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范本(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3:53:56 页码:13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范本(模板8篇)
2023-11-13 03:53:56    小编:ZTFB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并将个人的观点和感受进行表达。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把握好情感和理性的平衡,既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又要有深入的思考。以下是一些读者对各类书籍的读后感分享,希望能给你提供更多阅读的视角。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范本篇一

我认为,只要知道了自己想要干什么,就不会感到空虚迷茫。其他人也各执己见,老师并没有否认我们的想法,而是给我们分享了她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身、心、灵得到成长,开始变得成熟和自由,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老师说,身体指的是健康,包括身体的完整性和种族延续。古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轻易损坏;天地之道,造端于夫妇。这都说明了身体的成长和成熟包括了身体的健康完整性和种族延续。

心呢,则是代表着精神成长。精神的成长的标志是人格伟岸,情感健康,思维正常,认知无误。

灵性如果一直得不到成长会痛苦。这里的痛苦指的是莫名的空虚无聊,没有价值感,就像感觉自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不知去向何方。

这样的人就得了一种病,名叫“终极关怀缺失症”,会不断的有空虚,无聊,没有价值感的体验。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没有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会在该成熟的年龄中,有不成熟的表现。像是网络上的那种熊孩子给人捣乱还不服管教,他们的父母还向着他们;也有那种大爷大妈在篮球场里跳舞,音乐的声音放得特别大,吵到别人,他们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我行我素,给人捣乱。这些都是精神没有得到成长的人。

经过那些实例的引导,我总算是明白了,没有身心灵得到成长是一种怎么样的情况,这实在是太可怕了。我们虽不能像孔子那样,把“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做到极致,但也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靠”。

我感觉老师说的十分有道理,老师让我们静想一会儿,她在电脑屏幕上敲出来了五个问题。她问我们,你对罗老师的解读的理解有没有补充或者有没有疑惑?我觉得老师今天教给我们的内容非常深奥,虽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但是我们依旧需要去想明白,去“听懂”她的话。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范本篇二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最初,我并不知道这是一本哲学书,读后,我就被它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主人公苏菲的脚步去探索一个神秘的哲学世界。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苏菲的十五岁少女接二连三收到一些神秘的来信,并开始在她的导师艾伯特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哲学。随后他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十分古怪:魔镜,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会说话的汉密士.......这些接踵而来的怪事让苏菲只能一步步走下去,后来她明白了自己只是存在于席德的世界里,这也一直影响着苏菲和她的生活,最终她接受了自己的身份,与艾伯特一起逃离了那个书中的世界,来到了席德的生活中。

这本书包含了至少三个叙述者,分别是哲学家艾伯特,苏菲和席德,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观察和描述,构成了一部有副调结构的小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文本,同时这个虚构的文体又存在干一个更大的虚构文本之中,即席德的世界,而作为读者的席德其实也不是真实的。这一切读完之后得仔细回味一番,才能理清线索。

合上这本书,我不由得思考起来:“我思故我在。”我是谁?我真的存在吗?倘若有一天你的名字由“苏菲”被改成了“丽丽”,那么你到底是苏菲还是丽丽呢?我们早已习惯于“我就是我”这个观点中去了,所以“我是谁”这个问题真的令人很困扰,书中说“存在即是合理。”那么我们所有人便都是这样合理的存在了吧。关于存在,我认为我们只是存在于这个暂时的时间和空间内,但很多年过去,沧海桑田,时过境迁,那个时候渺小的我们就像一粒沙子融入了大海,这个历史长河中我还存在吗?或者说我存在过吗?这种奇怪的想法是我在读这本书前从未有过的。

哲学有很多东西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无论何时都要怀揣着一颗好奇心去看世界,你就会发现眼前的一切与以前有多么不同。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范本篇三

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是在大四上学期。当时很多人开始准备找工作,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对于刚要从学校走进社会大熔炉的我来说,这个时候读到这本书,是一种幸运。记得当时从学校图书馆的借这本书的时候,图书馆的管理员阿姨还对我半开玩笑的说道:“怎么,改学哲学了?”“我看这本书比较新。”我当时这样回答她。就这样,《苏菲的世界》成为了我读过的第一本哲学书。

