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学课文教案(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1:51:53 页码:7
最新中学课文教案(精选9篇)
2023-11-12 21:51:53    小编:ZTFB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中学课文教案篇一

我们都很清楚,低年级的教学是以拼音字词教学为主,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觉得教会学生学生字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生字的有效方法。

在学习生字中运用上想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生字。我国的汉字是一种非常艺术性的创造,它结合了数千年的文化灵魂,很多汉字具有能看字辨义,读字辨形的特点。因此,引导学生领会这些文化精粹是很有益处的。认识“火”字的时候,与图一齐出示,让学生先想一下,它像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古人就是把熊熊的烈火用画描绘出来,便成一个“火”字。如此多次引导思考练习后,于是学生懂得说:老师,鸟字那一点就是它的眼睛,没有眼睛,看不到东西就“乌”黑一片,这样学生从来不会把“鸟”和“乌”混乱。学习“专”字的时候,学生数不清它有几笔,有几个学生说:老师,那“”就是一道闪电,一闪而过!这真是好办法。在教形声字的时候,关键是让学生弄清楚偏旁所表示的意思。如“播”字,学生说:农民伯伯用手(扌)把谷米撒在田上就成了播字。于是每一个汉字的学习,我都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个字你看出了什么特点,怎样去记,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发挥想象能力。

二、生活――积累词语源泉。

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认识的`词是非常有限的,但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在电视中、甚至在玩耍中,头脑里有了这些词语,只是不能够把它化为语言表达出来而矣。在教学中,老师根据儿童的特点描述词语意思,引导学生说出这个词语或者是一句话来。另外还可以用有趣的游戏认识字词,例如用“一”字开花,一个人、一只鸟、一张桌子…..指导学生说出大量的数量词,用“花”“树”开花,要求学生说出相关的植物;要求儿童说出他们玩游戏的名称,动作。我认为早一点学会用字典识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看见自己喜欢的词就把它记住,抄写一下。当然,词汇的积累,重在理解运用。

三、阅读――理解词语的手段。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也是学习字词,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能换上别的词语吗,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去意会。运用词语仿照课文说话,也是考察学生是否理解这个词的重要方式。

中学课文教案篇二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多种形式读通课文。

3、逐段疏通文意。

第一段。

为业:以……为生。缘:顺着。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名词作动词,诧异。穷:穷尽。

第二段。

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源头。舍:舍弃,放弃。平旷:平坦开阔。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安闲快乐。

第三段:

所从来:从哪儿来。具:详细。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第四段:

既出:出来后,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如此:像这样。

第五段:高尚士也:志向高洁的隐士。遣:派。欣然:高兴地。

4、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例:不足挂齿;不足为奇。

今义:缺点。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完成p168三题第1小题。

问:大家看看,这句话中,省略的词语都有什么特点?(指称)你发现了什么?(在不妨碍理解的情况下,省略指称使行文简洁,流畅。)。

(2)第2小题。

(村人问:今是何世?

渔人回答:今是晋。

村人又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

渔人再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师:大家看,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渔人的回答,却用桃源中人的反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加以暗示,作者精巧的剪裁所体现出的简练的语言风格,令人叫绝。

(3)第3小题。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包括前文所说的所有内容。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a发现桃花源的经过;b村里人的生活状况;c归途中所做的标记。)。

(用指代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使语言更简洁。)。

(4)由此看来,同学们自己在写作时可以受到什么启发?

二、拓展延伸。

(“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事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因世间社会动乱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b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c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

三、指导背诵。

指名读背诵的方法,后指导背诵。

中学课文教案篇三

1.朗读、翻译课文。

2.背诵课文。

3.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词。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陶渊明,东晋著名大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3.背景资料:《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秀散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中学课文教案篇四

北仑松花江中学蒋海红。

富兰克林说过:“空袋子难以直立。”作文教学,平时的储备非常重要。写作的积累储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直接、可供利用的素材恐怕还是语文课本。人教版新课程语文课本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佳品,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范例,用好这处宝藏,对写作是大有裨益。

琦君的《春酒》笔致细腻柔婉,作者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以一颗深邃的爱心,在一个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品出一番香味。针对学生平时在写作过程中选材、描写、点题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这篇文章的教学与写作辅导挂上钩,发现收效颇丰。

