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井冈翠竹散文(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1:00:45 页码:14
2023年井冈翠竹散文(模板10篇)
2023-11-18 11:00:45    小编:ZTFB

在一段时间内,总结不仅能够总结经验教训,还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总结要注重客观、具体、有理有据地表达。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总结范文,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灵感。

井冈翠竹散文篇一

《井冈翠竹》一文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全文通过诗一样的语言,围绕“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这一主线,写了井冈翠竹在革命斗争时期与井冈山军民的关系,和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出的革命精神,继而讴歌井冈山人民所表现出的革命主义精神。

文章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灵活多样。如何在课堂上把握好“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的教学目标”是我本课的设计重点。因此在学习每一个部分的时候,不仅仅让孩子们感悟文本的内容,体验文章饱含的情感,还要让孩子们知道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如: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作者不仅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还注重了观察、表达的方法,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明白要想把文章写得生动,就要学会运用这些方法。第五段中反问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八自然段中总分关系的构段方式(概括具体式),拟人、顶针、引用、回环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我这节课中关注的。

正因为本课关注的表达方法过多,所以虽然我的程序走得是很清晰的,但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罗主任还是一下子看出了问题:表达方法的学习程序还要更清晰些,这样能给孩子们清晰的印象,而不是现在这样为了学习表达而学习。一语惊醒梦中人,是的,为什么我总是觉得理不清头绪,修辞、表达过多过杂,别说孩子们,就是老师们也不一定都能说得清楚,我为什么要贪多求全呢,可以抓几个重要的、学生们在本课中最需要的点进行教学设计。除了以上这点外,关于“挑粮食,挑革命”这个点的学习,还是没有“挑”明白,其实这一点也在我的意料中。由于本文描述的事情年代久远,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太不相符,孩子们难有很深的理解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我在设计的时候没有把目标定得太高,只要能把文章中的几句话读懂,能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从井冈山出发(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经过了漫长的革命历程,最后革命取得胜利。能够理解到这一点,我的目标就达到了,再加上我的一段图片及补白,简单地直观地再现了中国近代革命史的过程。我相信孩子们应该是能理解的。但是罗主任站在更高的高度,给予了我们不同的解读,希望我们能让孩子更深入地去了解历史。

当然,本节课中的可取之处也得到了罗主任的肯定;

1.教者视野开阔,开课有文化。

2.由题入手,学生介绍井冈山,很有必要,还可更强化些。

3.能始终抓住中心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来组织教学,可以说是“一咏三叹”。

4.非常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如:排比、比喻、拟人、反问、引用、顶针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从远到近(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和表达方法,还有总分的构段方式的学习都非常充分。

5.流程清晰,师生情感都非常投入,师生学得很感人。

6.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以学生的听、说、读、写为主,教师只是引导者,起到点拨的作用等。

今天罗主任还对我们学校“体验教育”特色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体验”一词的内涵。针对小语高段字词的教学,罗主任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高段字词的教学,在学生带着问题整体读文后突然穿进去学习,打破了教学的整体感,建议生字词的教学可以随文学;也要有选择性的学习,不要将课后生字词全部呈现,只学习生僻的字,容易出错的字;还可将与教学环节紧密相连的字词拿出来学,学完关键的字词后直奔重点;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总之,今天的市级视导活动对我校教学工作进行了“诊断”,帮助老师们找到很多的问题,今后我们将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克服不足,不断锤炼自己,提升教学能力。

井冈翠竹散文篇二

《井冈翠竹》生动地描写了井冈山翠竹的秀美外形和刚强气节。记述了井冈山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做的`巨大贡献。全文洋溢着作者对井冈山翠竹的赞美之情和敬佩之情。

上完课之后,感觉如下几方面做得还不错:

1、能找准文章切入点。

在理清课文脉络以及文章内容的学习中,我紧紧围绕课后的一道思考题: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在初读课文后,就抛出了这个问题:井冈山500里林海,为什么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学生潜下心来,关注每自然段的内容,给时间让学生默读、交流,自然而然地分清毛竹令人难忘的是它长得苍翠、它们为人们做出的巨大贡献。然后顺势进入文本的学习,也紧紧扣住“难忘”二字来组织教学。

2、注重了教材内容的学习与写法指导的并重关系。

我非常注重写法的渗透。如:对于竹子外形的学习后能指导学生根据作者的写法仿写一个描写翠竹形态的句子。学习词语“魂飞魄散、鬼哭狼嚎”的时候,指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情景,描述敌人的样子。以及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我也能做到“大雪无痕”“润物细无声”,在学习了第8节,学完井冈山的竹子与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后,顺势追问一句:“我们眼中看到的仅仅是井冈翠竹吗?”孩子们十分肯定地表达,不仅仅是竹子,还有井冈山人民以及千千万万革命者。

3、注重了朗读的指导。

语文课上朗读不出彩绝不是一堂好课,因此,我十分注重朗读的指导。贬义词的朗读,要突出对竹子、红军的赞扬;褒义词的朗读,要读出对井冈翠竹顽强的精神等。

当然,除了以上较为成功的地方外,也存在很多的不足:

1、生成与预设的矛盾总是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是困扰我的课堂的一个很大的毛病。也许与自己的教学智慧有关,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如果偏离了航道,我总是不能很自然地很巧妙地引导到航道上来,显得很生硬,所以课堂上就显得不自如流畅。

2、语言文字训练点抓住了,但是抓得还不够深,显得蜻蜓点水般肤浅。这一方面与老师的引导有关,教师引导的语言还缺乏智慧,缺乏深度。另一方面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关,年代久远的事物,学生的体验就没有那么深刻。

井冈翠竹散文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读课题齐,谈话激趣。

同学们,昨天我们去了延安窑洞坐了温热的土炕,今天,我们又紧跟着红军的足迹,去看看井冈山的竹子。一起读课题“井冈翠竹”。知道井冈山这个地名吗?(自由交谈)是啊,那是中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鲜血的土地”在它绵延500里的林海里,长满了青青的竹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轻松谈话,疏理课文层次。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来读读。相机指导认识理解“郁郁苍苍、亭亭玉立、帐篷、梭镖、白匪、、稠密、硝盐、殷切、迢迢”

3、概括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交流明确课文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竹之外形和竹之功能)。

三、再读课文,领略翠竹秀美外形。

师述:井冈山500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这一句总领全文,一幅优美的画卷接着展开了。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用“------”勾画出描写竹子样子的词句。

2、汇报并朗读,设问:翠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交流体会。伺机板书:翠竹外形葱郁秀美。

4、抓住“岗哨、士兵”理解两个比喻句,照应“革命的竹子”。读出井冈山人心中的自豪之情。

第二课时。

一、细读深思,理解翠竹建立功勋。

师述:井冈山人自豪地说,井冈山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是啊,竹子在那个革命战争年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请自由读课文5-7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地方?(提示:用“——”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

(二)交流写竹子用途的句子,适当点拨引思,体会翠竹为革命做出了无私贡献。

(三)出示句子: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

a.理解“坚韧”。

b.为什么“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因为坚韧、结实)。

c.读下文,说说“再重的担子”指什么?(明确指“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

d.设问:这么重的担子也挑得起吗?

(四)简要介绍相关历史,帮助理解“漫漫长途”

二、精读品味,感悟翠竹坚贞不屈。

(一)认真读第8、9自然段,哪些地方表现出竹子前仆后继,坚贞不屈的精神?用“——”画出来。

1、交流表现竹子精神的句子。

2、出示句子: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敌人抓不到革命者,最后烧山了,那些竹子呢?)。

3、指导朗读,读出竹子的品质。

4、竹子砍尽没有?压倒没有?烧光没有?

