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三年级名人日记范文(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9:43:49 页码:10
最新三年级名人日记范文(实用11篇)
2023-11-23 19:43:49    小编:ZTFB

天文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和物理学、数学、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得体、规范,不要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感谢小编为我们提供的总结范文,让我们在写总结时有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三年级名人日记篇一

8月5号,我们去石台玩了怪潭漂流。

我们乘着姑爸的轿车,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工服人员提示大家这个怪潭有三个难关,请大家注意。我们都上了船,我是和表哥还有小陈叔叔一条船的。

漂流开始了,我们三个都划起桨,船慢慢的动了起来,很快我们就来到了第一难关,是个大滑梯了,那时我胆战惊心。说时迟那时快,扑通一声,船滑了下去,船溅满了水,我们只好下船把水倒掉。接着就看旁边的风景,在不知不觉中,第二个难关来了。

那是一个急流区,旁边都是礁石,我们的船转来转去,我都有点晕。我们好不容易出了急流区,可是我们都疲惫不堪了。

糟糕第三个难关又来了,虽然也是滑梯,但比第一个更高,那时,我十分紧张,轰地一声滑了下去,船里又有水了,我们的衣服全湿了,很快我们就抵达终点了。

啊!这次怪潭漂流非常地刺激好玩,让我体验了漂流的有趣,终生难忘。

三年级名人日记篇二

今天天气很闷热。天空不再是湛蓝湛蓝的,变成了雾灰色,只要一抬头,就会很沉闷。原来,天空的样子好像是生气了。

中午我感到全身都热,很烦躁,好像要下雨的样子。结果真的不出我所料真的下雨了。好像是老天爷当时很生气,结果气哭了。

下午放学回家,就觉得家里阴沉沉的便打开灯,谁知打开灯后还是那样。我的心情也变得烦躁起来。

老天爷真像一个魔术师呀。

有一次我偶然在书上看到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非常有钱的富翁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的朋友家,让他体会穷人的生活。

几天后,孩子回来了。富翁问孩子:“你知道什么是贫穷了吗?”

孩子说:“嗯,很清楚了。”

“那你知道了什么?”

“我们家笼子里只有一只小鸟,而那些人却有很多的狗,羊,牛。”

“我们家虽然有游泳池,但是他们却有长得看不见头的.河流。”

“我们家院子晚上会有明亮的路灯,而那里的人却有满天的繁星。”

“我们有仆人的服侍,他们却是在为别人服务。”

“我们有保护我们的墙壁,但那些人却有保护他们的朋友。”

“我们吃的食物要买,而那些人却是自己种植。”

富翁被说得哑口无言。接着,孩子说:

“爸爸,谢谢你,谢谢你让我知道我们家是多么贫穷。”

看完这个故事,我心里深有感悟。其实贫穷的人不一定可怜,他们会是快乐的,自由的,没有烦恼的。而那些表面上很风光的大人物,自己的心里或许很孤独,很寂寞。我们面对穷人,多半是同情,而没有想过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像现在的小学生们,作业一大堆,压力很大,补习班也是压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想要的不是这些,而是快乐。

三年级名人日记篇三

不能与人一起生活,不能说话。全神贯注于自己,想着自己。冷漠、愚蠢、恐惧。我没有什么要对任何人说的——从不。

在他有生之年,弗兰兹·卡夫卡是很少有人认识的。他一生出版了一些短篇小说和小说,直到1924年去世后才在文坛得到认可。他出生在布拉格,但从小就开始讲德语,这种语言在他的小说和日记中使用。卡夫卡的一生充满了疏离和疾病。他生长在一个对彼此都没有多少爱心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个恃强凌弱,专横的人。

上面的这句话是卡夫卡31岁的时候写的,代表了他的社会观点。他经常独处,痛恨自己,认为自己永远也找不到真爱,也不能拥有一个家庭。此外,他的社交焦虑和抑郁,他患有偏头痛、失眠、便秘、疖子和肺结核,这些最终会导致他死亡。这些挫折使他埋头写作。他在死前积累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他的缺乏自信使他要求他的朋友烧掉他所有的文件。他的朋友显然背叛了他的要求,把他所有的作品都送给了出版商。虽然这对热爱文学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卡夫卡不能亲眼目睹他的作品所获得的赞美之词是个悲剧。

