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23:06:39 页码:8
2023年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通用20篇)
2023-11-22 23:06:39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总结要有重点、有深度,我们可以选择重要的事情进行分析和总结。总结范文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一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二、本学期教学的任务和表现。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教课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挺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册重点提示:本册教材针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这是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把握好本册语文的教学重点:引发兴趣,关注语文(大语文),立好规矩,打好基础。

本册教材比较淡化“知识”这一维度,而侧重于“能力”与“情感”的维度,这是符合初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实际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语文学习重在感悟,重在积累,重在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过多强调知识的维度,势必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9.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10.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1.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3.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14.利用竞赛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5.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7.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18.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20.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五、培养辅差计划。

培养优生:辅差: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内容(课时)。

第一周开学工作。

第二周在山的那边(2)走一步,再走一步(1)生命生命(2)第三周紫藤萝瀑布(2)童趣(3)综合性活动:这就是我(1)。

第四周综合性活动:这就是我(2)理想(2)行道树(1)第五周第一次真好(1)人生寓言(2)我的信念(2)。

第六周国庆。

第十一周看云识天气(2)期中考试。

第十九周元旦放假。

第二十周期末复习。

第二十一周期末考试20xx年9月。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二

摘要:钢琴教学是兼具艺术性和专业性教学,钢琴技术与艺术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两者缺一不可。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钢琴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钢琴表演能力,做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才能真正诠释钢琴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钢琴教学;钢琴技术;艺术表演;关系。

钢琴的发展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钢琴曲目,很多钢琴名作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但是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很多钢琴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片面,过于侧重钢琴的技巧教学或者是钢琴的艺术表演效果,对钢琴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将钢琴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进行深度的融合,钢琴教学的效果较差。很多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仅仅靠着年轻的激情与活力带动教学,没有真正领悟到钢琴技术与艺术表演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学生在钢琴表演中过于形式主义或者过于依靠技巧。本文针对当前钢琴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在钢琴教学中将钢琴技术与艺术表演相融合。

一、钢琴教学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钢琴表演发展迅速,钢琴教学也随之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进步和对艺术的向往,钢琴教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钢琴教学仅仅存在于大学的专业教学中,大学专业的教学是钢琴教学的主要平台,当前钢琴教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逐渐融入到了各高校甚至幼儿园中,其教育层次得到了有力的提升。但是从当前钢琴教学的效果来说,教育内容和教育成效尽不如人意,存在着很多严峻的问题。例如,钢琴教学中教师的职业素养不够,缺乏专业性,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相比落后,钢琴教学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钢琴的真谛[1]。总之,当前我国钢琴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提高教育思想意识水平,创新钢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钢琴教学的形与神,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艺术表演水平。

二、钢琴教学中技术与艺术表演的关系。

(一)“内在”与“外在”的关系。

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应该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科学的钢琴知识,同时要进行钢琴技巧的传授和表演艺术的教学,不断完善钢琴教学的内容。从本质上来说,钢琴技术是学生在钢琴教学中学习到的内在的知识和技巧,而艺术表演是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到的外在的素质和涵养,两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有差异,因此要分层次的'进行钢琴技巧与艺术表演的教学,让学生由内而外的进行学习。专家分析,对于钢琴教学来说,其技术教学与表演教学就像我国的武术,必须要内外兼修、内外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二)是钢琴教学的核心内容,对钢琴教学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钢琴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钢琴理论知识的过程,而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后进行技巧的传授和表演的教学,实现系统的实践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具备独自演奏的能力。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钢琴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需求,他们的钢琴学习能力也不同。对于一些来自普通家庭、钢琴天赋一般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学习钢琴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希望对钢琴演奏有一定的学习和了解,对钢琴的技巧和演奏水平没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简单的进行钢琴基本知识和技巧的教学即可。但是对于一些专业的钢琴学习者来说,他们对钢琴教学有着较高的要求,希望在教学中学习到系统的钢琴知识、过硬的钢琴技巧和高超的钢琴表演能力。所以,这对钢琴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钢琴技术与艺术表演的教学上,合理掌握和利用两者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艺术境界。

三、钢琴技术与技术表演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任课教师的选择。

钢琴的教学需要有专业的教师来实施,学校需要具备强大师资力量,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的钢琴教师是学校聘请的业余教师或者专业的年轻教师,他们对钢琴教学的认识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教学中过于注重钢琴的技巧教学,例如弹琴姿势、指法等,忽略了钢琴艺术表演的教学。有些教师教导学生模仿一些著名钢琴家的弹奏姿势、指法或者动作,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过于注重形式教学,缺乏实质性,教学效果差。因此,在钢琴教学的任课老师选择中,学校要有长远的目光和远见的卓识,不能只根据教师的钢琴技术水平与表演能力来选择,要进行综合的考核,全面考虑教师的钢琴水平、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选择能够真正促进钢琴教学发展的教师。

(二)授课教材的选择。

好的教学材料能够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全面的钢琴知识,感受到钢琴表演的魅力。在授课教材的选择中,要避免出现错误的教学内容或不符合大纲的内容,要将学习重点和难点凸显出来,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学习,将学习内容从头到尾贯穿在一起。所以,学校要加强钢琴教学的教材选择,对教材的选择进行严格的检查,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的教学材料[2]。

(三)学生兴趣的培养。

随着教育观念的进步,很多家长都有着从小培养孩子的想法,在孩子不懂事的时候就将孩子送进培训班,没有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填鸭式的培养让孩子对艺术学习产生了反感,学习效果较差。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是否对钢琴教学感兴趣,并利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钢琴学习境界的传达。

钢琴教学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是以艺术性为主的教学过程,重在艺术的学习和体验。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传授钢琴技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让学生能够进行形神兼备的钢琴表演,培养出具有高超技术和良好涵养的钢琴艺术人才[3]。

四、钢琴教学中技术与艺术表演的关系运用。

(一)以音乐传授技巧。

音乐是钢琴表演的情感寄托,情感是音乐艺术中的本质的内容。很多著名的音乐家和钢琴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融入了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作品和表演向人们传达自己的感情,这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看到了乐谱描述的音乐,忽略了乐谱创造的音乐内在情感,在钢琴教学中缺乏教学精神和情感体验。钢琴教学是一种艺术性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不能照搬书本的知识,要引导学生感悟钢琴曲目中丰富的情感表达,真正实现钢琴的教学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钢琴曲中的音乐美和情感美,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接收钢琴、认可钢琴,真正掌握钢琴的学习要领。

(二)用技术诠释音乐。

对于钢琴的教学,强调最多的就是钢琴教学的技术性和情感体验,但是不能忘记钢琴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即钢琴技术。一个好的钢琴表演,需要好的钢琴作曲和高超的钢琴表演技巧、以及丰富的钢琴表演情感。首先,钢琴教师要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和钢琴技巧入手,夯实基础,钢琴技术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钢琴教学中,需要长期的训练,这是一个合格的钢琴表演者最基本的能力;其次,在扎实了钢琴基本功以后,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引导着学生去感悟钢琴曲传达的情感,用高超的钢琴技术来诠释音乐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

(三)技术与艺术表演同时迸发。

在钢琴的表演中,不仅需要好的弹奏技巧,还需要好的艺术表演能力。很多老师认为钢琴的技巧是钢琴表演的精髓,只要具备良好的钢琴技巧,就可以完成一个好的钢琴表演,认为钢琴艺术表演只是一种形式,是可有可无的。但是也有很多老师认为,在钢琴的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感悟钢琴曲的内在情感,钢琴技术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这两种说法都是比较片面的,只有将钢琴的技术与艺术进行深度的融合,才能真正掌握钢琴学习的真谛。钢琴技术与艺术表演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在钢琴教学中要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同时教学,才能实现钢琴教学的初衷。

