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苏东坡突围读后感怎么写(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9:41:32 页码:9
2023年苏东坡突围读后感怎么写(模板9篇)
2023-11-11 19:41:32    小编:ZTFB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的赏析和评价,也是一种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思考和总结。那么怎样写一篇有思想深度且富有个人特色的读后感呢?下面是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怎么写篇一

偶然的机会,让我读到了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确实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确实阅读过苏东坡的作品,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课本上了解到的。但是对于东坡先生的个人经历,我并没有做更多的了解和研究。直到读了这篇文章。

苏东坡的一生是坎坷的。非凡的文采与骄傲的个性总让他在不经意间招惹来同时代文人的嫉恨,他也因此多次遭到贬职甚至是杀身之祸。最让我惊讶的是苏轼的朋友,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沈括,也因皇上对苏的小小称赞由此记恨苏轼。他举报苏的文中有讥讽政府的诗句,而且明知王安石是苏轼的政敌,还投注到了王安石的一边。诸如此类的人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也正因为这些“挑刺着”,使东坡一次又一次的深陷危难之中。日复一日的严刑逼供没有让东坡就此打住向文学探索的脚步,多次的劫难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是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学会收敛锋芒,用成熟的语句骄傲的将诗作推上文学的顶峰。

孔子曾对其得意门生说过:“用则行之,舍之则藏。”然而骄傲如东坡,一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当真是惊艳了时光,流传于千古。这样潇洒而爽朗,不拘泥于尘世纷扰的个性,令我沉醉,是我迷恋。

真羡慕苏轼,能够不畏惧阻挠,尽情的用文字宣泄内心的情感。再想想自己,总因为害羞胆怯而将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底,压抑情感,随波逐流。但是我不想这样继续下去了。

当一个人不受任何拘束而活,而创作时,他的心一定是自由的。就像余秋雨先生描绘的苏轼一样。我也想要成为一个像苏轼这样的人,不被无关的事牵绊住向文学探索的脚步,勇敢的表达出属于自己的想法。

就让苏东坡的文学精神给我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突围吧!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怎么写篇二

1082年春,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和朋友在林间游玩,却和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不期而遇,但苏轼仍且行且歌,吟出“何妨吟啸且徐行”,“也无风雨也无晴”。

1079年,苏轼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结果被小人算计,提捕入京。好在最后苏轼被免了死罪,流放黄州。经历如此风雨而没有脆败,这让苏轼有了很大的转变。

苏轼刚到黄州之时,经受了物质上的孤苦与精神上的孤独。

他的物质生活“日以困匮”,迫于生计只能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而在他还在信里对李端叔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不可避免的,他陷入了极度孤独的境地。但也正如余秋雨所说,“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的确,苏轼开始属于他的突围。

他将自己转向自然。在黄州游山玩水,泛长江、吊赤壁,苏轼在自然中无拘无束,可谓“放浪山水间”——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轼的生命里。“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一种旷达潇洒、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他向世人与世俗突围的宣告。

苏轼又将自己转向了生活。在黄州的他一大早就要出去找人聊天,聊到天昏地暗,从闲情逸事再到仙狐鬼怪。买不起羊肉,他便把目光放到了当时没人肯吃的猪肉上,终于捣鼓出“东坡肉”,还搞出了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肘子这样的新花样。饮酒赋诗,煮“东坡羹”,做“东坡肉”,酿“东坡酒”,尽情享受着生活的美好——生活对苏东坡一点都不温柔,但苏东坡却温柔待之。把一切不美好的东西,变成赏心悦目的样子,即使确实不美好,苏东坡也能让它变得美好。

除了自然和生活,苏轼还转向了真正的自我。他从名满天下到无人问津,在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在东坡的辛勤劳作之后,苏轼脱胎换骨了,他变得成熟。如余秋雨所说,“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并且有了在黄州的自我突围,才会有苏轼在快哉亭吟唱的“黄州快哉亭上快哉风”,在武昌九曲亭反问的“兹欲以成吾亭邪”。正是因为在黄州,苏轼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剥除了身上的每一点异己成分;在黄州,苏轼彻底地脱胎换骨,获取了真正的自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苏轼,黄州,突围!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怎么写篇三

很喜欢读余秋雨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不仅仅因为他是文学大家,更是因為他的作品深邃,引人深思,读时思想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文字游走,时而高兴,时而叹息,时而惊奇!

