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5:52:44 页码:7
最新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优质13篇)
2023-11-21 05:52:44    小编:ZTFB

在学习中,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巩固知识点并形成系统性的学习成果。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练性,以便更好地传达我们的思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总结范文,给你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篇一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听弹琴》)。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俞伯牙)。

浏览空间好友动态时,看到雅鱼的说说“愿你有一个人像老夫子待我这样待你好。同桌说这是我给她最好的祝福”,立刻便点了赞。不到一分钟收到了一条说说评论,点开,仍然是那句“愿你有一个人,像他待我这样待你”,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停顿几秒,才缓缓敲了三个字:“但愿吧。”

放下手机,拿起笔无意识地在纸上写字。回过神来才发现是上面的那两首诗。摇头一笑,索性加了题目,将之作为开头,写成文。

各种乐器中,最爱的便是古琴,或许是也憧憬一人,如伯牙子期般与我相知相惜罢。文字也好,与人相交也好,从来随心随性,不迎合,不迁就,不矫饰,只希求一人,可以静静听我诉说,向我诉说。

只是自古便有那一句话:“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于是稍稍降了些要求,不求心意相通,不言而喻,只求我说出来的话能有人用心去听就好。只是,在这愈加浮躁的世界,似乎连这样一个能静心听我倾诉的人都不可求了。

不,也并不是一个都寻不着。列表里,不是还有几个好友,虽然有的甚至没有言语交流过,却静静地,不知何时已交了心。看着浏览记录里他们来过的痕迹,温暖直达心海深处。

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篇二

原本打算,坚持每日一记,试过之后,发现很难。昨日出发,今日应酬,明日还不知道干什么,既定的事情转眼就发生了变化。敲打下这一行字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每日除了呼吸必须坚持,除了吃饭可以坚持,其他可以坚持的事情少得可怜。

打算读书,每天读不了二十页,不读随笔能读什么呢?读小说,一上瘾,啥事都要耽误。打算练字,刚铺开纸,泡上笔,电话来了“出事了,快点”。结果三天都回不来。有时候真想把手机扔掉,手机成了拴在心上的线,成了军号,成了会议,成了催命的黑白无常。可是没有手机却不成了。有个朋友,我找他,打手机无法接通,打坐机空号,因为事急,气得我不行。后找到他的办公室,不知他托辞还是真有其事,说手机掉水里,不能用了。我说你赶紧再买一部,他就是拖着不买,顶头上司熬不住了,第一次问他手机呢?他说这就买;第二次问他还没买?他说办卡呢;第三次直接送给他一部手机,卡也办好了,还说:“山寨机,便宜”。他长叹一声,嘟囔着“命苦呀——,原想有点闲空读读书。”

读书是自己莫大的爱好,有字的东西就喜欢,有时候,一本字典也看半天。出发了,我就摩挲钥匙串上的折十大观通宝,同事调侃:“闲极了,读字呢?”,我回答:“读书呢”,他一撇嘴,做出不屑状,我就说:“我读的可是瘦金体的御书。”,不管怎么说,我喜欢读书倒是不假,可是写字本是我头疼的.事情,而强迫自己每日一记,简直是迂腐了。一天一记,记些吃吃喝喝、小儿小女的事情,婆婆妈妈,自己不习惯。记些国家大事,感慨议论,针砭时弊,又觉得自己没那个能力,“肉食者谋之”,小小刍狗聊发牢骚于事何补?记些读了哪些书,看了哪些文,认了哪些字,识了哪些人,谁是大师,谁是明星又觉得实在无趣,书话随笔形式单一,东引西凑,拾人牙慧,自己的感悟又有几行呢?不写也罢。可是为什么还有强迫每日必记的想法呢?是为练笔,还是别的?一直以来,没有答案。

昨日再听越剧《红楼梦》,黛玉焚稿一唱,如醍醐灌顶,让我觉得大有知己之感。那就是:“这诗稿,不想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它,高山流水遇知音。”

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篇三

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钟子期和俞伯牙,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遇、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篇四

人生路易走,知音难觅.曾几何,想像李白那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月却不愿光顾,躲在云的怀抱中月周公下棋;曾几何,想像东坡那样,祝友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是受祝福的人儿何在?知音难觅啊!人独自凄凉!

