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如何写(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8:49:27 页码:1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如何写(大全11篇)
2023-11-11 08:49:27    小编:ZTFB

总结是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提升综合素质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掌握了以下几个实用的总结写作技巧,你就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总结。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如何写篇一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重视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美术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新课标提出“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的要求,各地结合区域历史文化的特点,注重挖掘身边的美术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的遗存,民间美术特色资源等,有效提高了美术课程的形象性、直观性、生活性与地区特色,丰富了课程内容,促进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具有丰厚的历史、自然、文化与民间美术资源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美术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美术课程资源和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校内美术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人文资源、活动资源、相关学科资源几大板块。校内资源中应以美术教师为主体,在领导和教学辅助人员的配合和参与下,以物质资源为基础,以学校的人文环境为背景,融合各种相关的活动和学科课程资源,形成整体教学力量,以实现学校美术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而校外课程资源则可弥补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不足。我们应充分、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地方可以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以促进学校美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美术教学资源。

一、要发挥教师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积极作用。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课程资源的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人物,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中坚力量,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是新时期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练适合于学生的美术资源。也许很多事物学生们经常接触,只是没有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引导、提醒,加之收集材料、巧妙利用材料的实践,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比纸上谈兵式的书本传授,更直接、更具趣味性,易于吸收,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和学生走得更近。资源无处不在,有资源意识的教师,在他们的眼里,再平凡不过的东西都富有情感的、有艺术价值的,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没有资源意识的人,虽然每天都是那样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好像地球天天那样转,日子天天那样过,没有什么特别的。其实,资源就在你身边,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光了。

美术教师应用心地来发现蕴藏在身边的资源,将其引入课堂,使美术课成为有源之活水,有根之大树。一个善于利用美术资源的教师,在教学生认识色彩的时候,不妨让学生看看窗外的景色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观察一下可以发现多少色彩,这个窗外色彩资源的利用可以说就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与观察。

自然、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我们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资源真是无处不在的。一个教师只要心中有了资源意识,就不会对教学感到茫然的状态。要寻找资源、获取资源并不难。因为人一旦有了某种想法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目光就会变得特别敏锐的。生活中的文字、声音、图片、物象、艺术作品„„可以说比比皆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智力、物力等资源。学校的黑板报、镜框、橱窗、宣传栏、、校务公开栏、校园文化以及各种设施设备等都属于条件性资源,它们虽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却与课程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学校是三乡合一的学校,文化底蕴浓厚,校园环境优美,有香山寺和东山庙等一批老建筑,这些都是艺术价值很高的建筑物,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如上透视课的时候,我就带学生来到南北通道,引导学生去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了。欣赏古代建筑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香山寺,学生们被那些精巧的设计,庞大的气势所震撼,家乡自豪感油然而升。

校外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特色地方资源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特别是我们安化富有神秘色彩的香山文化,只要我们注意收集,在美术方面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都可以加以利用。如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那些具有艺术价值而暂时没有被人们发现或理解的美术作品,要自觉地去保护。我们现在正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香山,告诉同学们怎样去辨别当地一些有开发价值的艺术作品,并加以保护。大家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谁不愿意自己的家乡变得更美好起来呢?当我们的美术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的时候,美术课程资源实际就已经开发起来了。

(三)、书籍和网络是一个大资源库。

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流的教学资源空间。包罗万象的书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资源库。将书报、杂志、报纸等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学生喜欢看书学习是开发学生智力、启发想象和创造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经过学习之后,选取和摘录大量的资料为我所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本身就是一个对文化资源重新组合和合理利用。这个组建资源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源在发生质变的过程,美术教师要多利用书本上的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美术鉴赏能力。互联网的运用和交流,可以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习和开发资源的效率,可以说,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为课堂教学打开了极其方便的大门。我们知道,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信息,网络资源都可以帮助我们去寻找和发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搭建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教学平台。如在学设计生活标志的时候,我就要同学们上网把以前历届奥运会的标志都找出来,并从中分析奥运会标志的变化规律,这样学生对奥运会的标志设计有了基本的了解,很容易就掌握了生活标志设计的方法,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很高,效果也非常理想。

