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汇总(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0:03:11 页码:7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汇总(精选11篇)
2023-11-23 20:03:11    小编:ZTFB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研究优秀教案可以拓宽教学思路和方法。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汇总篇一

那么的天真幼稚,而往往在感情的壁垒被突破时要用很长的时间去抚慰伤口,有的伤口甚至会发炎或者是雪上加霜会使人窒息,无数个春夏秋冬后,有的才可能会愈合,有的可能会跟随着他一辈子,影响着他的生活,不管是怎么样,不要拿感情当赌注,你赌了总会容易受伤。

这样,当感情出现裂缝时无情的利剑会劈开那道盛满温情的门,扼杀美好的爱情,所以本来誓言是天长地久,永不分开,可是最终还是分道扬镳成为路人,导致后来写者让人心疼,读者会流泪。

有时候世界就是那么小,本来天各一方,可以永不相见的却偏偏相遇,有时候想遇却不能相遇,相遇后又是多么的蹉跎。

曾经的很多甜蜜都会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有痛苦、悲伤和再次相遇之后的不知所措。

等有天你走了,我也离开了,彼此千里相隔,那时不知道,你会不会不知不觉的从我的生命里抹去?你会成为别人的妻子相夫教子,而我会成为别人的夫君哄着和其人的孩子,这是,多么伤感的画面,但是,这可能也是糟糠爱情的一种圆满。

这个时候因为距离的问题,可能我们直到死去也不能相遇,只能在自己的心里把彼此当成一个缩影,去慢慢的回忆。

所以要感谢上帝的恩赐,本来不可能的事却变成了事实,即使彼此之间没有话语,可是比话语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再一次看到你,你还是过得很幸福,这就够了。

好久没有这样淋漓尽致的哭一回,为所谓的爱情,为所谓的相遇,为我还美来及把它记载在我的故事里,庆幸它却已经成为我故事里最动人的史诗。

所以学着珍惜,那个曾经很爱你的人,给他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让他不要去漂泊,保持着微笑对待生活,对待那来不及付出却在也没有机会付出的爱。

余爱未了。

一个人的记忆就是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

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

所以忍不住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只能往前走。

然后又是一圈高声碰杯,这种场合本就司空见惯,只不过今天,他有些厌倦,傅希言摸出兜里的烟,点燃,深吸了一口,吐出,朝着卫生间走去。

这场应酬他本可以不来,可偏偏欠了魏宇那小子人情,非要帮他介绍几个地产界的负责人,好拓展他家的业务,这个人情实在不好意思拒绝。

这会儿终于可以脱身抽个烟,过去的多少个深夜里,他曾因失眠点燃一根又一根香烟。

可他本不喜欢吸烟。

有些东西一旦成瘾,再难戒......

那声音分明熟悉,绞得人心疼,是错觉吗?他回头看,女子已进入卫生间,紧跟着后面有人喊“阮姐,没事吧”只听一阵呕吐,估计今晚的东西全被吐出来了吧。

傅希言慢慢接近,轻推卫生间的门,朝里望去,那面孔瞬时映入眼帘,只不过,那张脸再没有刚离开时的纯真自然。

“没事,等会还得继续喝呢,可不能让自己醉了,吐出来好多了,小佳,把姐化妆包里的腮红拿过来”。

说着,阮浅擦了擦嘴。

“好的,我找找,阮姐等会你少喝点,不行咋们就偷偷溜走算了”余佳把腮红递给了阮浅。

“没事,再忍忍,这个项目我们势在必得,马上就拿到了,你先过去,我抹个口红。

时间真的是良药,不管你经历了什么,有过多少痛苦悲伤,它总会让你慢慢成长,一点点屈服。

就像现在,她已经被现实打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这个月房租快到期了,弟弟的病又要一笔不菲的医药费,她真的快撑不住了,这个项目必须拿下,这样下个月她还不至于过的太拮据。

记得在古宅的那段日子,虽然要事事俱到,可那时弟弟还没生病,还不用事事为钱发愁,记得那时候,她还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偷偷粘着傅希言,事事都让他操心,也没有个姐姐的样子。

