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童年的故事怎么写(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8:10:27 页码:8
2023年童年的故事怎么写(优秀18篇)
2023-11-12 08:10:27    小编:ZTFB

总结可以激发我们不断进步的欲望,让我们更加努力奋斗。怎样把握时代机遇,抓住发展的关键点?总结范文仅供参考,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撰写。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一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中国各地小年夜日期是不一样的。在历史上,年前有四个比较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冬至、拜灶神(十二月廿四日)、小年夜(除夕前一天)、大年夜(除夕)。在宋代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小年夜和拜灶神合并成小年夜,放在十二月廿四。在清代的时候又发生改变,因为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是满族祭祖的日子,因此清皇室规定,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是小年,随后逐渐推广。因此在北方地区的小年夜就变成了十二月廿三日、南方大部分地区变成了十二月廿四日,江浙沪一带保持原来的日子。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在民间,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城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二

童年渐行,渐远,可说也说不完。据说,我小时候黑的像“非洲小男孩”因为没有头发,大家一看见妈妈抱着我,就惊奇的叫﹕“呀!你加大宝贝儿子咋这么秀气呢?”

听妈妈说,我四岁那年干了件大蠢事,妈妈说﹕“你那天看电视,有一个镜头,是千军万马掉下悬崖,然后你回过头来问我妈妈,那些人怎么了?掉下悬崖摔死了,所以你以后可不要到太高的地方去哦”。然后你非懂似懂的点点头。可第二天又爬到很高很高的地方去玩,‘不是说千军万马掉下悬崖死了吗,!﹐我呵斥道。‘我又不是千军万马,怎么能掉下去呢?只是拿你没办法。”

还有一次是在我六岁那年,家里停水,我家只能用大水缸存水。可我总觉的里面黑咕隆咚的有妖怪,还极负责任的想﹕爸爸妈妈被妖精吃了怎么办?于是我鼓起勇气,朝水缸了大呼喊叫,我本以为妖精下跑了,可因为有回音,水缸里也对我大喊一气,干事就要干到底,我这次装备齐全,右手拎个小板凳,左手握着青龙偃月刀(玩具)直奔水缸,妈妈不知我要干嘛,急忙跟过来。说时迟,那时快,还没等妈妈阻拦,我一朝缸内连刺几刀。唉,好端端的水被弄成了混汤。

在我九岁那年,对妈妈的高跟鞋充满了好奇,总是趁妈妈不在的时候偷偷拿出来穿。可心惊胆战的免不了妈妈的批评。终于有一天,学校排练舞蹈,女孩需要穿低跟鞋。于是乎,我故意把鞋落在学校,回家兴高采烈的因理由充足穿上妈妈的高跟鞋配着节奏较快的音乐旋律练习,悲剧发生了,我的脚扭了,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

这就是我的童年!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三

从前,有一个皇帝,嘴馋极了,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只要没吃过的都要尝尝。

这一天,他闲逛到村子里,遇见了一个漂亮姑娘。姑娘提着个篮子。“装的什么呀?”皇帝好奇地问。

姑娘打开篮子,哇,好大的枣糕呀!

皇帝吃过很多好东西,可就没吃过枣糕。他对姑娘说:“给我吃点儿吧,我是皇帝!”

姑娘微微一笑,把篮子递了过去。

皇帝狼吞虎咽,三口五口就把枣糕吃光了。吃完后打了个嗝儿:“啊呃,真好吃!”

接着,皇帝打起了坏主意:“我要把这姑娘带回皇宫,让她天天给我做枣糕吃!”

他对姑娘说:“你马上再给我做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做不出来,我就把你带走!”

姑娘听了,不慌不忙地说:“好!”

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冲着篮子一划。咦?热气腾腾,不多不少,正好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太神奇了!

皇帝还没明白过来。他见难不住姑娘,就耍赖让姑娘喂他吃。姑娘转过脸去不搭理他!

皇帝生气了,非要把姑娘带走。他伸手一抓・・・・・・。

姑娘伸出手,一巴掌把皇帝打上了灶台,皇帝一下子贴到了墙头上。

这下坏了:皇帝想下来,可怎么也下不来。这一天,刚好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

“谁让你嘴馋!这回啊,别人坐着你站着,别人吃着你看着吧!”说完,姑娘驾起彩云飞上天去。贪吃的皇帝从此成了灶王爷。

从此以后,灶王爷就天天站在灶台边,看人家吃饭。

时间长了,人们觉得灶王爷怪可怜的――毕竟爱吃好东西也没什么错啊。于是,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大家就给灶王爷摆上好吃的,这叫做“祭灶”。

到了这一天,孩子们最高兴了,他们跟灶王爷一起吃枣糕、柿饼、核桃、糖饼、还有糖瓜。据说,过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要上天去跟玉皇大帝说说这一年来人间发生的事。他吃了糖瓜嘴巴甜,见了玉皇大帝,就只说人们的好话。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四

他因为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呲牙咧嘴”的样子。这已经成为他的标志性形象。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当时医生预测他最多活两年,但他依然活着。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年之久的情况下,他仍能做出巨大的科学贡献,这是真正的空前绝后,而且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体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身残志坚故事。

霍金是英国人,现如今是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理论物理学系教授。他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一天恰好是意大利物理学家、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的纪念日,几天前还是牛顿的生日:1643年1月4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呱呱坠地的小霍金头上罩上了金色的光环。用霍金自己的话说:'我估计大约有二十万个婴儿在同日诞生'。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五

童年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一颗接一颗,串成了一条无暇链子。仔细端详,最使我记忆犹新的那一颗,永远珍藏在了我的心中。

