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关于天大的小事读后感通用(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9:50:57 页码:12
关于天大的小事读后感通用(大全11篇)
2023-11-12 19:50:57    小编:ZTFB

读后感是表达读者对作品的喜爱、赞美、批评或思考的一种方式。在撰写读后感之前,我们可以先制定一些问题或者提纲,以便更好地展开思路。以下是一些经典读后感,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这本书。

关于天大的小事读后感通用篇一

偶遇一本好书,如同偶遇一个人,是种缘分。看到此书是在导师办公室,于是,“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尤其是书上水蓝色的封面流淌着四个字“课比天大”,吸引我拂去封尘,如获至宝的带去品读。大抵是做过教师,又当回学生,上课于我,贯穿了大半时光。从坐着听,到站着讲,再到坐着听,站着讲,仿佛时光狭裹着课堂伴随我的青春一路走来。所以,懂得,课程对于一个高校老师意味着什么,懂得那三尺讲台的神圣与敬重,于是从来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应对。而今见到这书,倍感亲切,过去的时光总是美好的,一如人们对未来的期望。

高校中,教学与科研总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到底哪个更重要似乎永远在争论不休。而这本书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高校中最大的政治就是讲好课”。老师开宗明义直指时弊。其实,耶鲁大学在百年前就给了方向,提出“课比天大”的校训。只是,有了方向,还得有方法,才走得远。如同在中学里鼓励大家志存高远,在大学中倡导学生心贵平常一样。越是饱满的麦穗总是低下头来,俞是顶级学府总是在做最基础的工作。而教学是树人之功,千秋之后的'事,人们总是忽略其价值。

讲课与科研,与其说是人的两条腿不可偏跛,不如说是引领学界前进的灯塔与航船。没有灯塔,无的放矢;没有航船,无法到岸。而“堂上精读几门课,馆中博览万卷书”才应该是万千学子应有的治学之道,而非争论科研与教学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云云。读后感・退一万步,不上课,就能腾出更多时间供给优秀学术作品?不出书立说又怎会有《课比天大》这样能系统论及课程的启示之作?从古至今,人们的见识也总是螺旋上升的,这已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世界,人们就是在这种失衡与平衡的反复与摸索中前行。也许有一天,耶鲁大学也不再将“谁大谁小”作为口号时,人类才会有真正意义的进步吧。

《课比天大》是散文式论著。主题明确,故神不散。文风逸然,故形松散。学者也是血肉之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这本书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思乡之情、赤子之心、育儿之惑、怅惘之感跃然纸上。无论哪篇小文似乎都与“课”无关,而哪篇小文都情之切切,言之凿凿。用促膝反哺之态演绎生活之“课”,让人感慨,好文章总是在讲自己的故事。

关于天大的小事读后感通用篇二

近期,我认真的阅读了《光辉的旗帜》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看看以前自卑的中国,再看看今日富强的中国。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的造就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中国人在世界上终于能挺直腰板说话了!时隔大半个世纪,当我们穿过悠长的时空隧道,再次凝望,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

新中国的成长,是困难的。国家的富强,全是靠党的领导。我们热爱共产党,也热爱我们亲爱的祖国,爱祖国的一切。此时,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句话在国人心中回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80年前,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放在国家的首要任务。

80年来,我们的共产党指引我们开阔和创新。

80年后,中国就成为世界一大强国。可我们不能忘记党。

时间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人们的生活品质与品味得到了提升,越来越好。慢慢的,慢慢的,曾今那些令人难忘,使人感动的红色记忆渐渐淡去。这是不应该的。此时,我们才更应该牢记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党做出过贡献,献出过生命的人。是他们,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他们,让中国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成为一个强国!是他们,让世界不再歧视中国人!

