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我家门前有条河散文范本(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5:31:54 页码:12
2023年我家门前有条河散文范本(模板10篇)
2023-11-23 15:31:54    小编:ZTFB

时间的流逝是无法逆转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学会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们可以借鉴一些经典范文,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模仿优秀范文,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好方法。

我家门前有条河散文范本篇一

“‘我不敢贪天之功,事实上,我给你们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你们完成了自己的潜能所能达到的成就高峰,我们最多只是提供了方法而已,’――麦当劳创始人:雷・克罗克”

这是上海老磨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加盟指导手册》扉页上的一段话,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文学青年抄下的名言警句。

抄录这句话的是老磨坊的当家人吴佳宾。这个四十出头的东北人面皮黝黑,来上海快六年了,张口还是地道的北方腔――他说:“我不是上海人。”

实际上,关于连锁理想,吴佳宾有更北方的表达:坦诚、用心、执着,即为人要坦诚、做事要用心、创业要执着。

凭着这样的经营理念,老磨坊把豆制品连锁店从上海开到了全国20多个城市,加盟店达到260多家,年零售总额超过7000万元。

这是1993~他部队退役后,在黑龙江当“少校农民”时获得的成绩。不过吴佳宾的心中肯定一直燃烧着创业理想,不然就无法解释他只身闯荡上海滩的原因。

现在看起来,佳木斯市辖区内的长虹村可以算是吴佳宾的创业试验田,在那里他先后开办了采石厂、酿酒厂和矿泉饮品公司。就是在那个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同时开始关注企业ci形象设计。即使到今天,他仍然对当时企业ci的成功案例李宁和太阳神津津乐道。同时,麦当劳成功采用的连锁经营模式也开始进入他的视野。

可以说,跨入上海的他只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靠一些诸如代理厨房产品的生意,吴佳宾在初步完成原始积累,开始酝酿连锁经营。

“之所以要做豆制品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吴佳宾说。作为东北人的他自然对家乡盛产大豆的优势心知肚明:“东北的豆制品制作精良,且口味极好,尤其是老豆腐、豆浆和豆花等,东北大豆的原料优势明显。”所以,现在老磨坊所采用的黄豆一直都是从东北运过来的。除此之外,他还看到一则工商部门查处地下豆制品窝点的报道,其极度恶劣的卫生状况让他看到了商机。巧的是,恰在此时一个韩国朋友给他带过来一台制作豆制品的机器。在这台机器的基础上,吴佳宾加以改造制成老磨坊后来用的豆制品机。

产品已经确定下来,而连锁经营又是头脑中酝酿已久的想法,吴佳宾正式注册上海老磨坊豆业有限公司,从公司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上马连锁项目。

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是比较超前的,因为相当多的成功连锁企业的通行做法是自己先开单店,发展壮大后才慢慢开始有连锁的想法。老磨坊直达目的的手法显然与吴佳宾前期的知识积累不无关系,他至今记得一本美国商务周刊上的话――连锁业态成功的概率为80%,而独自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0%。

我家门前有条河散文范本篇二

我家附近有一条不知名的小河,它已经不再是以前那条清澈的小河了。

以前在春天,小河欢唱着躲在晨雾中,白天,清澈的河水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河岸上有一片草地,草地上有刚发芽的草和不知名的各色小花,好像是穿上了美丽的衣裳的闪动着晶莹大眼的少女,还有一棵棵亭亭玉立的杨柳。夕阳西下时,小河像一名杰出的画家,把天空中无与伦比的景色统统画在它素洁的河面上;到了晚上,小河的景色更加迷人,它被照得如同白昼,杨柳依依,如同仙女倩影;垂l柳如丝,如同姑娘乌黑的头发,黑蓝的天空,星星稀疏,多美的夜景啊!

夏天的晚上,大伙们在杨柳下乘凉,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漾起波纹,看着这样清粼粼的河水,一天的'疲劳早被洗刷尽。风儿吹在身上,别提那高兴的样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人都往河里扔东西、排污水,造成了河水被严重污染,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的美丽了,每次经过这儿,总有一股难闻的气味,要憋住气才行。岸上已经没有树、花和草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群的蚊子和苍蝇都是我们人类害了他们无辜的小生命,现在有很多地方缺水,我们却那样浪费他们、污染他们,我们对它们来说,是没有良心的人,而且是一颗残酷的心呀!

