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国学文化(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5:34:24 页码:11
2023年国学文化(精选9篇)
2023-11-12 15:34:24    小编:ZTFB

总结是记录成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的重要过程,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在写总结之前,如果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相信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总结案例,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参考。

国学文化篇一

国学。

”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漫谈国学礼仪文化,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东方文化不像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西方人的灵魂由上帝来管,而中国人的灵魂要靠自己来管,靠道德来管。”彭林认为,道德之所以能融入人的身体,就是因为它可以转换成一个个可以操作的体系,于是就成为了“礼仪”。“一个人每天都按照‘礼’的要求去生活,每天都在实践‘礼’,那么道德也慢慢地就在他身上内化、升华,最后他靠自己的修为,成为一个有君子风范的人。”彭林介绍,归结起来,“礼”在中国文化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文化里,“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是符合道德理性的规范。

“礼”是根据道德理性制定的东西,而一个人有道德、有爱心,是可以通过‘礼’体现出来的。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也是可以用来正国的。圣贤是怎么说话的?圣贤是怎么与人相处的?圣贤又是怎么生活的?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编成了一套规矩,使人们都期望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礼’的意义。”彭林说,西方人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是看你有多少钱,中国人是按照道德、德行,最高的是圣贤。“成圣成贤要修身。怎么修身呢?要靠礼。没有礼义就没有道德。‘礼’者,所以正身也。这个‘礼’不是讲人心纯粹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修身践言,做善事。”

彭林介绍,“礼”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精神。首先,“礼”就是博爱大众,《礼记》里讲孔子的理想是世界大同,而世界上最早提出“博爱”这个词是在《孝经》里。“《。

弟子规。

》也说‘凡是人,皆须爱’,《孟子》还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中国的读书人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当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是以“国学”总括一国固有的文化。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故’。”这个“国学”的涵盖面最为广泛。

二是用“国学”之称一国固有之学术。这种观点以钱穆为代表,他说他所谓的“国学”指的是“两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学者多喜欢在这层含义上使用“国学”这个概念。这个涵盖面就收窄了不少。

三是用“国学”来指称一国固有学术当中的思想,比如马一浮和熊十力就指出“国学”当指“六艺之学”。马一浮说,“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所谓“六艺之学”指的是“六经之学”,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事实上,今天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学一点国学,常常指的也是学一点“六艺之学”。这其实没有什么错误,因为这几部经典确实是中国固有民族文化的“自性之源”。

说到“自性之源”,那么就不妨再说说中国人的主体性。美国学者亨廷顿在说到东方文明时,以儒教文明圈指称。换言之,儒教文明是我们的民族主体性,这应该是大体不错的。虽然这个概括不算十分精准,比如,儒释道三家也是我们的主体性文明所属。但是,说是儒教文明也大致不差。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温习“国学”,重温“四书五经”,实则是重新回顾、反思我们民族主体性最早的根源,借此反省主体性变迁的来龙去脉。

而学习“国学”还有一个方法论上的长处,那就是综合性。不难发现,“国学”之下,文史哲悉数收纳,没有现代学术体制下的文史哲之分门别类,它是亦文亦史亦哲,单只有一个方面的知识准备都不足以把“国学”学好,要学好“国学”就必须多管齐下,兼收并蓄,成为通才。如果深入进去,“国学”又岂止是一门学问,它实在包含着我们很多的安身立命之本。

正因为此,很多家长早就觉悟,要求自己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去学一点“国学”,具体来说,就是“四书五经”,回到我们古老文明的精神家园,去体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这实在是非常有远见的。

当然,“国学”跟我们现在的主流知识话语大相径庭,甚至很多地方从功能性的角度来说似乎“落后”于时代。但如果从人文价值的角度去考察,则“国学”的意义不可替代:作为中国人,我们很难用别国的文化或者文明来建构我们的主体性。六艺之学或者儒释道之学,虽然经过了断裂,但其精神内涵,早就如盐融之于水,深入到我们的血脉和骨髓当中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固有、古老、传统等等,都不是贬义词,它正彰显着“国学”超越时代的属性。

国学文化篇二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很荣幸,今天我能代表三(1)的全体同学在国旗下讲话。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诸子百家的思想等方面。