本书的开篇,15岁的主人公苏菲就收到了一封信,而信中却只有一个问题——“你是谁?”。现在想想,这三个字的简单的问题,想要回答,也着实需要一番思考。是的,我是谁?我是杨喜名。可是这个简单的陈述句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很显然,没有。因为叫这个名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三个字的代号是表明不了什么的。那么换成另外一种回答:我是在北京飘着的一个java程序员,我的名字叫杨喜名。这样似乎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也仅仅是似乎而已,谁知道宇宙中有没有另外一个星球上也有一个叫北京的城市,java又是什么东东呢!况且仅仅确定了身份就回答了苏菲一样的问题吗?并没有。

人类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一个类似于唯一性标示id的字段型的代号可以囊括的。

书中笛卡尔说过一句话: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上看,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会思考。人这个会思考的灵长类动物加上自己的行动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有句话:“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里所谓的江湖就是世界。用我们现在处于的大数据环境来解释这句话,那就是一个人有自己的真实身份,真实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同时也在各种网站上留下了不同的虚拟身份和虚拟的关系,不同身份和关系的存在就组成了整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思考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同时也时时加快着世界前进的脚步。可是,放眼当下的社会,科技虽然发达,人们却越来越缺乏哲学性的思考的主动性。.就像如今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网络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信息阅读的方便的同时却也造成了知识创新的匮乏,因为既然网上的东西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为什么还要去探究思考,总是不如ctrl+c和ctrl+v来的方便。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的就是思维的懒惰,哲学的悲哀。

说道这里,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又是为什么呢?查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类应该知道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在此基础上去扩展发散自己的思维。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范本篇四

春日的傍晚最是煎熬。白日的热浪顽劣地四处流窜,迟迟不肯消散,夜晚的湿潮悄然而至,宣誓主权,分寸不让。烦闷的躁意在胸腔膨胀,黏人的湿热从尾框如蛇般钻入脊梁。

孩童尽兴的欢呼开荡在原野,母亲站在门前眺望,声声催促拉开夜生活的序幕。墨汁晕染的云浪从天穹涌现,青山顶与远天际严丝合缝,夜的暗色模糊了轮廓,山与天就这样忘我般依偎,其间不慎泄了点的缺口,风声簌籁,树影婆娑,万物静默如迷。

不经意间,风舌卷起书篇的页脚,一页,便是一个世界。

“哲学”一词,写起来不过寥寥几笔,但若非要阐释其中的内涵,哪怕仅仅选取其九牛一毛,翻来覆去地提练萃取,最后呈现在探索者前的也是一片难以横渡的瀚海。

我们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在得他人启示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默认了人类存在的合理性,而未去深究其本质,怀疑其原理。为什么有人类,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被选择向更高级智慧演化直至演变至如今的整个人类种族及其意识形态的是人类而并非其他物种,诸如此类抽象却真切存在的疑问太多太多。

人们以其敏感的灵魂,通透的心性,天赋的智慧感受到了“哲学”的大概轮廓,其中极少数部分的人利用得天独厚的灵性打通了这个体系的部分脉络,在这之中又有佼佼者连贯脉络,畅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一个体系逐渐成型,并由此不断衍生分支。最终成长为蓬勃向外的茂树。树上的果愈长愈壮,越结越多。哲学家们是这精神伊甸园的劳农,投身于昼夜不休的栽培修剪,果实成熟落地之后,便任由众人采撷。

《苏菲的世界》也许是所有这些果实中最适于普通民众口味的典型。在文中主人公苏菲与女孩席德双视角交替出现,纵横书内外的时间与空间。

书中的苏菲在信件的引导下,从对哲学的一窍不通到渐入佳境,书外的席德则以相对于苏菲世界的“世外人”身份向书中小世界深思。

翻开这一本书,哲学这个艺术家在艾伯特与苏菲这亦师亦友的两人的交流中渐渐清晰。它的真实,它的荒谬,时常令人琢磨不透。它既自然而然,却也超脱常理之外,追根溯源皆有据可依。读音细细品味,既因自己浅陋的认知而甚感羞愧,又在领悟了些许哲理后忍不住抚掌称妙!

