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3:34:37 页码:13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精选16篇)
2023-11-12 13:34:37    小编:ZTFB

总结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待提升的方向。最后,我们还可以请教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来完善我们的总结。总结范文中不乏闪光点和精彩之处,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学习。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一

教学。

设计由本站会员“夜色恋人”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小学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范文。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二

本学期我们学校举行数学组优质课评比时,江老师教学的是《烙饼问题》这一课。在这堂课中江老师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使所用的时间最少?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充分应用教学教具,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整节课有以下特点:

课的开始时,江老师直奔主题,然后引入,“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烙两张饼呢?”当学生发现烙一张和两张都只需要6分钟,这时江老师问“为什么都只需要6分钟?”“两张饼怎样烙最省时?”江老师的问,问在点子上、问的恰当、问的精练,怎样烙最省时,是这节课的难点,重点。其实,这样的提问还很多,如烙三张饼时,江老师先让学生演示,一个学生烙四次,需要12分,另一个学生烙三次需要9分钟,江老师适时提出:为什么会节省3分钟?怎样才能最节省时间?这些点子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为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烙三张饼的方法,是本节课的突破点,江老师先让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说出烙饼的两种方法,引发矛盾问:12分钟和9分钟的区别在哪?为什么这样烙省时?学生在经历了观察后,使他们建立了在烙饼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出用交替烙法时间最省。教师并没有停留在这,接着又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形成烙饼的方案,从而达到方案的优化。烙3张饼的方法在这里是重点也是难点,把这个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再接着运用表格求4张、5张、……这些饼数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展开讨论普通烙法和快速烙法哪一种较方便?“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选取最优方案,最后总结出:饼数x一次所用的时间=所求饼数的时间,得出:奇数张运用交替烙法时间最省。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但并非是遇到问题就一定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江老师的这节课上运用的很适当,当烙饼遇到问题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而其他的一般问题都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或同桌交流,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了为突破重难点服务的作用。比如学生在烙6张饼时,提出了两次三饼最佳烙法时,老师及时提出小组合作操作试试,让学生自己发现还是用三次两饼烙法更为方便。

总之,本节课很好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学难点,渗透了优化的思想,是一堂很成功的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三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通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要给学生留下点什么我认为“饼”如何烙最优以及其中蕴含的规律固然重要,但这只是知识技能的范畴,我不想仅停留在就知识教知识的层面上,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才是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发展最重要的东西.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的最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四

先来说说这节课的亮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这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是学生在一节课中学习的方向,吕老师详尽、明确地表明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寻找手指上的数学信息,引出间隔数的概念,通过植树问题寻找其规律,然后欣赏有类似的现象的图片,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情操,最后运用所学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符合新课标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三、例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本上的例题是“在100米长的路一侧每隔5米栽树”。让学生理解并算出这么长的公路一侧能植几棵树?比较抽象,特别是特困生就会没兴趣。在这里吕老师先把100的小路改为20米的小路,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就能找出答案,让学生知道用线段图的方法,也是一种数学解题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得出植树问题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因此在下面的练习中学生很自然的想到用得到的规律来计算结果。最后把这种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广到解决其它植树问题上来。这种先降低例题难度,然后在练习中提高难度的动态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想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很有指导意义。

下面我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思考:

我认为学习植树问题就是一个建模的过程,即给出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情境,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再应用数学模型这样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发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吕老师的教学思路是由手指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再分别探究三种植树情况,最后应用所得规律解决问题。

在第一种两端都种的种植情况展示后,吕老师设计了自行设计其他情况下的植树方案,完成表格1的环节,在这里有的学生出现的疑惑,他们不理解老师的要求,我想在这里可以明确说明其他情况就是同样的米数,不同的间隔数,或者不同米数不同间隔数。在这里我有另外一个思考,在这个环节之前师生已经列出了求棵树可以用总长除以间隔长度的这样的式子,而这是属于我们的猜想,接下来这一环节应该是要验证并明确规律。在这一环节学生在表格上直接填写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是已经把这一结论当作是正确的,是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学习过奥数,在这之前可能已经掌握,而未接触过这一学习内容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结论还是将信将疑的,他们需要通过其他的例子来验证这一结果的正确性。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五

