的要求来制订,而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则要以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为前提进行确立。这一点充分地体现了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明确了自己要“教什么”,还明确了学生要“学什么”,使整个教学过程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自然而然地使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例如,在教师准备《力的图示》这一节内容时,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首先,在这一课中,要让学生掌握力的效果与力的方向、大小以及力的作用点的关系;其次,要让学生能够用力的三个要素来表示一个力;最后,学生要能够运用力的三个要素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为什么会不同,以及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关于力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能够有目标地向学生传授力的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有目标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初中科学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明显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入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球的自转》这一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丰富表现形式,为学生制作出一个地球自转的模型。然后再向学生抛出问题,如,白昼和黑夜是怎么产生的?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制?为什么会出现时差的现象等。通过有效的提问,再加上学生对模型的观察,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使学生学习到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并能利用地球自转现象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以素质教育为教学背景的当代,作为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教学策略,使一些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初中科学的课堂上,深入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初中科学在一种科学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发挥它的作用,从而实现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教书育人的目的。初中科学这门学科中,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内容非常丰富,实践性也较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构建出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于丰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一片知识的海洋,让他们自由地遨游,发现科学知识的奥秘,从而喜欢上初中科学这门学科。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还是被动地参与,这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主动去参与这个过程,说明学生的学习情绪是积极的,那么必然会收到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这是从具体的教学活动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技能来考虑的,只有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同时这也是提高初中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所在。

例如,在讲解《代代相传的生命》这一章的内容时,首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学策略,针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生命的概念和内涵,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再引出有关动物生命周期的教学内容,利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一只蝴蝶能活多久?一只海龟又能活多久呢?利用这些问题,说明动物生命周期有长有短。其次,利用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采取视频播放,向学生展现生命的诞生和死亡。最后,再利用探究性的教学策略,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和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组成小组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综上所述,只有提高了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是在确立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全面强化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杨功立。对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性的探讨与实践[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40)。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五

课堂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下列几个基本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阐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建构教学过程以及进行教学评价。

1.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分析教学内容必须先理清、确定知识点,技校专业英语的知识点一般分布在专业术语识记、文章阅读、语言表达等方面。接着,从知识点中分析、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其中应特别考虑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应用。最后是对教材进行加工,根据社会发展动态、学生特点,根据教材存在的难、繁、旧、乏味、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简化、加工,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第一步。

2.分析教学对象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分析是为了了解学生目前所达到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最终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开始前教师做到以下两点,就是对课堂教学设计做好了从实际出发的准备:

(1)分析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水平,掌握这个初始能力,才不至于使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偏离学生实际,导致课堂教学设计无法顺利实施。

(2)对主体进行层次分析。层次分析的目的在于预防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出现片面性。

3.阐明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对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解与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分类。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及动作技能领域三大类。专业英语教学也应该学习基础教育从维度出发,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的编写。目前,大多数技校专业英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编写停留在模仿水平。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教程》笔者编写了专业英语教学目标的例子加以说明:例: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迅速准确地翻译出句子意思。完整的教学目标包含条件、对象、行为及程度四个部分。条件是学生形成某个行为结果时所处的情境。对象是某个、某部分或全班学生。行为是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应该达到的某个能力。而程度就是对学生所应达到目标的标准的具体描述。以上四个部分并无顺序上的限制,可根据教师需要自由排放。

4.制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教学效率为导向,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及教学媒体等措施做出的合理选择、系统决策及综合安排。教学策略的制定应注意:教学策略的执行能否真正在省时低耗中,让学生习得最多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除了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制定专业英语教学策略还须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组织形式。常用的现代教学组织形式有全班授课、小组学习、个别化教学三种。现代化专业英语课堂提倡以自主体验、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组织形式来发挥学生主体性,挖掘学生潜能。教育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2)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技校专业英语选择教学方法的宗旨应该是: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释放压力、积极探究、快乐创造,“在做中学,在学中用,为用而学”。教师可遵循以下几点选择教学方法,力求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是以技校教育目的、技校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为依据;二是以技校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为基础;三是以技校学生特点、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四是与英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等)相结合;五是以教师自身性格特点及特长为前提条件;六是注意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系统、有效地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设计出成功的课堂教学。

(3)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呈现的载体,是师生传递信息的媒介,是教学环境设计的一部分。目前,黑板与计算机多媒体是两大主流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增加信息量等优势。教师设计课件时应针对专业英语特点,变枯燥难学为生动直观、变陈旧脱轨为现代实用、变照本宣科为学以致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黑板可以为学生长时间展示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因此板书设计也是课堂教学设计中必不可缺的部分。

5.建构教学过程

确立了教学目标,分析了教学任务、教学对象,选择了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设计到此仅仅完成了零零散散的组成部分,要想将它们设计成一个整体,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对教学过程进行构建:

(1)根据技校学生自身特点和学习专业英语的认知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各个环节、步骤。

(2)根据技校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科学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处理好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之间的兼容性;同时注意体现教师的“导”、学生的“学”。

(3)科学安排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层面,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连贯性与层面关系;最后简明扼要地表述设计意图及预期效果。

(4)科学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

(5)板书设计。

6.进行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价值判断和评定的活动。评价方式主要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方式。它具有反馈信息、鉴别质量、指导教学新方向等功能。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师知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师,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改革的起跑点,没有教师的精心、科学设计,就没有优质的课堂教学,更谈不上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该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出发,使课堂教学最优化,为专业英语的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六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而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则能使自己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憾,达到发扬优点、修正缺憾的效果,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基本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价。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间的关系,也是学生答问的关键。从课堂教学提问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氛围可分为三类,即积极型、消极型和一般型。积极的课堂提问氛围,它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答问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消极的课堂答问氛围的基本特征是主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答问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它介于积极和消极型之间,即课堂教学能正常进行,教学答问效果一般。然而,课堂答问氛围、情境将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的交流,以致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比如在《水的密度、压强、浮力》复习课中,笔者先出示一段文字:“晴朗的日子,小雪和同学一起到海边玩。在海边,看到海面上漂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轮船。她们赤脚走着鹅卵石,感觉脚有点痛,而当她们往水的深处走时,感觉好多了。”然后问学生:上面的文字中涉及到哪些学过的知识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2.突破难点,降低难度。