同学们,对一个国家的兴亡来说,信仰显得尤为重要。对一个人的成就来说,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追求不怕艰辛的精神,像革命前辈一样!虽然我们无法像他们那样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我们还能为国家作出贡献。付出是不易的,回报更是如此。

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有义务,更有责任去举好这面大旗——这面光辉的旗帜。

关于天大的小事读后感通用篇三

拿到《天大的小事》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作者把这书名起得有点耸人听闻了吧。既然是“小事”,定是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现象罢了,至于被说成是“天大”的吗?于是,我带着这样的疑问,认真通读了《天大的小事》这本书。

文中作者用简练的语言,直观的图片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国外城市生活细节一一与国内的相比照,比如工地围护栏的支脚、城市“牛皮癣”的'管理、便民自动缴费机的设置、垃圾桶、溜狗、红绿灯到厕所的位置、加油站、公共场所门拉手的设计等等,从“眯起眼睛看西方”到“闭上眼睛想自己”,把国外与国内在文化教育、治安环境、环保意识、医疗服务上的细节、小事上的细微差别,转移成了“天大”的民族的细节。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的形象塑造,更应注重的是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和细节的管理,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则需要的是在琐事上的道德和意识,让被执行成为一种习惯,做好身边的每一件细琐小事。

在我们周围,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做到位的人却很少。通过这本《天大的小事》,应该能让我们更深切地明白老子曾说过的这句话: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们的建设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我们工作的好坏要体现在群众的满意程度上,而群众往往都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观察、认识我们的管理人员,认识我们的队伍。因此,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们都不应该忽视所做的每一件小事,虽然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用不着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但能从小事中折射出一支队伍的整体形象。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身边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建设,诸如道德建设、文化建设、作风建设、效能建设等等,还有各种各类的规章和制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地去规范和约束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在不同场合做好正确合理的小事,只有这样,我们所倡导的文明、和谐、进步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通过阅读《天大的小事》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坚持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小事。

关于天大的小事读后感通用篇四

“魔鬼就在细节中”,这句话我也知道,小事确实比天大——尽管我们并不知道天有多大。现代社会里,工业化、商业化、信息化,要多大有多大,要多复杂有多复杂。我们从哪儿入手,从哪儿做起?如何把我们从传统的农业社会推进到现代社会?国民素质和制度安排,哪一个更重要?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我只对抽象的文字敏感,算是只看了“半”本书。但收获一点也不比别的书少。篇幅短小的文字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功力。

作者看西方,说中国,我们的差距其实是社会阶段的差距,是国民素质和制度安排的差距。

小事,很多时候是习惯。我们农业社会里其实不是什么“精耕细作”,而绝对是“粗放式”的。早收割一天与晚收割一天没什么不同,“深耕一寸”也并不等于“上粪”。所以,“差不多”和“将就”成了我们的习惯,马马虎虎是我们的第二天性。而大工业化要求精确,要准确无误,“钉是钉,卯是卯”。因为,“差之毫厘”就要“谬以千里”,这一点都不是夸张。

在农业社会,我们虽不是小国寡民,但也几乎“老死不相往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注定了我们以“万事不求人”为荣。而在商业社会,分工与交换是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也是生存方式。“商业”就是要以“商”为业,如何与他人相处就成了我们的时代难题。(民主就是协商的结果,正如易中天所说的,我们没有协商的传统,民主就难了。)我们的道德,仁爱是有等级的,只是自己集团的道德,对集团之外的,则不用讲道德。所以我们有私德,没公德,遗笑全球。

其一,这几天监考,发现有几十个学生要到我们考试这个教师上自习,而我们在考试,怅然而归。我以前也有许多次这样的经历:兴致勃勃地去学习,跑了好几个教室,都被占用,“沮丧之中包含了大量的愤怒”,学习的激情早就烟消云散了。8年前我在北大,就看到他们每一栋教学楼的门前都有教室占用情况分布表,标得清清楚楚,学生一目了然,而后选择自习的地点。教室占用情况分布表如有变化,会醒目地标注,以提醒使用者。而我们,就差这么一小步,就谬以万里了。

如果我早知道此王力是彼王力,我或许就不看这本书了。我对策划人的印象实在是太坏,他们就是中国人“小智小慧”的代表,总是把损招当作“创意”,使“不要脸”大行其道,把我们残存的信任摧残殆尽。