三年级名人日记篇四

我们今天十一点见面。斯大林、丘吉尔和美国总统就是这样。但在此之前,我与蒙巴顿勋爵和马歇尔将军举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晤。我们发现了世界历史上最可怕的炸弹。这可能是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在诺亚和他的神话方舟之后,所预言的火的毁灭。不管怎样,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引起原子分裂的方法。说得婉转些,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进行的一项实验是令人吃惊的。13磅炸药造成了一个600英尺深,1200英尺直径的陨石坑,炸翻了半英里外的一座钢塔,把人撞倒在1000码外。

就在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投下的12天前,奥巴马详细介绍了他对如何使用原子弹的讨论。这段文字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杜鲁门希望看到炸弹只用于军事人员——而不是平民。广岛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的海军港口和庞大的军事总部。第二个目标原本应该是日本的旧都京都,但杜鲁门认为,在东京或京都投下原子弹,都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事实上,战后有消息透露,京都没有遭受原子弹袭击,因为战争部长史汀生将军在京都度蜜月,特别喜欢这座城市。长崎在广岛被选中并轰炸了三天。

正如我们所知,绝大多数伤亡者是平民,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在第二次原子弹爆炸后的几天里,杜鲁门深感内疚。当时的商务部长亨利·华莱士写道,杜鲁门下令停止任何轰炸日本的计划,他说:“他不喜欢杀人的想法,就像他说的那样,‘所有那些孩子’。”

三年级名人日记篇五

胡适写日记之勤令人钦佩。早期的留学日记多是流水账,只有两三句,但由于其连续性,读者读之并不觉得枯燥。海外留学、读书、忧国思乡成为胡适日记的三大主题,现在读之依然能够感受到作者情之真,意之切。

在日记里可以看出,一些后来胡适持之以恒的观念早在留学期间已经形成。例如,他很早就对某种国家主义的观点有强烈的抵触。当看到绮色佳的一家报纸以所谓“但论国家,不问是非”口号相号召时,胡适在该报上表达了对于国内与国际双重标准的不同的观点:“我以为此谬见‘是耶,非耶,终为吾国耳’之所有为然,是因为有两个道德标准。人人都不反对万事皆有一个对错及正义与否的标准,至少文明国应如此。假如吾国违宪向吾征税,或非法将吾之产业充公,或未经审判将吾入狱,吾势必力争,不管其是否以‘吾国’法律之名义行此事。

然而涉及国际间事,吾即放弃那个对错和正义与否之标准,且自得地宣称‘是耶,非耶,终吾国耳’,以此观之,余以为吾人奉行道德的双重标准,其一用于国人,另一用之于他国,或‘化外之民’,余此说不亦对乎?余以为吾人不管国内国外只应奉行一个是非标准,否则无法争论此事。”(卷四,195月15日)。

正如胡适在《重印自序》中所说:“这书出版的时候,中国沿海沿江的大都会都已沦陷了,在沦陷的地域里我的书都成了绝对禁卖的书。珍珠港事件之后,内地的交通完全断绝了,这部日记更无法流通了。”因此,《藏晖室札记》国内流传甚少。到1947年11月,上海商务用亚东原纸型出版,更名为《胡适留学日记》,但因正值解放战争期间,此书的发行渠道也不甚通畅,所以流传也不多。胡适的这部日记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几乎成为孤本。1980年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上海书店、1994年海南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湖南岳麓书社分别再版《胡适留学日记》,使之又在读者中流传。

三年级名人日记篇六

告诉我母亲她应该和家人一起住在南方,而不是整天在制鞋厂干活。在俄罗斯,他们为国家卖命,在这里,他们为费用而卖力。人们日复一日地赶着去做无意义的工作,你可以看到他们在黎明时分在地铁里咳嗽。他们把自己的灵魂浪费在诸如“租金”、“体面的衣服”、“煤气和电力”、“保险”上,就像刚从地里走出来的农民一样,他们因为能在商店里买到小玩意儿而感到非常的不舒服。