他在《东坡突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于是,他独自徘徊在这偏远而又荒凉的黄州,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这么走着,从白天到晚上,一直到深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将他的无助记录了下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于是,浮动的心开始归于平静,圆润而不腻耳的声音在耳旁回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怎么写篇四

今天翻开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忽的便翻到《苏东坡突围》一文,便觉兴趣突起,于是便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读起来。这位当代文学巨匠会对这位宋朝的文学骄子作出怎样的评价呢?不,苏东坡不应只属于宋朝,他属于整个历史、整个中华乃至整个世界。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已被无数人颂扬,我也就不在多说了。读了《苏东坡突围》之后不知为什么总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就想把它写下来。

东坡才华横溢、名震九州、官居太守,有太多的荣耀和光环,越锋芒毕露,危机就越来越深重,终于有一天,它在一群文学小人的鼓捣下爆发了,既像一场毫无预警的地震又像是一个蓄积已久的堰塞湖轰然崩塌。最终他被流放到了黄州,落魄孤单。因为他的才气、他的锋芒最终造成了自己的被贬,而又是同样的原因造就了千古传诵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造就了这个伟大的诗人。

前几天补课时,我的一个同学和我聊天时说到她自己在班上太默默无闻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怕在班上出风头会有人背地里说她闲话。我想了一下,答道:“你要知道,若没有人说你的闲话也就没有人说你的好话呀!”古往今来的伟人们哪一个没有被这种“闲话”困扰过?有的人正是这种“闲话”铸就了他,就东坡一样,而又有多少人在这种“闲话”下害怕了、屈服了,失去了他们的可爱、高贵与魅力,却得意了那些邪恶、低贱与粗暴呢?在历史长河中,这个叫做“闲话”的旋窝不知旋进了多少英才,消逝了多少伟大,使这些本该大展宏图的人失了勇气、消了锋芒,史书上又不知失去了多少本该有的才华横溢,整个中华又不知失去了多少精神食粮。

这些人退缩了,“闲话”战胜了他们。他们没有了“闲话”的干扰,但也失去了历史的褒扬,不管他们有多少才华,也就从此淹沉了。而有的人战胜了“闲话”便达到了更高一层的境界,达到了一个永垂青史的高度。而东坡正是突破了这个围,才达到了这个历史的高度。

不要害怕展现自己,不要畏惧那些只会躲在暗处的小人的闲言碎语,因为那是世人对你的肯定,是你汗水的结晶,但也不要在成就下眩晕,理智的面对你所拥有的一切,才能把握住这一切从而走向更高更远。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怎么写篇五

有人将评论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散文见诸报端,言语之间颇有些不恭之词。秋雨先生十分恼火,于是连篇累牍地一通发泄,他发表的一些散文中,这种情绪溢于文字之间。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最近出版的《山居笔记》当中一篇叫作《苏东坡突围》的文字。

我喜欢读散文,当然也包括秋雨先生一些写得不错的散文。但对他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情绪和理念,读后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特别是那篇《苏东坡突围》。英雄气短,伟人困厄,这本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带有规律性的事情,更何况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因为他们杰出,因为他们超越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他们不被常人所理解,特别是不被世俗所理解是很正常的。

东坡先生也常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东坡先生在宋代文坛独树一帜,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位置。作为一位文学天才,一位书法大师,他是出类拔萃的。他又是当时一位著名政治家,显赫一时。由于他代表的利益集团,政治主张及自身的历史局限等十分复杂的原因,而遭到排斥,贬谪,这也是历史中很正常的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正因为这种特有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东坡先生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与不同群伦的政治才干。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去考察历史人物,那种被理想化了的,既在文坛得意,又在政坛显赫,名利场中双双获利的杰出人物,实在难寻难觅。

