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5:18:29 页码:13
最新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通用16篇)
2023-11-24 05:18:29    小编:ZTFB

日记是一种记录自己思想感情、经验教训以及对生活的体验与领悟的文字形式。怎样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提高效率?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一

论文摘要:乐活教育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作为社会上新出现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其时尚而新颖的特点为高校大学生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加强大学生乐活教育实践应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论文关键词:乐活教育;大学生;“三自”教育。

乐活(lohas),是paulray在他的《文化创造:5000万人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所提的概念,文字翻译过来是“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其核心内容是“健康、快乐、环保、可持续”。“乐活”在欧洲和美国已流行多年,美国的消费者中有1/4的人是“乐活族”。乐活作为一个时尚词汇被引入中国,lohas时尚文化中国青年论坛首次发布了《青年“乐活”主张》,倡导当代青年人要践行十二项“乐活”主张。乐活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全球视野中的价值理念,其传播和推广的意义逐渐得到明确。乐活也逐渐被学者们纳入德育的视野,学者们研究得出: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乐活”作为外来文化,包含了大量符合大学生追求创新和时尚心理特点的因子,在大学生中探讨乐活教育,能够在环保、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等方面引起大学生的思考和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本文拟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乐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哲学思维的角度进行探讨,以此来启迪高校的乐活教育实践。

在探讨大学生乐活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前,必须对“大学生乐活教育”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即回答“大学生乐活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概念界定之前,需要准确把握乐活教育的内涵。“乐活”涉及范围很广,在个人生活方式上,崇尚健康、简单、低碳、绿色、环保;在个人生活态度上,倡导热爱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关注自我成长和心理的健康;在社会态度上,倡导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主动分享、承担社会责任,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热心公益等。根据“乐活”所宣扬的主张,我们认为乐活教育的内涵可以归结为:“一个理念、二个方向、三大目标、四个向度”。乐活教育的理念应该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即从生活世界出发,以促进学生体能、心理、社会和精神方面的全面和均衡发展;乐活教育的方向是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引领社会公共精神风尚,由自知、自觉、自律直至为社会公众造福。乐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正面、积极的人生观,如学会理解、尊重、欣赏、关心与服务等;进步的价值观,如良知、真善美、责任、奉献精神和正义感等;同时学习调和个体的知情意行,如情绪管理、个性的自我完善等。乐活教育在向度上,是要妥善处理好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个人与宇宙四种基本关系,使之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结合乐活教育的内涵,“大学生乐活教育”的概念可以定义为:高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依托一定的教育活动,倡导“乐活”主张,帮助学生学习建构一种激情生命、关爱自己、关爱自己家庭、爱护地球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拥有感受快乐的能力,鼓励学生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之事的一种教育实践。

1.乐活教育是教育实现“人的自由”目的的本质要求。

黑格尔曾说过: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本性。马克思也曾说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实现人的自由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乐活是一种接近生活本源的生活方式,乐活族喜欢吃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喜欢穿棉麻质地的衣物,喜欢骑单车出行或徒步等。乐活族强调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争取过健康环保的生活,主张通过消费,透过生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有价值的方式去体验和感受生活,使个人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乐活教育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引导学生个体进行自由的选择,使他们能够不受他人强制、压迫,不受外在制度的影响,也不受无知、贪欲和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合理选择他们自己的理想生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生活状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充分的思考、判断和选择权,不受外在的生活环境条件和个人的内在主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

2.乐活教育是实现教育生活化发展向度的必然选择。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西方哲学家胡塞尔也认为,教育源于人们的生活,教育必须贴近生活并与之相融合。目前“教育必须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中去才有意义”已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共识。乐活教育架起了人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并进而拓展着两者之间的关系。乐活教育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主张健康环保视野的开阔,提倡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尊重生态自然、自觉保护生态,倡导通过自己的消费和衣食住行等生活实践的努力,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乐活教育迎合了学生追求时尚、新颖的特点,将许多生活性的因素渗透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多观察、多感受、多尝试、多体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变迁,关注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高度的自我反思和自觉精神,在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3.乐活教育是实现教育生态功能的客观要求。

现代社会,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安全、生态破坏、物种灭绝加速等世界性危机问题也摆到了我们的面前。20世纪70年代,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促使环境教育被提上了议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开始认识到要提高自身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必须要通过教育。作为一种世界性教育的共同语境,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其生态功能,即教育必须“把握时代脉博,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拓宽领域,将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价值观等现代思想和观念纳入到高等教育的理论视野和实践中来,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灌输到大学生头脑中去”。

乐活教育把生态需要看成人类的新需要。它提倡一种全新的生态生活价值观,倡导人们自愿地把有条件、有能力享受的物质生活简单化,摒弃奢华和浪费,注重物质利用的节俭和高效,以理性方式塑造一种简约与丰富相辉、生态与发展并存的生活方式。乐活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和谐境界的教育模式,更多强调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乐活要求爱他人,充满爱心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要热爱自然、敬重自然,在享用自然的同时要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要自觉地去保护自然,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全球、生态和环保意识的确立,也减少了大学生日常行为中的失范现象,使他们不断地与外部世界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也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生态整体胸怀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1.构建和谐大学文化,唱响“乐活”主旋律。

登戈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大学文化的本质需求和目标所在。大学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放在首要位置,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和谐发展作为建设的宗旨,同时也要反映出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思想和注重利他主义、伦理、道德人格的东方品格及人文精神。乐活虽说是一种外来文化,但它折射出当今时代的光芒,乐活精神所体现的健康、快乐、环保、和谐、发展等显著特征,与大学文化建设的主旨是基本吻合的。充分发挥乐活的积极因素,将其内涵渗透到大学文化的'构建中,必将给乐活教育提供一种教育的整体氛围,必将给学生提供一种直观的良性体验,使乐活教育更加自然化和情境化,在情感上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以大学生“三自”教育为抓手,扎实推进乐活教育。

乐活其实是个人的素质教育,乐活强调自我的完善,强调以自身状态的不断改善来提高个人素质,使自己得以成长进步。乐活是个人在不断地修养后与人、与环境的一种良性互动。它强调更多的是一种自律,强调将完善自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提到一个生活自觉的高度,并把这种自觉上升为一种更高的伦理自觉。乐活的自律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涵养,更是与不良形象划清界线的法宝。目前大学生中生活方式参差不齐,存在着一些不注意自我环保,不注意校园生态和环保的现象,如有的学生睡眠和饮食无规律、迷恋网络、喜欢宅在宿舍、整天开电脑挂qq、乱扔垃圾、随地吐口香糖、践踏草坪、墙壁桌椅乱涂乱画、教室长明灯、铺张请客、食堂剩菜剩饭等。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大学生素质低下的表现,与乐活倡导理念不相符。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来改变目前存在的状况,“三自”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三自”教育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控、自育、自理能力,培养学生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将他律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自律,避免他律中常见的学生逆反情绪和心理对抗,这种教育方法与乐活教育理念正好相吻合,所以要使乐活不再是一种理论说教,不再是口号,我们要以“三自”教育为抓手,通过开展类似于“大家都来保护天印湖水,大家都来关心鹭鸟的家”主题实践活动,利用校园内的天然的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接触乐活思想和乐活理念,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并获得成长,使学生明白环境、生态和自己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创造个人幸福和快乐的同时,也要顾及到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乐活价值观。

3.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全面提升乐活教育的成效。

“乐活强调个人身体环保、心灵环保以及生态的环保,它将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纳入同一种生活模式之中”。乐活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帮助学生学会享受自我完善后的喜悦和提高学生拥有感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乐活倡导过简约、绿色环保的生活,但它并不要求人们去做苦行僧,而是要学会享受平凡,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学会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去填充自己的生活空间。学会关怀别人、对每个人微笑,在关爱自己、关爱他人与关爱地球的行动中寻找快乐和幸福体验,制造好心情,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趋于完善。乐活希望通过教育来唤醒、发掘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能够积极地筹划、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与潜力,注重学生正面力量与优势的建设,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机能,让积极乐观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主导情绪。以上乐活的主张和做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从心理健康的维度更好地理解了乐活这一传统而又时尚的理念。所以我们要将乐活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真正实现从乐活理想向乐活行动的转化。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二

摘要:科学教学强调用实验探究的方式理解和形成科学概念,在内化概念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技能,体验科学学习的过程。探究型实验是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通过探究型实验活动,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理解科学思想,这应当成为科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本文通过对探究型实验的个人理解,阐述了课堂中实现探究型实验的途径,着重强调探究型实验教学要考虑学生的现实,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这是探究型实验开展的前提保障,同时指出,探究型实验中情境创设不可或缺。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科学课程中,学生要能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究型实验就是实现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载体。通过探究型实验活动,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理解科学思想,这应当成为科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

1对探究型实验的理解。

1.1探究型实验的概念理解。

探究型实验也即探究性实验,简单地讲就是指学生针对自然中的某个变化、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提出一定的假设假设,然后组织资源设计和进行实验论证,来探索和分析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实践活动。

