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阳光下的影子(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9:19:42 页码:7
最新阳光下的影子(大全15篇)
2023-11-12 19:19:42    小编:ZTFB

总结是一次回顾,是人生中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总结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和语言的流畅,使读者易于理解。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案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阳光下的影子篇一

这节课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届它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为后面光的学习做了铺垫,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测定时间。

学情分析。

本班虽然只有十四名同学,但是,学生生活在较偏远地带,他们的'见识太少,再加上对科学科学系的积极性不高,平时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所以尽管这节课不难,但是上起来也不是很容易的。

教学目标。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是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是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看书上26页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

二、观察阳光下影戏的变化。

1、学生阅读书上的说明。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观察结果。

三、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回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分析柱状图。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四、日影观测仪。

古人曾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阳光下的影子篇二

也许,你会疑惑:为什么爱——伟大的圣物,却像那不起眼的刷子?这里面还有一个温馨和谐的故事:。

人老了,总免不了被岁月夺去光彩,头上的乌发被银丝替代,风吹过,就像那三月的白雪。从沧桑的工地回来,时光又用机器划出了一道“火车道”但温情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奶奶给爷爷染发的情景永远烙在了我的心中。

奶奶用破旧的小菜碟盛上染发焗油膏,将旧牙刷蘸着,准备给爷爷染发。

“老头子哎,来来来,坐好,把我的旧褂子披着,不要弄脏了。”“老婆子,没得事的”。“好好,随你。”奶奶拨开爷爷的头发,眯起眼,用小小的“刷子”在闪亮的白发上来回地轻轻拂擦着,被刷子横扫过的地方就像冬去秋来的大地,焕发生机。这是,严肃的爷爷仿佛成了一个听话的孩子,没有了往日焦躁与烦恼,唠叨的奶奶变得安静异常,好像生怕弄疼了爷爷似的。

阳光反射下,奶奶爷爷都成了乌黑的影子:奶奶佝偻的背此刻好像直了,爷爷没钱的皱纹好像抚平了。奶奶向右歪着头,为爷爷染鬓角,爷爷向左斜着腰迁就着奶奶,从侧面看,多么像一颗火热的心呀!

爱,不需要言辞,却能融化一颗冰冻的心;爱,不需要壮烈,却能打开尘封的心锁……。

阳光下的影子篇三

《阳光下的影子》是承接前一节课,让学生亲自探索阳光下影子变化的探究学习,对于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情况。何时最长,何时最短?

3、经历“猜测-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分析结论”的过程,学生学会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4、古今生活中影子变化的应用。

我担任2班的科学教学,今天正好一个班级是上午,一个是下午,上午的同学收集到的数据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越来越短,下午则为越来越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数据相呼应,对知识的形成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本节课孩子们还发现影子会发生移动,这不为本节课研究内容,作为课后探究继续学习,孩子们在上午或下午进行观察,并不能完整的获得一天中影子变化规律,因而,课后孩子们可以继续观察将数据补充完整,形成完整的数据链,获得完整的影子变化规律。

文档为doc格式。

阳光下的影子篇四

这节课让我很为难!实验如何开展?是利用工具箱里的材料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观测,还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材料课后去开展?我一直在思考。最终,今天上课我还是采用了第一套方案。因为我觉得让孩子们课后去开展实际效果并不会好!如果要在课堂上完成这个实验,时间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每隔10分钟测量一次,一节课最多测量两次,那是很不科学的。于是决定每隔五分钟记录一次,这样可以得到四到五个数据,可以寻找一定的.规律。

下午3点45分到4点15分,在五(3)班上了,测得了四个数据,在课堂上完成了交流,并得出了规律,大约每过五分钟,太阳角度会有1度左右的变化,长度会变化0.5cm左右。接下来是第二天上午10点50分到11点30分,在五(2)班进行同样的教学,最终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基本上得不出规律。(2)班的课堂习惯向来是最好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很强,难道是在(2)班我没上好?应该也不是!最大的问题应该出在时间上。由于10点50分到11点30分接近正午,影子的变化正处在由长变短向由短变长过渡的交接处,在这个时间关口,时间间隔又这么短,本身现象就极其不明显,加上学生操作的一些误差,最后得到的数据五花八门也不足为怪了!本以为这节课有太阳就成了,没想到要考虑的问题还有这么多,以后应该引起更高的注意才行啊!