天地造化,日月精华,孕育了神州的山河大地;广土众民,敏秀钟灵,创造出灿烂的五千年文化。

国学经典作为名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字字珠玑,内涵深厚,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和智慧的源泉。其意蕴之美、精炼之美、智慧之美千古流传。经典中包括着"吾日三省吾身"的学习之道;"天下姓王,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报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志和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为人准则以及"无为而不为"的聪明智慧等等。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经典的诵读活动在海内外蓬勃兴起,大江南北书声朗朗。太古清音喜又闻,道德昌明今胜昔,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脚步不可挡!诵读《资治通鉴》与古人居;诵读《道德经》,与老子谋。为此我在这里提出几个建议:

一、热爱文学,亲近经典。阅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唐诗宋词、美文名篇。诵读、理解、学习、熏陶。给自己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

二、让读经典,诵经典成为我们学习的一部分,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分享交流的快乐与心得。

三、培养文明行为。从自己开始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远离自私,远离冷漠,让经典中的忠、廉、信、孝、爱、恭、礼、义、智、让等理念传颂在校园和社会每个角落。

同学们,积极投身到诵读经典书籍的活动中吧!让我们行动起来,与经典同行,诵读美文,以圣贤为师,传播中华文化。

国学文化篇三

十三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她们已经步入社会,她们是校长亿月和司徒老师心中最好的学生,她们离开学校时,校长和司徒老师还把她们送到校门口。孟爽当了律师,孟凝当了医生,孟情准备当老师赚钱好继续读研。一天,她们三姐妹难得一次全部放假,出去逛街了。路上,细心地孟凝在人山人海中发现了一个很像孟情的女孩,无意中,她碰到了那个女孩,这个女孩就是与她们失散多年的姐妹紫凝,但紫凝不知道,她现在是法兰的人,她接受使命来到闹市找三公主,正好,让她歪打正着碰着了三位公主,她狠狠地瞪了一眼孟凝,走了。孟凝感到很奇怪,想:怎么会有一个长的那么像孟情的女孩,难不成——她是妈妈曾经说过的紫凝?她急忙把这个发现告诉她的妹妹们,孟爽说:“你说,她狠狠地瞪了你一眼?”孟凝点点头,“糟了,她肯定是被法兰控制了!”孟爽焦急的说道,“你怎么知道?”孟情和孟凝异口同声地说,“你们忘了吗?她是在十岁的.时候失踪的,到现在,她应该是十八岁,在八年时间里,她不可能忘了我们的,现在她对你有仇恨,那还有谁对我们有仇恨呢?是法兰,这样一推理,她就是法兰的手下。”那她们该怎么办呢?,看下集——《姐妹开战》。

国学文化篇四

读了《谈国学》,我觉得有点汗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书里提到的很多书籍没有细细品读。本书着重介绍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给我们读者的启迪很多。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看了《谈国学》后,据我个人的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夸大一点简直可以说是根本对立的。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思想,由于其基础是综合的模式,主张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西方向大自然穷追猛打,暴烈索龋在一段时间以内,看来似乎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勉强满足了他们的生活的物质需求,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有点忘乎所以,飘飘然昏昏然自命为“天之骄子”,“地球的主宰”了。

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龋“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练的表述。东方文化曾在人类历史上占过上风,起过导向作用,这就是我所说的“三十年河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时移势迁,沧海桑田。西方文化取而代之。钱宾四先生所说的:“近百年来,世界人类文化所宗,可说全在欧洲。”这就是我所说的“三十年河西”。世界形势的发展就是如此,不承认是不行的。

以上是我读了《谈国学》后粗浅的认识。因为这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有点高,所以我只能从表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国学文化篇五

国学,乃中华民族“一国之学问”。而学问又是多样化的,即中国传统文化亦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现在的人似乎将‘儒学’等同于国学了,这便使得国学文化趋向单一化了。因此,我们要将国学文化变得多样化和现代化。

当今以“国学”之名出版的各类书籍纷沓而至,这其实是在放大了儒学罢了。儒学是有积极影响的,但消极影响亦是存在的。譬如儒家的‘厚葬’文化,现代有些人却是将其发扬光大了,商家们亦是看准商机将地皮早早地建起一座又一座的坟墓,这些坟墓有大有小,而价格却都是好几万起价的。但是,有些人却一眼都不闪地将它买下,有些人还买了好几座。你想想,有些活着的人连房子都租不起,而死去的人却比他们“活”得更舒适恰意。这小小的坟墓埋葬的不仅是逝去的人,更是埋葬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崛起。儒学的那些好的文化当然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但盲目地跟从却是在上演着一场文化的悲剧。传统文化固然是要继承和发扬的,但。