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篇五

高山流水,本是说俞伯牙于钟子期高山流水、知音难遇的事,而在我生活中也欲到了一件类似的事。

高山流水之:俞伯牙琴技过人,但却因琴术太高而无人比试,甚至连他弹的曲子也少有人听懂。高山流水(二)之:一个叫李晨阳的男孩,也就是我。乒乓球打得虽然不是冠军,但也胜人一筹,却很少有人能与我打“热”。不是因为乒乓球技术差别太大,就是老粘连在一起,一点点热度都没有。

高山流水之:俞伯牙正独自一人乏味地弹奏《高山流水》时,忽有一个人再听,他弹到高山时,那个人赞扬高山;他弹到流水时,那个人赞扬流水;俞伯牙惊喜万分。高山流水(二)之:我和爸爸正无聊地对打着乒乓球(我和爸爸打部热)时,忽见一个青年人和一些“乒乓菜鸟”对打,看着他那一个个标准的动作,左旋、右旋、扣杀……看得我几乎如痴如醉,真想与他pk一场啊!

高山流水之:俞伯牙打听到那个人叫钟子期,便邀请钟子期去喝酒,两人一见如故,一中午便成了百中无一的知音。俞伯牙大声道:“高山流水,知音难遇。”高山流水(二)之:那个青年人看我技术不错,便想与我pk一场。我高兴极了,用我的“三星拍”来与他打。哇!我们打得都很投入,左旋、下旋、直冲、旋扣……打得真是热火朝天。刚半个小时,我便已经大汗淋漓了。

高山流水之:俞伯牙与钟子期约好明年相见,但到了明年,俞伯牙才知道知音已病故,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把琴砸了,说:“知音已命断黄泉,这琴也没用了!”高山流水(二)之:我与青年人约好明天打球,但他一连好几天都没来,我断定他不会来了,便一时冲动,把球也捏扁了。

这个事例是不是与“高山流水”很像?其实,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你会发现许多相似的事。

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篇六

繁华过后后的孤独,总是倍显苍凉。

很久之前曾经在一本书里看过关于伯牙和子期的一段感想。伯牙在子期死后,就绝弦摔琴,发誓从此以后不再弹琴。知音已逝,这琴声又有何人可解?作者却言道,子期定是不希望伯牙这样吧。他一定是期盼着伯牙自在写意一生,与琴为伴。

当时深感为然。可是如今的我,却更加赞同伯牙的做法。知音不再,满腔心事化作琴声却无人可解,何用!?或许,伯牙当初是怀着一颗淡然的心来弹奏琴音。他没有期待,也更没料到有人可以如此心意相通。他弹奏高山,他弹响流水,纯粹是为了心灵的寄托。可是,子期来了,他的知音来了。他弹奏高山,子期会赞叹琴声所描绘的山峦巍峨高耸;他演奏流水,子期会陶醉于其中的潺潺婀娜。伯牙的心境变了。就像看不见颜色的盲人睁开了双眼,就像没有听过声音的聋子听到了天籁,就像伊甸园的亚当初尝了苹果。从此,我的琴声便因为知音的存在而存在。尽管知音不是我弹琴的缘由,但是失去知音却是我琴声的终结。因为已经体会过拥有知音的快乐,便由此曾经沧海却难为水,除却巫山而不是云了。

新春过去,一年一度的诗词大赛也即将到头。可是在我的心里,会永远记着一个人,一幕幕场景。曾经总幻想着有一个人,陪着我一起读诗,一起赏词,一起沿着历史的点点滴滴行走。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即兴吟出一句诗时,不是换来别人敷衍的夸赞,便是被亲戚当做别人家的孩子,心就一点一点凉了下去。可是,今年,有一个人,和我肩并肩坐着,大笑着抢答着每首诗的下联,吐槽着主持人总要停顿介绍一番人物的磨蹭,交换着对每个作者的生平琐事八卦:从晋代盛出的美男子嵇康陈叔宝,到苏轼的野史记载他一共娶了几个老婆。每晚的八点我们必然守候在电视机旁,已经不是对诗词的期待,而是那个人赋予了诗词的色彩。所谓知音,不过如此。

然而,寒假过后便可以相见,还是不错吧?

