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声乐教学中换声点的解决论文(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6:37:58 页码:8
声乐教学中换声点的解决论文(实用9篇)
2023-11-13 06:37:58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已有资源。总结要注重思考和总结,而不仅仅是解释过去的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舞蹈教学资源和演出视频,希望能激发大家的舞蹈激情。

声乐教学中换声点的解决论文篇一

声乐演唱本身是一种主观情感性的艺术形式,在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教学理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发挥声乐演唱经验的作用,保证声乐艺术的教学成果,教学理论观点虽然不具有全面性,但具有普遍适用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往往采用统一化标准,重点在于总结归纳以往声乐教学的经验,因此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与客观性,但也存在未能够充分凸显每一位声乐学习者个性的问题。声乐演唱本身是一种主观情感性艺术,演唱者在练习以及演唱过程中只有充分投入自己的感情与心灵,才可达到理想的艺术表现效果。

(二)声乐演唱侧重于演唱者心理感受,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强调演唱者生理表现。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往往会过度重视演唱者声音的表现与变化形式,以及声乐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表现与变化,力求各种生理表现的准确性,比如在声乐教学训练中会要求学习者呼吸气息的平稳性,口型的规范性和发音的标准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主要目标是尽量使声乐学习者的鼻腔、口型、声带等得到科学控制。声乐演唱对于演唱者个人来说,一些演唱技术上的规范是必须的,但是更加强调声乐演唱者个人的内心感受,通过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与情感的控制与运用可以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但是,声乐演唱者若想在演唱过程中很好的抒发个人心理感受,首先要掌握演唱的各种生理技巧。

(三)声乐演唱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比较稳定刻板。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基本都是来自于声乐演唱的实际经验,它通过对较长时间演唱的总结概括,形成一些确定性的演唱规则与原则,因此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刻板。声乐教学理论是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中形成的,因此也就有持久性,演唱方面的理论知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声乐演唱主要以演唱者为载体,随着时空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较多,因此在表演上会呈现及时性和多变性特征。同样是一首歌曲由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时会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同一个演唱者在演唱不同的曲目时也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

(一)循序渐进地进行声乐演唱学习。

在声乐演唱学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应当重视实践与训练,但是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在声乐演唱练习过程中要遵守各种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理论,并且要清楚地认识到声乐演唱与声乐演唱理论观点的差异,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演唱艺术的精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唱艺术水平。学习者应当明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掌握好声乐演唱理论并且提升自身演唱水准。

(二)在声乐演唱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和传统声乐教学理论观点。

声乐演唱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它应当追求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声乐演唱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也是促进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融汇的重要动力。声乐演唱的创新和发展必会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更新与变化,如此,在不断的声乐演唱实践中,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也会逐渐缩小。声乐演唱者应当同时尊重演唱的共性与个性,在掌握好声乐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

声乐是演唱者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内心情感、抒写心灵与灵魂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算得上是一种大众艺术,通过歌唱给听众带来诸多的心灵震撼与感动,并且具有抚慰各种情愫的功效。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理论观念分别属于实践和理论,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声乐教学工作者应当正视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善于运用两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指导作用促进声乐演唱的科学进行,用声乐演唱的艺术实践推动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进步与发展,逐渐完善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文化艺术魅力发扬光大。

声乐教学中换声点的解决论文篇二

声乐教学课程当中的内容设置比较随意,这种课程内容设置会严重影响到声乐教学的整体效果。再就是声乐教材非常单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声乐教学教材,大多数教材都是教师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因此教材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的观点,学生的接受程度被教师忽视了,教材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且高校其余教学在心理方面的教材也是不充足的,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长期的缺乏声乐教学心理建设方面的教材,目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声乐教师都是借用的专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而且教材借用的情况非常复杂,最主要的是这些教材里面关于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内容也是非常少的,因此找寻适合高校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教材成为了目前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实践过程当中还要一个问题就是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问题,因为现阶段有很多的高校还没有开设关于声乐心理方面的课程。那么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教师也是缺乏的,有的学校在新开设声乐教学心理课程的时候也是没有专业教师的,因此很多的声乐教学心理课程都是有兼职教师教授的,这也就使得整个声乐教学心理课程的质量普遍偏低。在声乐教学心理课程实践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只是将声乐教学心理课程作为一个小点穿插在了声乐教学当中,只是单纯地灌输了音乐教育,并没有将情感真实地传递个每一位学生。