小时候的我是那么天真无邪,心里总是充满了好奇与童真。一次,我正在看电视,切换节目时,无意中看到:一只精灵从花中飞出......顿时,我的眼中边放出光芒,心中不由自主的想:“原来花中还能飞出精灵呀!”于是,一个念头便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嘿嘿嘿!”我不禁傻笑起来。

于是,我缠着妈妈,要去山上。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妈妈终于同意下午带我去山上玩。

时间无声无息的溜走了,终于到了下午。妈妈便领着我到山上去了。临出门时,我还拿了个袋子,妄想套住精灵,让它们飞不走。

我们到了山上,许多花争奇斗艳,漂亮极了!一朵黄澄澄的花儿,一朵红艳艳的花儿。瞧!黄色的花儿上飞着一只长相怪异的“小小精灵”。于是我一个箭步冲过去,手一挥便把它套住了,然后喜笑颜开地向妈妈走去。

“仟仟,你怎么把蜜蜂套住了?快放了!”妈妈显然被我的举动给吓了一跳。

“哦,原来这只小精灵的名字叫‘蜜蜂’呀!”我自以为这回有精灵陪我玩了,喜上眉梢的,却不料,妈妈接下来的话将我的喜悦一扫而空。

“世间是没有精灵的!”妈妈肯定的说道。

“不可能没有的!”“真的没有的啦。”“我说有就有!”......为此,我的心情一落千丈。

正当我嘟着小嘴,怒气冲冲的回家之后,爸爸察言观色,发现了我不高兴,于是便关切的问了我起来。而我,在爸爸的一再追问之下,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爸爸听了,大笑起来,告诉我:“我的傻女儿哟!精灵一般是不现身的!换句话说,它们不论在哪儿,都是隐身的,你看不到。”

我被爸爸忽悠住了,于是,问道:“那小精灵就捉不到了?”

“是啊”

“哦,我知道了。”

好像在海边寻找最亮丽的贝壳,宛如在宇宙中探索奥秘,还似乎在星空中摘下最闪耀的星。就这样,刻在了我的心中。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六

童年是初生的绿叶,童年是含苞的花蕾,童年是一个充满梦想的舞台。童年是一幅五彩的画,童年是一首幸福的歌,童年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憧憬的梦。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

我当然也不例外。

还记得我4岁的时候,刚醒来,茫然一片,只听妈妈对我说“自己的衣服自己穿,不穿你就光着身子。”我胡摸一片,只感觉一件衣服在我的身边,我马上拿起这件衣服,摸了摸有两个袖子,就想:这一定是我的大袄了。就左手穿左袖,右手穿右袖,正想套在脑袋上,忽然,一股臭味涌在我的鼻子前,我想:我的衣服不至于这么臭吧,不管这么多了,穿上就行,我左摸右摸,怎么也没有摸到衣领,一气之下,我把衣服一下子套到头上了,可是,漆黑一片,我全身怒火,睁大眼睛一看,可恶啊,是裤子!我竟然拿裤子当上衣穿了!这时,妈妈过来了,看见我狼狈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我5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和我的小伙伴弹球玩,我发现只有我的球是最少的,别人的都比我多,我就让妈妈给我买球,可是妈妈不答应,我非常不高兴,可脑海中突然浮现起了去年我和妈妈种花生的一幕,最后长出了好多花生。我就在院子里一个土堆上挖了一个坑,把玻璃球放在里面,浇水,填土,我天天盼着,我给它一天浇一次水,等着发芽,长出满树的玻璃球,我心里可是那个美啊!可是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还没见小芽儿的出现。我等不及了,扒开一看,结果还是种的那一颗,我不解的问妈妈,妈妈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玻璃球不是种子,生长不出小芽的!”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自己也躲一边偷笑起来了。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七

童年是一个梦,七彩的梦,童年是一支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一摞摞。流经的岁月,沉淀的故事,像酸酸的葡萄,回味无穷......

九岁那年的夏季,一个晚上,我也不知缘故,就莫名的被爸妈送到滑县乡下的一个姑姥姥家待了一个月。离开了妈妈,我很不习惯,但是,晚上捉知了的趣事伴我度过这段寂寞的时光。

“姑姥姥,我想妈妈,咱们去找妈妈吧!”凌晨三点钟我伏在姑姥姥怀中流下了思母之泪。“妈妈有事儿忙,停两儿天就来接你了,乖。让哥哥去给你捉知了玩好不好?”姑姥姥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头。“知了?知了是蝉么?”我挺直了腰杆,瞪大了眼睛问姑姑。“是呀,停会我把哥哥叫醒去给你捉知了,回来姑姑给你烧烧还可以吃呢!”“啊?!”我既惊讶又惊喜,自己只有在图画书上见过的东西,这次可以看见实物了,好可以吃啊!屋外雨声“滴答滴答”,雨点落在院中塑料纸上声音特别响,那几个大雨点像是预先报道似的,紧接着,便“哗哗啦啦”的越下越大。可姑姥姥还是让哥哥提着手电出去捉知了了。我也在姑姥姥的哄声下,进入梦乡。

它们在里面一动也不动,我用瓶子晃晃他们,他们还是没反应,正当我疑心它们是死了的是时候,调皮的知了又往前爬了爬。还真逗!我的高兴劲儿来了,用手指隔着塑料瓶在它们眼前晃来晃去......

