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1:05:17 页码:10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汇总13篇)
2023-11-24 01:05:17    小编:ZTFB

在生活中,有许多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议题。如何通过音乐治疗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功经验,希望对大家的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篇一

题目。准确来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所在,确定了文章的题目,也就是确定了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这里指议论文),那么接下来文章所有的内容都是要为题目服务的,如果中间有偏差,就会出现文不符题的情况,那么整篇论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就是所谓的跑题,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在选题之前,一定要在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基础上确认自己的中心论点,以免事实论据不充分,导致文章没有说服力。

摘要。摘要是标题下面,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文字,文章的摘要里面概括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已经我们要达到的写作目的,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总结与概括。

(一)论文选题不深入。

一篇论文是否要其研究的价值,主要看论文的中心观点以及论文中用于佐证观点的材料,这就需要作者确定好自身论文研究的问题,一般论文的研究范围不能太宽,学术论文一般不强调研究问题的宽度,更看重的是深度,如果一篇论文涉及范围太广,作者肯定是难以做到深入的。进入论文写作准备阶段,多数的学生往往为论文的选题犯愁。的确在准备阶段,选题十分重要。选择恰当的题目进行研究,论文的写作就会顺利一些。

(二)文章论据不充分。

文章论据不充分,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很简单,有两种,一种是搜集查阅的资料相对太少,另一种就是搜集的资料不能够充分的证明文章的观点。第一种很好解决,只要利用各种查阅资料的手段,例如:网络、图书馆、调查问卷等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即可。第二种相对来说就要有一定的技术性,在我们确定了中心论点之后,那么所运用到文章当中的事实论据都是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所查阅的资料,也都是与之相关,在筛选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中心突出并且具有代表性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证明其中心论点。

(三)文章结构混乱。

确定题目和中心论点后,在很多资料的面前,许多作者都不清楚接下来文章的结构应该如何安排,第一步应该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其实这就需要我们在撰写文章时列出一个文章的大框,传统定义上来说也就是文章的提纲,但是现在学校为防止这种情况产生,都会在撰写文章时,要求我们先撰写一份开题报告,这里面就是需要我们理清楚文章的大致思路了。

(一)以小见大的选题。

论文题目的选择一般是一个从大到小、从不全面到全面的一个过程,一般我们都是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自身的兴趣去选题,这样写起来也相对会流畅一点,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在加上自身所学的知识,大量的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这样确定起来的论文题目,就会比较好书写了。

(二)搜集、筛选资料。

通过收集得到的材料一开始没有必要都通读,可以先翻翻目录或索引,找出与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有关或紧密相连的章节。通过泛读,大致了解本论题有关的研究现状和前景,避免重复别人的工作。在这些过程中,有几样事情需要做概括出与毕业论文题目有关的研究现状,整理出毕业论文提纲或大致思路,熟悉基本的毕业论文格式与写作规范。

(三)写好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有目的性。撰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导师能够判断出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存在学术价值,在逻辑上是否存在不完美,以便我们后续的论文,如果长篇符的直接撰写论文,其中就有可能产生许多的问题,修改的部分也相对会比开题报告麻烦,撰写开题报告不仅可以省下导师的时间,也可以保证我们在撰写过程中不做无用功,所以撰写开题报告是十分必要的。现下各大高校为避免上述的情况发生,都在论文撰写要求里面,要求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可见开题报告的重要性。

保证开题报告的结构。开题报告的结构相对来说都是固定的,首先是“选题的意义及目的”,这样导师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我们的研究的价值所在已经研究后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其次是“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再有就是“文章的创新之处和参考文献”这些都是必须要有的。

但是这些东西也是要分清主次的,不要一味的罗列观点,那样对于开题报告来说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论文的基础观点和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其中我们撰写开题报告的重点。只有分清主次,这样,文章结构与层次才能够清晰。一般的开题报告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与主题相关的文献综述:相关的研究文献回顾,对现有文献的简要评价;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可能的创新之处;已有的研究基础;主要参考文献。

(一)运用多种修辞方式。

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朱自清《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写出了荷叶个方面的美丽。

(二)撰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参考文献:

[1]戎文慧,王颖,朱蓓,李娜.文献检索课与专业课程结合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03).

[3]郦金花.文献检索课应注重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j].图书馆论坛,2011,(01).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篇二

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实际上也不知道干了些什么,身边的人目标明确,而自己走一步算一步,前方一片荒凉,而我在路上。

上了大学感觉自己没有了明确的目标,一下子失去了动力,不再像中学那样可以只用学习什么都不用管。

现在的压力主要还是自身,没有找到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没有目标,没有梦想,以至于没有学习的动力,一天也就是上课,吃饭,打游戏,生活没有更多的色彩,一天天的时间过去,感到很慌张,却又没有什么办法的一种无助与焦虑。

导致我现在天天困的不行,整天无精打采,没有活力,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现在连游戏都不能使我兴奋。

我尝试去进行体育锻炼,去散发郁气,去激发自己的活力,确实有用,每次跑步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在向阳光奔跑,但是每次跑完,就会困一会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接下来我就水一水。

一个人如果要说有轻松生活的时间段的话,我觉得一定是在学龄前(毕竟现在小学生也压力很大),也可能是在退休后(这就看你青年跟中年时期的努力成果了)。其他时间来看,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压力容器内”的。从我们背起书包那一刻起就已经在负重前行了,只不过这种压力是相对的,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

突然想起这么句话:“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很应景。

这个社会一直都处于不停奔跑的过程中,你如果不奔跑,早晚就被碾压掉了。这个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与其等着被碾压,为何不奔跑起来呢?喜欢健身的小伙伴都知道这期间的付出很是痛苦,可是健身前后的身材对比会带来的差距呢。其实,“奔跑”中的你或者“等待”中的你,都面临着压力,只不过我们选择了努力来减轻自身的压力。

静是去躁的良方,静是智慧的土壤。

我们面临不少琐碎繁杂的事情,面临很多压力。实际上,古人也同样面临很多事情,也要面对并处理好压力。对此,曾国藩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他以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句话要求自己,在书信中经常提到。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在古老的中国,已经成为一则古训,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民族和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不论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还是在校读书的大学生,都可以好好体会这句话。遇事先静下来,不慌不忙,抽丝剥茧,把事情一步步做好,把压力一件件化解掉。

现在的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多,有了这个还想要那个,获得之后又会有新的要求产生,无尽的欲望,占有,贪婪充斥着这个社会,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现在整个社会竞争的异常激烈,整体的环境造成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在拼搏,为工作,为生活,为生计,为未来,为各种各样的目标而拼命,处在高节奏的生活当中,已经没有了自己自由的生活空间和时间,完全是按照整个社会的节奏快速的前进,被动的被快速的往前推进。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那一份沉重的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等等,如果不努力不拼搏,就会脱离这个社会,就会被人看不起,就会被远远的甩在身后,无形当中又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压力。人们不断的通过对各种物质上的追求,实现,来显现自己的成就,地位,对各种享受,利益,名利,权势,财富,健康,教育等等追求,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无休止的竞争让现在的人们都生活在极度紧张的生活节奏当中,已经遗忘了要停下来休息去安抚自己那已经沉重不堪的心灵。

当人们把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是在自己身上套上了枷锁,一层一层的叠加,让自己陷入无止境的深渊之中人们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心理状态当中,便会对自身的心理身心健康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看淡这个物质世界的种种享受追求,转向自己内心身心自由因为我们会发现,很多物质上的满足感是非常短暂的,当我们获得了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种物质上的满足之后,会再一次的陷入到那种落寞的情绪当中,而唯有身心的自由,心灵的满足才是永久的,才是能够让一个人保持在恒定的快乐之中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篇三

本文从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出发,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并为高校大学生有效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调查设计统计分析结论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加强和谐理念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工作机制研究,2013年3月份我们作了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本问卷选取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一年级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5份。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生75人,占78.95%,女生20人,占21.05%;机电专业56人,占58.95%,电子商务专业39人,占41.05%。由以上可见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并区分了不同性别和专业结构,使本问卷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生命观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试的基本资料,包括被试的年龄、性别、年级和专业。第二部分是问卷的基本内容。在问卷编制之前笔者先进行了一定的访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此问卷。本问卷共有20个涉及有关生命的问题,包括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否具有生存技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对暴力伤人的态度,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标准等等,能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其中第9题和第20题为多选题,其余为单选题,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回答。问卷回收后,由笔者逐一对问卷检查,剔出了无效问卷。

由于本问卷的选取被试较少,可能不能很好的反映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总体情况,但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一些问题。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被试大学生的生命观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被试承认在大学实施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76.84%的被试认为在大学中有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6.32%的被试认为无所谓,16.84%的被试认为没有必要,可见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生命教育在我国港台地区起步较早,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内地的生命教育还刚刚起步,有关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有关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从被试大学生反映的情况看,他们对生命教育有强烈的渴求。