我爱从前那条河,不喜欢现在的河了,我要告诉大家:节约水资源,不要垃圾扔在河里,不要把污水排到河里。给缺水的人们使用。

我家门前有条河散文范本篇三

门前有河的村庄,是美丽的;生活在河畔村庄里的人,是幸福的。白天,阳光下,绸缎般的河水,在微风的吹拂下,熠熠发光。夜晚,月华洒落,清辉千里,枕着涛声入梦,酣畅甜蜜。河水里,有渔歌舟影,有浣妇浆洗,也有顽童戏水。河水一直流着,从古到今,古今多少事,尽在水流中。

我的家乡,叫鱼石,就在泸水河畔。它背依红岩山,左为狮子脚,右为三印潭,前面泸水轻挽,的确是风水宝地。老辈人说,村庄呈螃蟹形,村庄东西两头的水井,就是螃蟹的眼睛。井里的水不错,冬暖夏凉。这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

可是,不知为何,这里从未出过进士,甚至连举人都没有几个。翻遍族谱,进入仕途的,也似乎不多。因此,我严重怀疑,所谓风水好,恐怕是无稽之谈。

八股大伯,整日躬着背,走路时,脸几乎与地面平行,我似乎从没有见过他直腰的时候。据说,他年轻时,长得一表人才,还当过乡里的保队副,跨短枪,骑大马,威风着呢。后来,去龙云下村收税,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就成了后来这个样子。他去世时,因为无儿无女,只好队里出钱,打了一只狗,雇了个车夫,草草将他安葬了。

瘸拐大爷,这也是个传奇人物。他只有一个女儿,于是招了一个篾匠入赘,住不到一年,女儿女婿漏夜跑了。瘸拐大爷,常年拄一根拐走,走路一瘸一拐,我想这就是他绰号的由来吧。听说他祖上有点积蓄,因此他便染上了的恶习。有几亩水田,他也懒得打理,据说耘田时,拿几个花边(过去的钱),雇几个孩子替他去做,孩子鬼精,知道瘸拐大爷不会来监督,于是在田的进水口,胡乱搅动一会,浑浊的水流到了田的每一个角落,就算大功告成了。到了收割稻子的时候,产量自然不高。好在他很乐观,照样打他的骨牌,日子倒也乐悠悠。后来,在去世的时候,是女儿女婿安葬的,丧事办得还体面。

还有一个裁缝师傅,人称皮师傅,当然他不姓“皮”,只是因为他在右肩上,整日里搭着一个皮尺罢了。他不仅衣服做得好,而且含了下部,会点穴功夫,因此,他没有后代。有一年,我们村庄与邻村发生械斗,皮师傅一马当先,点了对方的死穴,闹出人命了。结果,村庄右边的田,全给了对方,作为赔偿,事情才平息下来了。从此,邻村再也不敢来犯,皮师傅也俨然成了英雄,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加入到习武的行列中。

从这些村中人物的身上,我窥见了懒惰、好赌和好勇斗狠的性格。红岩山知道,三印潭知道,泸水河更知道。几百年,村庄依旧,人物依旧,全然没有一丁点的新貌。

七八年,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我的鱼石,不再只是坚硬和冰冷,它也在解冻,也在更新,隐约中,有了绿的气息。

那一年,我考取了安福中学,一同考取的还有云辉。云辉比我长一岁,论辈分,是我的父辈呢。过了三年,我进了师范,云辉回乡务农,后来,做过村文书和村主任。同年考上的,还有一位,他叫金生,考取了吉安师专。在当时,能考取大中专,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大队书记很重视,制定了奖励方案,明确规定今后凡是考取了大中专院校的,大队一律予以奖励。从此,我的鱼石,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后生晚辈从学者如云。

据不完全统计,鱼石村考取博士一人,硕士三人,大学本科二十余人。这对于一个三十几户人家,人口不足两百的村庄来说,的确可以用“辉煌”来形容。

家乡不仅文教事业蒸蒸日上,其它也日新月异。鱼石刘氏祠堂落成了,村村通水泥路竣工了,土坯房拆除了,村民活动室建好了,停车场、休闲广场、自来水等一应俱全。村民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在跟上。你瞧,村中的妇女们,吃完晚饭,集中在休闲广场,挑起了欢快的舞蹈。每逢农历的三、六、九,村民们三三两两的,有的步行,有的骑摩托,有的开小车,去严田镇上赶集。有线电视家家有,宽大网络拉近村,世界更小了,视野更大了。