(四)、善于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一个成功教师重要标志。

教师“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除了合理利用一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之外,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开发资源的高手,就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来说吧,在平时,电影、电视、图书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无论谁都不能否认这个事实。我们美术教师应该关注热点新闻、遇事多思考、随时随地地留意生活中与美术相关的点点滴滴,并注意利用各种机会搜集、积累上课资源„„一个懂得利用、善于开发资源的教师一定是好教师,一个好教师一定是善于开发课程的高手。相反,则会被新课程所淘汰。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教师是开发课程的主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必须树立好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逐步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留心生活,善于观察,伴随新课程一起成长。

二、充分开发利用好校内外美术资源。

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

1、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发展的需要。

2、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3、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美术素养。

4、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新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共有五个系列,提供了多种让学生选择的机会,可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美术课程资源,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新课标期望的价值目标: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宽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

我们应充分、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地方可以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以促进学校美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走进博物馆欣赏古今优秀美术作品。

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学习课本上的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还要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参观调查,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是让学生“理解祖国优秀艺术”的重要场所。参观时我们可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调查笔记。如:“写出你喜欢的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或古代绘画作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列举出几位著名书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美术作品观后感”等,我们应充分利用各地的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感受美、鉴赏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实践证明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或美术馆,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然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不可能经常外出参观,教师去博物馆或美术馆时可利用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将参观实况有选择的记录下来,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给学生看,也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通过互联网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

信息时代,网络世界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快速进入国外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及各大著名美术院校,及时了解当前的美术动态,欣赏最新的艺术作品。这在以前很难实现的事,在网络上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应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引导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收集、整理美术作品和相应的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并大胆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科学求同,艺术求异,面对一幅美术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我们要让学生多讨论,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在《画蔬果》一课中,我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意大利卡拉瓦乔的静物油画《花果篮》与我国艺术大师齐白石的《蔬果图》进行比较、讨论。同学们对两种不同的画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及不同的艺术特点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参观商场培养学生设计意识。

繁华的街道,热闹的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现代都市到处都散发出时代的气息。各种电器、日用品、服装等都体现出设计师以人为本,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体现出艺术与科技的新的结合。参观商场,可让学生与现代设计作品零距离接触,在“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时,可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使他们对工艺设计的过程及评价标准有清楚、直观的了解,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来欣赏,学会如何评价产品设计的优劣,可结合“美观、实用”两大原则进行讨论。商场成为设计应用课的又一重要校外美术课程资源。

(四)、从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感受民间美术的独特韵味。民间美术的种类及其丰富,主要有:剪纸、年画、皮影、泥塑、玩具等。各地都有典型的民间美术,我们应充分利用各地民间美术资源来充实课本内容,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收集到的民间美术作品,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校曾组织学生去缸瓦窑厂参观,了解其渊源和民间传说,了解陶艺制作的材料要求及制作工艺,熟悉了一些民间陶泥艺人,了解了陶艺制作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承情况。不仅学生去实地参观,老师们还拍摄了影像资料,回来制作成教学课件供学生欣赏学习。该课件曾在教研室组织的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实际教学中可直接播放给学生看,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受学生青睐,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就在身边,美就在民间”。

(五)、投入大自然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校区外面风景优美,绵延起伏的山川、喧嚣热闹的平双公路、,悠悠的古阴河,挺拔的现代建筑群,都会让我们情不自禁拿起画笔,描绘这美丽的风景,学校可结合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写生,回校后作修改整理,举办小型展览,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写生时不应注重专业性,要求不宜过高,旨在让学生体验绘画过程,不必太注重技法技能的训练,校园写生也是行之有效的训练办法。另外,田间地头的秸秆、种子、粘土、石子、树叶、树根、花草等也是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资源。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带有明显的原生性和零散性,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筛选和验证,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作为美术教师要认真甄别和选择,并做必要的加工和改造,注意把好课程资源的质量关,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真正作为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三、要让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学习的主人。

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在于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加深对地方资源的认同,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继承者、学习者、实践者、创造者,增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资源实践中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主阵地,也应是与乡土资源整合的最自然和谐的平台。在课程的实施中,美术组的教师根据课堂及教材的需要,合理地利用乡土资源,与教材进行整合,为乡土资源文化注入新鲜内容,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继承,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厚美术素养。

(一)、创新实践,继承拓展。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虽然儿童的思维与民间艺术造型思维很相似,这样的思维层面的结合也十分自然,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大乐趣,但让孩子们学习民间艺术并不是一味的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有新的突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我们学习民间艺术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在民间艺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创作。

1、继承学习。

临摹、复制民间艺术,如农民画、剪纸、泥塑,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上色等,从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取其糟粕,存其精华。