探究型实验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础,通过对涉及科学相关问题的现实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建立假设,然后通过科学实验设计和实验实施论证的方式,对科学问题进行实证性认识的过程。它应更侧重于过程的实施,强调学生的思考与操作、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慢慢渗透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同时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意愿。所以探究型实验教学不一定完全局限于教材,而是以科学学科中相关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开发为目的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探究型实验教学的实现途径。

探究型实验教学既要考虑科学教学的现实需要,也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这两点间寻找一个良好的平衡点,教材不能脱离,又要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有一定的载体来支撑,即现实课堂中探究型实验的良好开展,要有实现的途径。

(1)改编教材的验证性实验,形成探究型实验。现行教材中有较多的实验都是一些验证性质的实验,都是先将实验方案和结果讲清楚,再做实验验证其正确性,这样的过程把学生置于一种被动操作的地位,是一种“填鸭式”、程式化的实验教学。这种相对传统的实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缚住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失去了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可以对这些实验进行改编和调整,形成探究型的实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尝试探究。

(2)改变演示、讲解性实验为学生动手探究实验。现实情况中,有很多教师课在堂上讲实验,学生课下背实验。学生只是记住了实验结论,至于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信息的处理、实验的评估就无从谈起。学生既然不能动手实验,如何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呢?因此,我们可以对教材中一些演示和讲解性的实验,通过适当增加条件,增设问题等方式,改变为学生动手探究实验,也即变演示、讲授教学为探究型实验教学。

(3)以改良问题实验,改进和优化实验过程为目的开展探究型实验教学。很多《科学》教材使用到现在,我们发现教材中的实验存在较多不合理的地方,甚至有些实验按照课本操作根本无法做成功。因此,我们可以对这些问题实验进行改良,或者对一些实现比较困难的实验进行改进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类影响因素,考虑多个实验的变量,也需要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不断验证和优化,是进行探究型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3探究型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保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探究型实验的实现主体是学生,学生要能有效进行探究型实验,必须要具备进行探究型实验应有的技能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对实验的技能和方法对学生不断给予强化和指导,这是探究型实验教学有效开展和落实的有效保障。

3.1训练学生实验观察的技能。

科学是很严谨的,有时候观察得不全面或者失误往往会导致认识上甚至理论上的偏差和错误,有时候良好的观察又能带来新奇的探究问题,开辟新的探究空间,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训练学生观察的技能。观察技能的训练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自然、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现象,从这些现象中发现问题,找到疑问,或者获得感性的认识。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要强调以下几个问题:(1)观察要细致入微,要有恒心和毅力;(2)观察不仅仅是用肉眼看,要能适当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3)观察的过程中不要选择过多的主题或变量,要从某一点上去观察;(4)观察后最好有适当的讨论,有利于形成探究的主题。

3.2熟练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3.3提高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进行探究型实验过程中,很多时候会有很多实验数据,如何有效处理好实验数据,也是实验探究中进行实验分析至关重要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甚至可以开设专题课给以辅导。告诉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必须使用列表法、图像法(如建立坐标系、统计图等),甚至可以是通过发现数据间的数量关系运用函数法。当然,在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中,也要注重对数据误差的分析和梳理。

3.4强化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实验设计是进行探究型实验的重要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探究型实验。假说、预期、变量分析与确定,变量控制,这些都是科学实验设计的重要思路与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次的实验,可以预先叫学生先尝试设计。引导学生首先从实验课题提出假设,提出预期的结果,同时能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确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并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对非研究变量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在实验设计训练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实验比较法、平衡法、转换法、放大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等科学实验常用的方法,这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进行探究型实验时的设计能力。

4探究型实验中情境创设不可或缺。

探究型实验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学情境,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更生动地去认识和理解科学知识、概念,能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科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科学的重要性。

4.1探究型实验教学中教学情境的来源。

探究型实验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1)基于真实的情境,就是社会、生活以及科技发展中的具体、实在的事实和现象;(2)贴近学生的生活,目前比较流行的事物。(3)考虑跨学科内容,尤其是与资源、材料、健康和环境保护相关方面内容;(4)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成绩的事件或事实等;(5)来源于科学发展史或实验史,重温当年的发现或探究之路。

4.2探究型实验教学中多运用对比或矛盾类情境进行思维点拨。

实验的直观性、新奇性往往能使矛盾直露,学生的感受也最为直接。实验中引发的矛盾,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意料之外的直觉,能迅速打破思维系统的平衡状态。由于创设矛盾情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并且也知道了从哪些角度去入手和操作。

总之,科学课中进行探究型实验教学,首先需要深刻理解探究型实验教学的内涵,而不是为了花哨,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不能脱离当前教学的现实需要,更要明确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基础,要先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才能有效落实探究型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林静.从观念到行为:科学教师教学观念的调查与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版社,2009(11).

[2]蔡铁权.科学实验教学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

[3]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2).

[4]michaelbentley.科学的探索者——小学与中学科学教育价值新取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三

“物理化学”不仅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课程,也是生命科学、医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理工科创新人才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概念抽象、推理和公式繁多且应用条件严格复杂、学科交叉内容多,学生普遍觉得抽象深奥,难以理解和掌握,因而兴趣不高。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承担了学校多个院系的物理化学检验科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问题:

1.如何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优化整合物理化学与其他课程的内容,构建多元化的物理化学课程体系,以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各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2.如何针对课程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困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在老一辈物理化学教育家傅献彩教授和陈懿院士等的指导和关心下,团队以队伍建设为龙头、教材建设为切入点、课程建设为主体、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核心、教学研究为促进,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教学队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健全青年教师上岗制度,实施教学环节的全面训练。除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外,组织青年教师听取优秀教师示范观摩课;作为助教,青年教师需要逐步完成随堂听课、批改作业和试卷、答疑、上习题讨论课、试讲部分章节、正式上课的所有教学环节。

2.注重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团队的优势之一是拥有多位经验丰富、热心教学的物理化学教学专家。团队不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会,请老教师谈体会、提建议,帮助青年教师讲好课。另外,老教师们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良师德师风对青年教师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3.选留和引进相结合。先后选派了多位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同时积极从国外引进优秀青年人才,进一步充实了团队青年教师力量,保证了团队建设的延续性。

4.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教学研修班和研讨会。团队青年教师多次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化学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全国化学多媒体教学资源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和培训,以及多届全国“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等,拓展了视野,提高了教学业务水平。

5.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学,没有灵魂的教学。以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和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研相长,从而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

6.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根据各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凝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将感性的实践提高到理性的认识。将教改教研项目与团队捆绑建设,通过项目驱动,提高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在教材和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通过传承和建设,形成了一支目前由十多位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2009年,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1.编写出版了多套有影响的教材和教辅书。由傅献彩教授主编的《物理化学》是我国第一本物理化学统编教材,培养了几代的化学工作者,影响非常广泛。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最新状况和现实需求,对该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不断更新,通过优化和压缩经典热力学内容,适当加强统计热力学,融入新的科研成果(如超临界萃取、电有机合成简介、化学激光简介、?-a曲线与表面不溶膜的结构类型及应用、lb膜、生物膜简介、自发单层分散、固体表面的特点、均分散胶体的制备和应用、纳米粒子、自组织技术、模板合成技术等新内容),调整结构与编排,绘制彩图等,编写并出版了《物理化学》第5版。该教材以“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深入浅出”的特点成为这门课程的经典教材,被全国百余所院校选为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同时,针对学校不同院系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例如,对基地班学生,在原先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基础上,以物理化学原理为主线,融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编写出版了《化学原理》教材。对地科专业化学基础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在原先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的基础上,整合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的大部分基础内容,编写出版了《大学基础化学》。其特点是“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简明清晰、便于自学”。针对生命科学院和医学院的学生,编写出版了简明版的《物理化学核心教程》,体现出“精炼、实用、新颖”的特色。

2.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在编写出版物理化学系列教材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和改革了物理化学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选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开设了“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核心课程”、“化学原理”、“大学基础化学”等系列课程,从而构建了多元化的物理化学相关课程体系,并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物理化学”课程也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重点、学生自学其余”为主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巧设问题和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促进师生互动和交流,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引导,步步深入,并及时总结,从而将所学知识升华为能力和方法。

2.整合和更新教学内容。通过优化和压缩经典热力学内容、简介非平衡态热力学、适当介绍学科前沿领域的新知识以及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选择不同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并注重用物理化学原理阐明相关专业的有关现象及规律。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既适当增加了学科的新进展和新发现,还注重经典内容的现代诠释。例如,针对地球科学系学生,我们增加了化学平衡在地质过程中的主要应用、sio2的多晶转变相图、clapeyron方程在地质上的应用、固溶体系统在矿物与岩石成因上的意义、胶体化学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等内容,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外延。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外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分组学习、定期研讨。例如,可启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些教材或论文中存在的不严格之处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另外,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课程内容外延(如maxwell妖、gibbs佯谬、信息熵等),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撰写课程论文并纳入考核;对论文写得好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解。通过“学中用”和“用中学”来提高学生熟练应用物理化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物理化学方法和发展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准确讲解基本原理的同时,提炼主要方法加以讲解。如热力学中的变量变换法、状态函数法或循环法、标准状态法、平衡法;动力学中的稳态近似法、平衡态假设法、线性化方法(含驰豫动力学方法);统计热力学中的摘取最大项法、统计平均法、配分函数法;电化学中的电池设计法、离子迁移数法等。同时,将方法论的科学思想融于基本原理中,指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归纳与演绎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对逻辑推理比较强的概念和公式(如maxwell关系等)采用演绎法讲授,而由实验得到的结论(如离子的电迁移现象及其规律等)则采用归纳法加以说明。强调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和过渡,如通过统计热力学对宏观现象和规律进一步给予微观的诠释,有助于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各种现象和规律的内在化学本质。