为降低难度,使学生跳一跳就够着,同时也促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学习活动中来。设计问题串,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知识难点处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解决他们学习上的疑难困惑,使学生更加准确、透彻地理解知识,应该成为提问教学中最值得推广的手段。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着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寻找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将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设问,也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思考问题时,根据同一来源材料,以比较丰富的知识为依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多角度的变化,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直至真正理解概念并训练学生的思维。

比如例题:小明挑担子,当他在扁担的两端各挂上30n的重物,担子很快就平稳。这时,他的肩膀应放在扁担的什么位置?肩膀所用的力是多少?学生计算出来后,再问:若他在扁担的前端加上50n的重物。请你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帮助他确定肩膀应放在扁担的什么位置,担子才能重新平衡?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1.提出的问题要有方向性。

这是指提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否则,反倒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例如在进行“力”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甲乙两队拔河,甲获胜,是因为甲的力气大于乙的力气吗?学生往往给予肯定的答案。教师可利用两弹簧秤演示给以否定,使其引起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探究动机,把握探究方向。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是确实感到困惑而不是表现形式上的问题,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平时能够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每个知识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准他们的思维脉搏,因势利导,提出恰当的实际问题,抓准问题探究方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问题的方向性,课堂中问题的设计更仔细些,使设计的例题更有效。

2.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刻性。

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或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不容易理解,失去对问题进行分析的兴趣,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相反,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出答案,则学习兴趣将会降低,就会分散注意力。在课堂中尽量避免向学生提问没有深度的、低效的、无用的问题。比如“对不对”、“好不好”、“会不会”等等。学生对这种问题往往会不假思索性喊叫,这样不仅对他们的思维锻炼没有帮助,而且表面上热闹,造成教师反馈失真,影响学习效果。

3.提问时注意提问的平等性。

教师提问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调节与优化教学程序,同时它对教师把握教学进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正因为如此,教师上课时总喜欢让好学生问题,很少提问差生。而教师上公开课时更是如此,教师怎么可能让回答不出来的差生来丢自己的面子呢?这其实是教师的共同心理,但这种心理倾向只能带来一时的表面成功,长此以往必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笔者认为,教师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的优生。应量题难易,选择合适的人回答。如题目较容易,可让学困生来回答,使其在答对后,具有“征服感”,产生向上进取之心。

1.问随脉动,有的放矢。

作为教师要教好学生的关键就是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注意学生的课堂反馈,包括学生上课时的表情变化等。课堂教学反馈,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收、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都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教与学主体双方信息传递和回收都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有能动作用的。而这里所说的课堂教学反馈主要是指课堂提问时,教师对学回答问题后的评价与反馈及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给予反馈。

比如笔者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只是在审题方面还有一点点不足,总体还不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力争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我反馈、评价的机会,如要经常问学生:“你觉得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吗?”“推理过程有没有问题?”同时,还鼓励学生间的互相反馈,互相评价。如“你觉得那位同学的思路正确吗?”“那位同学哪些方面说得好?”等等。

2.反主为客,答疑解惑。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已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课堂提问原则,如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鼓励性原则等,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弊端———学生处于一种“待问”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高超,提问的方式如何巧妙,训练的只是一种机械的“应答性行为”。“问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而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较少甚至极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就是要全面改变这种情况,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

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笔者设计小实验来引发问题。上课开始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写一个字,透过放大镜观看这个字,并改变放大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当放大镜离白纸较近时,看到的字是放大、正立的;当将放大镜与白纸的距离增大时,字变成倒立了;当继续增大放大镜与白纸的距离时,倒立的字会变小。

生:我们想弄清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究竟跟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兴趣激活,学意盎然。

著名诗人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师所提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兴趣也最浓。所以,“种子的萌发”的实验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一下实验材料,然后向学生质疑:为什么沾不到水的种子不发芽?为什么全都浸入水中的种子也不发芽?种子萌发到底需要还是不需要水呢?学生对种子萌发需要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为什么完全浸入水中的种子却不能萌发,他们不能理解,而同时却可以激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巧妙地提问,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中不时地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往往被看成是智慧和创造的象征,它会使教与学之间,师与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因此教师要正确、科学地运用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七

摘要: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互相交流与互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师生的双向交流过程中,提高课堂的提问效果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如果能提出更具生物学特点的问题,不但能有效激起初中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还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生物概念与原理,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好生物学打下基础。

如果初中的生物老师在课堂的提问中一直采用形式单一、耳熟能详的、周而复始的问题提问方式,学生就会产生反感,就会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心不在焉,那么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创造性、好奇心都会被严重制约和压制。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但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要改革一成不变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我们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呈现出应有的新姿态,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提问的准确和科学。

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概念准确,表达明确,不能模糊不清,模棱两可,让学生产生误解,从而无法正确回答。例如,“新生命的起点是从哪里开始的?”这样的提问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如果这样提问“新生命在哪里发生?”就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这就要求初中的生物老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前,要能认真根据教材内容组织语言,做到问题设计既要符合自然科学的事实,又要语言准确精练科学。

2.提问的对象和难易度。

课堂提问中,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问题的难易度、得到的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提问对象。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应该选择那些生物基础扎实,有一定水平的学生进行提问,其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学生明白,生物不是很难学的,只要肯努力有基础就能学会。对于一般难度的问题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学生们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就应该提问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能回答出来,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更好地促使他们学习生物。

3.提问的精与滥。

课堂提问确实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但是要做到恰到好处,问题的提出要少而精,而不是多和滥。问题的提出要做到精,问题的设计就必须准确与科学,既能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又能发散他们的思维。如果问题的提出比较多和滥,就会使学生难于应付,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更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