一、慧眼看生活,文章更真实。

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而写作材料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真实性,有人说:“作文的灵魂来自生活”,学生写文章先要讲究作文内容来源于生活本身,要写真人,叙真事,以我手写见闻,以我手写生活,作文中要有“自己”。新课程实施近五年,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为写作创设了广阔的平台,客观上为学生大胆写作提供了空间,让好多学生有话可说。可学生在写作上步入误区,重形式,轻内容,忽略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显得空洞而苍白,往往没有生命力。如在06年北仑中考作文《假如世上没有了书》,有考生全文10多个小节,每节两句话,“假如„„,那么我就会„„”,罗列了10多种空洞的感想,根本没有真切感人的内容,纯属无病呻吟。内容应该是自己的积蓄,“如果是从依样葫芦,临时剽窃得来的,虽属胜义精言,也要不得。”(叶圣陶语)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必须解决的问题。

《春酒》的选材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春酒》是一杯生活酒,写的是童年生活,喝春酒是一种文化,一种民俗文化,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一幅幅略显褪色的中国传统照片勾起我们多少甜蜜的回忆。家乡不仅民风美,人情亦美,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景象,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乐,这一幕幕场景令人难忘。

不难看出,生活就是作文,于是引领学生把目光触向生活中富有文化气息的活动,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剪纸、风筝、泥人,又如独特的民俗习惯:端午节吃粽子、过年贴春联、年前扫尘祭灶祭祖、清明扫墓踏青„„身边有太多被我们忽视的文化,都由“春酒”勾出,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惊讶!布置学生写出童年或节日时,最令你难忘的一种活动(一种食品、一件物品)。

学生们写道:

用心爱心专心。

罗曼·罗兰说:“我们固然需要以强力称雄的人,但更需要有心灵的人。”培养学生有一颗善感的心和一双关注生活的眼睛,不再对生活熟视无睹,而要能够积极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留意生活中的人和事,使文章散发生活的芬芳。生活是文化的原生态,抓住原汁原味的生活,挖出记忆深处一切清晰而美好的生活场景,作文的文化味自然而出,作文也会以它的真实性魅力打动读者。

二、精工描细节,文章更细腻。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有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之中。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精妙,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亮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人们读文以后总忘不了那些“少少许胜多多许”(郑板桥语)的精雕细刻。学生在细节描写方面往往存在弊病:细节描写不够具体,抽象性太强,表现力不强,缺少典型性。

《春酒》中的母亲形神毕肖,细节描写功不可没。如对母亲的刻画:“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简单的几笔,母亲的慈爱温柔,真实历历如在目前。对“我”的细节描写更是生动传神。“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撒在衣襟上了。”“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这看似随意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似乎看到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纸上活动起来。

这些精彩的片断都对学生的写作有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韩愈语)。指导学生学习此文在细节描写上符合了三个原则:真实原则:符合生活实际,不能为写细节而写细节或乱编。典型原则:抓住最能凸现特征的细节来写,也就是说,所写的细节要能反映本质性的内涵,光细致不行,还得见“精神”。强调细节描写肯定是细致描写但细致描写却不等于细节描写。简洁原则:一篇作文中的细节,能够抓住两、三个写就可以,不必十个、八个地写,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指导后学生写道:

实践证明了,细节描写将同学们身边不经意的事和人写活了,让他们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的富有情趣,也让他们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在细节的仿写训练中,他们尝到了作文成功的乐趣。

三、

自然表真情,文章更感人。

文章的主题往往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的语句点出,是作者对事物的深刻、独到、理性的见解,它渗透着作者的学识、阅历、判断。现在好多学生作文语言美妙,但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对别人感情的翻唱,导致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缺少自己对生活的主动思考。《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上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选择了真实素材后,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情感等真实地表现在文章中,以我手写我感,以我手写我心,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结尾点题至关重要。好的文章结尾以高屋建瓴之势,画龙点睛之效,令人“把作品读完之后,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列夫·托尔斯泰语)。

《春酒》在这方面给我们一点启示。文末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故乡的一切和儿时印象叠印在一起,在“春酒”“会酒”席上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思乡之情。遗憾的语气,惆怅的情愫,撩起人们心底最温柔的乡愁。琦君“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千言万语凝在一句话中,读者读后余味无穷。