穿插介绍物理化学发展简史以及一些科学家(如vanderwaals)的事迹,让学生知道前人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假说、建立模型并上升为理论,然后用于指导实践并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的。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5.教学科研互动,理论联系实践。科研成果向课堂转化,需要将学科发展的新成果作为载体来负载基本概念和原理,不断用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来充实教学内容,并达到传统和现代知识的有机结合。例如,根据在臭氧层空洞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引入有关自由基、链反应和光化学反应中的一些概念和知识;通过在新型储氢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来介绍有关电化学中燃料电池和晶体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根据在分子组装和超分子结构方面的新成果来讨论有关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产生原因和具体构成;把在纳米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作为载体来负载有关胶体和界面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界面张力、表面自由能、表面活性剂、胶束和反胶束、溶致液晶、微乳和反相微乳、乳化和破乳、lb膜、接触角和润湿作用、囊泡及其作用等。同时,我们还邀请院中青年学术骨干进课堂,为学生介绍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前沿领域重要成果;结合各专业特点,引入一些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实践内容相结合。

通过上述措施,使学生发现所学知识在科研和实际中可以发挥很大作用,激发了学习兴趣和自豪感,丰富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了应用能力,明确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6.重视习题讨论课。演算习题是学习物理化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一方面可以帮助深入了解、熟悉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解题,就等于没有掌握物理化学。因此我们每章安排了一次习题讨论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及时纠正错误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畏难情绪。

7.设立了“傅献彩物理化学奖”,进一步激励了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学习热情。另外,为了顺应学校国际化趋势,开展了物理化学双语教学。选用atkins和levine的两本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参考书,课前复习全英文,课堂讲授和试卷双语化,要求学生撰写英文课程论文并记入平时成绩中。

8.数字化建设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涵。采用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增加了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信息量大,较大幅度地减少课时,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生动化,使微观体系可视化,使课堂讲课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听课效果。除了电子教案,还建有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网络课程、试题库和资源库,精品课程网站也已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库。从而形成了立体化的“物理化学”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四

土木工程专业系统化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学体系划分。本论文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一定的帮助。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系统化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学体系划分。本课题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各科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进一步找寻其中各学科的共性与关联,充分考虑整个教学过程的递进性和呼应性,通过模块划分对其进行整体的优化整合,建立适合于土木工程专业系统化教学体系的教学思路,以达到改善土木工程专业各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教学模式。

土木工程属于典型的工科专业,教学课程有自己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并不轻松,有的时候会觉得很难,有的时候会觉得很枯燥,这些或许是工科专业课程的共同特点。但是作为教学组织者,应该从什么角度去解决这些理由?以往都是从单一课程出发,研究其教学策略或者其他教学环节,可是收效不大。其实,我们可以开阔思路,从大的视野和角度出发,将系统化的思路用于教学组织当中,将我们的教学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平台。所以,从整个教学体系的角度出发,将各门课程关联起来,进行如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系统化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学体系划分,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各科课程是存在着很多微妙关联的。从共性、关联性到递进性、呼应性,教学研究应该从一个系统化的角度开展,将各科课程融入到一个大的体系中。由此,可以建立一个模块,系统分析各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深思如何进一步将课程优化整合和教学思路改革等理由。

本研究首先将土木工程各科课程按照不同的知识领域进行模块划分,并且分析各模块中的课程在各教学环节中具备的共性特点,提出适当的教学改革意见。在此基础上,分析土木工程专业上述各模块之间课程的关性联,寻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递进关系,探究建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起到加强课程之间呼应关系以及优化整合整体教学过程的作用,从而将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融合成一个大的体系,达到全面改善土木工程专业各学科教学思路的目的。

将土木工程各科课程按照不同的知识领域进行模块划分,从系统化的角度分析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共性、递进性与呼应性,并将其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当中,让学生也从中深刻体会系统化学习的过程。

同一模块平台的课程之间要突出考虑其共性,教师由此抓住教学内容之间的呼应性,并在课堂教学上呈现,对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刺激,让学生从教学中体会到他所学的知识原来是存在一种关联的,也能推动学生对相应课程的复习。

不同模块平台的课程之间要突出考虑其递进性,教师更要在课程上对这种递进性的关系进行不断地强调,首先让学生理清自己学习的思路,其次让学生审视自己对前面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某处的知识点不足时,指导其进行知识的补充学习。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考核四个方面充分围绕这种系统化的思路组织教学,不仅让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更加充分有针对性,学生本身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系统性考虑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实践应用。

土木工程专业各科课程存在关联和递进关系,教师除了从诸多教学环节考虑系统化教学思路,还要考虑用一种实际性的事物将这一系统进行串连,让整个教学体系系统化的同时充满活性,这种实际性的事物就是教学实践体系,见表1。

教学系统中,实践教学体系确实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体系中的案例库、网络平台、实践基地平台对于课程起到了有力的支撑。针对各个模块,都应该有一部分自己对应的案例,并且将案例充分应用到课堂中,同时最理想的效果是将一个案例应用于不同的课程中,让学生从几个方面对案例进行深思,不仅能吃透案例,而且可以通过这一案例将各课程联系起来,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其教学体系要围绕“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设置,系统化的教学体系研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给出了清晰的大框架。从横向课程出发进行共性分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考评四方面统筹安排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从纵向课程研究分析,从工程设计、现场施工、造价管理及其他能力方面入手建立系统化的实践体系,并应用于教学系统中。

最后,通过横向、纵向研究成果的合并,让整个教学系统作进一步的升华,既能够形成体系与教学课程,又能有强烈的实际应用性体现贯通,才是最具备实际应用性和考虑全面的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欧青立.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特点与育人[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2).

[2]王中云.土木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8(3).

[3]林江湧,等.项目教学:应用型教学模式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10).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五

1.1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结构。

常熟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以学校已有的化学、材料类专业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有化工行业背景的安全工程特色专业,但与老牌工科高校依托传统采矿、冶金等专业发展起来的安全工程专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实践教学有多个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等内容。本文在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化工行业特色的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四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构成。

1.2基础性实践。

基础性实践包括工学基础实验、实训和专业基础实验,工学基础实践内容是指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工学通识类实践课程,例如大学物理实验、热工学实验、电工实训、金工实训等。专业基础实践内容是指立足化工行业的基本要求的化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和立足安全工程学科基本要求的基础实验课程,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燃烧与爆炸基础实验、安全人机实验等。基础性实践课程的作用是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1.3专业性实践。

专业性实践是培养基本专业技能、拓宽专业视野、带领学生初步进入专业角色的实践性课程,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验、实训、实习。例如消防安全实验、安全监测与监测技术实验、应急救援实训、化工过程见习、专业认识实习、安全管理实习、生产实习等。

1.4综合性实践。

综合性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例如防火防爆课程设计课程是通过具体工程案例的.分析和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和理解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基本理论;化工安全课程设计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以化工安全设计为主的一次工程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化工安全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分析和解决安全问题、查阅技术资料、选用评价方案、用简洁文字和图表表达设计结果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全面训练;安全工程仿真模拟是应用挪威船级社开发的safeti风险评价软件或其他安全评价软件对石油、化工等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区域进行火灾、爆炸、泄漏等多种灾难事故的叠加风险分析与定量计算,是以虚拟仿真案例综合培养学生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由于安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毕业设计提倡真题真做,要求学生能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解决较为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所以选题应以实际安全设计或安全评价项目为主,需要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加深并具有一定的创新。

1.5创新性实践。

创新性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做教师的科研助手,或者学生自己组建科技兴趣小组,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拓宽视野,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问题,增强学习兴趣。

2.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引进和培养两手准备,由于近几年安全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新建了安全工程专业,都迫切需要引进新教师补充师资队伍,而国内安全工程博士学位点较少,所以本专业科班毕业的博士生非常稀缺,新教师引进难度都比较大,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引进具有安全工程专业背景的科班教师,另一方面也要鼓励相近专业的教师转型到本专业任教。对转型教师可以多举措提高其工程素养,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校“双百工程”和江苏省“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积极到相关企业甚至安监局等职能部门挂职锻炼,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加安全生产审核、安全风险评价等相关培训,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等资质并努力为企业服务来丰富工程经验。

2.2实验室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课程的需要,对专业实验室进行了科学规划,在学校的重点扶持下先后建设了安全人机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监测与检测实验室、工业安全实验室、应急救援实训准备室和安全仿真模拟实验室等七个实验室,在满足教学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好的社会服务条件。

2.3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在校内依托已有的应用化学工程训练中心、材料工程训练中心进一步建设完善了安全工程相关实训项目;同时在校外建立了常熟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苏州市相城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常熟市永安安全技术咨询公司、常熟三爱富中昊新材料化工有限公司、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等十多家稳定的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各类各层次的见习实习需要。

2.4实践课程建设。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各个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由于行业属性不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所以缺少成熟的实验实训讲义,所以要鼓励专业任课教师要一边教学一边探索,及时修编整理实践课程讲义,形成一套能较好满足本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讲义教材;另外在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能够提升学生研究、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实践项目,并制定出新的实验指导书与实践讲义。

3结语。

安全学科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安全人才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技能外,还要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特点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综合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所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定要能满足以上多层次的训练需求。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六

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它是在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实现的。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2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实践到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机,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3尽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但是中国、越南等国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越来越多国家的有识之士都正在探索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新路。

三、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何不同?

