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一元一次方程总结(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5:11:48 页码:9
最新一元一次方程总结(实用14篇)
2023-11-23 15:11:48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在总结中,要注意客观公正,不带个人情感色彩。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总结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回顾和概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帮助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

一元一次方程总结篇一

1、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2、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信息社会,人们沟通交流方式多样化,移动电话已很普及,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理实意义。

出示教科书80页的例2;观察下列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表:

全球通神州行。

月租费50元/月0。

本地通话费0.40元/分0.60元/分。

1、你能从中表中获得哪些信息,试用自己的话说说。

2、猜一猜,使用哪一种计费方式合算?

3、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0分和300分,按两种计费方式各需交费多少元?

4、对于某个本地通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的情况吗?本例是一道与生活相关的移动电话收费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现实意义。

理解问题是本身是列方程的基础,本例是通过表格形式给出已知数据的,通过设计问题1、2、3让学生展开讨论,帮助理解,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解决问题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整理归纳。

解:1、用全球通每月收月租费50元,此外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40元/分加收通话费;用神州行不收月租费,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60元/分收通话费。

2、不一定,具体由当月累计通话时间决定。

3、全球通神州行。

200分130元120元。

300分170元180元。

0.6t=50+0.4t。

移项得0.6t-0.4t=50。

合并,得0.2t=50。

系数化为1,得t=250。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数据,简单明了,易于比较。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讨论解是否合理。

知识梳理小组讨论,试用框图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整理。

实际问题题。

列方程。

实际问题的答案。

数学问题的解。

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用框图反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概括整理,帮助理解,培养模型化的思想和应用数学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82页习题2.2第2题。

2、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十位数字的3倍,如果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那么得到的新数比原数大54,求原来的两位数。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本章内容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本节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移动电话收费,旅游费用等问题展开探究,使学生在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答案的合性的活动,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前面几节学习中,已经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进行多次渗透,逐步细化,本节要求学生用框图概括,使学生对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较理性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一元一次方程总结篇二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2、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诱导。

如果设大象的体重为xt,蓝鲸的体重应如何表示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思考并回答:25x-1=124,)我们把这个式子给它起个名字,叫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那——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114页-115页练习前的内容,对照课本找出自学提纲里问题的答案。

要求:先完成得请你帮帮没有完成的同学,不会做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自学提纲。老师可以先进行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附:自学提纲:

1、什么是方程?请举出1—2个例子。未知数通常用什么表示?

3、在课本“例1”中,你知道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4、什么是方程的解?x=1和x=-1中哪一个是方程x+3=2的解?为什么?

三、展示归纳。

1、请有问题的同学逐个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生说师写;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3、教师根据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四、变式练习。

1、2题口答,要求说理由;其它各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后,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再让学生汇报结果,并请同学评价、完善,然后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附:变式练习。

2、请你说出一元一次方程2x=4的解是———,解是x=-2的一元一次方程:。

3、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y本,找回4.4元,列方程是。

4、设某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不必求解:

(1)某数比它的2倍小3;

(2)某数与5的差比它的2倍少11;

(3)把某数增加它的10%后恰为80.

6、若x=1是方程kx-1=0的解,则k=.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六、布置作业。

课本83页习题3.1第1题。

一元一次方程总结篇三

教学目标:

2、知道“元”和“次”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解方程的教学,了解化归的数学思想.。

德育目标:

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的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和责任感;

3、在学习和探索知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

2、最简方程的解法;

难点:正确地解最简方程。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识的复习:

1.什么叫等式?等式具有哪些性质?

2.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二、新知识的教学: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

想一想:

(2)怎样求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的解?

三、巩固练习。

1、通过练习,请你总结一下,解方程(是未知数)把系数化为1时,怎样运用等式的性质2,使计算比较简单。

2、检测:

3、课堂小结:

四、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2、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

3、解最简方程的主要思路和解题的关键步骤及依据。

五、课堂作业。

一元一次方程总结篇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解方程的教学,了解化归的数学思想.

德育目标:

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的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和责任感;

3、在学习和探索知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2、最简方程的解法;

正确地解最简方程。

引导发现法。

1.什么叫等式?等式具有哪些性质?

2.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

想一想:

(2)怎样求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的解?