我的生活将是一个农场,我将种植我的食物。我赢了。我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树下,等着我的庄稼长出来,喝自己酿的酒,写小说来陶冶我的灵魂,和我的孩子们玩耍,用拇指按我的鼻子咳嗽的可怜虫。下一件事你知道,他们都将去一些消灭战争,他们的领导人将开始保持表面。

在他的第一部小说《城市与城市》出版前两年,凯鲁亚克在他的个人日记中写道他对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蔑视。凯鲁亚克26岁,和他的父母住在纽约一家药店的楼上。他在日记中提到了他的母亲,这并不奇怪,凯鲁亚克对她的一生都是无所顾忌的。凯鲁亚克已经和金斯伯格、尼尔·卡萨迪、威廉·s·巴勒斯以及其他几个一起成为“世界”运动先驱的人成为了朋友“垮掉的一代。”他们形成了一种反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风靡美国。在凯鲁亚克的日记中,可以看到许多垮掉的一代对美国文化的批评,特别是支配战后美国的猖獗的消费主义。

凯鲁亚克住在农场,自己种植食物,喝葡萄酒的梦想又如何呢?嗯,他从来没有拥有过农场,也没有在农场生活过,但是他晚年喝了很多酒,这个习惯最终会在他47岁去世之前给他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三年级名人日记篇七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春游。

我们四年级学生是去奉化的黄贤森林公园。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很快就到了那儿。

在那儿,我们去了有趣的百鸟园,看了壮观的瀑布,还进行 了快乐的野餐。可最有趣的还是爬山和爬小长城。

野餐过后,我们一起走出草坪,向小长城走去。到那边需要经过一段不远的山坡。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下子就掉队了。这也难怪,这条路长约四千米,而我放学回家的路程才一千八百米左右。这好比马拉松,可我们还有沉重的旅行包,加上我们小胳膊小腿的,进度极慢。大队伍离我和其他掉队的人越来越远。我快撑不住了,便坐在了路面上。

休息了一会儿,我继续出发了。慢慢地,我们快到山顶了。我凭借着最后的力气,一鼓作气地跑到了山顶。

我们在山顶休息了一会儿,便开始登长城了。长城非常高,上面有瞭望口和射口。有些人拿着水枪,在射口上乱射。我们有说有笑,非常开心。长城里有城台,我们在那儿走来走去,跑上跑下,开心极了。

时间到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可在这儿的记忆却永远不会忘记。

三年级名人日记篇八

从21号开始,我们就有连续不断的大风,从w.s.w.和s.w.,二十号我们有燃料每人泡两杯茶,两天不吃东西。我们每天都在准备出发前往11英里外的兵站,但在帐篷的门外,仍然是一个旋转的漂流场景。我认为我们现在不能指望有任何更好的东西。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当然是越来越虚弱,结局也不会遥远。

1911月,罗伯特·斯科特上尉是一位英国探险家和南极探险队的队长。如果斯科特和他的四个同伴成功了,他们将是第一个到达与世隔绝的坐标的人。

191月17日,在考察开始两个月后,考察队来到离极点不到几英里的地方,他们发现了挪威队几乎一个月前到达极点的令人心碎的证据。这支队伍现在面临着返回文明的漫长而艰难的旅程,因为他们知道,将是罗尔德·阿蒙森领导的挪威人,他将因为完成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探险之一而载入史册。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史考特和他的团队将因为在归途中发生的悲剧而被历史所铭记。

整个旅途中的天气比预期的要糟,而且没有足够的支持来安排狗来帮助拉雪橇。在2月17日,球队遭受了第一次失败,埃德加埃文斯显示了疲惫和严重的冻伤迹象。一个月后的3月16日,劳伦斯·奥茨向大家宣布,他不能再忍受这样令人痛苦的冻伤了。奥茨没有让他的战友见证他的死亡,而是走出帐篷走进了暴风雪中,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他。几天后,剩下的三个人因可怕的暴风雪和大风而无法向附近的补给站进发。从3月19日到29日卡在他们的帐篷里,斯科特、威尔逊和鲍尔斯慢慢地耗尽了补给,变得越来越冻伤和精疲力竭。上面的内容很可能是在斯科特死的那一天写的。八个月后,一个恢复小组发现了这三个人的尸体,他们挤在冻僵的睡袋里。