如今,中国策划人的鼻祖让我刮目相看。但愿他能改变我们的“策划之道”。

还是阿忆说得好:“绝不气馁,在未来的岁月中,一边做着合理的小事一边耐心地等待。”

关于天大的小事读后感通用篇五

自古道:“民以食为天”、“民以居为安”、“民以生为计”。读了《天大的小事》后给我最深的印象,乃“小事”堆积出了“天大的事”。

作者王力、王一男,堪称观察家。以观察家的眼光和视角,发现了在我们身边的“天大的小事”之不如意,善诱我们以民生为重,在建设城市、管理城市中,以它山之石琢自家之玉,提高全民素质。如地下车库车位旁的“电源插座”、公寓邮件箱旁的“留言告示牌和垃圾广告筐”、生活中少不了的“插座扣盒”等等,一些涉及民生的小事,反映了一个制度一种体制下的“大事”。套用一句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以人为本”,而这些小事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原。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超越。看了《天大的小事》,才知道其实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正在时刻演变成大事。横道线前悲剧、不良食品侵蚀无故民众、教条式的“素质教育”难敌肆虐的心魔,道德缺失后,即得利益成了唯一的信仰。我们到底该怎么做?作者以行万里路得到了比较,读万卷书得到了鉴别。那么,我们,以至于我,是否也该如此做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行万里路有难度,那就从读万卷书做起,投身到当前的全民读书活动中,认真地去读些书,认真地去想一些事,不让自己的脑袋成空瓢。

关于天大的小事读后感通用篇六

一拿到《天大的小事》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作者把这书名起得有点耸人听闻了。讲的既然是“小事”,定是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普普通通的、司空见惯的现象罢了,够得上说成是“天大”的吗?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翻开了这本《天大的小事》。

文中作者用简练的语言,直观的图片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国外城市生活细节一一与国内的相比照,比如工地围挡护栏的支脚、城市“牛皮癣”的管理、便民自动缴费机的设置、垃圾桶、溜狗、红绿灯到厕所的位置、加油站、公共场所门拉手的设计等等,从“眯起眼睛看西方”到“闭上眼睛想自己”,把国外与国内在文化教育、治安环境、环保意识、医疗服务上的细节、小事上的细微差别,转移成了“天大”的民族的细节。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的形象塑造,更应注重的是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和细节的管理,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则需要的是在琐事上的道德和意识,让被执行成为一种习惯,做好身边的每一件细琐小事。

在我们周围,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做到位的人却很少。通过这本《天大的小事》,应该能让我们更深切地明白老子曾说过的这句话: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们的建设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我们工作的好坏要体现在群众的满意程度上,而群众往往是从一件件具体的、点点滴滴的事情中来观察、认识我们的.干部,认识我们的队伍。因此,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们都不应该忽视自己,忽视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我们所做的小事用不着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但能从小事中折射出一支队伍的整体形象。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身边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建设,诸如道德建设、文化建设、作风建设、效能建设等等,也不缺少各种各类的规章和制度,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去规范和约束每个人的言行、每个人的举止,在正确的场合做好合理的小事,只有这样,我们所倡导的文明、和谐、进步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合上《天大的小事》,就从现在做起,坚持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小事。因为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

关于天大的小事读后感通用篇七

城市是一个生活美好的地方,经济文化集中,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很多人都向往着舒适的城市生活,然而在读了《天大的小事》之后,才了解到城市中的许多小的细节,我们做得很不到位,看着一幅幅城事的图谏,我们在沉思“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何能够融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此书中,我们借鉴西方城市的生活细节、服务细节、文明细节,与国内相应的领域进行对比,并科学地加以归纳总结,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书中印象比较深刻有一篇是讲“窗帘文化”,讲到了德国“剪掉一半”的窗帘,窗帘做得很短,只遮住了玻璃窗的一半,下面一半就这么空着,所以看上去就好像把好端端的窗帘剪掉了一半。而德国人实际的用意是拉上窗帘后,室内室外的人都可以欣赏到窗台的花。花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大家看的,窗台上的花美化了家庭,也美化了整个城市。