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篇七

黄昏的暮色渐渐深浓,我坐在旧什物堆里,有一种眷恋柔华的触感从手心传来。

“筝——”我拨了拨琴弦。“妈,我想学这个。”那年初夏,陈老师把我带进了筝的音域。她很年轻,高高的马尾辫扎起来,语气欢快,却从不手下留情,一个节拍也不许打错。

“手腕低下去,注意你的音律,手腕别动!”陈老师佯装生气,不断在谱子上圈圈画画,念着节拍。日子久了,她甩了些考级曲给我,让我注意形式发挥。

陈老师经常要跑去广州,她是培训考级生的老师,要去陪考,帮学生找比赛,陪练。反反复复之间,我常常是自己在琴房练习。

压弦,松弦,找颤音,遥指两个大拍……背曲,考级,比赛,表演。我接连一年都把精力花在了古筝上。

考到五级的时候,陈老师调去了广州,我就卡在了“高山流水”这首名曲上,总错节拍,越练越烦躁,总是崩弦。我不想学了。“你很厉害的,要继续下去呀!”这是陈老师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夏过秋深,我突然收到琴行的表演消息,邀请我去看,说是陈老师会回来参加排练。表演那天,我终是坐在台下当观众了。当时同期的朋友在后台叽叽喳喳地聊天化妆,在台上大显身手,我才发现努力的样子多么耀眼。

陈老师在后台不断忙碌着,她剪了短发,显得有些憔悴,但热情和活力在她的眼里盛放,她一眼就看到了我,她赶过来和我说了几句,“你……还想继续学吗?”“看看吧,应该会回去的。”

又是换季,我背着包,站在琴行门口,深吸一口气,踏了进去。

我往弦上吹了口气,拍了拍灰,“高山流水”的谱子早烂在心里,顺手就弹了出来。

光景流失,回想很多,回头看看自己,才发现自己是个旅行者,总想着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对高山流水终不能及,也保持着景仰之心。

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篇八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这句话生动的说出了知己的珍贵。从古至今,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冥冥红尘中寻觅知己、知音,寻求那个能真正懂、能知己心己音的那个人。可到头来,总感到这个人很难找到。因为,世上没有两个思想和生命完全相同的人,也没有两个生活经历和处境完全相同的人。大千世界里,滚滚红尘中,每个人不同的出生,不同的命运,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心理活动。所以谁都无法真正完全理解谁,也就无法真正谁能成为谁的知己了。知人知面不知心。

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我们谁都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时就连自己也不懂自己的心,那又怎能要求别人懂自己的心呢?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谁都不可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的告知对方。谁都有心中无法言说的秘密,到死也不想让人知道。所以说,知人难,被人知更难。时在流,人在变。谁都不可能永远是谁的知己!

“人生得一知己,足也。”这是从古至今人们对知己难得的感叹。所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深有感慨的说出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士为了懂自己的人可以去死。女子为了喜爱自己的而打扮。士把知己看作了生命,就像女子把美丽看作生命一样。知己就像女子心中那个的喜欢自己的情郎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令人向往,那么的令人思恋。

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知己知音就像美丽的爱情一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谁都在这样说,谁都在这样叹。人人都把知心、知己看作一种无比美好的人生际遇。人与人相处是一种缘,而这种缘一定是可遇不可求的。知己是人与人之间很微妙的一种关系。谁都无法说清,谁也很难道明,知己是一种心与心的无言感悟;知音是一种心与心的无声对话。人经历的越多,情感越丰富,内心世界也就越复杂,也就很难被人懂,和懂人。最纯真的是少年心,最难知的是老年心。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管仲把鲍叔牙看作知己。因为鲍叔牙看到了管仲有治国兴国之才。在鲍叔牙看来:管仲的一些做事小节和不合时宜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治国才能比起来微不足道。所以,鲍叔不计较他的一些个人小节问题。鲍叔不仅有宽广的胸怀,有独到的知人眼光,还有为国家举贤任能的高贵品德。千百年来,人们把管鲍之交,看作的一个知己相交传唱千年,成了人们相交相知的美谈。管鲍之交,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普同相交,而是政治意义上的相交。因为在权利面前,鲍叔为了国家的兴盛,舍弃了个人权利,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令人赞叹。没有管仲就不会有鲍叔,而没有鲍叔也不会有管仲。这就是历史的一种缘啊。而伯牙弹琴,子期能听懂琴音,也只是音乐史上,两位音乐奇才的巧遇。而这种巧遇千载难逢啊!