他比她大四岁,那年认识他阮浅只有18岁,而他已经大学毕业,开始接触家族留下的产业,傅家家大业大,认识的人多,欠的人情也多。

软浅和弟弟阮墨就是这么来到的傅家,傅家老爷子和阮浅的爷爷是经年的老战友,同甘共苦过,一方有难另一方定是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于是阮浅带着弟弟和一笔遗产投奔了傅家,傅家老爷子发话,收做孙子孙女,可表面上大家客客气气,背地里,就连下人都说三道四,所以阮浅和弟弟隐忍着过着日子。

她常偷偷躲到花园的角落里哭,她本是个开朗的孩子,在这里硬逼的生了病,弟弟哭着找人,可没有人会听一个五岁的孩子声音。

后来是傅希言带她去的医院,那天他刚好回来拿一封文件,见弟弟哭,过去哄,不想发现昏迷的阮浅,那时她烧到39度,说着胡话,咿咿呀呀要去找爸妈。

他陪了她一夜,他何尝不懂她,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再委屈只能自己消化。

就这样,他默默守了她一夜。

她抱着他胳膊哭了一夜,哭疼了他的心。

生怕哪一瞬间会将自己击垮,可今天她还是来了,她没看错,那个人的背影怎么会错,她的囧迫样子一定尽收他眼底,此刻他该笑她了。

是啊,她怎么就不长心呢,心还是那么疼。

孰不知,在她身后50米开外有一辆车一直跟在她身后,她总那么傻,一个人哭,一个人消化所有不良情绪,也不找个陪。

可明显是深色,终于,他坐不住了,径直奔向了她,“总是让人操心,快去医院”说着拉着她往车那边走。

她没有反抗,是啊,他还是担心她。

他怎么能忘了她。

你以为对的人,真的对吗。

曾经我坚信你就是那个对的人。

每次一看见你就忍不住弯了嘴角,一转身就忍不住思念,打开微信总是忍不住点开你的对话框,生怕错过你的消息,晚上发出去一句晚安,夜里醒来七次看手机信息,很多时候很困很困,意识却总是带我从梦境中挣扎出来立马翻看手机,对你的思念早已深入骨髓。

你总是能看穿我的喜欢给我惊喜,也总是能看破我的倔强,懂得我的口是心非;隔着茫茫人海,我总是一眼就能够认出你,听见脚步声也能分辨出哪个是你。

无论我做什么决定你总是无条件支持,你也总是支持我去坚持做喜欢的事情。

因为有了你的支持,即使没有人看我写的文字,也坚定我写下去的勇气。

我陷入你给我关于爱情的梦境,坚信你就是那个对的人,毫不动摇在一起的决心。

直到有一天,和朋友吃饭,她随口一问“怎么没叫你一起”我回答他忙。

然后她问咱们多久见一次面,我才猛然意识到已经好几天没有见面了。

是从什么时候起你总是说自己忙,我也慢慢地很少打扰你。

即使见面,你也总是在玩手机,我们,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谈过心。

沉默逐渐多了起来,争吵逐渐多了起来,见面的次数慢慢减少,打电话的次数慢慢减少,聊天消息也总是变成我一个人的自言自语。

以前他们说要找一个对的人,我总是脱口而出“你就是”可是后来,我沉默了。

关于对的人有很多判断标准,你都满足,所以我傻傻地认定你就是那个对的人,可是却忽略了陪伴才是最重要的标准,忽略了真正对的人是可以走到最后的,是最终相伴到老的。

无论你给予我多少口头上的支持,无论你我多么惺惺相惜,失去了陪伴,一切不值一提,无法牵手到老,那也只能是过客。

遇见过几个很合拍的人,谈过几段很唯美的恋情,

都以为ta就是那个对的人,可是最后在时光的年轮中提起ta也只能是轻飘飘的两个字“曾经”,曾经无论多美,已成过去,留到最后的才是那个对的人。

总有一种遗憾,在错的时间遇见了那个自以为对的人,然后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最终分散天涯,可是也有一种幸运是你遇见了那个对的人,然后牵手到老。