五、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技术是钢琴教学的内在形式,而钢琴艺术表演是钢琴教学的外在表现,两者进行结合才能诠释钢琴教育的最高境界。在钢琴教学中,要重视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真正诠释钢琴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2]杨婧.浅谈钢琴演奏中的的技术与艺术[j].音乐时空,2013,(01):111+93.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三

朝气蓬勃;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总之,七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我们要掌握其规律教学,更应善于引导,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真学习的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觉学习。我认为具体情况如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相交线与平行线”时,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让学生感觉自然而贴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我们要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1.我们应该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三角形”时,用小虫爬行,比较路线长短的情境,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交流,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四

进一步深化责任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重点深化有效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全年级语文素质。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三、学情分析。

本期任教七年级11班和12班语文。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语文素养的发展明显不均衡,尤其是来自中台镇小学的部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不强,课堂发言不够积极踊跃。不少学生书写不规范,朗读时乡音较重,没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情况和问题有待全体师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解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现在的尚重民族中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实施了学案制教学法,这种学习法更为重要。但是,作为从各个教学条件较差的村小学来的学生,在这些方面能力明显的不强,因为在小学阶段他们接受的都是老师的传授,但现在他们必须学会主动探究和学习。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急需在这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自己也因此意识到任重而道远。

四、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都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的,但是侧重点有所区别,第一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从课文内容上说,五篇课文从不同方面以不同题材回答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总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讲了一个陷入艰险而后终于脱险的小故事,说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短文两篇》从动物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生命严肃的思考。《紫藤萝瀑布》描写一树盛开的藤萝花,又由藤萝的盛衰,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丛草、蚊虫、土砾、癞虾蟆,幻象迭出,有一种物外之趣。

五篇课文乃人生面面观,既涉及理想,又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说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体裁、时代、国别上,也作了精巧的建构: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

从课文可读性上说,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难易适度,使学生感觉亲近。比如,《在山的那边》是从小时候的憧憬和向往说起的,极易引起共鸣。《走一步,再走一步》回忆的是童年生活,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童趣》回忆的是童稚时代的物外之趣,更容易激发兴趣。

单元编排顺序,常规是先精读后略读,本单元有所突破,一略一精,不但考虑到课文内容的逻辑联系,而且考虑到新学年开头的教学氛围。第一课安排略读《在山的那边》,第二课安排精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上从粗线条到细线条,学习情绪趋向稳定之后再行精读,效果可能更好。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为“这就是我”,作自我介绍,既与阅读内容紧密结合,又跟学校生活密切联系。活动方式不很繁难,便于启动尝试,便于积累经验。

本单元在初中学段是起始阶段,教学要求也是起步性的,从阅读理解上,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着重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五篇课文是《理想》(流沙河)、《短文两篇》(张晓风《行道树》、周素珊《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节选)》(周国平)、《〈论语〉十则》、《我的信念》(居里夫人)。

人生,是一个大话题,分析起来,又有方方面面,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该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理想与信念,递进了一层。理想与信念实质上是人生的选择,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正像《理想》中所说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人生寓言》也讲了选择,白兔被赐予月亮,结果并非好事,白兔醒悟了,她选择了弃权。落难王子在厄运中挑战命运也是一种选择。居里夫人《我的信念》归结起来是说,她相信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她也是有获得,有牺牲,她相信她所作出的牺牲是对的。《〈论语〉十则》除讲学习之外就是讲做人。本单元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上了一个台阶,内容比较深沉、严肃,理性的成分浓厚得多,三篇精读课文几乎通篇都是哲理。这样的编排,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层次。很明显,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是不可倒置的,现在这样的编排是循序渐进的。学习第二单元,正值上半学期的学习高峰期,安排这么一个单元是合适的。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单元的阅读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可以从中认识到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著地奋斗不息。阅读这个单元就是与一颗颗高尚的心灵对话,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有益处的。

本单元选文,同样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丰富多样。《理想》是一首诗,《短文两篇》是短小的散文,《人生寓言》是现代寓言,《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随笔,《〈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同样是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现当代作品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又有外国作品。既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又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注意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五篇课文编排的顺序是考虑内容的逻辑关系的。第一篇《理想》具有总起的性质,定为精读课文。接着的两课对于《理想》一课来说都具有举例性质,是从一般到个别,感受具体的形象可以充实对哲理的认识。读了《理想》,更容易感受行道树的形象、白兔的形象、落难王子的形象,感受了这些形象又可以具体地理解《理想》中的种种哲言睿语。在两课比较轻松愉快的略读之后,再精读《我的信念》,一个实实在在的楷模展现在面前,学生自然会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从家庭到校园、到社会,关注周围人们的语文生活,一方面汲取营养,一方面干预语言文字使用中不规范不文明的现象。

本单元教学要求,与上一单元既有延续性,又有所提高。要求熟读课文,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继续练习朗读,并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其中“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是新的要求,是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提出来的。拿两个单元中的两首诗来说,《在山的那边》,有象征意义,但是毕竟比较浅显,《理想》一诗则通篇都是意味深长的哲言睿语,非联系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不可。

第三单元。

这个单元的阅读课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非常重视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如“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本单元正是对这些精神、原则的具体实践。

这套课本是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本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这一板块。人与自然可以析理出多层次、多种类、多方面的关系,本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审美的层次或方面,亦即从人类的文学的、艺术的角度或方位,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认识和体验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和开发。从这意义上说,本单元在本册课本乃至整套课本中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课文都是抒情类的,有现当代散文、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春》和《济南的冬天》是传统课文,进入课本后,更注重发掘其审美的素质;《夏感》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入一种美好的情境中。《秋天》是一首现代诗,虽时隔甚久,但内容凝练,意味醇厚,风格清新;《古代诗歌五首》都是传统课文,也都是“课标”规定的背诵篇章,入选课本,更注重发挥其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作用。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五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老师和学生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开端,留下好的印象。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总是费尽心思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但往往达不到意想的效果,甚至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才能搞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浅见。

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课程,其各内容的关联较为严密,任何一个环节脱节必将响将后面的教学。因此,在接任新班级课程教学之前,必须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有大体的了解,在基础薄弱的环节多下功夫,甚至可以先补习这方面的知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这将对后面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对少数差生,做极个别的关怀,开一些“小灶”给他们补基础,避免他们听不懂新内容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时,尽量照顾差生,如在板演稍微简易的题目时,可以让他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一样受到老师的注意,让他们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2融洽师生关系。

数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靠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真正好的成绩。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融洽师生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影响,就更加明显有效。后进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以烂得烂”的心态,总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不受老师的欢迎,因而逐渐的放弃学习。作为一名称职的老师,要改变课堂上那副居高临下的面孔,主动与他们交朋友,不但从学习上关心他们,而且要找一些他们喜欢的话题进行交谈,消除师生之间的拘束。这样,使他们“厌学”情绪逐步得到改观。

3激发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课堂中设置情境,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根据学生的感知特征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学生眼、手、脑的结合,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还采取提问、设疑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学法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在教学中,应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应该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学空间,对一些较为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在适当提示的前提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在讨论中学到的知识将会更加牢固,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及时对他们的成绩予以肯定,他们尝到自学的甜头,意识到学习并非难事,只要勤于思考就会成功,增强他们自学的信心。

5以优带差,整体提高。

在数学课的教学中,要想做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单靠教师个人的辅导是难以办得到的,因为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这时,可组织班上的优秀学生组成数学辅导小组,让他们去帮助那些作业有困难的学生按时按质的完成作业,同时对优生又是一种提高和锻炼,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谐了同学关系,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群体,促进全班成绩的共同提高。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六

摘要: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自学问题,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两大问题提出:语文课自学问题设计应该兼顾共性与个性,应该注重其落实;预设是教者的期望,课堂的流程,应注重生成中的精彩,实现课堂无法把握的美。