理健康方面,有25.26%的被试认为自己的心理很健康,63.16%的被试认为自己的心理比较健康,仅有5.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心理不健康。同时7.37%的人表示经常遇到心理问题,66.32%的被试表示偶尔遇到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整体上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大学生心理脆弱的现实依然存在,我们对这一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大部分被试在学习、生活中承受一定压力,生活状态欠佳。11.58%的被试承认在学习生活中压力非常大,22.10%的被试经常感到压力,53.68%的学生有时会感到压力,12.63%的被试表示基本不会感到压力。在压力的主要来源中,其中58.95%的被试选择就业,42.11%的被试选择人际关系,38.95%的被试选择学业不顺,有35.79%的被试选择情感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是就业。在当今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有压力并不是一件坏事,有压力才有动力,关键是怎样知道学生将压力转换为动力。从被试对每天生活的地评价看来,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欠佳。62.11%的被试认为自己每天过得生活马马虎虎,12.63%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无聊,仅有25.26%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地充实。

第四,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仍有学生存在轻生的念头。30.53%的被试认为完全不理解自杀行为,认为自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67.37%的被试表示可以理解这种行为,但自己绝对不会自杀。但依然有2.11%的被试认为自杀是一种脱痛苦的方式,或许自己会做,同时有23.16%的被试表示自己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可见从整体上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自杀这种行为都有比较理智、比较正确的看法,但依然有人存在错误的认识。在对待死亡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正确的态度。13.68%的被试选择害怕死亡,15.79%的被试选择忌讳谈死,但并不害怕,72.63%的被试选择顺其自然,坦然面对。

第五,在与班上及宿舍同学相处关系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38.95%的被试表示很好,58.95%的被试表示还可以,只有2.11%的被试表示不太好。在同学遇到困难是否给予帮助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58.95%的被试表示会主动帮助,40.00%的被试表示视与同学的关系而定,只有1.05%的被试表示不会主动帮助。

9.47%的被试认为是金钱的多少,28.42%的被试表示说不清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功利化的人生价值追求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冲突、困惑等生命困境,不少大学生仿徨、无奈、消沉,感到“活得没意思”。当大学生无法合理排解这种种压力、焦虑、冲突时,便极有可能采取自杀或杀人的方式来寻求解脱。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大学生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和感恩生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加强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育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存教育,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生存技能,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第二层次是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社会的幸福生活。第三层次是生命价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生命教育课程规划,构建生命课程。一方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专门的高校生命课程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呈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另一方面由于生命教育内容广泛,单靠几门独立课程很难完成任务,所以还应将高校生命教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语文、哲学、艺术、体育等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中。这就能使生命教育成为高校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从而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生命教育应是每一个教师在每一门科目中都应融入的内容,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教学都能把生命教育融入之中。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建构生命课堂。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对大学生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形式来进行的。为了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机制。第一是加强教学内容创新。以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同时充实丰富的贴近大学生生命发展实际的内容,构建大学生的生命课堂。第二是以生命教育为主体,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专题讨论、辩论、演讲、自由发言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4、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生命校园。第一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为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第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通过组织体育比赛、歌咏比赛、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书画摄影展、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各种校园社团活动和举办一些关于生命的专题讲座,促进大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人生感悟、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为大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5、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构筑保护生命的立体网络。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爱大学生生命发展的“合力",使大学生的生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高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调动高校、家庭和社会的一切力量,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爱大学生生命发展的网络系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大学生的生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1]郑晓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从汶川大地震谈起[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刘大中.和谐理念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工作机制浅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篇四

本文目录。

近些年,大学生自杀、他杀、残害动物、校园暴力、颓废消极等事件频繁发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大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的生命意识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也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和谐,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未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建设过程,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亟待提升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上来。对大学生生命意识进行研究,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形成积极健康、乐观进取的生命态度,与他人、社会、自然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本次调查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师范学院生命观状况调查”。该调查的问卷发放及回收在校内进行。调查的抽样方式是在校内随机抽取学生。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人员自行填写,然后再由工作人员收回。本次调查在校内发放问卷8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一)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生命认识,但对生命现象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生命认识,就是让个体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认识到他人的生命的存在,认识到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生命认识是树立科学生命观的基础。要深刻认识生命,必然要对生命起源进行探讨。只有对生命有深刻的了解,知道生命的奥妙才能珍惜生命,这是生命认识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学生感觉不到生命的宝贵,生命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调查显示,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100%的大学生认为自我与他人、社会是平等的;对“你对大学生自杀和自残的行为的看法”时,受调查大学生一致认为这是怯懦、无法承受。生活压力的表现。这些调查数据表明:进入成年的大学生经过高考的洗礼,已对生命有了初步的理解,有了比较正确的生命认识。

对于生命观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36%的受调查学生认为父母教育影响最大,而37%的学生认为生命观的形成在于学校教育,还有16%的学生认为生命观形成于自己的个人经历,另有11%的学生认为生命观的形成主要是同伴的感染。由于生命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因人而异。大学生的生命观的形成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学生都承认面对伤害动植物的行为时自己没什么感觉,对生命伤痛抱有漠视态度。对“你怎样看待大学生伤害他人现象”,91%的大学生认为是对生命的冷漠和残忍,有9%的大学生认为没有找到合理的发泄途径,是可以理解的。动植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一样都是整个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动植物的生命是这样态度,这不是很可怕吗?有9%的极少数大学生认为伤害他人现象是没有找到合理的发泄途径,并且可以理解,这不是更可怕吗?难怪有人遇到一点点矛盾和困难就伤害他人生命或抛弃自己生命。看来,我们的天之骄子对生命缺乏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必须加强生命教育,以避免他们以后走上错误的道路。

调查显示,“你对自己前途的想法”,67%的大学生充满信心,19%的大学生则顺其自然,还有14%的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大学生是国家之栋梁,理应充满信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上报国家,下能对得起父母,对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在“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吗”的调查中,只有59%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而41%学生认为自己乐趣并不多,这表明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感觉自己的人生并不精彩。“信心比黄金重要”,只有觉得生活充满乐趣,才能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珍惜生命。在随后的压力来源调查中,21%认为是经济问题,42%认为是感情问题,52%认为是家庭因素,而57%认为是学习因素,63%认为是对前途的担忧,另有10%认为是社会剧变,13%认为是人际关系。可见,大学生已走上人生新的征程,大部分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可忽视的是有38%还停留在感情困惑阶段,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认识还不够成熟,容易走进感情困惑的死胡同。

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面对激烈的人生竞争,机会稍瞬即逝,我们必须学会调节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新情况。在“面对压力你会以何种方式应对”的问卷中,41%的受调查大学生寻求自己解决,19%寻求发泄,28%会选择求助他人,另有12%则逃避现实。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积极面对遇到的难题,生命才更有意义,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死亡的态度”调查中,90%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必然的事,10%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很可怕的。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很坚强,也很脆弱,只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三)对生命价值的感知生命价值,简言之,就是活得有意义。对“生命价值”的定义首先是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其次是肯定自己从事的活动的价值,再次是肯定自己之于他人的价值。调查问卷涉及生命价值的项目有:是否自信、对学习生活的评价、朋友关系、生活的主体性等。

是否喜欢自己,是自信的基础。调查显示,67.1%的大学生喜欢自己,23.1%的大学生不置可否,还有9.8%的大学生称“不喜欢自己”。是否自信,还体现在遭遇挫折时,是否仍能相信自己并愿意努力克服困难。调查结果显示,64.60%的大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认为“没关系,下次会努力做好”,27.80%的大学生因此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无用”。人际交往,尤其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有好朋友,并且好朋友的数量较多,拥有超过10个好朋友的人数百分比最高,占34.80%,其次是有3一6位好朋友的,占34.40%。而没有好朋友的学生经常产生自杀念头的比率却高达26.10%。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减少大学生自杀几率。生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也是体现自身生命价值的重要方面,“自主”指的是自己有决定权,而“主动”则反映积极的生活态度。大学生身心已基本发育成熟,有60.10%的大学生认为“有自己的主见”,但同时也有28.60%的大学生“容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甚至还有2.80%的大学生“一切听父母的”。

返回目录。

本文从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调查设计与组织实施出发,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并为高校大学生有效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加强和谐理念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工作机制研究,xx年3月份我们作了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本问卷选取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一年级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5份。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生75人,占78.95%,女生20人,占21.05%;机电专业56人,占58.95%,电子商务专业39人,占41.05%。由以上可见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并区分了不同性别和专业结构,使本问卷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生命观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试的基本资料,包括被试的年龄、性别、年级和专业。第二部分是问卷的基本内容。在问卷编制之前笔者先进行了一定的访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此问卷。本问卷共有20个涉及有关生命的问题,包括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否具有生存技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对暴力伤人的态度,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标准等等,能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其中第9题和第20题为多选题,其余为单选题,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回答。问卷回收后,由笔者逐一对问卷检查,剔出了无效问卷。

由于本问卷的选取被试较少,可能不能很好的反映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总体情况,但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一些问题。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被试大学生的生命观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被试承认在大学实施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76.84%的被试认为在大学中有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6.32%的被试认为无所谓,16.84%的被试认为没有必要,可见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生命教育在我国港台地区起步较早,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内地的生命教育还刚刚起步,有关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有关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从被试大学生反映的情况看,他们对生命教育有强烈的渴求。