1、通过练习,请你总结一下,解方程(是未知数)把系数化为1时,怎样运用等式的性质2,使计算比较简单。

2、检测:

3、课堂小结:

2、最简方程(其中是未知数);

3、解最简方程的主要思路和解题的关键步骤及依据。

一元一次方程总结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挑战自我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题意,分析各类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熟练的列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弄清题意,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于学生来说解方程已不是问题了,本节课是以上一节课为基础,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学生读懂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用一元一次方程会解决就行了。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问题设计师生活动备注情境创设。

讨论交流:按怎样的解题步骤解方程才最简便?由此你能得到怎样的启发。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动手解方程。

自主探究。

问题一:

一项工作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

问题二:

问题三:

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两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

一元一次方程总结篇六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丰富的情境,活跃的讨论,将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抽象出相等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启发学生逐层深入,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加强知识的综合运用,尊重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第四节。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是初中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同时也是今后学习列其它方程或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习时就已接触过有关实际问题中的盈亏问题和省钱问题,掌握了盈亏问题和省钱问题的基本关系,并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同时,在本章前阶段的学习中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建模的思想,但由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于抽象数学模型可能感到困难,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倾向,挖掘积极因素,力求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掌握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程解法,能找出实际问题中已知数、未知数和全部的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加以解决。

过程与方法目标。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通过问题的`对比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应用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1.体验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实际问题的生活情节,将数量关系抽象概括成为方程模型。

教学关键: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提问、交流、合作、探索,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问题,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下发现和理解数学问题。

问题1:销售中的盈亏:

分析:两件衣服共卖了120(=60x2)元,是盈是亏要看这家商店买进这两件衣服时花了多少钱,如果进价大于售价就亏损,反之就盈利。

小组讨论:

问题2:用那种灯省钱。

分析:问题中有基本的等量关系。

费用=灯的售价+电费。

一元一次方程总结篇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5号考生,我今天的试讲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

同学们好,上课!好,同学们请坐!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我们班和隔壁班呢,计划这周末一起去敬老院看望那里的爷爷奶奶们,所以昨天两个班的生活委员一起去超市买了一些营养品,他们一共花了80元,老师还知道隔壁班是我们班花的钱数的2倍少10元。那我们现在要算一下我们两个班分别花了多少钱呢?同学们知道怎么进行计算么。我看同学们都是迷茫的眼神,那没关系,我们呢,学完这节课我相信大家一定会算的。

现在我们呢,仍然按照以往的前后4个人为一个小组,班级依次一共分成10组,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一下刚刚的问题我们可不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解答。嗯!好!时间到!我看同学们刚才讨论的都很激烈,那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好!第六组的组员都举手啦!我们以后呢,也要学习他们这种踊跃发言的精神!嗯!请坐!他们呢,想到了我们小学的综合应用题。用(80+10)÷3=30。嗯,看来第六组的同学们呢,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哦,我看第四组的同学也举起了手!那你们来说!哦!请坐!第四组的同学呢!想到了我们之前学过的用数字表示数。他们呢,设我们班所花的钱数为a,则我们隔壁班呢,花的钱数就是2a-10,然后得出恒等式:a+2a-10=80,最后呢,得出我们班花了30元,隔壁班花了50元。第四组同学的想法呢,和我们今天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一样,只不过我们要进行规范一下。那哪个小组能来说一下需要规范哪些地方么?嗯,第10组先来说。嗯!好!请坐!第10组看来是上课之前进行了预习,告诉我们应该把a换成未知数x。没错,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呢,为了大家能够统一思路,形成了一种习惯:首先在设未知数时,要首先设x。那哪个组还有其他不同意见么?嗯!好!第一组观察的很仔细!我们呢,在解答综合问题时,有单位的一定要把单位标注清楚。也就是我们班所花的钱数为x元,隔壁班为(2x-10)元。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嗯。我看大家都摇头。那我们把第六组和第一组的答案归结到一起,就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那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1.把未知数设成x。2.有单位的一定要记得标注单位。现在我们已经对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了一定的了解,那现在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大屏幕中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几道题,我们来进行求解。看一看哪位同学最先完成。嗯,我看大家都抬起了头,那大家都做完了是吧?好!哪位同学能来分享一下你这几道题呢题的答案呢?最后排的举手最高的这位男同学你来说。嗯!好,请坐!有同学答案和他有不一样的地方么。好!靠墙的这位女同学,你来说。嗯,她说第三道题他们的结果不一样。嗯,大家也都表示不一样。那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道题。这道题呢是啊8x-10=7x+6。那这道题呢,我们在做的时候要进行移项,在移项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变号的问题。首先,将x统一移到等号的左边,将数字统一移到等号的右边。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7x移到等号的左边时前面要加一个负号。-10移到等号的右边时要变成加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等式关系不变。