4.提问的技巧与评价。

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应用一定的技巧,不能每次提问都平铺直叙,让学生没有新鲜感,从而丧失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的兴趣。技巧的使用应能激起质疑意识,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错都要表扬学生敢于回答的精神,敢于表现自己的意识。对于回答特别好的学生也要真心的进行表扬,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回答不理想的学生要适时的给予鼓励和帮助,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保护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1.提问要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在初中生物的课堂导入环节,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承上启下,而且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教授《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时,向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长白山的气温和锡林郭勒的气温是非常类似的,但是二者的植被类型却不一样,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可先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思考后进行分组讨论,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提出的这个问题,不但使学生明确了将要学习的内容,指明了学习的目的,而且还使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交流。即使新课得到了有效的导入,又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提问应掌握提问的艺术及方式。

对学生提问题时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及方式。提问的时候要注意声音的大小、语调的快慢、语气的强弱、态度的变化等。要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信任和关心他们的,只有和学生搞好了关系,成为了朋友,才能使学生敢于回答老师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的答案与教师预想的答案不一致时,应能快速地找出学生答案中合理的部分,给以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而不是不一致时,全面否认学生的答案,从而打击学生的信心和回答问题的勇气。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能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催促他们赶紧答出答案。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是自我学习能力提高的表现。因此,生物老师在让学生学习了某节课的内容后,可让学生针对学过的内容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并相互回答,学会倾听和接受别人的观点,进而使全体同学都能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后,让学生提出来自己没理解或有疑问的部分。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比如“在种植水果的时候,怎样做才能让果子长的既大又甜?”等。这些问题不但使学生更深的理解了教材内容,更使他们感到学习生物是有实际用处的,从而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和研究生物。总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不但是老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体现,更是老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机智的集中表现。有效的提问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环节,离不开学生的配合,离不开生物老师对提问技巧的掌握,更离不开老师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只要我们教师能和学生在提出问题方面能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那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提问的有效性,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叶兴福.有效提问研究[j].青年文学家,05期。

[2]庞薇.对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j].广西教育,期。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八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乘着东风迈出前进的步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空间广阔了,资源丰富了,学生愉悦了,课堂活跃了。我们在看到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应该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些现象还值得忧思,需要对其进行冷思考,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最优化发展、教师的引导作用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下面,就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并肤浅谈几点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认知目标遭遇冷落。

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设置教学目标,目的是唤起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并在教学实践中整合起来落实目标。

由于传统教学受抨击过多,社会、专家不断批判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导致很多教师片面的理解,认为新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要让学生参与过程,结果不那么重要了。这是认识上的误区。

1、基础知识教学走过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将来的的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必定要加强基础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中将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到实处。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把重点落实在课的新颖上,重视课的结构创新,而忽视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落实。如在“生字教学”这一目标实施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在初读环节提醒学生自学生字,而且通过检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生字的读音。在之后的教学中,虽然生字会经常复现,却不引起重视,甚至不再矫正学生错误的读音。这样的教学表面上是重视的,而实际上却是“走过场”,最后学生的基础会越来越不扎实。

2、缺少有效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上,教师总习惯从问题入手,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朗读,体验情感进行有感情朗读,忽视了文本语言表达方面的引导与发现,学生也自然不会去探究文字的表情达意作用。如课堂上很少有教师会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推敲、品味语言。再如“读写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迁移的训练,现在的课中已经不多见了。

3、忽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教学(渗透)。如“标点符号”的知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知识,段篇结构的知识很少在课中被关注。

(二)人文精神强行越位。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具体到“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我们也能看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内涵。分析一下《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和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我们看到,第一学段关于人文性要素体现在“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这些要求都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并从情感层面上促进学生对语文工具的需求。第三学段关于人文性的要素则体现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情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这时已需要学生对文字材料进行综合加工,能否进行有效的信息加工则需要一定的语文理解和运用能力,这说明学生通过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应该能够发挥语文的工具价值来实现文本透发的人文价值。不难看出,因为年龄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在不同的年龄,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不同的内涵,但它又是血脉一体,不可分离的。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学段:用语文的工具价值挖掘、实现人文价值,并使工具价值不断增值;

第三学段:用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实现语文的工具价值,并使其从中获得人文的启蒙。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交融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把握却出现了人文性越位的状况。

1、教学实践从重工具性到重人文性的倾向。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强调“训练”,各种形式的练习贯穿在语文课堂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新“课标”颁布以后,教师听到比较多的是语文的人文性,看到的是“课标”里新提出的“人文性”特点,这种新事物很快就被强化了,为了突出学科的人文性,教学实践从“重工具”转向“重人文”,这又偏离了“课标”精神。

2、对人文性的片面理解。人文性是具有丰富的内涵的,但不部分教师对人文性的理解仍停留在思想性很强的课文主题上。课堂中虽然有了学生更多的读书感悟时间,但教师总自觉或不自觉的把领悟文章的主题作为重中之重来组织和引领。对“人文性”的理解明显是“穿新鞋走老路”,如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引领基本没有顾及,课堂中的人文关怀还不能面向全体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认识上的到位。

3、人文性游离在语言文字之外,与工具性分离。语言文字与人文内涵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离开了语言文字,人文内涵就没有依附,犹如无本之木,最终走向消亡。语言文字必然会承载着一定的情感,蕴藏着人文内涵。但很多教师把这两者独立开来,往往是初步读了文章,获取一些信息后,就围绕“人文”这一“法宝”,天马行空地空洞交流,有时学生信口开河,教师还表扬学生有创意,这是不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也是不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做法。

(三)价值引导趋向含糊。

语文学习主观性很强。面对同一材料,不同主体解读,反应极具个性化。珍视独特与多元,是真正素质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内在要求。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对人的关注,注重每个学生个性充分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过去的那些“教师专制”、“唯一答案”等现象不见了,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了,重视学生的多元理解了。这对于学生成为主体的人、有个性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我们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学不是学生“自然性”的发展,而是追求“和谐”的发展。