关键词:

自学教法学法问题设计共性个性预设与生成。

正文:

在本校推行“二二教学模式”过程中,摸索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探讨如下,以期达到共鸣,更希望能有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关于自学问题的设计。

新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有学生的大量自学,自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其自己完成。教师讲授学生自学之后,还是一知半解的,确实还不会的。教师的作用是主导,即引导学生理解,当好组织者,做好精讲。在这里,自学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落实对课堂的效率显得至关重要。

语文学习一般如此进行:(1)通读全文,对课文有个大体了解;(2)细读课文,对词、句意、段意仔细揣摩;(3)再读课文,抓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对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对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标记,特别注意的问题标出重点符号等,以便课堂讨论或发问时心中有数。这是一种学习程序,还有一种思路程序:每篇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效果怎么样?从本质来说,我们教师怎样去教,也就是指导学生怎样去学的方法。

所以自学问题的设置不仅受到教材内容,学生情况,还应该是受到自我的教法影响的,这里主要谈一下,问题设置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针对每一课来说,都要解决作者,字词,分层,主题等问题,针对文体来说,记叙文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说明文说明什么,抓住了什么说明特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议论文中,论点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等等。这些就应该是共性问题设置。

个性问题的设置应该是每篇课文它的特点之处。常常也就是深入文本的一个过程。它包括教材客观的利用价值以及语文教师自我对教材的一个解读过程。

下面举一例问题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

1.了解作者。完成读一读,写一写,并做好词语补充。

2.小悬崖壁上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上“我”学到了什么经验?请将叙事部分分成两个层次。

3.爬悬崖时其他孩子的动作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的?找出动词,进行对比。

4.请划出我爬悬崖时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上面的问题1,2,属于共性问题的设计,尤其这篇记叙文,是一事一理。3,4,5,就是深入文本之后提出的,因为其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细致化,才有了水到渠成的道理。是文本最为突出的特点,对初一学生记叙要生动,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属于这篇文章特点性的内容了。这些问题就属于个性问题的设计。

问题设计好了,仅仅完成了第一步,随后的落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常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这里一定要强调学生问题的自我解决,如若仅是围圈讨论,那是不对的。自己思考做了这是基础,组内讨论是一个检查督促的过程。应当安排组长作好记录,教师做逡巡,如此才有可能做到落实。如若能把组内不发表看法的同学在课堂上点出来,督促其参与。那就会更好的。

二,关于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有时很怕学生问的,回答的,不着边际,有时会因为学生的问题超出了自己所设计的,于是心里会咯噔一下。我也常常如此,后来我在纠正自己的这种错误。生成中有些是无法预料的效果,是该珍视的。记得刘默耕老师讲过,课堂若投下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让波纹无限地扩展下去,有的扩展到终生。……因此一堂课,不是静止的看,不能光看当堂的效果,要看一堂课上完后,在思想上是否能产生涟漪,是否能把它变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若课堂上出现了很有价值的讨论,我们可不必受进度限制,可要求同学们继续谈,写,修改。我想收获绝对是大的。出现了旁逸斜枝,因势利导课堂就会有新的精彩。

朱自清先生的《春》,已经教过好几遍了,总觉得轻车熟路,但在这一遍中,有了新收获。

展现一个课堂实录:

一个同学说:“雨中撑起伞慢慢走着,有悖生活常理?”

另一个同学脱口而出说:“注意下的是小雨!”,

老师接着说:“对,下着小雨,绝没有淋漓之苦,还多了一份情致。记得阿尔卑斯山的标示语:慢慢走,欣赏啊!是的,风景需要的是慢慢走着,品味着。”

“同学们,如此也能表现对这春雨……”

学生答:“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我们再看前面作者笔下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看来还照应了前面春雨的特点啊!

“慢慢走着”,真得并非违背了常理,不仅有道理,还是值得品味啊!

我想这样的生成将文章就做了细化处理。应该算是一个课堂的'精彩!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点启示。

一般来说新的生成有这些方面:学生对知识提出的另外的见解,若是多角度的思考,言之有理,我们得肯定;如若观点正确,但和我们的问题无关,肯定的同时必须给学生指明;如若观点是错误的,马上就得纠正,不敢含糊其辞;如若学生提出了的是我们不会的,我们得求助学生,或者下面考证后给学生以答复。决不能盲目作答。预设是教者的期望,课堂的流程,是自己所想,应注重生成中精彩,实现课堂无法把握的美。当然预设与生成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由于水平有限,在此只是谈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了。

三,关于新的教学模式其他点滴想法。

绝不能搞形式主义。洋思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我们和所教的班级实情结合起来,权衡利敝。不论是用的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要坚持着去做,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突破。必须把握原则:凡是能使学生学习变好、能使学生习惯好转的方法都可以用,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明确工作量的繁重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不是轻松了,而是工作量更大了。课前预习一定要分析清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把问题用心设计一下,因为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课上的巡回指导和提问会让老师感到劳累。甚至出现被动局面,但必须细心耐心地去做,否则前功尽弃。

教学的道路上有许多阻力和挫折,只要执着地去追求、去探索,就一定会有成功。

高红云。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七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用语的形象生动、准确有神。

2.学会抓住散文中的文眼品读文章的好习惯。

3.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据说还上了三四课时,在这个仲秋的季节里,我们一起再读本文也许你能读出问题、品出新意。

一听配乐朗读,检查一下自己以前读的或背得不够理想的地方(如字音、节奏、情感)键入且坐网站即可找到配乐录音。

二请同学听老师写春的文章,听完后请你谈谈听后体会。

三小组讨论:请小组同学一起从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并在笔记本上写一写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词句。

(出示板书)。

1.春天你看到了什么?

山:朗润。

太阳:红。

小草:嫩嫩、绿绿、青得逼眼。

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树叶:绿得发亮。

灯光:黄晕。

2.春天你听到了什么?

小草:偷偷钻。

风:轻悄悄。

果树:吵闹。

鸟儿:呼朋引伴、唱着婉转的歌曲。

牧童:短笛嘹亮。

3.春天你嗅到了什么?

花:带着甜味儿。

泥土:混着青草味儿。

4.作者除了写花鸟草虫之外,还写了什么?

小孩(第二自然段)大人(第七自然段)总写(8至于10自然段)。

小结:(人是最美的风景,因此不管是写景文章,除了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还要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这景、体悟这景中的情,也就是要求我们用心去写。

作业:仿写课文最后三段的写法,我们也来赞美这美好的秋天。

秋天像......

秋天像......

秋天像......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八

1、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要求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根据文章内容选材。叙事完整,写出人物精神,抒发真情实感。

2、培养学生表述的完整性,抓住细节描写,能层次分明地、有条地叙述人和事,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二、学情分析。

七(2)班学生写作的整体水平不高,除个别学生能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根据文章内容选材,作文词句优美,大部分学生选材不新颖,内容老套,空洞无物,叙事不完整,写不出人物精神,抒发不出真情实感。抓不住细节描写,部分学生对于写作有畏难情绪,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鉴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这一学期,要充分调动学生动笔的积极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平时对学生多鼓励,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交给学生写作方法。

三、写作要求:

1、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

3、写作记叙文的能力,要求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根据文章内容选材。叙事完整,写出人物精神,抒发真情实感。

四、主要措施。

1、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积累词汇,多读课外优秀作品,开阔学生阅读的视野。

2、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3、引导学生坚持记笔记,写好日记、周记,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4、激励学生大胆想象,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做到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根据文章内容选材。叙事完整,写出人物精神,抒发真情实感。

五、教学安排。

1、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

写作要求:

1、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强调。

3、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参考题目:

1、以《这样的人让我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2、第二单元:学习抒情。

写作要求:

1、把握抒情的含义。

2、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

3、掌握常用抒情方式。

3、第三单元:抓住细节。

写作要求:

1、把握细节描写作用。

2、细节描写注意事项:

(1)、真实。

(2)、典型。

(3)、生动。

参考题目:1以《____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4、第四单元:怎样选材。

写作要求:

1、认识写作的材料源自生活。

2、学会围绕中心选材。

3、注意材料的真实、新颖。

参考题目:

5、第五单元:文从字顺。

写作要求:

1、认识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2、语句表达要准确,避免因为用词产生歧义。

3、要注意语句连贯。

4、写完后要自己读一读。

参考题目:

1、将写景或状物的片段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6、第六单元:语言简明。

写作要求:

1、认识简明,就是简要明白。

2、行文时要围绕中心来写,不旁生节枝。

3、在没有特殊的表达需要时,要避免词语的重复。

4、注意不要堆砌词语。

参考题目: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带上她的眼睛》或《河中石兽》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0字。

2、航天、生物、计算机、新能源――你对那个领域的科学技术最感兴趣?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这种科学技术的理解。在次基础上,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九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因此,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更应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以下是笔者在开展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一些浅见:

一、让养成教育规范化、具体化。

著名教育专家安文铸教授在他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成才、成人”讲座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善于观察周围的大自然……”由此可以看出,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而这个例子中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所提到的种种行为习惯其实都属于养成教育的理念范畴。对此,其实在很久以前,已经被我国一些教育名家们所关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就是关于当今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还处于较原始的感知阶段,必须靠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来认知世界。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其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将初一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向学生们宣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制定了《养成文明十个好习惯》向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如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别人帮助了你要说声谢谢、见到老师要问好……由于目标明确,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显得相当的配合,如:这学期我班教室搬到新教学楼五楼,游乐空间增大,走廊拐弯较多,且地面较滑,学生课间嬉戏容易滑倒,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于是,我补充制定了班规--不准在走廊上追逐打闹,不准爬栏杆。

二、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其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为人的终身成长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要注重师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三、养成教育要师表垂范。

通过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雨果也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高尚师德,特别是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高尚师德是一种无价的精神力量,曾经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颈不能转,腰不能弯,腿不能曲,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没有一个人不好好学习的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教书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师德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所谓高尚的师德就是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于工作中体现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关怀和严格要求。

俗话说:“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赢得学生尊敬与喜爱。要想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必须从“我”做起,从老师做起。当然,要做好这点不容易,古话说:“作经师易,作人师难。”虽然这样,我们还是要努力,要以无私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做表率。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学生的身上。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如要求学生不吸烟,我硬戒掉了一天吸两包烟的大烟瘾。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对于学生的问好,老师应该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应该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如果老师有时说错了或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诱导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地批语指责。通过情感的交流,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更易接受。一个幽默的玩笑,一句轻轻的问候,可能使其心灵受到震撼。

四、养成教育要“三位”一体从点滴抓起。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在家长的监督下要学生完成“十个一”活动,在家里做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看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等等,并制定“自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制度,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养成教育重在对学生平时的常规管理,落实常规管理要从“小、细、严、实”四个字上下功夫。小:德育教育要从小处抓起;细:德育工作要细致,要注重细节;严:对学生的要求要从严,管理制度实施要严;实:每一项德育措施都要扎扎实实地完成。在今年我校的德育工作中都有一个整顿校风校纪、强化管理月,例如:9月份是强化发型要求,10月份强化服装,11月份强化学生文明礼仪等。通过首先对学生外在形象上的要求,使我校的学生在外形上具有一个中学生应有的文明要求。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许多同学熟读“文明规则”、“中学生守则”,甚至倒背如流,却常随手扔果皮、纸屑;许多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学雷锋做好事、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却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穿校服,衣帽整齐,佩戴校牌,排好队、走好路、吃好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平地起,我们可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中,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也就在点滴小事中。

五、养成教育要形成共识。

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个别老师的工作,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养成教育也不单是学校的事,是每个家长的事,是需要社会各界支持关心的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拓宽思路,想出新办法、提出新见解,解浃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好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祖国未来的成长,需要一个相对纯净健康的环境。我们相信,只要加强领导,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齐抓共管,人人参与,形成合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壮、艳丽的花苗。

追忆。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十

摘要:本文将内心听觉训练融入到钢琴教学中,首先阐述了内心听觉的含义,内心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以及钢琴教学对内心听觉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内心听觉的具体策略,意在培养学生的听觉记忆和音乐想象能力。

关键词:钢琴教学;内心听觉;关系;方法。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也推动了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很多家庭非常重视子女接受艺术教育,钢琴成为了热门音乐乐器,并逐渐普及开来。但是无论是业余学员,还是高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在弹奏钢琴过程中偏重背谱与弹奏技巧的学习,而忽视了内心听觉的培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弹奏技巧上已经驾轻就熟,但是在音乐效果上火候不够,弹奏给人以机械与可以模仿的感觉,缺乏演奏的灵魂应有的感召力,没有演奏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内心听觉贯穿钢琴演奏的始终,可以说是钢琴演奏的灵魂,这是需要加以重视的。

一、内心听觉的内涵。

内心听觉的产生与人的大脑是密切相关的,当音乐进入大脑后,人通过外界的声音产生了某种声音的感性认识和记忆,并逐渐影响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产生特殊的心理反应。首先人通过听觉接收到来自外界的音乐,对这些声音产生听觉意向,以不同的生活阅历通过人脑产生不同的形象,再通过自己的审美观对声音进行评价,最后把这种评价和感受储存在大脑中。而声音意象不是简单地通过人的听觉来接受和评价外界的声音,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情感来体会,是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钢琴教学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一)内心听觉培养提高钢琴教学效果。

钢琴演奏的音乐是人们的听觉盛宴,需要人的完整的听觉功能来鉴别和审美。内心听觉是把客观的声音评价转变为主观的心理感受的过程。内心听觉不是简单地通过听觉能力来接收外界的声音,而是对音乐产生的审美认知以及情感体会。内心听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把听觉意象变为心理意象的过程,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起到了微妙的作用,是音乐作品创造力产生的源泉。举个例子,优秀电影大片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宏大壮观的场面会搭配背景音乐,如果这时背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能够与情节所表现的气场相符合,就会让听众记忆犹新,内心产生与影片场景同样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心听觉在起作用。内心听觉的作用体现在钢琴音乐的创作、弹奏和体会的全过程,所以作为钢琴演奏的学员,要加强对内心听觉能力的训练。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周广仁曾经这样评价内心听觉的作用,内心听觉就是在内心中提前默唱,在弹奏钢琴曲之前,在心中产生声音意象,并把这种完整的声音储存在大脑里,在弹奏过程中把心理意象与弹奏技巧结合起来,或者说是用心来弹奏钢琴的过程。

(二)钢琴教学促进内心听觉。

1.钢琴读谱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读谱是钢琴教学的基本技能,在读谱的过程中就能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通过内心听觉的培养又反过来指导读谱的过程。读谱往往因为比较枯燥而让学生不太重视,或者说学生侧重于钢琴弹奏技艺的训练,忽视了对曲谱的研究。有些学生在弹奏钢琴之前,没有领会乐谱在创作之时所要表达的情感,以自己的主观体会为基础进行演奏,导致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背道而驰。假如演奏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品在创作之初的情感表达背道而驰,就造成了原本有着较为明显的社会背景的音乐作品,变得没有时代感了。所以乐谱不仅仅是简单的五线谱,而是表达作品情感的诗歌,这需要每个钢琴演奏爱好者去详细品味,把握乐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内心听觉能力。