管仲是幸运的,能遇上鲍叔牙,钟子期是幸运的,能遇上俞伯牙。千里马是幸运的,能遇上伯乐。管仲多,鲍叔少。伯牙众,子期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

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能被人知和能知人都是缘,也是命。周瑜被孙权视为知己,用为三军元帅,被诸葛亮视为知己,气死在巴丘。我们有时想让人知,有时又不想让人知,想让人知的地方,人却不懂,我们感到痛苦。不想让人知的方面,让人知道了。我们觉得悲哀。这就是真实的人生。知的太多了,不仅累和烦,有时也遭恶运。杨修知曹操的心,不仅没得到曹操的重用和提拔,反而惹来杀身之祸。萧何是韩信的知己,韩信的一生,功名成就,来自萧何,可杀害他也是萧何。所以历史说韩信的一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官场无知己,只有功名利禄和权势。

一般人的朋友和知己往往是钱财和利益为基础的。只有品德高尚,志向非凡的人相交,才超越了金钱权利的限制。所以,欧阳修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贺兰进明则要求朋友和知己: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交友不应以荣辱升沉为前题。在现实生活和真实的人生经历中。真正意义上的纯朋友和知己很少啊。知己少,那红颜知己,蓝颜知己就更少了。男女知己,大于友情,而超越了夫妻。人们很多烦心事不愿跟爱人说,而愿意跟所谓的知己说。因为,人们感到安全,无利害冲突啊。

其实,知己无处不在,与生共存。文人有文人的知己,政治家有政治家的知己,军人有军人的知己,英雄有英雄的知己,君子有君子的知己,小人有小人的知己。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知己,非凡人有非凡人的知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己。人们常做的“以文会友”和人们常说的“英雄所见略同”就是这个道理。知己标准不一,内容不同,范围有大有小。

只有脚知道鞋的苦,只有口知道蜜的甜,也只有天知道人的心。只有天才知道地的大,只有山才知道天的高。只有水才知道鱼的乐,只有心才感到泪的涩。最令人高兴的是:最令人高兴的是,太阳懂得月亮,月亮明白太阳,你升我落轮回运转,把光明和温暖带给大地人间。最令人痛心的是:白天不知道夜的黑,深夜不知道白天的美。皇帝只为美人醉,当官不为百姓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诗说出了处境相同的人,遭遇近似的人,易成为知己。志趣相同,爱好相同,能谈得来,互相理解,互相关心,危难时能互相帮助,不计个人得失等。我看就可视为知己了。在知己那里,没有权利之争;没有恩怨之忧;没有身份之别;也没有年龄之差;没有性别之隔。没有猜忌,无话不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能互相体凉,和谐共处。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知音知己,也是我们向往的美好人生和社会生活。

愿我们记住杜甫的这句诗吧: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用心交往,真心待人,爱人如爱己,珍惜友情,何问知己!

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篇九

王炜有一首诗说:乘船在青山外的绿水前。水是优雅而灵活的,但总是只有一种单调的蓝色;山是稳定而沉重的,但一年到头都有不同迷人的风景。活泼单调的一面安静而美妙。山与水的融合是静与动的单调与精彩的变化,形成了最美丽的景观。探索青山之间的划船,就像在画中游泳一样。人们说父亲的爱就像水一样。母爱像水一样温柔体贴。但母爱是一种不变的葡萄酒,喝得太多会导致溺爱和纵容。父亲的爱是深沉而沉默的。父亲的爱可能是严格的,但严格的背后是一些不容易察觉的温柔。有父爱和母爱陪伴我们的山川,无所畏惧。

水是一种光滑的精神。母亲喜欢水和水的名字。有时她让花蜜亲吻干燥的土壤;有时她称它为细雨和温暖的冷冻土壤;有时她称冰石为闪烁的肥沃土壤。

母亲总是一个孩子们可以停止生活的避风港。她的爱和关怀将使你走上一条不受阻碍的生活道路。人们说女人是用水做的。母亲把一生的水培养成一条流动的河流,这条河创造了我们生活中美好的情感场景。这座山有巨大的身体和无尽的颜色。父亲喜欢像山一样平静的花朵,你可以从父亲指尖的烟雾中感受到父爱的深远魅力。

水流充满了声音,但没有言语。在倾盆大雨中,父亲的山脊在我们的灵魂深处闪闪发光。漫长的生活之路,父爱静静地陪伴着我们。

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难,你都怕什么?鸟儿需要两只翅膀。我们的翅膀是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我们是山川之间的船。这座山因水而美丽,大海的水因山而美丽;山是一样的,水是看不见的。山是静止的水,水是蓝色的山,颜色是变化的。山川依赖地球。父亲勤劳严肃,母亲灵巧,父亲朴素不善,母亲总是喜欢唠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有一个和谐的家。山川产生了文明的景观,延续了生命。父亲的爱启发了我们的智慧,培养了我们的思想。