现阶段的专业音乐教育被分为了三类,一类是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一类是学院的音乐教育,还有一类是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通过对三种类型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音乐教育的特点就是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教育,音乐院校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专门从事音乐的专业性人才,而师范院校的影月教育理念则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而定的,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则是面向非师范类的音乐专业学生,其实不管是哪种院校的音乐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能够满足大学生自身的需求。

随着人们对声乐教育作用的不断加深,学校的教育也从应试教育转变为了素质教育,使得声乐教育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校园的艺术文化活动也随之出现,比如说在校园中出现的校园歌手之类的声乐比赛,这些比赛的出现让大学生参与声乐教育的积极性变强了,歌唱成为了高校学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参与中发现,能够真正参与声乐教学的学生是很少的,基于此种情况,在高校中开设声乐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身内心的需求。

(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都是积极乐观、激情四射的。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可以说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审美观最关键的阶段,而声乐艺术则是通过聆听来实现学生的审美感知的,当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将自己精神融入其中,充分地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欣赏音乐是审美的前提,而欣赏音乐这一活动也正是人心里活动的一个体现,高校的声乐心理教学正是从心理因素这一方面去引导大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塑造不同的学生音乐性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歌唱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审美的外部感受。

(三)能够提高大学生声乐的学习能力和表演能力。

歌唱的情感表现是声乐学习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学习前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来及时有效地调整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声乐心理教学的应用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是有很深影响的,表演的过程需要声音和表现能力的有效结合,也是一种内外部力量的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声乐心理教学的心理过程。

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演唱者演唱技巧的发挥、对歌曲中的艺术进行表达都是需要演唱者自己进行控制的,而控制的行为正是其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在的反映,歌唱者在歌唱的时候需要表达出歌曲的情感,而表达的形式离不开自身的感觉、记忆以及气质这些心理因素,如果想要在声乐教学中获取较好的艺术效果,那么就要运用艺术的思维来判断、分析在实际演唱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去解决,因此研究声乐心理教学对声乐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声乐教学中换声点的解决论文篇三

声乐教学的特点是经验性和师承性,几乎对所有人而言,声音训练的原则都是相同的。但和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心理因素和生理条件,差异都很大,而且儿童的声音有着非常强的可塑性。所以,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照搬成年人的训练方法。而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儿童的歌唱能力,解决在儿童声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粗浅的谈了下自己的看法。

教师为了能尽快的将儿童引入到学习声乐的轨道中来,在这个阶段,往往灌输一些抽象的专业术语,如共鸣、打开、气息、位置等,儿童会感到不知所措、非常的茫然,这种没有针对儿童自身特点的教学,是应该摒弃的。

声乐演唱有很多基础性的要求,一些教师认为教会儿童越多的知识,才能促进儿童的进步,但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一会要求情感和共鸣,一会又要求吐字和呼吸,这样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儿童常常是顾此失彼,结果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歌唱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气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会反复强调气息的重要性。但如果对气息过早的要求,就会过多的集中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就呼和吸一个非常自然的问题,形成了负担,这样反而对演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儿童通过获得技能,学会发声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大脑发育,以及神经系统和身体的`生长。正确的发声方法会对儿童心理、生理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对儿童形成个性和发育智力,意义都非常重大。儿童阶段,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不管是神经系统,还是感知觉系统以及身体,都尚未定型,还处于发展时期,而随着儿童逐渐成熟的心理因素和身体发育,可循序渐进的培养其技能及各个方面的知识。

在12、13岁以前,儿童的听觉能力一直在增长,而到了成年,会逐渐的降低这种听觉能力,主要是丧失了高频部分的听力。通过相关测试证实,在婴幼儿阶段,人对高频声音的敏感度并不比成人差,甚至还能向低频范围的敏锐度发展。由此可见,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听觉艺术方面,应比成人优越,而这一点,也被音乐实践教学所证实。

一般来讲,从婴儿、幼儿到少儿阶段,儿童的发生器官都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年龄段,其特点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对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充分的考虑,要合理灵活并综合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依照儿童不同的声音条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制定。

喜欢歌唱,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而兴趣又是最好老师,但当儿童真正开始学习声乐歌唱时,效果会和期望值大相径庭,这就需要儿童能持之以恒,每天都要坚持不懈的进行训练。一个优秀的歌唱人才,往往必须具备多个方面的因素。仅仅是坚持唱歌练习,离成功还相差甚远,如果按照既有的教学模式,儿童和老师见面的时间是有数的,所以针对儿童的训练,家长应和教师做好沟通,教师应客观的评价每一个儿童的实际学习情况,针对那些业余学习唱歌的儿童,其训练方式,不应采用音乐学院的正规的模式。抽象的声音位置概念和枯燥的发生练习,都会使儿童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兴趣荡然无存,所以保护和引导儿童的兴趣 是每一个声乐教师应尽的责任。