2、创作融入。

在儿童创作中融入民间艺术的元素,让孩子们在积淀了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手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上,尽量降低难度,将传统的木版雕刻印制,变成用现代材料吹塑纸制线板,用水彩纸代替原来的粉笺纸手工绘制;在构图上采取了圆形式、对称式、方形式、s形式等形式;在人物造型上,除保留原来的娃娃胖、妇女美、勇士壮等特点,更多地体现儿童那质朴、夸张、大胆的造型特点;在色彩搭配上,采用鲜艳强烈、乡土气息浓厚的色彩进行表现;在内容选择上,更多的是表现孩子们熟悉的儿童生活题材。用这样的方法,我校学生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彩陶、豫剧人物、开封盘鼓、„„或以水彩、国画、线描等绘画形式呈现,或以栩栩如生的泥塑制作形式呈现,内容广泛,手法灵活多样。作品既有古朴的美感,又闪烁着时代的气息。2010年六一前夕,我校举行了“立足本土,传承文化”艺术节作品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综合实践,在特色活动中传承文化。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美术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学美术的实践机会,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厚美术素养。乡土资源文化,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传统特色,是当地精神文化之根,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无疑是丰富学生美术知识和经验世界,培育“精神家乡”的有效之途。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实践活动:

1、走进家里去寻宝。

一个布老虎玩具、一双虎头鞋、一片古遗址瓦当、一块古建筑残砖、一只彩陶花瓶、一张年画„„当每个孩子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是让他们认识民间美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

2、走向自然去寻根。

香山、东山旅游景点如同一个天然的民间艺术宝库。引导孩子在旅游中带着一双发现民间美术的眼睛,随时收集、记录蕴藏在民间的艺术:那里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威武的门神,还有神秘的佛像„„让孩子在旅游中去探访东方文化之源,去追寻中华民族之根,去解读华夏八千年历史文化的奥秘。把生活变成我们的大课堂,也是学习民间艺术最有效的方法。

3、走进节日去体验。

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灯笼挂笺、剪纸窗花,舞龙高跷,唱大戏,扭秧歌,敲鼓撒灯,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

4、走近艺人去学习。

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陶罐,捏泥人,试着摆弄泥玩具,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5、走进网络去拓展。

网络是个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当孩子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走进网络去领略更丰富的地方美术资源,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新的课程资源帮助我们走进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与学生达成一致,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教师的心灵也受到童心、童趣的洗礼。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再现,也是师生情感、心灵交汇的体验,同时也是教育思想观念在学习方法上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课程资源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活力和乐趣是无穷的。它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如何写篇二

《全日制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人教版《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分别简称为新课标、新教材)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丽丰富多样的需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利用语文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教师,这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作好观念、心理的调适和素质、能力的准备。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

如果把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稍加对照,我们会发现新课标中所融注的现代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而在新课标中却有具体明确的表述: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如何写篇三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3.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4.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1] [2] [3] [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如何写篇四

语文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如何拓展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分析,随之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品质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现在主要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教学工具只有教材,部分教师还会稍加使用多媒体,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往往对文章里的内容一知半解,不能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其根本不能牢固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主流思想,拓展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进行语文的学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诸多学校与教师却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的理解主要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从广义上来说,课程资源是为了课程教育开展而组成的各种辅助因素,如社会文化、教师的知识储备等等;从狭义上理解,课程资源就是指语文教材、多媒体等教材工具的使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要通过不断寻找生活中的'资源,将资源与语文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主要是掌握汉字的相关知识,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被汉语言文化包围的,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较为乏味、枯燥,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一直在课堂上按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也难以提升,所以教师必须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有趣味的学习环境。

2.1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教材资源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的,它涵盖了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在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第一步,就是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对教材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文字和篇章结构都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中,编纂者也是为了学生尽可能掌握知识而进行结构的设计。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进行文章的学习时,前面就会设计单元导读的环节,而且在文章的后面还配套相应的章节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完文章之后可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在《桂林山水》这一课中,在文章之前设计了桂林山水的景色图片,而且还有对桂林山水的相关介绍,这就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对桂林山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背景有着一定的了解。在文章后面设有相应的练习,如寻找书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对某些段落的理解,作者在一些语句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内容。

2.2巧妙地开发与利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时,可以将标有这一景象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桂林山水》的一文中就可以通过使用挂图等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挂图对风景进行描述,通过学生的主观表达,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磁带等方式,让学生跟着磁带进行美文朗读的模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减少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桂林山水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