6、激情小结:这是在写竹子吗?不,这不仅是写竹子,更是井冈山人顽强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

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深读品味,再次体会革命气节。

1、师述:在革命战争年代,井冈翠竹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过去了,井冈山换了人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他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由读11自然段,画出表现井冈翠竹作用的句子。

交流翠竹发挥作用的句子。

2、引导读好翠竹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句子。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重点引导读6和10自然段。

相机板书:井冈山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

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动情引说:井冈翠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心中赞美之情。

(4)齐读1、2句,深情赞美。

(5)激发学生表达心中的崇敬之情。板书建立功勋献出一切。

再次齐读1、2句。

(6)师反复:井冈山人啊,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献出一切。你们像那翠竹,永远(学生接读: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你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7)现在,你知道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翠竹吗?

(8)学生自由交流体会感受。

二、深情齐读最后一段,结束全文。

井冈翠竹葱郁秀美坚贞不屈建立功勋。

井冈山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献出一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检查生字、新词、所收集的资料,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描写竹子的外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主要写井冈翠竹的外形特征,以及它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本课中用了一句话概括,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话),生浏览课文,回答句子,师板书。

二、品读课文,突破重点。

(师:请同学们找出反映竹子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献出一切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1、学生代表读井冈竹子的革命功绩所表现的地方,其他同学画一画。

用“——”勾画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

用“”勾画出作者描写竹子对革命建立功勋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标出其种类。(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师板出:生活皿器、战斗武器。

(师:同学们,战争时期红军用井冈竹子解决生活困难,打跑敌人,可你们却不知毛竹所做的扁担是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它也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就挑起了最重的担子,知道挑的是什么吗?请读第七自然段),生朗读回答。

2、朗读体验,体会井冈山人的精神。

a、革命战争年代。

(师: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仅靠毛委员和朱军长能挑得起来吗?还需靠哪些人的协助呢?)。

生:浏览课文后部分内容回答。

生1:井冈山人,因井冈山人同井冈毛竹一样坚贞不屈,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2:井冈山人,井冈山人有着如同井冈毛竹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低头的精神。

(师:是啊,井冈山人如同井冈毛竹,井冈毛竹就是他们的象征,今天的井冈毛竹依然在社会主义展现了它们的风采,井冈山人仍然延续着为了国家贡献一切的愿望,为国家提供能源,在今天的中国他们又有何作用呢?)生朗读课文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毛竹的作用部分找答案,讨论后交流。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生1:井冈山毛竹仍然可以提供给高楼大厦、城市、农村、工厂、矿山作建筑物。

生2:井冈山人仍然希望毛竹不远万里送去他们的爱心,传达他们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3、师小结。

三、回归整体,全班交流。

1、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2、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3、师小结: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继续奉献,井冈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精神,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一切。

四、作业。

搜集颂竹的诗句背诵。

附板书:

生活皿器。

革命的竹子。

(无私赞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筑物献出一切。

和敬佩)。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井冈翠竹吗?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二、检查预习:

“贞、稠”是翘舌音。“蓬、腥”是后鼻音。“殷”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左边第二笔是“撇”,不要写成了“竖”。“韧”字右边的“刃”不要少写“点”。

三、集体感知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再读课文,感受翠竹精神。

1、读1-4自然段,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

2、竹之外形,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

五、静心默读,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

第二课时。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5-12自然段。领悟写作手法。

1、自由读课文5-12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搭、做、盛、蒸、摆”。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排比、反问、设问、引用等修辞手法。

3、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1、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2、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3、为什么说“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四、总结全文。

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继续奉献。井冈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井冈翠竹散文篇四

教学目标:

1、要让学生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井冈翠竹的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

4、能体会作者对井冈翠竹的赞美之情;。

5、初步领悟记叙、描写、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在文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2、了解时代背景并体会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强不屈、默默奉献、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了解井冈翠竹吗?它曾经做过杀死敌人的武器,用它做过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它对人们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它!