最后的章节,席德与父亲眺望着海湾。父亲告诉席德,一切的伊始都源于数十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就好像是一个东西解体一样,四处流离而后自由生长。

我们都是数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而每当我们仰望天空时,其实就在试图寻找回到自我的路。

天上一朝日月,人间几度春秋。转瞬即逝的百年比之于苍茫的宇宙卑小如蚁,但我们也是星辰,轰然一响也可留有余热,痛斥无知深夜,奔向文明银河。

诗人的笔下,海面浮跃粒粒星子,大海如苏格拉底一脸哲学。

我的魂魄已得启蒙,犹船之四周皆亮灯塔。

四面通明,八方风平,双桨蓄势,一腔孤勇,万山无阻。

星火作莲灯,哲学托举起文明,人类驶向无限的可能。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范本篇五

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苏菲和艾伯特需要运用哲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但是他们又并非和人们格格不入。他们能够确信他们的世界是艾勃特·纳格的创造,但仅仅因为人们没有关于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问这一问题。实际上,正像贾德在整本书中所强调的,要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就不能停止提出问题。艾伯特努力让苏菲意识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了不起。人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任何答案,但这也没什么,因为正是能够提出问题才让我们成为人。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什么才是好生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活——从贾德的观点来看,该书提到的所有这些哲学问题就是人们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一旦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人们就必须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生命是一种赋予,要使生命对个人产生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地提出这些问题。哲学特立独行,置身于其他学科之外,因为实际上贾德将哲学与生存看得同等重要。假如人们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那么就剥夺了自己最大的乐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哲学是一项不断进行的、毕生的追求。地球生物中只有人类可以进行哲学思考。虽然哲学或许不能使生活更简单,或是给出容易的答案,但它会让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充满好奇心。即使哲学相当错综复杂,但其主旨却是简单的。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对于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讲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觉实在再恰当不过了,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讶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服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却依然在讨论他们一尘不变的话题:今天股价涨了多少?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一系列家庭的琐事,放在他们的嘴里,就等同于嚼一块泡泡糖那么有劲儿。所以说,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与此时此刻的舒适温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我们不如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顶端,再度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范本篇六

一本给年轻人的哲学读物,让我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以童话般的口吻娓娓道来整个哲学大厦,太温暖了。

作者写作了一本叫苏菲的世界的书,书里面少校创造苏菲和艾伯特的世界给女儿席德以哲学上的启迪,少校书中的苏菲在她的世界发现了一本名为苏菲的世界的书,不禁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同样是写给小白的一本从苏格拉底以前的时代梳理至当代的哲学思潮的读物,但这是一本让你有所思考,对哲学逐渐产生兴趣的书。

太喜欢书中的这段话了“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我们都会在某个时间思索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而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所谓哲学问题的定义就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地问自己的一些问题。借着提出这些问题,我们才知道自己活着。当人们追寻这些根本问题的答案时,他们总是会发现许多其他问题因此而有了清楚明确的解决方法。科学、研究和科技都是我们哲学思考的副产品。我们最后之所以能登陆月球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对于生命的好奇吗。哲学是科学之母。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范本篇七

很棒的一本书。脑洞很大。

看到最后感觉有点像盗梦空间的梦境一样梦里还有一层梦,一梦套一梦。很有趣。

苏菲有些像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只不过楚门是自己发现了自己所处的世界是人为建造的假象,苏菲则是在艾伯特的引导下发现了真相。楚门最后发现了真实世界的入口,面临选择一个真实的世界还是一个人为安排好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的问题。苏菲在最后则是由艾伯特带领着逃了出来。最后的结局应该也有暗示意义。

另外艾勃特应该就是这本书的实际作者吧。也许他最初的意图只是写一本浅显易懂的哲学书给孩子看。毕竟哲学一向严肃无趣。

总之,很值得一读。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范本篇八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哲学书——《苏菲的世界》,在我看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心情。“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

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接触到一点皮毛。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

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

作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

而正当我们略显疲惫之时,本书的副线却又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

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如果你是一位书迷,那么至此你肯定猜到了。

是乔斯坦读者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

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

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

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