2.3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生活、身边、自然中的课程资源: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我们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所能接触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课前5分钟交流环节,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来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分享学生之间的生活趣事,拓展他们的所见所闻,往往在学生两天的过程当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还可以设置意见箱,让学生将一些不能与同学进行共享的事情以悄悄话的形式对教师表达,将一些自己的心理话与教师分享,同时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则要以一种更加成熟的角度给予学生的解答,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和自身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4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拓展教学资源时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绘画的内容就是来源于语文教材,将古诗词以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对诗词进行诠释,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这种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校的教学特色,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信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角度寻找语文的存在,同时通过资源的利用也让学生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也一定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如何写篇五

生物科学是一门属于科学前沿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它涵盖的内容广,知识的外延大,而且课程资源又随时间的发展在不断地更新。实行新的课程标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课程资源短缺。

因此,在课改后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应根据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在以后的生物教学中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校内的课程资源是首位的,利用好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执行新课程计划的基本条件。

1、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因为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室设备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实验教学及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必要的物质条件。例如,按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生物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购置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满足实验、实践教学;把《标准》要求的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开足开全;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因地制宜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活动。

2、适时利用学校图书室,扩大学生生物学知识面。学校图书室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是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源泉,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应尽快调整图书结构,配足配齐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延长图书室开放时间,改变借阅方式,尽量方便学生阅读,切实提高图书的使用效益。

3、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整合。充分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及动画、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于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利用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清晰的图像,有利于学生直观认识;对于细胞分裂、血液循环、尿的形成等生理知识,可以利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对于动物的行为、生态系统等章节,可播放vcd等。这一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使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整合。

4、充分利用生物园、绿化区等有限的生物区域。

生物园、绿化区是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应当让学生成为生物园、绿化区的主人,参与生物园、绿化区的建设和管理。

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果园、菜园、小溪、池塘、树林、山岭、医院、养殖场、菜市场、环保机构及校外实践基地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独具优势,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面对新课程资源贫乏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重视利用生物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教材具体教学内容,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究。通过半年的实施,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视野宽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大大提高了。

学生家庭中有不少的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和利用。在争取学生家长的指导和参与下,可细心观察家中饲养的家禽家畜、宠物、种养的花木,了解一些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特点、生殖特点等;积极看一些生物学方面的书刊,了解课本以外的生物学知识;留心家长平时谈及的作物栽培、禽畜饲养、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这样,学生会耳濡目染,积累不少感性知识,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不少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

媒体资源包括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家中的有线电视、录像等。各种媒体上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在教科书中不可能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师生应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

(1)随着计算机在农村学校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为生物教学提供了重要信息载体。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认真制作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率。

(2)伴随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递着形形色色的生物科学网站,作为生物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生物网址,再适当拿出一定的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进入学校微机室“泡吧”。但是要注意,在利用网络资源时,教师要严格把关,确保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学生对信息的鉴赏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录像在生物教学中已得到较长时间的应用,它可以展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实验原理等内容,生动传神,栩栩如生,从而带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在播放有限的教学影片外,教师注意剪辑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中的有关内容,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在观看时兴趣浓厚,效果明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生活习性及一些学生不易见到的珍贵稀有动物。

1、生物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2、淄博市新课程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要。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如何写篇六

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利用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综合实验素养。初中物理课程中涉及的很多实验都较为生活化,实验的原理学生其实都能够了解,操作也并不复杂。基于物理实验的这些特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要锻炼学生的实验开发与利用能力。