其次,大部分被试对生命有一个比较正确地认识,比较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有85.47%的被试认为生命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可见大部分被试对于生命的看法是正确的。认识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然而仍有7.37%的被试认为生命仅是精神的,3.16%的被试认为生命是物质的,这些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差,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对生命认识存在这种偏差,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是否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上,10.53%的被试选择经常有,52.53%的被试选择偶尔有,22.11%的被试选择较少有,14.74%的被试选择没有,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是很满意。在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上,有84.21%的被试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11.58%的被试认为身体健康一般重要,仅有3.16%的人认为身体健康不重要。大学生普遍来说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都比较重视,身体健康是人生命的本钱,重视身体健康说明能够爱惜自己的生命;在心理健康方面,有25.26%的被试认为自己的心理很健康,63.16%的被试认为自己的心理比较健康,仅有5.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心理不健康。同时7.37%的人表示经常遇到心理问题,66.32%的被试表示偶尔遇到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整体上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大学生心理脆弱的现实依然存在,我们对这一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大部分被试在学习、生活中承受一定压力,生活状态欠佳。11.58%的被试承认在学习生活中压力非常大,22.10%的被试经常感到压力,53.68%的学生有时会感到压力,12.63%的被试表示基本不会感到压力。在压力的主要来源中,其中58.95%的被试选择就业,42.11%的被试选择人际关系,38.95%的被试选择学业不顺,有35.79%的被试选择情感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是就业。在当今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有压力并不是一件坏事,有压力才有动力,关键是怎样知道学生将压力转换为动力。从被试对每天生活的地评价看来,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欠佳。62.11%的被试认为自己每天过得生活马马虎虎,12.63%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无聊,仅有25.26%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地充实。

第四,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仍有学生存在轻生的念头。30.53%的被试认为完全不理解自杀行为,认为自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67.37%的被试表示可以理解这种行为,但自己绝对不会自杀。但依然有2.11%的被试认为自杀是一种脱痛苦的方式,或许自己会做,同时有23.16%的被试表示自己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可见从整体上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自杀这种行为都有比较理智、比较正确的看法,但依然有人存在错误的认识。在对待死亡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正确的态度。13.68%的被试选择害怕死亡,15.79%的被试选择忌讳谈死,但并不害怕,72.63%的被试选择顺其自然,坦然面对。

第五,在与班上及宿舍同学相处关系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38.95%的被试表示很好,58.95%的被试表示还可以,只有2.11%的被试表示不太好。在同学遇到困难是否给予帮助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58.95%的被试表示会主动帮助,40.00%的被试表示视与同学的关系而定,只有1.05%的被试表示不会主动帮助。

第六,在人生的价值标准问题上,存在一定功利化的倾向。51.58%的被试认为人生的价值标准是对社会贡献的多少,10.53%的被试认为是社会地位的多少,9.47%的被试认为是金钱的多少,28.42%的被试表示说不清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功利化的人生价值追求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冲突、困惑等生命困境,不少大学生仿徨、无奈、消沉,感到“活得没意思”。当大学生无法合理排解这种种压力、焦虑、冲突时,便极有可能采取自杀或杀人的方式来寻求解脱。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大学生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和感恩生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加强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更新观念,准确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质。有人认为高校生命教育就是对学生自然生命安全保护的教育。其实不然,高校生命教育主要应是关于人的生存能力、生活体验、生命价值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准确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存教育,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生存技能,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第二层次是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社会的幸福生活。第三层次是生命价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生命教育课程规划,构建生命课程。一方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专门的高校生命课程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呈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另一方面由于生命教育内容广泛,单靠几门独立课程很难完成任务,所以还应将高校生命教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语文、哲学、艺术、体育等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中。这就能使生命教育成为高校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从而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生命教育应是每一个教师在每一门科目中都应融入的内容,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教学都能把生命教育融入之中。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建构生命课堂。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对大学生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形式来进行的。为了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机制。第一是加强教学内容创新。以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同时充实丰富的贴近大学生生命发展实际的内容,构建大学生的生命课堂。第二是以生命教育为主体,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专题讨论、辩论、演讲、自由发言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4、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生命校园。第一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为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第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通过组织体育比赛、歌咏比赛、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书画摄影展、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各种校园社团活动和举办一些关于生命的专题讲座,促进大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人生感悟、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为大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5、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构筑保护生命的立体网络。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爱大学生生命发展的“合力",使大学生的生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高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调动高校、家庭和社会的一切力量,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爱大学生生命发展的网络系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大学生的生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篇五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栋梁,其生命观将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有关生命的本质、价值、态度和归宿等内容进行了简要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要从生命观的基本要素——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几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生命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日益明显,在带来各种发展机遇的同时充斥着多样的挑战。其中,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冲击。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必须摆脱应试教育下忽视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模式,应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落实好对其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培养——强化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培养对生命的积极情感、树立对生命的正确态度以及引导其践行对生命负责的行为。

(一)生命的本质:自然存在基础之上的社会性本质。

在理解生命的本质之前,首先要说明生命是一种自然存在。“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形式的本质契机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的物料交换,而且这种物料交换一旦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同其他生命一样是一种自然存在。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不仅仅如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正因为实践,人才具有了个体性、群体性以及人类性,实践仅靠一个单独的人是无法进行的,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从而形成自然力,从而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联合,使人具有了群体性,继而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了区别于动物的类存在。由此,人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还是一种社会存在,具有社会属性。

(二)生命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的生命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首先是指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人都要生存下去,因为一旦失去了生命,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的一切价值。同时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的自我肯定仅停留在这一狭隘层面,还应该意识到人自身具有超出生命存在的意义;其次,自我价值的最高表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使各方面得到进步,而不是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才会使生命充满乐趣。人的价值不仅体现为自我价值得到肯定,更体现为社会价值的实现。马克思早在少年时期就认为,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此外,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生的价值衡量标准应以社会是否认可为标准,而不能以自我利益的满足为标杆。

(三)生命态度: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

人的生命发展历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以马克思主义看来,人应该以乐观奋斗的态度使有限的生命活动实现无限的价值——“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不是宣战,就是毁灭。问题的解决必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乐观奋斗并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而是建立于实事求是原则基础之上科学的乐观生命态度。总而言之,乐观奋斗是马克思对待革命和人生的基本态度,人们绝不能忽视人生道路上发生的曲折,但要在任何曲折面前都坚定信心,战胜各种困难。

(四)生命归宿: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正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成果是人类获得全面解放,成为具有全面素质和真正自由自觉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内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其主要指,除了生存性和享乐性的物质需要以外,社会关系的需要、精神生活的需要以及自我发展的需要等都应该逐渐展现在个人的需要结构中;第二,个人社会关系的普遍发展和多维发展。社会关系的普遍发展是就发展的广度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换需要促使个人与社会的普遍联系加强,社会性不断加强。社会关系的多维发展则是就发展的深度而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关系上,更进一步地发展出以此为基础的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思想文化等关系;第三,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指劳动能力、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对生命的科学认知。

生命观中的认知是人对生命本质、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生命归宿等内容的基本看法。对生命的认知状况直接影响到生命观中的情感、态度、行为等其他要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迎来各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面临各种挑战,譬如西方腐朽思想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正确认知的冲击,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认知成为了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虽然各个时代的不同学者都在努力探寻生命的真谛,并形成了诸多观点,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科学的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态度、价值、归宿等内容。高校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各种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渗透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教育,破除学生们对生命认识的迷惘。

(二)培养对生命的积极情感。

对生命的情感,是人们在现实生命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于生命爱憎好恶的态度。情感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一般说来,对于生命的情感是伴随着人们对生命的认知而产生和发展的,对人们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但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生命教育的过程最重要的不是逻辑推理的过程,而是对生命的体会、感悟、理解、感动的过程。通过生命叙事,使学生们能够不断地反思自己生命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让他们由被动的接受生命教育转化为主动的学习。通过对大学生们的生命情感培养,使学生们体会到生命的美好,拥有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同时令他们领悟到,人在生命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人生活动,充分调动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能量,不断地朝着人生目标前行。

(三)树立对生命的正确态度。

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是指人依据自己的经验或观点、对特定的事物在内心进行意义估量或凭直觉做出如何对待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尚未表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潜在的心理状态”。生命观中的态度说到底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对于生命价值判断基础上,带有一定明确指向的持久性的心理倾向。它是生命观中的重要因素。个人的人生价值是否能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能否以正确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如今的高校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家人的呵护,来到大学后,就相当于半只脚踏入了社会,很多学生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时,出现了不能正确缓解压力或很好地解决问题的状况,甚至产生焦虑不安、过分忧虑等不良情绪,长此以往就会荒怠学业、自暴自弃,最终可能还会走上结束生命的不归路。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中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正是当代大学生们所应该拥有的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我们应培养大学生们做到在面对人生中的艰难险阻时不气馁、不妥协,始终坚持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正确原则基础上保持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

(四)践行对生命负责的行为。

生命行为是人们在对生命的认知、情感、态度的支配下,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实际行动。它是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内化为人们的基本观念,继而又外化为实际行动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帮助大学生们在人生活动中采取正确的行为就是教育引导学生践行对生命负责的行为。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培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人们将对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理论认识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转化为人们的生命活动。我们在对大学生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知识的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养成正确的生命活动行为。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行为,能与周围的同学和睦相处,妥善处理生活中与他人的矛盾纠纷,而不是采取打击报复的极端措施;其次,要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多样的生活情趣,拥有积极正确的生活习惯,教育他们在合理追求满足生存性和享乐性物质需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发展;再次,教育学生们学会正确处理和发展社会关系,交往志同道合、品德良好的朋友,不断进行学习,发展自身的劳动能力、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后,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志愿者公益活动,在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个人价值的同时,奉献社会、实现社会价值,以纠正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的自私性格。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篇六

