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历史的记忆(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6:52:47 页码:8
最新历史的记忆(大全10篇)
2023-11-13 06:52:47    小编:ZTFB

总结是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明确地制定目标和计划。注重总结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以下是一些有关艺术创作的经验,希望对创作者们能有所启发。

历史的记忆篇一

今天我与郁达夫文学院的同伴们一道参观了华林爷爷的一系列展馆,他的一生经历就这样被记录在了我们的富阳档案馆中。

首先我们来到了档案馆,档案馆在富春山馆旁。走进档案馆,拥入我眼帘的是一个个的展柜和一张张的展板,我慢慢靠近展柜,展柜中有存放着华林爷爷读书时的笔记,那笔记清秀大方,还有一些关于他的书籍;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华林爷爷:原名华诞生,是富阳方家井柳溪自然村人,他是我们富阳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

接着,来到了华林爷爷的故乡,方家井柳溪自然村的华林纪念馆。走进馆内大厅,华林的雕像耸立在我的眼前,跟着这历史的档案我们去追寻聆听着华林爷爷的革命故事。历史告诉我们,华林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村里的私塾教师。5岁时,华林就跟随他们上学。19,“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在这之前,华林应时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的邀请,回到杭州,在省教育会任干事。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爱国学生运动的联络点,华林因此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并开始从中接受进步思想。

这一件件的故事真是让人感到震撼,华林爷爷为国家付出了那么多,值得我们敬佩!

华林爷爷说:“要在乐园里活下去,不断鼓励,不断鞭挞,希望不虚此生!”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小朋友,为了这美好的生活,我们更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方向,努力做好每件事情,让自己成为更好的!

历史的记忆篇二

有些同学抱怨历史知识不好记,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在记忆历史知识时只靠死记硬背,没有用一些合适的记忆方法。在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记忆上,有些记忆方法是普及较广的,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被很多老师应用到教学中的方法,如压缩记忆法、诗歌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图像记忆法、地图记忆法、思维导图记忆法等。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压缩记忆法,就是化繁为简,对知识点进行最精简的概括,即把一段内容分为几条,每一条用一个核心字词进行概括,这样记起来就会负担轻,效率高。

1.《搞笑版中国简史》是这样概括“百家争鸣”各学派的观点的:“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无为;庄子说:我逍遥;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这样,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以及韩非子的加强中央集权思想,都十分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出来。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用“割、赔、开、商”概括就很容易记:即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开放广、厦、福、宁、上为通商口岸),关税协商(中国征收英商的关税应由两国协商)四条。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割、赔、开、建”概括,也可以说成:“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两亿”(赔白银2亿两);“开四口”[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四地可用谐音记作“苏杭牌杀(沙)虫(重)剂”];“建工厂”(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可用“前进宾馆”概括:“前”,钱(赔钱);“进”,禁(禁止反帝);“宾”,兵(驻兵北京到山海關的铁路沿线要地);“馆”,设使馆界。

5.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可以用“人、马、共、社”来概括,即:“人”,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一些历史打油诗简洁而具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流传十分广泛,可以用来帮我们记忆历史知识。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己开动脑筋把所学内容编成打油诗,这样既锻炼了思维,又方便了记忆。

1.记中国朝代更替顺序,可以利用《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唐尧虞舜:尧封于唐,被称为唐尧;舜国号为虞,被称为虞舜。“唐尧虞舜”意思就是尧舜。

2.学到七年级上册历史“东汉的兴亡”这一课时我就编了一首打油诗,把这一课内容概括为:“公元之后第九年,王莽建新代西汉。刘秀二五都洛阳,光武中兴天下安。中期帝幼靠母后,外戚宦官轮流转。民不聊生干戈起,黄巾起义天下撼。”

通过这一首打油诗,我们就很容易记住东汉兴亡的历史: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取代了西汉;刘秀在公元25年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出现了“光武中兴”,从此天下安定。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只能依靠母后,而太后又依靠娘家人(外戚),皇帝为夺回权力又依靠宦官集团,这样就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政的局面,造成东汉末年政局黑暗、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四起。著名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3.《辛丑条约》歌:

“《辛丑条约》实在坏,一个国民赔一块。满清政府成走狗,北京山海大沽口。东交民巷使馆界,半封半殖完全陷。”