出于好奇,我也想跟哥哥去捉知了。

当大地披上月亮的银光时,姑姥姥和哥哥带着我,提着手电筒走向小树林里。

星光灿烂,风儿轻轻,乡下的月亮好似一位慈祥的老人,离我们很近,月亮老人伴随我们走向树林。树林里荧光闪闪,虫鸣蛙叫,更有一群又一群的“捉蝉人”,甚是热闹。姑姥姥引导我去捉蝉:“地上凡是有小洞的地方就有知了。”姑姥姥给我提着手电筒,我猫着腰,小步的往前迈着,终于看见了一个小洞,就大叫一声,姑姥姥把手电照着小洞:“挖这里!”于是,我用了“狗刨土”的方式挖起了起来,一会儿便挖出了一只知了。又经过我的不懈努力,终于挖到3只,便累得不得了。之后,我再去找小洞,不是找不到,就是找到了被别人挖过了。可是此起彼伏的知了声依然在耳边回响,正如李世民所说的“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呀,用在此处便是“微形藏洞里,乱响在耳边”呀。之后,天真的我把它们3只知了一起放在地上,排成一排,让它们“赛跑”。它们起先还是守规则的,可爬会儿就该违规了,不是向东就是向西,我急了,便把他们“囚禁”在手中。

我看见前面有一群人,灯光明亮,过去一看,那里大多是些小伙子,地上有些瓶瓶罐罐,瓶罐里又是些泥鳅、知了。姑姥姥说他们这是来乡里收知了的,我们可以捉些知了卖给他们,也可以换泥鳅的,他们换去的知了是做上等的美餐的。我才想起,姑姥姥昨晚是给我讲过知了烧烧可以吃的。

抬头仰望星空,夜空更加深邃,群星更加灿烂,天空看似已经很晚了,我们伴着田野的蛙虫奏着优美动听的乐曲“满载而归”。

夏日,从树上传来的知了声,仍能勾起我的这段经历。

偶尔,不经意间看到得事物,便能带我到五彩童年里。

说不完道不尽,可它值得我们回味,让成为我们一个永远美丽的梦吧!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八

从前,有一个皇帝,他的嘴馋极了,走到那儿,吃到哪儿,只要没吃过的他都想尝尝。

有一天,他闲逛到村子里,遇见了一个漂亮姑娘。姑娘提着个篮子。“装的是什么呀”?皇帝好奇地问。姑娘打开篮子,哇,好大的枣糕呀!

皇帝吃过很多好东西,可就是没吃过枣糕。他对姑娘说:“给我吃点吧,我是皇帝!”姑娘微微一笑,把篮子递了过去。

皇帝狼吞虎咽,三口五口就把枣糕吃完了。吃完后打了个嗝儿:“啊呀,太好吃了!”

接着,皇帝打起了坏主意:“我要把这个姑娘带回皇宫,让她天天给我做枣糕吃”!

他对姑娘说:“你马上再给我做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做不出来我就把你带走。”姑娘听了,不慌不忙的说:“好的!”

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冲着篮子一划。咦?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篮子里面热气腾腾,不多不少,正好七七四十九块枣糕。太神奇了!

皇帝还没有明白过来。他见难不到姑娘,就耍赖让姑娘喂他吃。姑娘转过脸去不搭理皇帝!皇帝生气了,非要把姑娘带走。他伸手一抓。。。。。。

姑娘伸出手,一巴掌把皇帝打上了灶台,皇帝一下子就贴到了墙头上了。

这下坏了:皇帝想下来,可怎么也下不来,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

“谁让你嘴馋!这回呀,别人坐着你站着,别人吃着你看着吧!”说完,姑娘架起彩云飞上天去。贪吃的皇帝从此成了灶王爷。

从此以后,灶王爷就天天站在灶台边,天天看人家吃饭。

时间长了,人们觉得灶王爷怪可怜的——毕竟,爱吃好东西也没有什么错呀。于是。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大家就都给灶王爷摆上好吃的,这叫做“祭灶”。到了这一天,孩子们最高兴了,他们跟灶王爷一起吃枣糕、柿饼、核桃、糖饼、还有糖瓜。据说,过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就要上天给玉皇大帝说说这一年来人间发生的事情。他吃了糖瓜嘴巴甜,见了玉皇大帝,就只说人们的好话。

[祭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接灶”、“接神”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灶王爷的由来:

据一些史料记叙,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此有着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据说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后来我国道教的'《经说》上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山西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其二是: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乐。

晋北地区流传的歌谣是: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北京地区的歌谣则是: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为了除旧迎新,我国民间还有在小年“扫尘”的习俗。林希介绍说,扫尘主要是将所有的房间彻底清扫一遍,老百姓称之为“扫尘”“掸尘”。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过小年除祭灶习俗外,还有扫尘、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小年,北方的人们大多讲究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某些地区还吃各种糕类和荞面;南方的人们大多吃年糕类的食品。晋东南地区,还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曰: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又曰: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的习俗。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而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男婚女嫁之时,胶东农村还用面做鸳鸯,象征爱情专一永恒。同时,人们特别留意看谁家的媳妇、或闺女做的面食花样好和多,赞誉为:心灵手巧。

面花的品种有面灯、巧饽饽、面老虎、小型人物、鱼等动物、花卉、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结合在一起,如同民间剪纸那样普遍。而且家家户户还要相互赠送,我认为,这是在暗中比手艺,比谁能干。明清时期,这种面花多用于春节,元宵,清明,八月十五,小年等节日,后来,延伸至婚丧嫁娶等事项,再后来,为表仪式的隆重,这种代表着美好祝福的面花便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家的神龛前,供桌上,花样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4.七夕节的习俗大全。