校园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进一步探索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生命价值观教育,是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在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方面存在美育功能不足、价值导向功能弱化、人文关怀不够等问题。因此,要着眼于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形成合力共同创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其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增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校园文化;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他杀等事件时有发生,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关注,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当前部分大学生不珍惜个人生命,还在于他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能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他们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在哪里,不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导致轻视个人生命,遇到一点挫折或有些事情不近个人意愿,就以生命相待,给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也给个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国家、高校的培养付诸于东流,家庭的付出无以回报,尤其是对于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不珍惜生命,将使父母和家庭遭受灭顶之灾,导致家庭不稳定,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和伤害,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在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帮助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为中心,启迪心灵,润泽心智,旨在唤醒大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确立生命价值目标,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体验和感受。这一特性与校园文化不谋而合,校园文化作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旨在通过创设环境、开展活动等隐性教育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文化氛围陶冶大学生的心灵,达到教育效果。因此,积极推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校园文化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对引导大学生提高生命意识、追求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校园文化是生命价值观教育载体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一般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承载着相应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元素。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性载体,是校园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根基,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建设和环境美化等,通过学校物质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和激情;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园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联结的纽带,可以凝结为一定的生命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载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情,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物质和精神成果。校园文化形式灵活多样,不仅包括校容校貌的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还包括校规校纪等,都承载着一定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能够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丰富多彩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形式还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和主要内容,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运用校园精神文化形式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效果显著,尤其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

校园制度文化具有规范大学生行为的功能,包括学生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校园制度文化是通过制定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从而发挥校园文化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把生命价值观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校规校纪中,不但能保证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得到贯彻,还能够保障生命价值观教育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落实。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最终将大学生的行为引导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以确保校园文化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发挥,为生命价值观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校园物质文化承载着一定的美育功能,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熏陶和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谐的校园环境应该包括错落有致的建筑,同时,充满草的翠绿,花的芬芳,鸟的啼鸣,鱼的灵动,随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受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重视硬件设施的数量和规模,过分强调设施的实用性,而忽视了校园环境建设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导致校园物质文化显得单调和苍白,不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甚至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会感到“压抑”和“憋屈”,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不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激增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校园文化活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异化。首先,重形式、轻内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可谓门类繁多,形式多样,如文艺晚会、模特大赛、舞蹈比赛、唱歌比赛等不计其数。纵观各种活动,不难发现如今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趋向于娱乐化,甚至部分文化活动呈现出庸俗化,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功能弱化。其次,重数量、轻质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高校,促生了越来越多的社团组织,导致校园文化活动数量庞大,使学生应接不暇,由于片面追求活动的数量,导致一些活动准备不足,活动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种种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发挥,使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减弱,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空虚、价值真空等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实现的是管理育人功能,管理离不开教育,离开教育会导致管理简单粗暴不能持久。回顾我国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管理色彩浓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大多是把学生放在了被管理者的位置,从目标看,主要是为了约束学生言行;从制定过程看,征求学生意见、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同时对于生命价值观涉及的内容较少,这样导致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意志,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影响着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不利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增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从校园物质、精神、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合力,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开展探索有效途径。

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感染和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指明了校园物质环境的育人功能。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要追求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和谐统一,体现学校的气质和底蕴,培养学生的生命审美意识。大到校园整体布局、人文景观、教学设施既要统一于高校的整体目标,又要体现绿色发展和生命和谐的理念;小到一句警示标语,一尊雕像,一块绿地,都足以启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生命情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标。

校园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注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有助于促进正确生命价值观的生成。高校要充分挖掘自己的历史底蕴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和锻造大学精神,培育有利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校风,通过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氛围,使积极的生命思想融入学生血液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意识,实施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行为。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基础。只有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才能保证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尊重生命,要增加生命价值观教育内容,制度的确立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尊重学生意见,体现学生意志;制度的实施要以奖为主,以罚为辅,通过正反激励相结合,使大学生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逐步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明确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勇于承担生命的`责任。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还承担着一定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要祛除庸俗化和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与生命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突出尊重生命主题,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启发,受到教育。一是要积极开展融入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疏解学业、就业、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促使正确生命价值观的不断形成;三是组织志愿服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生命价值的升华。校园文化承载着强大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落实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二者的有机结合,必将提高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促进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意识的提高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1]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9.

[3]吉昌华,郑水泉。略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篇七

电影《雷神》(thor)作为近两年热映的美国大片,给观众展现了现代炫酷的特技镜头和高超的视觉效果。这是一部以现今的地球以及阿斯加德(asgard)为背景的奇幻电影,但其创作素材却取自古老的北欧神话(norsemythology)。电影的热映证实了北欧神话生生不息的魅力。作为欧洲文化或者西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欧神话虽不如希腊神话和圣经那样广泛流传,但对世界的影响极大,渗透到西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一直为西方影视作品、文学创作、雕塑绘画等创作提供蔆蔆不断的源泉。电影《雷神》中呈现出来的主题之一便是生与死,这一点也反复出现在北欧神话中。事实上,生与死始终是西方文化中不可忽视的母题之一,贯穿着整个西方文化、甚至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始终,体现着人类对其生命本源、生命目标、价值和意义乃至其终极走向的深刻关注。北欧神话中的不断重现的生死主题反映了古老的北欧人对自然现象、宇宙和人类本身的想象、思考与解释。因此本文从《雷神》中的生死、复活等一系列的电影情节来切入北欧神话中所反映的生死主题,揭示早期北欧人对于生命的体验、感悟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生死观念。

电影《雷神》中对于生与死的描述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影中所描述的核心故事———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生死较量,其主要体现在在主神奥丁(odin)和托尔(thor)统领下的正义之神与恶神寒冰巨人(giants)和邪神洛基(loki)之间的生死对决;二是主要人物的死而复生情景。这两方面都以相同或者不同的形式呈现的北欧神话之中,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生死之战。

电影《雷神》中充满了生死之战。电影画面伊始,就呈现了寒冰之战。在这场战役中,神族面临着其主要敌人———寒冰巨人一族的入侵,世界即将毁灭,众神之父奥丁带领诸神(gods)将寒冰巨人打回约顿海姆(j誧tunheimr),保住了其赖以生存的家园阿斯加德。而奥丁在临走之前将寒冰界的神力能源“寒冰之盒”带走,与剩余的军队返回阿斯加德。多年后,三个寒冰巨人再次挑衅与神族之间的关系,来到阿斯加德武器库企图盗取封存的寒冰之盒。寒冰巨人们虽然被武器库的防御者全部剿灭,但却破坏了托尔的国王加冕仪式。愤怒之下,托尔带领自己的弟弟洛基和朋友“四大勇士”穿梭到寒冰世界约顿海姆挑起与寒冰巨人之间的战役,“寒冰巨人之王”劳菲(laufey)带领部下迎战。在战斗中,奥丁突然现身,阻止了战争的进一步发展。回到阿斯加德的托尔因不满父亲的决定,与其发生争斗,使得奥丁对托尔彻底失望,绝望之下剥夺了托尔的王位继承权和神力,并将其永久逐出阿斯加德。在托尔被传送到今日地球之时,奥丁因与洛基发生口角冲突,突然昏倒沉睡,洛基瞬间接替奥丁的位置当上神域国王,并以寒冰之盒作为交换,与劳菲达成杀死托尔和奥丁的协议。在地球上的托尔得知奥丁还存活后,展开了神族与寒冰巨人间的第三次战役。在洛基将劳菲杀死后,因利用奥丁权杖向寒冰界发起进攻而又与托尔展开生死对决。《雷神》中所出现的三次与寒冰巨人之间的战役以相同或是类似的形式出现在北欧神话中,反映了古老的北欧人对于周遭自然环境理解和对生命价值及意义的思考。

(二)死而复生。

电影《雷神》中反复出现的另一个情节便是死而复生。从电影第一部后半段可以看出,凡人之身的托尔被与洛基联合的巨人杀死。在所有人几乎都绝望的时候,空中出现一道道闪电,掉落在他方的雷神之锤(mjolnir)直接飞向托尔,托尔也因此死而复生,重获神力,并利用雷电杀死了巨人,回到阿斯加德。如果说托尔被巨人杀死的这段经历是其肉体上的死亡体验的话,那么托尔在被父亲奥丁流放至地球,成为凡人,看着自己的雷神之锤却无力拿起则隐喻其力量的消亡。此时的托尔虽然活着,但却失去了神之为神的神力,这对于托尔而言不亚于死亡。而后因雷电死而复生不仅证实了其肉体的复活,雷神之锤的失而复得更表明了其力量的复活。死而复生这一情节也发生在诸神之王奥丁身上。奥丁因洛基怪罪其隐瞒身世而倒下未醒,在洛基与托尔展开大战的时候清醒,搭救将要掉进无尽宇宙中的两兄弟,然而洛基因无法接受失败结果而选择放手掉入宇宙之中。电影中托尔和奥丁的死而复生并没有出现在北欧神话之中,甚至有悖于神话中的某些情节,但却充满了类似的死而重生故事,其中包括光明之神巴德尔(balder)的重生以及世界树(yggdrasil)的生长、毁灭以及再生,这些反映了北欧人的生命意识及对生命的终极走向的看法。