《辛丑条约》:(1)西方列强对清政府实行惩罚性赔款,当时清政府4.5亿国民,一人赔偿1两白银,共赔白银4.5亿两。(2)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走狗。(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许中国人居住。《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关于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打油诗:

“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险。”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王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受到了批判,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使党和红军脱离了危险。

谐音记忆法是把一些看似无关的历史国名、人名、地名,利用谐音组成一段有关联、有意义的话,进而进行历史知识记忆的方法。谐音记忆法有助于轻松而深刻地记住一些难记的历史知识点。

1.秦灭六国顺序可以编为“喊赵薇去演戏”,即喊(韩)赵(赵)薇(魏)去(楚)演(燕)戏(齐)。

2.八国联军侵华,八国比较难记,有人编为:“饿的话每日熬一鹰”,即饿(俄)的(德)话(法)每(美)日(日)熬(奥匈帝国)一(意)鹰(英)。这样,原来难记的八个国家变得轻松易记。

3.南昌起义的领导人较多,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有人编为“刘爷煮粥喝”,即刘(刘伯承)、叶(叶挺)、朱(朱德)、周(周恩来)、贺(贺龙)。这样一下就记住了。

4.中国1980年设了四个经济特区:珠海、深圳、汕头、厦门。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由南到北,可以用谐音记忆为“猪身上下”,即“猪(珠海)身(深圳)上(汕头)下(厦门)”。

以上举例中,是不是有一些你用过的记忆方法呢?如果你开动脑筋,说不定也可以开发出如《搞笑版中国简史》一样简洁而深刻、如《朝代歌》一样流利而贯通、如“刘爷煮粥喝”一样风趣而形象的记忆方法来。

历史的记忆篇三

岁月将记忆中的许多美好回忆消磨,可我忘不了那一段旅程,因为它带给我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段对民族的自豪感。

前年暑假,我和父母来到了“十三朝古都”——陕西西安。第六天,参观秦兵马俑。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进入了展馆。

一进入展馆,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站立的陶俑,他们的队列整齐划一,抬着头,挺直腰,昂首挺胸,却又形态各异。

只见那“跪射俑”,他一手拉弓,一手搭在背后的箭包上,单膝跪地。你瞧,他那坚定的眼神,仿佛时刻要冲向战场;又见那“勇士俑”,他一手拿刀,一手向前挥舞,两脚开立,可他那游离的眼神,似乎在思念着家乡;再见那“骑兵俑”,他一手执剑,一手紧拉缰绳,似乎等待着将军的一声令下,他就会立刻上马,向前冲锋。而那“将军俑”,只见他身着便衣,拿着兵书,正与身边的参将商讨着战局。

步兵奋勇冲锋,骑兵策马奔腾,弓箭兵万箭齐发,冲锋声、喊杀声,不绝于耳……黄昏,似乎这场战争的胜负已定——秦军大胜。落日的余晖映射在带血的盔甲上,那是英雄的光芒。

正当我陷入幻想之时,一旁的讲解员叔叔打断了我,“秦兵马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每个陶俑形态各异,没有一个雷同,而且刚挖掘出土时,这些陶俑其实都是彩色的……”听着这些历史信息,我内心波涛汹涌,暗自赞叹道“兵马俑可真是个奇迹呀!如此精妙绝伦的陶俑,居然是2000多年前的历史产物,可以想象当时秦国的国力是多么的强盛!古代劳动人民的手艺和创造力真是令人惊叹!”

出了展馆,我的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定,仍然在回味着兵马俑的雄伟与壮观,瞬间,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宁愿冒着滂沱大雨也要前来参观——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儿女的骄傲、世界文明的奇迹!