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化。三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辨析: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迄今为止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时代发生了变化已经过时,)。

这句话是错误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真理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历史的需要,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是指导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的真正科学,他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永远不会过时。当代世界变化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否定,而是对他真理性的进一步证明,人类历史的发展终将完成最后的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1)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2)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突破其中某些时过境迁的个别结论。(3)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在创造性运用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这个理论。(4)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品质,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不能以理论的久远来作为判定其科学性的依据。(5)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的时候,社会主义在中国却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在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时候,社会主义在中国却赢得了更高的发展速度,在西方势力断言社会主义要灭亡的时候,中国却向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中国的成功,即是坚持科学社会理论的伟大胜利,又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胜利。

贡献:(1)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

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2)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论证。(3)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4)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当时代的先锋,推进资本主义过渡到更新的社会主义时代;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

历史局限:(1)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

天才论和英雄史观。(2)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有找到改变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变成为空话,他们是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原性,他们的社会是从到的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缺乏科学性。(5)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6)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制和努力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集中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五、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的理论,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关于多党合作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国家问题的理论,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与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理论,关于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理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度,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实行余粮征集制;2消费品定额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3实行普遍的劳动义务,不劳动着不得食,以迫资本家参加体力劳动,以便更多的人奔赴前线。

新经济政策:用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

由;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并对国外资本家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利用外资和技术来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

启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不可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实施必须依靠具体的现实情况,不能脱离具体的客观现实;对于一个农业大国而言,解决农民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若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必然会导致危机。

七、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特点和弊病是什么?

历史成就: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这一时期消灭。

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鲜明的对照。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十分重大。二是取得了为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不紧为人类的和平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推动了战后世界名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

基本特征:过度集权。经济上: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2。

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政治上:1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2共产党独掌政权;3党政不分,以党代政;4逆向、一维的权利监督机制;5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文化上:1实行大包大揽的管理体制;2以斯大林的理论观点作为判断是非和衡量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3把学术争论等同于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以大批判、大斗争的方法来推动学识文化的发展。4以文化艺术的单一性取代其多样性。

严重弊端:1经济上的高度集权和僵化是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

了企业和劳动者的活动,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2政治上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3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理论上的教条主义,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使社会主义优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八、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历史教训?

根本原因: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

义,先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从左的方向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并维护过度集权的体制和和官僚特权集团;后是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从右的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搞民主社会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这样左右交混,先左后右,终于把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彻底埋藏了。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主要是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各国共产党自己培植的官僚特权集团,它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代表先进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不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根本利益,结果终于被人民群众抛弃了。

历史教训: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改革必须坚持并。

所取得的经验及教训?

教训: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改革,如果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就把它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体制绝对化,而不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革,它就在新历史条件下丧失曾赢得的一切;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有丝毫动摇,如果因社会主义存在种种弊端和缺陷而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那就把改革变成了该向,其结果必将葬送社会主义,使整个国家陷入沉重的危机和灾难中;必须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保持高度警惕。

探索:《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

篇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开始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经济上(4点):1正确处理各个产业部门的关系,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按农、轻、重秩序协调发展;2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强调在中央领导下,适需扩大地方权利,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3在所有制基础上,提出以国家经营为主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4是在经济建设重坚持以独立自主、z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政治上(3点):1加强执政党建设,防止和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全面集中制;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承认这会注意社会仍然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强调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3是正确处理与党外人士的关系,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思想文化上: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要百家争鸣。

失误(3个):1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2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急。

于过度;3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化。

十、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有哪些修正、突破与贡献?

1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一适应时代潮流的大政策;2提出了我国正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3揭示并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4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党的基本路线。5.确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发展战略;6深刻揭示了计划和市场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7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切实遵照中国的实际国情建设社会主义。8创造性的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9创造性的提出了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式,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的科学构想。10.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条件,创造性的提出了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党的领导的科学论断,为新时期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指导思想;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必须建立特殊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大力推动法制建设;必须保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必须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必须坚持和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十一、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1)苏东剧变以后,资本主义全球化主导全球。(2)全球化是指货物和商品与资金的越境流动,经过了跨国化、局部国际化和全球化阶段(3)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但同时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全球化(4)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其原动力是科技革命,主动力是生产力革命(5)全球化同时带来很多负面恶果,如犯罪全球化、污染全球化等。(本质:资本主义全球化主流是把资本主义剥削与压迫制度推广到全球,不少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化是实质是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化。)。

十二、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其必然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

(1)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有制经济,因此其基本矛盾仍然存在;(2)资本剥削依然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严重;(3)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依然是资本家阶级,(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依然频繁爆发,并引起各种社会矛盾(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胜利的客观趋势。

十三、我们当今时代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对当今所处的时代应树立什么样的新观念?

变化:人类社会正面临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认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头掀起的这场科技革命发展不是资本主义朝阳的升起,不是资本主义的起死回生,而是资本主义的回光返照,是资本主义的晚霞。当然这并是不说资本主义会很快死亡,我们应当从这场科技革命中看到共产主义未来的曙光。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是扬弃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创造了条件。阶级的出现和存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即生产力发展到能够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但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消除阶级和实现按需分配的地步,这样就必然会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所以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高度发展,归根结底它是为了消除阶级对立、阶级差别创造了更充足的物质条件。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要真正实现马克思提出的未来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就必须达到像马克思所说的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形态。第三。更进一步看,未来科技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为人的素质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准备了前提。

观念:人类社会正面临两种制度并存、共处、竞争和斗争的新时代。新的时代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协作、竞争将同步进行,互相作用,我们要善于借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东风,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在对外开放中尽快追赶新科技革命的大潮,尽快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期在科技方面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十四、在当今时代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哪两大挑战?

在当今这样的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两大时代性的挑战:其一是当代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其二是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这两大挑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能否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机遇,只要我们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纠正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左的观念,又防止转向右的方面,善于采取正确的对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就必定达到新境界,开创新局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新。

2、民主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当代世界,民主社。

十五、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

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

(1)曲折性:1.道路的曲折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社会主。

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事业,前进的道路必然会更加曲折。3.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2)应该看到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1.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3.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振兴的中坚。4.世界共产主义组织在困难中坚持斗争,在调整中继续发展。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七

内容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已经成为众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的路径。通过开展主体性个性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让学生将创业想法真正付诸于创业行动,在条件和机遇成熟之后大学生就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本文在阐述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对主体性个性化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路径。

关键词:主体性;个性化;创业教育。

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而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65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客群体走向创业的道路,创业已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主体性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下,如何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已经成为各高校研究的重点课题。在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中,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所在,主体性个性化的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还能够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内涵。

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是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院长刘玉海教授根据多年高等教育实践经验和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分析研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独立学院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实际,归纳总结出独具特色的教育培养理念,该理念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将潜能发挥到极致。刘玉海教授认为,“育人和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发现并放大自身的优势和长处,最大限度地唤醒并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正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不懈追求。”主体性教育理念将主体性作为人本质的重要体现,主体性又集中表现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当中。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主体性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从教育目的的角度出发,主体性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人格,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进而达到让学生成为教育活动主体和自身发展主体目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将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进行改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所以,倡导主体性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挖掘学生创业潜能,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创业实践的活动中,进而培养具有全面性、竞争性的创业型人才。个性化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就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要素,一方面要发掘和尊重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另一方面是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培养条件。上述两个条件是激发学生个性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和基础。结合个性化教育的两个条件要素来看,个性化教育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发掘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要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最大程度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进而达到培养学生优良个性的目的。因此,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业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创业教育中探索最大化挖掘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主体性个性化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化发展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基础。第一,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化中的实践发展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经过主体性个性化教育活动的历练,并且达到其标准,才能够对自身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给自身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位,最后在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快速的适应并融入到社会当中。第二,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化中的社会性发展,能够为大学生创业积累充足的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大学生创业实际上是大学生由高校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只有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够为今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主体性精神和心理素质锻炼,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强大的主体性精神和心理素质,只有通过锻炼才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为大学生走进社会奠定基础。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发展大学生主体性个性化的'重要体现。第一,主体性个性化教育是大学生创业主体性发展的原则,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创业教育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的贯彻和落实,创业教育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出发点来发展学生创业教育。第二,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主观意识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的重要表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就业形势紧张,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为就业问题所烦恼,大学生创业正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而大学生创业教育业正是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所产生的。综上所述,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