阳光下的影子篇五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太阳位置和方向影长。

阳光下的影子篇六

教学目标:1,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

2,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与记录。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

4,能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5,通过对阳光下竿子和影子的研究,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6,知道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太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7,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教学重点:目标4,5,教学难点:目标6,7教学准备:竿子、尺子、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观察影子。

讨论:对于影子,自己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汇报交流。

学生活动观测影子:先讨论观测的方法;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观测活动。

师: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吗?生试着回答阳光是怎么传播的。

阳光下的影子篇七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过程与方法。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

阳光下的影子篇八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第2课。阳光和影子是同学们进入光学世界的第二课,是为以后研究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等问题的基础知识,教材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和“整理我们的记录”两部分从而总结出阳光下物体影子规律。整个教材引导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并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约11—12岁。阳光和影子的变化,学生们太熟悉不过了,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可越是习以为常的变化往往会令同学们忽视。前面他们已经学习了光和影,所以对于阳光和影子有了些专业的认识。本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们通过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从而知道阳光与影子的关系,发现阳光照射下影子变化的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从而推断太阳的变化。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即将升入中学,更应培养他们学习光学的兴趣,并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如绘制表格和柱状图,还可以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和阳光的变化。

难点: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归纳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绘制表格和柱状图。

二、教学目标:

1、影子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2.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最高,影子最短,太阳最低,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2)过程与方法。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三、教学过程:(1)复习并引入(3-5min)1.教师提问:一个圆球,挂在空中,四季出现,冬天少见。

学生猜谜底:(太阳)2.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光和影)关于太阳影子你还知道哪些?(白天大树有影子,晚上路灯下有人影„„)。

我们知道影子和太阳确实有关系。下面我们为您来学习新的一课“阳光下的影子”。想想看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在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根据我们上课的研究,说说我们的推测及理由。(设下铺垫)(2)探究: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30min)1.猜想假设:

小组讨论并交流(一天中太阳在正午时最高,物体影子最短;太阳在清晨傍晚时最低,物体的影子最长)2.制定方案:

教师提问:同学觉得怎么设计实验才能观察到物体影子的变化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绘制铅笔影子的变化表格,记录同学们的实验观察数据。

教师讲解如何把表格里的内容转化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

(3)师生归纳总结阳光下影子的规律:

1、影子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2.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最高,影子最短,太阳最低,影子最长)。

一、列举生活实例。

大树在白天的影子,晚上路灯下的人影等。

三、总结阳光下影子的规律太阳:东—南—西。

低—高—低影子:西—北—东。

长—短—长。

阳光下的影子篇九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探究影子的特点。

2课时。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太阳位置和方向影长。

阳光下的影子篇十

“吱咯,吱咯”,一阵熟悉的响声传入耳鼓,我知道一定是姥爷又躺在藤椅上欣赏那些花儿了。

八十出头的姥爷,身材枯瘦枯瘦的,腰板却挺得还直。头发已经花白了,山中老藤似的皱纹爬满了脸颊,姥爷常常感叹,“岁月不留人哪!”

我一直有点畏惧姥爷。记得小的时候,我弄折了他的花,姥爷大发雷霆,竟然当着爸爸的面,拿扫帚打了我一顿。后来,姥爷提起这事儿,那时他也是坐在藤椅上,眯着双眼,轻轻说道:“这些花可都是有感情的,它们陪我好多年了。现在我没事的时候,给它们浇点水,翻翻土,看它们有没有开花,我的心情就很好了。”姥爷似乎在自言自语,可他平静的口吻和阳光下安详的面容,着实让我愧疚了好一阵呢!

姥爷不是很爱说话,闲暇的时候,除了摆弄那些花,就是戴上那副老花镜,翻翻破旧的辞海。小时候,我有不知道的.词呀、典故呀、人物呀,只要跟姥爷说一声,他就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那时,在我眼里,姥爷仿佛就是一本厚厚的辞海,无所不知。

当然,尤其让我对姥爷心生敬畏的是他的一身正气。姥爷以前身居要职,一直两袖清风,只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的傻,成为同事私下的笑料,连姥姥、小姨们也怨姥爷老实。可姥爷很坦然,“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叫门。什么叫心底无私天地宽啦!就我这样的。”姥爷说完,还重重地拍拍胸脯。

我一天天地长大,姥爷却在一天天地老去。可我对姥爷的那种畏惧依然存在。我想,这不是别的,正是被他内在的威严所折服,正气所感染的缘故吧!然而不管怎样,他终究是那个坐在藤椅上的慈祥老人,是疼爱我的姥爷。

