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热门吾国吾民读书笔记通用(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9:27:54 页码:8
最新热门吾国吾民读书笔记通用(实用8篇)
2023-11-12 19:27:54    小编:ZTFB

当我们写总结时,应该以具体的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避免空泛和主观臆断。首先,我们应该全面梳理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学习或生活内容。总结范文中的例子和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总结的方法和技巧。

热门吾国吾民读书笔记通用篇一

《吾国与吾民》是我读林语堂先生的第一本书籍,此后再读《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等等书籍,还是找不到当初读《吾国与吾民》的那种震撼,为此不得不感叹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所呈现的智慧才识。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留学美国和德国,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x大学、清华大学、x大学任教,一年后又成为《语丝》杂志社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1966年定居x,1967年受聘为x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x逝世。

与《吾国与吾民》的初始其实是源于我的好奇,好奇这本反应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性的一本书却是在美国用英语创作,随后才经由中国翻译家翻译成中文的大作有何吸引人之处。

1934年,林语堂先生开始用英文创作《吾国与吾民》,随后赛珍珠的出版公司在美国发行,随即轰动一时,都被西方人认为是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就知道了什么叫“中国文明”。要讨论《吾国与吾民》,那就必须把此书放到当时的一个宏观大背景之下去讨论,这样子方能够体现林语堂先生写《吾国与吾民》的.厉害之处。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动荡的、混乱的,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赛珍珠在《吾国与吾民》的序中也说道:“新时代促各种学说乘时而兴,纷纭杂糅,几乎扯碎了青年们的脆弱的心灵。他们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又来一些共产主义,又来一些西洋哲学,又来一些现代军国主义,实实在在什么都灌输一些。侧身于顽固面守旧的大众之间,青年知识份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精神上和物质上一样,中国乃被动地铸下了一大漏洞。”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时的知识青年很容易失去自我判断,相信所谓革命领袖的宣传,把中国之所以会落伍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外国势力的入侵而不自省。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赛珍珠认为当时对中国的描写,要么苛责要么包庇,能够客观理性地描写中国又语言能力比较好的,只有林语堂先生了。

《吾国与吾民》一书的主体内容,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包括了《中国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的理想》四章,林语堂先生后翻译成半白话半文言文版本,令人读了之后又忍不住再次翻阅。

林先生从中国地域之南北差异说开来,从中国民族之角度入手,细说民族特性。当然民族特性有优劣之分,甚至有些看似民族优点之处往往更加值得当今的我们思考,是优非优?林先生在中国人之德性章节中,一口气写出八章所谓中国人之“德性”:“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不得不让处在现实社会的我们深思,现实社会中,我们弘扬正气,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读《吾国与吾民》,放观当今,我们不得不深思,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但是隐藏在大智慧下的“小智慧”,如果太过,就会变成“恶习”。

现在的中国,正在崛起,很多人仍旧把这种“小智慧”当大智慧,显然要构建更加繁荣的中国社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中国,我们必须要把这种自以为是的“小智慧”从中移除掉,还原一个本质纯粹的中国。

热门吾国吾民读书笔记通用篇二

其实人类退化的信号,倒不在乎龌龊。而却恰恰在乎畏惧龌龊,而且从一个人外表来批评他的体格和品行之健全与否,实在是危险的。

中国人的圆熟非自书本中得来,而出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见了少年人的盛气热情,会笑出鼻涕。

《吾国与吾民》,国学大师林语堂征服东、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这是一部全景剖视国人精神与生活的史诗巨著,品赏浪漫雅致的东方情调,直指国人灵魂的最深处。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很受用。

这本书描写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以冷静犀利的视角剖析了中国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民族形象。

整本书最激发人的地方,就在于林语堂的幽默。从幽默中看到智慧,从睿智中看透中国人的国民性。

1、中国人的四种美德。

自古以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国人认为知识的培育发展在于智慧的领悟。而从领悟出发,培育出和平、知足、镇静、忍耐四种美德。由此林语堂描绘出十五种民族德行的特性。这些特性中有美德、也有非美德,有中性品格,也有恶行。而一切的特性都包含在“圆熟”这个词里。

2、“圆熟”的中国人。

“圆熟”是一个消极的国民品性,显示出一种静止消极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老于世故”。这种文化品行以支持力和容忍力为基础,缺乏进取和争胜精神。这种文化让人在任何环境下富有妥协精神而自足于和平状态。中国人把心的位置看得太高了,以致剥削了自己的希望和进取欲,无形中生成一条普遍的定律:幸福是不可以强求的。这种“圆熟”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社会环境,是几千年来中国特有的社会政治园地孕育的。