2.钢琴背谱与内心听觉的关系。

背谱和读谱相比,在心理活动方面基本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在于背谱是读谱基础上的加强记忆过程。而记忆过程分为外显的记忆和内隐的记忆,这两种记忆都是内心听觉训练过程中必须使用的方法。领悟性和音乐素养比较出众的学生,对作品曲谱的记忆大多是长时记忆的,包括听觉和视觉的记忆,所谓的“背”,指的是以抽象为特点的'逻辑记忆。不论音乐素养的高低,听觉记忆应该主导钢琴背谱的过程,因此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听觉。

三、钢琴教学培养内心听觉的方法。

(一)加强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倾听训练。

学会倾听是培养内心听觉的前提和基础,倾听不是简单地通过人的听觉来接收来自外界的声音过程,而是通过内心的感知和审美观来感受和评价音乐。养成倾听的习惯能提高钢琴弹奏的音准,在音调弹奏失准的瞬间能够及时发现。钢琴曲的风格是多样的,旋律变化很快,只有在不断倾听的过程中,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诞生时的情感流露,对作品产生共鸣,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同时倾听应该配有相应的画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观看大型音乐会和音乐剧等,欣赏钢琴演奏名家的激情表演,洞察钢琴艺术名家在弹奏时的表情和状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使学生的倾听训练更能完整地感受曲目所表达的情感,为今后独立演奏各种钢琴曲目打下基础。学生以自己倾听钢琴音乐为主,教师要通过不同演奏风格之间的对比,来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比如说,教师可以作出示范性弹奏,或者是多媒体中播放的钢琴资料,然后让每个学生弹奏一遍相同的曲目,通过录音播放给大家倾听,学生在听到自己弹奏的音乐时,与教师的示范或音频资料作对比,找出自己在弹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作进一步的点拨和引导,并总结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让学生再次演奏一遍,反复作对比直至基本相同为止。这种反复对比的方式虽然比较耗时间,但效果是很明显的。教师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鉴别能力,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准有误的钢琴作品,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和辨别,丰富学生的听觉阅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欣赏鉴别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提高音乐专业素养是关键。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当弹奏某音乐作品时,并不是马上教授弹奏的技巧,而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真实目的,这样有助于学生顺利地运用演奏技巧,弹奏出符合作品风格的音乐来,也能让听众感受到作品创作的真实意图和目的。音乐作品往往是作曲者的精神食粮,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会受到国度风俗、民俗特色以及流派的影响而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最终有助于内心听觉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师加强正确的钢琴视谱演奏指导。

视谱是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训练的基础,正确的有效视谱习惯有助于钢琴学习快速入门。在教学过程中,视谱想象有助于内心听觉水平的提升。在没有外界音效的情况下,学生拿到乐谱后,应指导学生先进行一段时间乐谱和旋律结构的视觉观察并通过低声哼唱等方式,让学生对乐曲有一个全面分析和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在视觉记忆的基础上在脑中对乐谱音响和情感进行新的思考,加强学生对乐谱以及对所要表演的音乐深入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内心听觉。通过这样一个内心思考和歌唱的过程,学生读谱和内心听觉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心听觉应贯穿于钢琴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把作品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变成弹奏者自身内心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弹奏钢琴作品之前,应先学会怎样去倾听音乐,并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音乐专业素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侧重于钢琴技巧而忽视内心体验的教学模式,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在今后的音乐道路上,创作出带有自身情感烙印的钢琴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徐媛媛.论内心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

[2]牛春雨.试论钢琴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j].艺术教育,(08).

[3]盛跃明.浅论钢琴教学中的内心听觉的训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04).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十一

体育与德育各有其特殊性,各自所要求的教育任务各不相同,但二者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的结合点。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这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都能达到要求。我在教二年级学生篮球时,要求每个学生拍球。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但也有一两个女生在进行这项活动时,显得表情紧张,在轮到她们的时候总是退到别的同学后面,甚至干脆对老师说不想参加这项活动。究其原因,才知道是“害怕”,不敢拍球。针对这一情况,我没有强迫她们必须完成该项目,也没有任由她们不做这个项目,而是耐心地先让她们双手抱住篮球,然后举到胸前双手放开,让球自动落地。经过几次反复,她们不再像开始那样害怕,并且能够主动地用双手拍球。事后我分析,之所以那两个学生不敢拍球,是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但在老师的一再鼓励和引导下,终于亲自尝试,并且获得成功,她们的这一心理障碍自然也就排除了。这堂体育课,显然达到了既使学生锻炼了身体,学会了一种技能,又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体现了体育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的原则、增强体质的目的,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遵守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既影响到能否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又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地上好一节体育课。中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而且身体脆弱,加之安全意识淡薄,这就使得在给他们上体育课时,教师一方面要组织纪律,以便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又要时刻注意,防止有意外发生。在一次教二年级学生跳远的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兜里装着钢笔、钥匙这一类东西,这是很危险的。于是,我及时把这些东西收上来代为保管,并再三叮嘱以后体育课上不要再带此类东西。在教授跳远技巧时,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后面的学生经常会打闹;在练习跳远时,一些学生因为老师讲述时没有注意听,而造成跳远姿势不规范等情况。针对于此,在上课之前,我总是要先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告诉他们不遵守纪律的危害。大多数同学能够做到听从劝告,注意约束自己不随便说话打闹,并专心听讲。而对那些“顽固不化”的学生,我没有用简单的罚站、斥责或赶其回教室的做法,而是从教材中找来一些游戏,而这些游戏又是与纪律约束有关的,要想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必须所有人遵守纪律,遵守规则,这样一来,那些“顽固分子”能够主动配合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整个游戏,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事后我想,之所以他们能取得好成绩,完全是由于他本人的天性使然。而他们的不守纪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一原因造成的。

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有利有弊,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以取得预期效果。

青少年的本质都是美好、纯洁、善良的。在教学二年级体育课时,我要求所有学生完成50米跑,并两人一组,看谁先跑到终点。本来这个项目是由学生们积极要求老师去做的,可轮到一名学生跑时,他却无动于衷。任老师怎么喊口令、吹哨都没有反应,只是我行我素地站在那里。我走到他面前,准备好好教训他一顿。结果我刚要开口,在他身旁的几个学生则用充满童稚的声音对我说:“老师,他的耳朵听不见,你刚才的话他都不知道。”这使我颇感意外,我仔细一看,果然在那个学生的两只耳朵上各戴了一个类似于助听的设备。我这才恍然,明白刚才他为什么那么“我行我素”了。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周围的学生都要求我不要让那个学生跑步了。

那一瞬间,我忽然想到,学生这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质,完全可以在体育运动当中去体现,并得到巩固。于是,我当下提议全体同学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关键是看同一组队员是否能配合默契,并互相帮助。但这个“诀窍”我并没有对学生说,目的就是要看看,这些学生们是否真的具有互相帮助的好品质。游戏开始后,有的小组一阵手忙脚乱,不知该从何做起,而有的小组则已摸到了头绪,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于是我对那些忙作一团的小组给予提示。结果,很快那些落后的小组领悟到了游戏的窍门,最终所有小组都成功地完成了游戏,虽然各小组有先后、好坏之分,但他们每个人因为这个游戏懂得了互助的意义,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必然涉及到体力消耗,上体育课自然不会轻松自如、似“闲庭信步”,因此具备“肯吃苦”的品质对于体育课尤其是体育训练来说,尤为重要。我在担任体育课的同时,又担任着学校篮球队的教练任务。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篮球训练相对于同一地区其他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建队时间晚,训练时间有限。于是,在我担任篮球教练之后,为了迎接即将举行的篮球比赛,我不得不适当地增加了队员的训练强度。这对于每一个篮球队员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篮球队平时专门的训练较少,队员们最经常做的就是十几个人在一起打比赛,很不正规,这样下去篮球队很难打出成绩。于是篮球训练时,我总是刻意地减少让他们一起打比赛的时间,而是着重训练他们的基本功,如传球、弹球、三步上篮等动作。起初队员们练习得很认真,但时间一久队员就产生厌烦情绪,总是要求打比赛。我把这归结为队员“不肯吃苦,害怕吃苦”,不愿意持久地机械练习基本动作。对此我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要求他们树立肯吃苦的意识,并帮助他们认清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在真正比赛上取得好成绩,为学校争光。在这当中,我又加入了培养集体荣誉感等德育因素,使得队员们心劲徒增,练起基本功来也更加卖力,再没有人发练基本功“没劲”、“累”之类的牢骚了。