创新。

和与时俱进亦是必不可少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国学文化现代化急需的做法。

除了儒学,我们更需要多种文化来好好充实下国学文化。古代的百家争鸣便是我们现如今乐于见其成的,只有文化的进步,这民族和国家才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下去。古代墨子主张的“兼爱”或“相爱”,即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所有的人,这一思想是非常值得现代人学习的。由于社会的复杂,导致人心越来越冷漠了,“小悦悦的悲剧”正是因为当代的人忽视了兼爱的思想文化所导致的。当然,除去这文化,更有其他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中华五千年来所沉淀的文化无不在孕育着中国的成长,文化的力量更是带领中国向前飞腾。因此,将国学文化多样化是我们的任务。

可惜的是,近年来,国学文化的脚步越发缓重了,文化流失已成了国耻。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滞慢,我们应该立即清醒多来,否则文化危机将造成民族危机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文化继承和。

创新。

的重要性,亦要将国学文化实现多元化。其实,国学文化要的不仅是专家们的研究和探索,更重要的是需要人民群众的配合和发扬。固然,古人留下了珍宝,但若现代的人没有继承、创新和发扬。那么,文化将走向灭亡的道路。

国学并不是某一类文化,而是多样文化的集成。他所传递的是古文化的继承和新文化的开端!我想,将国学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当代青少年的使命啊!

国学文化篇六

国学文化传延至今,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数不尽的知识财富,如弟子规和三字经等都是很好的国学作品,传延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的方法,所以现在国学文化知识风靡各地学院,但国学文化虽对我们知识方面有所启发但是也不可避免国学作品中有不好的的地方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与心理。所以也渐渐浮出人们对国学文化的两种看法,有人认为国学文化利大于弊,有人认为弊大于利,我所支持的是利大于弊。

生活中我们避不了要去看很的书,但我们何不在看书的的同时选择对我们有帮助的书本呢?这样既完成了我们对书的要求与欲读望,又可以通过书本去学习去探究,再完美的书本也有不足的地方,没有十全十美的书等着我们,要我们去发现不足的地方,改正过来。同时我们也要有合理的学习方法,这样这本书的好处才会尽显出来。

许多老师让孩子背诵弟子规,孩子们感到很吃劲,可我们只要把它当成小诗歌来背诵,在加上意思,一天背一则那样很快就会记住,这样也提高了我们的口才训练,同时也在空闲之时有了任务。而且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让我们学习《弟子规》也是学习的一种扩展延伸。让我们接触国学文化,我们的成长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小灌输的知识道德对人的一生都影响深刻,令人受用终身,另外从语文的教学来说,《弟子规》是篇三字句式,内容结合,言简意浓,值的我们反复熟读、深入学习并去理解,每天接触,对提高认字量也很有帮助。同时我觉得深读弟子规传延古代文化,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从中学到孝悌忠恕,懂得行为中的举止,建立良好的道德基础,拥有良好道德思想与品德。多数家长抱怨孩子拥有自私、任性、怕吃苦、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怎样才能让孩子体会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通过《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诵读的记忆学习。而且国学文化我于我们将来的生活和学习及走上社会都有正确的引导作用。传统文化可以教人知辱明理,振奋精神,里面不乏精华。

所以并不是说国学文化传进小学是不好的,而是看教学方法,但抛开方法不说,国学文化的本身是优秀是可以传送给我们知识的,告诉我们古人总结的经验的。传延中国的古老文化。

或许我们可以遗忘历史的清响,或许我们可以抹去岁月的印痕,或许我们还可以丢失遥远的'遐想,但是,那承载了我们祖先五千多年心血铸就的国学瑰宝,我们又怎敢忘却?是啊,我们不敢忘却,我们要用一生去铭记,那是属于我们的文明,那是我们的国学!

从儒学经典到诸子百家,从《论语》到《春秋》,从孔子再到季羡林,这祖祖辈辈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星光璀璨的独特王国。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论语》的意蕴深长;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在这里,我们可以遨游祖国的壮美江山。虽然我们的国学之路长路漫漫,但我们却选择义无反顾的去用一生来追寻他!因为,那是我们的国学!