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开发利用实验器材。物理学实验不像化学或者生物实验那么专业,用到的器材、药品等都非常固定的,物理实验的开放性更强,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一点在实验器材上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不少标准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其实都可以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加以替换。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并且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可以用于物理实验的各种器材、物品。这将会极大地丰富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物理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价值。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实验教学进行合理创新,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后,可以对实验进行发散与延伸,让学生挖掘生活中是否也存在可以用于具体实验的器材。慢慢地,学生会发现很多实验器材都可以灵活地替代,如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试管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利用试管探究音调问题:用嘴对着空试管吹,让其发声,再在试管中加一些水,再对着试管口吹气,让学生去体会声音的不同,从而感知音调;又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的时候,可以做“大小试管”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在学习浮力的时候,可以利用试管制作浮沉子演示上浮、悬浮、下沉;等等。学生如果善于发现,并且思维非常灵活,会找到很多生活中的可以作为物理实验器材的物品。学生如果具备这样的发掘能力,既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十分牢固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且让学生发挥想象,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实景或者物品的用途等进行灵活的改造,进而呈现出相应的物理学实验的过程。这种方式同样有着一定的操作空间,教师如果鼓励学生深入挖掘生活资源,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资源。在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并引导学生发展开放性与创新型的思维,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也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素养。例如,不少学生想到可以用生活用品做实验:用饭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尺做实验说明弦乐器的音调与长度的关系;用塑料尺研究摩擦起电;用手表的闹钟功能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用美术课用的颜料研究颜料的混合;用易拉罐研究小孔成像;用小钢勺研究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用篮球、足球、乒乓研究日食、月食;用玻璃水杯研究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惯性;近视眼镜研究凹透镜的成像;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实验资源。从中我们看出,对于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实有着极大的空间,重点在于要鼓励学生发展开放性与创新性的思维,这样才能让物理实验课堂变得更为丰富有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一些重点实验,教师要保障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为深入的掌握。对于这部分教学素材,教师可以灵活创新实验课程资源,在一些十分巧妙的实验变化的过程中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揭露实验的实质,进而让学生对教学知识点有更深入的领会。在以这种形式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准备一定要充分,也要合理地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这样才能够保障实验教学的创新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加深对学生综合实验素养的培养与锻炼。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实验,绝大多数教师采取讲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实验过程中要求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只有这样物体在水平方向上才受平衡力,摩擦力才等于拉力,而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基于这样的限制,很多教师都无法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过程,学生无法看到具体的实验过程,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来理解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其实可以进行一些灵活的创新,比如,我和学生们设计了新型摩擦力演示器,弥补了这一缺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开放思维,并且要想办法化解各种教学难题,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实验教学的整体效率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如何写篇七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小学生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此,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农村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把本土资源变成学生的写作素材,能使作文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土资源,就是指学生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本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通过调查学生的作文现状,发现学生怕作文,愁作文,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脱离现实生活的不真事实,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困惑中。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写作起来更是闭门造车,内容空洞,情感缺乏,不会从身边选材,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并不知道如何进行写作,对作文的写法认识很朦胧,习作存在很多问题:作文语句简单,大多只有寥寥几句话,没有细节,不知道如何写具体。抓不住写作重点,偏离写作的主题。语句不通顺,不连贯。语句形式单一重复,堆砌,太多重复,太多口水话。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校通过“农村小学利用本土资源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研究”,并在新课标习作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年级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不断调整作文教学,解决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出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让积累素材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有趣的写作内容,让学生乐意交流,乐意写作。因此研究利用本土资源积累素材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赋予农村作文教学生活的灵性,让学生作文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要求教师要突破“教材就等于资源”的传统认识,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讲求各种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根据大语文观和新课程的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因为“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生活实践是学好语文,特别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因此,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利用本地资源,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和视野,指导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或相关的专题性综合性学习,联系生活进行作文教学,既“导流”,又“开源”,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使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生活的体验,以此优化作文教学。

素材指导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整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口音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人文素养。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大语文观和新课程的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利用本地资源,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研究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资源”的理念,引导教师突破“写作方法的传统认识,善于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讲求各种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以本土资源指导为切入点,尝试把课外资源指导以及教学有机结合整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汇报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人文素养。通过利用本土资源积累写作素材促进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发展,形成案例与教材,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2)利用家乡现有的信息技术收集素材;依靠横向联系法解决农村阅读积累不足的情况;(3)依拓人人都具有的课本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等。学会积累素材,通过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学生习作时有材可用。解决学生作文“没话可说”的问题。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作文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年级特点,提高教师理解小学生作文心理的水平。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提高其习作能力,促进其主动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已经生成:课程资源的整合、生活作文、网络资源的运用等给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带来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让学习者自己收集素材,积累材料。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在指导中不是机械的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而从培养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需要,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入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结合本土资源,指导学生因地制宜的利用已有资源,开展素材积累研究,努力开发学生写作素材资源。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及整体素质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全体发展的原则。强调”利用本土资源积累写作素材”写作综合教学过程中,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地参与到写作中来。在研究中,把学生看作学习和活动的主人,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创造自我发展、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主体实践的原则。“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写作也不例外,素材的积累与写作综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使学生在活泼、有序的素材积累活动中自主创新、乐于创新;自主写作、乐于写作。