凌凌虽然没有考上高中,但他很勤劳,脑瓜子又很灵活,他在红岩山上承包土地,种上了几百亩的井冈蜜柚,去年就已经挂果了,今年应该是大丰收。

拐子也归正了,在县里的工业园打工。前些年,他外出务工,好几年没有音讯,去年回家了,开始踏踏实实过日子了,今年还建起了小洋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小学时,考试老不及格的小月、洋洋,一个开了一家木工坊,一个开起了大挖机。

不管是在外刨食的,还是在家坚守的,我的鱼石人,不再懒惰、好赌和好勇斗狠。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鱼石,却不再是那个鱼石。它已经脱胎换骨,清亮亮的,站泸水河边。

我家门前一条河,从古流到今,还将继续流向未来。我相信,它最终会汇入赣江,奔向大海。

我家门前有条河散文范本篇四

我家门前曾经有条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水终年悄无声息地流淌着,流过已经开花的蚕豆地,流过挂满白果的银杏树,流过一望无际的小麦田。奶奶说河水穿过涵洞就能顺着港河流到长江里去。我才不会去想长江的事呢!因为在我眼里小河就好像是一个伙伴儿,它见证了我童年时候的多少快乐时光。

六个月大的时候我就被奶奶带回了老家,带到了小河边。从此,一年一年,我在小河边长大,我在小河边玩耍。偶尔,因父母的思念而被带到城里小住,我总是那么的想念我的小河,想念奶奶,想念在小河边推着的那把爷爷用芦竹给我做的“车车盘”。

阳光灿烂的早晨,奶奶提着菜篮子,搀着我的小手来到河边,奶奶说:“你不要下去,坡这么陡,你在这里等奶奶。”我总是那么乖巧地站在岸上,静静地等奶奶。岸边的芦竹长出新叶来了,我抽出最末梢的竹尖,学着那些大孩子的样子一层一层地剥去外面的厚叶子,露出嫩芯来了,把最里面的黄芯子去掉就可以吹叫叫了,扑――扑――可是我怎么吹不响呢?不好玩,扔了!“奶奶,好了没有?”“好了,奶奶就来了。”奶奶果然上来了,她右手斜挎着篮子,身体向左边倾斜着,左手还大幅度地摆着,两腿大跨步地爬了上来。“走吧。”“奶奶,我帮你拿!”“好,我们一起拿!”“嘿哟!嘿哟!”我打着号子。“嘿哟!嘿哟!”奶奶也打着号子。“我们能帮奶奶干活啦!”听了奶奶的话,看着身后泥土路上一条长长的水印,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

小时候在乡下,我并没有多少玩具,因为我的玩具都在城里,我总想不到把我的那些积木啊,数字板啊带回老家来。虽然我很喜欢那些玩具,可是只要听说我可以跟奶奶回家了就把什么都忘了。在乡下,我只有一个穿着天蓝色衣服的布娃娃,可是我一点也不觉得委屈,因为我可以和表弟玩,可以与屋后的小姐姐玩,可以拎着一只篮子,拿着一把小锹跟着队里的姑娘们去铲猪草。我觉得这比在妈妈的办公室里看三只黑熊的画报书,比在职工托儿所里等爸爸来接可有意思多了。玩累了,回到院子里,看见爷爷正把芦竹的一端辟开一段,不知从哪儿找来一只带孔的小木头轮子,用一支短棍穿进孔里,支在刚才辟开的芦竹上,用绳子扎紧了,拿住芦竹的另一端,把轮子放在地上推。太好玩了!“爷爷,这叫什么?”“车车盘。”“让我来推!”我推着“车车盘”,沿着小河边的那条两侧种着毛豆,花生或是玉米的小路又出去逛了。夏天的时候,我最不喜欢穿鞋子了,光着脚在河边的小路上走着,踩在长了青苔的泥地上,松软软的,河边坡子下面浅水处不时有“咕咕咕――咕咕咕――”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丝丝地叫着,不甘示弱的知了总是那么烦躁地“知了知了”,就想,哥哥快点回来吧,快带我和表弟去捕蝉,去拾蝉壳儿吧。

我长大了,开学以后就要上初中了。我觉得应该帮家里做点什么了,这样才像个大姑娘的样。村东头的霞儿不是每天早晨都洗衣服吗?我也会洗,妈妈说现在学会了做家务,将来独立生活就不用愁了。我把姑姑泡在盆里的一大堆衣物都洗完了,我就想:到河里去汰干净了,晾起来,这样就减轻姑姑的负担了。我把装衣服的桶挎在手臂里喊道:“奶奶,我下河啦。”

“你敢!不许去!要汰在井上汰!”