儿时论语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君子坦荡荡,(女齐)小人长戚戚。”“……”这些脍炙人口,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从小便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他教会我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如何正身,如何做人。读他,修身养性;悟他,感触颇深。我们要传承他,因为,那是我们的国学!

少时唐诗旁。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朗朗的读书声,源于年少的记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唐诗便悄无声息的融入了我的生命里。我总喜欢捧一本唐诗诗集,走进瑰丽奇美的诗歌意境中,畅游一番。唐诗是潇洒的,他以一匹白马,一把利剑,遨游在这山水人间。我们应走进他,因为,那是我们的国学!

此时宋词伴。

最喜欢缱绻隽永的文字,最爱清新婉丽的语言,最想一本宋词在手于一个阳光微暖的午后,品一杯茶,听一曲宋词的几程浅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读出了词人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读出了词人无法掩饰的欣喜,溢于言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读出了词人的无比哀愁。宋词是缠绵的,她以一缕花香,一张红笺,漂泊在这繁华人世。我们要学会倾听她,因为,那是我们的国学!

是他,鞭策着我们前进的脚步;是他,影响着我们深邃的思想。啊!那是国学,那是我们的国学!

我们的国学源远流长,我们的文明熠熠发光。让我们膜拜儒家经典论语,让我们同沐唐风,共淋宋雨,让我们一起把我们的国学传承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国学,将伴随着我们上下求索!

国学文化篇七

当我进入一年级后,开始学国学经典《弟子规》。里面有很多经典名句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和行为规范。

以前我总是不听妈妈的话,常常惹妈妈生气,做错了事也不认错。学了国学里的名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之后,我知道了父母教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现在我已经能够虚心接受批评,知错能改了。

从小妈妈就教育我要尊老爱幼,学了国学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后,我明白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子女,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我们应该要把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尊老爱幼从我做起!

我会继续在国学里学和体会做人的道理!

国学文化篇八

前些日子去美国访问校园绿郁葱笼的佩斯大学,时至今日,这所大学优美的环境仿佛依然历历在目。除此之外,在参观佩斯大学中,校方委派一名学生担任校园导游全程陪同提供讲解,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在将近二个多小时的陪同里,这名学生衣装得体,面带笑容,他边走边为我们指示讲解,其佩斯校园内不同的建筑风格以及所配各项教学设施的特点。其实在所有大学的校园之旅的导游,都是由学生担任。

除了他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原因在于,他竟是一边倒着走路,一边指示讲解学校所交给他的“委派任务”,很难想像,在各大教学建筑林立的校园内,一个人能够如此娴熟地避开一切障碍物,“倒走如流”的`完成全程讲解工作。但是,他做到了!

与国内教育培养人才不同,在美国校园内,学校往往通过各种精彩的渠道进行人才培养计划,只要学生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达标,学校就会提供给学生许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如果说在中国校园提供给学生的机会只有所谓的“好学生”资格,那么,在美国学府,它们的大门却是开敞包容的大门,在这里,各种机遇都有可能抛给你,此时关键在于你自身的综合能力能否驾驭把控事物的能力。

如此说来,在校园敞开心灵开放的美国大学里接受教育的学生,其心态一定也是开放、自由奔放、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归根结底,这得益于美国兼容并包、开放的校园文化,也体现出大学管理的细微化理念。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它反映出一些西方文化价值观,是诸如自由平等、博爱、奉献等精神内核幅射的产物。

那么,让我们再从美国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中反观中国的大学,诚然,中国大学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但总体上与世界先进大学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激烈的全球化人才竞争、教育改革举步维艰现状,中国的教育何去何从?如何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核相契合?如何能够培养出符合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一切,值得我们去深思、探索,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践行......