1.简单介绍井冈山毛竹的生长过程。

2.出示课题:。

(1)理解课题,知道其意思:翠,绿的意思。

(2)向学生介绍作者:袁鹰。

(3)提问:为什么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二、检测预习,了解学情。

1.检查读音:

(1)教师出示生字:匪、嗥、硝、锁、粮、腥、稠、茨、殷。。

(2)教师重点强调:“嗥”“稠”“殷”的读音。

2.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检查。

(1)学生通读课文,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2)学生把自己认为不容易读通的句子再给大家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读准课文里的字音,把句子读通。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3、全文共分为几部分?

四、学生阅读课文,理清结构,找出线索。

要求思考:

1.读完课文之后,然后想想课文的写作顺序。

2.全文结构和顺序: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找出线索:竹之功绩。

3.写竹子时,作者都联想到些什么?

4.划出使用精彩的动词,思考其好处。

五、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写法等方面给课文提出问题。

六、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听写。

粮食封锁委员稠密派遣摇撼殷切。

2.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感悟,探究交流。

(1)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朗读,引导背诵。

2.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1)默读课文3到9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

(2)用“~~~~~”勾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用———画出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明修辞手法。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重点理解下列句子:。

a出示:“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借助手中资料理解。

b出示:“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的毛竹在革命年代里所起到的作用,体会作者对毛竹的赞美之情。

板书:当年——坚贞不屈默默奉献。

c出示:“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加点词语体会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点。

(4)引导学生体会:井冈山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不懈的无私的贡献及其精神对中国革命深远的影响。

三、总结。

师生互动,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井冈翠竹散文篇五

2、感知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3、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4、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

教学重点: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一、导入新课:你有动手制作玩具的经验吗?想一想,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乐趣?与同学们分享。

三、精讲点拨:(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快速朗读课文,然后填写表格。我要完成的阅读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我要关注的内容二次备课2、小组交流,补充完善。3、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明确:第一部分(1--2段),概述“我们”当时迷上了竹节人。第二部分(3--19段),主要描述制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体现“我们”对此的深深着迷,表现了孩子们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第三部分(20--29段),主要写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却也偷偷在玩竹节人的趣事。(二)感受理解说明性的语言1、一篇记叙文,为什么有这么多说明性的内容?详细介绍做竹节人的方法,怎么玩竹节人,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可能对竹节人的游戏不熟悉;另一方面,在说明的过程中蕴含了真切的情感。2、找出相关语句朗读。

四、课下作业:1、抄写字词2、赏析课文,做旁批。1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一、复习巩固,听写字词二、精讲点拨:(一)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生圈画、标注出认为文中写的好的词语、句子和精彩段落。1、推敲幽默的语言。

如第22段“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中的“赫赫伟绩”“鏖战犹酣”是大词小用,语言幽默,表现游戏时间之长,次数之多,突出这个游戏的优点、吸引力与乐趣,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2、感受理解语言的言外之意。(结合课后练习题三)3、教师引导难度较大的语言。

1、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安排记叙顺序的?

(提示:抓住关键词“有时”“还有”“其实”理解。这些内容是随着游戏的欢乐程度一步步写下来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突出竹节人这个童年游戏的有趣甚至引起了老师的青睐,抒发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这部分内容深化了主旨,使竹节人游戏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三、总结:

学生自我总结学完本课后的感受及收获。四、作业:1、积累优美语句2、写一篇回忆童年的小随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井冈翠竹散文篇六

设计理念:

本篇课文是一篇象征性的文章,里面包含着一定的革命情怀,作者在描写翠竹的外形后,重点叙述了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阶段建立功勋,献出一切的精神。文章借井冈翠竹来表现井冈人民对中国不懈的无私的贡献。教学本篇课文时,将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拟为重点,为了突破重点,教学时须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综合所查资料,共同探讨,从中领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8、9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歌颂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检查生字、新词、所收集的资料,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描写竹子的外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主要写井冈翠竹的外形特征,以及它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本课中用了一句话概括,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话),生浏览课文,回答句子,师板书。