历史的记忆篇四

(一)人事管理活动中缺乏活跃性。

目前很多企业在开展人事管理活动时,根本没有明确开展人事管理活动的目标,而是将人事管理活动置之于形式工作,没有对活动进行筹划和思考,导致整个活动失去活力,员工参与机会少,没有充分尊重员工的需求和心理想法,没有形成一种互动交流和发展模式。这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重视基层工作人员思维的开发,不懂得利用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导致企业人事管理活动质量低。

(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够。

企业人事管理活动中缺乏逻辑思维,这主要是由于企业领导不够重视人事管理活动,导致下面管理人员也不够重视活动的开展工作。管理人员没有将时间精力花费在活动策划工作上,而是更加关注领导的动向和决策,这必然导致整个人事管理活动效率低下,且很多管理人员收到传统思维的限定,活动开展的内容多半比较枯燥乏味,根本不能吸引工作人员的注意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基于逻辑思维角度高效开展人事管理活动。

所谓人事管理就是指针对部门用人以治事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为主要分析对象,依据法律对人员录用、培训、激励和保障等方面进行规划和管理。企业进行人事管理的目的就是确保内部公正和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而基于逻辑思维角度进行人事管理活动,就是要求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为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献计献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的逻辑思维管理方针,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这种管理思维是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员工更好地为位企业发展效力,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保障自身价值的实现,还能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实现个人发展的目标。管理人员要开发工作人员的各种能力,就必须要观察和贴近基层工作人员,深入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了解工作人员的需求和各自具备的优点。然后定期开展基层互动交流活动,激励有才能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点,并且培养优秀员工的先锋带头模范作用,实现企业内部“先发展带动后发展”的人员发展模式。

(二)科学管理思维方式,提高人事管理活动的质量。

科学管理思维方式通过采用标准化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发展对效率的追求,打破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人力管理者要充分运用抽象和分析方法,对人事管理活动的预期效果进行预测,并且对影响人事管理活动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影响要素,然后针对每一个环节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提高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规范中开展活动,使活动具有新意且不失大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基于逻辑思维角度进行人事管理活动,这样能充分尊重企业的每一个工作人员,有助于帮助建设企业内部文化,让工作人员在一个愉快的工作氛围中工作。发挥管理人员的逻辑思维,确定正确的人事管理路径和运行模式,使人事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完善企业的内部结构,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历史的记忆篇五

本站:《父辈记忆中的历史》写的是以前与现在的区别之处,让人感慨万分。

除夕那天晚上,家人们围在一起吃年夜饭,我津津有味的吃起红烧肉,夸赞婶婶会做菜。爸爸也进来搭一句“现在条件好,在我小时候,有鱼,有菜,就是没有肉,那时多想吃一次肉啊!”叔叔也说“我跟你爸爸那时候还很会抓鱼····”

历史的年轮,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渐渐清晰了。

我爸1972年的,大概在文化大革命尾声左右了,他还小,不记得什么了,只依稀记得爷爷说过“以前有个小孩把‘毛泽东主席万岁’写在地板上,别人都是写在墙上或天花板,然后他就被抓走了,后来的事就不得知了”从此就可以看出一点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了。在这之前还有人民公社话运动,那是爷爷外公的事了,他们还吃过大锅饭,经验累积的方法:大锅饭先装半碗,吃的快,然后再装一碗,要不然吃完一碗已经没饭了。

到父亲懂事时,恰好也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形成的时候,当时有个“力体”生产队,每个人到队里劳动,按劳力计分,到收割季节时再按分数分配。即按劳分配,这时已经有点“包干到组”的感觉了,不在像以前劳动多少都可以吃同样的大锅饭。再到后面就队就解散了,农田到户,包干到户。按时间算大概是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左右的时间,当时还流行一句话“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在那之后农村发展就迅速了,家里的水稻产量比力体生产队时收成高多了,以前还只是家里能吃饱饭,现在都有盈余。在邓小平主席之前,镇中心几乎很少有市集,现在也多了起来,家里人把余的东西拿出去卖,收获一些需要的商品。

很可惜,再上一辈都去世了,大概就到这了。

作者:高一6班周光坤。

历史的记忆篇六

提高初中历史成绩的学习方法,主要是理解事件的发展,明白历史事件这么发展的原因,有些内容一定要先理解才能更快速记忆。有很多历史事件发展过程过长,这个时候一定要化繁为简,可以运用公式法进行记忆。

初中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

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

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有些初中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将复杂内容通过化简,舍弃次要内容,记住关键字眼,然后拓展开去,最后达到全部记忆初中历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加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历史的记忆篇七