“井上汰不干净,左一遍右一遍的!”

“死丫头!暑假在这里可别出什么差错!要不然你回去以后我怎么向你妈交代!”

“奶奶,你又说‘回去’,我的家在哪儿?在这儿!”我最不喜欢奶奶说“回去”,我觉得我是奶奶的孩子。

“反正就是不许下河!”

“那我不汰了。”我一脸的失望。

不过有时奶奶也实在拗不过我,就会说:“那你端张杌子放在河岸上面,我坐那儿看着。”奶奶的盆骨已经摔坏好几年了,因为诸事耽搁,没能医好,这些年,奶奶一直靠双拐走路,每次靠着奶奶的时候,总能闻见一股浓浓的膏药香味。

虽然我要把杌子端到河岸边,虽然我要把奶奶安顿在树荫下,可是,我还是十分兴奋,我终于可以玩水了!

我来到水凳上,把衣服倒出来。水凳太窄了,要小心,可不能掉下去,不然,再也别指望奶奶同意我下河汰衣服了。索性站到水里去,拿起一件衣服,散开来,铺到水面上,看衣服在水面上漂啊,漂啊,快要漂远了,快抓过来,可别跟昨天似的。昨天中午,趁大家都睡午觉的时候,我还偷偷把锅碗端到河里来洗的呢!我也把碗放在水面上漂了,那只碗不知怎么就漂远了,我探出身子去够,差一点就掉进河里了。我搓衣服的时候,小鱼游来了,钻到我脚底下,怪痒的,“呵呵呵呵”

“笑什么?这么几件衣服怎么这么难汰!”

“哦哦,快好了!”快点汰,可不能让奶奶看出我的真实意图。

我汰好了衣服,挎着桶,学着当年奶奶的样子爬上了岸,奶奶就会说:“快回去歇会儿,可别累坏了,下次就别汰了,等姑姑汰吧。”

下次不要汰?那怎么行?

我家门前有条河散文范本篇五

我的家乡内蒙古商都县范家村是个有300多户人家的大村子。全村共5个生产队,我家在第三生产队。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磨坊,第三生产队的磨坊就在我家门前。我家的南院墙正是磨坊的北墙,那是一间两面出水不足15平方米的土坯房,开着个东门,一个又旧又破的木头门,没人使用的时候,门就用一根铁丝勾着。南墙偏上有个大约长80公分,宽20公分的通风口。就是这样一个小磨坊,历经沧桑,故事不少。

磨坊靠东墙有个通头土台子,土台子高不足1米,下面是个空着的小房子,西边是个敞口,可以放粮食用具等。上面是用来罗面的。在土台子的西边有个半径约1米左右的碾盘,碾盘从轴心到下边缘逐渐偏低。碾盘上面用一根很粗的铁轴安装着一个像碌碡一样的碾轱辘。碾盘和碾轱辘都是石材制作,二者上面都有距离,长度相等的很浅的渠。磨坊在我们当地叫碾坊,加工粮食叫推碾子。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加工粮食不是用牲畜拉,是人推,所以顾名思义叫推碾子。

我的记忆中,在碾轱辘上套个马或者毛驴,牲口的眼睛用布蒙着(防止牲口吃粮食)。那个牲口拉着碾子一圈又一圈地工作。牲口需要喂料、饮水就送到队部交给饲养员,几个牲口轮替着使用。如果谁没有按规定的时间替换牲口,饲养员大叔会过来替换。磨好的小麦收起倒进罗子里,人使劲摇摆那个罗子面就下去。罗面是项很费力气的活,罗面的人都面红耳赤,馒头大汗。最先罗下去的面粉最白最好,叫做头道面。这上等的好面专门留着过节或给远方的客人吃。剩下的半成品倒在碾盘上再碾压,如此反复,出来的面一次更比一次质量差,最后出来的面粉很黑,做出来的馒头叫黑面馒头。这个碾子除了磨小麦面粉,还可以给糜谷粟去皮。听说那是一项技术活,没有经验的人会把皮里的果实碾碎,所以去皮需要有技术的老农。