听了李老师教学的《烙饼问题》这节课,我颇有感触。

我认为李老师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

一、情境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揭示课题。

用日常生活的煮鸡蛋情景引入,煮一个鸡蛋5分钟,煮六个鸡蛋需要几分钟?学生有的说5x6=30(分钟),有的说是5分钟,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今天教学的重点,最优方案的选择。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讲授烙饼问题时,李老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模拟烙饼过程,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生活型,而且能帮助他们更好的选择最优方案。

三、充分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探究三张烙饼的最优方案时,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填写表格,最后组长汇报结果。一系列的活动,教师都放手放学生去进行,教师只是做必要的引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四、教师善于引导点拨学生。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表格,鼓励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有的学生一眼就发现“饼数增加1,分钟数增加3”这一规律,而没有学生得出如教学参考书上所讲的方法。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地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这样做最节省时间”。

建议:

1.在小组汇报烙3张饼的问题时,由于要说清楚3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教师不妨在黑板上稍加板书,便于学生下一步的理解。

2.在组长汇报时,教师应给学生充分表达思想的机会,让学生说完后,教师再做说明和引导,不应急于打断学生的思路。

3.四人小组活动时,我发现每组基本都是只有两个人参与,其余两个人并未参与其中,教师不妨采取两人一组进行活动,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明确烙3张饼后教师让同桌说说刚才的最优方案,我认为有点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4.教学时,我认为教师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最优方案的引导和点拨:“要烙几张饼—一共要烙几面—每次最多烙两面,至少烙几次—最后计算需要的分钟数”,这样一步一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最后对于规律的'理解。

5.最后的规律呈现时,我认为“饼数x3=分钟数”这样的规律其实更简单,更直观、更符合他们的理解特点,把饼数分成单数和双数学生会无形之中感觉困惑感。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六

我认为李老师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

一:情境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揭示课题。

用日常生活的煮鸡蛋情景引入,煮一个鸡蛋5分钟,煮六个鸡蛋需要几分钟?学生有的说5*6=30(分钟),有的说是5分钟,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今天教学的重点,最优方案的选择。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讲授烙饼问题时,李老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模拟烙饼过程,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和生活型,而且能帮助他们更好的选择最优方案。

三:充分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探究三张烙饼的最优方案时,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填写表格,最后组长汇报结果。一系列的活动,教师都放手放学生去进行,教师只是做必要的引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四:教师善于引导点拨学生。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表格,鼓励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有的学生一眼就发现“饼数增加1,分钟数增加3”这一规律,而没有学生得出如教学参考书上所讲的方法。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地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这样做最节省时间”。

建议:

1、在小组汇报烙3张饼的问题时,由于要说清楚3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教师不妨在黑板上稍加板书,便于学生下一步的理解。

2、在组长汇报时,教师应给学生充分表达思想的机会,让学生说完后,教师再做说明和引导,不应急于打断学生的思路。

3、四人小组活动时,我发现每组基本都是只有两个人参与,其余两个人并未参与其中,教师不妨采取两人一组进行活动,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明确烙3张饼后教师让同桌说说刚才的最优方案,我认为有点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4、教学时,我认为教师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最优方案的引导和点拨:“要烙几张饼—一共要烙几面—每次最多烙两面,至少烙几次—最后计算需要的分钟数”,这样一步一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最后对于规律的理解。

5、最后的规律呈现时,我认为“饼数*3=分钟数”这样的规律其实更简单,更直观、更符合他们的理解特点,把饼数分成单数和双数学生会无形之中感觉困惑感。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七