体育和德育分属不同的教育领域,但它们之间有很多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地方。体育能给德育提供理论实践的场地,德育又能指导、促进体育的更好发展。关于二者相互渗透的课题,大有文章可做。本文只是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联系笔者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该课题的真正内涵还有待于专家认真挖掘。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十二

《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自读自评,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法。

竞赛方式:(全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六到八人,各设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组长组织全组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参与讨论与竞赛。发言精彩或积极的同学,可将红领巾放于桌面作为奖励。最终以桌面红领巾多的一组为获胜组。)。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2、复习几首咏春的.诗词。看谁积累的多。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朱自清的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学习本文除了体会这一特色外,还要注意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理解。

1、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全体齐读。

2、本文抒发作者什么感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展示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盼春(总领全文)。

春草图。

春第二部分(3-7)绘春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四、学生自读自品课文。小组讨论,以问答的方式交流品析所得。

(一)读一读。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深入意境,细细品味。

3、声情并茂,体会风格与美感。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反复诵读品味。

(二)品一品。

1、品用词之精。

2、品语言之美。

3、品写法之巧。

4、品构思之妙。

(三)说一说。

小组之间交流品评所得,互相问答,分组竞赛。

五、写作借鉴:

(一)从这篇课文来看,应该如何写景?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

到低、从近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模仿习作。

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描写一幅秋景图。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背诵课文1-3段。

官良生。

文档为doc格式。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十三

《八仙过海》中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倒”。这种与常理相悖的行为方式与逻辑上的逆向思维有相通之处,如果把这种逆向思维合理地运用到写作中,可以收到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艺术效果。

本文主要从“立意”、“选材”、“构思”三方面谈谈作文中逆向思维的运用。

一、立意上的逆向思维。

“意犹帅也”,立意好,先声夺人,立意平平,则“泯然众人矣”。因此,立意的优劣关系到文章的成败。要使自己的作文立意立得鲜明,立得深刻,立得新颖,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就要考虑好立意的角度。可以采用顺向思维立意,也可采用逆向思维立意,但有时逆向思维中独特的立意却使文章标新立异。例如:半命题作文《从未这样……》,顺向思维一般填《从未这样激动过》,《从未这样幸福过》等,逆向思维可以填《从未这样伤心过》,《从未这样苦恼过》等,后者更具新鲜感和吸引力。再如:《我渴望……》,顺向思维一般填“友爱”、“理解”、“一副乒乓拍”,立意一般,容易落入俗套,如果采用逆向思维可以填“走出题海”、“有一双翅膀”、“麻将声从此消失”、“地球绿起来”,则切中时弊,且有新意。

二、选材上的逆向思维。

文贵创新,即文章要有新意,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只有“新”、“奇”,与众不同,方能引人入胜,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要出“新”就必须在选材上下一番功夫,要避开一般人容易采取的选材思路,做到别出心裁。我们应选取“人人心中有而人人笔下无”的素材,也就是写一些别人和自己原先未曾发现留意和涉及的东西,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内容,别人从正面写,我们就从侧面写,甚至从反面写,这样才能使文章有新意。有的题目从正面入手选材往往会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情感深度不足以打动读者,有的同学就独辟蹊径,从反面入手选材,写出了富有新意的好文章。例如:写《平静的夜晚》、《一个平凡的人》,前一个题目如果只一味地运用顺向思维写夜晚的平静,文章必然会平庸肤浅,如果能运用逆向思维写出平静中的不平静,则会不同凡响。后一个题目,也不能只强调所写人物的平凡,而应该运用逆向思维写出人物平凡中的'不平凡,文章才会有新意。

三、构思上的逆向思维。

中学生写文章,最常见的毛病就是平铺直叙,缺乏新意。从构思上讲,就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束缚。很多中学生只会一味地运用顺向思维构思,写出的文章构思贫乏,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毫无新意。因此,我们应打破写作中的思维定势,从侧面,甚至反面,运用逆向思维构思,创造引人入胜的情势,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据古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考翰林院学士时,出了一个画题为《踏花归来马蹄香》让考生作画,因题目里有花,所以不少考生都在花上构思,用花来表现香;有的画骑马人手中拿花,有的画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有的画草地上鲜花盛开等等。唯有得第一名的是:整幅画没有一朵花,只有几只蝴蝶在奔驰的马蹄周围飞舞,这就形象地表现出踏花归去马蹄上还留着浓郁的飘香的意境。这一构思,把香味画出来了,完美地表达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诗意。可见,我们的写作也就像作画一样,只要能打破写作中的思维定势,恰当地运用逆向思维构思,写出的的作文就一定不同凡响,定能收到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艺术效果。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思维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

凌林。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十四

新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兴趣是各种素质培养的前提条件,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数学兴趣的培养要从入门抓起,要从课堂教学抓起,要从学习习惯抓起.教师要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作者:张德宽作者单位:玉田县孤树镇中学,河北玉田,0641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18)分类号:g63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导入实践操作学习习惯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十五

试谈中学生写作中的个性化体现(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鄢陵县马栏镇一中司中伟。

现代社会是创造的社会、个性的社会,现代社会急需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化人才。未来社会里,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使学生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发挥自我的个性,以求得持久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现代教育的全部功能在于提升人的精神,提升人格,充分发展个性。”“作文如做人”,作为个性化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写作教学更需要活化学生性灵,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更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创作个性化作文的热情,提高学生个性化作文写作的能力。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化”、“伪圣化”、“教条化”使中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假、大、空、废”,缺乏个性,严重妨碍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创作。

一、初识写作中的“个性化”

在现在的教学状况下,要使学生写出个性化作文,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从平常的教学做起,尤其是阅读课教学做起,在阅读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才能活化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潜能,扩展学生视野,强化学生敏锐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大胆质疑发现的品质,个性化写作才有坚实的基础,否则,学生戴着僵化的思想枷锁,要写出个性化作文是不可能的。

由于长期陈旧迂腐的教学观念的束缚,由于教育领域大锅饭懒作风的因袭,中学语文教学“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仍严重存在,相当大部分老师未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在用陈旧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思想,还在用“一言堂”充斥我们的教学阵地,这种教学破坏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扭曲了学生人格,压抑了学生个性,我认为在写作中体现“个性化”要认识以下两人个方面。

1、个性化阅读,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对所阅读文本及文本所涉及的自然、社会、人生等具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会,能形成富于创意的思想认识的阅读。

2、个性化作文,是指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具有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会、富于新意、富于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作文的关系。

个性化教育包含甚广,当然不单是个性化阅读。但个性化阅读以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反对僵化专制,主张人文宽容,允许学生对同一文段、同一问题、同一观点、同一现象有不同看法、不同态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锐意创新,勇敢地展现个性、发展个性,因此,最易有效地激活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对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想己之所思,说人之未说,写出富于个性富于创造的作文。相反,如果我们的教学采用的是过去那种“一言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内养成“唯师是听”、“唯权威名人是从”的共性化盲从心理,学生个性必然被压抑,学生对外界的个性化认识必然丧失,个性化作文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从这点上讲,特别是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讲,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作文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有个性化阅读,才有个性化作文。

当然,当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具有个性化认识及其表达--个性化作文能力后,学生通过个性化作文,个性化思想认识还得进一步理性化,理性化的个性必然反过来促进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必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并继而推动个性化作文……如此,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作文呈现为互为因果,良性循环的关系。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个性化作文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1、注重学生情商、使个性发展有动力保障。