二、品读课文,突破重点。

(师:请同学们找出反映竹子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献出一切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1、学生代表读井冈竹子的革命功绩所表现的地方,其他同学画一画。

用“--”勾画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

用“”勾画出作者描写竹子对革命建立功勋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标出其种类。(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师板出:生活皿器、战斗武器。

(师:同学们,战争时期红军用井冈竹子解决生活困难,打跑敌人,可你们却不知毛竹所做的扁担是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它也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就挑起了最重的担子,知道挑的是什么吗?请读第七自然段),生朗读回答。

2、朗读体验,体会井冈山人的精神。

a、革命战争年代。

(师: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仅靠毛委员和朱军长能挑得起来吗?还需靠哪些人的协助呢?)。

生:浏览课文后部分内容回答。

生1:井冈山人,因井冈山人同井冈毛竹一样坚贞不屈,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2:井冈山人,井冈山人有着如同井冈毛竹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低头的精神。

(师:是啊,井冈山人如同井冈毛竹,井冈毛竹就是他们最好的象征,今天的井冈毛竹依然在社会主义展现了它们的风采,井冈山人仍然延续着为了国家贡献一切的愿望,为国家提供能源,在今天的中国他们又有何作用呢?)生朗读课文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毛竹的作用部分找答案,讨论后交流。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生1:井冈山毛竹仍然可以提供给高楼大厦、城市、农村、工厂、矿山作建筑物。

生2:井冈山人仍然希望毛竹不远万里送去他们的爱心,传达他们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3、师小结。

三、回归整体,全班交流。

1、从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2、说说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

3、师小结: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和将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继续奉献,井冈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精神,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一切。

四、作业。

搜集颂竹的诗句背诵。

附板书:

生活皿器。

革命的竹子。

(无私赞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筑物献出一切。

和敬佩)。

井冈翠竹散文篇七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井冈山翠竹的秀美外形和刚强气节。记述了井冈山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做的巨大贡献。全文洋溢着作者对井冈山翠竹的赞美之情和敬佩之情。

在教学中我按照教案教学。仍然是从课题入手,让收集了资料的同学介绍有关井冈山的.资料。再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在理清课文脉络时,我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井冈山的翠竹不仅在战争年代做出了贡献,在现代化建设中也做出了许多贡献,请你们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是介绍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的贡献,哪些自然段介绍翠竹在现代社会中所作的贡献。一名学生在回答时,将第9自然段归纳为第二个内容,下面立即有同学提出异议。指出应该把第9自然段划分到第二部分合理些。我让他讲解原因。他说:这自然段前句还是讲竹子敌人恐吓,后面写竹子在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是过渡段,与第9自然段联系紧密些。大部分同学赞成他的划分。这样,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学生听得认真,学得明白,远远比我来纠错强得多,虽然花的时间要比我自己解决要长些,我认为值得。在学完这课时,我觉得理清课文脉络这一问题上还有更好的方法:如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我在此时就应该以此作为切入点提问:井冈山500里林海,为什么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学生自然会潜下心来,关注每自然段的内容,多给时间让学生默读、交流,学生对全文的感知会更清晰,自然而然地分清毛竹令人难忘的是它长得苍翠、它们为人们做出的巨大贡献,将第1——4自然段的内容也回答出来,将第12段的学习内容也能概括出来,避免学生紧紧围绕我塞给他的内容,纯粹得去划分段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围绕“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歌颂的只是翠竹吗?”这一问题,深入理解课文。抓住“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呢?”“谁不记得”指“谁”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记得翠竹呢?等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感知他们对翠竹的感情。并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种一片太阳花》和《梅花魂》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不仅仅是在赞赏翠竹,而是借物喻人,借竹子坚贞不屈、无私奉献、顽强的生命力来歌颂井冈山人的精神。并推荐大家课后找一些类似的文章来读,体会它的妙处,尝试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井冈翠竹散文篇八