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的哲理,体验心灵久远的冲动,用最美的姿态将情感表露。

学生写道:

“重回首,那片天,那方土,那村庄,那故事,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回望童年那片天》。

“啊!总忘不了家乡的糖稀,也忘不了那位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老人。”

————《家乡的糖稀》。

“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色古香,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中华千千结》。

点题之笔,就是点睛之笔,“睛”者,“精”也。“重槌一击定亮音,肺腑一句见精神。”所以,点题之笔,语言既要简洁又要闪亮。

写作方法的积累途径是多方面的,他山之石随手可拈。但现成的课本摆在面前,近水楼台总比舍近求远实用的多。从课文里学作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管齐下,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中学课文教案篇五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与背景。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

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

(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

(一)理解加点的字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缘溪行:沿着。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落英缤纷:花。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6.欲穷其林:尽。

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9.便舍船:离开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14.鸡犬相闻: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

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板书设计:

陶渊明:东晋。

弃官回乡。

隐居。

后称靖节先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继续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能够顺畅地诵读并翻译课文3、4、5节。

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能够顺畅地诵读课文。

2.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3、4、5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顺畅地诵读课文。

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3、4、5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听写1、2节中字词的注释。

2.抽查1、2节中重要语句的翻译。

二、继续疏通课文,理下列解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1.乃大惊:竟然2.具答之同:“俱”,完全,详尽。

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4.咸来问讯:全、都。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6.不复出焉:从这里7.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信。

8.无论魏晋:更不必说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10.皆叹惋:惊11.寻病终:不久。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3.此中人语云:告诉。

1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15.便扶向路:沿着。

16、处处志之:做标志17.及郡下:等到。

18.诣太守:拜见19.寻向所志:先前。

20、欣然规往:打算21.未果:实现。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

第一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第二组:之闻之:这件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色。

具答之:他们。

第三组:其欲穷其林:那。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渔人。

五、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未果,寻病终。

六、总结本课内容。

1、字词;2.翻译句子;3.理解性默写。

七、布置作业。

1、速读、背诵课文;

2、记忆书下重要注解。

中学课文教案篇六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

文档为doc格式。

中学课文教案篇七

华强小学(鲁玉清)。

我主观上认为识字是一个长期需要不断巩固的过程,刚开始不熟悉没有关系,像我们读书的时候,也会觉得识字很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原来觉得很难的字,不是也掌握了吗?反复的强化的记忆是可以在短的时间内提高字词听写的质量,但如果因此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丧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这种主观上的认识必然导致客观上对于识字教学的松懈。

小学阶段,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因此,三年级的教材不再有集中识字的内容,但三年级上学期要求会写的字是300个,和二年级相比并没有减少。也就是说,重点转移了,但识字任务并没有减轻。课堂上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读书,感悟,拓展,识字被迫挤到了课堂非常不起眼的一角,而写字基本上只能在课外进行,这样就造成学生实际识记能力与课堂训练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扎扎实实的训练,哪有学生良好的表现?另外,现在的三年级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入,在认知能力,语文水平等方面跟二年级没有特别明显提高,加上三年级的作文起步的艰难,教学难点多,头绪复杂,实在难以兼顾!

通过学习与反思,我对今后的教学有如下思考:

一、寻找关联,在整合中求效率。

音、形、义是生字教学的三个基本要义,教学中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适时、适度、整体地开掘有关生字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这要求老师上课前扎扎实实地把生字词教学设计好,最大限度地开掘好音、形、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课堂上生动形象地将生字的音、形、义植根在学生的感同身受之中,把字词教学与认识事物,与探究语言规律,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整体地建构生字的音、形、义间的认知组块。

另外,字词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它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连。在文本的解读中,它既可以穿针引线、上连下缀,又可以释放内涵、充实解读。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住能够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语,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不仅仅解读该词语的语表之意,还要深入开掘该词语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开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充分地解读好这样的关键词语,一段文本乃至于整篇文本的解读都将会被激活,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饱胀起来。