在电影《雷神》中,从最初的奥丁与寒冰巨人之间的战役,到托尔因其闯入神域而展开与其之间的争斗,到洛基再次挑起双方之战,不难看出死亡笼罩着阿斯加德和地球;而与此同时,看似败下死去的人物又重新复活,看似被摧毁的彩虹桥(bifrost)和天宫阿斯加德在洛基选择坠入无尽宇宙后又预示着新生和重建。这种生与死的体验和交替在北欧神话中有着更加充分的体现。由于神话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其必定讲述一个民族特殊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时代背景下的故事。就北欧神话而言,其中的生与死反映着北欧先民们独特的生命观,即对生命价值取向,生命目的及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终极走向———死亡的理解和想象。

(一)生命的价值取向———生之为荣。

北欧神话中反复呈现着电影《雷神》中正义与邪恶力量间的生死搏斗,突出体现在诸神与寒冰巨人族间的常年战火;天界守卫者海姆达尔(heimdall)与洛基间的战役;雷神托尔与寒冰巨人和宿敌米德加尔德巨蟒耶梦加得之间的(jormungander)激烈争斗;奥丁与怪狼芬里尔(fenrir)之间的殊死较量。由于神话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因此必定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就北欧神话发展源头来看,它是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北欧先民(古代北欧原始居民)在其生存繁衍过程中不断创造出的英雄传说,承载着北欧先民对其生活的自然世界的理解和想象。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主要包括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冰岛等,北极圈穿过挪威、瑞典、芬兰,另一国冰岛则邻近北极圈,这些国家的大片土地终年被冰雪覆盖,在当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严寒成为北欧先民的最大敌人。处于对严寒的恐惧,他们在神话中将其人格化,于是寒冰巨人成为邪恶的化身,是诸神的世敌。由于北欧地区气温低、日照时间短、土地贫瘠等自然因素,在此生存的北欧先民只能依靠大海,不断冒险,获取食物来源。而大海并不是总是风平浪静,时常是充满了摧毁性力量,左右着他们的命运。北欧先民因此将翻滚的大海幻化成巨蟒等怪兽的怒气。此外,由于北欧抵触亚欧板块边缘,有着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带,在火给北欧人带来了生的希望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恐惧,北欧人将其织入神话,突出体现在大蛇耶梦加得口中喷出的火焰气息;末日来临时,在巨人史尔特尔(surtur)领导之下,乘着火焰的波涛杀来的南方火之乡(muspelheim)的火焰军队,以及黑龙“绝望”-尼德霍格(nidhogg)喷出的烈焰。这些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反映了北欧先民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和敬畏,另一面则塑造了他们顽强的斗争精神,因为他们深知要想生存下去就必去勇于面对恐惧。这种斗争精神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即要实现个人现世的“荣誉”。从《雷神》和北欧神话中可以看出,早期北欧人将其生命价值观与荣誉观紧紧相连,构成了其现世生命理念的核心。电影中的托尔擅自带着“四大勇士”和洛基挑起与寒冰巨人的争斗,虽暴露出他偏激、自负的个性,但也折射出他的冒险精神,即不顾自身的安危,勇于面对敌人,来追求个人的最高荣誉感。在与巨人们的第三次战役中,他挺身而出,竭力保卫整个阿斯加德和地球的免遭摧毁的命运。在诸神的黄昏之战中,托尔与巨蟒大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最终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却是其为荣誉而生的生命价值观的最好体现。

事实上,北欧神话中有很多武士像托尔一样甘愿为了荣誉冒生命危险。《埃达》就曾说道“在战场上倒下,在刀剑下丧生被认为是武士的荣誉和体面的归宿”。[1]描述北欧故事的英国史诗《贝奥武甫》中记录着武士贝奥武夫之冒着生命的威胁,奔赴丹麦与恶龙搏斗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追求崇高的荣誉。在北欧人原始的宗教信仰中,奥丁只挑选那些热爱荣誉的武士进入他的瓦尔哈拉宫(valhall),奥丁自己也在同恶狼芬里尔的交战中被其一口吞掉,但其斗争精神诠释了其以荣为生的生命价值观。由此看出,《雷神》和北欧神话中的生与死背后蕴含的是北欧先民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理解和感悟。

(二)生命的终极走向———死之为道。

与希腊神话和基督教文化中的神不同,北欧神话中的神更具有人性,神并非绝对,神并非永恒,神也面临诸多背叛和毁灭,他们有生必有死。在北欧神话中,诸神永远在与危害世界的恶势力———恶神巨人族和邪神洛基在战斗的;整个神话是从战争中开始,贯穿于战争之中,最终在战争中结束,即诸神的黄昏(ragnar觟k)。虽然奥丁曾预言到诸神的黄昏,也就是末日的降临,但他没有告诉其他的神,因为他认为这是众神不可逃脱的命运。在这场战争中,每一个主角都奋力搏斗,然而几乎每一个人都死了。战争开启于光明之神巴尔德的死,洛基策划了一个阴谋,他借黑暗之神霍德尔(hoder)之手杀死了巴尔德,巴尔德的妻子因悲伤过度而死;随后众神应战,奥丁被巨狼芬里尔吞噬;战神托尔中巨蟒之毒身亡;海姆达尔砍死了洛基,自己也伤重而死;支撑九大国度的世界树燃烧一尽,整个世界就此毁灭。虽然这场终极战斗彰显出了北欧人的斗争精神,但流露出浓浓的悲剧意识。托尔及其随从无法战胜象征着野火、衰老和思维的巨人们,表达出北欧人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悲观看法。他们认为神也会死,死是天道,是宇宙间每个个体生命的终极走向。北欧人的这种生死观念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同样密切相关。因为需要谋生加之生存环境恶劣,要常年面对发怒的大海,要与北欧的严寒和漫长的冬季作斗争,由于土地贫瘠,农作物收成不多,很多时候又面对林中猛兽的袭击。这种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让北欧对人生无常与苦难有着深刻体会。然而尽管生死不可挽回,北欧神话中却又彰显着另一种生命观,即生死似乎可以超越。不同于电影《雷神》中的主要人物的死而复生,北欧神话中的死者不可复生,死亡不可避免,但是万物却可再生(rebirth)。对于一年四季的更替,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感受能如北欧人那般深沉,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对春天的期盼比北欧人更热切。神话中,托尔的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象征着北欧人的春雷,他是破除寒冬的象征;弗雷(freyr)备受爱戴,是因为他代表生命的繁衍;世界树是再生的象征,它是由被奥丁杀死的巨人伊米尔(ymer)身上长出来的,它象徵着生命的终结,另一种蜕变的过程;在诸神的黄昏中,光明之神巴尔德象征著太阳,巴德尔之死暗示着白昼之后必然是黑夜。然而尽管旧的神癨会死亡,黑夜也终将来临,宇宙将会重生,代表自然力量的神瓦利(vali)就是新世界的神明,暗示暗夜长冬过后,新光明将再临,新的世界也将再次出现。因此,在早期北欧人的生命观中,死亡不可避免,但是生命和死亡又中处在一个永恒的循环一种,毁灭和死亡是为了获得永恒的生命。

神话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正如神话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所说:“……和神话都以实在的物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只有他们的影子才是真是的。”[2]因此,北欧神话乃是古老的北欧人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空间的认识、思考以及想象。神话中所反映出的自始至终的生死斗争过程,透露了北欧人的生命理念:从生命的价值到生命终极问题的思索。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欧人体验到对死亡和毁灭的恐惧,但也正是这样的恐惧让北欧人不断追求着荣誉至上的生命价值观,生命就在这样不断斗争的恐惧感中抽芽新生。这种独特的生命观体现了北欧人对生命意志的展现和对生命意义的最高理解。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篇八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的确,教育以育人为根本,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其最本质和最高的价值与目标。大学生是否有明确的生命意识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也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和谐,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未来。所谓生命意识,就是让个体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关系。生命意识是生命认识、生命情感和生命行为的统一。当人们具有生命意识时,他们才会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因此,培养、发展、提升生命意识乃是生命教育的目的。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于基于定量研究基础上的解释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研究。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的定量方法来实现客观描述与宏观预测;同时,考虑到研究事实的丰富灵活性,辅之自由访谈,以实现对于社会事实的深入细致理解。

2、样本的抽取与资料的收集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5年10月进行的“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该调查的问卷发放、回收及访谈在上海市10所高校进行。调查的抽样方式是先选取10所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然后再在这10所高校内随机抽取学生。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人员自行填写,然后再由工作人员收回。

本次调查在10所大学等量发放问卷11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008份,有效回收率为91.6%。全部问卷资料经过核实编码后,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逻辑纠错处理,并加以统计分析。

3、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中,男女性别比例适当,涵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各年级段学生,文科和理工科学生比例比较合理。其中男生占54.4%,女生占45.6%;文科学生占38.5%,理工科学生占61.5%;大一学生占15.0%,大二学生占15.2%,大三学生占31.9%,大四学生占24.1%,研究生占13.8%。

人总是要认识到某种对象,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时才有意识,生命意识的核心是生命认识。人对某一生命对象的意识,总是将其纳入到客观事物中去感知、观察,从而认识到这一生命对象的意义。但凡生命都是有始有终,对生命现象的基本认知就是对生与死的认知。

