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简短(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1:54:59 页码:10
最新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简短(通用9篇)
2023-11-12 21:54:59    小编:ZTFB

读后感是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感悟和体验的总结。写读后感时,可以通过对比和类比等修辞手法,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表达。阅读是一种对心灵的滋养和升华,以下是一些读者的读后感,愿你也能从中找到共鸣和力量。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简短篇一

哲学在多数人的眼里,可能没多大用.毕竟它不是物理,化学和数学.它也不会像物理一样给世界带来多大的实质性贡献.但如果哲学可以引领科学的走向呢?那就会很神奇了.但是,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哲学是怎么是两个不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呢?.它是怎样使苏菲转危为安的呢?如果你想知道的话,那就打开书和哲学大师们一起思考那些大师们思考的问题和没有正确答案的人生意义.

在哲学的大家庭中,有一群人,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总结他们的循环和变化.这群人被大家叫做“自然派哲学家”他们其中有个代表,他就是德谟克利特斯。这个人在哲学论坛上留个大家的是atom其本意为不可分割的,克里斯不像其他哲学家们认为万物不可分。

他认为,万物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而物体被误限分割以后就会得到一堆atom,同理这些atom也可以组成世间万物,在克里斯的派系中atom是不会被摧毁的当它组成的物质被摧毁后,他便和其他的atom组成新的物质,举个书上的例子:在你身上的某个细胞中就可能有一个aton来自几亿年前的恐龙。

本来这只是克里斯的一个哲学构想,但是几百年后这个构想竟然被证实了。克里斯的时代没有电子设备,但是他用哲学的推断在大脑中模拟出了和原子学说相似的推理。这就是哲学引领科学的例子之一。

话说,在哲学的世界里师生关系无非就两种,一种是师生传播,另一种便是学生“踢馆”。有关于第二种做法的.记载讲的是柏拉图versus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在亚里士多德的学员中带了二十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概念主义者,他认为概念是最美的,永恒是最美的他经常幻想蓝天,太阳,上帝。还凭着这些想象在哲学论坛上圈了一堆粉丝,并且开办了一所学府。相反柏拉图更加理性,相比于亚里士多德的“诱惑”他更喜欢从实际角度出发。他经常研究花鸟鱼虫,得出理论,他就是个自然派哲学家。带着自己的成果他常常在亚里士多德的学府里“拉帮结派”。

终于有一天学府里的两个派系开始了第一次碰撞,那一天亚里士多德正在讲课:“永恒是最美的,人们给这种美取了一个名字,那就是概念。譬如太阳,它是永恒的,他是美的。蓝天,他永远是蓝的也是美的,花美中不足在它的局限,时间对她的局限,草草美中不足在他的渺小。”

这是柏拉图反驳说:“我认为,美不需要永恒,没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是流动的。花会枯萎是为了给果实蓄能,在期间它是美的它就是美的。太阳一成不变人在变,文化在变,永恒不是没的”就这样有关于什么是美被两派吵了几百年,直至今日,还有人为此争论不休。

是什么是哲学如此有活力呢,这要归功于他的广泛性,它没有标准答案。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简短篇二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现在想想“苏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着精神世界。

人们总是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灵和物质相结合的同时不禁问自己,“物质世界是真实的吗”。人是有“灵”的吗,我们的感官认知乃是自天主而来吗?我不是一个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如果这一切不是源于天主那又是源于何处呢?心灵世界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吗?那我们从小所学的唯物主义不就是与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泽中挣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却越陷越深。为了不被淹没,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脑袋里翻滚的岩浆似乎也平静下来。一轮明月升上了夜空,对于一个等待救赎的人来说,那圣洁的光辉就是最好的洗礼。瞬间,我转头发现“灵”与“物”只不过是两个隔街争吵的妇人,她们所站的立场和所坚持的观点不一样而已。探索理论的本源,你可以发现,从它所基于的那个方面来看,派生出来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那是因为它的基础。正如“好”与“坏”,只有在区分何为“好”何为“坏”才能判断是“好”是“坏”。

有些怀疑苏菲对她所学的东西真的都理解了吗?也许她只是作者著书的一个引线,穿连起了整个哲学史,但我更愿意她同我一样是个带有探知欲望的孩子,至少她在书中是这样的。突然想起达利所常用的抽屉,孩子眼里所向往的抽屉和她最终打开的是否一样呢?看到结果是否会很失望,只有打开抽屉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应该就有一个理想的存在。

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认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而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种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他认为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和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会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都与希腊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传说中希腊医学的始祖,诞生于大约公元前四六零年时德寇斯岛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平衡,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起居。

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幸福的智慧。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简短篇三

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是在大四上学期。当时很多人开始准备找工作,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对于刚要从学校走进社会大熔炉的我来说,这个时候读到这本书,是一种幸运。记得当时从学校图书馆的借这本书的时候,图书馆的管理员阿姨还对我半开玩笑的说道:“怎么,改学哲学了?”“我看这本书比较新。”我当时这样回答她。就这样,《苏菲的世界》成为了我读过的第一本哲学书。