文/刘东[东北师大附中]。

鲁迅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兵被“挟诈而尽坑杀之”,四十万人的命一笔勾销。一将功成,万骨皆枯。中国史书的祭坛上,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小人物们前赴后继,最后凝成了书上的几笔墨迹“坑杀之”,历史听不到他们在沙场上最后的哭号,也看不见他们满面血渍被推搡着掉人大坑;它看不到士兵冲锋时颤抖的双手,它也听不见月圆之夜在兵营里响起的楚歌。历史不语,它知道史书上的每个字背后都有一条曾经鲜活的人命。

历史不语。历史早就被驯服得没了脾气。它麻木地走过,撇下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辛酸回忆。几千年了,它撇下我们,告诉我们我们很卑微。中国古代少有对人本身的尊重,它是一个要求爱天子胜过爱大众的国度。它把千万农民囿在土地上,用陈腐的说教告诉他们他们很渺小。它创造了一个神乎其神的天子,又告诉他们千千万万的功劳全靠他的庇佑和领导。个人是工具,集体是手段,最后又是为了个人的目的。这是抢夺,是压迫。

启蒙使人自己摆脱自身的蒙昧,遗憾的是,从心到脑的过程,我们现在还在走。

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借助尹天仇的嘴说出了心底最想说的话,“群众演员也是演员”。但历史上,这样的声音太少了。一代代人成了过客,或者草草留了一笔成了陪衬,或者连一点儿痕迹都没留下。他们在生活中挣扎,在历史中挣扎。历史是如此的势利。它只看到秦始皇一扫六合,却看不到马前士卒奋力的厮杀;它只看到霍去病北却匈奴,却看不到大漠里将士苦苦的思念。它听不到边关的胡笳,它看不见尘封的盔甲,小人物自顾不暇。

是时候了,是时候给小人物以尊重了。世界像是一个麻袋,人们囿于其中,只能无力地挣扎。有的人放弃了,浑浑噩噩;有的人坚持,继续挣扎。即使不可能因为他的挣扎而冲破牢笼,但正是有这些跳动的心脏和梦想的挣脱,才让麻袋一点点悄然发生改变。许是有心,许是无意,个人的前行中伴随着世界的前进。这个世界不需要你,不需要我,但世界需.要每一个奋斗中的“你我”。没有这些所谓的小人物,历史就是一潭死水。

这是一篇视角很独特的作文,作者并没有从故事的主角武松出发,而是以被杀的十二个小人物作为议论主题。从这十二个人出发,文章引经据典,从秦始皇到周星驰电影,将这个话题扩大到中华文化缺乏关注普通个体的一面,最后直指当下社会上的问题,结尾收束有力,疑问中饱含思索与期待。其实我们相信,青年学生写出这样的文章,本身已经是小人物有力的呼喊与挣扎了。

(孙立权李思遐)。

历史的记忆篇八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张旧照片。

这张照片是爱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在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一位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照片上有着被日本侵略者轰炸之后的痕迹:残断的天桥;破烂不堪、几乎都快倒塌的几排房屋;地上到处都是木板、毁坏的汽车,还有遍地的尸体和几块破碎的玻璃碎片,更让人为之震惊的是,竟然有一个大约两三岁的小男孩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着。

这个小男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又身在何方?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可怜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又如何?一连串的问题使我开始猜想:可能这个小男孩的爸爸妈妈正准备带这个小男孩逃离这里,去一个安全的地方避难,正准备出发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就剥夺了这个小男孩父母的生命,而这个小男孩,却幸运的活了下来。

我想,这个记者在拍完了这张照片以后,一定会帮助这个小男孩,而这个小男孩在无数个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祖国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同时,他应该憎恨日本侵略者,夺取了他父母的生命。

历史的记忆篇九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

百年前的神州大地正处于清王朝的统治晚期,在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中,有一批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思想的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民主,悄然成立了一个个革命的团体。这些团体成为了革命的火种,成了日后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由于各种近代学堂的设立,湖北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他们成为革命的骨干。其次,武汉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这里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第三,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较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做了大量宣传与组织工作。这样,武汉成了辛亥革命的摇篮。

文学社与共进会时那时的秘密革命团体,在湖北地区特别是湖北新军中积极活动,经过他们的争取,1911年,湖北新军中参加革命团体的达到五六千人,占湖北新军的三分之一,成为起义的主要力量。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组成起义的领导机关,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任军事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十月九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发生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赶来,将起义用的旗帜、印信、书稿和革命党人的名册全部搜去,转交给清政府。革命党人彭楚潘、刘复基等被捕就义,蒋翊武幸免于难。