1、断章取义,误会《课标》的精神。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多元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但并不是学生怎么理解就怎么对,怎么说就怎么对,它必须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才能适应社会。

2、盲目“多元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

3、对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放任自流。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不能很好地判断学生发言中存在的弊端,听之任之,不能及时干涉,进行价值引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如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的片段: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

生:乌鸦爱动脑,他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乌鸦很勤快,渴了的时候到处找水喝。

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

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挺愚蠢的。

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

(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四种意见大力赞赏)。

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赏识,忽视了文本语境,学生的有些信息完全是凭空捏造的,无依无据地空谈,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

4、缺少正确的引导,造成前所未有的尴尬。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造成价值紊乱,不利于个性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教师作用逐渐虚化。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教学提倡“二主一线”,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新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课堂上,教师努力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可喜的变化。但另人担忧的事随之而来。我们看到,很多时候,老师在发挥学生主体的过程中,自己的有效引导被忽视了。认为生成的课堂是无法预料的,放松了设计上的指导,导致课堂上无从下手,甚至不知道该做什么。以至于学习活动变得效率很低,一堂课下来,目标没有达成。

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任重道远,我们应针对实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力争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实践,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正处于认识上新旧交替的阶段。继续营造学习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氛围,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思考和实践,从而准确把握新理念、新要求,才能有效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科学制定“三维目标”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预设教学活动、诊断教学效果的依据。全面、和谐的目标制定,有利于组织学生体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落实“双基”,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正确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引导正确认识人文性主要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而感性认识来源于对文字直接的印象,基于学生的感性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学生不掌握这个工具,就无法实现人文价值。引导老师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通过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从“会读”到“爱读、乐读”。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整合起来,在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中感受其传达出来的人文内涵,在不断感悟的过程中反观语言文字的作用,如此循环,使学生掌握语言,受到文化的熏陶。

(四)强化学生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言语实践的机会,在对语言的朗读、运用实践中领悟语言表达的规律及其蕴含的人文内涵,在言语表达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学会传达自己的情感。

(五)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激励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理念的落实,离不开教师灵活有效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正确解读文本,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的组织,引导学生去发现。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钻研与预设能力,要为学生提供有结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为学生组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效参与,在实践中领悟、发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第三,要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正确引导的关系。前面提到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问题,也提到了学生必然会在学习中出现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并不一定是合理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该选择大家赞扬、孰视无睹,还是厉声呵斥?从新课程理念的追求出发,显然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并不是赞同,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意见与学生探讨,在交流过程中引领学生修正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呵护了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实现体验的加深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九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基本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阵地,是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但是,长期以来,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未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难以到位。为此,本文就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式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如何优化,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育观念不变,课堂教学优化无从谈起、课改难以实施。所以,要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

1.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核心理念。虽然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在不少教师的眼里,“主导”就是“领导”,课堂上仍然居“统治”地位,学生仍是操纵的对象。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核心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既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起步策略,又是学生自在主体成长为自为主体的终极目标。

2.要确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课改中的重大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与学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下的教学论认为,教学应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互动。课堂教学过程则应当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互教互学的过程。

3.要确立科学、全面的课堂教学任务观。

课堂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任务观是否科学、全面,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任务应该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维度的有效整合去关注学生,实施教学。即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理、自悟、自主观。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地去构建“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自己学会提出问题,自己学会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渠道,也是挖掘、发现、提高学生潜能的出发点。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环节),就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原有不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造,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成为一个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1.导入要先声夺人,引人入“戏”

导入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对每一节课的成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运用多种导入技能,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尤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气势,来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很快入“戏”。

2.讲授要精心安排,广泛参与。

讲授,是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讲析、传授知识、开阔视野、启发思维、陶冶性情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学最中心的环节,教师须精心安排。既要善讲,又要精讲,还要巧讲;既要抓住关键,又要巧妙点拨,还要重锤敲打,以确保讲授内容的顺利完成。

3.练习要形式多样,灵活善变。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进行达标训练,既要切中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又要从不同角度组织练习。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练,也可以是书面练、板演;练的`题目要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练的内容既要有书本知识,又要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善变。

4.结课要收束有度,余音绕梁。

课堂的结束和导入一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和导入相呼应,一始一终,一开一合,共同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因而,教师要讲究结课的艺术性,既要对整堂课的主要内容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给学生精要、深刻的印象,还要起到卒章显志、总结升华等功效;既要保持课堂结构的整体性,收束有度,又要给学生留下思索、回味无穷的空间,做到课虽终而意无穷。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这样才能改变以封闭、单向灌注为主的传统教法,才能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1.着眼于导趣,诱导学生“乐学”

导趣,就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引入主动获知的状态之中。实践证明,兴趣是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它使每个学生能够把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变成最大的乐趣和精神满足。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把学习视为一桩乐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导思,启导学生“活学”

导思,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学起于思”,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规律、提高能力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事实证明,出色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探索奥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质疑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创设一种良好的“问题”情境,来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总结规律,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死学”为“活学”。

3.着手于导法,指导学生“会学”

导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离不开教师的“教”,两者互促互进、共生共荣,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自己要掌握灵活多变的教法,而且要指导学生掌握灵活多变的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但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怎样学”的问题,既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4.着重于导成,引导学生“善学”

导成,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风格和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它是学生形成最优学习方法的途径,是学生“善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控,并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品质和肯于钻研、善于学习的品行,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变“乐学、活学、会学”为“善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施良方.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abstract:reformingclassroomteachingandimprovingclassroomeffectistherequirementofcurriculumreform.hence,thispaperprobesintohowtoachievetheoptimizationofclassroomteachinginthelightofnewcurriculum.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十

摘要::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把握教学目标的三大特点: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必须具体明确,必须可以达成.