(一)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挖掘创业潜质。要想促进大学生创业,必须坚持主体性、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大学生的个性和自主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帮助大学生找到其兴趣所在,更加深入认识自己。利用swot分析法帮助大学生分析当前创业环境的优劣势以及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质。传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大都是填鸭式教学,一般是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或者是讲授创业公开课等,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在创业讲座或者公开课中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忽视了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下,创业教育应该采用分组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则负责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心理素质也都能够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主体性,提升创业实践能力。实际上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质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才是创业教育的实质,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就必须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这时高校可以引进syb、kab、模拟公司等课程,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利用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能够使学生接受到基础的创业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创业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下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创业技能,积累创业经验的重要途径。学校还可以通过搭建创业实践活动平台的方式,开展一系列关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创建创业论坛,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等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多种渠道为学生联系社会企业,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到真正的企业当中实习,充分了解企业,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三)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激发和培育大学生创业。在学校创建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离不开主体性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更离不开学校创业环境的支持,学校的创业环境既包括学校硬件环境的支持,又包括学校软环境的支持。其中硬件环境的支持主要包括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物质条件,例如,创业空间、创业实验室以及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工具,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激发和培育大学生创业等等。北京师范大学在这一方面的做法突出。学校软环境的支持实际上就是学校的文化环境,其中包括校园文化以及创业氛围。学校可以邀请创业校友回到学校开展创业演讲活动,或者联合创客空间在高校举办创客节,为大学生优秀的创业项目颁发荣誉奖励,进行宣传等等,在学校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四)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园,指导和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创业学生打造创业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指导和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推进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校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引进投资等,都是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做好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服务工作,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2]刘明龙.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新西部(理论版),2014,9。

[10]姚裕群.论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创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9。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八

环境科学是一门非常综合而复杂的学科,是典型的跨学科领域专业,除了本专业的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环境工程等明显的专业领域之外,还涉及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高新技术、污染治理、环境修复、景观建设等许多方面,其特点是理论和工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结合,因此环境专业的人才需要具有很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系统整体优化的观念。环境类人才的就业也具有多元化特点,如果该专业的学生只注重理论学习,所涉及的实践领域不足、实践能力低下,将导致他们陷入竞争优势不足的窘境。事实上,环境科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对口单位类型很多,应该包括管理类单位如各级环保局;专业类单位如各级监测中心站、环评单位、清洁生产咨询部门等;科研类单位如各级环科院等;工程类单位如污水处理场、固废填埋场等;还应包括各类工厂的环境监测部门,各类与环保相关的公司,如环保仪器生产、销售、污染检测与治理、环保工程等单位,甚至还可包括各种自然保护区、景观设计与管理部门等等,从政府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到各种环境保护、环境修复、环境咨询公司等应有尽有。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应尽量建立门类齐全的实践基地,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兴趣方向的学生的专业实践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基地是环境科学专业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开展环境科学专业校外实践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内容与方式,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领域的理解,在实践中掌握环境专业相关技能,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其实践和创新能力。完善的实践基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适应社会,适应竞争。环境科学专业校外实践让学生直接参加环境管理、监测、生产等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另外,环境科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也加大了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参与高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提供真实而专业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他们直接体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特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其见识,有助于学生就业后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深造提供更多机会。实践基地的良好运行也能够保证向实践基地单位输送符合其要求的合格专业人才。因此,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学校与社会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改善了新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条件,有效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九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高校的实践教学则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大学生早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若仍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将很难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的人才。可以说,实践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技能及未来的就业,因而实践教学水平也成为了高等学校竞争力的一个指标。因此,加强学校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着力构建长效机制,要着力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加强考核管理;加强研究交流。大学生所受到的专业实践教育不仅要依靠校内的实践教学,而且必须与社会紧密对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学生深入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单位去,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他们专业能力的需求,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去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使实践教学的质量得到保证。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社会实践基地是一个由高校与实践单位基于一定的合同协议,旨在促进高校、学生与实践单位共同发展,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体,是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模式建立的,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的、长期稳定的场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办出教育特色的重要措施。社会实践基地是顺利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没有稳定、合适的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将难以收到实效。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而言,其实践教学又有专业特殊性,有必要对其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十

实验教学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转变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互独立和相互统一的两大环节,因此应和理论教学一样,实验教学也应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体系需要解决专业建设过程中有关实验教学的系统性、结构性问题。通过对实验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体系以及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等综合分析,形成课程、内容、方法核心要素,明确不同实验层次的目标,完成实验教学顶层设计和总体构架,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本科实验教学任务,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实验教学的相关要求,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从专业教学整体需求出发,精心设置实验项目。整个实验教学体系呈现系统化、层次化和开放化的特点,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水平。

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内容系统化。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验课程教学要求,实验内容按基础、设计、综合递进,尽量体现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2)水平层次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需要涉及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项目,使学生得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单纯技能培养到系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验证性实验侧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实践技能,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综合研究、实践创新能力。

(3)教学开放化。除课程实验外,设置开放性实验项目。按实验开放性质不同,分为固定开放性实验和拓展开放性实验。

模块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当前采用的主要方法,采用的模块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如“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还有的划分为“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以及“基本技能训练实验”、“理论课程验证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探索和应用性实验”的分类。这种分类方式仅仅突出了某一方面的内容,对模块之间的联系与培养目标的要求联系较少。我们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图1所示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框图。在这一实验教学体系中,我们分为3个层次的能力培养,明确了每一层次培养的任务、目标,以及相应层次的主要实验开设课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于基础实验,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主要进行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撰写规范。具有特色的专业应用实验是建设的重点,这一过程中主要突出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专业综合实验。在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主要是从实验教学的课堂环节向课外环节延伸,使学生得到准前沿性的科学研究训练,为今后从事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基础上,我们开发出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及专业应用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逐渐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衔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有:

(1)不同水样的监测和评价。根据周边的环境条件,学生通过采集地表水、城市景观水体、自来水、地下水、城市生活污水等各种水样,自己确定不同水样的分析指标和相应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对水样的水质进行评价。这个实验课使学生了解不同水样监测的目的、指标方法以及其中的差别,学会对水质的单项及综合评价。

(2)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及其空气质量的评价。在城市不同的功能区进行空气样品的采集,监测空气中tsi^pm1。、pm2.5的含量,以及s02、n0x、03、c0等指标,并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功能区空气质量的特征以及空气质量指数的含义。

(3)微污染水源的水质净化实验。采集有机微污染水源水样,利用光催化方法进行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质,然后利用膜分离技术进一步纯化。这一实验使学生对于水质控制的方法技术有深人的认识。

(4)污水湿地化处理的工艺调查以及水质评价。调査西安现有的污水生态化处理的技术和工艺,同时采集不同处理阶段的水样进行分析,熟悉不同工艺阶段的关键技术及处理效果,加深对污水生态化处理理论和实践的认识。(5)城市土壤环境与地表沉积物的综合调査与评价。采集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及其地表沉积物,分析样品的粒径组成、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对此进行评价。

(1)不断改革创新。根据环境科学专业对知识能力领域的要求,以制定完备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为切入点,强化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元素和创新内涵设计。明确不同实验层次的培养目标,基础实验少而精,突出基本训练,专业应用实验是教学体系的核心和重点,突出其综合性,实现教学过程向科学实际问题解决的衔接。创新层次以研究性实验教学为特色[9],突出环境领域的科学问题研究。

(2)建立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化解实验室工作的许多矛盾。基于实验室工作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实验室“业绩一成绩一公益”三位一体的绩效量化体系,提高了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1°]。

(3)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是实验教学体系完成的关键。通过青年教师进行课程进修、参与科学研究等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依据青年教师的专业背景,安排青年教师参加相应的学科和科研平台的科研项目。实行“以老带新,一帮一”制度,为每个青年教师配备专门的实验教学指导教师。支持实验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经验,促进工作的开展。

(4)加强经费投入,保障实验教学体系完成。每年学校通过基本实验费用、仪器设备维修费用、仪器设备更新购置费用以及教学改革项目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费,满足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需求。

5结束语。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改革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1112],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的发展和专业声誉的提髙。在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困难重重的局面下,以特色的实验教学为突破点,可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专业人才提供新的途径。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十一

摘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的教师有效培训策略主要有:立足岗位,全员练兵;突出骨干,倡导选择;团队互助,共同提高;研修一体,解决问题;城乡结对,实战培训;远程培训,资源共享。为保证教师有效培训策略的顺利实施。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建立健全了“四位一体”的培训体制,培训管理机制,并初步建立分层评价机制。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有效培训。