3.有序开放的原则。首先是写作教学内容的有序开放。根据“大语文”教学观,实施以读带写,由吸收而表达。同时,关注自我,自然与社会,关注多学科的融合探究。其次是师生关系的开放。教学双方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善于进行角色的转变,要以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出现在课堂上。

(二)、研究的方法。

1、用文献法进行理论基础的搜集和学习研究;

2、用行动研究法对理论与方案进行探索、实践;

3、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的认识、体会及外地、外校的有关经验及时进行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及步骤。

(一)、主要措施。

1、抓理论学习,夯实理论素养。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著作,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改经验;积极外出观摩、学习,或邀请教研室同志前来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2、抓课堂实践,深入研究探索。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学习相关理论,观摩教学课堂,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外阅读与写作综合教学”的课题的课堂教学上来。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始终是开展课外阅读与写作综合教学的主旋律。要求课题组教师要将每一节写作课作为自己的“实验田”,要把理论学习付之于实践,平时只要有什么新的思路,新的点子,就要进行实施,进行研究探索。

3、抓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总结是课题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课题组成员经常性地回顾、反思自己的实践过程,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研究,使本课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2.4—2012..6):研究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对农村小学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制订研究方案,组织课题成员理论学习。选取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课题的申报。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如何写篇八

针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经常处于“沉睡”状态,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认识和利用的现实问题,研究论述了这种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特点,并对如何促进教学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及时发掘和有效利用进行了思考。

现代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生成性要求教师根据现实条件和要求,基于教材、超越教材,自主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实现并延伸课程目标。然而,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一方面认为课程资源紧缺,一方面又对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没有将其纳入到课程资源的范畴中,致使这些课程资源经常处于“沉睡”的状态,应产生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意义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1]课程资源界定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含有课程潜能(或称之为课程可能性),即课程资源一定是能够为课程和课程实施服务的,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2]。课程资源不仅来自那些经过处理、至善至美的已经物化的资料和条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易被人忽略的教学事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教学起支持作用或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事件。此种课程资源常常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在课堂上学生突然抢话说;学生的质疑、兴奋;学生出现的错误、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差异或者学生有时的固执己见、教师的失误等等。可见,这种课程资源就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游离于师生之间,只是我们忽视了或没有引起重视。然而,在实践中,恰恰是这些动态生成往往蕴藏着学生的需要、问题和困惑,展现了广大师生真实的生活世界,而这些正是教育的契机,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因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源于师生的现实生活,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的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更加接近个体(教师、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学生接受。如果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使其与学生要获得的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等一道进入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开发课程资源的领域,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将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对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日常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或不能及时地发掘应用于实际的课程和教学之中,这与教师对该课程资源的认识有着直接关系。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

(一)瞬间存在性。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随着教学情境的发展而变化,与静态的课程资源不同,它是流动的、是瞬间的,其存在也是短暂的。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所具有的这一特性无疑增加了人们对其发掘和把握利用的难度,若教师能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抓住教育时机,对此作出“零时”反应,及时地捕捉、激活和利用,他们就会成为重要的和生活化的课程资源。

(二)生活情景性。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包含在一个个鲜活的教学事件、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甚至是意外情况、偶发事件之中。此种课程资源来自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往活动,具有很强的生活情景性[4]。对这些课程资源认识和理解不能采用理性分析的框架和逻辑概括的方式,而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与形象来进行阐发和判断。

(三)亲和性。

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来源于教学实际,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契合,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达形式上都能够使学生感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有效的发挥其教育作用。所以,这些课程资源对学生来说,它具有较强的亲和性。

(四)潜伏性。

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还有一个自身最突出的特性,即潜伏性,因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在教学前,教师很难去设想、预料,但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却时时闪现,教师若不注意,则瞬间即失,所以它往往处于潜伏的状态,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教学智慧和教学应变能力才能发现和把握,将其转变为具有教育作用和意义的课程资源。

1、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念,突破对课程资源的狭窄认识。

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以及如何捕捉、激活和利用这种课程资源,都基于教师个人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态度。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将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敏感度,也影响课程资源发掘与利用的程度和效果。而现实中,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课程资源观还处于一种片面化和简单化的状态,教师对课程资源载体或形式的理解还比较局限,一般教师理解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教学参考书、辅导资料、练习册等印刷体形式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对其他载体或形式的资源还不太了解;教师眼中的课程资源通常是现成的、静态的,一般与教科书配套[6];课程资源的范围也是仅仅局限在课本和教科书中。这种狭隘的课程资源观使得教师往往忽视自己身边已有的资源,使他们不能真正的走进课堂与学生发生互动,将其价值发挥出来。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