本书的开篇,15岁的主人公苏菲就收到了一封信,而信中却只有一个问题——“你是谁?”。现在想想,这三个字的简单的问题,想要回答,也着实需要一番思考。是的,我是谁?我是杨喜名。可是这个简单的陈述句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很显然,没有。因为叫这个名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三个字的代号是表明不了什么的。那么换成另外一种回答:我是在北京飘着的一个java程序员,我的名字叫杨喜名。这样似乎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也仅仅是似乎而已,谁知道宇宙中有没有另外一个星球上也有一个叫北京的城市,java又是什么东东呢!况且仅仅确定了身份就回答了苏菲一样的问题吗?并没有。

人类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一个类似于唯一性标示id的字段型的代号可以囊括的。

书中笛卡尔说过一句话: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

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上看,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类会思考。人这个会思考的灵长类动物加上自己的行动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有句话:“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里所谓的江湖就是世界。用我们现在处于的大数据环境来解释这句话,那就是一个人有自己的真实身份,真实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同时也在各种网站上留下了不同的虚拟身份和虚拟的关系,不同身份和关系的存在就组成了整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思考成就了人类的文明,同时也时时加快着世界前进的脚步。可是,放眼当下的社会,科技虽然发达,人们却越来越缺乏哲学性的思考的主动性。.就像如今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网络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信息阅读的方便的同时却也造成了知识创新的匮乏,因为既然网上的东西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为什么还要去探究思考,总是不如ctrl+c和ctrl+v来的方便。这种做法,直接导致的就是思维的懒惰,哲学的悲哀。

说道这里,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又是为什么呢?查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类应该知道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在此基础上去扩展发散自己的思维。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简短篇四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光看封面机灵古怪的小人跃然纸上,让我恍惚间以为这是一本童话书,这不料想这是一本哲学书,一本厚厚的令人爱不释手的哲学书,里面大有乾坤。

随时讲哲学,但并不生硬,有种让人一看就想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是前所未有的,令我想要深度去探知探索的一本书。

我爱这本书,爱她的一切,她让我懂得哲学。

书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们应该带着书前进。学到老,活到老。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简短篇五

读完了《苏菲的世界》,让我初步了解了哲学。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

书的内容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简短篇六

一开始,我真的以为这是一本侦探小说,否则怎会如此引人入胜读着读着,才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我今年12岁,上五年级,在我的概念里只明白有哲学家的存在,并不明白哲学是怎样回事。妈妈说,哲学这个词,解释起来有点复杂,能够打个比方,医学家研究怎样治病救人,植物学家研究怎样栽培植物,使花开得更好看,果实结得更丰满,味道更鲜美,史学家研究国家政权怎样兴盛怎样衰亡。哲学家呢,不研究具体的东西,他们会把刚才那些学者的成果进行一一比较,发现不管是人也好,植物也好,国家政权也好,它们都得贴合一个生长、兴盛、衰弱、死亡的过程,没有例外。哲学家就会把这个过程用到其它地方,分析其它事物,比如动物、人性、等等。所以哲学应当就是研究事物普遍规律的一门学问。

如此说来,哲学应当枯燥乏味、神秘而深奥的,可《苏菲的世界》却如此生动,它刻画的苏菲就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孩,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不断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从苏菲身上,我也开始学会了思考,人必须得坚持一颗“好奇”之心,我明白天是蓝色的,草是绿色的,这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让我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就像学习,对书中的知识、教师传授方式,从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一个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对事物探索的精神,进而我们的思维开始被固定,最终因为惰性变得呆板,毫无创新可言。

多对这个世界问几个为什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存在着。《苏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读的,它所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哲学,更多的还是关于生命等的有意义的问题,它让我学会了用哲学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认识自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简短篇七