关键词::教学目标可完成性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可以用三个问题来概括: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一般可以表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学习检测三大块.这也是初中语文目标教学的宏观结构,三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

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有的直接照搬照抄教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既缺乏对学生学习实际能力的分析,又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致使整个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注定它是一节低效或无效的语文课.

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该把握教学目标的三大特点: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必须具体明确,必须可以达成.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为核心要素所组成的互为依托的双边活动.

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头脑是一个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或是一张纯洁的白板,可以由教师任意刻画涂写.于是在教学中就很容易导致“重教轻学”,乃至“以教代学”,教师就成了无可争议的主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所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是非常形象而又通俗的提法,由此反映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指向学生.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已有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实施目标的过程与采用的方法具有激励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设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确定了具有发展性的阅读教学目标,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那么,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最终就会实现。

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学习的底线,具有教强的可完成性.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是师生间教与学活动的调控器,是教学活动中维系师生互动的纽带和控制中心。制定具体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每位教师在备课时深思熟虑的事情。

“有的放矢”是每一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新课程关注课程目标,更关注教学环节。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的程序化、机械化,有的模糊化、混乱化,……教学目标是一个具有形象生动度的问题,一个选择灵活度的问题,一个深刻和广博度的问题,一个明确和严格度的问题。无一而不足,并行才可前进。比如,我们在教案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目标设计(1、学会生字词。2、正确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重点字词。3、感悟文章内容,领悟生命的哲理!4、学习本文先抑后扬,借物抒怀的写作手法。5、品味本文委婉清新、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从上面设计的课堂目标来看:第一点,目标设置过于宽泛,学生难以完成.第二点,行为动词如“感悟”、“领悟”等词语意思模糊,学生操作起来难度教大.有的老师甚至将它公式化,“放之四海而皆准”,换几篇课文,这套标签贴上去依然可行!

中越容易把握,教学效果也会越好。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指导依据,为学习者提供科学目标性保障.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通常以教案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案上的目标设定就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学习时首先要看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来进行具体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自己学生的能力和学情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了解预期的学习结果,明确学习目标,进行清晰的学习活动。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师生教学行为指向有效的基础。对于每一课的目标确定,除了必须尊重本课教学内容以外,还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使之尽可能地切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难度不宜大,也不能低,要让学生有这样的体会:不上课就没有收获,反之,就会有收获。要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产生心智、技能的变化.

一个个知识点的突破与实现,是教学目标达成关健。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条理清晰,让学生听得清楚,学得明白.比如《看云识天气》一文,我在第二课时重点讲一点,就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我引领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分析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通过反复演练,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潜心钻研,正确得解读文本,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设计,同时能构建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每堂课都真正有所得,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精彩纷呈,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甘华。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十一

摘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要提问,如何设问这非常关键。很多时候我们提问时问题不是直接提出来的,而要设置铺垫。一个好的问题提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关键词:提问;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要提问。但在教学和听课中,我发现有时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可能会目瞪口呆,一时回答不上来。这不一定是学生笨,有时可能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和答案之间的思维跨度较大、关联性不强,学生当然就回答不上来。就好比上楼梯,如果楼梯都找不到或者楼梯台阶太高了,又怎么上去呢?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注意思维的连贯性。就好像上楼梯一样,要注意引导、设置好台阶、铺垫,有意识培养学生动脑、探究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1、由简到难,步步深入。

对于教学内容比较难的部分,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由简到难,步步深入。例如对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二分二至这部分内容,规律讲完、学生掌握后如果问这样一个问题: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大部分一时也很难回答得出。但如果我们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步步深入:

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

从5月1日到10月1日,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

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

这样由简到难,就好比楼梯台阶,一步步拾级而上这个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

2、直观教学,化难为易。

地理事物具有抽象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增加感性认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直观教学优势,突出地理教学特色。直观教学素材既可以是静态的,如教材中或自己收集的各种地理图表;也可以是动态的,如各种动画、视频材料等。对一些抽象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提问时配上相应的直观教学素材,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例如在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时,我就利用flash制作了很多动画,如地球公转、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等,通过这些动画,把原来很难理解和想象的问题直观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

3、以诗激趣,引导思维。

很多地理事物和想象都可以和诗歌相联系。

如果我们设问时把诗歌引入课堂教学中无疑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添砖加瓦,增加不少情趣,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入地理问题中的诗歌很多,如关于季风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关于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规律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关于锋面与天气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于水循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提问中适时引入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摆事实,明道理。

有些地理事实或结论很简单,只要摆出事实和依据,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结论。这时候,老师的讲解反而显得多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提出问题、摆出事实,让事实来说话就可以了。比如在讲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第二点“资源短缺”时,我们就可以首先提问:我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请大家看下面一组数据:每取得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石油kg):中国187、印度132、埃及105、加拿大50、美国35、德国18、日本13。学生一看就可以得出“我国资源利用率低,存在相对短缺”的结论;在讲水污染时,我们可以例举下面一段顺口溜:60年代饮水淘米,70年代浇田洗衣,80年代臭气扑鼻,90年代鱼虾绝迹。因此,对有些问题提出后,我们如果摆出了事实,学生回答时就会有思维的方向,可以一目了然得出问题的答案。

5、讲故事,引人入胜。

有许多地理问题在引入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历史上的小故事联系起来。比如在讲到“大气的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时,我们可以用三国时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的故事引入;讲到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密度流时,可以用二战时著名的“狼群战术”引入……。往往在上课时学生最喜欢听故事,故事一讲,立刻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们如果抓住机会,提出问题,就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一下就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角色扮演,实践出真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进行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到“环境污染”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演出小品《地球诊断记》;讲到“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购物、生产等,明确“我们怎样做才能时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等。角色扮演是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通过它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参与到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行动中去。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十二

新课程倡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贯穿音乐教学始末,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使其置身于音乐的审美活动中体验蕴涵其中的真善美理想境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问题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能给人不同层次的情感。在鉴赏一首音乐作品时,它给学生带来的那将是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碰撞,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分析,使学生身临音乐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内容同呼吸、共命运。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学科所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又是最富情感的,它用特有的魅力净化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启迪着学生的智慧,让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能在音乐的殿堂中感悟艺术、感悟人生。