人,有时真的不可思议,比如我,生在北方长在北方,却对南方的竹情有独钟。缘于喜欢,房间里一棵文竹精心呵护了二十多年,直到有一天寿尽命终时,我竟然伤心难过得好一段日子茶不思饭不香。办公室里一块竹画匾额伴随了我二十多年,学校几经搬迁,我都亲自摘下来挂上去,从不准他人占边。

人,有时真的会喜新厌旧,五年前那个骄阳似火的暑假,中层领导南下考察,漓江两岸绵延不断的凤尾竹,杨柳般纤细的仙姿袅袅娜娜地舞蹈着,绰约多姿,靓丽迷人,我的心被撩拨得神魂颠倒。遇龙河上乘筏漂流,娇柔嫩绿的凤尾竹倒映在镜子般的水面上,人就像在青翠欲滴的竹林中穿梭,于是,我又恋上了遇龙河漂逸浪漫的凤尾竹。漫走在张家界武陵源,挺拔苍劲、葱茏叠翠的竹林,让我读懂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从此,我又被武陵源的竹魂牵梦萦着。直到上个月走近井冈山,亲身体验了井冈翠竹的风采,没想到我居然会离情别恋,井冈翠竹又成了我最心仪的情人。

旅游专车驶进井冈山景区,漫山竹林叠翠,遍野竹影婆娑,成为窗外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这些一向与水泥钢筋打交道的城里人顿感无比清新和惬意。我无法按捺满心的激奋,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好美的凤尾竹!好美的井冈山!”马导冲我笑笑道:“这不是凤尾竹,是毛竹。如果把凤尾竹比作一位纤柔婀娜的南国少女,那么井冈毛竹就是一个豪爽粗犷的北国帅男了。”毛竹也好,凤尾竹也罢,我并不在意,在意的是眼前这闪动生命光华的茫茫竹海。眺望远处,葱葱郁郁、叠叠重重;凝神近视,刚劲笔直、高耸云端。马导看我们甚是惊讶好奇,用自豪而亢奋的语气说:“井冈山毛竹生命力的顽强让人惊叹,无论是陡峭的悬崖还是贫瘠的岩缝;无论是风沙暴雨还是冰霜寒流,它都会仰天长笑,傲然挝立,即使粉身碎骨,不过数月,也会生生不息,直冲九宵。这正是井冈山儿女的精神写照,因此井冈山人民以竹为荣,以竹为镜,从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到社会主义建设乃至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中,书写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优美乐章。这次行程我们就特意安排了竹制品欣赏,大家会一饱眼福的。然而,绿色井冈,红色历史,毛竹自然也有她红红的竹史了。”旅游的质量,就在导游的一张嘴,这不,质本翠色涌动的竹潮,瞬间却幻化成红色的海洋了。

马导没想到翠竹红史会击点出远方客人如此高亢热烈的兴致,她再也沉默不下去了,激动欣喜地说:“在我们江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井冈山是英雄的山,井冈山的竹是英雄的竹’。英雄井冈,谁都心服口服,可英雄翠竹,也许在心中还是个谜。震惊中外的黄洋界保卫战,井冈毛竹功不可没。井冈山人民在黄洋界阵地和周围的大山上,设下三十里长的竹钉阵,一棵棵毛竹被削得尖如利刃,排成密密麻麻的阵列,铺上茅草,敌人防不胜防。竹钉的功力不只在锋利,而且还有毒性。竹钉成型后,先在大锅里爆炒,随后放在尿桶里浸泡,最后在太阳下暴晒。这样炮制后的竹子坚硬聚毒。敌人踩上去伤口随即化肿流脓,寸步难行。竹篱笆也是极有效的防御工事,军民们就地取材,将竹子按五尺一节破开,竹片两端削尖,一端插在壕沟的边缘,编织成篱笆,并用木桩牢牢固定,致使进攻的敌人难以逾越。”