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围绕教师“有效培训”开展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有效培训的内涵与表征。

(一)有效培训的内涵。

关于有效教学,专家学者早有界定:“有效教学是指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由此,我们不妨采用有效教学的“三有论观点”来描述教师“有效培训”:有效果,指对培训活动结果和预期培训目标的吻合度的评价;有效率。借用经济学的办法,指对培训产出(效果)与培训投入的比率的评价;有效益,指培训活动收益和培训活动价值的实现,即对培训目标和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

(二)有效培训的表征。

1、培训目标有效。

确定具体明确、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培训目标是实现有效培训的首要因素。我们应从以下三个角度把握:第一,培训目标应与国家教育教学以及学校改革目标相一致,并且能促进教育及学校目标和战略的实现;第二,必须和教师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只有培训目标和教师个人目标统一,才可能获得教师的最大投入;第三,把培训目标变成可操作性的任务。

2、培训内容有效。

好的培训内容是有效培训的基础保障。内容有效取决于培训需求的分析,培训过程的起始环节决定了培训的目标,它通过收集、分析各种相关信息以判断施训方和受训者的具体情况及对培训的需求,从而为决定培训的内容等作决策参考。需求性和前沿性相结合的培训内容,往往会使培训增效或达到高效。

3、培训方式有效。

培训目标的多层次性、对象的差异性、内容的复杂性、时间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培训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新课程的实施使传统的“学校教育式”培训方式,专家讲老师听、被动的、接受式的培训方式,都受到挑战和质疑。教师培训必须以教师为主体,只有把培训的自主权还给老师,让教师主动地参与,有效培训的价值取向才能得以实现。

4、培训管理有效。

培训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机制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过程进行有目的地控制的各种职能活动。对于兼有成人教育与在职教育特点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来说,培训的管理更应体现规范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实践表明,培训体制、制度建设以及弹性化的学时学分管理都是卓有成效的。

5、培训评价有效。

制订专业的评价标准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师培训评价、反馈系统建构应包括:反应评估,即学员是否喜欢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否有用,学员的课堂反应是否积极;学习结果评估,即学员经过培训学到多少有知识,学员的能力有多大的提高;工作表现评估,即学员的工作表现在培训前后有无变化,变化多大。工作中能多大程度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业绩评估,即培训前后教育教学质量业绩是否有所提高;建立学员档案,即采用描述性记录、量化反馈,并深入到实践流程。

二、有效培训的实践策略。

教师“有效培训”需要通过一系列策略和途径加以体现和落实。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主要设计实施了以下有效培训策略。

(一)有效策略之一――立足岗位,全员练兵。

去“情境化”的“空对空”式纯理论培训是不受一线教师欢迎的。如果受训者不能持续有效地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当中,将“所学”转化为“所用”的话,这个培训就是失败的培训,其结果自然也是无效的。

在培训重心下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我们理解的培训“情境”,就是将培训立足于学校、扎根于课堂。基于这一点,我们把教师岗位培训的内容定位于专业能力训练与提高上。为此,我们开发、设计了培训新载体――《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记实手丑盱》,免费发放,人手一本。手册开列了教师岗位专业能力菜单,设立“必练”与“选练”两个模块23项专业能力。“必练”模块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研科研等方面切入,突出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训练与提高。“选练”模块从课程建设与资源整合、班主任工作、教育技术、校本研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殊能力以及提升教育智慧等方面着手,强化教师综合能力。主题性栏目“读一读”,让教师了解单项能力的内涵;“想一想”,引发教师思考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议一议”,启发教师对难点、疑点问题的深度思辩;“做―做”,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与领悟;“评一评”,让教师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实践有科学的价值判断。学校、教师结合实际确定练兵起点,教师的专业实践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有效策略之二――突出骨干,倡导选择。

哈尔滨市的骨干教师培训突出了选择性,创新了培训模式。选择性就是根据培训规划的要求,使教师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形式、学习地点和组织形式的自由。创新培训模式,就是打破传统教师培训一刀切、齐步走的定势。哈尔滨市率先在骨干培训中尝试设置选修课程。根据教师需求,我们设计了“依托高校培训、实践考察、走进名校、名师导学、送教下乡、岗位练兵、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制培训”等九个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关联,不仅满足了教师普遍性需求,又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需要,较好地解决了学员来源、任教科目、教学经历、学校环境等因素不同给教师培训带来的适应性问题。农村骨干教师23人走进了山东杜朗口中学,原汁原味地学到了“教学真经”的个案;城市中学骨干教师61人走进了华东师范大学,零距离地与课程专家接触。培训后,骨干教师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实现了教师培训收益的最大化。

(三)有效策略之三――团队互助。共同提高。

知识传递活动经常发生在“实践社群”的非正式社会组织中,教师的学习是在实践共同体背景中进行的。当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面临共性问题与普遍的困惑,团队学习与研究便成为时代的呼唤。

规律有效运作。至今,全市共确立了百余所试点学校和100个先导实验团队。创建活动中,南马路小学以青年教师理论研究会为依托,通过自主管理、信任授权使教师们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分析现状,选定进取的目标,自我制订改进对策,自己组织实施、检查效果、评定总结。团队中的教师运用共同学习与研讨的方式,启发彼此的思维,积聚大家的智慧,集成最佳的成果。团队建设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使教师从培训走向自主学习,形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培训文化。

(四)有效策略之四――研修一体,解决问题。

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是培训的目标之一。

研修一体,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研”与“修”的整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培训模式。研修一体化,不仅要表现出“研”字含有的琢磨、探究的意思,又要蕴含“修”字整治与提高的寓意。研修一方面解决过去“研”与“培”相互分离,导致教师“双重”劳动付出的工学矛盾加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和提升自我同时,更加凸显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如果说,过去的培训是学校教育的方式,教研是活动课程的方式,那么研修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方式。它的价值在于:一是这种立足岗位的研修不是别人告诉而是教师自己“悟”出来的;二是这样的研修基于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三是这种研修解决的是教师现实问题,研究的结果直接应用于课堂,体现出研修的个人意义。根据新课程好课的标准,这样的研修是真正意义上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培训。

(五)有效策略之五――城乡结对,实战培训。

教师间、地区学校间的差异是有效培训的重要资源。利用差异有效盘活和合理配置资源,放大培训资源的效益,这就是提高培训的社会效益。

“乡村教师进名校”项目是哈尔滨市注重教师实战演练的原创培训形式。首先,我们在城市名优学校中选定20所基点学校,明确基点学校的责任、义务。要求其将一周的教育教学活动全方位、全过程开放,并组织名优教师全程指导。其次,选拔具有潜质和辐射示范作用的乡村教师,进城跟班学习,明确其学习目标任务,使其成为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火种”。跟班实习教师要和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八个一”培训任务,即“完成一个创新教学设计、上一节我的好课、练一项课堂教学技能、学一项网络实用技术、撰写一篇教学叙事、参加一次校本研修活动、编写一份试卷、完成一次课堂教学点评”。我们不仅关注乡村教师的即时学习结果,而且更关注他们对培训所学的应用及其带来的结果。

通过实施“乡村教师进名校”项目培训,哈尔滨市已有400余名农村教师提高了实战能力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跟踪调研时,我们发现培训后的教师有两大“质”的变化: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转变。教师特别在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方面变化明显。这种把农村教师“请上来”的体验式培训“乡村教师进名校”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六)有效策略之六――远程培训,资源共享。

网络远程培训使学习者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形成解决复杂的、共性问题的虚拟团队,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的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导师引领制度;第二,丰富音频、视频、文本三位一体的培训课程资源;第三,建立基于教师成长需要的互动交流平台和监控管理平台。

为了保证教师自主研修的顺利进行,哈尔滨市明确规定,教师“网上学习,不少于各类培训的30%学时”。由此进行政策性引导。目前,远程培训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的常态模式。

三、有效培训的制度保障。

(一)“四位一体”的培训体制。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始终保持“四位一体”的体制优势,融“培训、教研、科研、电教”为一体,充分发挥区域学习资源中心的作用,形成了优质、高效、良性的教师培训工作机制,减少内耗,提高了工作的效益。

(二)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制。

我们对参训学员实行“三项管理”:一是实行制度管理,用规范性文件进行约束;二是加强过程管理,依靠弹性化的学时学分登记制度和网络化管理系统进行监控;三是跟踪问效,用考核评估推动教师培训后的反思、重构和行动跟进。

(三)初步建立分层评价机制。

在岗位培训中,我们探索建立“三个目标、四项指标、三级评价”的评价系统。“三个目标”,即“区域有特色、学校有风格、教师有专长”;“四项指标”,即基础性指标、过程性指标、成果性指标和特色性指标;“三级评价”,即市评区、区评校、校评师。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分别从制度建设与运行机制、过程管理与模式方法、练兵指导与成果绩效三个维度评估,依据不同权重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不同的评价对象、不同的师资基础归类划片,分组进行。组与组之间横向不比较,组内单位与成员之间纵向看提高。分层评价机制为检验岗位培训的效果立了标杆,解决了培训的“怎么样”和培训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反思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行动,我们深深认识到,达成培训有效性目标的过程就是更新培训理念和创新培训方式的过程。把培训的效果、效率和效益转化为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效能,是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师也是有效培训的旨归和不懈追求。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十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为社会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变大。高等院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生需要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设计专业的最新流行趋势,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艺术设计工作的特点,让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最新的趋势,提高学生设计作品的艺术性。