儿童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要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经过反复的强化和严格的训练。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经历一个关键性的时期,而这个阶段,就是幼儿和小学阶段。而中学阶段,则是改造习惯的时期。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声乐教学,就是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是受益匪浅。

发展儿童声音的个性及训练声音的美感,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体验,就是美感。美感紧密联系着儿童思维的发展和直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证实,儿童在幼儿时期,就能从自己所从事的朗诵、舞蹈、美术及歌唱等艺术表演中,从绘画和音乐等艺术作品中,获得美感。个性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行为、性格和气质,而音色是声音个性的体现。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发展儿童歌唱的个性,是声乐教师的主要任务,这要胜于对机械的技巧训练。因为儿童不同的个性,表达歌曲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教师不能简单的用错误或者正确的方法去进行评判。

在儿童声乐教学这个领域,不管是儿童还是教师,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声乐教学和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在实践中去认识、解决和探索,不断反思在教学中的一些观念、习惯和教法。对于那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教师,应不断的探讨和学习儿童声乐教学方面的理论,通过深入专研,顺利完成将来的教育工作,为儿童声乐学习取得好的成就,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乐教学中换声点的解决论文篇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的国土上生活着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地方民歌,民歌演唱方法以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我国民族音乐的复杂性,致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的难度大,教师不好把握和分析。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整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和守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进步,更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课堂上,不同民族音乐的授课教师没有分析学生的个体风格和个体特色,对民族声乐的独特演绎没有进行科学评估。从这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的民族声乐院校没有形成和制定出教学考试评估体系和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没有完整的培养模式,就不可能使学生在民族声乐的道路上进行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声乐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它的表演因素包括很多种,但是,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没有重视声乐艺术的表演因素,反而更多的强调表演技术,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利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良性发展。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主要通过民族声乐演唱和聘请民间歌手示范表演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各个领域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民族声乐教学方面也不例外,中国在音乐教学方面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很多院校开始把教学注意力转移到流行音乐上,逐渐忽视了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很多的专业音乐院校或其他学校的音乐专业都去钻研和发展流行音乐,在民族音乐教学上则不去花费时间和经历进行研究和创新,所以社会进步,音乐发展,但是民族声乐的教学还是在原地踏步。很多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再去分析民族特色和民族声乐的具体风格,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知道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而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一无所知,民族声乐在表演时缺少了民族情感和民族风格的神韵。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由于开放国策的执行,欧美文化潮水般地涌入我国,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也把注意力放在流行音乐上。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和社会上的音乐人士都去研究和创新流行音乐的的形式、内容等,渐渐流行音乐的教材内容不断地完整、具体、全面。民族声乐的教材因为没有专业人士去研究和编辑,还停留在以前的状态。在今天的很多音乐院校,民族音乐的教材还是原始的曲谱教材,音像音响等方面的内容还没有进入学生的必修课。这种现状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流对民族声乐的不重视,音乐院校的关注焦点不在民族声乐上。另一方面,我国在民族声乐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即使有很多音乐院校,他们的民族声乐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十分有限,根本不能进行深入的民族声乐教学研究。

伴随着流行音乐对我国的影响,很多流行音乐的弊端开始暴露。例如歌词的粗暴,思想的低俗等等,加之我国国内高校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忽视,这样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最近几年来,各地的电视节目开始掀起一股民族原生态歌曲热潮。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许多高校开始改革,适当的关注民族声乐教学。开始学习社会上对“原生态”民族音乐的追逐。高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上引入“原生态”音乐可以一定程度上丰富民族声乐的教学成果,但是“原生态”音乐毕竟不能等同于民族声乐,使得实际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要保证纯正的民族声乐唱法,高校可以引进“原生态”的民歌歌手,然后对他们进行民族声乐的专业知识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完整地保留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唱法,在此基础上添加理论知识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得民族声乐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更加自然。除此还要培训他们各种声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基本功,从而促进在教学环境中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在我国的大多数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材普遍不合理、不科学和不完善,曲谱教材不应该是民族声乐的主流教材,应该以它为基础,不断丰富民族声乐的教材。教材的知识体系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调整,以适应当下民族声乐教学的需要。