2.师生互动,注重学生个体性的培养和发展。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新课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与学之间不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而是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一个精讲点拨的指导者的身份,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创造充满音乐美感,有利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探索音乐的奥秘,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最佳的展示自我的学习的平台。

3.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音乐实践、音乐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知道与心理启迪相伴而行,注意把学习方法的理论传授与实际训练相结合。让“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应用”的教学思想融会贯通地应用到我们音乐教学实践中来。为此,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音乐游戏、角色扮演,用学生自己的想象,创造自己的音响效果,从中体会创造想象和演唱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给学生发挥创造的'机会,激发创造的热情。如在课前有目的地播放一首乐曲,讲述一个故事,吟咏一段歌词,请学生为歌曲或乐曲编创动作,或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节奏,或根据节奏编几个小节的旋律,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切身体验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创造美。在游戏中自己去探索音乐.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达到培养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进行音乐创造的目的。

4.通过课外集体活动,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合作式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需要共同兴趣来激发合作意识。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一教学的第二阵地,开展如合唱、乐队、集体舞得便感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群体意识。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团体比赛中,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为了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抹杀音乐能力较弱的学生练习的信心,也不能抑制能力较强的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展开复杂的合作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演奏不同难度的声部,尽可能减少技术上的负担,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所担任的声部游刃有余。这样既增强了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营造了一种和谐、共振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并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培养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完善自身良好的个性。新课程改革,必将带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整体性变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整体推进,它作为21世纪音乐教育的领头军,必将带给中国音乐教育事业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十三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之一。因此,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什么是教学目标呢?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由此不难看出,它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结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如何全面、准确、清晰地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是教师职业的'一个基本功之一。但是课改之前,传统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教学目标表述的含糊性和描述性,缺乏具体性,导致无法测量和具体操作。例如:“理解课文中部分词语的含义”中的“理解”,是如何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或是语境来理解;又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怎样才算是“整体感知”而非“部分感知”。另外,有的老师还喜欢用“了解……的特点”,如何知晓学生是否“了解”?这些目标都是模糊不清,缺乏可操作性。其二、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也是我们的教师通常出现错误的地方之一。教学要求提出的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学习后达到的学习结果的要求。例如:“培养准确、生动的用词造句能力,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针对以上弊病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设计,让教学目标真正起到导学、导教、导测量的作用呢?除了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之外,具体表述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个主体。

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是从学生行为的角度来表述教学目标,表述结果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那就是说只有当学生的行为与教学目标的规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简言之,教学目标要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能做什么,而非教师去做什么、说什么、会什么。例如:“能概括段落大意”,“能说出这个词用的好在哪里”,“能读出重音”等,这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变化,而非教师,倘如此,教师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传统的教学目标表述,通常使用“认识、理解、掌握、领会、把握、培养”等抽象笼统的词语进行表述,从而导致了教学目标含糊不清。无法操作、无法测量。因此,作为教师应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比如:“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默写、背诵、区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结果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由此克服传统教学目标的含糊性。例如:“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解释为什么黑暗的地方不长青草《科学》”。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说明学生做出这些行为的条件。

行为的条件是什么,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包括时间条件、完成任务的辅助工具等。例如:“能够书写生字”这一目标的表述,就可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范字,按笔顺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就指明了如何书写生字。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十四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高职数学课程的理念应体现“三个面向”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主旨,体现世界上相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学课程改革及数学课程标准的共同趋势或先进经验。当前,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数学教育自然也要实现开放。把数学教育置身于国际大背景中,才能避免“数学孤立”现象的发生。当前的国际竞争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的科举考试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数学教育因考试而获得坚实的“数学双基”,却带来“为考而教”的弊病。关注数学课程的实施现状及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反映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具有全球意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教学准备。要处理好知识性与教育性、基础性与先进性、统一性与选择性等多种关系。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本文将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进行作探讨。

二、渗透数学思想,建立数学观念。

当前,国家正在酝酿一场空前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革,我们期待着课程改革,这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提出了挑战。新课程体系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从思想上做好准备,以适应这场改革。

1.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必须注意概念、规律的提出过程,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情况;必须注意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探究活动的'规律、技能和技巧,加强数学方法的训练,从而使数学课程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工具或材料。

2.建立全新的高职数学教学观念。

对高职数学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态度是要建立数学观念。

数学观念是指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要让数学关系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数学学习提倡实践,提倡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但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解决了一道题,解决了一个局部,不代表理解了数学的全部。数学的思想有时隐藏得较深,需要做深刻的思考才能发掘出内在的意义。在数学的各种题目的机械练习中如果只知法则不知策略、只知推理不知道理,那么这时的数学学习就变为了一种机械的、本能的反应。近几十年来,数学课程的内容在变化,数学目标和要求也在提高,数学教学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操作,它具有更高层次的、更重要的方面。例如:对概念的深入理解、思考策略的把握、创新意识的培养、各种技能间的协调等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深入到学习者的内部思维过程考察分析,作出判断;此外还应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目的、动机、态度等等。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根据他们的现状和认知水平,向他们提供适当的认识情境,唤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启发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寻找和建立数学概念、数学模型,掌握数学的技巧和方法,并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随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三、以课程理念为导向,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1.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数学与各专业的联系。

新课程理念,需要我们不断变革高职数学的教学工作,优化课程改革,要与专业设置相结合,调整培养计划,使培养计划进一步适应各专业的特点,改变以往传统的设置内容,重点以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相关专业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主。

可对授课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专业层次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学时,主要介绍高等数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不追求过分复杂的理论推导与过多的解题技巧,重点让学生学会能把高等数学中的主要结论较好地应用到相应专业知识中。