3、中国人的理想。

中国人的理想,林语堂指出,孔教为中国人民的工作姿态,道教为游戏姿态。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则都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抚慰了创伤的灵魂。何尝不是这样?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即使片刻的光阴,想到山水田园、树影月光、斜阳晚钟,心情便会奇迹般由烦躁嘈杂变得澄澈安宁,在现实主义的潮水中涌出几许浪漫主义的情愫。

通过收听我为大家精读的这本书,你会发现,有智慧才能产生真正的幽默。这种大智慧下的幽默,让我们对中国人的思想品性有了深入骨髓般的认识。

热门吾国吾民读书笔记通用篇三

《吾国与吾民》(mycountryandmypeople),共有九章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吾民,主要介绍中国人的的精神层面,包括中国人的特征、德性、心灵和人生理想;第二部分讲吾国,主要介绍中国人的生活层面,包括妇女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以及生活的艺术。我最欣赏的是第一部分,林语堂先生对国民的剖析和批判颇有见解。在第二部分,他列举出国民生活的诸多领域,描绘了国人生存的基本风貌,并提出“艺术与人生而为一”的美学理想,恐怕也是他想借以改善国民素质的一个期望吧。

林语堂先生从中国人的南北差异说起。北人粗犷勇武,南人纤细文弱;北人崇斗,南人善商。虽然南北风俗悬殊,但共同的文化是把中国人民结合为一个民族整体的基石。在巩固中华民族持续力的文化力量中,有三条重要的纽带:一是家族制度,二是科举制度,三是崇拜淳朴。“家庭,是中国人文主义的标记。”在中国,家国一体,中国人的家族意识甚至高于种族意识。“家族制度的存在,使子孙蕃育,扩大民族之量,而考试制度之施行,则选拔才智,鼓励求学,提高民族之质”。同时,返璞归真的田园理想根植于一般中国人的意识之中,古人相信“越接近自然,越能保持体格上和道德上之健康状况”。中国人推崇“清淡之幸福”,这是先民对文明的一种辩证取舍,既知道文明之利益,又明白它的危险性。中国人民保留着近于儿童般淳朴的原始天性,在林语堂看来“中国在文化是年老了,而种族的生命却还年轻”。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思想的合一,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灵。在塑造人格和德性方面,“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民族生命赖以活动”。当顺利发皇时,中国人人都是孔教徒;失败时,人人都是道教徒。儒家积极入世,道家消极遁世;儒家重人伦,道家任自然;在这人世的沉浮之间,中国历代的仁人志士都在寻找一个介乎工作姿态和游戏姿态的平衡点。于是,林语堂看到中国人德性的最高理想——圆熟,可谓圆滑成熟,也可谓老于世故,此乃中国人中庸精神的最好概括。中庸,即是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林公认为,中庸之道,是华夏子民极重要的生活轨范,也是他们自名国号曰“中国”的一大原因。此外林公还看到,中国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从古到今之所以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的国教,乃是因为中国人爱悦此生,这与儒家精神的现实主义和重现世性密不可分。

中国人不好战,归功于儒道和谐的人生教育。儒家尚仁,提倡“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希望用道德之力把社会结合起来,在仁义礼信基础上建立社会秩序。而道家主张清净无为,“绝圣弃智”,回到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天下便没有利益纷争。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与西方人崇武尚斗的不安定精神相比,中国似乎显得老成稳重,而欧美则少壮方刚。

中国人的和谐观还衍生出了知足、忍耐、无可无不可与保守性的'民族特质。中国人民具有超凡的忍耐力,这既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又是中国人惯以逆来顺受、为虎作伥的愚昧与麻木。中国人自足、保守,缺少西方人强烈的开拓和冒险精神。但这种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却使中国人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人生究竟有有何种意义?西方为此不断探索却没能找到一个圆满的答语,而中国的先哲早已洞察出人生的真谛。在东方哲学里,“人生的真正目的,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在林语堂看来,“一切智识之目的,在谋求人类之幸福”,即他坚信一切智识的使命,是使人不失为“人”,并善享其生存。当他看到欧美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对原始人性的侵蚀,看到人沦为工具的可怕异化时,他呼吁“这个世界好像需要一个宗教,机械为服役人而制造,非为人为服役机械而产生”。