相伴一程远不如相伴一生,满怀深情远不如长久陪伴,时间会筛选出最后陪在我们身边的那个ta,ta的到来会让你不负等待。

愿我们都能够遇见那个牵手到老的人。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汇总篇二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这节课准备的时间不短,期间也跟师傅和其他老师讨论了,经过他们的指点,也修改了很多地方,认为这节课能上成功的,可还是失败了。

一节课上完,并没有预期中的轻松,反而觉得心情很沉重,觉得好累,自认为准备的很充分,可到头来却一无是处。这节课失败之处在于教学环节详略不得当。本节课是以前学过的行程问题的延伸,有一定的难度,在推导公式环节,做为基础知识,本应当成重点来讲,我却讲的过于仓促,简单点出就过去了,于是从这里开始,后面学习活动的失败已是注定的了,公式没吃透,不理解,再加上例题与引入的题目有所不同,学生一下子懵了;我心里也犯嘀咕:“前边挺顺的,没讲错呀,学生怎么不会呢?”不会做的学生急在脸上,而我却急在心里,只能硬着头皮再讲,后面的反复讲,完全是弥补前半节课犯下的错误,费时、费力、还低效。

第二次在二班讲授这节课,由于已经有了经验,所以在公式推倒方面,比较注意,配上修改过的课件,将这一环节展开了去讲,讲得比较细,但本来5至7题是准备让学生说解法并说依据的公式,但怕时间不够,只让学生简单说了下所用公式,这点处理的不好,应让学生都说出来,这样印象更深,对题目吃得更透。在讲解例题时,本要放手的更多一点,其实有些学生在分析题目、说解决方法环节已经说的很不错了,但我还是过多包揽,讲得多了,引导的少了。

虽然这一块我已经比较注意了,但总是怕放开后,不好收回来,不觉得就说得多了,没有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多与其他教师研讨,毕竟一个人不会将问题考虑的非常全面,要多汲取他人的经验,备课时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就不会在课堂上发生自己无法预料和解决的问题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汇总篇三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信息窗中第二个红点问题,即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借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学生要首先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在具体情境中,御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1+路程2=总路程”。

多媒体课件,两个能在一条线上自由活动的小人。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老师家住哪儿吗?悄悄告诉你们吧,刘老师家离着人民公园非常近,到底有多近呢?你们来看。

ppt出示:刘老师从家出发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

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ppt出示:刘老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

你会解决吗?

ppt:60×5=300(米)。

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

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关系式的基础上来研究点新问题,好不好?

预设:让学生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来解释这几个词的含义。

把这几个关键词搞明白了,大家再来读这个题。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学的行程问题是几个物体在运动?今天研究的问题是几个物体在运动?而且是怎么运动的?(同时出发、相对运动、最后相遇)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称作“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此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表演,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表象,理解并抓住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同时、相对、相遇。

现在你能和你的同桌合作把这个题目表演出来吗?用2只笔分别代表小明和李老师,同时从桌子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只走一遍,相遇了就停在相遇点别动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询问不同的小组)你们相遇在哪里?相遇点离谁家比较近?为什么?

预设:出现相遇点在中间和相遇点不在中间两种情况。

通过同桌两人的模拟表演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过程和基本特征,同时学生们也在“相遇点在哪儿”的讨论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了:速度不同,相遇点不可能在中间,而是离速度慢的一方较近,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3、理解速度和。

老师制作了两个可以自由活动的小人分别代表小明和李老师,请两名同学上台来慢放一遍刚才的相遇过程,生边操作老师边提问:

一分钟后他俩分别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两分钟后他俩又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呢?

通过两个可活动的小人一分钟、一分钟地走,帮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内他俩一共走的路程”,即速度和。同时能够直观地看到相遇点离速度慢的一方较近。

4、画线段图。

你能根据刚才的演绎把相遇过程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及问题在线段图中表示出来吗?

投影学生作品,点评。你能看明白他的线段图吗?还有哪些补充和改正的?