一、准确把握重难点,精心组织教学。

《新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中,探究烙单数张饼的最佳方法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烙2张以上的饼所需的最短时间的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根据重难点,高老师设计烙“单、双”张数饼分层教学,“重单”突破难点,“带双”灵活运用。每部分教学中又有侧重点。

“单”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口。在探究怎样烙3张饼时,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饼”,进行直观的实际操作,通过边想边摆边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体验烙饼的不同方法,在学生汇报、展示完烙3张饼的方法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从而寻找到烙3张饼的最优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次引领全体学生动手实践,用最佳方法烙3张饼,通过此次操作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的认知,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时,老师又追加了探索“烙5张饼”,猜、说、辩“烙7张饼”的环节,再借用表格分别呈现出烙多张饼所用的最短时间,通过独立思考,同桌研究,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烙饼张数与所用时间的关系以及充分利用烙饼工具的优化思想。

“双”重辨析“烙6张饼”两种分组方案(6=3+3和6=2+2+2)所用时间都是18分钟,哪种方案好呢?在质疑、思辨中,向学生渗透实际解决问题,不能只关注时间一样的结果,还要考虑操作方便。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整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高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的需要,灵活、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条理化、规律化的知识结构。在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应用意识得到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除了上述这些,老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板书的设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优点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无论是突出重点还是突破难点,高老师都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理解优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可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高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情绪,思维火花碰撞的同时,还是要关注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抓住课堂的生成,少一份被课件的束缚,少一点语言的重复,你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八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烙饼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家务劳动,但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却是深刻的,教材的编排目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烙饼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从而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思想,让学生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这节课杨老师以“接待客人”为线索展开教学,抓住学生好奇的天性,设计了“烙饼接待客人”的生活情景直接揭题,引入新课。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简单、明了,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杨老师在本节课中特别注重细节方面的追问,能认真倾听学生的话语,在学生模糊的时候追问,在学生听不明白的时候追问,在重难点的突破时追问,在课的生成时不失时机的问,注重生成,注重引导,从追问中可以看出杨老师的引导艺术和追求数学中的细节美。

课一开始,杨老师很好利用了烙一张饼和二张饼的方法,并提问学生:烙一张饼和烙两张饼的时间为什么一样?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在烙饼的过程中,一只锅同时烙两只省时的概念。接着重点与学生探讨了三张饼烙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学生同桌讨论,汇报,演示,进而学生展开讨论,形成烙饼的方案,展示学生的方案,比较区别两种方案的不同点,从而达到方案的优化。烙3张饼的方法在这里是重点也是难点,把这个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再接着运用表格求4张、5张、……这些饼数的时间。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题目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展开讨论普通烙法和快速烙法哪一种较方便?“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选取最优方案,最后总结出饼数×一张饼所用的时间=所求饼数的时间,整个烙饼过程层层递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但并非是遇到问题就一定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杨老师的这节课上运用的就是很适当,当烙饼遇到问题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而其他的一般问题都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或同桌交流,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了为突破重难点服务的作用。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九

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吃过各种各样的饼。

拿出一个烙饼问:吃过这样的饼吗?

学生有的人说吃过,有的人说没有吃过。

师:它叫烙饼,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拿出平底锅一边演示烙饼的过程,一边讲解:先把一面烙几分钟,再把另一面烙几分钟,熟了。

师:想试试吗?拿出准备的圆片,用大圆片代替锅,小圆片代替饼,烙一个试试。

学生动手操作烙饼。

师:假如饼的正反面都烙3分钟,请问烙熟一个饼要多长时间?

学生回答。

师:看似很简单吧,其实不然,烙饼中也有学问哦,今天咱们就来探讨烙饼问题中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

刚才我说烙饼中有学问的时候,有人不以为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接下来咱们就来进行一次烙饼比赛,看谁是最聪明的烙饼师!请看比赛规则:大屏幕出示:

(1)每人烙3个饼。

(2)锅里每次最多只能放两个饼。

(3)饼的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4)算出烙完3个饼所用的时间。

请一个学生读一读。

师:规则明白了吗?那就开始烙饼吧!