中国还是一个崇尚学识的民族,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传统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农民、工匠和商人都景仰读书人,因为他们是社会精英,赋有特权又受人礼遇。这种崇学尚智的民族传统,带来了的科举的兴盛和文化的繁荣,也使中国人常受过分聪明的累,表现出老滑俏皮的一面。与西方人阳刚型的性格相比,林语堂独具慧眼地看到中国人女性型的民族气质。中国人心性灵巧,思维方式感性、具象,依赖直觉,不好逻辑推理,这些近乎女性化的特征,形成了中国人最大的一个特点——重情理,与西方人重学理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女性化的民族气质,便可以知道中国文学得以昌盛,成为“诗的国度”之原因;也可以知道中国人情大于事理,法制传统不足之根由;还可以知道国人普遍缺乏科学之精神,自然科技远落后于欧美,所以今日才要大力倡导“科教兴国”之战略。

这便是我读林公《吾国与吾民》的一些感触和札记。在这本著作中,林公语言非以优美取胜,而是闲谈见长。

热门吾国吾民读书笔记通用篇四

林先生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多新东西和新思考,这也是我看林先生第一本书,之所以没有先看《京华烟云》,是因为现在不大看小说了,而且也不太喜欢民国人写的类似《红楼梦》大家族的小说,总有珠玉在前之感。

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谁把儒家和道家骂的这么狠的,偏偏字字一针见血。读完此书,深感经济基础决定一切,所以家族制度和儒家道德紧密相关,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决定了道德状态。

作者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论述直指人心,在当下也是醒世恒言,切中时弊,只是可叹没有速朽,社会似乎依然在原地停滞不前。

作者对于妇女生活的描述让我有闪烁其词,遮遮掩掩,力有不逮之感。不知道是作者了解女性不全面还是涉及阴私不肯深刻论述。作者在向我们证明女子也是有地位的,她们的'价值在于家庭。似乎裹脚也出于女子自愿取悦男人,却没有说女子为什么要去取悦男人。之前那只深刻犀利的判官笔到这一章似乎变成漂浮不定的拂尘了。

还是打了最高分,因为这本书值得每个中国人去读一读。

热门吾国吾民读书笔记通用篇五

林语堂在文中言之中国人缺乏逻辑,又兼圆滑,简直是文科生的雕像。大概近代科学近代发达国家,或者近代中国努力的方向更像理科生,不断向上雕铸尖塔,在高处时时感到孤独。而文科生却像在编制一个巨大的安全网,节点虽小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在其间安身立命。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爱这样一个文科的祖国。

本文翻译的蛮好,从半白的语言还算完整地复原了当时的语气。不过时过境迁,很多语言已经发生了改变。最近在读相似时期的齐邦媛的作品,看见两人不约而同地用“上下其手”形容政治腐败,不禁莞尔。

热门吾国吾民读书笔记通用篇六

对于林语堂这个作家名字,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知道”状态。很少有人知道他作为国际学者这一角色。在谈到他的国际文学地位的时候,不得不谈到这部用英文写成的,向西方介绍当时中国与中国人的著作:《吾国与吾民》(又名《中国人》)。因为这本书,他在西方文学上得到了一席之地,在那样动荡的年代。

起初,林语堂并无意写此书,“而拟翻译五六本中篇名著”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生活艺术及文化精神。书局的意见是,“作生活之艺术在先,译名著在后”。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艺术被西方世界知道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专门的书来详细介绍这些最令人听来如痴如醉的.东西。正如赛珍珠之言:长期以来,西方人等待着新的解放青年去寻找合适的语言连贯地为我们解释中国的一切。也正如现在所看到的,林语堂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我可以坦诚相见,因为我与这些爱国者不同,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都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这些掷地有声的话是作为《自序》列在全书的开始,读者都可以很轻松地在一开始就看到这段话,并且很轻松地被这些话震撼。不粉饰太平,他是这样说的;全书读完,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十分佩服林语堂能将当时中国与中国人的特点大胆地向西方世界展示,包括其中的负面,例如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因循守旧这样的看着不舒服、敏感的形容中国人的词汇。但是在他笔下,这些词汇好像改变了感情色彩一样,读者可以明显从字里行间中体味到作为中国人的荣誉和自豪。而且看完之后想一想,觉得还真就那样一回事。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更难得的,其中有众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中国人所著的书中有一个普遍的缺陷:感性色彩浓而使著作中的逻辑性不够严密,特别是有关概念、定义、解释方面。自身的中西式混合教育使林语堂能够自如地应对思维上的差异。