5.2015关于过年饺子的由来。

6.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的传说。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九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汉族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返回目录。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两个神仙。大神仙叫大年,小神仙叫小年。大年心眼好,爱惜人。每到五谷不长的寒冷季节,大年怕饿坏人,就把天上的白面撒下来让人们吃。小年虽说是大年的亲兄弟,心眼却坏透了。他用邪术把大年撒给人的白面变成雪籽,吃下去不治饿还冻坏肚子。等到把人们病倒了,他再变成巨齿獠牙的猛兽下来吃人。他吃人吃饱了肚皮,就躺下睡觉,一觉能睡三百六十天,醒过来还吃人。人们虽说知道它三百六十天下来一回,可是藏到哪儿也躲不过去。只好烧香磕头,请求大年给作主。

大年正为白面变雪、人烟稀少的事胡猜乱想哩,一听人间祷告,才知道是小年作的恶。他气恨恨地去找小年,小年却满不在乎地说:“你行你的好,我吃我的人,碍你啥事啦?”大年看他不讲理,气得抬手去打他。谁知小年心恶劲大,竟反手把大年打倒在地,还恶狠狠地说:“不念一母同胞,我连你也吃了!”

大年打不赢小年,只得亲自下凡对人们说:“小年生来怕雷怕火,等他再来了,你们用油松干柴烧青竹,围成圈子,点上火,人们坐在中间,它下来就吃不着人啦。”人们记住大年的话,小年下来时,干柴油松烧得青竹“砰啪”乱响,烈火烤人,急得它转圈磨牙没办法,只好空着肚子回去了。他知道这是大年的主意,就去打大年,大年没法,也跳到人们烧的火圈里。小年恨得咬牙切齿地说:“等我练好了火功,把你们吃个孩娃不留!”

日出日落,草青草黄。凶狠的小年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没睡觉,终于练成了火功,再过一天又要下去糟践人啦。

大年呢,也早已作好了准备。他也是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没睡觉,整天没明没夜地熬气力,练武艺,再过一天也要下山和小年大战一场,保护人类不受残害。

正好到三千六百天中午,大年小年在半空中迎头碰上。小年知道不除掉大年自己吃不安生、就动手打起来。大年毫不示弱,二人打得黄风滚滚,云雾遮天。这就是后来春天风多雾多的原因。

一气打了三十二天,小年急了,张嘴要吞掉大年。大年急忙举起手心雷,谁知小年纵身一蹿躲到了高处。大年追着他往上打,他就一直往上蹿。这就是二月二打闷雷的原因。

大年又追了七十四天,看手心雷打不住他,就放手不打了。小年却认为哥哥的雷放完了,一翻身冲下来抓大年。大年闪身躲开,抬手从背后拉出一条雪白的长虫。只见那长虫口吐烈火,直冲小年烧去。不等小年躲避,大年又口吐轰天雷。小年闪身躲开,张口喷出一股黑水,虽浇不灭火,湿不了雷,可也保住了他自己。大年追,小年跑,震得天摇地动,大雨倾盆。这就是夏季扯闪打雷下暴雨的由来。

小年打累了,一头扎进海里睡去了,大年急忙放出太阳,催熟五谷,免得因为他和小年打仗叫人们挨饿。

小年一气歇了一百天,抖擞精神又来和大年打仗。大年二话不说,接手就打。这回小年学精了,先施出他练的冷气灭火功夫,一张嘴,阵阵冷风朝大年刮去。大年一哆峻,急忙纵身往高处去。小年也急忙赶上去,撵得大年没处躲藏,就变成一个小石头落到地下。小年找不着大年,气得嗷嗷乱叫,驾着冰冷的狂风乱翻乱找,实在找不着,就下起漫天大雪,要冻死大年。

其实,大年早已躲到了人们藏身的山洞里,人们给他生火烤,热饭吃。大年暖和透了,还要来松脂橡油,把身上抹了一层又一层,准备和小年决一死战。

又是到了三百六十天头上。小年预料大年被冻死了,就大吼一声冲下来要吃人。只见大年一滚,带着满身大火蹿到半空。等小年刚下到树梢上时,大年一头钻进小年嘴里,顺喉咙下到肚里,放火烧起来。疼得小年手扳树枝,两脚乱蹬。不一会儿,小年手一松,身子横到了树杈上。只见他的身子上热气腾腾,烧得只剩下了一张皮。

大年和小年都死了,人们齐刷刷地跪在当院,哭着给大年磕头,并把装着大年身子的小年尸体永远挂在树上。往后,人们每隔三百六十天就在院里的树下给大年烧香,说大年是火神,有香火就有神通。能保枯世代平安。

后来。朝里的能人推出三百六十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一循环。这一循环起个啥名哩?大家都说。大年为咱舍了命,咱永远也不能忘了这个大恩大德。够一个循环,就算过一年吧。人们还根据大年烧小年的办法,仿着小年剩下的那个空壳壳,做了一个又一个灯笼。每年过节就挂在树上,驱魔镇邪。

返回目录。

祭灶。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剪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等等。

返回目录。

一、女不祭灶。

在小年的时候忌讳还是比较多的,古时候有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男人在中秋的时候不能出门赏月,而女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不要参与祭灶。

二、祭灶全家到。

民间俗语说: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意思是出门在外的人,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准备祭灶过年。

有部分农村地方禁忌,腊月二十三这天是传统小年,小年这天不要杀生,不要屠宰,动物也是生灵,别在小年里动了煞气。

四、馒头不送人。

地方俗,小年里蒸的馒头不要送人,民间认为,小年蒸的馒头是祭天祭祖用的,一定不可以送给别人有不尊敬之嫌。

返回目录。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十

小年了,清早听到小城远近稀疏的劈了啪啦的爆竹声,一定是有念旧的人家在庆祝灶王爷的升天吧!但这种仪式真的已有好多年未曾见过了,连那画上的灶王爷的模样也已经记不清了。但却依稀记得童年生活的小镇热闹的小年氛围。