对于死亡现象,调查显示,有69.30%的大学生认为“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有25.10%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在这个世界消失,去了另一个世界”,甚至还有5.60%的大学生认为“人能死而复生”。大学生由于阅历的增加、各种宗教思想的影响,对此问题的思索更为复杂,更易产生困惑。大学生不再像中小学生那样对死亡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机械记忆水平。而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我们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薄弱与缺失。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未成年人成熟、自我意识强。然而,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甚至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和珍惜,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会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归路。调查显示,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6.80%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偶尔有”的占25.40%,“没有”的仅为67.80%,不到七成;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7.40%的大学生“经常有”杀死别人的念头,“偶尔有”的占27.20%,“没有”的为71.10%。

性别差异和自杀念头产生频率交互统计及检验表明,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有7.7%的男生“经常有”自杀念头,女生为5.9%,略低于男生。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和产生自杀念头频率并没有显著相关。

性别差异和杀死别人念头产生频率交互统计及检验表明,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10%的男生“经常有”杀死别人的念头,“偶尔有”的占25.9%,“没有”的为64.1%。在女生中,“经常有”杀死别人念头的占4.6%,“偶尔有”的占16.3%,“没有”的为79.1%。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和杀死别人念头产生频率有显著相关。

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居首位的是“生活压力大”(27.2%),接下来依次为“看不到前途”(26.6%)、“学业压力大”(20.6%)、“失恋”(15.4%)、、“其他”(10.2%)。大学生是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独立与不独立之间的特殊群体,特定的时代背景使他们承受着更加尖锐的挑战:他们必须努力完成学业,同时还要关心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未来需要;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信息时代获取新知识的基本素质;必须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必须塑造能够融入和谐社会的健全人格。诸如此类的高期望值,必然给他们带来心理的紧张和压力。

生命价值,简言之,就是活得有意义。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曾经对48所学院的7948名学生作过一次调查,当问及他们目前最重要的是什么时,78%的学生回答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寻找人生的目的和意义。[2]本研究对“生命价值”的操作定义首先是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其次是肯定自己从事的活动的价值,再次是肯定自己之于他人的价值。调查问卷涉及生命价值的项目有:是否自信、对学习生活的评价、朋友关系、生活的主体性等。

(1)“你喜欢自己吗?”

是否喜欢自己,是自信的。基础。调查显示,67.1%的大学生喜欢自己,23.1%的大学生不置可否,还有9.8%的大学生称“不喜欢自己”。交叉分析发现,在这个问题上男女生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喜欢自己的女生占68.8%,男生占65.6%,相比较而言,女生更为“自恋”,高出男生近3个百分点。

(2)“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时,你会如何?”

是否自信,还体现在遭遇挫折时,是否仍能相信自己并愿意努力克服困难。调查结果显示,64.60%的大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认为“没关系,下次会努力做好”,其中男生占65.90%,女生占63.30%;27.80%的大学生因此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无用”,其中男生占28.40%,女生占27.20%,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比较来看,76.90%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态度较为积极,大学三年级以上对待挫折的态度较为积极的学生为52.30%,年级差异明显,低年级态度更为积极,高年级则趋向消极对待挫折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3)“你有几个好朋友?”

人际交往,尤其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有好朋友,并且好朋友的数量较多,拥有超过10个好朋友的人数百分比最高,占34.80%,其次是有3~6位好朋友的,占34.40%。

交叉分析表明,具有较多好朋友的大学生经常产生自杀念头的比率为1.80%,而没有好朋友的学生经常产生自杀念头的比率却高达26.10%。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减少大学生自杀几率。

(4)“你自己能做主吗?”

生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也是体现自身生命价值的重要方面,“自主”指的是自己有决定权,而“主动”则反映积极的生活态度。大学生身心已基本发育成熟,有60.10%的大学生认为“有自己的主见”,但同时也有28.60%的大学生“容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甚至还有2.80%的大学生“一切听父母的”。

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又称生存质量、生命质量,它是在who提倡的健康新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的,是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体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是指大学生现时生活经历的客观状态及其主观感受。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本次调查作为衡量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指标有基本心境、对生活的满意度、日常生活的充实程度等。

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活质量。美国心理学家威斯曼用“个人感受”量表测量得出:快乐被感受为生活是充实的体验。快乐能激励人前进,积极向上;快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快乐能激励人努力完成任务;快乐能使人承受生活的压力和负担,提高经受挫折、克服痛苦的能力和耐力。快乐的人善于适应困境,能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等待光明。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34.7%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很快乐”,58.10%的大学生“有时快乐有时不”,7.20%的大学生则“经常不快乐”。

关于“今天有没有让你开心的事”,36.50%的大学生能在平常的一天中感受到快乐的情绪。那些“有开心的事”的大学生,他们的开心大多来自日常的生活,比如“吃了一顿热乎乎的早饭”、“和朋友一起玩”、“看了炫目的绘画,令人倾心”、“和男/女朋友散步”、“购物”等。但29.20%的学生直言当天“没有快乐的事”,还有34.30%的学生不置可否。一个人快乐与否,取决于他的心态是否积极。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和感受快乐的心。快乐和生活的满意度是直接联系的,是否拥有快乐积极的心态会对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根据被访者所填内容进行归类,发现大学生的烦恼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其中最大的烦恼是“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满意”,占45.10%。首先是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比如个子矮、太胖、鼻子塌等;其次是粗心马虎;再次是身体或个性方面的某些欠缺,如性格孤僻不爱说话、太笨、结巴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不满意都是大学生的主观感受,与他们的客观实际情况并无绝对关联。

第二大烦恼与学习有关,占21.50%。学习是大学生群体最基本的任务,尽管这一压力的强度有张有弛,并非永恒不变,但由于持续时间很长,其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创造条件,作出进一步努力。他们或是拼搏于考研,或是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班,为的是努力获取各种“证书”。过多的学习头绪、过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第三大烦恼来自人际交往,占15.60%,主要包括和同学闹矛盾、被人冤枉或嘲笑、受委屈、被人欺负、没人玩、没有朋友、怕孤独等。

第四大烦恼是家庭,占9.00%,主要包括父母处处干涉自己、和父母交流困难、父母不了解自己、父母关系不好等。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篇九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加强和谐理念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工作机制研究,2013年3月份我们作了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本问卷选取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一年级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5份。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生75人,占78.95%,女生20人,占21.05%;机电专业56人,占58.95%,电子商务专业39人,占41.05%。由以上可见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并区分了不同性别和专业结构,使本问卷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生命观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试的基本资料,包括被试的年龄、性别、年级和专业。第二部分是问卷的基本内容。在问卷编制之前笔者先进行了一定的访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此问卷。本问卷共有20个涉及有关生命的问题,包括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否具有生存技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对暴力伤人的态度,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标准等等,能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其中第9题和第20题为多选题,其余为单选题,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回答。问卷回收后,由笔者逐一对问卷检查,剔出了无效问卷。

由于本问卷的选取被试较少,可能不能很好的反映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总体情况,但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一些问题。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被试大学生的生命观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被试承认在大学实施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76.84%的被试认为在大学中有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6.32%的被试认为无所谓,16.84%的被试认为没有必要,可见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生命教育在我国港台地区起步较早,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内地的生命教育还刚刚起步,有关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有关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从被试大学生反映的情况看,他们对生命教育有强烈的渴求。

理健康方面,有25.26%的被试认为自己的心理很健康,63.16%的被试认为自己的心理比较健康,仅有5.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心理不健康。同时7.37%的人表示经常遇到心理问题,66.32%的被试表示偶尔遇到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整体上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大学生心理脆弱的现实依然存在,我们对这一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大部分被试在学习、生活中承受一定压力,生活状态欠佳。11.58%的被试承认在学习生活中压力非常大,22.10%的被试经常感到压力,53.68%的学生有时会感到压力,12.63%的被试表示基本不会感到压力。在压力的主要来源中,其中58.95%的被试选择就业,42.11%的被试选择人际关系,38.95%的被试选择学业不顺,有35.79%的被试选择情感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是就业。在当今社会中竞争非常激烈,有压力并不是一件坏事,有压力才有动力,关键是怎样知道学生将压力转换为动力。从被试对每天生活的地评价看来,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欠佳。62.11%的被试认为自己每天过得生活马马虎虎,12.63%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无聊,仅有25.26%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非常地充实。

第四,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仍有学生存在轻生的念头。30.53%的被试认为完全不理解自杀行为,认为自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67.37%的被试表示可以理解这种行为,但自己绝对不会自杀。但依然有2.11%的被试认为自杀是一种脱痛苦的方式,或许自己会做,同时有23.16%的被试表示自己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可见从整体上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自杀这种行为都有比较理智、比较正确的看法,但依然有人存在错误的认识。在对待死亡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正确的态度。13.68%的被试选择害怕死亡,15.79%的被试选择忌讳谈死,但并不害怕,72.63%的被试选择顺其自然,坦然面对。

第五,在与班上及宿舍同学相处关系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38.95%的被试表示很好,58.95%的被试表示还可以,只有2.11%的被试表示不太好。在同学遇到困难是否给予帮助问题上,大部分被试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58.95%的被试表示会主动帮助,40.00%的被试表示视与同学的关系而定,只有1.05%的被试表示不会主动帮助。