磨坊的土台子还可以供小孩睡觉。加工粮食是有季节的,一般秋末初冬是旺季。每到这时谁家都想赶在严冬把粮食加工完毕,谁都不想在冰天雪地推碾子。所以秋后白天黑夜人们一家挨一家都在推碾子,日程安排的`满满的。轮到夜间磨面的人家,就把孩子安放在土台子上睡觉。记得有一次正好轮到我家夜里磨面,爷爷奶奶就把我放在台子上,我铺着皮褥子盖着棉被子,做着我的美梦,他们忙着推他们的碾子。

这个磨坊不光用来加工粮食,还有许多用场。近水楼台先得月,磨坊是奶奶收获残留米面的场所。谁家加工粮食完毕,我的奶奶就会急急忙忙拿把笤帚和一只碗,一根小树枝,走进磨坊又是扫又是在磨盘的渠里挖,一会功夫大半碗米呀、面呀收获了,奶奶拿回家给她的猪倒进石槽猪食里,只听得猪“扑通、扑通”吃得特别香。闲暇的时候磨坊还是乡亲们聊天的场所,特别是那些男人们,雨天和闲空就凑在磨坊谈天说地,一直到吃饭才散场。有时小伙伴们也在磨坊捉迷藏,跑出跑进,满头满身的汗水,快乐无穷。磨坊还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他们彼此约好时间,悄悄走进磨坊亲亲吻吻,磨坊还是下雨时人们避雨的好地方。磨坊还是个别不本分的成人男女夜晚进出的地方。有时也有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乞丐在磨坊过夜,甚至好多天,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格外害怕,生怕偶然骚扰我家。谁家有大灾大难,家里有患病的亲人,他们找阴阳先生算算,用黄裱(黄纸)或彩色纸剪成各种动物和人的图案,夜里在磨坊烧掉,常常看到磨坊有烧过的纸灰。

儿时的我,每到天黑回家时,走近磨坊我会很害怕,稍有响动,会毛骨悚然。只要是晚上路过磨坊我都会拼命撒腿往家跑。即使是白天我一个人也绝不敢迈进磨坊半步,总觉得那里阴森森很可怕。

磨坊有利于价值的时候,乡亲们每年都要给磨坊的外表抹一层泥,穿上新装的老磨坊有模有样端坐在那里,给人的感觉整洁干净。

老磨坊以博大的胸怀承载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故事,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乡亲们服务着。不知何年何月,机器磨面取代了老磨坊。从此再没有人给老磨坊抹泥了。斗转星移、日月更替,老磨坊含着眼泪慢慢地坍塌了,碾子裸露在外面,老磨坊甚至成了人们的公厕。再后来老磨坊夷为平地,碾子被运走了,去了何方?不得而知。有可能运到某个地方,成了供现代人参观的文物。

我家门前有条河散文范本篇六

记忆中常有一股清泉在脑海中涌现,我知道那便是故乡的泉——珍珠泉。珍珠泉水如它的名字般美丽,一串串珍珠纷涌而上,一股股泉水清澈甘甜。

童年,那里是我的天堂,走出简陋的小院,和院里的小伙伴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河边,那不加修饰的矮山,不饰雕凿的泉眼,以及周围碧绿的麦田,青翠的菜畦,一洼洼泉水在清澈的翻滚,象一块块透明的碧玉镶嵌在田野中间,高大的骑门柏树,苍劲高耸或巍然矗立,形成一道自然亮丽的风景。

小时侯守着这美丽如画的风景,我常在河边作属于童年的梦,望着清澈的泉水,我坚信总有一天,我会从这里走出,就像这泉水一样,走向生命的永恒。十六岁那年,我终于如愿以偿,一步跨入城市的门槛,开始了在钢筋水泥中艰难的呼吸,新鲜的感觉很快就过去了,我开始怀念家门口的那条河,幼年时,河里鱼虾成群,或卧或游,十分的悠然,水草随着河水而飘乎,映衬着蓝蓝的天,洁白的云,像一潭碧玉,深邃,幽雅。仿佛在一夜间,又仿佛过了许多年,门口的小河水变黑了,变少了,……我不忍再看见它,却总在不经意间闯入我的梦境,和着已不再年轻的母亲,令人牵肠挂肚,难以释怀。