此外,在西方,病人躺在医院里,不需要家人或护工的照顾,医生护士都很爱岗敬业,对病人照顾的无微不至。在日本,即将过期的面包,包装稍有破损的点心、微微打蔫的蔬菜……这些味道和安全没有问题却不得不下架的食品,都会被集中在一起,送到需要它们的人手中,既帮助了挨饿的人,又减少了浪费。像这样小小的生活细节,正体现一个“宜居城市”令人舒适的地方,市民不会套用硬指标,他们只会感受身边小事是否让人舒服。舒服就“宜居”。上厕所是否方便?红绿灯是否清晰?道路标识是否明白?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经这本书讲述后,变成了关乎城市管理水平的“大问题”。

整本书妙语连珠,没有空洞的理论、生硬的说教,只采用大量新闻报道和图片,通过中外对比的方式,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城市之间的“差距”。而作者正是想通过这种“差距”的寻找,让一些城市管理的执政者们明白,打造“宜居城市”并不等于资金大量投入、高科技器材大量引用、有噱头的新闻大量炮制……而是用心实现“人性化”,把纳税人的钱用到点子上。归根结底,要让市民在这个城市中生活得“舒服”。

在城市管理上,我们有时比国外城市资金投入更多、人力投入更大、用心还要良苦,但结果却和市民要求有差距,城市管理要切实放在以人为本上,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工作在一个服务性的行业“中水”,科技节水用水是我们企业的服务宗旨,要保质保量地满足中水用户的用水需求,这需要公司的每项工作做好做细,健全完善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从企业管理、水厂生产运行、中水的管网输送、营业销售及热线服务等方面把工作落实好,作为中水公司的一名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更要把工作做细,要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才会把中水的小事做好,让用户感觉更舒适,让我们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关于天大的小事读后感通用篇八

《天大的小事》一书是王力移居海外之后用镜头聚焦西方城市各类“宜居细节”后集合成册的,文字由王力撰写,摄影则由其子王一男完成。

旅居温哥华多年的他们,行万里路写一卷书,用镜头聚焦细节,从城市文明细节出发,精选百余组照片,逐一配发杂文,以温哥华这个世界上最宜居城市之一的城市为例,将西方国家在文化教育、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医疗服务等诸多社会领域的细节,运用“杂文应对图片”的体例,看似小事,件件都非小事,以小见大,反映出文明细节不容忽视的主题,为完善民族文明细节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读本。

浮躁的社会,人们都在忙忙碌碌的奔波于自己的生活。已经很久没有人如此透彻的去审视我们的社会了,我们一直都在大力宣传“以人为本”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本书通过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之间的差距,也看到了一些西方国家值得学习的地方。它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所有的人读的书,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天大的小事》眯起眼睛看的是西方,放眼说的却是中国,西方的视角,东方的哲思。其实,在文明社会里,小事即大事,小事不成,大事必败。国家要想更强大,就要效仿文明的先驱,实现相对创新,这对于现在发展中的中国很重要。本书从小处着手,写出来我们国家需要解决的一些“小事”,使之朝着更好的方向。我们只需做两件事情就可以完成它,一是从合上这本书开始,注重小事中的道德和文化;二是绝不气馁,在未来的岁月中,一边做着合理的小事一边耐心地等待。

这本书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居以安为先”,近年来全世界灾难不断,大多是因为防范的不好才造成的,有些明明可以避免,却酿成了很大的灾害。安全出口做的不到位,群众对于消防自救知识了解的太少,都成为主要问题。作者同样反映了不少社会问题,比如厕所问题,贴小广告问题,红绿灯不醒目,还有卡车卡在桥下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虽然每件看起来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当群众、政府重视这些小细节时,我们的城市就更加美丽。