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在武昌实行全城戒严,按名册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革命正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形式极为严峻。一部分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继续发动起义。当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率领士兵鸣炮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库。震动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经过一夜的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虽然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先烈们的革命事迹。是他们为革命献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青年一代要牢记历史,放眼未来,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为了将来,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历史的记忆篇十

汉光武帝刘秀还没有起兵打天下之前,曾经到过新野,听说阴君有个女儿名叫阴丽华,长得美貌无双。刘秀虽然没有见到过,却从心眼里喜欢她,总是念念不忘。他后来到长安,见到执金吾(掌管京师卫戍的武官)出行时车骑随从之盛,不由感慨说道:“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他后来起兵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县南),一心想打下天下来,不再想做执金吾了,但是对阴丽华却始终没有忘怀。

更始元年(二三年)六月,刘秀在昆阳大败新莽军后,终于到宛县(今河南南阳市)与阴丽华成了亲。婚后不久,刘秀便率军西去洛阳,阴丽华随军不便,回到家乡新野。因为她哥哥阴识为义军邓奉部下将领,阴丽华便同家里人一起随迁到清阳,寄住在邓奉家中。

第二年春天,刘秀去攻打邯郸王郎,在真定得到了当地大姓郭昌的女儿郭圣通,对她很是宠爱,这时候他离开阴丽华才不过半载,便又结新欢了。

郭圣通比起阴丽华运气要好些,婚后一直跟随在刘秀身旁,到第二年刘秀登极称帝,郭圣通已生下了皇子刘强。

阴丽华则是在刘秀继位后才命人接到洛阳来的。起初她与郭圣通都被封为贵人。可是等到要选立皇后时,便有了麻烦。按说阴丽华被迎娶在先,应当立为皇后;可是阴丽华为人雅性宽仁,一再推辞,况且郭圣通此时已经有了儿子,最终还是立了郭圣通为皇后。刘秀虽然觉得有些对不住阴丽华,可是幸亏有她固辞不争,立后之事才得以顺理成章办妥。

郭圣通虽然被立为后,但所受宠幸却不及阴丽华。建武四年(二八年)光武帝刘秀征讨彭宠,阴丽华从征,途中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刘庄。

相比之下,郭圣通却总是一副闺秀脾气,经常同刘秀发生争吵,私下里则颇有怨言;而且她对待别的妃嫔所生之子又不好,对宫人们也很凶,人们见到她就像看到毒蛇猛兽,唯恐避之不及。

这样一来,刘秀就更加宠爱阴丽华而不满郭圣通了。建武九年(三三年),阴丽华的母亲邓氏和弟弟在家中被人所杀后,光武帝刘秀曾下诏给大司空,诏书中说道:“吾微贱之时,娶于阴氏,因将兵征伐,遂各别离。幸得安全,俱脱虎口。以贵人有母仪之美,宜立为后,而固辞弗敢当,列于媵妾。朕嘉其义让,许封诸弟。未及爵土,而遭患逢祸,母子同命,愍伤于怀。”并因此追封阴丽华之父阴陆为宣恩哀侯,阴丽华的弟弟宣义恭侯。这时候刘秀已经公开宣称阴丽华为后了。

与此同时,皇后郭圣通却因宠衰而更加怨愤不满。到建武十七年(四一年)刘秀终于废掉了郭皇后,而改立阴丽华为皇后。刘秀倒不是个绝情之人,虽然废掉了郭圣通的皇后称号,让她去做儿子中山王的太后,但是对郭家始终十分照顾,郭圣通的弟弟郭况官居大鸿胪,京师人都传称他家为“金穴”。郭圣通母亲去世时,刘秀也亲临送葬。这种情况直到汉明帝继位后没有什么变化。郭氏始终与阴氏一样受到皇帝的隆恩。这与阴皇后有一定关系。阴丽华这个人为人恭俭,没有什么嗜好,性情仁孝慈祥,对郭氏从无排斥。

汉光武帝刘秀死后,阴丽华之子刘庄继位,阴丽华被尊为皇太后。阴太后死于永平七年(**年),被合葬于刘秀的原陵之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