不同民族的声乐都和它的方言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方言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要突出民族方言的教学,民族方言是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中的瑰宝,是我国的精神财富,民族声乐是我国民族特色在音乐上的完美体现。民族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对改善我国民族声乐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有利于保持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本文分析了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措施,希望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做出贡献。

声乐教学中换声点的解决论文篇五

准确表达歌曲情感依赖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能放松对于发声技巧的训练。作为声乐训练的基础,发声练习应当因材施教,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声能力。传统教学中发声训练常于歌曲练习分开,运用课前时间调整声音状态,解决存在问题。为提升发声练习对于情感表达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将所学歌曲的重难点进行提炼,转变为适合学生进行训练的练声曲或者练习模式,则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歌曲的认知,在反复练习中潜移默化感受歌曲情感。在具体改进中,教师可以从语言、音高以及歌曲旋律入手,适当改造歌曲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为之后的歌曲演唱训练扫除障碍。在练声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端正练习态度,让学生认识到练声也是一种歌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每一段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表演都与演唱者日常的训练密不可分。练声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演唱意识,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身的形象美感,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练声过程,面带微笑,想象自己能够将声音传递到远方,想象自己正在进行一场歌唱表演。练声是一个强化技能,提升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在对着镜子进行练声,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曾经忽视的问题,改正不良发声与表演习惯,进行针对性练习。热情洋溢的练声训练可以有效避免练声的枯燥性,使练声效果事半功倍。

表达歌曲的情感建立在对于歌曲内容的准确理解与把握之上。因此,为提升学生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仔细研读歌谱与认真分析歌曲内容的良好习惯。歌谱的分析要做到精细,既要关注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也要向学生介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创作意图等内容,分析旋律特征以及语言特点,进而形成对于歌曲的感性认知与理性理解,准确把握歌曲的感情基调。例如在教授《西部放歌》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歌谱,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体会歌曲中的宏伟气势与豪迈气概,品味朴实的乐曲基调。通过将西部民歌作为素材,作者歌颂了辛勤劳作的“黄土地”儿女,以及其建设祖国西部山河的坚定决心。歌曲由歌唱家王宏伟演唱,他那纯正而极富穿透力的嗓音有力诠释了歌曲内涵,让人心潮澎湃,激起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斗志。如果忽视作品的创作背景,就难以挖掘歌曲的深刻内涵,影响歌曲表演的情感表达。在了解歌曲背景等基础上,还应当对歌曲的具体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剖析,加深对于歌词理解与感受,在结合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揣摩作品意象,理解其中的情感变化,从局部到整体把握歌曲情感。例如,在教授《教我如何不想她》时,学生在了解了作者刘半农远在他乡对祖国与亲友思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歌词含义。题目中的“她”既是祖国、亲友。也可以是心中朝思暮想的人。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通过歌词与旋律,将心中的无暇遐想寄托在歌唱表演中,抒发自己对于“她”的无限思念。

声乐表演不是为了自我陶醉,而是为了使艺术的生命在舞台中绽放。舞台表演与日常训练拥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组织舞台实践,为学生在表演中抒发情感奠定基础。舞台表演是情感的交流。在表演过程中,演唱者通过自身的歌声、动作、表情等于演员、伴奏以及听众进行交流,克服紧张情绪,全神贯注投入表演,进而将歌曲情感流畅抒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舞台表演进行具体的指导,例如形体动作、面部表情,甚至于心理变化。常言道,眼睛是心灵之窗,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的眼神训练,通过眼神的交互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实现与演员以及伴奏者的协调配合,更好的传情达意。具体训练可以通过考试测验的方式进行,在每学期,学生都应当精唱八首作品,通过必唱曲目与抽唱曲目结合的方式进行测验。另外,还应当依据学生具体情况组织声乐演唱实践,每次六至八名学生参加。对于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缺点,各个教师应当进行点评与指导,为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除此之外,教室还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文艺表演以及歌唱比赛,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并依据学生的参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积极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情感表达训练的契机,提高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中演唱的情感表达既需要娴熟的演唱技巧,又需要对于歌曲情感的准确把握以及有效的舞台实践。情感表达是教师的与学生的共同追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研究,依据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实践改进教学策略,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与情感表达能力,为声乐表演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诠释声乐艺术的真正魅力。

声乐教学中换声点的解决论文篇六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声乐教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传统教学思想下,小学往往会更加注重学生在知识理论上的表现,随着教学理念不断发展,教师也充分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均衡发展,不断完善与发展音乐教学非常重要。结合实践经历,浅谈小学声乐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起到部分借鉴作用。