如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授课内容除了讲透无穷级数知识外,可适当增加变换、傅氏变换及拉氏变换的内容,为有关专业课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医用仪器维修专业,常微分方程的有关内容就相对更为重要,可应用于电路图的求解。这样数学基础课程与各专业的联系就更加密切。

2.创设问题情境,推进理念更新。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作为数学的教学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在讲解质量控制有关内容时,首先要设定检验条件、样本容量、检验方法等。

对这类检验,人们关心的是要小于或大于等于提出的标准值。

进而向学生进一步提出单边检验的适用范围,单边检验拒绝域的确定的方法,并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种方法为什么不能完全照搬到其它检验中使用?能否将这种方法加以推广?进而指导学生总结出可以适用的类似的方法。为此,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要让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学从死板僵化变为灵活机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应该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具有高超的驾驭能力和,把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好,能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更注重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创造性思维过程。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要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有许多学生不会从具体题目中概括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同时要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将各种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推广,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一般说来,应注意启发学生领会和运用一些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价变换的思想方法等等。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经历着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我们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可以通过如下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解题和证明定理;让学生回答比较灵活的问题;鼓励学生每解一个问题时要寻求最简单的或独创的解法。在进行上述活动中,不要怕学生出错,要善于利用正误对比,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另外,布置的作业也要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思维活动发现一些新现象、新特点或创造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以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精神,增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使它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新课程理念将对我们当前的数学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学生和我们教师的观念都在发生着一场具大的变革,我们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让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投身到这场变革中去。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十五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据此,我们可以把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界定为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对学生在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发展的期望。

1.教学目标是靠教学活动去实现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作用的发挥是以教师角色转变为前提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要多元化,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咨询者、促进者,同时也应该是教材。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只有扮演好这些角色,才能真正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采用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同。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速度与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学习为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学习方式。

2.教学目标的分类达成。

教学实践中,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人们往往把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领域。一般地,教学目标按时间尺度(纵向)分为(学科)课程目标、模块(分册)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按目标领域(横向)分为(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法)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类。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他们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不同领域的目标是有机的整体,而分类则是人为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机械地按三个领域制定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目标层次越低,如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越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相反,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地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需要的达成时间较长。

就其可操作性而言,时间尺度大的教学目标要比小尺度的教学目标更笼统、更模糊。最小尺度的教学目标,即课时教学目标要具有最大的可操作性。如果课时目标过于笼统,那么它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如有的老师在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教学目标中列出“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合适的,因为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提出这么高的期望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应地,如果将“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认识宇宙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作为教学目标则比前者降低了一个层次,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教学目标是隐性目标和显性目标的统一。

学生的发展是心理发展与行为发展的统一,所以教学目标具有内隐性与外显性,不仅表现为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与心理的变化,也表现为在不易表现于行为的或难以测量的心理变化。如在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鲁教版,模块三,第二单元第二节)教学目标过程中,如果将教学目标之一列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那么这一目标就比较难以量化与测量,如果列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相对容易测量,如果进一步将教学目标定为“养成节约的习惯、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用品”则更具外显性、行为化。

教学目标的内隐性与外显性是相对的,我们既不能为了测量与评估,过分强调目标的外显性,人为地将目标行为化,也不能过于强调情感体验等内隐性目标,而忽视行为目标的价值。

5.教学目标行为要求。

(1)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因而目标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意思就是说,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行为动词要尽可能具体而明确。虽然有些教学目标是难以测量的,但是许多心理变化是可以通过行为体现出来的。为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要尽可能地“具体”、“明确”。如“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要比“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更妥当。

(3)确定明确的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的行为条件可以是“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再如在“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又特殊的行星”这一教学目标中,“运用资料”就是一个行为条件。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定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理想)要求。

6.关注过程目标。

过程性目标即经历(体验)、体验(体会)与探索。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是相对应的。回顾我们教学实践,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只重视结果性目标,不重视过程性目标;第二个阶段是开始认识过程性目标的价值,但是“过程”服务于“结果”,即重视过程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第三个阶段是“过程”与“结果”并重。“过程”的目标是启发智慧的思想与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以及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愉悦与精神体验。

目前,在落实过程性目标教学实践中,存在有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不同。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不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是少数,如何解决这“少数”动而“多数”不动的问题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另外,当大多数学生真正“动”起来以后,对教师课堂组织水平又提出了的挑战。第二个问题是教学时间不够用。一般地,以过程性目标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教学所需时间大约为以结果性目标为主要价值取向教学所需时间的2~3倍。

总之,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向针”,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归宿”,既是一个既定目标,又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既要从学段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制定全面、具体、恰当,并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目标,又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层次性和可检验性,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概念,努力使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十六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明确要求教学要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以高品质的有效教学带领学生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因此,在新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新知;信息提炼,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创新反思,及时总结和升华知识的化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新课程理念要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明确要求教学要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以高品质的有效教学,带领学生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因此在新的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出了如下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情境的设置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等多种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引起联想,启发思维。就情境创设的方式而言,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育对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或用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化学场景,并辅之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置身于化学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创造悬念,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究各种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通过分析《化学》可以发现,教材通过选取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社会经验、实验事实、有意义或有趣的事实、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四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依次为经验情景、实验情景、事实情景、问题情景或综合性情景)。这些情景可有力地激发学产仁的探究动机和探究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为进一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起到定向作用。例如,在学习《分散系及其分类》一节中关于胶体的性质时,课本首先提出问题:“有些液态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与溶液相区分,用什么办法能够将它们区分开呢?”接着通过“科学探究”的三个实验活动,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设置问题来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开展后续探究的兴趣。