八百年前东坡先生的遭际,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秋雨先生英雄爱英雄,惺惺惜惺惺,张起讨伐之帜,一篇《苏东坡突围》的檄文,对当时曾攻讦过东坡先生的人口诛笔伐,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极尽铺张。其中一段文中这样写道:"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真可谓一诵三叹。东坡先生在天之灵,如果能拜读到秋雨先生这篇激扬文字,想必也会为之动容的。但我之所以不甚明白的是秋雨先生为何为东坡先生打这样一桩历史公案?最近看到《中华读书报》转载的一篇批评秋雨先生散文的文章才知道,秋雨先生为什么这样愤愤不平。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言论如此之自由,当然不可能阻止别人的批评。于是想到苏东坡,想到东坡先生的遭遇,想到东坡先生的杰出与伟大,这种同感便油然而生,于是便去为苏东坡去突八百年前的围。

东坡先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逆境中没有沉沦,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他那些著名的词篇,散文及书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贬黄州的十年中所作。可是东坡先生当时并没有突围的意图,也没有怨天尤人的愤慨,反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英雄气概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与傲岸。

抛开历史的真实性不谈,单就一个替苏东坡突围的命题,会不会使人有借题发挥之嫌呢?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怎么写篇六

近日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手中这册已泛黄的与我同岁出版的旧书,竟每每读来都令我感叹不已,心神俱震。故记下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苏东坡突围》。

翻开历史长卷,我们先来端详一下本文主人公苏东坡的一生,那可谓是“悲惨”故事。旁人是起起落落,而他是一起,落落落:本来他出场蛮好的,文豪世家,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自身又具文学天赋,也年少成名,一考中举得主考官欧阳修青睐,连这第二名都是因误避嫌才屈尊的。而这样一位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所有人都认为本该在他的时代里意气风发,在几千年间难寻的可爱的人,却屡遭贬谪,被诬告摧残,甚至一度一心求死。

究竟是谁如此有能耐,能将一代风流险些扼杀呢?是与他有观点冲突的政敌王安石吗?是皇亲国戚吗?都不是,是一群小人:舒亶、李定,王圭、李宜之……这些人物你一个都对不上号,而就是这群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与历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究竟何罪?审着看啊。怎么审?打!骂!通宵骂,骂得隔壁都言“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听”。不消多思都可窥见清白如他,温和如他,面对着这样低俗至彻底陌生的语言行为系统,他该是多么的笨拙,多么的嘶哑,他甚至连遗书都写好了呀。

而好在上天惜才,就在一声声哀嚎,一个个文化良知的颤栗中,他被送往了黄州。突围,终于开始了。

而等待他的,是一座破庙,一片寂静,一场文化苦旅。

竟没有一丝回音。“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朝伏夜出,少饮酒”,“福祸得丧,付与造物”,甚至还有句“读后焚矣”。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出了这些字句,诧异之余又觉得全然可信。

他怕了吗?不是,只不过是明白了染缸之下,要谨言慎行了。他成熟了,在40岁至48岁之间,这于人而言尤为重要的年岁,日后还大有可为的年岁,学的了真正的旷达。而人常道“词穷而后工”,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降入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要诞生了。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怎么写篇七

说起苏轼,无论在书法上,绘画上,还是在诗词文坛上,均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时候,觉得他拥有和孔子一样的地位,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在世界上,有三种对社会有益的影响的三种人,一种是名人,他在这个阶级里,属于最低层,其流传的时间与影响不是很大,但多方面仍基本可以接受:另一种认识伟人,流传时间与影响比名人更深一层,但这阶级的人,人正反两面人都很均匀。而苏东坡,也是这三种人之中,最高级阶级的人――贤人。所被当时接受的人微乎其微,但对后代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受到赞赏也是最高的,而作为当时的苏东坡过着连平民的生活都不如,受到了比任何人都残酷的刑罚,受到比任何人都大得冤屈,受到比任何人都多的嫉妒。连苏东坡的弟弟也说:苏东坡所受的这一切,源于大的才华太高了。是的,某事有好的开端,并不一定有好的结尾。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虽在生活条件艰苦的环境下,被受监时,但苏东坡仍甘愿在人民中为人民做贡献,尽自己所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改良环境,改善生活,使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也是苏东坡高贵情操,乐观,智慧,为别人着想,如促完美之人,却交上世俗之友。这也使苏东坡孤独一生,一无知己,也无知音。