忽然有一天,爱人拿着一张彩色的宣传广告,“我家门前有条河”几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我的心为之一动,有水的居所是灵秀的,傍水而居的人,被水的灵气而滋润,也将是灵动的,人们会因水而荣,因水而兴。我们找到了广告所说的家园,真的,我又看到了童年的乐园,青青的绿草郁郁葱葱的长满了洹河两岸,泱泱的洹河依然静静地流淌,经过治理的河水,波光粼粼,清流荡漾,两岸垂柳拂堤,绿树红花,自自然然,轻轻松松……如一曲流畅的小夜曲,更像一副写意的山水画,倘佯其间,我们感觉呼吸不再艰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似乎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反朴归真,我们重见到了蓝蓝的天,洁白的云……这便是我梦中的家圆。

借助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东风,洹河及整座城市被全面的治理改造,一条条大路宽阔平整;一条条小巷洁净清爽;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绿地柳绿花红……西可在洹园荡舟;东能在易园嬉水;加上随处可见的休闲广场,我真的感觉到现在的都市生活中不仅有了充足的氧气,更多的是我们又回到了自然的怀抱,看见清清的河水静静地流过家门口,流过城市……(6月)。

我家门前有条河散文范本篇七

草塘浜,是我家郑陆镇董墅村的一条老河。它南起镇东河,北至北塘河,全长约7公里。以前周边居民的生活、排涝和灌溉都是依靠它,所以它也被誉为郑陆人的“母亲河”。

听爷爷说,以前草塘浜的水清澈见底,就像空灵的水晶石一般。水中芦苇随风摆动,鱼儿在水中嬉戏游玩。每到白露霜降之时,村里人就会去芦苇荡中捕捉黄雀、江闸蟹以及各种鱼儿,真是鱼肥蟹黄稻香的丰收时节啊!那时候著名的乡土文学家高晓声下放在董墅村,也经常喜欢挽着裤腿,到草塘浜去捕鱼捉蟹,感受着浓浓的鱼米之乡的生活情趣。

草塘浜还承担着水路交通运输功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每村都有一只水泥船,用来运粮挖河泥清淤;家家户户准备了一条木头小船,作为出行之用。爷爷说,草塘浜水系发达,河面开阔,最宽的地方有将近100米,它与周围的北塘河、丁塘河都是相通的,一直可以通到长江的。那时候村上人都靠船通行,日复一日、来来回回走的都是草塘浜,水路交通十分发达,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公路方便快捷。

时过境迁,原来的草塘浜已经被拦截成多段了,昔日的芦苇阵阵的美景再也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如今党和政府正在努力清理整治草塘浜,让它始终保持最美的模样,成为原生态的景观河。

醉美草塘浜,郑陆人的“母亲河”!

我家门前有条河散文范本篇八

记得童年的那一天。一个晴空万里的早晨。当时我只有六,七岁。我与弟弟俩在河边玩耍,看见一条条船从这游过,不禁也想乘一乘坐船的乐趣,便跑去问爷爷,爷爷笑呵呵的答应了。我们开始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

我们兴高采烈地上了船。却不知噩耗在慢慢的降临。就着这时,弟弟好像看到了一条鱼,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抓,却忘了他在河里。只见“扑通”一声,弟弟瞬间掉进了河里。当时我清清楚楚的看见,现在也清清楚楚的记着。弟弟在水中挣扎着,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来了,只见爷爷的脸急得像个大苹果。情不自禁的跳下了水里,弟弟获救了,唉!平安无事就好。

弟弟掉水的事让我记忆犹新,同时希望奶奶家的这条河能返璞归真。

我家门前有条河散文范本篇九

我家门前有一条美丽的河,它的名字叫南明河。它是贵阳市的贯城河,所以也是母亲河。

清晨,河面上浮荡着轻纱般的水汽,河水泊泪地、柔和地流着,像一个文静的少女,那样安详,那样温柔。

中午,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闪闪,好似流动着千千万万的珍珠,又好似整个河面披上了鱼鳞般的银甲。两岸高大而时尚的玻璃建筑物被阳光照射得闪闪发光,刺得人眼直发痛。黄昏,夕阳洒在河水上的柔光,像是许多金针银线,随着水波的晃动,编织着五彩霞衣。