那我们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一点的了解,现在我们来一起来解决一下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下周我们是植树节,我们班级一共种100颗树,柳树比杨树多20棵,问一下我们柳树和杨树分别要栽多少棵?现在同桌之间来进行讨论并得出最终答案。给大家3分钟时间。好!我看同学们都已经抬起了头。哪组同桌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组得出的结果是多少呢?好,靠墙的这组举手最快的同桌们来说一下。嗯好,请坐,他们得出的最终结果是柳树为60棵,杨树为40棵。那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同学们说和他的答案是一样的。好,那我看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透彻。

那现在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板书呢?好。中间的这位穿黑色衣服的男生。我来进行提问,然后你来回答。我们以后再设未知数的时候?对,要将未知数设成x。然后对于单位呢?对!我们一定要进行特别的注意,在做综合题的时候,有单位一定要写上去。最后呢,我们特别强调的一件事情是?对很好,我们要特别注意移项中变号的问题。现在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好,那在本节课的最后呢,我要给大家留一个小任务,大家课下一定要用心去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进行解决。课下将发现的问题并解决好,整理到本上,然后下节课我们来进行一起分享。好,本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试讲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一元一次方程总结篇八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一元一次方程总结篇九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二、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两条性质.

2.解方程:4(x-)=2.

解法1: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4,得:

x-=。

两边都加,得x=.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括号,得:

4x-=2。

两边同加,得4x=。

两边同除以4,得x=.

(二)、新授。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2x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22x(即4x)台.

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x+2x+4x=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x表示2x,4x表示4x,x表示1x.

根据分配律,x+2x+4x=(1+2+4)x=7x.

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的系数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例:某班学生共60分,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何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

分析: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10份,甲组人数占2份,乙组人数占3份,丙组人数占5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x人.

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甲组人数+乙组人数+丙组人数=60.

解:设每一份为x人,则甲组人数为2x人,乙组人数为3x人,丙组为5x人,列方程:

2x+3x+5x=60。

合并,得10x=60。

系数化为1,得x=6。

所以2x=12,3x=18,5x=30。

答:甲组12人,乙组18人,丙组30人.

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60.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9页练习.

(1)x=3.

(2)可以先合并,也可以先把方程两边同乘以2.

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1:合并,得(+)x=7。

即2x=7。

系数化为1,得x=。

解法2:两边同乘以2,得x+3x=14。

合并,得4x=14。

系数化为1,得x=。

(3)合并,得-2.5x=10。

系数化为1,得x=-4。

2.补充练习.

(2)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设未知数,列方程,不求解)。

解:(1)设每份为x个,则黑色皮块有3x个,白色皮块有5x个.

列方程3x+2x=32。

合并,得8x=32。

系数化为1,得x=4。

黑色皮块为43=12(个),白色皮块有54=20(个).

(2)设全书共有x页,那么第一天读了(x+2)页,第二天读了(x-1)页.

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第一天读的`量+第二天读的量+还剩23页=全书页数.

列方程:x+2+x-1+23=x.

四、课堂小结。

初学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x或-x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0.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93页习题3.2第1、3(1)、(2)、4、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合并同类项习题课(第2课时)。

1.(1)3x+3-2x=7;(2)x+x=3;。

(3)5x-2-7x=8;(4)y-3-5y=;。

(5)-=5;(6)0.6x-x-3=0.

二、解答题.

3.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a、b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开出,a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b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4.甲、乙二人从a地去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乙骑车每小时比甲多走8千米,甲出发半小时后乙出发,恰好二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答案:。

二、2.705人,设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为x人,列方程320=x-150.

3.(1)4小时,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列方程60x+48x=460.