9.47%的被试认为是金钱的多少,28.42%的被试表示说不清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功利化的人生价值追求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冲突、困惑等生命困境,不少大学生仿徨、无奈、消沉,感到“活得没意思”。当大学生无法合理排解这种种压力、焦虑、冲突时,便极有可能采取自杀或杀人的方式来寻求解脱。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大学生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和感恩生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加强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育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存教育,要让受教育者掌握生存技能,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第二层次是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社会的幸福生活。第三层次是生命价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生命教育课程规划,构建生命课程。一方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专门的高校生命课程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呈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另一方面由于生命教育内容广泛,单靠几门独立课程很难完成任务,所以还应将高校生命教育渗透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语文、哲学、艺术、体育等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中。这就能使生命教育成为高校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从而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生命教育应是每一个教师在每一门科目中都应融入的内容,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教学都能把生命教育融入之中。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建构生命课堂。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对大学生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形式来进行的。为了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机制。第一是加强教学内容创新。以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同时充实丰富的贴近大学生生命发展实际的内容,构建大学生的生命课堂。第二是以生命教育为主体,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专题讨论、辩论、演讲、自由发言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4、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生命校园。第一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为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第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通过组织体育比赛、歌咏比赛、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书画摄影展、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各种校园社团活动和举办一些关于生命的专题讲座,促进大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人生感悟、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为大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5、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构筑保护生命的立体网络。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爱大学生生命发展的“合力",使大学生的生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高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调动高校、家庭和社会的一切力量,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爱大学生生命发展的网络系统,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大学生的生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篇十

当前,大学生轻视和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除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等原因外,还与一些高校长期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近年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日益增多,由于独生子女性格存在很多缺陷,主要体现在: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责任感缺乏,情感波动较大,价值趋向模糊等。因而,开展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笔者通过对独生子女现状,教育对策等方面的分析,浅谈一下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几个问题。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由于现在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家长对子女教育往往是以子女为中心,万事都为其做好而忽略对其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曾有报道称,一位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剥鸡蛋而挨饿,可见,一些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到了何种程度。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有人帮自己,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表现出手足无措,缺少了长辈呵护的他们感到恐慌甚至绝望,直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目前随着全社会教育的普及化,学校教育的误区严重扭曲了独生子女的生命观。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而片面的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这样的学生往往没有自我没有个性,他们十分冷漠,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他们没有对社会生存、处事方法有所了解,等到经过重重选拔上了大学才发现,这个象牙塔与想像中的很不一样,他们对突然的轻松感到无所适从,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茫然,对自己的未来有点期待与担忧,由于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欠缺,压力得不到释放,积聚的结果就是伤害自己,结束生命。

中国社科院的卜位认为:每个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personality),健康的人格指人格健康中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需要、信念等因素的协调和发展,其自我评价客观,不狂妄自大,也不盲目自卑,并能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国内部分学者已做的工作得到的实证材料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对其生命观的趋向有着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具有良好完善人格特征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会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目标明确,责任感意识强等,这会促进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反之不备正常人格特征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困难,在压力和困难的折磨下,他们的人生目标生活态度就会发生急剧性的变化,直至出现自杀。

独生子女大学生除具有当代大学生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征:思维活跃、自信、有一定特长等,但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在他们的身上也反映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

(一)、自我中心意识强,性格独立。

独生子女不管来自城市或农村,他们都独享受家庭成员的爱,拥有各种优越的条件,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于是他们只爱享受,只希望别人爱自己,对家长的爱不领情、不珍惜,自小意识中就以自我为中心,平时都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中长大,溺爱有加,养成个性极强的性格。

(二)、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生活的磨练。

独生子女一直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被视为掌上明珠,视为整个家庭的希望,再加上现行的高校制度的应试现状,有的家长对子女的生活尽可能的包办代替。在高校新生入学报道注册时,全家到校相送的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在子女上大学后,不顾路程遥远定时专程到校为子女洗衣缝被。在这样包办的环境下成长,独生子女大学生一旦离开家庭,日常消费毫无计划,生活中遇到困难一筹莫展,遭到挫折就焦躁失落,无法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因而,在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上存在这许多矛盾状态:自主精神与依附心理集于一体;自我期望值高和自我控制能力弱并存;好强与脆弱联在一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

(一)、注重心理疏通培养健全人格。

学生家长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哺养者、培养者、教育者转变为子女所信任的伙伴和引导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关注自己孩子的真正需要,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理解而不溺爱、民主而不放任、疏导而不压制,真正做到严有度、爱得法,努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的良好品质,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全人格。只有以情感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承认他们的不同性格、爱好和兴趣,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深刻的思想和道德融入浓厚的情感中,用炽热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做到情真意切、情理结合,扶植其自尊心,激发其上进心,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力度,达到理想的效果。思想工作不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要动员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措施,帮助独生子女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学生反映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抓起,不断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二)、加强生命关怀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只有真正做到关怀生命、关注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命、生活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增加亲和力,富有感染力,提高实效性。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人性化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为宗旨,服务于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生活化的教育。生活是生命源泉,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其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幸福化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幸福化的教育。通过教育,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备奉献幸福的品质,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高品位人才,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觉意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在集体中生活的,这就需要一个和谐的、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政治、文化娱乐生活的环境和氛围。班集体是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在班集体生活中,同学们在思想品德上互相认同,在行为上互相模仿,特别是在涉及共同利益和要求时,互相激励、强化和支持,容易形成一定规模的群体行为。

(四)、注重慎独,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的自主精神是很重要的,而传统的“慎独”思想正是强调了高度自觉的修养精神,自觉学习、自觉遵纪守法,戒慎自守,这很有助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中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能够自觉的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反思自己,从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确定自我意识和树立“我”的稳定形象,这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前提条件,是青年期最重要的心理过程。

(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人格。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形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拓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视角,增长知识,提高认知水平,调动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充分发挥集体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并从中注意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及其价值观念,做到有针对性的对其加以引导,使独生子女大学生从中提高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增强自我管理的愿望和动机,从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

(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为了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垂范,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树立正确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注重自身优秀品质的发扬,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更好的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七)、改革教育管理方法,为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创造条件。

大学生活的自我管理是大学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最终是通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工作方法的创新,显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树立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和成就学生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管理,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接受教育,通过自我管理学会自律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1]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赵允玉。试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5]褚慧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江苏高教,2007,(1).

[6]杨建兵。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意义和原则[j].医学与社会,2002,(6).

[7]江晓萍。影响大学生生命观的环境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8,(10).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篇十一

:大凡事物,皆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遵循人的生命存在、成长、发展的逻辑。以人的生命的尊严、生存的权利与生活的幸福,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社会环境。

大凡事物,皆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逻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存在和发展,皆不例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或群体。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或个人层面,自然也就存在一个“遵循事物发展逻辑”的问题。

人的生命,是国家存在、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基本构成要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了实现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条件下,正常、健康、有序的生活与发展。面对不同的生命个体,不一样的生存环境,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遵循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逻辑,顺应人与人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人的生命承载物,生命的逻辑,就是人的生命个体或群体存在、成长、发展的逻辑,是人民享有生命尊严、增长生存智慧、获得生活幸福的逻辑。我们要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就需要了解人民生命、生存、生活的期盼和梦想,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关注每一个人的生存,快乐每一个人的生活。

人的一切权利,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价值养成,源于生命的尊严,源于社会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如果没有人们对每一个生命的基本尊重,所谓国家文明,也只是由钢筋水泥堆砌而成的高楼大厦,而不会有生命的温度。[[1]]这是人类基本的法治理念,也是社会文明的道德底线。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无论什么人,不管贫富贵贱,其内心都希望能得到他人,包括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的尊重和认同。尊重生命,赋予生命以尊严,是人的生命成长的核心,也是社会文明的最高价值理念。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发展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是生存的前提,是生活的根本。世界上人口再多,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不仅因为每个人得到的遗传基因不同,更重要的是人有自主性。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走不同的道路,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性格、能力,成为世界中不可重复的唯一。[[2]]正是无数充满个性的生命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富有生机,而且色彩斑斓。

在多元文化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会受到不同生命个体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形成不同的价值标准。然而,只要我们以生命成长为核心,关心人的自然生命,引导人的社会生命,发展人的精神生命,就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继而,通过帮助人们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社会水平。用合乎生命的逻辑,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

生存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是生命的延续和生活的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基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生命不是无价的,而是有价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命的价值具有终极性,人的生命必须受到普遍的无条件的保护和最高的极端的尊重。

人的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各不相同,生存与发展存在差异,但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社会,可以做到让所有生命个体,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享有基本的权利保障。在现代社会,生命的尊严及其实现,最低的标准就是要让人民享受到作为公民的权利。我们要让公民,更加平等地享受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享有现代文明。这种文明,除了物质层面以外,还应该有精神层面的,关乎到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展示和凸显的是人类生存所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让人“活得有尊严”的基本能力条件。

幸福是一种生命存在状态下人们可以拥有的生存权利。人民热爱生活,我们为之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一国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法律作为最低限度的道德,也只有外化为一种基本的生存权利,内化成一种普遍的文化自觉,法律才能得以遵循,法治才有可能实现。

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他们完善生命、学会生存、快乐而积极的生活,这是人类。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篇十二

摘要:目前中职生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比例很大,如何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便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紧迫课题。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要转化数学学业不良现象必须做好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学困生;改革模式;辩证施教;学法指导。

初中后期被遗忘的一群孩子基本上都进入了中职学习,他们基础差,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基础更差。

如何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便成为我们教师普遍关注的紧迫课题。

这些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持续地听课,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当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维,不再学习的倾向;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不敢请教,怕被人认为“笨”。