水的精神给了人们智慧的平静。景观滋养着水和土壤的一面。

父母养育了我们的孩子。关心风景,我们应该保护环境。

我们应该做什么来报答比山更高的父爱和母爱。

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篇十

花开花落,几多离愁,尽在梦中。

——题记。

鸟啼声声,清风阵阵,青山隐隐,绿水幽幽,倚窗观望,“画卷”末端,你跃然“纸”上,佛说:“上辈子三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这擦肩而过”。那么我们呢?你总笑着不应,你的笑总那么真切,涤荡我的心灵。

梦寻千百度,蓦然回首时,灯火阑珊处,愁苦交织的日子里,我独自吟着那首悲伤的乐曲,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找寻着依靠,窗棂风中摇,芭蕉雨中倒,风雨中你捧着手心中的月亮,对着苍穹呼喊,雨水的冲刷掩盖了你泪水的痕迹,“本来我是笔直的杨树,可我甘愿为你而弯下腰来,与你相交”,你这样陈说风雨中我们相识的故事。

席凉疯狂散,舞过泪痕现,曾经的一起伤心同流泪,面对着冷月却还余眼悠悠,是眷恋还是痛悔,多情伴我总无情,悠远的白云,总也抹不平你眉间的愁绪,在泥板路的尽头,止步不前的你我,还依然活在彼此的世界里,“你是铅笔,我是橡皮,我们的搭档就是唯一”,我们的故事因有风雨的结晶而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血色黄昏抛红豆,春花春柳满画楼,我道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你却道:“憔悴花遮憔悴人”,白驹过隙,明年花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楼空巢也倾,梁间的燕子它太无情,望着黄艳景布,枝上麻省,晚风带留月,天街灯火妒,不自意,人意半入古,不知将行入。“天花板的倒影永远也折射不出你的未来。”于是在那迷茫、愁苦的雨中结识的丁香一样的你,又在这清冷、孤寂的雨中丢了。

玫瑰虽美,可是它的刺却会刺破我们稚嫩的双手,你喜欢放浪形骸的生活,高唱着:“玻璃窗中的水晶,折射着我的美丽,我们美妙的单身雨季,闯一闯又何妨?”因为何妨,你总是遍体鳞伤,我在痛,你知不知道,蝉在枝头嘶鸣,痛苦在空气中越发黏稠,这个夏天漫长又孤寂,孤单的影子在你的脸上徘徊,离别的悲痛还在升温,“君欲走,莫回头,休要我见君泪流,我欲走,不回头,岂让君见我心愁!”离散的伤已悄然响起,黑板上如血的大字提醒着我们未来即将选择。

伯牙子期知音事,留传后世芳音传,正如心中的花开它无芳,梦中的花开它无香,可那些花开的秘密你却都知道。

为你而奏的高山流水,友,你听到了吗?

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篇十一

俞伯牙和钟子期来到了瀑布旁,饮酒弹琴取乐,十分悠闲。

“今日我给您弹奏一曲。”俞伯牙将古琴放在双腿上。钟子期放下酒杯,站了起来,将手放在背后:“请!”

琴声响起,子期闭上双眼,仿佛看到了一股泉水从泉眼中窜出来,渐渐流淌着。清脆的泛音宛若泉水汇入了一条小溪。

慢慢地,小溪变成了滚滚东去的江河。伯牙的指法变得越来越快,勾挑急速变化着,中途时不时按住琴。江河似乎被岩石拦住了去路,可江河依旧打破了岩石。

突然,江河遇见了瀑布,向下崖飞泻。伯牙的指法成了滚拂,一个接一个,没有间断,速度却愈来愈慢。最终听了下来。

到了末尾,江河汇入了大海,又渐渐流向远方……。

一曲终,子期说:“这琴音中包含着你远大的抱负,想从一滴水变为一片海,是想为国出力吧?”