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会把供了一年的灶王爷画像取下来,然后虔诚的放入灶膛里焚烧,说是这样会助灶王爷升天。我想灶王爷应该是随着袅袅炊烟,然后骑着马以腾云驾雾之态升入天空的吧?知道灶王爷的使命是干嘛的吗?灶王爷的.画像两侧是一幅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然后横批是:一家之主。看过这幅对联,那么灶王爷的使命就不言而喻了。他是去请求玉皇大帝保佑勤劳的人们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向玉皇大帝汇报每家的善恶行径,好的奖励好年景,坏的则予以惩戒。灶王爷往返天与地需要七天七夜的时间,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完成使命后就回到每家每户的锅灶上方。在早些年,人们估算天与地的距离是以灶王爷上天入地的速度估算的,说是往返要走七天七夜,按我们现时的估算,那么应该是光一般的速度吧!

小年这一天无论生活条件如何清苦,母亲们都是要给全家人包一顿饺子的,不管馅里是否有荤腥,记忆中都是那么美味。孩子们欢快的跑来跑去齐声高喊着:“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回来多带米来少带糠……”。那时人们的愿望是多么的纯粹而简单。

送过灶王爷后,是要除尘的,全家老少齐动员,连最邋遢的人家也要打扫干净棚顶犄角旮旯的灰嘟噜,除去一年来累积的灰尘。然后条件好的人家棚顶会糊上好看的窝纸,墙壁上糊上雪白的白纸,每个墙面上都张贴着喜庆的年画。印象最深的是“连年有余”,每年必贴的,表达着人们对于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条件不好的人家会到处收集书纸和报纸,然后也把家里打理一新,以一尘不染的态势准备迎接大年的到来。

小时候糊棚糊墙基本都是在晚上的,大人们忙活完往往已是夜半时分,小孩子们支撑不住困顿就会早早的睡着了。清早睁开眼,那个全新的色彩斑斓的小世界,会让我们欣喜万状,欢呼雀跃,那感觉至今无法用合适的词汇来形容!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十一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两个神仙,大神仙叫大年,小神仙叫小年。大年心眼好,爱惜人。每到五谷不长的寒冷季节,大年怕饿坏人,就把天上的白面撒下来让人们吃。

小年虽说是大年的亲兄弟,心眼却坏透了。他用邪术把大年撒给人的白面变成雪籽,吃下去不治饿还冻坏肚子。等到把人们病倒了,他再变成巨齿獠牙的猛兽下来吃人。

他吃人吃饱了肚皮,就躺下睡觉,一觉能睡三百六十天,醒过来还吃人。人们虽说知道它三百六十天下来一回,可是藏到哪儿也躲不过去。只好烧香磕头,请求大年给作主。

大年正为白面变雪、人烟稀少的事胡猜乱想哩,一听人间祷告,才知道是小年作的`恶。他气恨恨地去找小年,小年却满不在乎地说:“你行你的好,我吃我的人,碍你啥事啦?”大年看他不讲理,气得抬手去打他。谁知小年心恶劲大,竟反手把大年打倒在地,还恶狠狠地说:“不念一母同胞,我连你也吃了!”

人们记住大年的话,小年下来时,干柴油松烧得青竹“砰啪”乱响,烈火烤人,急得它转圈磨牙没办法,只好空着肚子回去了。他知道这是大年的主意,就去打大年,大年没法,也跳到人们烧的火圈里。小年恨得咬牙切齿地说:“等我练好了火功,把你们吃个孩娃不留!”

日出日落,草青草黄。凶狠的小年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没睡觉,终于练成了火功,再过一天又要下去糟践人啦。

大年呢,也早已作好了准备。他也是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没睡觉,整天没明没夜地熬气力,练武艺,再过一天也要下山和小年大战一场,保护人类不受残害。

正好到三千六百天中午,大年小年在半空中迎头碰上。小年知道不除掉大年自己吃不安生、就动手打起来。大年毫不示弱,二人打得黄风滚滚,云雾遮天。这就是后来春天风多雾多的原因。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十二

爸爸的童年充满了苦和乐。

说起苦,那真是苦不堪言。爸爸四岁时,奶奶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奶奶的去世,仿佛像一把尖刀深深地插在爸爸的心坎上。那些日子里,爸爸常常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他只有和爷爷相依为命。于是,年幼的爸爸跟着爷爷到处做零工,一天的工资虽然少得可怜,几毛钱,但爸爸很开心,总算能挣到钱了。

每天傍晚,爸爸总是疲惫不堪地回到摇摇欲坠的毛草屋里,吃点用红薯煮的稀粥,然后睡在一块硬板床上,一会儿还是进入了梦想。

家里喂养一头牛,爸爸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看牛了。

记得有一年的春天,爸爸照常去牵牛吃草,来到山坡上,那青青的绿草像一床茸茸的毯子,爸爸躺在绿草上,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非常暖和,他好久没有这么舒服过,一会儿,便睡着了。一觉醒来,太阳已经偏西了,他连忙爬起来,去寻找牛,糟了,牛不见了,爸爸非常着急,跑遍了一座山又一座山,终于在一座山的树林里才找到,这时天已经黑了。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爸爸渐渐地长大,要去上学读书了。爸爸知道读书的机会难得,也十分珍惜。在学习上爸爸也很节约,不该买的东西决不浪费一分钱。就拿学习用品来说,爸爸舍不得买本子,就用白纸代替。一张白纸两分钱,买一张白纸自己用针线钉本子。这还不说,用自己做的本子,写了正面写反面,写了反面再练习写毛笔字,一个本子用上好多次还舍不得丢。