二、增添情趣,在感悟中要质量。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进程的奠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则是舍本逐木、空中楼阁字。词教学从形式到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情境再现、唤起体验……字词是抽象的符号系统,因而字词教学离不开理性化的诠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字词教学就一定要排斥感性的体验。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上,要突现“感性化”这一解词理念。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不知不觉走进词语的意境之中,调动学生的感性体验,激活印象。当词语带着音、形、义的印象与意味融进了学生的脑海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情趣。

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在字词的音、形、义上各有侧重点,不能平均用力,要走出正音、记形、释义这种单一的平面推移式的僵化模式。尝试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字音、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让字词教学变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这其中既有文字的理性解释,也伴有画面与情感的感性体验。这种立体感悟式的字词教学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地交流对新词的解读,也是为了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让字词教学落实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中。

字词教学本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字词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开掘字词教学的新天地,必须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寻求到更佳的落脚点,让字词教学成为融入阅读教学的一股“智慧的琼浆”,来滋养学生的阅读历程。

中学课文教案篇八

1、知识与技能: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学习反义词“远近”“有无”“来去”;认识偏旁走之、竖心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诵课文,大概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欣赏诗画。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诗句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画中的内容,揭晓谜底。突破方法:观察图画内容,结合诗句,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初步理解诗句内容,并采用自由读、小班读、评读的方法,学习浪涌古诗。

难点:感受诗中美景。突破方法:通过找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让学生感受到美景。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朗读领悟法。

教学准备:反义词的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

1、画。

2、谜语诗,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刚开学时我们就学过一首,叫做《猜一猜》。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同学们的记性可真好呀!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4、那这首诗到底描写了怎么样一幅美景呢?翻到书上59页,对照着插图和诗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宝宝。

6、好了,同学们都发现了,这首诗共有四句,现在我们一句一句的学习。第一句:

7、第一句的第几个字是生字宝宝?怎么读呢?

第一句第一个字“远”,整体认读音节,意思是指距离长,跟读两遍,远远。老师与最后一排的同学挨很远,与第一排的同学不远,但是不管你们坐的远还是不远,老师的心都紧紧挨着你们。看看这远字,面熟么?!远字是由一元钱的元和一个特殊的偏旁构成的,但是一个是二声,一个是三声。看看这个偏旁,好像也是熟人哦?还记得过桥的“过”么?小红“送”水果的送么?都有这个偏旁,它的名字叫“走之”,由三笔构成。

可别记混淆了哦!

17、学完第二句,我们看看第三句有哪些生字宝宝?

18、第一个字,春。翘舌音和前鼻韵母相拼而成,跟读两遍。春天的春,是我们四个季节里的第一个季节,四季之首,最美丽的季节。春天的日出也是最美丽的,看看这个春字,好难啊?你有什么办法去记住它呢?三个人一起去看日出。

19、第四个字,还,跟读两遍,还字还有一个读法,借了东西要还,是一个多音字。还有的还,还是的还。这个字和远近一样,有相同的偏旁走之,但包着的是一个不字。不走就还在。

22、最后一句又有那几个生字宝宝呢?

八、入弄混淆了,一捺支撑着一撇,正正直直的。这也暗示了我们,做人要相互支持,而且要做个正正直直的人。

24、第二个字来,跟读两遍。来的字形看起来复杂,但你蒙住头顶上一横,这不是米字么?来和去相对,也是一对反义词。

25、最后一个字,惊,是后鼻音。跟读两遍。惊,吃惊的惊,比如上课你在那里玩玩具,老师突然就出现到你面前,一下子惊吓住了。谁能表演一下。这个惊字,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很面熟,老师右边不是首都北京的京么?那么左边的是什么呢?左边的偏旁叫竖心旁。惊吓到了,心噔噔直跳。

27、人都走过来了,鸟儿却没有被惊吓得飞走。主要描写了美景四:“鸟”。我们读的时候要把重点“鸟”突出来。注意停顿。人来/鸟/不惊。再读一遍吧。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28、生字宝宝和诗句的意思我们已经学习明白了,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感情去朗读欣赏这首诗歌吧。如此美丽的风景,想必同学也和老师一样非常喜欢,所以就请同学们一定要读出喜爱之情。注意山“有色”花“还在”应该重读,而“无声”和“不惊”应该轻读,要不然,大吼大叫的怎么能感受到“那种安静无声”呢?鸟儿不怕,人也要被大家给吓走了!