午后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藤椅上,我看到姥爷脸上浮着满足的笑意。这个画面将在我的记忆中永远定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阳光下的影子篇十一

一、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在阳光下(室外)研究光和影的关系,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延续,同时还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的内容做好了准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二、学生分析学生能说出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大部分能画出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由西到东且影子在正午的时候是最短的。但五年级的学生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缺乏耐心,特别是在等待时学生难以忍受孤独,希望通过本节课的验证实验,学生能够体会并初步克服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孤独与艰辛。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一天中,正午时影子最短,(清晨和/或)傍晚时,影子最长。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2)根据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3)根据绘制图表,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4)说出生活中人们对影子变化规律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如实地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合理的数据进行推理。

四、重难点。

重点: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难点: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成柱状图。

五、器材准备。

长4cm的小木棒,超轻粘土,a4纸,铅笔、指南针,地平式日晷实验装置图示及说明:

1、超轻粘土用来将小木棒固定在a4纸上,方便学生测量影子。

2、选用4cm长的小木棒是为了防止影子太长而无法在a4纸上记录完整。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二)实验观察。

1、出示、讲解实验装置的组装方法,并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在a4纸上做好标记,并用重物固定。

2、提示观测记录的内容:(1)太阳的方向和影子的方向。

(2)影子的长度(3)观测记录的时间(年/月/日/时/分)。

3、学生实验。课堂上,每隔1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课后,在其它课下课后观察记录,直到放学。教师在巡视时要及时指出学生在实验中的问题,适时地帮助学生。

第二课时。

(三)数据整理。

1、由于我们测量的数据表较多,比较杂,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数据分类处理。我们可以将“影子的长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绘制成柱状图,它能更容易地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指导学生将影子的长短变化绘制成柱状图。(1)从柱状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你能试着解释下影子长短发生变化的原因吗?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周末的时候起个大早,再用我们的实验装置测一测清晨太阳刚出来时的影子长度,和同一天太阳落下时影子的长度比一比,看看哪个影子更长。完成实验并有记录和照片为证的同学可以获得积分奖励。

(四)“光影”运用。

1、出示地平式日晷。古人利用日晷来计时,你能说说日晷计时的原理吗?„„。

2、出示日晷计时的补充资料。

(1)地平式日晷:地平日晷的晷面必须严格水平,晷面和晷针之间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适合低纬度的使用。由于日晷的产生是从观察阳光下竖直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而开始的,因此最早的日晷可能是地平式日晷。但它必须在使用其他计时工具进行精确计时的条件下,根据表影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刻划,这显然是不方便的,但如果采用均匀刻划的方法又会带来相当大的计时误差。这是地平式日晷重大的缺陷。

(2)赤道式日晷:晷面为赤道面,晷面和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即为当地的纬度。晷盘上的刻度是等分的。夏季和冬季,轴投影在晷盘上的影子会分在晷盘的北面和南面。适合中低纬度地区使用。

七、作业辅导。

自主作业:选择一天,在同一个地方,利用实验装置测量、记录太阳刚出来时影子的长度和太阳快落下时影子的长度,比一比哪个时候的影子更长。

教学建议:由于阳光下的影子变化所需观察时间较长,因此,建议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探讨并实施实验活动,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实验;下一堂课开展交流活动。

阳光下的影子篇十二

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变化,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为了完成教学所设定的目标,我利用两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教学:

第一课时首先由“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怎样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结合上节课的研究,说说自己的推测及理由。然后让学生把在阳光照射下大树的影子在书上画出来,有些个别学生在画时只注意到影子的方向没注意影子的长短,在提醒后改了过来。其次提出该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第二天学生进行一整天的实验。

第二课时主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整理,画出柱状图,由小组汇报在实验中的发现,以及总结出实验结论。

这课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浓厚,收获也不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让学生多动动手、动动脑。

阳光下的影子篇十三

《阳光下的影子》是承接前一节课,让学生亲自探索阳光下影子变化的探究学习,对于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情况。何时最长,何时最短?