学生动手操作。

2、探讨优化方法。

师:大家的饼都烙熟了,你们用了多长时间?

有的用了12分钟,有的用了18分钟,有的用了9分钟。

师:真奇怪,都是烙3个饼,为什么你们用的时间有长短呢?奥妙在哪里?请三个代表上台给我们演示一下烙饼的过程,请大家认真观察、倾听和思考!

三个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讲解。

师:现在知道奥妙在哪里了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回答。

师归纳:我也认为某某的方法最好,因为安排合理,所以用时最少,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方法称为最优化的方法!现在我们就用最优化的方法再烙烙这三个饼吧!

学生用最优方法烙饼。

3、深化提高。

师:知道了烙3个饼的最优化方法,那么烙4个、5个、6个......10个饼的最优化方法又是怎样的呢?出示表格:

饼数(个)最优方法。

4

5

6

7

8

9

10。

有信心找出来吗?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吧!

汇报、反馈:有结论了吧?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一个小组的代表先发言,其余小组补充。

依据学生的讲解填写表格。

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个表,想一想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饼的个数是双数时,就2个2个地烙;是单数时,先2个2个地烙,最后剩下3个时,就用烙3个的最优方法烙。

三、巩固运用。

1、烙饼优化的方法,其实小到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到经济建设、交通运输等行业都会面临合理安排的问题,不信咱们到餐厅去看一看:出示书上做一做的第一题。

学生了解题意后思考安排。

2、由于你们的合理安排,三位客人满意地走出了餐厅,临走时给大家留下了2道题,因为他们深信你们一定能解决的。请看:大屏幕出示: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从中大家感悟到什么?

说的真好,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这就是优化问题,我国的大数学家华罗庚在这方面可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优选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十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20xx.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十一

上午我上了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结合自己上课情况和市三小教研员,橡胶所教研员,和本学期邢教研员的评价,做课后反思如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导入我用学生了解的主席,国家总理植树活动,让学生知道植树的重要性,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线段来分析给学生以清楚表示,找出规律。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例题的数学有点大,先找出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动手拭操作,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给学出示建公车站,和生活中钟表问题。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时间的点紧张,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谢谢各们老师指导。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十二

从磨课到最后的展示课,俞老师的这节《解决问题》我听了不下6次,每次听完都会有新的收获。作为一个同样教龄不到一年的新教师,俞老师的课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由于老师们已经从每个我能想到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严谨、周密的评价,我只能从个体比较的角度来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曾经也在自己的赏析课前设计了课前谈话,但基本上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谈话环节趋于形式。再看俞老师的这一。

教学。

环节,在课前谈话中创设了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境,有目的地渗透了物体之间的比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老师比年龄,比身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小朋友们畅所欲言。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新知的引出作好了铺垫,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小学数学课堂上,语言传递着老师和孩子的智慧。俞老师抓住“简练”这一语言特点,表达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整堂课,俞老师很少有多余的话,每一个提问、每一句过渡语都恰到好处地点出问题的关键,也能很简洁地。

总结。

出解决相差数的算理与算法。反观自己的教学语言,不严谨是标志,拖泥带水是常态。在课上我还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那些错误的答案,充分体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不成熟。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学习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有效地练习。何为有效,及落实教学目标。然而在每次的练习设计中,我更多的是复制粘贴别人的想法,很少考虑每一道题目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回顾俞老师的练习设计,她巧妙地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专项练习、选一选,基础练习、填一填,综合练习、连一连。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俞老师设计了一道贴合实际生活,又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气象信息。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既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了体现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我也会在教案最后设计一道拓展延伸题。但是没有把握好时间的火候,通常还没开始拓展,无情的下课铃就响了起来。

课堂教学中,俞老师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俞老师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清晰的教学流程,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借鉴。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十三