与传统的课程资源观所不同,在新的课程资源观下,课程资源应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和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7]。我们要意识到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科书、报告会、博物馆等,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接受并认识其教育价值,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空间。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和培训,即时向广大教师介绍课程资源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及时推广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课程资源观;二是让教师亲历躬行,将所学理念和实践不断结合,增强发掘与利用水平;三是学校、教师与专家建立长期、定期的联系,共同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2、建立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新型的课程资源观念要转化为教师正确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时地捕捉、激活和利用,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将课程资源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具备对动态生成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必须要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沉淀累积而成。因此,通过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前预设、教学中把握、教学后反思,建立提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良性循环是十分现实和必要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种机械的操作步骤,需要我们智慧的对待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具体包括:

教学前,进行一个兼具弹性和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这是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充分发掘、利用的基础。首先要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能仅局限于认知,还要涉及到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达到的其他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知识目标领域的传授,及时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育。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要尽可能多的考虑教学的主要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对策,进行二度设计、三度设计甚至是多维度设计,以便教学中能够敏锐、及时的捕捉、利用生成的课程资源,更加从容、灵活的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课程资源对话,这样不仅给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留有空间,同时也对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带着教育研究者的心态,以更宽更高的眼光去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变换运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加强、思维活跃的情景下,教师更容易发掘和利用此种课程资源。而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和困惑,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要回避,或者模棱两可的蒙混过去,而是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及时调整预设教学设计,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学生分享。然后,通过教后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从更高层面上看待教学行为,提升一种过去不被强调的课程开发和生成的能力,最终使我们每天进行的教学实践都成为研究性的改革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从容的应对动态生成性资源。

教学后的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意外情况、突发事件、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进行归类,比较,筛选,整合,看哪些可以成为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逐步构建可供教师参考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库,可以为我们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提供很大的帮助。

当然,提高教师识别、捕捉和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能力,需要教师渊博的文化素养、健全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习惯了学科教学,知识结构都是建立在学科之上的,比较封闭、单一,而有的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超出了本科目,这种情况往往会让教师教学感到很吃力,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就成为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摆脱封闭式狭窄知识结构的局限是提升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应当开阔视野,加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不仅能够在专业知识方面精通自己所教课程,同时也应具有广博的综合知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对课程资源发掘与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需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个教学氛围的营造,更多的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如恰当的运用评价方法,适时应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教师创造宽松、开放的环境,才能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得以深入和持续的展开。

[1]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32~34.

[2]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特点状态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7]李建平。课程资源如何开发[n]。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9日。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如何写篇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食堂餐厅放一台电视机给学生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时,要组织学生讨论:“美国那么发达,曼哈顿街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伸手乞讨的人?”老师要从社会保障体系,家庭经济情况,赡养老人,遗弃弱者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看书阅读质疑的兴趣,通过讨论把他们的视角从文本引向社会。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那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农村中学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紧紧抓住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放弃广博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有背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不会获得成功!

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农村中学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如何写篇十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土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其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其课程的特殊性决定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更加要求思想品德教师重视生活化的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笔者所在的常州市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古城,人杰地灵、名胜众多、名家辈出,有着丰富的本土课程资源。如名胜古迹:国家5a级景区天目湖、春秋淹城遗址、瞿秋白故居、篦箕巷、文化宫等;名人名家:延陵季子、常州三杰、“爱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和史良、爱国实业家刘国钧、数学家华罗庚等;传统文化:龙城三宝、常州吟诵、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常州小热昏等。这为思想品德教师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教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一方土。”本土课程资源是思想品德最肥沃的土壤,因为它更贴近学生,因而也就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具有其他课程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充分开发利用本土富有时代气息的各种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教师开发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丰富思想品德课本土课程资源,凸显思想品德学科的特色化;可以拓宽思想品德教学的渠道,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家情感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而且还可以引起社会各界对本土资源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对促进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保护与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催生物,没有丰富本土课程资源支撑的思想品德课课程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阻碍。思想品德课本土课程资源的价值与作用只有通过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才能体现出来,真正做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笔者结合自己的探索和学习,谈谈对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几点看法。