首先,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时。高校实践教学课程应该在不同年级中安排不同的课时,学校应该有计划的实施实践教学。根据环境艺术教学课程的特点,学校需要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合理分配,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同时安排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合理搭配,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其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需要在专业的实践基地内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受到当地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应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建立独特的实践基地。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明确城市的文化、历史等特点,与相关的企业合作,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场所,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最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方式不同,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实践教学的特点,掌握专业的流行和就业趋势。实践课程的教学教师应该在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在实际工作中考察,了解当前的工作特点,不能够脱离实际来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学校可以要求业内知名人士到学校讲座,将最新的行业趋势带给学生。

2.增加实践项目的安排。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可以安排其他的实践项目,包括社会调研、设计比赛、项目实践以及实习等等。首先,社会调研。社会调研能够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主动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向,包括行业分类和市场需求调查两种。学生在执行行业分类调查时需要对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环境艺术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收集一定的素材,能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进行市场调研时能够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环境、趋势等,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自己日后的工作方向,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其次,设计比赛。设计比赛是一种特殊的锻炼设计能力的方式,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参加设计比赛,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设计比赛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学校的学生的能力,明白当下设计专业的趋势。然后,项目实践。学生参加单位的项目实践,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画图能力和协调能力。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参加项目实践,教师和学生共同在企业实践基地中完成项目实践。最后,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参加专业实习。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或者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了解专业的工作特点,工艺制作流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学校需要加强与当地的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销售管理的过程。同时,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为企业提供新颖的设计作品,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作品和优秀的工作人员。

1.完善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与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需要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考核计划,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收集资料,做好实践笔记,记录自己的工作,最终能够设计优秀的作品。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制定合理的比例,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最终的作品设计来完成最终的成绩考核。

2.完善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式。

教师的考核评价中应该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内容,督促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同时,学校应该将教师在实践基地中的实践成果纳入到考核评价中,保证教师能够有效开展实践工作。

3.加强与实践基地的交流。

学校应该派专门的负责人员与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负责管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状况,让工作人员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尽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校在安排实践课程时应该注意处理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十三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有关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12],但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仍然有限。环境科学专业围绕环境问题的预防、发生、治理、评价等方面组织教学,其中的实验教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但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缺少相应的体系规划,致使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片面化和碎片化,难以形成有效的整体,因此探索构建环境科学专业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十四

摘要:进入21世纪后,环境科学已经成为了一门有关社会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前提下,环境科学专业在国内外大学中被广泛设立。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本文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深入改进并优化实践教学的方法,深入研究影响实践教学的每个模块,探索一种应用型实践教学的体系,以期为环境科学专业的授课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创新方式;深入实践;培养人才;教学效果。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演化、环境中因子的相关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当前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各种职业,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起到中心人才支柱的作用。但是现如今,传统教学方式使我国环境科学毕业生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将书本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在其工作后不能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如今教学改革中,应该加速培养一大批这样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型人才。环境科学的教学就应该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寻求更加实用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大学培养出环境科学的实践型人才,并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以下是我认为可以优化教学的一些方法,分享给大家。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适应如今的形势并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创新型人才,如此一来我们就更应该认真地设计相应的教学体系,对实验的相关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以顺应时代的要求为目标,创建出更加新型的实验课程模式,从而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相应的增加一些实验的教学模块,对实验技术和实验的应用分析也应该增加,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基本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去学习,帮助学生更快的就业并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对教学深入改革并加入实践的元素。

实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深入实践,这样比传统的理论教学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昀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将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深入到教学中去,使教学体系更加完整和系统化,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争取使学生成为应用型的人才。

改变现有的思想,深入发展实践教学。

在西方的很多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为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场所从而让学生更早地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快地融入社会,有了更好的适应能力。在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曾提出过很多的教学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把学生放在这种应用型的领域去,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反,如果一味地坚持现有的传统思想,单纯地依靠理论的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不与社会现实相衔接,不加以创新和改变,就会被发达国家落下。因此,我们更加需要通过和社会相联系加强实践教学的深入,学校应该把实践教学和传统的理论相结合,从而培养出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优秀人才。

三、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建立了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后,我们应该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角度出发,把实践的教学方法深入到改革中去。

(1)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在校外建立更多的实习场所。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践,学校应该和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从而建立更多的学生实习场所,这样更加有利于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社会的现实情况,为学生建立更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会促进学校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2)加强学生的素质拓展,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和个人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素质拓展是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既是对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还是对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竞赛式、创新式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的素质以及对实践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3)深入开展合作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式学习环境,让学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的方式,一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理论的角度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同时经过合作训练的学生会掌握到更多平时得不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就会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

我们在拥有良好的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拥有一种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以往的考试只是考察表面的理论知识,没有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考察,但是实践的教学要求我们要拥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和整体的运行能力,所以,只有改善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才能适应实践教学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在考虑问题方面更加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大学毕业以后能够更好地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说,为满足当前社会对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在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中,必须进行实验教学,深入发展实践教学,在校外建立实习场所,加强学生的素质拓展,深入开展合作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将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创建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实践型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2]李亮亮.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山东农业教育..

[3]陈婷,龙於洋,殷峻,沈东升.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农村经济与科技,.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十五

1.什么是管理。

许多管理学家,针对各自所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地域职位,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站在自认为科学的、合理的角度上,对“管理”这个概念,都有过系统、详实的论述和概括。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从事管理工作的厂长、总经理或经理,在自己的岗位上,也不乏取得成功经验的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但赋予“管理”明确定义的,即:是什么对(与)什么的关系的,即便是在泰勒、法约尔和杜拉客这些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和大师”的魔笔下也没有。或许是西方理论思想与东方理论思想差异的原因,亦或是管理本身是一个抽象、复杂、广泛、类多、型异的因素。然而,他们却对“管理是什么”?给予了不同形式的说明。

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中指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泰勒和法约尔的观点,只是说明了管理活动的过程,而并没有回答其结果。随着管理学发展的深入和管理理论在我国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研究管理学的理论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对管理是什么,给出了不同的结果。朱则荣在他的管理是什么的一节中,是这样说的:“管理是对一个活动过程进行组织,让行动变得更有效、成本变得更低,并让结果更加令人满意”。这一定义,从其活动的过程和目标上理解,比较形象地对“管理”做出了解释。但从内容上看,又似乎过于单纯,而显得不够完美。学者王国锋先生,把“管理”从字面上,站在社会学和哲学的角度上,进行了认真的解剖分析之后,对管理给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他说:管理是指“客体通过主体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的一种活动”。这一定义,从表面上看,似乎显得抽象了一些。但内容上,他却比较深入和客观地反映了“管理”这个广泛的活动作用。管理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2.什么是服务。

“服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经常可以感受、感觉或享受得到了。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要求和愿望也越来越高、越来月多的因素,也是当今各行各业都在提倡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的因素。对于什么是“服务”或“服务”是什么,许多人都能从其形式上说出个一、二、三来。但要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却没有。许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也在不断地谈及这个概念。因为在所有书山书海中都没有找到。各种“管理”类的书比比皆是,而问及服务类的书却没有。这是因为,“服务”它不是单纯的,它是与管理紧密相连的,它是管理的一种形式,是管理活动的衍生行为。

在辞典里,“服”,即“服从”、“听从”;“务”,即“活动”、“劳动”、“劳作”。服务是指为了集体或别人的利益的工作。从词义上看“集体”“利益”“工作”,这一解释或定义是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服务”的意识的。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产物,现代社会环境中,随着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出现,“服务”已不在是“集体或他人的利益的反映了”。大到生产建设加工企业,小到小商小贩的热情招呼与上门等,这些已不是社会什么特定的产物。而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要求。一个概念的出现或意识的反映,应该是社会某一现象的反映。根据这些基本特征,服务实际就是“一种为了达到或满足他人的需求或意愿的行为活动”。

3.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管理是目标形式的活动要求,它的过程目的是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实施时,这个目标尽管有反复的因素存在,但原则方向不会变。而服务是目的形式的活动要求,它的过程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管理的过程是组织、计划、控制的过程,它可以有多个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制度的约束机制上的;因此,管理具有约束性。而服务只有一个目的,它是建立在自觉、自发、自愿基础上的,具有自觉性;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就是管理过程活动的反映。管理不仅要牺牲自己,还要牺牲他人;而服务只是牺牲自己。管理与服务是相辅相成的,是绝对统一的,他们不存在矛盾。服务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