刚开始读《苏菲的世界》时有点吃力,可是越到后面越爱不释手。我认为它是一本很好的书,所以写点心得和朋友们分享。

至少它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好奇心"这三个字让我想到了我一岁半的侄子。我总是喜欢带他出去走走,因为他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哪怕是他看到的一只小动物、一块广告牌、一扇铁门、一把锁、一株小草、一棵树……他都会兴奋不已。我也总会被他的欣喜感染,我因为他欢乐而感到欢乐。可是作为成年人的我,怎样可能对一块广告牌或是一棵小草感兴趣。真的没有成年人会关注广告牌吗?如果他是广告牌设计者呢?突然我想起,我以往为看到的一株野草拍过照,写过诗。其实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只是被岁月的打磨让我们渐退棱角。读《苏菲的世界》,我好奇作者乔斯坦·贾德,他是怎样一个人,能把高深的哲学知识,写得如此生动,满是悬疑,引人致胜。我好奇他出身的国度挪威。我好奇苏格拉底、耶稣、哥白尼之死。我好奇弗洛伊德写的《梦的解析》。于是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下了一些书,还做了许多读书笔记,也写了一些心得。工作量比较多,但我乐此不疲。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让思维真正产生》著名特级教师xx曾为我们做了这个讲座。他说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乘宽乘高。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思考这个问题。最终他想出了一个学生能够理解的的剖析方式上了这一课。毋庸置疑x教师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我相信在他的引导下定能带出一批有思想的学生。但事后,我也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这样评价,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前人的论证的定理,完全能够拿来就用,为什么非要溯源、解剖,大费周章?当时,我也觉得女教师的话似乎有道理。可是读完《苏菲的世界》后,我在想如果所有人都拿来就用,就不会有社会的提高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礼貌,这之中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谁推动了人类历史前进的车轮?是那些不安于呆在兔皮深处过安逸生活的人,他们奋力的顺着兔毛向上爬,爬到兔毛顶端,试图看清这个世界。他们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巨人,让之后人踩着他们的肩膀一步步前进。

可能爬到金字塔顶端的人毕竟是少数。像我们这些普通的大众又该如何改变世界?也许我们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但我们依然有一件事情一件事情能够做。那就是,不管我们在什么岗位,我们都要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坚持思考,不再沉沦!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简短篇八

今晚,怀着好奇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翻开了《苏菲的世界》。本以为这么厚的哲学书会很枯燥。可不知不觉间,我已沉浸在这本书中了。

书中的主人公苏菲,是一个平常的女孩。然而,一封突如其来的信注定了她的一生不会这样平凡下去。她在书信中,开始了她的哲学课程。

在第一章中,两个问题吸引了我:“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初读时对这两句话嗤之以鼻。可细细品味,似乎又另有深意。“你是谁?”我就是我啊!苏菲起初也是这样想的,但她的哲学课程给了她不一样的看法。

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所有的生物,都是出生在兔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稀奇……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逸,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仔细思考,我不也正是如此吗?小的时候,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惊奇,总喜欢刨根问底。是从何时开始,我对一切失去了当初的热情了呢?我想,这本书,这堂哲学课程,也会让我重向兔毛顶端攀登。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简短篇九

这本书是写给15岁的孩子们看的。我今年才看到,嗯,所以我今年15岁。

这本书有两条线,一条线介绍了从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到战后存在主义哲学的漫长的西方哲学史历史进程,一条线讲述了少校为了给女儿过生日,通过写作创造出苏菲这个人物以及她的故事后,将苏菲的故事装订成册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女儿,但他笔下的苏菲却产生了自我意识,从书中逃离的奇妙故事。

这两条线的交织和互相推进,使得这漫长的哲学课也变得生动有趣。对于孩子们来讲,在窥探苏菲的秘密的过程中,顺便了解了整个西方哲学史,是一举两得的阅读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轻松愉快。所以这本书的科普价值很受世界各国推崇,比如德国这个哲学家的国度,就毫不吝啬的给了这本书很多高级别的文学奖。

像我这种非哲学专业的门外汉,虽然二十年后才读这本书,读完也收获很多,一点儿也不觉得此书幼稚—而且我读了好久呢,因为信息量太大,没办法一目十行。

回想我学生时代,那时候我就很喜欢哲学,初中和高中的暑假我都会买一堆哲学书自发性的学习,但缺人指点,因此学的也很不成体系。不过我通过这本《苏菲的世界》捋了一遍西方哲学史后,发现自己除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没深入接触过以外,其他学派从冷门到热门都自学过了,给自己鼓个掌。

然而哲学和我研究生读的文学一样,都是在这个功利社会中受人冷落的学问。文学的地位甚至比哲学还高一些。哲学已经很过时了,就像拉丁语一样,早在一百多年前,哲学的时代就已过去,现在的哲学只剩落日余晖,靠反射往日的辉煌苟延残喘。

借用熊逸老师在“得到”《哲学的尴尬与〈时髦的废话〉序言》的所说的:

原本属于哲学范畴的研究被细分到其他各学科里。比如,以前哲学研究的“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现在在遗传学家手里,以前哲学研究的“宇宙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现在在物理学家手里,即便是那些偏于文科的哲学内容,也被语言学、逻辑学、政治学、心理学瓜分掉了。

但在功利的社会里,研读哲学对个人来讲也还是有些用处的。它可以让你在各种生活境遇中保持一种“抽离感”,有助于在遇到各种不顺的时候能保持较为良好的心态(毕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对吧?),这点儿其实很重要。有些人碰到有些坎儿,翻不过去,气出毛病,花钱治病,全家受累。读点儿哲学,想想我们都是宇宙大爆炸后飘落的一些些星尘,想想庄周梦蝶,焉知谁在梦中,想想哲学世界之高远与人生之渺小,再回头看很多生活中让人心浮气躁的小事情,就会超脱许多。不过都是星尘而已。所以哲学家们普遍长寿,比如康德,那个年代活到了75岁,堪比当今时代活到150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