(2)3小时,设b车开出后x小时两车相遇,列方程60+60x+48x=460.

4.3千米,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x千米,-=.

5.1分钟,设经过x分钟两人首次相遇,列方程550x-250x=400.

一元一次方程总结篇十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先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先有50000千克面粉.。

(还有,原先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先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状况,教师总结如下: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到达3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资料?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状况,教师总结如下: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一元一次方程总结篇十一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审题:分析题中已知和未知,明确题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列方程应满足三个条件:方程各项是同类量,单位一致,左右两边是等量;

5.解方程:解所列出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6.写出答案:检查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进行取舍,并注意单位。

简记为六个字:审、找、设、列、解、答。

1.注意语言与解析式的.互化:

2.注意从语言叙述中写出相等关系:

如,x比y大3,则x-y=3或x=y+3或x-3=y。

3.注意单位换算:

如,“小时”、“分钟”的换算;s、v、t单位的一致等。

一元一次方程总结篇十二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设计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主要是小学解应用题和中学解应用题的衔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学会用方程的思维解决问题。

2、借助找关键句或关键词、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用方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析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

分别算出下列绳子的总长度。

【设计意图:为下面的例题做好铺垫】。

二、新课引入:

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丢番图,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

或者根据丢番图的年龄能被6,12,2,7整除,可知这个年龄是6,12,2,7的倍数,所以他的年龄为84,168??但是根据迄今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可的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是法国的让—卡尔门特,他在8月4日去世时享年122岁。所以丢番图的年龄为84岁。

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清题意;

(2)“设”:设未知数并把有关的量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

(5)“答”:检验作答。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现在儿子的年龄是8岁,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请问多少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解:设x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儿子爸爸。

现在的年龄88×4。

x年后的年龄8+x8×4+x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答。

3、我的地盘,我做主!

编题目:根据方程x+(x+8)=40,编一道应用题。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体验到方程有时候给我们解应用题带来很大的方便。

【设计理念:经典问题如何用方程解决】。

一元一次方程总结篇十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第一课时内容。本次讲课从四大方面讲解:

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是初中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前面几节我们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及合并同类项》,这节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延伸及应用。通过这节我们对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更新的步骤。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认识,另一方面为接下来讲解去分母做了铺垫。所以说这节课内容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的认识结构心理特征,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形成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规范步骤,理解去括号的法则,并通过对比加深对带系数的去括号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解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整洁的内涵,发展有条理地清晰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一般素质。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实际问题的找等量关系掌握不一定很深刻,尤其是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寻找不容易,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在知识的结合上不是很顺手,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认真总结公式和简介的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总结口诀,增加其学习的趣味性,然后加强其对问题总结简洁的习惯。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六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出示目标。

(二)自学导航。

(三)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达标测试。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引入,出示目标。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知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自学导航。

对于实际问题,同学们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所以并不陌生。另外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并且总结了一些口诀。

3、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口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题中,我们采取固定做题框架但是不细说具体步骤,以此达到自由发挥的效果。

4、达标测试。

及时练习巩固,小组合作交流,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练习公式。再加上口诀的辅助,达到讲练结合的教学宗旨,深化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练习的目的就是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

5、小结。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总结归纳的个性品质目标。

6、布置作业。

一元一次方程总结篇十四

2.掌握等式的性质,理解掌握移项法则。

3.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昂成(数字系数),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5.初步学会用方程的思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重点:解方程、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时间复备标注。

二、典例回顾。

(1).x=5(2).x2+3x=2(3).2x+3y=5。

判断下列x值是否为方程3x-5=6x+4的解.

(1).x=3(2)x=3。

4.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解:设先安排x人工作4小时。根据两段工作量之和应是总工作量,由此,列方程:

去分母,得4x+8(x+2)=40。

去括号,得4x+8x+16=40。

移项及合并,得12x=24。

系数化为1,得x=2。

答:应先安排2名工人工作4小时.

注意: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

本题的关键是要人均效率与人数和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基础训练:课本第113页第1.2.3题.

四、综合训练:课本113页至114页4.5.6.7.8。

五、达标训练:3.7。

五、课堂小结:收获了哪些?还有哪些需要再学习?

学生作业。

课件出示问题明确知识要点。

学生练习基础上,教师点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