情商是人的特质,它使人区别于其它事物,情商是人发展的动力保障,忽视情商,就是忽视人、忽视个性,。而传统的教学重智商,轻情商,所以,缺乏了情商的启动,智商也成了枉然。个性、阅读则不同,它把教育的目光投向全体,它激励所有学生与教师一样平等地进行学习、探究,因而,能使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智商平平的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质疑、探究,充满自信而不自卑,因而能充分发挥学生情商的作用,使学生智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这些智商的发挥和个性化的张扬,自然促进了个性化作文的创作。

2、倡导广闻博览,使个性化发展有厚实的基础。

“知识是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是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传统教学受急功近利驱使,单科独进,单项独练,大搞题海战术,忽视学生的广闻博览,所以虽然也能出几个尖子,但大部分学生终因知识面狭窄,知识基础不牢,导致智商未能很好发挥,而难于全面发展,个性张扬更难实现。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急切需要走向课外去广闻博览,天文地理、文科理科、课堂内外,兼收并蓄,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厚实基础,从而也为个性化作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启发敏锐观察,活化思维,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金钥匙。

“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敏锐的思维能力是打开科学殿堂和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而也是开启个性发展的金钥匙。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化,思想单一化,使本该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作文变成千篇一律,学生丰富的想象的翅膀被折断,学生的潜能被湮没,个性发展道路被堵塞。个性化阅读则重视,引导学生敏锐观察,放飞思想、活化心灵,因而能很好地活化学生思维,推动个性化作文的写作。

4、鼓励质疑,为个性化作文准备良好而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

“敲开科学大门的无意是一个个问号”大胆质疑是对现存结论的深入思考、探究和深化,它最易引出个性化的思考。而传统教学迫使学生从小就过多地学会“服从”,使大部分学生根本发现不了问题或根本不想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有的发现问题也不敢提出质疑,久而久之,就缺乏质疑的勇气和习惯。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质疑,以能质疑、多质疑为荣耀,为优秀,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究,去发现、去质疑,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为个性化作文的写作准备了良好的、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

总之,传统教学缺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备条件,因而未能为个性化作文提供足够的可能性。惟有个性化阅读能真正有效地发挥情商的作用,倡导广闻博览,引导敏锐观察、活化学生思维、培养优良个性品质,为个性化作文提供足够条件。才能体现写作中的“个性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十六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字词句子.

2.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3.了解关于作者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4.整体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关于春天的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五官感觉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十七

《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文章的美。

(2)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情怀。

教学重点: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培养学生语感。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形象生动描写的方法。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学生总结、掌握阅读、欣赏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方法。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自读自评,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法。

竞赛方式:(全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六到八人,各设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组长组织全组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参与讨论与竞赛。发言精彩或积极的同学,可将红领巾放于桌面作为奖励。最终以桌面红领巾多的一组为获胜组。)。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2、复习几首咏春的.诗词。看谁积累的多。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朱自清的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细致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学习本文除了体会这一特色外,还要注意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写,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理解。

1、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全体齐读。

2、本文抒发作者什么感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展示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盼春(总领全文)。

春草图。

春第二部分(3-7)绘春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四、学生自读自品课文。小组讨论,以问答的方式交流品析所得。

(一)读一读。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深入意境,细细品味。

3、声情并茂,体会风格与美感。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反复诵读品味。

(二)品一品。

1、品用词之精。

2、品语言之美。

3、品写法之巧。

4、品构思之妙。

(三)说一说。

小组之间交流品评所得,互相问答,分组竞赛。

五、写作借鉴:

(一)从这篇课文来看,应该如何写景?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

听觉、触觉等;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

到低、从近到远等;

4、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二)模仿习作。

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描写一幅秋景图。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背诵课文1-3段。

官良生。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十八

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要把阅读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持之以恒、练笔不止,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同时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彩,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读书。

二.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读包含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是课。

外阅读。在学生乐于读书的前提下,学生会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而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学生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开拓了视野。

三.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

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使。

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记中自由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

四、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使阅读为写作服务。从读学写,在积累上下功夫。对于学生来说,读多了接触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的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习作角度看,习作教学虽然和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二者关系紧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运用语言,不仅要积累语言,还应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的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而这些,就不是其他课程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结合起来有以下几种方式:

1、写读后笔记。写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学生或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

2、仿写。初中阶段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局部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一篇文章或一段话,我们可以抓住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这几个点进行分项仿写。这样,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了,达到了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

3、扩写和缩写。对于那些比较简短的文章,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缩写,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基本结构,顺序和体裁,对长文章压缩,使之成为短篇短段。

4、续写。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的结果既符合情节的发展,又融入了自己的想像,给文章添上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

对于中学生而言,作文难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化写作文的消极态度,变积极态度。让学生学会阅读,博览群书,搜集资料,并将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那么当前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的情境一定会得到改观的。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学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王阳。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十九

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苦恼的问题,老师苦于教,学生苦于学,甚至于到了谈文色变的地步。怎样使学生由无话可说到文思敏捷,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一点拙见:

一课前演讲妙语连珠。

教者在语文课上安排三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口头演讲,这种说的训练既能锻炼口才,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坚持,定会对作文训练产生积极影响。因为这些口头表述的内容日积月累,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刚开始时,可能有些困难,教者要本着鼓励为主,表扬为辅的原则,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站在讲台上敢于张嘴,乐于张嘴,得到成就感,久而久之,为妙语连珠出口成章打下基础。如开学初安排“我就是我”,奥运会结束,布置“我为国旗添光彩”,如王淼的《辉煌一刻》“奥运会虽然闭幕了,可女排精神却时时鼓励我,人生好比这场比赛,如果开始放弃就没有这一刻的辉煌。”魏宁写道:“中国第一金,我们应向杜丽学习,再紧张的比赛或学习,都要保持镇静,正确理智的面对困难,克服一切心理障碍,只有这样,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取得成绩。”学生的能力真是不能低估,激昂时,汩汩滔滔,令人动容;悲壮时慷慨激昂,使人肃然;委婉时,如细雨霏霏,惹人情思。听了这些发自肺腑的稚嫩之声,会让你情不自禁的为他们拍手叫好。

二连词成文百花齐放。

写作是一种释放,是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储,没有不断的吸收和积储,就不能写出佳作真品。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把每一课的生词连成文章,顺序不限,数量不限,多多益善。学一课写一文章,这样日复一日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积累词汇。教者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奇思妙想,大大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因为没有文题的限制,学生的作品妙趣横生,百花争艳。

三限时成文教学相长。

在一节课内安排三个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迅速构思,迅速成文,避免学生回家后抄袭。可以事先对文题进行简单分析,广开言路,鼓励标新立异,反对人云亦云。每周一次限时作文,并及时进行讲评,学生在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逐渐进步,教师在选择题目时要新颖,独特,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如:[生活是美丽的--------的日子成长][只要我们无悔---------人生完美]等等。每组都是命题,半命题,话题作文。教师和学生一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下水作文,教师以身示范,可以提高自己的威信,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正所谓是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四源头活水取之不尽。

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才会逐步拓宽学生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素材,积累创作灵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的倾注出真实的.水,这源头就是生活。”学生每天都接触大量的人和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却没有对生活现象做认真思考,没有领会生活现象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关注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自然界的花鸟草虫,美丽风光能激起人们美好遐想,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教者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大胆想象,并用科学,辨证的眼光全面正确的看待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就不难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间接的生活积累,每天记录名言,警句,谚语,从电视,新闻,报纸中获取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寒假开学时,让学生写《你我眼中的春节联欢》《新春随想》,张帆写道:“惊艳春晚,千手观音的精彩表演震撼了亿万观众,她们的成就是用常人无法想象的汗水和泪水浇灌成的,我们这些健全人除了敬佩,除了感叹,是否还应该做点什么。”每周六安排学生观看中央二台的“绝对挑战”,然后写感想。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个最终目的,需要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愿与诸位同仁上下求索。