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基本版块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随着现代化科技的普及,学生的生活与音乐、歌唱越来越密不可分,听音乐、唱歌也是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与技巧,提高音乐声乐教学水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优化完善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在传统教学中,小学教育偏重理论知识、考核内容的学习,从学生均衡发展的角度看,他们在音乐上的发展相对滞后,大力发展声乐教学,探讨声乐教学方法对于推动音乐教学、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均衡发展,声乐教学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声乐教学还存在各种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教学上的问题,比如,没有了解学生的需求,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在学习中普遍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缺乏学习兴趣,大大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换句话说,就是在声乐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声乐教学的态度问题,例如家长没有正视声乐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教师在声乐教学上的方法缺乏创新,等等,这些都大大局限了声乐教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接下来,笔者主要围绕小学声乐教学方法展开论述。

1.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刺激以及维持学生对于声乐教学的兴趣。

声乐教学的内容繁多,教学方法也非常多,这也为刺激学生对于声乐教学的兴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灵活转换各种教学手法有利于克服学生在声乐教学上的惰性,降低产生疲倦感的几率。对于小学声乐教学来说,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的方法,比如,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在掌握一些声乐基础时需要更多地融入游戏、舞蹈、音乐等元素,为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于中学生,教学方法可以融入一些现代科技的元素,比如,在课下利用手机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录音,利用一些音乐软件对各种声音进行模仿,有意识地培养一些良好的习惯,不断增强自己的节奏感、咬字,慢慢摸索如何去控制声音。从目前的教学趋势来说,创新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各个学校的一个共识,为声乐教学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比如,完善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在哪些地方多加改善,例如,需要在声乐教学中融入德育,促进他们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与认识,拓宽他们的见闻,激发他们的爱国意识。还有在声乐歌曲的选材上太过局限,以后需要多多了解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歌曲。

2.了解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差异,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在实际的声乐教学当中,教师所负责的班级人数往往会比较多,这也是限制声乐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体现新型教育,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即使是在同一个班级,学生在声乐上的水平也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利用学生的差异。这些具体情况也是教师选择、完善教学方法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些缺乏兴趣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播放dvd、各种相关视频引起他们的注意。对于一些节奏感稍差的学生可以利用一些现代技术,或者是一些小游戏等,慢慢培养他们的节奏感,例如打鼓、数拍子等,不断创新游戏的模式、内容,也能够帮助他们投入到学习当中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在声乐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声乐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在唱歌方面比较弱的学生,这也是他们怯于表现自己的原因之一,教师除了需要从教学方法上不断改善之外,还需要重视自信心的培养,为他们制造更多表现的机会,给予更多激励性的评价。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声乐教学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表现也被纳入综合素质评定内容之中。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小学声乐教学是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学来说,声乐教学是缓解学生压力的重要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的用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也会有所不同。相信在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声乐教学能够不断完善,为学生的音乐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声乐教学中换声点的解决论文篇七

随着声乐艺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迷上声乐这门深奥、高雅的艺术。并且不仅仅停留在欣赏,人们开始自己学习声乐,表演声乐。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练声曲实质上决定着声乐学习者今后的演唱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训练扎实的基本功,形成一个良好的歌唱状态,有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这比多唱几首作品重要得多。

练声曲(vocalise),即用一个或者多个元音演唱,无词的声乐练习曲或者音乐会演唱的练声曲。练声曲在声乐训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练声曲在循序渐进的声乐学习中具有系统性、规范性。

常见的练声曲有:《孔空声乐练习曲50首》、《阿勃特声乐练习曲》、《哇卡伊实用声乐练习曲》、《斯皮格高级声乐练习曲集》等等。这些练声曲都是专业声乐教学系统中的重要教材。

这些练声曲都是声乐历史上的大师们为了解决各类声乐作品演唱所遇要的技巧和能力,根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系统的针对对音阶、音程、附点连音符、连音、三连音、半音、琶音、断音、滑音、重音、装饰音、渐强渐弱、声音的轻巧和敏捷性练习、华彩经过句等各种歌唱元素所创作的练声曲。同时这类练声曲还对音乐表情、速度、乐句的分局、换气等几号做了严格的要求和详尽的标示。

《斯皮格高级声乐练声曲集》这部作品包含了一套完整的课程,分为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五册,是声乐技巧的综合性练声曲。它是从大师们的训练和指导书中选出,并经过了先进的编排,它避免了缺陷,哪怕是最小的细节都得了足够的重视。当然这部作品不是为初学者编写的,在学完《孔空50首练声曲》等初级练声曲以后可以接着学习这部作品。经过斯皮格精心的挑选、完美的编排,最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高级练声曲教程。他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顺序演唱这些练声曲,并且不能够忽略任何一个练声曲,因为这些练声曲都经过了精心、系统、科学的安排,否则将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其循序渐进的系统性、规范性可见一斑!

