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简短 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0 01:23:46 页码:9
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简短 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二篇)
2022-12-20 01:23:46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简短一

【关 键 词】 兴趣;积累;语文;真情

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它是培养学生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们大力提倡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本人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作文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苏轼说:“某生平无快意事,唯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所以,培养作文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作文兴趣的培养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

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即是让学生多观察多读书,有了写作材料,学生就会觉得写作不难了,兴趣也就提高了;其次,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善用学生的成功,及时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次,让学生多练笔也是提高作文兴趣的关键。

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每教一篇课文就进行一次小练笔。

如我在教授朱自清《春》一文中的侧面描写时,我让学生从侧面写老师上课讲得精彩,同学们都能抓住老师的神态和表现来写。

不断通过这样的练习,巩固落实知识点,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了兴趣,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收集作文素材。

鲁迅先生曾说过:“必须采很多的花,才能酿出蜜来。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好文章,在阅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句子、精彩片段,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积累的东西多了,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除了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有益的书籍外,还应该指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要掌握写好作文的方法,必须首先向生活学习。

只有勤于观察生活,深入体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技巧真正得到提高。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唯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

”[1]这些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将其觉得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用笔写下来:人生喜怒哀乐、好事坏事、奇闻趣事都可以写。

如第一次做饭、妈妈的唠叨、一次郊游等。

长此以往,这些平时积蓄的涓涓细流就能汇集成川流不息的写作之源。

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放飞心灵,培养学生多练多写的好习惯,积极引导,学以致用,方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现在的学生在平时说话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在动笔时却绞尽脑汁也写不写成一段话,这就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差异。

阎立钦在《语文教育学引论》中说:“说话教学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也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2]陈毛美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中也指出:“中学语文学科的目标之一是能力培养目标:

①阅读能力;

②写作能力;

③听话能力;

④说话能力。”[3]说作文是逐步修改构思漏洞、理清作文思路、向书面作文转化的一个阶段。

如果能持之以恒地说作文,学生定能出口成章,口头表达技能也能顺利地向书面表达技能迁移。

“说”和“写”完全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统一。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口头作文是习作的前奏,是作文教学中缺一不可的重要环节。

口头作文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学习了《夸父逐日》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为了能让改写后的文章和原文一样生动,我先让一部分同学把故事讲一遍。

有个同学在讲故事时加入了丰富的想象,还配以一系列的肢体语言,全班同学无不为他的精彩表演所折服,连声叫好。

口头作文灵活而简单,既不需要事前充分准备,也不需要纸笔文具,只要我们肯下工夫并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作文能力会有一个日新月异的提高。

“作文是什么?是生命的跳动!是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抚摩。无论是遐思、对话、倾诉,还是喃喃自语、沉醉欣喜、自责反思……都是心的律动、思维的智慧、情感的智慧、心灵的智慧。因而,感情真挚非常重要。”[4]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为这些文章除了真实具体外,还有真情实感。

“情”这个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讴歌它、赞美它。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的文章是难以打动读者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具有真情实感呢?

1、 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些事有教育意义或使人受到启迪,有的会使你感动,难以忘怀。

如果我们在习作中,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那些感受最深的材料就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

如一次作文中我班的一位女孩在写《给爷爷的一封信》时写道:“爷爷走(去世)了,家里的狗不吃不喝已经三天了,每天趴在门前等他回来,看着它泪汪汪的眼睛,我的心也在流泪,爷爷,你快回来吧……”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感人肺腑。

尤其是文中那些对爷爷深情的呼唤,一声声,一句句,重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2、 一篇优美的文章,如果把主题看作是它的灵魂,那么细节就是它的精髓。

细节是情感的催化剂,生动感人的细节,用细节传达情感,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能传达作者的深挚情感。

在记叙文中,捕捉形象的细节,最能体现写作的功力。

如有个女学生写在家里吃鱼,母亲把鱼肉都挟给了“我”,而母亲却不断地啃着鱼骨头,还说“骨头又香又补钙”……恰当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叶圣陶作文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阎立钦。 语文教育学引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7-238.

[3] 陈毛美。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

[4] 王立根。 作文智慧[m]。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4-5.