国学文化篇九

巍巍东方,浩浩中华。东渐于海,西被流沙。国土辽而江山秀,民族众而文风成。南望长江,萧萧滚滚聚先祖;北踏黄河,奔流到海发轩辕。姬水黄氏,画野分州;秦王一统,天下归轴。承诸侯而立郡县,划十道而设行省。蓟津沪渝各一方,齐盼燕赵;晋蒙苏浙携皖赣,遥望东三。北鲁南闽中豫鄂,三湘两广跨蜀黔。南国祥云,接天府而望琼州;西方天藏,陇新陕并青宁乡。更有港澳两游子,情系慈母;行至琉球待归人,早日还乡。

自元谋而至周口,经仰韶而历余姚。诗载三皇,创物造福开天地;书传五帝,身行体德施桑梓。夏家天下,断禅让而启世袭;凤鸣岐山,成汤歿而姬周兴。五霸六强争春秋,先有初税亩田氏代齐,后又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七雄应运起,上用秦商鞅巧施妙法,下看诸君子百家争鸣。始皇立,百废兴,楚汉峙,枭雄生。雄才武帝开汉风,司马代魏成两晋。玄武风云拢盛唐,遍赞贞观;八年安史败黄巢,陈桥兵乱。耻靖康,夷称霸;叹红颜,清入关。近代百年硝烟繁,史书此页黯无光!

风起雅颂,赋比兴三叠淇奥;天问离骚,楚屈子九歌芝兰。旧诗经,篇篇尽赞君子;新乐府,曲曲皆歌红颜。志发古诗,情牵新词。元说杂曲,汉有骈赋。青莲探月,斗酒百诗之壮;锦瑟断弦,梦中蝶舞之殇。花间有酒,飞卿斜晖独立;西楼无风,后主雕栏问愁。杨柳岸,红牙小板唱三变;惊涛中,雪夜烈马话东坡。悲发沈园,黄花人比黄花瘦;醉里挑灯,零丁洋里叹零丁。古道西风,离人瘦马之愁;梦梅别柳,魂索神伤之忧。洛神款步,罗袜生尘之艳;滕王秋望,盛世难逢之声。梦遗红楼,顽石仙草之恋;恨锁金瓶,浪子佳人之乱。聊斋孤馆,萧萧风雨之作;镜花前缘,茫茫四海之波。国学之精粹,如阆苑仙葩;文风之昌盛,似异香齐放!

风起烛灭,藏典观天。孛紫薇,星曰彗;秋夕夜,鹊桥归。七曜起落,二十八宿仰天峙;四方分野,玄龙虎雀据地争。惊朔望,绘潮汐。天干地支纪节气,人勤畜苦话农桑。算家称大卫,医者追华佗。四诊八纲巧悬壶,针书药典值千金。感晋秀,制图六体;慕振之,旅泊岩栖。抚蔡纸而忆毕昇,活印雕版;迷硝烟而悲黎庶,梦溪司南。赞华夏兮,赫赫大邦;东学西渡,举世传扬!

苦研经,多行路。文王演八卦,夏禹做城郭。隋曰大兴何曾兴,唐称长安一朝乱!虽浩浩汤汤延千里,然史过千载徒烟墟。拜陵冢,访燕丘。白首功名一夕没,百年黄土笑沧桑!秦王筑长城,几里烽火几里泪;汉女游丝路,无限关山无限情。卢沟月远,灞桥柳别。蓬莱娥舞,瀛洲访仙。兰亭里诗名共雅,陋室中风骨齐高。铜雀台上,春风二乔眉深锁;黄鹤楼旁,烟花三月舟远游。碧云天,石板路。凛然傲挺,贞孝节义之坊;铮铮屹立,神圣难渎之祠。浮屠七级藏舍利,庙堂八进寻真佛。更有京杭河端醉笙歌,溢香之地;还看都江堰外延香火,天府之国。行至江南,西递宏村双留客;只身闯北,四合院内有春秋。

修身治国称礼乐,雅俗共存是诗画。雕绘玉砌,去逆断钩下传千古;梦笔生花,握运行收间有春秋。笙箫箜篌断柔肠;琴瑟琵琶说相思。朝朝暮暮,捧香茗浇宿酒;平平仄仄,题新桃换旧符。额黄妆靥,刬袜金钗溜青梅;品色花翎,锦帽貂裘前纳征。醉饮交杯须结发,黄土陇中佑安康。龙凤呈祥求吉瑞,龟麟相伴;松柏掩映贪长生,梅竹留心。佳节纷杳,生肖接踵。上元灯花照清明,寒食乞巧;月明登高话桑麻,腊月除夕。徐福东渡,坐听海客谈瀛洲;张骞西使,独立夕阳弄丝绸。我中国如红日之初升,其道大光;我国学如河出之伏流,一泻汪洋;我华夏如潜龙之腾渊,鳞爪飞扬;我华人如乳虎之啸谷,百兽震惶!美哉!我龙种之傲!美哉!我学子之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