纪念,你们愿意么?

30、那就说到做到,赶紧动手吧!先把诗歌描述里美景,自己想象一下,动手画下来吧。

中学课文教案篇九

一、唐王朝的对外交往。

强盛的唐王朝对外采取比较开放的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频繁。同时,灿烂的唐文化也吸引着周边的许多国家。据史书记载,唐王朝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首都长安。唐政府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为各国使者、商人提供各种便利。

发达的对外交通。

由于国际交往的需要,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对外交通的道路主要有两条,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东可以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今天的韩国和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唐朝正是因为有了这几条便利的交通线,才使得对外友好交往来得以发展。同时,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南方的广州是自汉朝以来就与海外通商的都市,唐朝时成为南方重要的外贸中心,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云集广州。为了加强,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对外贸易的官署。

唐朝前期,国家安定,对外交往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繁盛的对外交往。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唐朝都有往来。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朝往来频繁。在各国中,新罗派往唐朝的使者、留学生及商人的人数是最多的。唐朝的长安和沿海很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对外贸易方面,新罗输入唐朝的有马、牛、麻、人参等,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以及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输入新罗。新罗人广泛研究中国的政治、历史、哲学和天文、历法、医学等,许多新罗的文人会写唐诗,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唐朝时,日本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的数目也很多,仅次于新罗。日本派遣来唐的“遣唐使”有十多次,其他官员和留学生来唐最多一次达五六百人,他们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等。来唐的学问僧人数是留学生的三倍半以上,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寻求佛法,来唐后寻访寺院,问师求法,也参加寺院的各种佛事活动,他们把当时佛教的各主要宗派介绍到日本。唐朝同日本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银币。“天竺”是唐朝对印度的称呼,我国很早就与印度有了联系,佛教就是汉代由印度传入的。唐代,中国与天竺的文化交流主要围绕佛教进行,当时曾有许多僧人前往天竺求经,其中最主要的是玄奘。唐朝输入天竺的物品包括丝、茶、纸、铜、药材;天竺则向唐朝输入甘蔗、胡椒、棉布、宝石、珍珠等。

波斯商人足迹遍布唐朝各地,他们在中国开设“波斯店”,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把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的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转运到西方,在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中出现波斯药材名,近年来西安、太原等地出土了为数不少的波斯银币,说明唐与波斯商业贸易很繁荣。

从唐高宗时起,大食与中国通使,以后的100多年里,大食派使节来唐达三十多次。大食商人也到中国经商,把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非洲和欧洲;中国的瓷器、唐三彩等也受欢迎。许多大食人留居中国,有的在唐政府任职当官,还有的通过科举考中了进士,传为佳话。唐代,中国和许多国家有着广泛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各国使者和人民的来访,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同时,唐文化向外传播,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胡风盛行——中西交融的日常生活。

唐时,来自许多地区的人和货物都被唐朝人称作“胡”。这一名称在古代中国专门指称中原王朝北方边境地区的邻人。在唐代,主要用于称呼西方人,特别是波斯人。

唐代,由于边疆与内地交往频繁,中外交流也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唐朝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形成了热衷于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我们称为“胡风”,8世纪是胡食、胡服、胡乐特别流行的时期。

饮食。

唐朝流行各种从外国传来的食物,最流行的就是各种类型的“胡饼”。西域各族进入内地,改进了对面食的加工方法,胡饼成为人们普遍食用的一种食品。此外,还有制作工艺很复杂的油煎饼,外脆内软,香甜可口,往往在宴席上出现。

胡椒是唐代人喜欢的调味品,在当时非常昂贵,被贵族们作为财富囤积。

汉代时西域的葡萄种子被引进内地,直到唐朝,葡萄在人们心目中还保持着与本文的密切关系。葡萄作为外来装饰的基本图样在丝织品上使用,在唐镜的背面也有葡萄纹样式。随着唐朝对西域的征服,酿酒的葡萄被引入,葡萄酒的制作工艺也传入了,变得家喻户晓。