而本书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本书的封底是一幅照片,一段盲道,斜坡上没有积雪,而平地的盲道和盲道旁的梯道有积雪,原来是这段盲道用地热进行了加热,为盲人的出行提供了方便。本书一直都在提以人为本,这简单的举措足以体现西方城市的宜居性。希望我们的城市在不久的将来也能更多一些人性化的设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关于天大的小事读后感通用篇九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工作中无小事”的道理似乎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读了王力、王一男合著的《天大的小事》一书后,让我仿佛沙漠见绿洲、酷暑遇甘泉,一气读罢,掩卷长思,感触和体会颇深。

回顾自己从成为预备党员的的那天起,一步步走上第十一小学大队辅导员的工作岗位,多年来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做了一些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赢得了学校领导老师的认可抑或是赞誉。但书中列举的由一件件小事儿引发的大事,令人深思,让人警醒。作为教师,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教师——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一光荣称号。

“习惯了大刀阔斧,必然疏于精雕细琢,习惯了长驱直入,必然流于走马观花。”这是《天大的小事》一书中作者的一段引言。只有始于精、终于细,从细微处着手,把小事做好,在小事中不断积累经验,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在做小事中升华思想、提升能力,才能真正从工作中获得快乐。英国有一句谚语:“从一滴水中可以看出整个世界,在做小事当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作风”。

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操守,反映出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不要小看工作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领导工作无小事,大事都是由一个又一个小事构成的。书中列举的一件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最终酿成惨祸,令人震惊。可见任何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可能关系全局的成败。

《天大的小事》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现实生活也在不断印证着这个朴素的道理。近年来,我国矿难事故频频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事件屡屡发生,都是由一系列“小事”而引发的悲剧,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针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我们都是平凡的人,都在从事简单而平凡的工作,只有把小事、简单的事、平凡的事做好了,才能成就大事,才能创造人生不平凡的业绩。

作为身处教育一线的党员教师,更要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不要有拈轻怕重的思想。如果看不起小事,就承担不了大事,机会也就会在不经意中从你的身边溜走。爱岗敬业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善于从平凡的岗位上锻炼自己,尤其要重视小事。“如果你带着快乐的心态去工作,工作就是快乐的”。

一件简单的小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心,而工作中的一些细节,也惟有那些心中装着“大责任”的人才能够发现、能够做好。那些眼高手低者,将永远是失败者。

作为教师,在教导学生细致严谨,督促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还要谨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名言。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十一小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天大的小事读后感通用篇十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决定成败”,这就是我读了《天大的小事——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这本书最深的感悟。

纵观全书,它是从西方文明中的各个生活细节眯眼,把国外与国内在各个领域上的细微差别,用文字和摄影的形式把生活细节描述开来,在经过作者的描述中,我发现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却能阻碍我们国家城市生活的发展水平。

读完此书,我发现其实国外与国内城市建设最大的差别就是国外比我们国内更加注重身边的细节和小事,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他们无论哪个问题都是从“人”的层面出发的,例如在信号灯底盘颜色问题上,国外采用的是鲜艳的黄色,而我们国内却用沉默的黑色,在相比的照片中我们不难发现,黄色更加有穿透力和凝聚力,更加的醒目,让人更加的警醒。我想这也是我们国内交通事故频发的一个原因之一吧!再例如桥洞上方的限高标志,国外是精确到两位小数的,国内的是一位小数,虽然并没有人真的知道车高的精确数字,但是面对着国外这种准确的提示,估计司机师傅们心里都得再捏一把汗。

书中讲到的很多细节,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平时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去留意,如住房窗帘的样式、垃圾桶的样式质地、厕所的位置、加油站的设计、宠物的买卖等等,作者睁大眼睛捕捉它们,用照片用文字记录它们,放大它们,使它们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这些通常忽略的小事,原来都可能发生大事。就如书中说到的租房问题,国外的房东会就你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来决定房子适不适合租赁给你,他们考虑的是“人”的问题,而非我们国内的“钱”的问题。