昨日,优质课赛场上,50位老师共同上微型课《烙饼问题》,真实场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具做的惟妙惟肖,讲课现场表演绘声绘色,总体来看,老师们一天多的时间备得如此有味道,讲的如此顺畅,不愧为各乡骨干教师精英中之精英;但也有些老师课备得充分,但紧张过度,讲没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忘了说让学生坐下,也有忘了流程的,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课备的好是一方面,讲出自信更是关键。只有平时的厚积才能薄发,平时注重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善于反思和梳理,研究课堂的功夫下在课外、平时,以一颗教研心态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点滴,积细流方能汇成大海。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数学广角——优化单元的例2,本单元共三个例题,沏茶问题、烙饼问题、田忌赛马,前两个问题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第三个问题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教材这样选材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优化的实用性,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田忌赛马则是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本单元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思想才是教材编写的本意。

就《烙饼问题》而言,大多数老师都能研读教材,透析教材精髓,能找到本课重点优化3张饼的烙法,这也许就是我们前一段教材研读活动在发挥作用,教材研读活动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结果吧。锅里每次能放两张饼,大多数老师用教具也好,用手当饼和锅也好,通过去演示烙饼的过程,在演示中体悟、寻求解决双数饼同时烙两张最省时间,单数饼可分成双数加3张来烙,重中之重就是3张饼如何烙最省时间,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烙3张饼的方法一一挖掘,一题多解,在比较中寻求烙的最优方法,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充实了教学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运筹学、统筹法、优化法及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比较困难的,但通过老师们组织学生演示生活,积累经验的过程做到深入浅出,深度参与思维,使学习真实发生,同时模仿生活模式学习,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又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生活所需要的,是实际生活在数学课堂的再现,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验到优化法的奥妙。另外,微型课中呈现的课堂有民主开放性,能激活学生思维,真正把课堂交与学生手中,将学生推向课堂的中央,这是我体会到最深的一面,数学课堂真的变了,变得新了,变得活了,变得像它本来的样子了。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变化。

变化之一:微型课的讲授的确像讲的,不再是说课的味道。这要感谢我县今年将微型课培训作为教研的其中之一,1700多名青年教师长达半年的跟踪培训,晋级选手的微型课培训,各种微型课的比赛,促使我县教师的讲微型课水平突飞猛进,我们教研队伍的壮大的结果。

变化之三:教材把握透彻,重难点准确。这些充分说明各位参赛选手为了参赛认真研读了教材,看了课标,看了教参,看了名家是如何讲这节课的,深入用心的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流程,能厚研教材,关注学生,这恰恰说明研读教材是多么的重要,研到深处境界宽呀!

变化之四:关注了课堂上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各位选手能做到不再是就知识而论课堂,只注重了烙饼的最优方案,而是注重知识背后的方法和数学思想,让学生感悟优化的思想,关注课堂上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世界,这的确是一大进步。

这些各乡的骨干教师确实很棒了,这股坚强的力量如能发挥引领带动的作用,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尽快成长成栋梁,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作者|教研室赵永淑。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十四

第一,放手让学生操作实践。课前我让学生明确要求以圆形纸片替代饼,与家人或小伙伴进行烙饼活动。这一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在操作中感知,在实践中升华。并且,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我们生活服务,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第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再全班交流,这一环节实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它既是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尝水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条理化,规律化的知识结构。

第三,鼓励学生想象、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于向老师、向书本、向权威质疑挑战,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肯定他们的想象,例如本节课有位学生提出:“如果一次能烙3张饼、4张饼或更多的饼呢?”我鼓励说:这个问题提的真好!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研究一下它有什么规律吧。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十五

今天我主评的课是查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的第一课时,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利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植树问题是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查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向学生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它们中间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同的情况,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是查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查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在教材的驾驭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上,及在教学模式的探讨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我在听课这么长的时间后仍选择主评这节课的主要原因。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几点感受。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和依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植树问题可分为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直线上植树就有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查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选定将两端都种的情况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来完成,定位很准确,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一节课将直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一起来探究学习,必然会造成知识容量大,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教学效果也不如意的尴尬后果。