爸爸小时候也很调皮。有一次,同班一个女同学正在睡觉,爸爸便捉来一只蚱蜢悄悄地放在她的书包里,上课了,那个女同学在书包里拿书时,却发现了蚱蜢,吓得她失声大叫,爸爸偷偷地躲在一旁发笑呢!爸爸在全班男同学里面是最矮的,但也是摔跤的“常胜将军”。

爸爸很多很多,他留给孩子们的是难以忘怀的一幕……。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十三

童年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着快乐,童年是纯真,是难忘,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却是下面说的。

这件事大约是我在七岁的时候回老家。一回到老家就缠着妈妈给我买好吃的。

妈妈给了我两元钱,我拿着钱高高兴兴的向小超市跑去,买我最喜欢吃的。我走进超市看到了很多好吃的,我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不知道买哪个好,哇,忽然看到,在墙角边上挂着我最爱吃的棒棒糖。

我买了棒棒糖吃着往回走,妈妈正好出来接我,看见我吃着棒棒糖,就急急忙忙夺了过去,我大哭起来。不管我怎么哭闹,妈妈都不理我了。

回到家,妈妈就严肃认真的给我讲了《老虎拔牙》的故事,人吃多了糖在身体里排不出来,会引起各种疾病。妈妈讲着,我认真的听着。

从妈妈的讲解中,我觉得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要少吃糖,这样才能把身体保护好,做一个健康的孩子,这件事至今难以忘记。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十四

通常认为,“小年”又叫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等,这与它“祭灶”的节日习俗有关。古代民间认为,家家户户都有“灶王爷”,负责监督家里人一年的所作所为,并在“小年”时上天向玉帝禀报,以定赏罚。所以,人们要在“小年”时祭灶,用糖瓜象征性粘住“灶王”爷的嘴,令他不能上天说坏话。

小年祭灶习俗有什么讲究。

2月8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我国各地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习俗庆祝小年,一起来看看。

吃糖瓜。祭灶时给灶王爷供奉糖瓜,让他嘴巴甜一点,上天给玉皇大帝报告时多言好事。

贴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剪窗花。窗花样子讨喜,种类丰富。

放鞭炮。小年的鞭炮是年前第一炮,很受重视。

吃饺子。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吃火烧。在河南,小年的时候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划等号。

传统“小年”与“祭灶”息息相关。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摆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这类食品又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上说,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这些仪式完成后,就要将灶君的神像拿下来烧掉,“送神上天”。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将灶君接回来过年,当天,还有各种“接灶”的仪式。

即使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灶王爷像上还写有“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传说一:小年为什么祭灶?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传说二:小年为什么吃灶糖?

传说,北宋时期的宰相吕蒙正从小家境贫穷、四处流浪。后来,他和母亲栖身于彰德府东北永和县境内的一座寺院内,即现在的安阳县曹马村洪元寺。寺内的长老,满腹经纶,且有一手做风味小吃的绝技——制作芝麻糖。

吕蒙正虽一贫如洗,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所以深得长老器重。长老不仅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吟诗作赋,还常赏些芝麻糖让他母子品尝。公元976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这日,人们都在忙着送灶王爷上天。吕蒙正见百姓用食物供奉灶王爷,而他没有东西可供奉灶王爷,便用寺院里的芝麻糖粘到灶王爷画上。

待灶王爷返回天宫,大帝询问时,他欲说但张不开口,只是一味点头。玉皇大帝以为“灶火之神”连连称赞吕蒙正人品,于是就颁旨降福,赐官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果然居天下数百名举子之冠,考中状元。

为报答长老教育接济之恩,他扩修寺院,并拨黄米、小麦各500担,芝麻100担,让长老广授芝麻糖制作技艺,作为当地百姓谋生之本。以后,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之日,百姓也纷纷效仿吕蒙正用芝麻糖供奉“灶火之神”,祈求玉皇大帝降瑞赐福。这样,世代沿袭,流传至今。

传说三:小年为什么吃饺子?

饺子古代叫“娇耳”,民间有一个传说,说的是东汉末年,灾害严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烂耳朵病。名医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看见瘟疫流行,于是他在冬至那天,找一块空地,搭起医棚,架起大锅,给人们舍药治病,救活了很多穷人。

张仲景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炖,炖好后,把它们捞起来,剁碎,再用面皮作成耳朵一样的东西,下锅煮好后,分给病人吃。人们叫这种东西为“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再喝下一碗汤,便两耳发热热血沸腾,不久烂耳朵病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小年也是过年的开端,过去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甚至是整个正月都是年。过去,农民只有到了隆冬数九的日子才能休息,这也正体现了年节的调节作用。那过年了就自然也要吃饺子,顺理成章就成了流传已久的习俗。

传说四:小年为什么要大扫除?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古称“扫年”。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

据说,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的传说,古代神话中颛顼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好吃懒做,平日穿很破烂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冻又饿,死在屋角。所以,除夕这天,人们乘大扫除机会,把家里的破烂衣服和剩饭剩菜拿出来,在新的一年来临前倒掉,表示不让贫穷到家里来。

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99999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

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俗。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传说,扫尘习俗是因通州(今南通)佃农为迎接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佃农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佃农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民族风俗一代代延续流传下来。