精选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简短二

论文关键词:胜任力模型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性职业教育创新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胜任力模型的内涵及其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的功效,创新性地提出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策略。

21世纪70年代mcclelland博士首次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进而构建胜任力模型,希望通过对工作中表现优秀与一般的员工的具体行为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识别能够真正区分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

胜任力模型是指要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包括3个要素:胜任力名称、胜任力定义(定义胜任力的关键性特征)和行为指标等级(反映胜任力行为表现的差异)。胜任力模型为特定的组织水平、工作或者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反映了某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技能、行为、知识、自我概念、人格特质等,因而被当作工作场所使用的工具。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冰山模型(icebergcompetencymodel)和洋葱模型(onioncompetencymodel)。图1左边为冰山模型,各种胜任力特征被描述为水中飘浮的冰山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特征,如知识、技能、行为和经验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特征,如自我概念、特质和内驱力,这些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关键因素。图1右边为胜任力模型的洋葱图,最外层的是知识、技能等表像性的东西,属最容易发展的部分;最里层是动机、特质、价值观等内隐性核心人格,相对稳定,不容易变化。

发展性职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职业教育体系。该教育方法主张在宽松的环境中(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从而实现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目标和人生价值。在教育方向上,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应立足现在、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不仅注重学生的现实学业表现,更重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重在使学生职业素质“增值”。在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要对学生的过去、现在作全面了解,根据学生过去基础、现实表现,预测学生毕业后达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职业素质发展目标,并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努力达到职业发展目标。

将胜任力理论应用于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起相应的胜任力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职业教育,满足未来在农村就业或创业对学生胜任力的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得学生仅能适应一般性工作,而工作拓展与创新能力却不足。胜任力在知识与技能考察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方面的考察与培养。知识和技能容易改变,而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往往难以改变。知识和技能只是对高职学生工作技能的表面要求,但它不能把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区别开来。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才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更注重对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内隐性特质的教育开发,因而培养能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预期目标。

应用胜任力模型进行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创新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参照职位胜任力模型,找出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当前胜任力与新农村建设事业所需胜任力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与方案,注重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的教育开发,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升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基于能力开发的农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髓。对农业职业院校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实际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发挥,满足学生自我职业发展需要,实现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和农业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目标的协同,变命令为沟通、变控制为合作,实现职业教育最终目标。

要将“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地融人农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基于能力开发的校园文化。教师要善于利用职业远景规划培养学生个人职业能力,用通过不断努力可以实现的远景规划激励学生,向学生展示新农村建设美景,激发他们的自我期望,充分挖掘潜能,不断自我完善,取得未来职业发展成功。这种校园文化要求,培育具有激励性的成长环境,营造团结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优秀农业职业技术人才提供未来职业发展条件与机会。基于能力开发强调的持续学习的校园文化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模拟聘用、农业职业技能比赛奖励机制、农业职业发展新理念、素质拓展等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源动力与能力表现,提高他们发展性职业教育需求与动力。 3.2优化基于胜任力教育机制,创新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必须有较强的农业市场开拓能力与创新能力,这就必须优化农业职业教育机制,转变教学模式,由理论主导向创新能力主导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特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2.1创新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主要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胜任力要素上的现实水平与毕业后要从事的农业事业发展特定工作职位胜任力高绩效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来确定。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胜任力的分类分层的剖析后,参照职位胜任力模型,比较容易发现差距,从而确定教育教学内容。

3.2.2改革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于必须教会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废除传统的“注人式”教学方法,重视职业实践教学,提倡运用启发、诱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胜任力的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团队协作、现场观摩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究、行为示范等。因为胜任力的职业教育强调胜任力模型冰山结构图中水下深层的胜任力特质,如动机、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所以更常用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行为示范、角色扮演等。通过不同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交叉运用,可以切实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的互动性和实用性。

3.3创新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成效教育评估是完整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它既是对整个职业教育教学成效的评价和总结,也能够为以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重要信息。农业职业院校教学评估部门可以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评价农业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据此判断农业职业教育的有效性。评估应贯穿于整个过程,并且坚持结果评估和过程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可运用donald教授提出的“柯氏模式”进行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评估。根据该理论,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效果可从通过评估学生的反应、知识、行为、教育效果等方面反映出来。

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是在分析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所制定的个性化的职业教育方案。这样的职业教育活动一般会得到学生和农村经济支柱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等农村企事业单位组织的支持,可以期待比较好的反应。胜任力可以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和绩效改进程度来衡量。

对学生反应的评估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可以通过书面测试、现场操作、情节模拟和绩效考核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看其胜任力水平是否提高,提高的幅度是多少,能否达到未来农业职业岗位胜任力要求。为使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转移效果最大化,可以通过直接观察、360“评价等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学生是否真正达到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还可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所中学生业绩价值量、创新能力、服务效能等指标来评估农业职业教育效果,测定学生个体学业成绩、教师教学质量、农业职业院校整体教育教学状况是否改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