导入新课时,查老师让学生猜这样的一个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能写会算不说话。当学生猜出是“手”后,查老师让学生看自己的手掌,然后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蕴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张开小手,五个手指中间有四个间隔,在数学上把这个“4”叫“间隔数”,五个手指就表示五棵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新课。这样的导入,既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又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在实践应用环节中查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类似于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使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练习设计中,也是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如8个同学排队有几个间隔,6面彩旗有几个间隔,一件衬衫钉了8粒纽扣有几个间隔等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并且会利用这一规律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植树问题的“棵树=间隔数+1”,而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加上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这个“1”就是指末端的那棵树,明确了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一规律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而植树问题的题型又是灵活多变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查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如练习这样一道题: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当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后,查老师不是就此结束了事,而是再让学生说说每道算式的意义,12÷2=6(个)表示有6个间隔,6+1=7(个)表示一共有7个车站,然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相邻的两站距离在植树问题中表示什么?求一共有几个车站就是求什么?这道题的关键是必须要知道先求出什么?怎么求?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对植树问题这一规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把握,运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的灵魂,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方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的重点是发现、理解和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规律,即植树问题的公式推导。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查老师首先出示的是这样的一道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树苗?在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答完成这道题后,查老师为了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用课件出示线段图,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这样一个一个的出示,很麻烦,不利于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于是,查老师就把刚才的例题中的100米的小路改成20米、25米、30米,在总长发生变化而间隔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数一数,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再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总是比所栽的棵数少1,从而得出“间隔数+1=棵数”这一规律,并且还明确了为什么要加1,这个“1”表示的是什么的道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解决,从而有效地渗透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

查老师是我们铜陵市的名师,名师自有名师的风范,查老师在课堂上极具亲和力,教学中,查老师用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柔启发和激励学生,既关注细节,又注重评价,使她的课堂激情洋溢,精彩纷呈,掌声不断,高潮迭起。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就是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中习中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查老师在这堂课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学生在独立练习时,查老师首先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两端都栽的问题,并且提问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在练习时,查老师还不断地巡视,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及时地提示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分析,给学生以解题方法的提示。另外,查老师还特别关注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与这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细节,查老师也十分关注。如,当学生回答问题语句不完整时,查老师要求学生要把一句话说完整;当学生板演算式忘记写单位名称时,查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算式的完整性;当学生板演不工整时,查老师又提醒学生书写时要注意规范工整;当学生口头答题忘记说答语时,查老师还是及时地提醒学生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查老师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地关注,无疑为我们在关注细节这方面做出了榜样。

(2)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查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特别是查老师敢于放下架子,站在与学生平等的高度,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积极创新,学习氛围浓郁。教学中,查老师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评价,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时刻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查老师就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肯定;当学生回答问题精彩时,查老师就让全体学生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完整时,查老师不仅用语言进行表扬,并且还投以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查老师先表扬其正确的部分,再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有效的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本节课练习设计紧扣中心,突出了知识的强化应用,把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贯穿始终,努力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不同题型。在题型设计上也由易到难,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求棵树的,如: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有求总长的,如:园林工人在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有求每段长度的,如: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思维的训练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值得商榷的是:

1、在探索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同学们探索的是在间隔的长度不变,而总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得出的“间隔数+1=棵数”的这一规律。可否再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在总长不变而间隔的长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得出植树问题的规律。如,设总长为20米,间隔的长度可分别为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让学生多次从不同结果中发现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间隔数和棵树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规律,通过对不同条件的亲历探讨,从而使学生坚定了这一规律的正确性。

2、课堂教学的开放程度不够,例题可否设计为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怎样种?需要几棵数?让学生设计植树的方案。使学生在老师提供的这一开放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中,大胆设想,开放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体验成功和快乐。

以上两点只是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篇十六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20xx.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