还有不少蔬菜传入唐朝。如来自尼泊尔的菠菜,来自印度的刀豆,以及来自地中海的莴苣等。

唐太宗曾派人去印度学习制糖法,高宗时又去学习,学会了制造红糖和白砂糖这两种蔗糖的技能。蔗糖的引进使饮食风味变得更加丰富,加速了各种甜食的发展。

时尚的装扮。

唐朝时,中原人穿起胡服和游牧民族的靴子。胡服的款式对唐代的官服有一定的影响。

唐代妇女偏爱胡服,曾流行过回鹘装。胡服的翻领也启发了唐代妇女的灵感,盛唐的女装流行垣胸窄袖。而人们出行时,特别是骑马时,都戴着“胡帽”。与胡服相适应的还有胡妆,在发型方面,许多采自西域胡人的发型,如回鹘髻、堆髻等盛行一时。在城市中,还流行吐蕃的赭面胡妆。城市妇女受波斯风俗影响,用金箔、翠羽剪成钱币的样子,贴在面颊上,称为“钱点”。晚唐时,这样的妆饰还出现了花卉、鸟兽各类图形,有人将这样的薄片贴得满脸都是,也是受到印度、波斯风俗的影响。

活泼多元的休闲娱乐活动唐代的休闲娱乐活动很丰富,由于生活安定,人们追求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有竞渡、荡秋千、斗花草等。马球运动来自波斯,在唐代贵族中盛行,也是军队训练士兵的手段,不分男女都很擅长。他们还喜欢喝茶、下棋、赏花。唐代的寺院不仅是宗教场所,盛大的庙会往往吸引各阶层人们的参与,是演戏、赏花的地方,在人们休闲娱乐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时有很多季节性的节目,正月十五的灯节最为热闹,长安夜晚不闭坊门,连宫女也能出来观灯。

宫廷设有教坊,搜集民间的百乐歌舞杂技,提供给官民欣赏,抒发情感的乐舞也受到欢迎。唐代官方认可的音乐称为“十部乐”,其中八部都采自西域。在使用的乐器方面,箜篌是印度的古老乐器,琵琶则来自印度与波斯,羌笛最早流行于印度,羯鼓原是匈奴的乐器。

在城市中流行健舞、软舞、马舞等胡舞。健舞中的胡旋舞最富西域风格,胡旋舞以表演旋转为主,节奏很快,来自中亚的康国,起初是在圆球上起舞,后来在地毯上也可以表演,深得人们的喜爱。作为唐代宫廷乐舞的代表作,《秦王破阵乐》以龟兹乐为基调,再现战争场面;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曲》是唐代乐舞的最高成就,也明显带有胡风。

一、光彩夺目的艺术成就。

唐朝实现了规模空前的统一,并拥有强盛的国力,人们的思想开放,富于探索精神,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来文化,并且造就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

诗歌。

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流传到今天的唐诗,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诗歌,生动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这个诗歌创作空前活跃的时代,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是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李白生活在唐代最强盛的时期,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足迹遍布南北各地,以豪放的热情、夸张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各地的山水景色。像《蜀道难》《早发白帝城》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人们称他为“诗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很多诗歌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社会生活。他的诗歌,如“三吏”“三别”表现出一个普通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注,被称为“诗圣”。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他提倡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的目的。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他的诗批判现实,讽刺官吏奢侈的生活,反映人民生活的困苦。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传说他写诗,常常先念给老婆婆听,然后不断修改,直到老人家听懂为止,所以他的诗广为流传。

书法。

中国书法在唐朝也达到一个高峰,并且形成新的风格。颜真卿是王羲之以后中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他创立的新书体称为“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与他齐名的书法家是创立了“柳体”的柳公权,代表作是《神策军碑》,他们的楷书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擅长写草书的有“草圣”张旭和怀素。

绘画与雕塑艺术。

随着佛教绘画传入中国,佛画绚丽的色彩和宗教题材给了唐代画家很多灵感,提高了绘画的技巧和表现力。著名画家吴道子专画宗教壁画,被后世称为“画圣”,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著名画家阎立本吸收佛画的手法,创金碧山水画,表现唐代的时代精神。他还擅长人物故事画,所画人物神态各异、生动传神。从绘画的种类来看,出现了人物故事画、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则现实生活气息浓厚。

唐代石窟寺的雕塑艺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位于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在一千多个洞窟里,有神态各异的佛像、金碧辉煌的壁画,其中大部分都是唐代的作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