二、练声曲能够解决各类声乐作品演唱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

声乐练声曲还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在解决时有较强的针对性。每一个演唱者的条件各不相同,水平也高低不等,因此才会有花腔、抒情、戏剧之分。但也正因为如此容易使人产生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灵巧弹性是那些花腔女高音的专利,也因此使自身声音上的潜质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其实对一首抒情歌曲的完美演绎,灵巧弹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应该对自己声音上的某些倾向给予足够的重视,拿出一定的时间对这些技术难题作专项的练习。比如在《斯皮格高级声乐练习曲集》中,我们会发现有专门针对连音、顿音、颤音、切分音、符点音、三连音的等等的技术练习。这些练习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很强的趣味性(练声曲的形式很有吸引力:旋律优美、节奏富于变化、伴奏织体的巧妙结合),相比那些简单的练习,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演唱者的歌唱主动性,思维也较为活跃,感知较为敏感,善于抓住发声练习中的闪光点,慢慢地把这些瞬间的感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演唱歌曲才能得心应手。

三、练声曲有利于培养歌唱者的情感表现。

声乐练声曲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属性,具有完整音乐内容、结构,目前对它的研究与分析更接近于歌曲,如我们常用的《孔空练声曲》大都乐思完整,因此每一首练声曲都包涵着一些作者的情感。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根据声乐练声曲中速度、力度、渐强减弱、连线、顿音等等表情记号的提示,努力地调整好声音上的细微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来表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不能练声的时候只是单一的练声,而应该对自己作出“声情并茂”的`要求,因为音乐的情感表现是无处不在的。

四、练声曲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咬字发音的问题。

除了正确的发音之外,准确的咬字是歌唱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常说“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就是这个道理。宋承宪教授编著的《歌唱咬字练声曲4首》汇集了他多年的教学经验。此练声曲按十三辙的类别对汉语语言结构进行正确的剖析。对出声引腹归韵的咬字过程的训练设计的特别到位,并且4首练声曲全部由宋承宪教授自己编曲。所有练声曲与歌词的结合都经过了缜密斟酌。对声乐教学培养学生汉语咬字发音的基本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石惟正教授编著的极具民族色彩的《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将西方主要的几种语言中的元音音素与汉语的元音音素对比练习,既有利于西方声乐作品演唱的咬字发音,也有利于中国声乐作品演唱的咬字发音。

五、练声曲有利于激发歌者在声乐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练声曲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特殊形式的声乐作品练习,与那些简单的声乐练习相比,它能让歌者在学习和歌唱时得到更多的乐趣。

结论。

在我国声乐教学练声曲至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体系。在我们的练习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简易型,充分认识练声曲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正确的使用练声曲,是我们学习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水平,准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练声曲,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才能更快的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才能使自己具有更好的演唱大作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梅.论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a].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百家[j]济南:2007,06.

[2]弗·兰皮尔蒂,李维渤.嗓音遗训[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236.

[3]杰罗姆·汉涅斯,黄伯春.大歌唱家们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33.

声乐教学中换声点的解决论文篇八

在声乐教学中既要承认换声点的存在,又不能过多地在此强调。各声部的换声点到底应在什么地方,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另外,寻找一个合适的练习、教学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换声点?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专家教授们说法不一、教授方法不一,但我认为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分析着同一个问题:如何使声音从中低声区自然地过渡到高声区而没有痕迹?(即在人声有效音域中,声区与声区之间的分界点,有个音坎现象。唱到音坎这个点时,声音不是卡壳破裂就是唱不上去,即便是唱上去了,也觉得非常吃力),这就是换声点。

关于换声点有些老师主张训练中尝试告诉学生有之,过渡时做到心中有准备;有些则主张不告诉学生,怕心理上有负担。我个人主张分析给学生听,因为我认为从中低声区过渡到高声区,从歌唱生理学上分析不可能没有任何变化,所谓的统一,是歌唱者通过调整声带紧张度和声音的共鸣比例等手段来进行"掩盖",使听者从听觉上觉得声音的过渡平滑,而觉察不出声音过渡中"坎儿"的存在。