3、经历“猜测-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分析结论”的过程,学生学会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4、古今生活中影子变化的应用。

我担任2班的科学教学,今天正好一个班级是上午,一个是下午,上午的同学收集到的数据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越来越短,下午则为越来越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数据相呼应,对知识的形成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本节课孩子们还发现影子会发生移动,这不为本节课研究内容,作为课后探究继续学习,孩子们在上午或下午进行观察,并不能完整的获得一天中影子变化规律,因而,课后孩子们可以继续观察将数据补充完整,形成完整的数据链,获得完整的影子变化规律。

阳光下的影子篇十四

本课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的第二单元的内容。

阳光下的影子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他的形成与太阳有着直接的关系。本课让学生从研究阳光的影子开始,他们会感到非常的亲切、自然,同时也会十意识到研究关于太阳的秘密原来并不复杂。

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为2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影子。

教材先用一幅照片告诉我们:太阳的光线要穿过环绕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再透过树林、建筑物等到达地面。学生自然由此联想到阳光下的树影,楼房旁、天桥下的阴凉处。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亲历到阳光下去测影子,记录一天中影子长短变化数据的活动过程。

在经历了影子的观测活动后,有必要认真地进行依次汇总分析和交流。汇总比较各组的科学记录,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合理推理和科学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材希望引领学生们思考太阳、物体、影子三者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领悟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过程与方法。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铅笔、直尺、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光,同时也为我们送来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做一番科学的探究吧!

(二)观察影子。

(1)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子的那些秘密?

关于影子,谁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

(2)观测影子。

讨论观测记录的方法。

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

到户外进行观测记录活动。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在课堂上每隔5分钟观察、记录一次。

(3)整理记录。

2、交流新的发现。

发现了哪些现象和问题?

能不能说说太阳、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吗?

(四)拓展。

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吗?

阳光下的影子篇十五

一连两个星期都是阴天,导致我的新课一直停滞不前,只好先上期中复习课。直到星期四,终于盼来了太阳,可刚要上课时,太阳又躲了起来,只怪天公不作美,无奈科学老师上课还要看老天的脸色。星期五迎来了大好晴天,就赶紧调课完成了《阳光下的影子》的教学。

《阳光下的影子》这节课共分两块内容: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和整理我们的记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测得的数据较少,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稍作调整,希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影子观测器,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尽可能多地收集数据。而老师给出提前测好的数据,让学生根据柱状图,分析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在课后持续测量,验证规律。

课堂上,我把大量的时间都安排给学生进行观测,好在有影子观测器,操作起来很方便。第一节课时学生对影子观测器很感兴趣,拿到之后没有调整好指南针的角度和刻度盘的角度就马上开始测量,很多小组的数据都是错误的,所以第二节课我着重强调了影子观测器的使用方法,确保每个小组都会使用之后才开始实验。课堂上时间有限,我让学生们每隔5分钟进行一次记录,分别测量四次,记录下影子的长度和方向,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只要操作正确,从数据上还是可以看出变化的。学生发现影子的角度在发生偏转,并且偏转的方向是由西向东偏,同时发现影子的长度也在变短,有一个班的学生测量时发现影子长度先变短后变长,他们起初以为测量出现错误,后来集体讨论认为影子变短时正好太阳是直射的,此时太阳处在位置最高点,这一点倒是上课的意外惊喜。

这节课最让我难以掌控的是把学生带出去实验的纪律控制。本来在实验室里就已经很吵,带到外面以后更是把小鸟放出笼子吵翻了天。好的学生会认真地测量和记录,调皮的学生就相互追逐打闹,实验结束时到其他同学那里把数据抄过来,还有些学生故意挡住别的小组的阳光,老师管住了这边,那边又吵开了。对于班里有些从来不记录不听课不实验还打扰别人的学生,我真的是用尽了办法,与家长反复沟通都不见效,我只好要求这些学生上课时只要不打扰别人,可以看书画画或是写作业。最近在班里推行了“大嘴巴”管理,给每个小组制作了大嘴巴标牌,上课谁在说话,同组的学生可以把标牌放在他的位置上,说话的同学不能拒绝,除非他找到下一个说话的学生或自己不再说话,可以把标牌放在桌子中间。直到下课时,谁的位置上有标牌,谁就要接受惩罚,执行校园服务令,打扫实验室或为校园整洁服务,从头到尾标牌都放在桌子中央的小组将得到表扬。有的时候我们教授的班级多,不可能一一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上课时总有一些学生在叽叽喳喳地讨论,但你一转头又不知道是哪里发出的声音。有了这个“大嘴巴”以后,上课时标牌在哪里一目了然,而且实行了这个管理以后,学生安静地好多,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几个也乖乖闭紧了嘴巴。目前三到六年级都实行了“大嘴巴”管理,不过这个对低年级很有效,高年级效果会差一点,以后还是要边实践边修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