伯牙听见这番话,心中无比感动,终于有人明白了他弹这首曲子的用意了,与他成为了知音。

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篇十二

我愿为你弹奏《高山》,我肯为你清唱《流水》,纵然十指沥血,咽喉破裂,我依旧不离不弃,不偏不移。

---题记。

分享你的忧愁,分享你的快乐,有一种甜蜜叫做------友谊。

忆儿时,捉迷藏,打雪仗,掏鸟蛋,玩水枪,不累不归,不吃不睡。犯了错误,一起死扛,挨了臭骂,一起流浪,同赏柳树抽枝,共嗅花儿放香。朋友之间,没有勾心斗角的无聊,不见背叛离弃的感伤,有的只是满脑的天真,一腔的烂漫,以及对未来的共同幻想,有一种友谊叫------纯真。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带着憧憬与幻想,步入学堂。

学校生活枯燥乏味,让人失望。作业堆积如山,却依旧布置不断。昔日幻想顷刻覆灭,内心不免有点感伤。总有一些人在我身边,和我一同开心,陪我一同感伤。

考试成功时分享我的微笑,考试失利时瓦解我的忧伤。共同应对他人的找茬,一起应负情形的绝望。听同一首歌,饮同一瓶水,看同一本书,论同一件事,一起逃课,一起奋往直前。有一种友谊叫------共度寒窗。

重要的人越来越少,留下来的人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奋进,不能要友人失望。

没有刘备的仁者天下,没有关羽的豪情万丈,但却有一颗张飞般对兄弟赤诚的心。不是兄弟,胜是兄弟,在我心中,朋友胜过兄长。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好兄弟。我愿为兄弟挥洒青春,我肯为兄弟牺牲生命,我想分享你的快乐,我望分担你的忧伤,我爱醒时同交欢,更爱醉后不分散。

我愿为你弹奏《高山》,我肯为你清唱《流水》,纵然十指沥血,咽喉破裂,只因我愿友谊地久天长。

我的朋友,我最重要的人。

高山流水觅知音散文诗篇十三

概因山上有一石洞,每当下雨,云雾从洞中飘出,雨停,云雾又飘回洞里,故名。

也许,正是因为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加上有山有水,密林遍布,岩洞曲折,寺庙清幽,因此,明太儒蔡烈在此研究《易经》并开坛讲学,人称“鹤峰先生”,仙逝后葬于山下,墓前建有“鹤丘”碑亭,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也曾在此鹤鸣楼讲经弘法。

山上,有一景点,是两块并肩的石头,叫“得朋”,顾名思义,意为得到朋友。说的是明代状元丰熙仰慕云洞岩洞主蔡烈的人品与才学,上山拜访,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一天,两人走到一个岩峰一角,看到前面有两块巨石竖立,形似“朋”字,丰熙心中大喜,题下“得朋”两个大字,一语双关。

这让我突然想到,为何有山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有逸闻趣事,或者说很多名人雅士,为何都喜欢登高望远,结交山林?想必,是山之清静,又有灵性,积聚了大自然的精华,便于归隐,易于思考,无人打扰,远离了凡尘。

这也让我想到了“高山流水”的典故,它最早见于《列子.汤问》,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先秦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琴师叫伯牙,一次在荒郊野外弹琴,樵夫钟子期竟然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也就有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感叹。

其实,茫茫人海,知音难寻。

大凡知音,一般都有相同的志趣。比如,兰亭集序中的诸多才子,还有“竹林七贤”等等。大概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与追求,因此,也就惺惺相惜,这是一种心灵或精神上的默契,或饮酒,或作诗,自得其乐,这应该算是知己中的至高境界了吧。这类知己,往往一见倾心,相见恨晚。让人感叹和感动。

知音,一般都有共同的爱好,或性格相仿,或经历类似,因为有相通的话题,也就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也更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知音,往往能够求同存异,也容易成为“哥们”。想必,历史上,唐伯虎与祝枝山属于此类吧。

真正的知音,往往不多,但通常最能感知自己。知音,不一定有物质上的联系,但对彼此的关心往往最为紧密。知音,往往不是陪伴自己最长时间的那个人,但一定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心底存放时间最久的人。

知音也许需要等待。唐代诗人贾岛在《送别》的诗里说:“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显然,他对遇到知音,是有信心的。正所谓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知音不分职业、出身、背景,甚至性别,因为它超越了物质,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共振”,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与欣赏,不必言语,已知其意。比如,张大千与李秋君,就跨越了性别与时空,让后人嗟叹红颜知己的巨大精神力量。

历史上,知音总能传下佳话,刘备与诸葛孔明,不仅是君臣,更是知音,苏东坡与法印,管仲与鲍叔牙等等,千百年来,让人津津乐道。

知音者,也往往是有追求的人,甚至“朝闻夕死”亦不足惜。知音,让人世温暖,也让后人惦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