通过自身的体会与多年教学的摸索,我感觉要做到使声音自然平稳地过渡,良好的气息支持、完美地打开喉咙、充分地面罩共鸣,这三点要密切配合,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结合教学采用科学的换声区唱法效果很理想。换声区唱法男女有别,男声为关闭唱法,女生为真假混声唱法。在此就女声的换声区解决与大家进行探讨研究。

女生嗓音特殊,比男生天然高一个八度,且假声音域很宽。但是,女声自然嗓音的真假是截然分家的。在中声区里用提前换声的方法将真假声掺和在一起,建立真假混合的混声感觉,使上下声区巧妙地衔接,用这种科学的唱法,就能解决换声点的问题,达到统一的声区。下面我从五方面来解决换声点的问题:

女声自然真声的极限音高是c2,一般来讲,女声用这种真声往上唱,到了这个音高就感觉到了尽头,如果继续往上喊,嗓音会突然破裂,接着,一种漏气虚弱的纯假声便会出现,这种真假声脱节出现破裂的那个音,就是音坎,这种音坎现象存在于用大本嗓儿的人。女声不要将真声唱得过高,避免掉进音坎儿里。

女声在演唱换声点以下的音时,唱自然的胸声,往换声点以上唱时,用混合母音的办法,将声音拢住往暗里唱,往柔、往后唱,声音要空一点、虚一点,有一种掺进假声的感觉,成了半真半假的声音,声音脱离了胸腔和嗓子,声音进入了鼻咽腔和头腔。女声提前换声唱混合母音时,宽母音a只采用o,而不用u母音混合,窄母音i用yu,e母音用a混合,使声音变得圆润,同时有个声音位置转换的感觉,从胸声唱到混声区,声音转换了共鸣位置。

经过提前换声后,女声把中声区的声音唱得圆、宽、暗、通,把共鸣音色往咽腔里集中,进行第二次的换声,声音往头腔里进,共鸣位置向后上方提升集中音色。

在演唱中声区时音越低,真声越多,假声越少;随着音高上行,逐渐参入假声,音越高,假声越多,真声越少。真假混声以后产生的共鸣音响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声音。音越低,声音越结实,音越高,结实的声音逐渐呈点状,而虚柔的声音以气的形式进入头腔。通过混声真假比例的调整,我们感觉到音越高声音唱起来越轻松自如。

1.在换声点以下胸声区音域中练唱并找说话时自然发声的感觉,建立胸声共鸣,把声音唱得圆润、通畅、松弛、明亮。

2.声音从低声区往高声区时,后咽立起来唱,很容易找到真假混声的感觉。

3.寻找混声发声练习,在第一次换声的基础上,为把混声唱得结实明亮,挂住前面往后甩,增加共鸣混响。

4.第二次换声寻找头腔共鸣高位置练习,使低中高三个声区保持统一共鸣音色和均衡声音力度。

女声通过混声唱法两次换声,可以轻松解决换声点并获得统一的声音。

另外采用吟诵办法解决换声点也可以尝试,戏曲喊嗓时,声音位置高,而且采用混声去喊。所用的原音是"li""le"和"ai".要求咬字要干脆、清晰有力。舌尖抵在下齿后面,舌根不能用力,舌面放松放平、不使劲,平放在口腔里。口腔做半打哈欠的状态,找轻咳的感觉。之后在老师的示范下摸索地找到混声的位置向外喊出,直接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声音的质量。因为不用顾忌音准,所以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声音的质量上,感觉更集中。这种方法可以极好地提高自己声音的连贯性,也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换声点,甚至音高的问题。

混声练习作为声乐教学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确掌握换声区的唱法,才能解决好声区之间的统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不断地钻研学习,寻找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快乐地歌唱。

声乐教学中换声点的解决论文篇九

内容摘要:此文通过对声乐演唱中声与情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指出了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对歌唱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达到声情并茂这一歌唱的最高要求和基本原则。

关键词:声乐演唱声情。

一切艺术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声乐演唱艺术尤其如此。歌唱的本质是人们情感的表现,演唱者通过运用熟练的发声技巧,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声音生动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来感染观众,引起其感情共鸣。声乐演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由“声”与“情”的高度结合来体现艺术审美感情的。“声”与“情”在艺术表现中作为统一的表现整体,其中“情”是起主要作用的,“声”是传情的手段,也是传情的保证。脱离开“声”与“情”的内在联系,孤立强调某一方面,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歌唱艺术效果。