要想打破这个局面,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树立所有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每个人均有独特的天赋和培养价值,关键在于要按照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天赋,适应其特点进行教育。

有材料表明,大多数学业不良学生的某些指标不仅在学生总体中具有中等水平,有的还具有较高水平,这为教师端正教学观,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实证性依据。

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困难是暂时的,必须承认通过教育的改革,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适当发展。

(一)耐心疏导增强主动性:

学习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真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偏爱差生”,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从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中职生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受到鼓励的相当少,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充分地鼓励肯定他们,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

(二)成功教育树立自信心:

数学学业不良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学生由于在以前的学习中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

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学生不断成功,提高学生自尊自信的水平,逐步转变失败心态,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

如实施成功教育,创设成功教育情境,为学业不良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事实上,每个学业不良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不过因各种原因冲淡而已。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业不良学生在教师的“成功圈套”中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效应,从而产生自信心,进而感到经过努力,自己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达到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目的。

(三)情感唤起学习热情:

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教育管理、教学论等多个方面。

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

学业不良学生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他们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

因此,教师要偏爱他们,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

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能为其提供热爱数学,进而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二、实施“低、多、勤、快”的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了条件,但单靠有信心,还是不够的。

因此在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让他们感到是自己学好了数学。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一)低起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数中职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需要复习与提高,才能顺利进入中职阶段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

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低起点”引入法:

1、直接使用教材中易于接轨的知识作为起点。

如“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三角函数”等内容,按教材中引入法为起点。

2、以所授内容中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

如在“不等式的解法”教学中,将“区间分析法”作为掌握的重点,并以“区间分析法”为主线进行教学。

首先从验证一元一次不等式开始,进而到一元二次不等式、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这就是抓住本质降低起点。

3、以已学内容的运算法则,基本方法为教学起点。

由于数学知识的逐步复杂及深化,原先的数学概念其含意会变化发展,但运算法则不变。

例如因式分解的概念随着数域的变化而变化;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随着数的概念的扩充而发生变化;幂的运算法则,其定义开始在正整数范围内,随着负整数、分数指数和根式的引入,幂指数便扩大到任意实数,其运算法则照常适用。

4、以基本原型作为教学的起点。

数学概念一般不同于其他概念,对于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总结出来的概念,应尽可能通过直观教学。

例如棱柱概念的掌握,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在具体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观察其主要特征,抽象概括出:“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这就是在具体性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概念。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感到直观形象,记忆深刻,应用起来也比较方便。

5、以已学过的知识、例子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雷同点进行类比教学。

如“解不等式”可以与“解方程”进行类比;“解二元二次方程组”可以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可以通过“分数”;“相似形”可通过“全等形”进行类比引入教学。

(二)多归纳——总结规律: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多归纳、多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达到易记好用。

如求斜率的四种方法:

(1)已知两点求斜率;

(2)已知方向向量求斜率;

(3)已知倾斜角求斜率;

(4)已知直线的一般式求斜率。

又如直线的点向式、点法式、点斜式,有一个共同特点,方程中都含有。

再通过练习:已知直线经过点a(—3,1),b(1,4),分别用点向式、点法式,点斜式求直线方程。

(三)勤练习——及时巩固:学习困难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需要将每节课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让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可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事实表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生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讲闲话等现象大大减少了。

(四)快反馈——及早纠错:学困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数学知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

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

教师对于练习、作业、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面批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

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

由于及时反馈,避免了课后大面积补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三、辩证施教,掌握学习方法:

不是努力就能学好数学,但不努力肯定学不好数学。

因此如何教以及如何学都得讲究方法。

(一)弃重就轻、引发兴趣:中职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中职,在数学的学习中,经历过太多的磨难,曾经的挫折为他们的数学学习留下了恐惧的阴影,很多同学有畏惧心理,提到数学就害怕,见到数学就头痛,甚至厌学数学。

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以取得他们的信任。

而后了解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消除其紧张心理。

最后鼓励他们“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

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还可以结合历届学生成功的事例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开门造车、暴露思维:中职生,尤其是高一新生作业问题很多,书写格式五花八门、条理混乱、交作业拖拖拖拉拉、有难题不合作、否则就是抄作业。

他们互不交流、互不讨论、互不合作怎么能学好数学?因此教师要指导他们“开门造车”,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听课与作业,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题要将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基础问题,先做若干个基础题,然后做综合题。

课堂练习经常开展说题活动,以暴露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三)笨鸟先飞、强化预习:提高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非常重要。

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比如编制预习提纲,对抽象的概念、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通过预习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难点。

认真预习,还可以改变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因此,要求学生强化课前预习,“笨鸟先飞”。

(四)固本培元、落实双基:

中职生数学知识“先天不足”,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固本培元,优化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

因此,教师要加强总结,使新旧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树。

基本技能训练要多周期反复进行,练习题难度易中低水平,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使学生觉得新鲜有趣。

通过训练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促进作用。

(五)改进方法、促使理解:

“上课能听懂,作业有困难”是中职学生共同的“心声”。

他们不会自主学习,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在解题方法上只停留于模仿,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在数学思考方法上,限于记忆模仿型、思维定式型。

实际上模仿例题做习题是数学学习失败的第一大原因,其致命弱点是缺乏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设计出学生预习例题的步骤:

(1)阅读例题;

(2)边看边做例题;

(3)默做例题,直至能够把例题规范做出来。

当教师讲解例题时就能正确理解解题方法。

因此,教学必须使学生向探究理解型的认识水平发展,否则不利于高中数学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张思明、勤学、乐学才能善学[j]、中学数学教与学,,(2).

大学生生命观论文篇十三

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他以其才智、幽默与追求真理的敏锐目光探索着美利坚的灵魂,他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而后者尤为其伟大的代表作。

关键词:马克·吐温《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1引言。

马克·吐温的两部儿童历险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美国通常被直接称为“boynovels”(“男孩小说”)。

在《汤姆·索耶历险记》小引子中马克·吐温这样说道:“我写这本小说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可是我希望成年人并不因此而不看它,此外,我还试图想让那些成年人从书中想起当年的他们,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他们有时候干些什么稀奇古怪的冒险事情。”[1]两部小说自诞生以来,在美国既受到孩子们又受到成年人的喜爱,并且一直被看作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家自己对《汤姆·沙耶历险记》比较偏爱,认为它比《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伟大。

但一般的评论和看法却和作家不一样,例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只是说《汤姆》一书“为他赢得了持久的声誉”,而《哈克》一书乃是“他名垂青史之作”。

要想知道评论界与作者之间的矛盾就应该先从两部著作本身着手。[2]。

2《汤姆》与《哈克》。

《汤姆·索耶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是马克·吐温所有作品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拥有最广泛读者的作品之一。

它描写了渴望建功立业的汤姆和哈克怎样冲破家庭、宗教和陈腐刻板的教育制度的束缚,从游戏和冒险中寻找他们在生活中找不到的自由和浪漫的故事。

主人公汤姆在很多方面带有作者童年的影子。

马克·吐温以丰富深厚的激情,把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一举一动描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

此外,作者还运用幽默手法巧妙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陋俗、社会机构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鞭挞了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

作者讽刺与幽默的语言特色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则通过黑人奴隶吉姆为摆脱被奴役,被出卖的命运,从奴隶主那里逃跑出来流浪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于处在奴隶地位的黑人们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的无限同情,同时,也谴责了白人奴隶主的灭绝人性的凶残和罪恶的种族歧视。

主人公哈克贝利是个天真浪漫的白种男孩,他纯朴,善良,勇敢而富有心计。

由于讨厌资产阶级的虚伪客套和假仁假义,经常遭到酒鬼父亲的暴力毒打。

为此,他逃了出来,想去过一种浪漫自由的冒险生活。

在路上,他遇到从奴隶主那里逃跑出来的黑人奴隶吉姆,按照当时美国宪法规定,白人发现逃跑的黑人奴隶,应该告发,哈克没有告发吉姆。

但是他内心还是十分矛盾,经常像其他白人那样歧视、戏弄对方。

后来在与吉姆相处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吉姆诚挚忠厚、勇敢地追求自由生活,于是他同吉姆成了知心朋友,还主动帮助吉姆逃跑。

在哈克与吉姆身上体现了一种真诚的友谊,哈克经过思想斗争,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健康心灵”的不论种族、肤色,主张人人平等的有民主思想的人。

另一个重要人物吉姆也是一个勤劳善良、纯朴忠厚的黑人奴隶。

他不安于被奴役的命运,逃出了奴隶主的桎梏;他不畏艰险,勇敢而坚强,他向往自由,始终保持独立自由的思想。

当然由于作者看不到种族压迫的阶级本质,所以在小说中对黑人奴隶的解放采取了道德感化的阶级调和的态度。

3小说内容的共同点——作者儿时生活的复活。

从内容看,这两部儿童小说具有许多共同点。

它们都是以作者熟悉的环境为背景,许多情节都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而创作的。

作者在《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里所描绘的冒险故事大多都实有其事,其中的一两件是我的亲身经历,其余的是我儿时伙伴们的故事”。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延伸,延续了《汤姆·索耶历险记》的故事及其写实风格。

作者在本书一开始就谈到了这一点:“如果你没有读过《汤姆·索耶历险记》,就不会知道我是谁,不过那也无关紧要,这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写的,他说的基本都是实事,也有些事情是他杜撰的,但大部分还是真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