作为一代贤人,真不容易,同时,也为他们的经历感到悲哀。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怎么写篇八

《苏东坡突围》是一篇含有较多学术研究成分的优秀散文,它的主要内容是在谈论为何苏大文豪会在黄州写下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作者能以优美的语言文字、以生动的叙述笔法来解读苏东坡,讲得那么详细,那么深刻,那么笔墨情浓、引人入胜。作者一边介绍苏东坡遭人诬陷的历史,一边伤心感叹着文化与历史的牵连。这篇文章不过几千字,全篇都流露着作者对苏东坡的崇敬与仰视,无论是正面的赞扬与评价,还是反面批判诬陷苏东坡的小人,余秋雨欣赏着,批判着,谦卑地褒扬着。

“苏东坡”是什么?是大江东去的豪放诗词?是独树一帜的美妙书法?是超凡脱俗的高超画艺?我只能说他是一个集全美于一身的出色的人。就是因为他太优秀,才遭到一些品格低劣的人的围攻。用他弟弟苏辙的话就是:“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于是就有了臭名昭著的“乌台诗案”,就有了文坛上的“赤壁之围”。乌台诗狱过程中所受的苦难与非人的折磨、也只有在四年黄州的众叛亲离、也只有在朋友一个又一个地远离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子虚乌有的罪名如污水般泼向自己时,在四年孤寂独处的过程中认真地反思中,在自己把人生的际遇、世界的无常寄托于佛老之际,自己才能大彻大悟,才能真正地认清了人生间的真面目。这四年的黄州生活是孤寂的、是人生的最大的磨难—甚至比乌台诗狱所受的严刑逼供更加令人不堪!在这人生最凄苦的时侯,在别人的看来这是人生最难以为继的时侯,在其他人要痛不欲生无法再生存的时侯;视一切磨难为人生的磨刀石使他成为一代大文豪,而且是流芳千古的大文豪。不仅如此被受监时,但苏东坡仍甘愿在人民中为人民做贡献,尽自己所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使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也是苏东坡高贵情操,如此完美之人,却交上世俗之友。这也使苏东坡孤独一生,一无知己,也无知音。

遭遇磨难本身是痛苦的,但磨难之于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磨砺、一重洗礼呢?试想,假如苏东坡没有因小人陷害而被贬黄州,那么,他又怎么会看清官场之黑暗,体会到真正的孤独寂寞呢?又怎么会创作出至今仍流传不已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呢?也许,他不会失去与朋友的联系,但是他决不会体味到忽然间整个世界在身边轰然消失的寂寞孤独与恐慌。也许,他会照常作诗,但我们绝不会从他的诗作中看到受挫后的愤愤不平和再生后的淡泊宁静。在不少情况下,才气会招致磨难,但磨难更可能成就辉煌。因为正是磨难增加了苏东坡的人生阅历,把他推向更高的境界。

正视磨难吧,不要在磨难的泥潭中怨天尤人,自轻自贱;笑傲不幸吧,不要在不幸的罗网内缩手缩脚,丧失我们前进的勇气。让我们直面人生,战胜磨难,随苏子在赤壁的月下高歌一曲“大江东去”,浅唱一回“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怎么写篇九