夜晚的南明河就更美了。不知什么时候,月兄乙悄悄地升起来了,圆圆的,正落河心。这时整条河都笼上了一层白蒙蒙的月色,河面晃荡着细碎的银光。于是河面仿佛豁然宽舒了,像一幅蒙着一层水汽的长镜;两岸的高楼大厦和树荫投下的倒影,则是镶嵌在镜框上的花边。河中央的甲秀楼被无数盏银灯点亮,显得金碧辉煌,映入河中的倒影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矗立在镜中央。

啊!我爱您!我家门前的河——南明河。

我家门前有条河散文范本篇十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经营着一家磨坊,村里人都叫他“磨主儿”。磨坊坐落在村子的一个旧仓库里,磨是那种发动机带动的钢磨,体型比较大,噪音也比较大。

那个时候,村里村外的人拉着粮食到父亲的磨坊磨面,秋收后的日子里,是父亲最忙的时候。村民们有的扛着粮食袋,有的推着车子,在父亲的磨坊里集合了。东家五百斤,西家三百斤,开始按顺序磨面,前面的开始磨了,后来的就得等待。磨坊门口有一杆大秤,乡亲们拉来的粮食,一过秤,倒在一个大木匣里一边洒水一边搅拌,洒水的量需要父亲掌握,出面的多少全在这水里,潮完水,装袋后等待被磨成白花花的面粉。

父亲的磨坊生意红火,常有村民跑来问他家磨面的日子,那些日子被父亲划在墙上的,张三李四填得满满的。父亲有个小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谁家磨面多少,磨费是多少。谁手里有钱了就给父亲送来,父亲就在本子上给抹去,当然,也有很长时间不送来的,父亲就上门去收,每年年底集中收一次。对实在困难的,父亲也知道,就不去收,这是他的善良,小小的我都记在心里。那个时候,父亲的磨昼夜不停地在转动,油桶里的柴消耗得特别快,母亲就常常牵着驴子翻山越岭去朱岔公社驼油,驼来的油也只能维持一两天,我常跟母亲去山那边驼油,顺带买回一点家里用的东西。母亲异常的节俭,我们姐妹三上学的费用、家里的零用,就靠父亲的磨坊维持。

九六年的时候,村子里通了电,父亲找到村长批下了旧仓库的那块地,我们的新家也在磨坊附近安家落户了。后来,父亲买了新的磨面机,改为电动磨坊,比较容易操作,母亲也在父亲的指点下学会了磨面。母亲不认字,秤粮食就成了我的事情。来父亲磨坊磨面的人越来越多,隔壁村的都赶来磨面,说父亲磨的面很细滑也出得多。那时候的磨面比较费人力,一家三四口人才能忙过来,为此父亲总是忙前忙后的,给磨面的乡亲们帮忙,有时候来磨面人多了忙不过来,我们也成了父亲的“壮丁”被抓去帮忙。磨面对乡里人来说可是件大事,一年的收成全在这里,庄稼地里收了多少袋粮食,磨了多少袋子面,这些都成了他们在磨坊面前等待时候的话料。那个年代,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新粮食磨出的面白花花的从磨里磨出,等待被乡亲们们封存在自家的面柜里,去维持接下来的日子。

乡亲们磨的最多的还是麦子,等麦子磨完了,也有大豆小豆需要磨成豆面的。农家人想来最会节省时间,无数冬日之夜,就是父亲磨面的'日子,磨坊里洋溢着面粉的分子,父亲的头发上顶着一层层面粉,他还时不时进来巡视我们做作业的情况。我们姐妹三爬在一张桌子上做作业,我抬头正好看到父亲被白了发的一幕。

再后来,第三代磨面机问世,是那种无需人力的现代化设备。方圆几里买了许多磨面机,磨坊也多起来了,父亲的磨坊再没有升级,这是父亲的决定。隔壁村的新机子安装好以后,父亲就说,磨面的效率特别高,乡亲们拉去粮食也省了许多程序。直到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乡亲们种地的越来越少,日子却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人们再也不用拉着粮食去磨面了,也实在没粮食可拉,直接拿钱去买面,把面拉回家。

父亲的磨坊就这样被搁置了,父亲一直也没有拆那几件房子,里面的磨面机还静静地待在那里,落满了灰尘,它见证了乡亲们那段艰难的岁月,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