一、以情带声。

在歌唱艺术中,“情是对演唱者的一个重要美学要求,是对演唱水平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声无情声虽美则淡如白水,声有情声似有生动人心弦”。有“情”的歌声才具有艺术感染力,有“情”的歌声唱出来才会感人肺腑,打动人心;无“情”的歌声是空洞的、苍白无力的,“有情曲则活,无情歌则滞”就是这个道理。

在古代唱论中就非常注重对情感的要求。清《乐府传声》中写道:“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之情尤重。……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文中指出,唱曲一定要唱情,否则即使声音再美妙也不会让听者感动。所以没有情感的演唱,即使有好的声音条件和高超的发声技巧,也会使人感到这只是在卖弄声音和技巧而已。要想把“歌”唱好的关键还是要以情带声,“情真歌亦美,音美情更真”。

如何获得歌中之情,笔者认为:首先演唱者要深刻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体验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情境,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性情、神态等。这样“情”自然就会有的放矢。在演唱中要唱出人物的感情,还必须要结合演唱者自己的情感,要想歌声有情,首先演唱者应感动自己,这样才能感动观众。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演唱《绣金匾》时,当唱到“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时,她眼中饱含热泪,感情真挚,尤其唱到“鞠躬尽瘁为人民,我们热爱你”时声泪俱下,充沛而真挚的感情中,迸发出饱满有力而令人动容的声音,使听者为之感动。这正是“一声歌到情融处,毛骨萧然六月寒”,所以只有以情带声的歌唱,才会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二、以声传情。

歌唱是用人声来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艺术,它以唱情为主,但要想唱情,必须借助于“声”,没有声之功,也难以达到传情的目的。

虽然我们把“情”摆在主导地位,但决不能忽视声音的作用。声音是表达情感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情”只有通过“声”才能得以完美地表现。试想,如果演唱者的发声方法、歌唱技巧掌握不好,基本功不扎实,对作品驾驭和控制能力不强,即使情感再真挚,也很难得到好的演唱效果。所以,只有熟练地掌握歌唱技术,才有可能去完美地表现情感。

歌唱技术主要包括:呼吸、发声、共鸣、语言、润腔等几个方面。作为歌唱的基本要素,呼吸、发声、共鸣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通过正确地运用和控制气息,把声音送到已建立的发声管道和共鸣腔体中,从而形成优美动听的歌声来。它们三者组成的发声整体,其中若某一部分处于不协调的状态,都将影响歌唱。所以,我们要科学地协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关系,使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建立起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优美动人的旋律通过与自然、清晰的咬字吐字相结合,才能塑造出深刻、丰满的艺术形象。同时,生动清晰的语言对抒发和表达歌曲中的情感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正确掌握语言的基本功,是歌唱者的重要素养之一。

润腔是指对声腔的各种润色。它包括对歌唱技巧、节奏、速度以及力度、情感变化等技术处理,它既有一定技巧性,又有一定感情性,通过润腔可以使演唱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可以生动地传达出演唱者的情感,加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以及情感的细微表现,更具有独特的作用并能使作品中思想感情表达得更淋漓尽致。

歌唱技术的建立,是一个需要从长期不懈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演唱基本功,才能自如地运用声音来表达声乐作品中的情感,正如世界著名钢琴家霍夫曼所说:“艺术上的自由,需要有充分地运用技巧的能力。”歌唱技术掌握得越纯熟,表现手法越多,在演唱中越自由,就越能根据情感表现的需要来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

三、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是我国声乐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想真正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就必须要从歌唱的“艺术表现”这一中心环节入手。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既要有扎实的歌唱技术,又需要具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的能力和全面的艺术修养,只有把各项条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深入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完美地表现情感。

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演唱者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风格特点,要了解创作者的生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同时要仔细阅读歌谱,分析曲式的结构,掌握好基本节奏和速度以及细微的变化,并要认真研究歌曲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对歌曲内容有更深刻的解释,并进行艺术再创造。另外,演唱者要想使歌唱更具感染力,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更丰满,在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中,演唱者的思想高度、生活体验和艺术修养也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演唱者除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和表现能力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及文化修养,要多涉猎和学习有关文学、戏剧、诗歌、美术、舞蹈、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从其他姊妹艺术及文化知识中汲取养分、博采众长,对于丰富歌曲的艺术表现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演唱者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去体验、感受作品,深入理解分析、研究声乐作品所提供的素材,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作品中所要求的各种演唱方法和技巧,才能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要求。

综上所述,歌唱艺术的表现魅力是蕴含于“声”与“情”之中的,真正高超的歌唱技术只有在和情感完美的结合中,才能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通论》修海林罗小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年4月。

[2]《声乐教育手册》刘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