读完书后我发现我们国内有很多地方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取其精华、加以借鉴,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以人为本”,作为共产党员就更加应该如此,对于人民群众的“柴米油盐”的小事,也不能因为它是琐碎的小事就忽略它,要记住千里之堤也会毁于蚁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加美好!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关于天大的小事读后感通用篇十一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关于《天大的小事》。

读后感。

欢迎阅读希望你喜欢。

近期,我读了《天大的小事》一书,本书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西方国家在细微之处体现出的人性化。公厕指示牌上标注到公厕的距离;机动车右转弯车道设置在自行车道外侧以保证骑车人的安全;工地围挡支架涂反光涂料,防止光线不足时绊倒行人……尽管这些问题从整个城市的建设角度来看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舒心,更重要的是这些“小事”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保障。

我们的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些细节问题,如东城区的公厕指示牌上已经加上了到公厕的距离、废弃的指示牌被拆除;在平安大街的最西端,官园桥下右转弯的机动车道也像西方国家那样设置在了自行车道的外侧;再如我们街面上新更换的果皮箱垃圾投入口比原来大了很多。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公共设施还是没能很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在这方面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交通标志牌的设置和公交车站及站牌的设置。夏季由于树木茂盛,无论是立在道路两侧的交通标志牌、还是悬挂在高空的交通标志牌、红绿灯,经常由于树木的遮挡无法看到。对道路不熟悉的人开车,很容易因为看不到相应的标志而出现违章的现象,甚至发生交通事故。公交车站的设置也存在着不方便的现象。以宽街路口为例,路口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公交车站。如果乘坐108路电车想在宽街换乘去官园方向的42路车,即使是北京人,对于此处公交车站设置不熟悉也可能会走冤枉路,更不用说外地来的游客乘坐公交车想换乘,可能困难会更多。如果把每个车站候车亭的一处广告换为一张标有周围可换乘线路、沿途站名和具体乘车地点的示意图,乘车人就会方便很多。其实仅仅是一张图,就能提升公交车站牌的服务功能,使乘车人不走冤枉路。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许多伟大的发明也都是因为这些小细节而变得伟大。建设宜居城市,也应该从这些小事着手。

“魔鬼就在细节中”,这句话我也知道,小事确实比天大——尽管我们并不知道天有多大。现代社会里,工业化、商业化、信息化,要多大有多大,要多复杂有多复杂。我们从哪儿入手,从哪儿做起?如何把我们从传统的农业社会推进到现代社会?国民素质和制度安排,哪一个更重要?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我只对抽象的文字敏感,算是只看了“半”本书。但收获一点也不比别的书少。篇幅短小的文字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功力。

作者看西方,说中国,我们的差距其实是社会阶段的差距,是国民素质和制度安排的差距。

小事,很多时候是习惯。我们农业社会里其实不是什么“精耕细作”,而绝对是“粗放式”的。早收割一天与晚收割一天没什么不同,“深耕一寸”也并不等于“上粪”。所以,“差不多”和“将就”成了我们的习惯,马马虎虎是我们的第二天性。而大工业化要求精确,要准确无误,“钉是钉,卯是卯”。因为,“差之毫厘”就要“谬以千里”,这一点都不是夸张。

在农业社会,我们虽不是小国寡民,但也几乎“老死不相往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注定了我们以“万事不求人”为荣。而在商业社会,分工与交换是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也是生存方式。“商业”就是要以“商”为业,如何与他人相处就成了我们的时代难题。(民主就是协商的结果,正如易中天所说的,我们没有协商的传统,民主就难了。)我们的道德,仁爱是有等级的,只是自己集团的道德,对集团之外的,则不用讲道德。所以我们有私德,没公德,遗笑全球。

其一,这几天监考,发现有几十个学生要到我们考试这个教师上自习,而我们在考试,怅然而归。我以前也有许多次这样的经历:兴致勃勃地去学习,跑了好几个教室,都被占用,“沮丧之中包含了大量的愤怒”,学习的激情早就烟消云散了。8年前我在北大,就看到他们每一栋教学楼的门前都有教室占用情况分布表,标得清清楚楚,学生一目了然,而后选择自习的地点。教室占用情况分布表如有变化,会醒目地标注,以提醒使用者。而我们,就差这么一小步,就谬以万里了。