井冈翠竹,果然身世不凡。我再次将目光投向窗外,满山翠竹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军民在欢呼雀跃。此时此刻,北宋大诗人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名句又回旋于耳畔。我不敢想象井冈无竹会是怎样的苍白?也不敢想象无竹的井冈是怎样的落寞?我只知道井冈不言千载诗,翠竹无墨万古画。

井冈翠竹散文篇九

为了更好地学习先辈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暑假期间我踏上了赴革命老区井冈山参观学习的旅程。

瞻仰了烈士纪念碑和军事博物馆后,我的心情既沉重又振奋,沉重的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驱们为了革命的胜利而过早地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振奋的是看到当年红军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依然奋勇作战,革命信念强盛,这充分说明我们党的方针、路线与政策是正确的,只要沿着党的指引去做就一定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通过这次的学习教育,我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听从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发扬、继承党的革命理念,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强盛。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虽然已不能和革命先驱们一道并肩作战,抛洒热血,但面对国际上的霸权国家,我们更要增强国防意识,坚定对党的革命信念,并把这种精神转化到学习中,通过我们的努力学习用所学到的知识建设我们的国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多作贡献,增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期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不再受列强欺侮,永远不发生战争,并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井冈翠竹散文篇十

文章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灵活多样。如何在课堂上把握好“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并重的教学目标”是我本课的设计重点。因此在学习每一个部分的时候,不仅仅让孩子们感悟文本的内容,体验文章饱含的情感,还要让孩子们知道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如: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作者不仅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还注重了观察、表达的方法,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明白要想把文章写得生动,就要学会运用这些方法。第五段中反问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八自然段中总分关系的构段方式(概括具体式),拟人、顶针、引用、回环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我这节课中关注的。

正因为本课关注的表达方法过多,所以虽然我的程序走得是很清晰的,但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罗主任还是一下子看出了问题:表达方法的学习程序还要更清晰些,这样能给孩子们清晰的印象,而不是现在这样为了学习表达而学习。一语惊醒梦中人,是的,为什么我总是觉得理不清头绪,修辞、表达过多过杂,别说孩子们,就是老师们也不一定都能说得清楚,我为什么要贪多求全呢,可以抓几个重要的、学生们在本课中最需要的点进行教学设计。除了以上这点外,关于“挑粮食,挑革命”这个点的学习,还是没有“挑”明白,其实这一点也在我的意料中。由于本文描述的事情年代久远,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太不相符,孩子们难有很深的理解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我在设计的时候没有把目标定得太高,只要能把文章中的几句话读懂,能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从井冈山出发(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经过了漫长的革命历程,最后革命取得胜利。能够理解到这一点,我的目标就达到了,再加上我的一段图片及补白,简单地直观地再现了中国近代革命史的过程。我相信孩子们应该是能理解的。但是罗主任站在更高的高度,给予了我们不同的解读,希望我们能让孩子更深入地去了解历史。

当然,本节课中的可取之处也得到了罗主任的肯定:

1、教者视野开阔,开课有文化。

2、由题入手,学生介绍井冈山,很有必要,还可更强化些。

3、能始终抓住中心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来组织教学,可以说是“一咏三叹”。

4、非常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如:排比、比喻、拟人、反问、引用、顶针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从远到近(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和表达方法,还有总分的构段方式的学习都非常充分。

5、流程清晰,师生情感都非常投入,师生学得很感人。

6、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以学生的听、说、读、写为主,教师只是引导者,起到点拨的作用等。

今天罗主任还对我们学校“体验教育”特色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体验”一词的内涵。针对小语高段字词的教学,罗主任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高段字词的教学,在学生带着问题整体读文后突然穿进去学习,打破了教学的整体感,建议生字词的教学可以随文学;也要有选择性的学习,不要将课后生字词全部呈现,只学习生僻的字,容易出错的字;还可将与教学环节紧密相连的字词拿出来学,学完关键的字词后直奔重点;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总之,今天的市级视导活动对我校教学工作进行了“诊断”,帮助老师们找到很多的问题,今后我们将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克服不足,不断锤炼自己,提升教学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