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线段图。

师出示课件演示画线段图的过程。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自己动手试试。做的快的同学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两种方法都做出来的同学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争取一会儿发言时让大家都能听明白你的意思。

找2生板书2种方法,点评。

回顾这两种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相遇问题的?

小结:方法1: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方法2: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6、体会线段图的好处。

对比题目文字和线段图,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线段图能够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直观,便于我们理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像这样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的思想就是数学上非常重要的“数形结合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用到。

1、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后相遇。甲车的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100千米/时。求甲、乙两地间的路程。(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2、

两队分别从两头同时施工,4个月开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只列式不计算)。

3、两人同时打印一份稿件,甲的打字速度是85字/分,乙的打字速度是65字/分。1小时后两人共同录完。请问这份稿件一共多少字?(只列式不计算)。

刚才这些问题也不是相遇问题呀,为什么你还用这种方法呢?

小结:他们的题型都跟相遇问题差不多,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都是一样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德州市实验小学刘丽。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汇总篇四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信息窗中第二个红点问题,即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借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学生要首先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 在具体情境中,御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1+路程2=总路程”。

多媒体课件,两个能在一条线上自由活动的小人。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老师家住哪儿吗?悄悄告诉你们吧,刘老师家离着人民公园非常近,到底有多近呢?你们来看。

ppt出示:刘老师从家出发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

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ppt出示:刘老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

你会解决吗?

ppt:60×5=300(米)

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

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关系式的基础上来研究点新问题,好不好?

1、初步感知相遇问题

预设:让学生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来解释这几个词的含义。

把这几个关键词搞明白了,大家再来读这个题。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学的行程问题是几个物体在运动?今天研究的问题是几个物体在运动?而且是怎么运动的?(同时出发、相对运动、最后相遇)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称作“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此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表演,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表象,理解并抓住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同时、相对、相遇。

2、合作演绎相遇问题

现在你能和你的同桌合作把这个题目表演出来吗?用2只笔分别代表小明和李老师,同时从桌子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只走一遍,相遇了就停在相遇点别动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询问不同的小组)你们相遇在哪里?相遇点离谁家比较近?为什么?

预设:出现相遇点在中间和相遇点不在中间两种情况。

通过同桌两人的模拟表演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过程和基本特征,同时学生们也在“相遇点在哪儿”的讨论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了:速度不同,相遇点不可能在中间,而是离速度慢的一方较近,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3、理解速度和

老师制作了两个可以自由活动的小人分别代表小明和李老师,请两名同学上台来慢放一遍刚才的相遇过程,生边操作老师边提问:

一分钟后他俩分别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两分钟后他俩又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呢?

通过两个可活动的小人一分钟、一分钟地走,帮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内他俩一共走的路程”,即速度和。同时能够直观地看到相遇点离速度慢的一方较近。

4、画线段图

你能根据刚才的演绎把相遇过程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及问题在线段图中表示出来吗?

投影学生作品,点评。你能看明白他的线段图吗?还有哪些补充和改正的?

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线段图。

师出示课件演示画线段图的过程。

5、自主解决问题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自己动手试试。做的快的同学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两种方法都做出来的同学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争取一会儿发言时让大家都能听明白你的意思。

找2生板书2种方法,点评。

回顾这两种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相遇问题的?

小结:方法1: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方法2: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6、体会线段图的好处

对比题目文字和线段图,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线段图能够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直观,便于我们理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像这样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的思想就是数学上非常重要的“数形结合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用到。

1、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后相遇。甲车的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100千米/时。求甲、乙两地间的路程。(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2、

两队分别从两头同时施工,4个月开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 (只列式不计算)

3、两人同时打印一份稿件,甲的打字速度是85字/分,乙的打字速度是65字/分。1小时后两人共同录完。请问这份稿件一共多少字?(只列式不计算)

刚才这些问题也不是相遇问题呀,为什么你还用这种方法呢?