一到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就忙着打扫室里室外卫生,清洗蚊帐被褥,连箩筐家具也洗刷一遍,把内内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把几件破旧的东西拿到村口放火烧掉,称为“送穷”,意思是把那些晦气全部送葬掉,以换来新一年的好运气。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十五

传说一: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则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把儿子当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平日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吩咐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走路的人,两人越说越熟,闲谈之中,老汉得知此人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他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的人慷慨应允,嘱咐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汉假装得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惊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见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的人,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就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传说二:

江淮一带的传说则说灶王爷不是神,只是个好吃懒做的野鬼,白天藏在野地里,一到晚上就跑到百姓家偷吃东西。“土地”和“门神”都奈何不了他,只得想了个办法,让他到百姓家当灶王爷,在锅台上吃些残羹冷饭。可是没过多久,这野鬼就不满足了,便放出话来吓唬老百姓说:“我要在腊月二十三上天奏事,谁好谁坏,全凭我说了算。”人们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后不说自己坏话,就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在锅台上供两块豆腐、一块麻糖,让他吃了嘴软嘴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

传说三: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俗。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另据传说,北宋时期的宰相吕蒙正从小家境贫穷、四处流浪。后来,他和母亲栖身于彰德府东北永和县境内的一座寺院内,即现在的安阳县曹马村洪元寺。寺内的长老,满腹经纶,且有一手做风味小吃的绝技——制作芝麻糖。

吕蒙正虽一贫如洗,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所以深得长老器重。长老不仅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吟诗作赋,还常赏些芝麻糖让他母子品尝。公元976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这日,人们都在忙着送灶王爷上天。吕蒙正见百姓用食物供奉灶王爷,而他没有东西可供奉灶王爷,便用寺院里的芝麻糖粘到灶王爷画上。

待灶王爷返回天宫,大帝询问时,他欲说但张不开口,只是一味点头。玉皇大帝以为“灶火之神”连连称赞吕蒙正人品,于是就颁旨降福,赐官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果然居天下数百名举子之冠,考中状元。

为报答长老教育接济之恩,他扩修寺院,并拨黄米、小麦各500担,芝麻100担,让长老广授芝麻糖制作技艺,作为当地百姓谋生之本。以后,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之日,百姓也纷纷效仿吕蒙正用芝麻糖供奉“灶火之神”,祈求玉皇大帝降瑞赐福。这样,世代沿袭,流传至今。

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这首民谣很多人应该都听过。糖瓜跟关东糖的做法相似,只是关东糖是长条型的,拉成扁圆型就是糖瓜,吃起来香酥脆甜,粘性很大。

饺子。

北方腊月二十三的晚上一般要吃饺子,因为这天要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人们煮好饺子端端正正摆在供台上,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粘糕。

山东部分地区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蒸粘糕吃粘糕。粘糕是用黄米红枣等做成的一种甜味糕点,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向玉帝汇报工作时只讲好事。

麻糖。

晋西北地区小年夜要吃麻糖。山西大同的麻糖是用优质小米熬成“饧”,再加入磨好的小米面搅拌均匀,通过特殊工艺发酵和固化处理,做成各种形状的糖块,有玉骨麻糖擦酥麻糖夹馅麻糖瓜蛋糖板子糖等。不管是哪种麻糖,都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把人间美味奢华的事报告给上天。

关东糖。

关东糖,又叫灶王糖,一年之中只有小年前后才能吃到。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风味特殊的糖制品。关东糖又香又酥,粘性大,主要是祭灶用。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烤融化涂在灶王爷嘴上,这样他到玉帝那里就不能讲坏话了。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十六

童年,是一首悠长的歌,永远也唱不完。童年,是多彩的:有快乐,有悲伤,有自豪,有成长……今天,我就来说说我的童年的一个故事。

有天早上,我象往常一样准备去幼儿园。爸爸忽然拉住了我的手,笑着说:“李宜睿,今天我跟老师请了假,你不用去了。跟我出去玩吧!”我心想:爸爸今天怎么这么好啊,可以陪我出去玩了,可是,又觉得不太对劲。“快点走吧!快一点!”爸爸催促着。“不用这么着急吧?”我顿时感到一丝恐慌:“我不去!你还没告诉我干什么呢!”爸爸使劲一拉我的手说:“这样吧,你跟我上了公交车,我再告诉你。”

我忐忑不安地跟着爸爸上了车,这时,爸爸突然严肃地对我说:“李宜睿,今天我们要去打预防针!”什么?打针?!我立刻放开了爸爸的手,嚎啕大哭:“不!我不去打针!我要上幼儿园!”可是,爸爸却摇了摇头:“不行,必须打!”“不嘛,我害怕!”我一个劲儿向爸爸诉苦。“哎呀,打针不疼,打了不得病。”说到这儿,车门开了,爸爸把我拽下了车。

远远的,我看到前面有个白色的小楼,楼上模模糊糊的能辨认出“接种站”几个字。就要打针了,我使劲想放开爸爸的手逃跑,可是爸爸紧紧握着,丝毫不给我逃跑的机会。我只好边哭着边跟爸爸进了那座小楼。

不知道转了几条道,我被爸爸推进了一个房间。只见几个医生正拿着针,给一群小孩子一一打针。我试图从爸爸的手里解脱出来,甚至连抓、咬都用上了。可刚跑出没几步,就被爸爸的大手给捉住了。他把我抱起来,抱进了那间屋子。

“医生,我女儿是打预防针的。”爸爸把我按在椅子上。我又哭又闹,令爸爸十分生气,只听他大叫一声:“好了,别哭了!!”我被他吓坏了,乖乖地坐在椅子上。

“小朋友,打针不可怕。来,把手伸出来,我要给你在手臂上抹药水。”医生阿姨温柔的话语让我安静了一会儿,但我还是边伸手臂边问:“可是,打针很疼啊?”“不疼,只要一会儿就好了!”医生阿姨轻轻抹上药水,问我一个问题:“小朋友,是什么幼儿园的呀?”我看到针管直逼我的手臂,但还是回答了她的问题:“我是……哎呀!”针管扎进了我的胳膊,我紧闭着嘴巴,终于熬过了这一针!