比如说,他在书中另类解释这样一句话:“中国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秀的诗歌,是因为他们用肚肠来思考的。”(这是当时西方中国盲们对中国人好吃无果的无聊讽刺。)他的步骤是:先抛出“中国人总是习惯用感情来思维”,再引出传统说法“满腹经纶”等来证明“中国人把腹部作为一切知识和学问的贮藏所”。再印证西方心理学家已证明的“腹部是贮藏情感的地方”得出“思考是情感越多,肚肠对一个人的思想所负的责任就越大”的结论,从而自然而然的将整句话性质和感情色彩一百八十度转变。把犀利的箭温柔折断还回去。

随着阅读的深入,《中国人》更像是一种林语堂式的外交。他巧妙地用没有避开任何西方敏感词的方式,使西方世界的第一道抵触封锁线失效,给人感觉,“咦,这还是一窝里斗的典型啊”,潜在为其书的认知度加分。书中引用举例大量的西方谚语、典故、名人,无疑降低了中国生僻词汇对西方读者的障碍。始终穿插着的以西式为主的幽默创造了一种针对西方的有趣熟悉的氛围,让人在像似听故事般被潜移默化。

某种程度上,这与周总理面对新中国当时的外交难题时情景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周利用政治层面的智慧幽默化解。相同的是,结合努力与头脑维护中国易碎的一点仅存的尊严。

虽然已过了七十六个年头,这本书的价值依然在发光。从书中,可以感触到七十六年前的现状与环境,相较于当代,进步、发展的艰辛可触可感,从心底发出一种责任让我们年轻的一代更好更完善地继承文化,并且为中国的进一步传承感到任务艰巨而伟大。不单单只是让“中国”这两个字仍然存在于世界。

热门吾国吾民读书笔记通用篇七

这版英译汉很多半文言的语句,据说翻译者黄嘉德是民国时代人,因年代久远,读起来很拗口。个人更喜欢由1988年学林出版社出版,郝志东与沈益洪翻译的,名为《中国人》,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比如这版的“普通感性”对应学林版的“庸见”,“普通感性”真的'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么翻译。

林语堂先生更多的时候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评价他所在时代的中国人。因为科学发展时代水平的限制,很多与其说是中国人的特点,不如说是农耕时代的人类通性。比如,爱好自然、勤勉、生殖力高、幽默、保守、迷信等。

另外,文中提到中国人的心灵“女性化”,连语言文字描写也是女性化,从字里行间总觉得对女性有些不太尊重之意。比如善用比拟手法、语言精炼、形象生动的各种成语、谚语非得扯上什么女性思维,未免牵强,且有失偏颇。再联想他写的《武则天传》,他是得多讨厌女人当皇帝,才会对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用尽各种不堪的词汇,而不写女皇的政治才能及贡献。

尽管如此,林语堂先生的文学造诣相当深厚,这仍然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无论读任何经典,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时代在进步,中国在发展,本书中的很多内容放在当今时代仍然有很多可供研究部分,百年前的中国人,百年后的中国人,哪些不好的个性没了,哪些不好的个性仍然存在着,通过比较,可以剖析人性中优缺点。

热门吾国吾民读书笔记通用篇八

书是好书,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用语习惯差异太大了,读起来有些吃力,我甚至觉得读书中引用的一些古白话文理解的更顺畅一些。

另外,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跟文人或者国学大师们的路数迥异,总感觉这书一路下来,思路窜来跳去,让我很难追踪。另外,有些论述在我看来也不够逻辑和严谨。

不过林语堂确实博学,什么烂七八糟的破事儿都知道呢,而且都能杂糅到一块,确实看得出那些东西是深入作者骨子的。

书一开始有一部分让我觉得有些对传统文化的抱怨,可是看到后来,又感觉作者透漏出一些对传统文化的偏爱和执著,今天看到另一本书的序里说,吾国与吾民这本书其实在潜意识里实在回应另一本分析中国人的由美国传教士写的书,我于是释然了。

读的很慢,因为阅读体验不算太流畅,我记得我是在读完上一本林语堂的书《生活不过如此》之后开始读者本书的',翻了翻以前的记录,竟然是去年九月份的事情了,同期读了n多其他的书,真是惭愧惭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