小结:他们的题型都跟相遇问题差不多,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都是一样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德州市实验小学 刘丽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汇总篇五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汇总篇六

教学内容:课本应练习七(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直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问题应用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写出数量关系。

1、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路程=-------------------。

相遇时间=-------------------。

2、根据问题写算式。

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60米。8分钟后相遇。

提问:甲乙每分钟一共行多少米?

相遇时乙行了多少米?

两地之间的路程有多少米?

二、组题练习。

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独立练习,说清数量关系。

反馈教师板书:(45+50)*2或45*2+50*2。

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独立练习,说清数量关系。

反馈教师板书:190/(45+50)。

3、比较1、2两题有何异同。

学生同桌互说。

你能把这题改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吗?

三、变式练习沟通联系。

1、先补条件再列式计算。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七(一)第3、4、5、6题。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汇总篇七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汇总篇八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课件

一、谈话引入

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

(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当时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他们在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么特点?

追问: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

(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两人在途中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收集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整理信息。

(2)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表格,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

画图整理:

70米70米70米70米60米60米60米60米

小明家小芳家

?米

列表整理:

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钟

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钟

3、分析解题思路。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什么吗?

思路一: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芳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再把两个人走的路程相加,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

思路二:两人4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算两人的速度和,再把“速度和×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

4、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以上两种解题思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70×4+60×4

=280+240

=520(千米)

解法二:(70+60)×4

=130×4

=520(千米)

5、观察比较,感受联系。

提问: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两种方法的得数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

(2)观察等式,你想到了哪个运算律?

(乘法分配律)

6、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交流体会:画图和列表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要注意寻找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9页“试一试”。

这道题是例题7的补充,题中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可以理解为是“相背而行”,“相背而行”求总路程的方法和“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方法相同。

2、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7相似,进一步巩固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策略,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2题。

这道题是“工程”问题,也可以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来思考,“第一队每天开凿12米”可以看作是第一队的速度,“第二队每天开凿15米”就看作是第二队的速度,“经过8天正好凿通”可以看作是相遇时间,“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看作是总路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汇总篇九

【导语】本站的会员“康师傅水”为你整理了“相遇问题数学教后反思”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

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当然,老师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它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就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情境之中,很自然的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了生机。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我们应该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某同学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带回家这种事,司空见惯。要求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把作业本送回同学的身边。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还编出了学生已熟悉的简单行程问题,既起到了复习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从而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知道一人的速度和时间能求路程,知道路程和速度也能求时间,那么,知道两人的速度和走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求路程吗?怎么求?引发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拉近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在这一情境之中,结合教师的演示和画线段图,主动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去发现,理解并学会了新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合作,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情境之中教与学,不只是学生学得投入,学得高兴,老师也感觉教得轻松。要想让课上得轻松,让数学教学具有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们很有必要创设情境教学的课堂。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学生学习需要经历亲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切实的感受,感受越深,理解数学知识越深刻。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汇总篇十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发展性目标:经历比较、优化的学习过程,发展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二)在游戏中引入

游戏1:红绿灯相向 游戏2:跨步子相对

思考:两个游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2、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3、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三)在操作中发现

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答)

c、请教同学

(2) 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四)在巩固中深化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题时,我对教材做了处理,设计了一个智力大冲浪,智夺小红旗的环节,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第一环节:起跑线,是只列式不计算的基本练习

1、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是12米/天,乙队的进度是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二环节:加油站:自选超市: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比一比三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环节:凯旋门: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你真棒祝贺你随着一声声赞扬,同学们肯定会一路过关斩将,站到领奖台上。

(四)在总结中提高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案相遇问题汇总篇十一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会用线段图整理数学信息和问题,重点要让孩子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我校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搭建数学模型。

本节课,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一个相遇问题的“点”的学问,而是引领学生通过对这个“点”的探究,建构一种数学模型,形成解题策略。张茹老师在设计时大胆放手,首先给学生一个探究提示,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究的提示,首先自己动手用线段图来整理信息和问题,然后根据线段图进行分析,逐步理解了数量关系,进而列出算式,建构数学模型;最后借助多媒体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演示,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量关系。整个活动过程注重了学生之间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学生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体现较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