“好了,可以走了。”我的心一下子放松下来,终于解放啦。我飞快的投入爸爸的怀抱,爸爸拍拍我的脑袋说:“以后一定要勇敢哦。”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十七

那是我上一年级时做的一件搞笑的事。星期日,我正在聚精会神地捧着爷爷给我买的《我爱写作文》翻来覆去地看个不停,厨房里的油烟机在嗡嗡地响着,奶奶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

忽然,只听奶奶叫了一声:“孙女啊,家里没味精了,去帮我买袋味精回来。”“好。”我想都没想,竟脱口而出,奶奶给了我20元钱,我拿着书,走出了家门。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商店门口,用极高的童音对里面的服务员阿姨说:“阿姨,我要买一条围巾。”服务员阿姨说;“小朋友,这大热天的,你要买围巾干什么?”“我奶奶叫我买的呀!”听了这句话,服务员阿姨还是半信半疑地把一条17元的围巾递给了我,我看了看,爽快地付了20钱,服务员阿姨找回了3元钱。我拿着围巾回到了家。

一进家门,奶奶就欢呼起来:“噢,味精来了,味精来了。”我说:“奶奶,这大热天的,你叫我买围巾干什么?”奶奶说;“做菜要用啊,如果没有味精,菜的味道就差很多。”我心想:等以后我学会做菜,桌上也要放一条围巾。想着就把围巾递给了奶奶,奶奶顿时傻眼了,说:“我叫你买的是味精而不是围巾。”我那时才回过神来,奶奶叫我买的是味精。

从这次的教训,让我想到了: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了再动手。

童年是多么的美好,童年的回忆是最纯洁也是最宝贵的。每当我想到都让我开怀大笑……。

童年的故事怎么写篇十八

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开创者牛顿,在科学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学,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巨大成就?他怎样由一个平常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禁要联想到他刻苦学习和勤奋工作的几个故事。

“我一定要超过他!”

一谈到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其实不然,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

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

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刺激,愤怒极了。他想,我俩都是学生,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

经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时间对人是一视同仁的,给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对时间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识也大不一样。

牛顿十六岁时数学知识还很肤浅,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不懂。“知识在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牛顿下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数学的高峰。在基础差的不利条件下,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难而进。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扎实实、步步推进。他研究完了欧几里德几何学后,又研究笛卡儿几何学,对比之下觉得欧几里德几何学肤浅,便悉心钻研笛氏几何学,直到掌握要领、融会贯通。遂之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传说中牛顿“大暴风中算风力”的佳话,可为牛顿身体力学的佐证。有一天,天刮着大风暴。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的好机会。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几次沙尘迷了眼睛,几次风吹走了算纸,几次风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他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继续进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岁时发明了微分学,二十三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牛顿二十三岁时,鼠疫流行于伦敦。剑桥大学为预防学生受传染,通告学生休学回家避疫,学校暂时关闭。牛顿回到故乡林肯郡乡下。在乡下度过的休学日子里,他从没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万有引力、微积分、光的分析等发明的基础工作,都是这个期间完成的。

那时,乡下的孩子是常常用投石器打几个转转之后,把石抛得很远。他们还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从头上转过,而牛奶不掉下来。

这些事实使他怀疑起来:“什么力量使投石器里面的石头,以及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来呢?对于这个问题,他曾想到刻卜勒和伽利略的思想。他从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广寒的月球,直至庞大的地球,进而想到这些庞然大物之间力的相互作用。这时,牛顿一头扎进”引力“的计算和验证中了。牛顿计划用这个原理验证太阳系各行星的行动规律。他首先推求月球距地球的距离,由于引用的资料数据不正确,计算的结果错了。因为依理推算月球围绕地球转,每分钟的向心加速度应是十六英尺,但据推算仅得十三点九英尺。在失败的困境中,牛顿毫不灰心和气馁,反而以更大的努力进行辛勤地研究。整整经过了七个春秋寒暑,到三十岁时终于把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全面证明出来,奠定了理论天文学、天体力学的基础。

这时期牛顿还对光学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颜色的根源。一次,他在用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时,无论怎样调整镜片,视点总是不清楚。他想,这可能与光线的折光有关。接着就实验起来。他在暗室的窗户上留一个小圆孔用来透光,在室内窗孔后放一个三棱镜,在三棱镜后挂好白屏接受通过三棱镜折进的光。结果,大出意外,牛顿惊异地看到,白屏上所接受的折光呈椭圆形,两端现出多彩的颜色来。对这个奇异的现象,牛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得知光受折射后,太阳的白光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因此,白光(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线汇合而成。自然界雨后天晴,阳光经过天空中余围的雨滴的折射、反射,形成五彩缤纷的虹霓,正是这个道理。

经过进一步研究,牛顿指出世界万物所以有颜色,并非其自身有颜色。太阳普照万物,各物体只吸收它所接受的颜色,而将它所不能接受的颜色反射出来。这反射出来的颜色就是人们见到的各种物体的颜色。这一学说准确地道出颜色的根源,世界上自古以来所出现的各种颜色学说都被它所推翻。

牛顿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早年苦学所打下的深厚数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