一、全力推进对本土资源的有效开发。

首先,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主动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服务。如,通过调查实情、走访名人、参观名胜等形式耳闻目睹常州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思想品德课学习积累大量的本土素材。其次,教师要当好主导者角色。给学生以知识的熏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塑造,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学习主动性越高,教育效果会越好。再次,学校要营造本土文化氛围。积极搭建师生个性展示平台,着力于发挥阵地文化的德育功能,创建富有地域特色的小社团,使校园生活彰显常州特色,同时要在制度和物质上给予保障,提高教师和学生开发本土资源的热情。最后,社会要形成开发本土资源的保障体系。相关部门应形成自上而下的组织领导机构和人员安排,责成有关部门制订开发本土资源的目标、阶段性操作计划、实施步骤和监管机制,还要落到实处。

二、建立动态的资源教学库。

当前,我们在开发利用本土资源的过程中,一方面是面临资源缺乏的现状,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现有本土资源缺乏科学管理与推广,造成资源浪费。要探索建立本土资源开发的教师团队,建立起学校内外、系统内外彼此沟通对话,充满活力的本土资源开发共同体。在开发本土资源并进行运用、验证之后要进行总结与反思,对于教学效果好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要探索建立教学资源管理库,完善分类检索系统或资源档案系统,积极推行数据化、网络化乡土课程管理新模式。

三、改进课堂教学对本土资源的利用水平。

课堂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阵地,要把本土资源的具体内容和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有关内容链接起来,使本土资源成为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感受社会变化》时,可链接常州30年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成就;教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时,可链接常州乱针绣、梳篦、青果巷等;教学《诚信是一种资源》时,可链接常州历史名人季札。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本土资源,可让学生感觉到常州的名人轶事、风景名胜不再遥不可及,与我们的生活、课堂无关,而是让学生感到它们就在身边,就在眼前。

四、加强本土资源的社会实践环节对课堂教学的配合。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活动,带领学生游览、参观常州的名胜古迹和名人故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采访等。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可拓展学习空间,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增强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情感,自觉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肖登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下,(07)。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如何写篇十一

新一轮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到今天,已使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合理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所必备的才能,如果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生物教学资源,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无从谈起,有了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才能使学生摆脱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这也就要求广大生物教师正确地理解课程资源,注重平时的发现、搜集、整理制作、积累和总结,从而在教学中有机整合各种资源,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

(二)主要组成部分:

1.学校资源:如教材、课标、教师用书、教学挂图、教学模型、实验室等。

2.媒体资源:网络、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电子白板、软件、光盘、信息技术等。

3.家庭资源:家中的书籍报刊、电脑、电视、收音机等。

4.社区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社等。

5.隐形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一)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

1.注重日常教学前的备课:在认真解读课标、抓住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善用教辅中的建议、拓展、材料库和光盘,并据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策略。

2.课堂上依据策略巧用教学模型、挂图、媒体、实验探究手段等资源。

(二)合理开发学生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新课程要赋予课堂教学于"生命力",就必须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下进行探究、推导,来获取新知。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的阅读、探访、调查、查阅、实地考察、饲养、观看等实践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开发、利用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用心开发、制作课件并在集体备课中积累、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媒体资源的最大潜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吗?我认为不很难,只要你有心!

1.如,《昆虫》一节的教学内容就是涵盖了学校资源(备课所用的教材、教参、挂图、模型、实验仪器、教室、黑板等)、学生资源(生活中所见昆虫)、媒体资源(计算机、光盘、课件、视频),还有家庭和社区资源(家里的书刊、电脑、社区内的图书馆、报刊室、学者)等多项资源的整合使用。

2.再如,在《计划生育》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图片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先分析图中的"美",要求学生在我改动第一笔(妈妈裙子两边再多加四个孩子)后改动图片的其他地方,课堂气氛很活跃,从表面看,学生凭着生活经验改丑了图片,可在这一"丑化图片"的过程中,突出了"多生差生祸害一生"的主题,学生(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在改动图片的欢声笑语中,从情感上认知、认同了"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巧妙地将学校资源(图片)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隐形)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有效地整合在了教学程序中,除完成了课内任务外,还意外地收获了学生的环保教育成效,教学效果非常好。

总之,在教学中,合理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成效。一片绿叶、一幅图片、一段文字、一个生命现象都可能激发出我们挖掘课程资源的灵感,只要你有:一片忠诚上进的心;一份热爱学生的情感;一颗聪灵的头脑;一双独到的慧眼,并不断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你就会在此方面做得很成功!

参考文献: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