李晶。

浅谈初中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汇总篇二十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少教师曾为此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但收效甚微。写作水平上不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牵涉到智力因素,学习目的性,各学科之间的配合以及家庭生活、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作文训练的盲目性和写作习惯的培养不从实际出发而“好高骛远”的做法,是导致写作水平不能提高的重要原因。怎样才能从实际出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仿作--授格--消化的三步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读范文,写仿作。这是一种借鉴范文,以读带写,先读后仿,引入门径的基本训练。一个意思如何表达才能准确?一篇文章如何构思才能成篇?一个观点如何阐述才能清楚?一个事物如何介绍才能一目了然?写作未能入门的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常常是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范文,模仿范文,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但范文的选择不是盲目的,随机的,而应注意“示范性”、“针对性”。选文必须具有示范引路的作用,切实地针对训练中所要掌握的要领。是要训练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还是要训练如何开头结尾?是要训练如何安排说明的顺序,还是要训练怎样确定叙事的线索?选择的范文应当与训练点相一致。范文可以是课本中的,也可以是课本外的。范文选出来了,关键是如何读,对于课外选文,宜于指导学生分两步读:第一步,看文题,自我构思。要求学生看过题目后,不忙于看内容,而是想一想,在头脑里构思,或写成简要的提纲。第二步,读范文,分析比较。要求学生仔细认真研读范文,体会范文是怎样构思,如何成文的,并列出阅读提纲,然后与自己的提纲比较,找出差距,初步懂得应该怎样写。这样,使学生把读范文当作乐趣而非负担,学生在读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读的目的是写,仿写是第一步训练的重点。一提到仿写,有人要引证鲁迅的“依傍和摹仿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来力戒摹仿。这话不错,创作应有自己的发现,以独创为贵,但是即使是最著名的长跑运动员也是在他父母的搀扶下开始走路的。同样,任何一位产生过真正艺术的作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是鲁迅先生自己也有不少成功的仿写之作,重要的是仿写不应是终点而应是起点,仿写不是机械地“徒袭皮毛”,而是有机地揣摩运用。在指导仿写中,应要求学生不要机械地借鉴、模仿范文,而是从范文的思想内容、文章的`体裁、表现手法等方面受到启示,加以引伸、摹拟,构思自己的作文。例如,讲过《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后,命题《谈葛朗台形象的刻画》,学习课文评析中紧密结合原书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证明观点,得出结论,使观点和材料很好地统一起来的写法,讲过《毛遂不避嫌疑》后,命题《小议“枪打出头鸟”》学习课文先破后立和对比论证展开议论的方法。这样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命题作文,有利于启发学生去思考写什么,怎样写。至于仿写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先易后难,由简而繁,先零后整,由点而面;先局部后整体,由分散而综合。

作点拔,授规律。这是在仿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懂得基础写作规律的训练,是学生写作水平能否真正提高的关键。有人说:“作文是写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文无定法”。其实这里都只说对了一半。首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待于培养,他们还缺乏全面地、发展地、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在仿作之后,对仿作的成功与否缺少足够的把握,期待着老师给以讲评点拔,循循善诱,授以规律。教师的启发、点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推动写作能力的发展。再者,虽然“文无定法”,但不等于没有“格”。什么样的文章应怎样写,什么内容该怎么表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譬如文章的语言,议论文强调其逻辑性,记叙文强调其形象性,说明文强调其准确、简明、周密。我们经常强调语言要有文体感,这里的“感”就体现了“格”,否则,叙述的语言与议论的语言就没有界限了。再如“读后感”与“读后评”,虽然同是读后而作的议论文,但各有其格;前者重在感,要求由此及彼,后者重在评,一般就是论事。这些“格”都需要教师告诉学生。模仿写作是第一步,不是目的,如果学生在仿作之后得不到及时的点拔,只会钻进去,无法跳出来,则仍然无法真正提高写作能力。我们不光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使他们知其所以然。因此,作文仅靠讲,出不了佳作,但不等于基本规律不传授;作文不能圈成“八股”,但不等于不要其“格”。我们作点拔、授规律,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模仿中跳出来,交给他们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让他们登堂入室,把学到的东西化为自己的,在写作实践中去灵活运用,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那么,如何作点拔,授规律呢?这首先要注意一条原则:点得精当,格而不死。精当就是要精炼准确,不用过多的名词术语,而以通俗易懂、简炼点睛的语言道出其真谛,科学准确地传授其关节过门。格而不死就是要授以其“格”,引入正途,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各种“格”的要求和行文方式,即是能写出“上路子”的文章,但要使学生不拘泥于“格”,不生搬硬套,在遵照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举一反三,各显其能、自由驰骋。

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是我们授以规律的有效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有比较好才能揭示规律。譬如我们讲如何抓住题眼立意时,可以比较下面一组题目:[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解》;[2]《在“师”与“弟子”之间》;[3]《赞“不耻相师”》;[4]《从〈师说〉想到教师节》这一组四个题目都是作为《师说》的“读后感”,但由于文题有异,因此感点和立意则不一样。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各题的关键词语,比较其各自不同的要点,进行立意:[1]也要向不是老师的“老师”学习;[2]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3]要有互相学习、不耻下问的精神;[4]尊师重教对培养接班人的意义。通过示范性的分析比较,学生是能基本懂得抓住题眼立意的规律的。再如讲授“给材料作文”的写法时,我告诉学生,不管哪一类的给材料写议论文,行文上都可归结为起、承、转、合,同时提醒他们,其具体写法又有所不同。于是我引导学生谈《理想,人生的“太阳城”》和《揠苗助长》两篇文章,然后要求他们比较这两篇文章在写作上的差异,经过点拔,他们总结出来了:前一篇是先概叙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思想家康帕内拉在关进牢房、惨遭酷刑,从昏死中醒来后,坚持写作最早的空想共产主义著作《太阳城》一事,然后分析他为什么能在经受酷刑后还坚持写作,接着评价他这种为实现理想而置生死于不顾的勇气和精神,最后深化主题,勉励后人;后一篇是先引“揠苗助长”的成语故事,然后就此生发议论,引出感点,接着联系实际,说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依照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最后回到文首,总结全文。到此,我明确告诉学生,给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叙-析-评-结,一种是引-议-联-结。可见,运用比较分析,确实有助于规律的揭示,也有助于学生牢牢掌握规律。

用规律,促消化。这是在懂得了写作基本规律后的消化训练,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并能运用写作规律,促进学生巩固并扩大前两步的训练成果。在第三步的消化训练中,以巩固、运用提高为大前提,应主要抓住两点:第一是及时。在讲授写作规律之后,及时做好消化训练、写好消化作文,这样让学生现学现用,易于掌握。我们讲了从“事实材料”中提炼论点采用“关系分析法”的规律后,选了一段事实材料: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人,他可以算作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外,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读书笔记。但是,他只注意贮存知识,而不创造,结果终生一事无成。要求学生提炼论点,然后写作。由于及时消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能运用规律,找出了“吸收与创造”、“读书与实践”两对关系,进而分别提炼出论点:吸收知识的目的在于创造,书本上的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作为。及时做好消化训练,还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了解训练目标是否达到,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第二是反复。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能力,而真正的能力来源于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养成而有赖于反复实践。要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养成良好的习惯,使训练中学到的方法得以巩固,长久受用,就需要反复实践,反复练习。因此,在每一次的消化训练阶段,教师应当要求学生除大作外,至少做两篇同类小作,以巩固训练成果,这样也能使学生养成自觉运用规律的习惯。

实践表明: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仿作、授格、消化三步训练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写,写中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谈。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