三年级名人日记篇九

我家养了两条鱼,一条金鱼,一条恐龙鱼。我负责养恐龙鱼,因为我更喜欢它。

今天,我放学后就去鱼店给它买了一包红虫,因为我已经很久没给它喂食了。红虫一放到水里就马上散开了,等到红虫掉到它身边,它就一口咬住,把它吃掉。它从不主动觅食,总是守株待兔。它饭量不大,一次只吃10条左右,但是长得很快。刚买来时它才13厘米长,1.5厘米宽,现在都15厘米长,2厘米宽了!

11月1日,星期六,晴。

今天早上我又跑去观察,发现昨天散开的红虫全都合成了一个球。这个球游到恐龙鱼的嘴边,恐龙鱼就把它吃掉了。吃完以后,它就悠闲地在水里游来游去。

11月2日,星期日,晴。

今天中午我来到渔缸前一看,发现昨天被恐龙鱼吃剩的鱼虫变成了一个饼,浮游在水草旁边。一旁的恐龙则静静地躺在鱼缸中,呼吸都变得很缓慢,它应该是吃饱了。

11月3日,星期一,晴。

今天放学后,我又来到鱼缸边,发现昨天的红虫全都和水草混到一起了,鱼缸里的青苔比昨天多了一些,金色的恐龙鱼显得更加漂亮了。红红的眼睛象红宝石一样闪闪发光,8个船帆似的背鳍高高地挺起,威风凛凛,这我想到了古代的恐龙。

11月4日,星期二,晴。

傍晚,我准备给鱼缸换水。

我先请妈妈帮忙把鱼缸搬到水龙头下面,再打开水龙头,让鱼缸里的水不断涌出。这时候,只见恐龙鱼拼命游到,好像很怕水流。青苔冲干净后,我们把鱼缸的水倒掉,恐龙鱼也跟着游了出来。我想把它抓回鱼缸,可是它的身体太滑了,怎么抓也抓不住。后来,我只好请外公帮我把它抓回鱼缸。

换上晾好的水后,恐龙鱼开心地游来游去。它那子弹形的钝头,流线形的身体像潜水艇般在水中滑行。

三年级名人日记篇十

昨天,老师宣布我们去腾蛟春游,大家都兴奋极了。放学后我赶紧回家去买零食,准备好明天出发。

清晨我早早的起床,来到学校看见去腾蛟的车子停在操场上,我和几个同学迫不及待要上车,被我妈妈叫了下来,后来到了8点钟陈老师来了才出发。到了那里我们来到一片草地,上面有几颗大棋子和许多雕像,当我看见名为好朋友的这个雕像,忽然我想起了一句诗“牧童骑黄牛”。

一阵休息过后,老师带我们前去第二个目的地,原来是个公园。我本以为没什么了不起,结果比我想象中的还繁华!这里有草地、水池、亭子……真好玩啊!

今天是我上学第一次和老师同学在一起春游多么高兴,要是时间永远停留在这一刻多好啊!

三年级名人日记篇十一

1月15日周日晴昨天读九二年版叶兆言主编的《名人日记》。老版书总给人怀旧感觉,且早些年的名人日记里,最易使人感受到“静气”。读书过程里,感受不同主人的心境,也是情味各番。曼斯菲尔德,英国女作家。其病中日记一篇写道——一月二十三日看了两个医生——一个是驴子,还有一个也是驴子。在窗边消磨了一日。天气非常晴朗可爱。但我终日在想工作一些,而终于不能动手。晚上又见可怕之梦魇。这一小短篇日记,开头句很有趣,很难不让人联想鲁迅的“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说这两句极好衬托了作者寂寞心情,那么“一个是驴子,还有一个也是驴子”对笨医生的无奈嘲讽也真算巧妙,极符合热爱生活的作者的病中心情。雷锋日记集《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七八十年代家喻户晓。这本信仰坚定,喷涌着为人民服务激情的日记在那个年代,代表着主流价值观,但今天看,倒有不一样的感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