二、什么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古典管理科学家泰勒说“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从这个意义上告诉我们:管理活动是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就已经存在了的。我们知道,在文明社会以前的人类,基本是以群落、部族乃至于家族为生存单位的,这个时候没有国家、没有工业企业,自然也就没有经营管理。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是以头领为组织和分工的,这个头带领的这个群体,不仅是要管理好这个群体,更主要的是要为这个群体服务的。这个以头领为组织的生活形式,就是一种服务管理形式,这种服务管理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目标,却具有某种目的性。这种目的性的所有过程活动,就是一种机械性的“育人”形式,这个育人很简单,就是“服从”或“听从”。人类社会经过上千年演变和发展过程之后,进入今天这个高度发达和文明的时代,“管理”已经是一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十分重要的活动形式了。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小到城市、集体单位、家庭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次。一个领域、一方领土的安稳与否,就反映了这方领导的管理思想和服务意识;一个集体、一个单位、一个家庭的平安与和谐,就反映了这个单位、集体和家庭的人文意识。这些都是“无形”的“育人”形式的催化剂。

1985年,我在“谈士兵的管理”时,就提出和认为:“管理是一们科学,管理是一们艺术”。科学理论的形成,实际上就是通过自己对事物现象的发现和领悟而产生的。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在其他领域早有学者专家定论。但在管理科学里面我们认为就是:在领导或管理者大脑里运行并制作的组织、计划、方案,通过实施后达到了预期目的的就是科学。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所有参与人员或实施者都十分踊跃和乐意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就是艺术。一个底层军官,要使手下100多个士兵服从、听从很容易;要使100多个士兵个个都遵从、信服,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军队就是一部高端机器,它集中了人类制造的最尖端电子科技内容。要想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作为使用(管理)者,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和精心地维护他。士兵是人,人是任何高端机器所不能取代的。一个人一个思维,一个人一个思想。当每一个士兵都能紧紧围绕在一个军官身边,感觉需要你、离不开你、甚至于绝大多数认为没有你不行,就是管理科学和艺术在这个军官身上的体现。返回来,一个管理者将自己各次工作计划方案通报和安排给下属,每次都得了到绝大多数员工愉快执行并取得了理想效果,且皆大欢喜的欢欣鼓舞之时,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表面看起来,这个过程似乎很简单。但他在考虑这件事情的同时,必定首先考虑了人的因素,然后才是质量目标和效果。正如赫胥黎所说:“只要我们具有能够改善事物的能力,我们的首要职责就是利用它并训练我们的全部智慧和能力,来为我们人类至高无上的事业服务”。

三、怎样才能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1.领导要重视。

学生宿舍的服务管理,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社会责任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也越来越大。近年来,高校学生公寓中,出现偷盗、人身伤害、火灾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屡见不鲜,服务管理形式并不乐观。但让人欣慰的是,这些问题已经不断引起了各高校领导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应该说,现在重视还不晚还来得及。但光是学校领导重视还不够,更主要的是其他相关部门的领导都要重视,要把学生宿舍的服务管理当着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宿舍也是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育人场所,不要让这些基本的教育内容出现空白。因此,领导要重视,要关心学生宿舍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领导重视,要关心学生宿舍服务管理部门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效果。

与此同时,学生宿舍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更要重视,要把握好相应的政策,要认真领会学校领导、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的意图。不仅在思想上要重视,在行动上、行为方法上都要重视。要抓好员工队伍建设;要深入实际,注意监督、检查,要把握好重点;要把做好学生宿舍服务管理工作,当作一项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

2.要建立起一套合理的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现在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部门,有的归属于学生系统、有的归属于后勤系统;而有的学校则干脆把学生公寓,交由地方物业管理机构来管理。学生宿舍服务管理部门,不论归属于哪个系统,都是为学生服务,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服务。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这套机制,首先是要完善学生宿舍的服务管理制度,以作为学生宿舍服务管理的基本依据。在建立和完善各类制度时,不能单纯的考虑在控制、约束和限制的意识上。学校毕竟是一个单位,而不是一个国家。所有制度的建立,必须考虑人性化的原则,即教育、引导、说明的原则。以充分体现育人的思想。其次,要有一套好的协调机制;学生宿舍的服务管理,不单是学生宿舍服务管理部门的事情。学校相关部门都有权利和义务,都应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一旦出现问题,凡是相关部门都不应该推卸,都要有主人翁的思想和意识。三是要有一套好的信息沟通机制(这里的信息不单是通信),要对各类信息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不能只听信单方面的意识或意见,要保持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和可心度。四是要坚持教育和处分想结合。对违犯原则或造成影响较坏的,给予处分时,要掌握好处分的形式和效果。对于处分对象,要给予跟踪查返,以达到处分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该批评教育的,要及时地批评教育。(对于大学生宿舍交由地方物业管理的形式,这里不加评说)。

3.要培养一支有素质的服务管理队伍。

员工队伍的思想政策素质和品行素质,是学生宿舍服务管理的关键。现在各高校在学生宿舍中从事服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上或绝大多数是社会聘用员工。这些员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很多问题和矛盾不能从多方面去理解和分析。因此,要加强对他(她)们的培养教育和疏导。一是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尽量或最大限度地给这些员工创造学习、培养和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策意识、思维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学生宿舍管理部门自身,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讲授一些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告诉他(她)们要敢于承受来自学生当中的各种压力、阻力和抵制力。三是员工队伍要自身加强学习,要关心国家尤其是有关大学教育管理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意识。要善于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和现象。要多问多请教。四是要树立良好的品性行为;在执行上级指示和落实规章制度上,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语言、行为方面要以身示教。要事事处处表现出,我们既是服务员、也是监督员,还是老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

4.要牢固树立集体意识和国家意识。

集体主义思想,是人们工作事业的一个基本条件和首要前提。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从事学生宿舍服务管理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要牢固树立集体思想、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学生宿舍的工作,决不是监督、约束的问题,它的责任重于泰山。学生宿舍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以学校的意识为基准点,以学校的稳定与发展为出发点。站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上,扎扎实实地开展每一项工作。从上到下都不能也不应该有过度意识、短暂意识和临时意识。要深刻认识到学生宿舍的安稳,关系到学校的安稳,关系到一个区域的安稳。

5.要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是指一个人在执行上级指示,完成工作任务的效率。员工的工作作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这里的作风不仅仅是时间观念问题,而主要是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要做到:检查督促及时到位;发现问题及时准确;反映问题及时可靠;解决问题及时有效。在个体形式上,着装形象要得体;语言行为要文明;在服务管理的整个工作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团结、紧张、严肃、活拨”的氛围,要让学生感觉到,在学生宿舍生活期间,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6.要关心理解学生。

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同形式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在开展工作时,也难免不会遇到学生这样、那样的情绪。一个人一个思想,一个人一个观念。我们的管理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开展服务工作。对待问题要热心、对待困难要关心、对待意见要用心、对待情绪要细心、对待病人要有爱心。要把学生当着自己的亲人来看待,要把学生当着自己的孩子来对待。苏霍姆林斯基说:“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识;就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一个人最主要的美德。”

育人是一个十分复杂、烦琐、具体的过程,它不象搞科学研究那么单纯,不行可以重来。而育人不行,没有重复的机会。管理是一们科学,是一个活动,是一种思想;而服务是一们艺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如果说一个企业的管理与服务是为了促经济、促效益;那么,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服务,就是为了促稳定、促人的健康成长。管理和服务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只有将科学和艺术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泰勒著,韩放编译.科学管理原理.

[2]法约尔著,李永先编译.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3]王国锋.什么是管理.

[4]林昊.不要相信管理.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实践论文篇十六

实验教学长期以来被认为依附于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补充,目的是为“巩固和加深课堂理论教学效果”;过于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忽视了实验对理论的补充、深化和发展作用,致使实验教学的地位远远低于理论教学,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发展[3]。这种滞后的理念,使得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两个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环节难以协调,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环境科学专业要求的知识领域点多面广,课程体系表现出课程关联度相对较弱,形成通常所说“杂”的局面。由于传统实验教学被认为是理论课的验证和理论学习的补充,在实验教学上“杂”的特点表现更为突出。课程的传统计划、任课教师的责任心以及实验条件的配置成为实验课程开设的基础,而这些实验是否需要开设、开设的实验是否需要更新、实验是否达到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等考虑得较少,导致实验教学仅仅成为满足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学分需求的数字指标。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实验教学的`调研发现,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将专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在培养计划中合理地体现,建立健全实验教学体系,则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单独设课的基础。

1.3实验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陈旧。

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问题,教师对新开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教学内容以本校传统遗传下来的实验居多,使得课程起点较低、教学内容陈旧、范围偏窄、实验项目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性不足。同时,实验的内容和真正的环境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突出不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未能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最新动态和最新实验方法。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仍然是验证性和演示性等基础型实验为主,对基础实验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不深,导致从内容到方法都比较陈旧。

1.4教学效果不显著。

由于实验课程自身问题以及实验考核不科学、不严格,对学生既无“压力”更不会产生“动力”,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效果不显著。从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独立实验,以及每年研究生复试对实验的调查考核,可以明显感觉出实验教学在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极大的不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