2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新知。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己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师生双方都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参与者,其直接作用就在于促成学生的主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化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相交织共同构建新知的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解决化学问题为纽带形成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这种联系中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合谐氛围中促成学生学会学习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在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如,在学习《化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化学实验安全时,利用“思考与交流”—根据你做化学实验和探究的经验,想一想在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将注意事项写在不同的卡片上,与小组同学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班上交流。你能举出经历过或所了解的发生安全问题的例子吗?很明显。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学生明确实验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验和探究的经验,归纳总结目前所学的和以前实验与探究中遇到的“实验与探究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3.信息提炼,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一些化学材料,指导学生选择判断,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加工,提取有效信息。从收集文献资料到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到构建论据得出结论,使学生的阅读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研究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所以信息提炼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4.创新反思,及时总结和升华知识。“创新”是对所学知识重组和改造,以内化成学生新的认知结构:是学生依据有关资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化学事件和现象作出富有个性的认识和判断;也是在己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反思”是师生对课堂行为进行的总结,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师的反思能够有意识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过程作出评判,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新课标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是所突出的栏目之一。“思考与交流”内容的设置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和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思考与交流”栏目设置强调学生自行思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条件。而且栏目强调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伴进行交流与讨论,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同时又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思所想作出反思和评价,如反思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有哪些不足之处?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等。而且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与反思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整、改进和完善。

因此,“思考与交流”栏目很好地“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学生通过反思比较,优化学习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思”实质上是将教师的“学会教学”与学生的“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师生达到共同进步,体现教学相长的真谛。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论文篇十七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制定的,通过教学后学生可以达到并且能够用现有条件或手段测评的教学效果。它是学生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结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具有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策略选择和激励学生学习等功能。

1.教学目标设定应高度尊重学生。教学目标系统中的主体教育的承担者是教师,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学生发展是教学的最高追求和归宿,再加上学生的最佳发展紧密联系着他们自己的基础、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需求和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等,新课程改革的本质特点在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应高度尊重学生的群体与个体。

2.教学目标设定应关注“整体的人”。教学面对的是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由各种素质(如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简单叠加而成的人,这就需要以整体的眼光来思考教学目标,不能把目标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目标上,不能只专注于某些能力的发展,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关注“整体的人”,而不仅是人的各个部分。

3.教学目标设定应更加开放。教师目标不能只以一种预定好的形态呈现出来,还应包括在这种教学相长的互动中设立,并以一种“随机性形态”出来。在这一系统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探究者和引导者,是知识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平行中的首席,学生也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同样是知识共同体中的一员。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开放,不断地保持师生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设定时保持开放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生成。

4.教学目标设定应具生成性。教学目标的本质特点应具生成性,这意味着目标寓于过程之中,在活动中不断生成,一旦过程结束,目标自然达成,这就要求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上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自然进化,充分保证学生的个性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创新思维与行动等多方面朝着良好方向发展。

5.教学目标设定应具有创新性。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阅读学习材料,而是积极性及能力反映,他们会通过自己对知识疑问、对问题关注、对解决行动、对结果评价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创造能力。因而,有选择地设定目标,根据内在过程的把握而创新地设定目标,且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强调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目标的重要弊端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表述上的会知性和描述性而让其无法观察、测量和具体操作;(教学论文)二是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更多提出的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学习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要求。

1.就其可观察性的行为特点,要避免使用描述性词汇,如“掌握”、“理解”、“知道”、“适用”、“应用”等,尽量使用行为动词,如“列出”、“写出”、“解答”、“举例”等。

2.就其行为发生的条件而言,应指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所要求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去评定学习者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如“按照已知条件”、“根据参考书”、“借助英特网”、“按课文内容”、“在老师引导下”、“在四人一组时”、“独立完成”等。

3.就其可接受的行为评价标准而言,目标达成评价应考虑可测性,在表述时可用如“80%正确”、“15分钟内完成”、“至少达到500字”、“误差在2厘米之内”、“提供一篇英语短文,至少找出其中的复合句,再……”等。

4.就其心理变化而言,虽用一些动词去描述,如“记忆”、“理解”、“欣赏”、“创造”,更应加上一些行为性要求。如“完全识记……”“进一步理解……”、“基本掌握……”、“初步应用……”、“灵活运用……”、“初步具有……”等。

三、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1.教学目标设定主要基于教师真正理解本节教学内容。以一堂英语课为例,首先应明白文本提供了哪些谈论角度、哪些主题谈论信息、哪些主题性表达等,再者,应明白文本与课标要求还差哪些支持性资源和语言支架等。

2.对学生需要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比如:一节英语课的某话题,至少要明确落实话题对学生是常见话题还是生疏话题,学生对该话题了解多少;学生在理解话题角度不够全面具体时,可能会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相关词汇和表达量小,谈话和表述中可能会遭遇怎样的语言障碍;为保证顺畅言语活动,在学生活动前教师究竟需要给学生搭建怎样的话题信息、文本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学习支架。

3.教学流程方面应关注的几点。活动形式是否适应某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任何活动如忽视对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体特点高度重视,那将是无效活动、或是说害了学生、损了自己。(1)知识信息是老师硬塞的还是学生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在信息知识自主建构的活动中,多关注一活动设计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活动中到底想让学生干些什么,避免过程就是简单的填补空格,塞给学案内容、学生肤浅表述“我喜欢……”、“我欣赏……”等一些貌似神合的师生互动。(2)每项活动后,行动上真正意义上关注学生活动效果。关注学生能否真正完全识记,能否理解深层含义,能否思考怎样在已知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能否举一反三,还存在着哪些障碍,朝着目标还需得到哪些发展。(3)真正意义上把握学生知识及信息输出的机会。教师过渡到让学生对已有新知识进行运用,进行提高性活动安排或进行各类信息输出时,不能一味以课堂活动时间的预设而转换,需把握好时机,需依据学生对知识生知识认知、积累和信息建构、能力提升等的反馈实况。我们不该赞美现实“优质课”上教师对流程的一板一眼的“掌控”,因为他们形似流畅、富有节奏、环环相扣,缺乏对学生知识及信息输出的真正把握,缺少课堂结构、学生参与活动发展、教师组织学生前行的内在主线。

总之,师生发展与进步存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如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编排,教学板书的运用等,但一切应以课前教学目标为基础、为指向,并共同思考“教学是什么”、“教学目标该怎样去实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