说起苏轼,无论在书法上,绘画上,还是在诗词文坛上,均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时候,觉得他拥有和孔子一样的地位,又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在世界上,有三种对社会有益的影响的三种人,一种是名人,他在这个阶级里,属于最低层,其流传的时间与影响不是很大,但多方面仍基本可以接受:另一种认识伟人,流传时间与影响比名人更深一层,但这阶级的人,人正反两面人都很均匀。而苏东坡,也是这三种人之中,最高级阶级的人——贤人。所被当时接受的人微乎其微,但对后代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受到赞赏也是最高的,而作为当时的苏东坡过着连平民的生活都不如,受到了比任何人都残酷的刑罚,受到比任何人都大得冤屈,受到比任何人都多的嫉妒。连苏东坡的弟弟也说:“苏东坡所受的这一切,源于大的才华太高了。”是的,某事有好的开端,并不一定有好的结尾。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虽在生活条件艰苦的环境下,被受监时,但苏东坡仍甘愿在人民中为人民做贡献,尽自己所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使他们改良环境,改善生活,使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也是苏东坡高贵情操,乐观,智慧,为别人着想,如促完美之人,却交上世俗之友。这也使苏东坡孤独一生,一无知己,也无知音。作为一代贤人,真不容易,同时,也为他们的经历感到悲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涛声依旧,时代虽已远去,但苏东坡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永不离去。

作家余秋雨为我们展现了苏东坡的生命线。他高高在上,却又可亲、可爱;他被贬黄州,却又舍生忘己。我从中也明白了为什么文人那么衷爱于苏东坡,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吧。

正如他所言“高处不胜寒”。“乌台诗案”的飞来横祸砸向他,躲也躲不过,反而让那些无名小卒、人格扭曲之小人钻了空子。他被无数肮脏之手推进了监狱,“诟辱摧残”,差点葬送了性命。最终得以苟全性命、贬谪黄州。于斯,苏轼的一段与“黄州”休戚与共的人生拉开了序幕。

经历了生死折磨,看尽了人世炎凉,东坡开始在此思索,悔不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自我的检讨,又怕因此连累亲友,重情重义的他便想“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苏轼《临江仙》)入黄州,生活困苦,却在这里又写下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种洒脱、飘逸的豁达之大怀,“如积水空明”,随缘自适。

文末,余秋雨谈到了“成熟”,似乎是暗示黄州这块贫瘠之地,给了苏东坡成熟,让苏东坡看透了风尘,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也就此明白了何为“苏东坡突围”,不仅指苟全性命于小人围攻、退而居山中归隐,更是指克服了心中的抑郁,思想性格与才华变得成熟了。

我特别喜欢余秋雨先生关于“成熟”的这段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的人生,余秋雨的文字,留给我们的是不尽的感喟。

第一次接触《记承天寺夜游》,就被它深深感染了。那“积水空明”、秋潭月影的意境,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豁达与悲凉,被苏轼大气晓畅的文笔精妙地传达给了后人。于是,我们在他的文字里物我两忘,在他的思想里休戚与共。

终于要讲第四单元了,我迫不及待地把这篇课文前置,学生问为什么,我说,老师喜欢苏东坡,喜欢《记承天寺夜游》。花了一堂课的时间为他们深情朗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孩子们听得入了神,陶醉画满他们的脸上、感动写满他们的双眸。回家挥笔写下了他们的读后感作业。

这是他们有始以来写得最棒的读后感,因为他们动了情,“我手写我心”,涌现出了众多佳作,以上便是管中窥豹的一斑——语文本就是最有灵性的科目,只要你屏息去聆听,就会倾听到她的悦耳之音,只要你用心去感悟,就能体会到阅读升华之快感;这是我有始以来最惊喜的一次批阅,因为我本以为十四五岁的孩子未必能读懂此文、能读懂苏东坡,我不敢奢求,只愿能给他们闭塞的少年时代哪怕一点点的文化熏陶。但他们用文字告诉我,我错了。孩子们的想法震撼着我,感动着我,蒸馏着我。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其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为师以来,我从不知这种快乐为何物,直教君子生死相许?然而,这次批阅的体验终于告诉了我久违的谜底——以学生为知己,互相激撞出思想的花火。哪怕这种快乐只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茫茫教书匠日子中的一刹,我已为之沉醉。但愿长醉不愿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