如果我早知道此王力是彼王力,我或许就不看这本书了。我对策划人的印象实在是太坏,他们就是中国人“小智小慧”的代表,总是把损招当作“创意”,使“不要脸”大行其道,把我们残存的信任摧残殆尽。

如今,中国策划人的鼻祖让我刮目相看。但愿他能改变我们的“策划之道”。

还是阿忆说得好:“绝不气馁,在未来的岁月中,一边做着合理的小事一边耐心地等待。”

《天大的小事》一书,其中一部分是“善不厌勤”。上面说:“西洋人有穷人,也有善人,如何让生活节奏与慈善同步,西洋派有些做法很值得我们用心揣摩——诸如在公共场所设置硕大无比的”衣物捐赠箱“,诸如在其附近放置规格统一的”捐物袋“,看上去,学起来,既简单易行,又事半功倍。”

上面说:“在我剑桥的家里,经常收到一个别具一格的邮件——两个折叠过的大塑料袋,附信写道:请把你不要的干净整洁的衣服放到这些塑料袋里,并于x月x日放到你的门口,我们届时会来领取,并捐给xx机构转卖……慈善做得如些周到,让它真正成为举手之劳,正中我这种懒人的下怀。于是我把一批早早淘汰又不知道往哪里送的衣服装了满满一口袋,在指定的日期放到门口,晚上回来一看果然被拉走了。”

上面还说:“美国1902年建立‘慈善超时’,慈善机构借助超市运作方式,其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销售市民们们捐赠的旧物,用销售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为残疾人、失业者、新移民等兴办各种类型的福利工厂、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安置场所。在加拿大,每周二晚上,人们可以把旧衣物‘扔’到一个固定地方,有需要的人可以去捡。”

读了之后,我想,如果我居住的小区也设一个捐助箱该多好啊。我们的衣服,买的时候都花过成百上千元,穿了一年两年之后,或因为款式、颜色过时了,或因为体型变了穿着不合体了,放在衣橱里除了占地方之外别无他用。前些年,这些不穿的衣服都给了农村的亲戚,那时农村经济条件差,给了他们,他们一脸的感激:“你们穿过的跟新的一样,省了我们的钱了。”如今不同了,尽管他们的经济条件仍然不如我们,但商店里高中低档的服饰很多,打折的,特价的,30元、50元,300元、200元的衣服比比皆是,人家宁愿花低价穿新的,也不愿再穿我们穿过的“好面料”旧衣服了。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前些日子,我收拾衣橱,收拾出了好几摞各季的旧衣服,有些只穿过一次两次。我试着在农村的亲戚面前问了一下:“有些穿过的衣服,扔了吧,不舍的,给你们吧,怕你们嫌弃。”结果人家和以前不同了,没接话茬。

这次学习期间,我将对旧衣服的烦恼讲给青岛残联的孙理事长听,她说青岛有个叫“笑姐”的爱心助残志愿者团队,专门为残疾人网上募捐衣物,让我上网查一查。

我真是孤陋寡闻。青岛市民宋桂华以其网名“笑姐”组建的爱心助残志愿者团队,20xx年11月就成立了。救助对象以市残联提供的特困残疾人家庭为主,其他特困家庭助困救急为辅。救助方式为入村到户,直接将捐助物品送到残疾特困家庭手中。团队主要特色——量体选衣、打包装箱,将捐赠衣物根据受助家庭成员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逐件挑选搭配、分类整理、打包装箱,确保送到残疾朋友手中的每一件衣物都能穿,都能用。目前已发展志愿者300余人,成功组织了100次爱心助残大活动,义工活动近500次。

打开电脑,我找到了引导善意流向弱势群体的中间“人”,我的心突然亮堂了许多:我们可以作为志愿者为残疾人奉献爱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被捐助的残疾人也是志愿者,因为是他们让我们的心灵获得满足,思想得到升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